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姜鹏明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绿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目前,我国整个资源状况相当不乐观,甚至是一种危机状态。2013年的雾霾,让104个城市深陷其中。201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
生态环境的恶化到现在已经大概四十年了。前二十年,大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改革开放以后,特点是由点源到面源的排放污染的入侵。我们用了20年时间,首先打破了自然环境的自净容量,又用了20年时间,以社会生产方式和工业结构造成的一种大规模的全面的环境资源的破坏。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不仅仅是点源和面源的问题了。我们还要用40―60年时间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它的投入和牺牲将是巨大的。
我们要用20―30年时间建立起适应自然的生态体系,才能真正长久地适应这种发展。但是要完成这两条,得有三个前提:第一是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光靠政府、民间下决心还不行;第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遵守生态法则;第三是技术路线要适当,技术安排要先进。
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很重要。近三四十年来,我们受够了污染,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5月4日公布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号称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这表明了举国一致的抗战决心。这次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由损害者担责,而不仅仅是污染者担责的问题。北京最近开出了一张历史上最高的罚单,这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体现。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未来城镇的发展趋势,经济模式从工业经济转向生态经济,社会结构变成人权主导。绿色产业应该成为一种人类的选择。
从国际视角看环境服务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李丽平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所副所长)
从整体来看,现阶段环境服务产业的发展处于较快的增速状态。目前,全球环境服务业约占环境产业的一半。其中,废物处置服务和污水处理服务2010年的产值占全球环境服务市场的74%,其中废物处置服务占45%,污水处理服务占29%。
此外,环境服务贸易自由化,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成为了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国有60多个成员对环境服务作出具体承诺,各分项目承诺总体较平均。
目前,国际上对环境服务的概念及范围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对环境服务边界的判定仍比较模糊。比如饮用水、工业废水处理的边界。
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危险物越境转移,以及企业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这些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的机遇。例如,节能和奇特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削减影响臭氧层的ODS(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未来,环境服务谈判的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而言,目前潜在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大,给我们更多、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存在很多挑战,比如对环境服务的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但我们仍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很多壁垒将进一步消除。目前,中国很多的环保企业有实力,也有能力和机会走出去。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将会更加平坦。
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也带来了更多的需求,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机遇。因此,中国应建立官、产、学、研的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本身。在国内,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环境服务业的政策。国际上,要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参与或者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管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地抓住环境服务业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共同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环境产业的服务业转型
傅涛
(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全联环境商会执行副会长)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加大。环保服务要求的提高呼吁专业化的分工。这种分工必然催生产业之间的合作。服务综合化的时代会有很多细分公司形成战略合作的关系,环境产业应该是以战略合作为主线的市场。
现在环境市场上的合作不仅仅是项目合作,更是企业合作,是在产业链上进行的深入合作,行业也因此从项目时代进入公司时代。企业并购和合作的重心也不再是项目,而是公司间并购和企业间的战略合作。
时代在变化,外部环境在变化,产业自身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从业者应该思考新的变化对产业发展。2014年的两会,让环境产业从业者倍感振奋。总理的讲话将环境治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对于环境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一个好现象,政府对环境治理考核从效果性取代指标性,政府正在重视与社会和民众的沟通,以民众的感知调整政府行为。环境治理,不是说减排多少指标就达标的事情,而是以民众的感知为标准。也许数据达标,但老百姓也许会觉得污染严重。民众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客户,做服务需要有客户思维。
各界的关注,势必促使环境监管从严。这些,不仅释放了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强化的公共服务采购和监督会促使环境保护更严格、环境服务更专业,对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会更高。
中国环境产业目前已正式进入了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战略合作时代。之前,大家以占领市场为主,能干不能干,先拿下了项目再说。当专业化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加强,这样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做餐厨处理的公司收购垃圾焚烧厂在这个时代可能就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做深做专做强才会得到更多认可。
资源化市场是进一步的服务延伸,是技术先导型的。如果强调资源化,一定会引发行业技术革命。如何在废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型公司的发展也许会超越资本型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市场主流,引领市场发展。
未来环境产业市场的发展,主要在于两个方向:做深和做宽。宽与深的组合,将成为中国数万亿环境产业市场的未来。
探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徐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近年来,我国遭遇了雾霾天气的反复侵袭,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本身环境差,加上省内工业占GDP的高比重,钢铁、建材、水泥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默许,污染治理措施的不完善等,导致了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安全保护如何协同并进已经迫在眉睫。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平台。2010年,总书记到中关村视察时讲过,中关村的发展关键是整合好资源,搭建好平台。比如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智慧环保系统工程、国际合作、政府事务,还有一些管 理。我们中心目前有六大联盟,2003年成立项目污水处理厂,非典高峰期,我们成立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很短时间内向社会供应了相关产品。
中关村的企业有2万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大概1500家。为什么要搞环境服务业?单向应用很难解决,一个园区,一个政府的行政区,或者环境功能区,一定要综合的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把中关村优秀的技术展示出来了。它是当今世界展馆里使用节能环保技术最多、最系统的展馆,也是当今世界展馆里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展馆。去年拿到了建设部的奖励。讲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我们应该做的是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用于重大产业化复制,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文明与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引领作用,让科技真正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科学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将经济与环境的对立面转化为同一面,实现经济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向环境污染宣战要有四种思维
宋洁尘
(中关村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环保服务产业的挑战与机遇,要树立四种思维。
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环保法》刚刚修订完,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新《环保法》明确提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污染物总量的制度,特别是黑名单制度,成为我们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有《环境保护法》,那个法出来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如果政府不重视,还在以发展为主,还在走原来说的先污染,后治理,哪怕边污染边治理,这个都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法治思维,要把问题统筹考虑,倒逼机制。
一、国际环境合作的概念
所谓国际环境合作,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对国际社会有共同影响的环境问题和对全球环境有损害或潜在危害的活动,国际社会有关国家以谋求共同利益为目的,本着全球伙伴和合作精神,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
关于国际环境合作的概念,应该至少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第一,国际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是我们研究国际环境合作的现实和逻辑前提。国际环境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相关研究文献增长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在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压力下,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的客观现实促使国际社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不断加强国际环境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第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思想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环境合作所谋求的“共同利益”,不仅仅包括相关国家的直接环境利益,更应包含整个国际社会长远的共同利益或者说是全人类之共同利益。在全球环境的保护上必须首先强调全人类总体利益,不能各行其是。合作的初衷和归宿就是利益的共享,国际环境合作亦是如此。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正是因为合作能够给国际社会的成员带来共同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环境合作体现的是一种双赢或者共赢的思想,全世界各国人民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最终受益者。第三,国际环境法,是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依据。国际环境合作原则作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原则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国际环境法,作为人类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法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其发展越来越迅速,它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国际社会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决不能摆脱国际环境法律原则与规则的约束。第四,国家与国际环境组织,是国际环境合作的行为主体。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国家作为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而国际环境组织的作用却日益凸现。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环境合作指国际社会主要成员面对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依据国际环境法规范通力协作共同治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为。目前国际环境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臭氧层破坏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等诸多问题。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大气臭氧层以防止全球气温的进一步升高,消除世界范围内的酸雨以及解决公海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合作、蒙特利尔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作以及京都议定书签订,都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具体体现。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紧迫,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环境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会越来越广泛。
二、国际环境合作的基础
1、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是国际环境合作发生的必然性和现实基础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在于它不仅仅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目前全人类正面临着“自作自受”的全球环境危机,形势非常严峻。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土地沙漠化、海洋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害,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再加上环境问题本身带有客观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球环境危机的化解,并非哪一个国家之能力所及的,唯有国际社会各个成员,尤其是国家的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是国际环境合作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和基础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在共同危机面前的各国能力的有限性,认识到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对整个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的有益性,进而使得环境合作的意识和愿望才深入人心,使得国际环境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这为国际环境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并逐步转化为各个国家具体实践。
3、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践平台和基础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得国际环境合作更具可行性。国际和平稳定的政治秩序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展就会更加艰难。环境资源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为根本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又为国际环境合作创造了条件,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一定的物质力量。
4、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国家环境合作践行的科技基础
国际环境合作有赖于科学上的共识,要求对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发生机制、危害特点及方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防治对策等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认识,否则必然会丧失国际环境合作的科技基础。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越来越坚实的科技基础。
5、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基础
在国际社会日益走向法治化的今天,随着国际环境法得以迅速发展,国际环境合作领域早已被纳入国际法治的视野范围。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指导原则与行为准则。国际环境合作不能超越国际环境法的约束范围,否则将无疑是对整个国际法律秩序的破坏。
三、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及其障碍
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以来,到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国际环境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代表的国际环境组织纷纷成立,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目前设置环境管理机构的国家已达到150多个。环保投资不断增多,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频繁召开,国际环境合作领域的谈判也日益增多,90年代以来平均每月就有一次。国际环境法得到迅速发展,国际组织决议、政府间宣言、双边协定、地区性公约和全球性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数量不断增加,内容广泛,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绿色文明”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体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当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环境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的利益和主张,再加上国际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客观现实、思想观念、行动实践三个方面。
1、环境问题本身及其相应机制的复杂性,是国家环境合作的客观障碍
国际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共同性、科学技术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能够胜任的,而且环境问题涉及一系列自然、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这些往往会造成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制定的不完善,使得制定的各项具体措施在操作上存在很大困难,从而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思想障碍
全球环境意识虽然日益深入人心,但在国际环境合作的过程中,狭隘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观念往往左右着合作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的环境利益都不是孤立的,局部会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恶化,最终损害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各个国家不应该着力强调各自的局部利益,而应着眼于整个国际社会利益,当然,这有赖于现代观由以国家利益为主向兼顾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转化,有赖于全球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环境合作实践的进一步推动,尤其是大国的现实推动。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的实践障碍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环境恶化的责任与义务公平分配问题、关于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问题、国际贸易的环境标准等问题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在这一对尖锐的矛盾中,发达国家居高临下、处于攻势,政治经济上的霸权主义使得发达国家在所有国际环境问题谈判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国际环境组织大多在发达国家的操纵下,而发展中国家,既缺资金又缺技术,也缺乏谈判的影响力,在国际环境合作问题上往往处于很被动的境地。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环境合作公平性的实现。
尽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性。然而,相互依赖和长远利益的一致性并不能消除这两类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矛盾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讲,两类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是国际环境合作发展难以摆脱的瓶颈。
四、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出路
1、大力呼吁,转变观念
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大力呼吁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侧重强调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观念或者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以期逐渐转变国际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狭隘的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
2、加强国际环境法的立法与实施
国际社会日益走向法治社会,国际法的效力也日益得到加强,然而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新分支和国际环境合作的法律基础,其目前的效力发挥并不使人满意。国际环境立法的成就非常显著(正如前述),但国际环境法只是在制定环境公约上是胜利了,但在实施上却是困难重重。国际环境立法中不乏宣言、纲领等之类的所谓“软法”,之所以称之为“软法”,关键就在于它的立法规范中多数具有建议性质并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机制,而且它的实施并不像国内法那样有着国家强制力的坚强后盾作为保障。鉴于此,国家环境立法应该更加具体细密,以强调责任的追究使之更加具有可实施性。
3、加强南北对话与沟通
国际环境合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程度。只有沟通好了,治理全球环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技术资金的援助计划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在发达国家于国际环境合作领域占主导领先地位的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应当主动寻求谈判开展多项合作,争取多渠道利用国际资金和广泛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对话与沟通,,寻求两类国家的利益共同点,是理想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J].中国环境管理,1998(1).
[3] 潘抱存: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中的宏观思考[J].法学杂志,2000(6).
2.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兼收并容。环境学课程为受教育者树立的环境理念,将贯穿在各学科专业其他课程内容中。作为素质培养提高的必备课程,环境学应吸收各个学科课程中与环境学课程具有关联性的内容,逐渐将其融入环境学的课程模块中,丰富环境学课程资源。3.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重视课程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处的位置,梳理清楚环境学课程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对其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明确环境学课程所起的衔接作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4.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要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3]。要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环境学课程体系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培养对环境类知识点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将课程内容优化和配置到各个课程模块中。
二、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方法:
1.遴选知识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环境学课程内容选取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形式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如在“水环境”这一章节中,水环境、水污染是基本的知识点,整个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大气污染”一节中,大气复合污染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如一次污染、二次污染、人为源、天然源、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都应围绕着大气复合污染这样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
2.寻找知识线。在已确定的知识点中寻找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形成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线。如在“大气环境”一章中,大气污染是由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所构成的,这些污染的耦合和叠加形成了大气复合污染,大气复合污染中来源包含有人为源、天然源,构成了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污染形式,具有局地性、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章节中,时空线索以及大气复合污染的机制就构成将大气污染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线。
3.形成课程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线整合聚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构建课程模块。如在应用化学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机制的不同时空尺度的大气化学成分的构成变化及其影响的知识模块。在园艺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上,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所带来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课程模块。
三、环境学课程模块的类型:
根据环境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
1.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包括环境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和其他工程类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类问题,如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地理、环境化学、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等相关内容。
2.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心理、环境政策、人口与环境等相关内容。
根据环境学课程内容,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类。
1.基础模块: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全球环境问题等环境学课程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块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模块。
2.专业模块:环境学课程作为许多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环境学专业模块的构建将根据专业特点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专业特色。既能够让本专业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环境理念紧密结合,为学生树立无论做什么工作产生什么成效,环境的维持和保护都是首位的基本理念。
3.拓展模块:在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变化发展的复杂多样性和环境学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时代责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方面,考虑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另一方面,考虑中国国情,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结合区域环境经济生态的发展现状,特别是与受教育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现象,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环境与自身、地方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为他们立志成为环境保护者奠定感情基础。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随着全球宏观税收比例的提高及税收宏观调控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绿色环境税收的发展出现,由于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并出现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绿色环境税收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针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委员会提出开征二氧化碳税的绿色环境税收,可以预见全球绿色环境税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环境税收制度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二、绿色环境税收概念及种类
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世界经济学界在着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问题时,提出了“绿色环境税收”新概念。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即增加了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的新内容。根据一般性概念,绿色环境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
从广义上说,绿色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的生态税费,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内。绿色环境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生态税种,是绿色环境税主要税种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开采出的资源征收的开采税;按照资源储量征收的地产税;中国已经试行征收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和环境破坏补偿费等。
2.污染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退化度,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行为征收的环境污染税种。其主要是排污税,是同所导致环境污染(无论是排放到大气、水或土壤或产生的噪声水平)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收支付。即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的污染排放税,如对废气、废水征收排污费,包括新开征的硫税和碳税。排污税一般一次只针对一种类型的排放征收。新晨
3.绿色环境税收优惠减免:是为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对资源实行综合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而实行的减免税及补贴政策,均属绿色环境税收范畴。
随着全球宏观税收比例的提高及税收宏观调控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绿色环境税收的发展出现,由于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并出现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绿色环境税收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针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委员会提出开征二氧化碳税的绿色环境税收,可以预见全球绿色环境税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环境税收制度的国际化势在必行。版权所有
二、绿色环境税收概念及种类
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世界经济学界在着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问题时,提出了“绿色环境税收”新概念。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即增加了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的新内容。根据一般性概念,绿色环境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
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
从广义上说,绿色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的生态税费,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内。绿色环境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生态税种,是绿色环境税主要税种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开采出的资源征收的开采税;按照资源储量征收的地产税;中国已经试行征收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和环境破坏补偿费等。
2.污染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退化度,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行为征收的环境污染税种。其主要是排污税,是同所导致环境污染(无论是排放到大气、水或土壤或产生的噪声水平)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收支付。即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的污染排放税,如对废气、废水征收排污费,包括新开征的硫税和碳税。排污税一般一次只针对一种类型的排放征收。
3.绿色环境税收优惠减免:是为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对资源实行综合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而实行的减免税及补贴政策,均属绿色环境税收范畴。
三、我国绿色环境税收现状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127;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崐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崐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崐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崐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崐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崐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崐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崐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崐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崐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憙 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憖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崐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崐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崐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崐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崐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崐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崐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崐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崐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崐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崐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崐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崐“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崐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崐“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崐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崐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崐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崐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崐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崐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崐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崐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崐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崐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崐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崐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崐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崐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崐保护意识。
3.开展第二课堂,加强环保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崐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崐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崐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又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崐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崐后生效的作用。
憙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看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憖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127;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崐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崐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崐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崐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崐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崐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崐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崐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崐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崐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憙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憖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崐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崐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崐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崐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崐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崐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崐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崐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崐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崐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崐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崐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崐“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崐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崐“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崐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崐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崐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崐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崐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崐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崐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崐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崐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崐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崐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崐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崐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崐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崐保护意识。
(1)了解环境现状,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2)掌握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培养幼儿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球的具体行动。
活动重难点:
对幼儿进行热爱环境科学的教育和使幼儿懂得家庭与自己应该怎样把环保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准备:地图;拐棍;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地球)
(2)小朋友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像妈妈一样,精心养育着我们(看-我们以前的地球多么美)。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满身伤痛,原本绿色的土地被黄沙吞没,原本清澈的河流被污水染黑,原本蔚蓝的天空不再蓝,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清……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这么重的病,是环境污染。
(3)看电脑课件(了解破坏环境的危害)
(4)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及学过的环保知识回答。
(5)情景表演
小朋友们,看!地球母亲来了。
(一个幼儿身披着世界地图,饰演成地球妈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场)
"地球":环境污染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严重了。现在我全身是病,再不给我治病,我就快没命了。医生!医生!(另一个幼儿装扮成医生上)
"医生":你怎么啦!
"地球":我觉得难受极了。皮肤发痒,透不过气,海湾一带隐隐作痛,请你帮我检查一下吧!
(医生为地球仔细诊断)
"医生":咦,怎么是你!过去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你的肌肤不是蓝色,就是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可如今……(不断地摇头作无奈状)
"地球":(哭丧着脸)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你的绿色的皮肤――森林,受到了沙漠的进攻,得了"脱落症";你的蓝色血液――海洋,有些地方不再是鱼儿的家了;你的身体保护膜--大气层已开始变得浑浊,渐渐失去了保护功能,将使你的肌肉大片坏死……
"地球":那可怎么办呢?请快救救我吧!
"医生":你的病是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多采伐树木,随意排放废气等造成的。对这样的病,医生是无能为力的,唯一的办法,只能请人类不再加重你的病症,并努力保护环境,恢复身体并提高你的抗病能力。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一)、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1、功能不协调。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
三、当今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新思维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二)意识
(三)风险意识
(四)生态意识
(五)系统意识
四、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四)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五、环保法体系的建设完善
(一)、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二)、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
小结: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从环保法体系内部来看,作为体系组成部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都会相应地改变环保法体系的内容和环保法的执行。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
1、功能不协调。从实践上看,它表现为某一环境问题未被调整或进行了互相矛盾的调整,亦即有的环境法律系统间作用互相矛盾或存在空白点。初步看来,这有两个原因:⑴、系统结构不完整,某些应有的法律制度尚未确定。(这和立法的滞后性是有根本区别的)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环境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而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各类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最终解决也只能依靠技术进步。环保法要产生有效的作用,它本身必须合理,即:⑴、内容满足技术合理性。许多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内技术规范的发展,应符合环境科学的和要求。⑵、结构满足操作技术合理性。环保法是通过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整控制的一种工具和,必须有适应的结构和程序保证操作上的合理性,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4但是,目前我国环保法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共参与问题、现场检查制度问题、“三同时”制度问题,等等。总的看来,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环保法,在我国并未体现出这一特点,而更多的是一般的原则制度的规定。
三、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新思维
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在研究范围、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人们进行新的思维,具有全球意识、政治意识、风险意识、生态意识和系统意识,才能适应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需要和发展趋向。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当今的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时空上已经较长期地覆盖了整个人类地球。例如人口剧增,加剧了世界绝大部分不发达地区人民的贫困化、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各种人为的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和积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破坏,使地球上的生命遭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大量温室气体(CO2、CH4,N2O、CFC)的释放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会给全球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生物物种的锐减这样的全球性问题,还是发生在各国国内的一系列具体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具有全球意识,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二)政治意识
环境的恶化不仅关系到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对于农业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生态环境受到各方面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中所具有的自净功能以及缓冲功能和综合生态能力正在不断随着污染的加重而丧失,类似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了人们广泛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现状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任重道远
土壤受到社会中各种途径的影响存在着重金属的污染,由于化学和生物以及物理等作用的影响造成了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断的积累,由于重金属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难解性等特点,使得对于重金属的治理越来越困难,土壤的污染和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生态效应显然具有滞后效应,其表现形式比较隐蔽,但是一旦受到了污染就非常的难以恢复。
多年来,我国对于土壤中所存在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直至目前依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国外具有很多治理重金属的办法,例如化学冲洗以及离子交换和电化学法等,但是这些治理方法运用与我国的国情不相适应。
(二)污灌及化学品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不够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成分,作为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的一种有效措施,污水灌溉对于农业的增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地区进行污水灌溉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进行,导致污灌的地区农田土壤环境严重盐渍化并污染浅层地下水多年来,环境科技工作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农业环境保护》报道了大量的有关污灌生态效应的文章,但污灌的潜在生态效应和危害性分析和研究并不多。
(三)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多样化
我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内容及领域趋于多样化,从《农业环境保护》报道的研究内容不难看出多样化的特点: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污灌环境效应研究、化学品的代谢与残留研究、农田微生态学研究、农作物环境抗性研究、农业资源的再生利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和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研究等。这表明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已经开始由过去单一的“三废”污染研究向大环境保护方面发展。在这方面,《农业环境保护》也更多地增加了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和报道,可喜的是这些文章引导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紧追国际研究步伐。
二?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建设项目环境评价中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评价都是简单的重视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强度,而对于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和重视,特别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给予全面的考虑。虽然我们国家很早就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可能影响农业环境做出重视。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大中型项目已经逐渐的远离城市选在郊区依靠农村地域而建,这样直接导致污染物的排放发生了转移,对于周围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
风险可简单地理解为不希望出现的那种灾难性事故的概率(P)同该种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D)的乘积,对于一个特定的事故X,其风险(R)可表达为:R(X)=P(X)×D(X)风险分析和评价主要目的是研究和找出潜在事故的诱发因素,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潜在的损失程度,目标是把综合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作为战略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环境保护角度上讲,任何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农业环境保护中环境风险评价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各项政策实施过程可能对农业环境带来的影响反过来对工业、经济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一般的影响外,还要考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因素和影响,即考虑可能受到的不可逆转的、累积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等。
(三)重视对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的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废水资源的有效治理,是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更加的满足不了人类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所以现今必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对过去传统的治理方法给予替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化观念。针对现有的工业污水处理率低,而人工合成类的化学可生化性较差,难以有效的降解微生物等特单,目前国内外正在着力研究O3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电化学法、高温氧化法等新的污废水处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有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中的力度明显还是不够,对于这样的研究应当加快步伐,加大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将对于全面有效的改善农业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研究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以恢复或部分恢复土壤原有的环境功能。生物修复包括了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等类型,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改变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或将其有毒物质作为生物的碳源或能源,使污染物得到固定和吸收,实现对土壤的净化。但是,在生物修复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仍然还是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苛刻的修复条件和处理之后的污染物依然不能够有效的满足质量指标的要求,共存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机物微生物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迁移问题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