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袁明:市场首选银行是结合客户满意度理论和银行竞争力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理论上看,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是在有效平衡客户、股东、组织和员工价值关系基础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客户首选、员工首选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推动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和战术实施能力,推动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实现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从实践分析,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就是银行在目标市场上提供的服务在目标客户中占据首选位置的银行。市场首选银行从外在客户角度来看就是目标客户需要银行服务时最先想到并且主动接受其服务的银行,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就是银行具有核心能力,且核心能力达到和谐默契配合,能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首选银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首选的服务,只有能提供最好服务的银行才有可能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衡量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首选服务最直观的标准,要看服务水准是否处于同行业最好水平。我们要实现首选银行的目标,就要把服务做到全行业最好。制度本身有时会制约效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制度、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找到风险控制与效益平衡的最佳结合点,弄清楚同业怎么做,我们是否可以比同业做得更好一些,做到知己知彼。要深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流程别人能发展。我们要有进取心,要立足现实,不断进取,大力宣传我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制定的制度要有不断完善的进取心,市场在变化,形势在发展,没有哪个制度一经制定就是一劳永逸的,要向全行员工广泛征求对流程优化的合理化建议,在制度流程设计上把握风险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银行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行为规范的塑造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离“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本刊记者:通过您的介绍使我们对市场首选银行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袁行长,您认为一个银行成为市场首选银行还必须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袁明:如何来评价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指标分析。
一是股东价值。当前对于已经公开上市的建设银行而言,股东价值从其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二是客户满意度。股份制改造后,要想成为客户首选银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即客户满意度最高。如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我们就能够成为客户首选银行。因此,衡量我们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建设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说到底。要看我们能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
三是员工满意度。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的总裁曾提出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客户”是企业的外部客户,“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只有兼顾内外,不顾此失彼,企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如果员工对企业满意度高,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以企业为家。员工对企业如果不满意,结果一是离职,一是继续留在企业但是已经失去了积极工作的意愿,这两种结果都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一个追求成功的银行应当成为员工的首选银行,特别是优秀员工的首选银行。
四是组织发展。通常员工会采取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而组织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组织发展就是组织超越于员工个人聪明才智之外的组织整体进步。组织发展也是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银行作为一个组织,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组织发展必须确保组织整体产出大于各部分的产出之和;组织的整体成就要比任何个人的努力和行为更加持久;组织的整体成就要领先于个人业绩。
本刊记者:袁行长,从广西区分行的具体情况来看,您认为应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从客户满意度分析,还存在哪些差距?
袁明: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关键是在重塑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超过其它银行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客户需要,同时能使银行比竞争对手具备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目标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广西分行的认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今年广西分行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来,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离区域内首选银行的要求尚有差距,具体体现在对优质客户群体的培育和服务手段不够,市场反映不够灵敏,营销手段和产品及特色品牌业务的创新不够丰富,价值最大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在全体员工中真正树立起来等方面,还需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
本刊记者:实现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袁行长,请您谈谈广西分行是怎样打造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
袁明:将我行打造成为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面工程。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一一三”工程的落实和深化工作,对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目标至关重要。所谓“一一三”工程,即树立一个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在三年内将广西分行打造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各项经营管理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的目标;抓住“三项重点”――一是构建持续提高价值创造力的经营管理体制;二是传统业务不落后,创新业务要争先;三是消化历史包袱,有效控制风险。
一、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是强化服务理念的认知和认同,发动全行员工提出改进服务的合理化建议。二是着力推动解决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市场和客户,重点对那些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相匹配、严重制约和影响服务质量及效率的“瓶颈”问题,按照职责分工,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加以整改,并建立督办落实制度。进一步完善中高端客户服务,在服务硬件建设、客户经理配备、内部资源联动、服务渠道拓展等方面,为中高端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服务应急处理机制、服务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和以“客户满意度”、“一线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文化评估标准及考核办法。四是积极倡导、激励服务创新。积极倡导和激励基层机构进行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有市场前景、适应客户需求、独特高效、区别于其它竞争者,且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服务创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设置“优质服务专项奖励基金”,对服务创新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快推进“打造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广西分行2005年至2007年业务发展规划》要求,全行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管理、安全、质量、效益”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增强风险控制为前提,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立足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全面提升广西分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各项业务高质量持续发展,着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广西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并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
三、紧密结合广西分行改革发展工作的实际,力争在“三项重点”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2)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趋同。(3)较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4)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研究。
二、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从基本会计准则实际所发挥的作用看,并未起到在理论上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指导和解释的作用,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基本会计准则功能乏力,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并未采用基本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会计准则应当逻辑一贯。然而我国会计准则却存在较多的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形式不同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交易或事项,不同的会计准则作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处理规定。
3.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我国会计准则在这两个方面做的都还有些不够。(1)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较差。(2)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4.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协调不够。(l)会计准则内部不够协调。(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够协调。(3)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法规不够协调。
三、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
1.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也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确立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目标中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l)会计信息优先为谁的决策服务?即信息提供的对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就必须能够使投资者从所制定的准则中获益。但是,投资者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并具有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应当也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2)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我国现行的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都没有对此进行说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了层次划分,可供借鉴。
2.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儿点意见:
(1)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当减少政府官员的代表,特别是财政部官员,同时增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工商银行)、全国总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的代表。(2)增加起草阶段的公开性。我国会计准则在起草阶段一般是不公开的。但是,这一阶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下一阶段所起草的研究报告、准则草稿的质量和对某些问题的倾向性处理。(3)实行“投票表决制”决定会计准则是否。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会计司按规定程序报送财政部领导审定”。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委员只有提供咨询意见的权力,没有表决权。这与AFSB和IASB的做法都不一致,不利于调动各委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3.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IAS为参考范本,但同时又了较为详细的“指南”和“讲解”,因此可以认为类似于目标导向模式,这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成功之处。2000年实施的新《会计法》将原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由“真实、合法、完整、准确”修订为“真实和完整”,就是为了避免某些形式上合法而信息并不真实的会计操纵行为。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是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4.继续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我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的中国特色。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特色不能扩大化,即不能把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都认为是中国特色,否则会阻碍会计国际化的讲程。
5.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该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会计准则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识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为财政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指明方向。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既要重视制定结果和实施效果,也应重视制定过程。因此在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中,既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评价,也包括会计准则理论评价标准,还包括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指标应该级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
四、结论
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导致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导致经营者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会计准则成本增加。间接的负面影响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建议以决策有用观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同时建议进一步明确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优先顺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建议借鉴AFSB的作法,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允当性。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建议按照目标导向会计准则的要求修订我国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建议会计学会、会计期刊、会计专业院系等会计组织加强对会计准则研究的组织和宣传,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9-0069-05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审计治理与投资者保护:机制、效应及其评价”(13YJC790121)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一、引言
Jensen和Meckling(1976)以及Myers(1977)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企业债权人与管理当局之间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管理当局会侵占债权人的利益,产生债务成本,降低企业价值。Spengupta(1998)和Yu(2003)的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和资金成本之间存在相关性,投资人会通过提高资金成本的方式补偿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客观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外部债权人做出决策、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独立审计能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机制。目前关于独立审计与债务成本的实证研究较多,如李海燕和历夫宁(2008),胡奕明和唐松莲(2007),高雷、戴勇和张杰(2010)等,但关于内部控制与债务成本的实证研究较少,而且鲜有将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与债务成本三者联系起来的研究。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基本是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而针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信贷向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倾斜。那么,金融机构在设置债务契约条件时,是否考虑了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审计质量所传递的信号呢?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我国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并且考察外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债务成本相关性的影响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与债权人保护
杨雄胜(2011)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运用专门手段、工具及方法,防范与遏制非我与损我,保护与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内部控制作为实现权力制衡的基本措施,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人员随机错报的可能性以及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魏明海等,2007)。Doyle等(2007)的研究发现,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减少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Bushman和Smith(2003)认为,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增加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增强了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约束,能够减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即降低成本。Ogneva等(2007)的理论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较低,因而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增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也往往意味着公司总体管理控制较弱,因而公司经营风险增加;无论是信息风险的增加还是经营风险的增加,都会导致权益资本成本提高。但Ogneva等(2007)的实证检验结果没有支持上述理论预测,可能的原因是样本公司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具有信息含量。
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于2006年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各自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至此,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近几年,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作用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对股权投资者的保护上,直接研究对债权人保护的较少(李晓慧、杨子萱,2013)。
国内学者杨德明和冯晓(2011)利用深沪两市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银行债务契约的关系,结果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能获得相对更多的长期贷款并且贷款的期限也更长,但这种情况仅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成立,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并不明显。李晓慧和杨子萱(2013)以2010―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债权人保护的关系,发现当借款人拥有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时,债权人能够感知到更多的保护信号,选择的债务契约条件更为宽松,表现为偏好更多的债务资本、更长的债务期限和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基于内部控制能够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我们可以合理推断,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向外界传递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以及经营高效的良好信号,债权人会根据此信号相应设置或修改债务契约条款,保护自身利益,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成本负相关。
(二)外部审计与债权人保护
根据理论,审计是一项减少冲突、降低成本的机制。关于审计质量与大小股东之间冲突的研究已较为丰富。Fan和Wong(2005)研究认为,高质量审计能够降低冲突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杜兴强等(2010)研究发现,高质量审计可以显著抑制大股东的资金占用,然而,大股东资金占用严重的公司并不一定会聘用高质量的审计师。
国内外有关外部审计与债权人保护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外部审计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Watts和Zimmerman(1986)研究发现,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可以用来监督债务契约。Blackwell等(1998)研究发现,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的企业,其银行贷款利率显著高于购买了审计服务的小型私人企业。Lin等(2003)研究发现,银行等债权人对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任度会降低。胡奕明和唐松莲(2007)发现,银行的短期和长期贷款利率都与借款企业的审计师规模和审计意见相关,审计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李海燕和历夫宁(2008)利用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研究了独立审计对债权人的保护作用,发现债权人能够根据审计意见所传递的信息设置债务契约条件,即审计意见具有预警作用,但本土“五大”和国际“四大”并不能给债权人更强的保护。高雷等(2010)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和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有助于公司获得银行短期贷款,并且提供的担保费用比例较低,而获得标准审计意见还有利于公司获得银行长期贷款。
总的来说,国内尚未出现将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债权人保护一起进行考察的文章,只有杨德明等(2009)研究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在降低大股东资金占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上是存在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在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研究外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债务成本相关性的影响作用。当外部审计质量低时,债权人可能更依赖于内部控制对其利益的保护作用,而当外部审计质量高时,内部控制的保护作用会有所降低,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外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债务成本的相关性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2012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删除了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最终样本为497家上市公司。样本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情况来源于各公司年报,其余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数据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通过EViews6.0完成。
本文通过以下模型来验证假设1。
INTRATE=α+β1IC+β2CURTRT+β3SIZE+
β4ROA+β5GROWAV+β6CASHCD+β7GROWTA
+β8TUNNEL+β9EXFU
有关变量定义及度量标准见表1。
其中,INTRATE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的债务成本。根据委托理论,理性的债权人能够预期到公司经理人员可能采取的对其不利的行为,他们或者通过提高利息率的方式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可能导致的损失预先考虑在内,或者在与经理人员签订的债务契约中对企业的某些行为加以限制。债务利息率与债务人的风险和借款项目的风险有关,是对债权人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因此可以作为衡量债务成本的指标。本文以利息支出率[利息支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来衡量样本公司债务成本。
IC为解释变量,代表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用样本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来衡量。如果自愿披露了鉴证报告,则该指标为1,否则为0。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自愿披露更多信息以向外界传递公司高品质的信号,而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并披露鉴证报告,可以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信号。目前,深沪两市主板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内控鉴证报告,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根据笔者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内控鉴证报告的统计,发现内控鉴证报告的审计意见基本上都是无保留意见。因为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获得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就意味着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此时上市公司如果仍披露此鉴证报告,则会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机制不完善的信号,所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往往不会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可以合理推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好。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选择其他可能影响债务成本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收益能力(总资产收益率)、企业成长性(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和当年是否有其他外部融资。
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借鉴杨德明等(2009)的做法,对模型进行分组检验。将全部样本公司按照审计事务所是否为国内六大分为两组,是国内六大的为审计质量高的一组,否则为审计质量低的一组。如果对于两个样本组,内部控制在降低债务成本方面的作用存在差异,则说明外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二)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来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中,约46%的公司自愿披露了审计鉴证报告,约39%的公司聘请了国内六大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从反映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看,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幅度较大,均值为51%,说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普遍存在发展空间。从流动比率和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可以看到,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高。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3。IC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务成本越低,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杨德明和冯晓(2011)利用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数据研究发现,银行仅能识别国有公司的内控质量,却无法识别民营公司的内控质量,因此建议要重视对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在利用信贷资金扶持此类企业的过程中,要避免资金过度流入高风险的非国有企业。笔者的结论与其不同。本文的样本公司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非国有企业,回归结果表明债权人能够感知中小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传递的信号,更愿意以较低的利息率与拥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上市公司合作。
对模型的分组回归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到,对于Big6=1的高审计质量样本组,IC的系数虽然为负,但并不显著,说明在高审计质量样本公司中,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能够降低债务成本,但作用并不显著。对于Big6=0的低审计质量样本组,IC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低审计质量样本公司中,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显著降低债务成本。总的来看,不论外部审计质量高低,高质量内部控制都能降低债务成本,只是当外部审计质量较低时,债权人会更依赖于内部控制对其利益的保护作用,而当外部审计质量高时,对内部控制保护作用的依赖有所降低,由此假设2得到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假设1和假设2结论仍未发生改变。
1.将被解释变量替换成(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t-(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t-1,即两年的债务增量取自然对数来进行考察,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务增量越大,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债务成本。
2.考虑到国内学者对高审计质量指标的选取有多种,如四大、六大、或十大,本文还采用了当年度的前作为高审计质量指标,假设2仍然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12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降低债务成本,这意味着债权人在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做出信贷决策时,能够感知到内部控制传递的信号,对拥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债务人会提供更多的债务资本和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因此,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要主动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和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获得更为宽松的债务契约条件,降低债务成本。
本文研究还发现,在高审计质量样本中,高质量内部控制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不明显;在低审计质量样本中,高质量内部控制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显著。这说明当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质量较低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将更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海燕,历夫宁.独立审计对债权人的保护作用[J].审计研究,2008(3):81-93.
[2] 胡奕明,唐松莲.审计、信息透明度与银行贷款利率[J].审计研究,2007(6):74-84.
[3] 高雷,戴勇,张杰.审计实务影响银行贷款政策吗?――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91-205.
[4] 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会计研究,2011(8):46-52.
[5] 李晓慧,杨子萱.内部控制质量与债权人保护研究――基于债务契约特征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97-105.
[6] 杨德明,冯晓.银行贷款、债务期限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8):44-50.
[7] 杜兴强等.大股东资金占用、外部审计与公司治理[J].经济管理,2010(1):111-117.
[8]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009(2):45-52.
[9]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J].审计研究,2009(5):76-81.
[10] 盛庆辉.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外部审计治理有效性研究综述及展望[J].财会通讯,2013(11下):16-18.
[11] Doyle J,Ge W,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78(5):1141-1170.
记者近日发现,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鸿沟”现象犹为突出:
一是资金流动调拨困难。许多外商反映,他们的资金进来容易出去难,制约很多,无法在国际间市场灵活而及时地调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说,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与资金调拨的管制,许多总部设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无法做到从境内向境外投资,总部也无法实现资金在各子公司之间的自由流动,外商呼声很大。这已成为我国吸引较大型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主要障碍。
二是金融服务体系落后,服务方式及品种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国内对外资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几乎为“盲点”。东莞有一家台资企业反映,他们公司把钱存到国内某银行里,在提取大额款项时却要银行领导特批。台商对此表示异议:“这钱是我的,为何取自己的钱还要别人批准?”
三是资本市场对外商基本封闭。据东莞市台办经济科科长邓惠林介绍,外资企业在国内贷款很少有成功案例。他说,国内鼓励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我国,许多企业的厂房是租赁的,没有自有房产作抵押,即使他们是银行评定的优质客户,但按国内政策他们却无法贷到急需的发展资金。
“金融鸿沟”负面效应日益突出
一些实际工作者认为,“金融鸿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传统保护作用”不断减弱,负面效应却日益突出、放大:
一是我国金融业几乎处于“副业”阶段。东莞市市长黎桂康说,在发达国家,金融产值占据很高的比例。相比之下,2001年广东省东莞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3%,与发达国家15%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是金融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对国民经济还没充分发挥应有的原动力。东莞市南城区区委书记陈健枝说,与外商在国内融资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银行里大量资金却贷不出去。
三是风险防范手段和工具落后,妨碍金融业做大做强。东莞市南城区区委书记陈健枝说,如果按国际惯例,只要企业有设备作抵押,有信用,有偿还能力,即使房产证不属其公司,也可以放贷,但在国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国金融界过于强调“陈规旧条”,导致无数本应是“双赢”的金融业务“泡了汤”。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促使储蓄充分地转化成投资。包括新古典经济学的“储蓄论”、凯恩斯学派的“投资论”或者基于发达国家经济实践的“经济增长理论”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均没有考虑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而只分析研究了储蓄与投资的这两个端点及其数量上的均衡。他们假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一直处在理想的状态中,储蓄能够充分地、有效地转化成投资,这明显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也不够全面。资本形成的的物质基础来源于丰富的储蓄供给,但反过来说,充足的储蓄供给却并不一定意味着较髙的资本形成水平,这其间的关键在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状况。我国目前储蓄投资转化旳基本现状是国内储蓄大量剩余和引入巨额外资同时存在。即国内大量的储蓄资金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同时我国又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外国资本进行投资,这是我国经济目前所特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甚至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个现象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低效率。同时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达成一致,资金亏细部门的投资可能会受到储蓄规模不足的限制。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向资金亏绌部门的转化,从而提髙资本形成的数量。这个机制就是金融机制,这是由储蓄、投资主体相分离决定的。储蓄向投资转化需要中介机构,这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金融机制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金融机制成为储蓄投资转化中的核心机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早在1960年《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就对此作过阐述。
………….
1. 2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
本文以储蓄投资转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思路总体为:提出研究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判断——分析重庆市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成因——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的回顾和评述,从理论上分析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主要概念进行界定,为后面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同时搜集、整理了重庆市历年来大量的经济数据,分析得出了重庆市历年来的储蓄量、投资量以及转化效率的状况,并以重庆市金融业相关数据来说明了造成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低效的成因,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储蓄投资转化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写作思路和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理论,并对各家理论做了简单的评述。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数据来分析重庆目前的储蓄投资转化现状,包括储蓄和投资总量上的现状、储蓄投资缺口和转化效率以及投资低效率格局反作用于储蓄投资转化等多个方面。第四章介绍了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原因。主要影响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有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资本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和工具较为单一、重庆市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低、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利率非市场化等等。第五章主要提出了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率的方向建议。建议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金融转化效率,疏通民间投资渠道,加快资本跨区域跨部门流动等等。第六章对全了总结。
………….
2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理论
2. 1国外储蓄投资转化的研究
储蓄-投资转化旳问题在国外经济理论研究中很早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却很少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分析。西方经济学者们基本上都是把储蓄一投资问题纳入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从而通过研究金融系统功能来分析储蓄投资转化。因此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缺乏系统性,显得十分零散。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前提下,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对于储蓄和投资理论而言,古典学派认为利息是储蓄的报酬,是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成本,利息率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它可以保证经济社会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转化不存在任何摩擦或是障碍,储蓄可以完全转化为投资。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储蓄与投资分别由消费者的行为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很难协调一致,投资不一定随着储蓄的增加而等量增加。由于利率粘性的存在和资本边际效率的长期下降趋势,投资在没有完全吸收储蓄倾向和收入所提供的储蓄之前就停止了,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供给并不能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萨伊定理”只有在特殊假设条件下才可以成立。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带来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因此是投资决定了储蓄,而非储蓄支配投资。这与在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利率是调节投资和储蓄相均衡的杠杆”理论相违背。
…………
2.2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的研究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转化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比较热衷的研究课题。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转化效率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改善我国的效率现状;一些力图分析其转化机制,想通过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来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还有一些学者则把目光投放在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上面,利用做数据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贺学会(1996)通过对政府、企业、家庭这三个部门的储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储蓄投资未能有效转化的原因是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导致的,金融资产品种不丰富、规范化程度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经济货币化程度,建立了多渠道和多工具、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武剑(1999)认为,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社会需求结构变动以及实际利率提高造成了居民储蓄膨胀,政府对投资规模过度压缩、大量银行坏账、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压抑的局面,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制度的改革,实现市场利率化。肖红叶,周国富(2000)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储蓄资源配置、投资内部结构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低效的结论,并且指出各地区之间储蓄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是低效的原因之一。
…………
3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 15
3. 1重庆市储蓄现状分析.......15
3. 1.1重庆市储蓄的总量情况....... 15
3. 1. 2重庆市储蓄率的变化情况....... 16
3. 2重庆市投资现状分析 .......17
3. 3重庆市储蓄缺口和储蓄投资转化率....... 20
3. 4投资低效率的格局反作用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21
4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原因分析....... 25
4. 1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 25
4. 2重庆市资本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 29
4. 3重庆市直接融资比重小,效率低....... 32
4. 4重庆市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低....... 34
4. 5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 35
4. 6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低....... 36
4. 7利率市场化水平低 .......38
5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方向建议 .......41
5. 1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41
5. 2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 44
5.4疏通民间投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46
5. 5加快资本跨区域跨部门流动....... 46
5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方向建议
5. 1继续深化
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想提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就应当关注内、外源方式的转化,直接、间接融资方式的协调与结合,掌握其间的平衡关系。而这之间的平衡,必定要将储蓄转化投资需要的多样化微观主体定位基础,因此,一定要持续加深国有金融企业的革新,不断推动非国有银行、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高质量的内源与外源转化需要的市场微观因素。加深国有金融企业的革新,塑造市场的微观主体十分关键,不但可以帮助提升外源的转化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内源转化能力的发展。如果人们面对许多企业遇到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三方中介机构不能坚守职业道德,股市投机现象频现,甚至货币政策执行过程受到了阻碍时,人们才会察觉到改革的进程也是很难推进的。如果奖励机制、产权维护与信誉问题频繁滋扰,优质的企业也不可能诞生,这些规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适用。因此,在微观主体的非市场化条件之下,想要提升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是不切实际的。就银行而言,产权清晰、政府、企业与银行相分离是实现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只有如此,各市场主体才可以独自展开经济决策,彼此的借贷行为在平等且自愿的基本原则之下,按照利润最优的指向来完成。自然而然地,市场就决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和配置,从根源上保护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提升了国有银行这一媒介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建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marketeconomyunceasingdevelopment,theinternalauditgovernedtheroleintheorganizationwhichactedtoreceivetheattentiondaybyday,theacademiccirclesandthepracticalrealmallhopedthechallengewhichsolvedthecompanythroughtheinternalauditfunctionoptimizationtogovernwhich,theriskmanagement,theinternalcontroldomainappearedthequestionandfaces,andpromotedtheentireorganizationsimprovementbythis.Undersuchbigbackground,strengthens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toappearessentialespeciallyandimportant.Thisarticlehadexpoundedinternalauditintheeconomicentitythenecessity,simultaneouslytostrengthenedinternalauditqualitythevitalsignificancetocarryontheindication,regardingdisplayedinternalauditeffectivelyintheeconomicsubjectfunction,hadtheverystrongconstructivenature,theguidanceandpointed.
Keywords:Under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WorksheetVital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1.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括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涉及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监测进程等具体环节。《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规则,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将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审计客户的审计标准建立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如果把内部审计师形象地比喻为足球赛场的裁判员,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代表两支球队,其他组织人员代表观众,相关的评价标准代表比赛规则,那么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理念,其次应熟悉比赛规则,最后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审慎、公正地运用比赛规则,才能使双方队员信服,使观众满意,同时,也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机会得以提高。
p;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以高质量的保证活动和咨询服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揭示风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纠正措施的落实,从而使组织得到最大利润,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1.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1.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1.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活动终了时的审核,而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银行保险在我国开始起步于2000年,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寿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在银行保险保费收入逐年增长并整体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却出现多次大幅波动的现象(见表1)。显然,这种起伏波动加剧了保险公司的潜在风险,对于银行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另外,目前我国银行保险采取的是松散的协议销售模式,而且“多对多”的关系不具有排他性,合作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争夺销售渠道,常会出现保险公司之间竞相提高手续费,甚至向银行柜员提供劳务费而不入银行大账等现象,使得商业贿赂的空间由此滋生。这种寻租行为严重削弱银保产品的成本优势,尽管保费收入不断增长,但利润空间却不断缩小,最终导致保险公司被迫退出银保市场,进而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二、银行保险改革与创新的金融支持
银行保险虽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借鉴了许多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在传统的模式上开始了改革和创新的探索。银保模式按照金融一体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协议合作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建模式和金融集团模式三种,在提高我国总保费收入以及对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方面,以上三种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以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导从银行保险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出现开始,协议合作模式便是充当着先行者的角色。2003年后,随着监管政策的放松,“多对多”的协议销售模式成为国内银保模式的主流。我国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和几乎所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其中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有着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
(二)银行保险共建模式得到深化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催生了银行保险的资本联姻,使得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够展开更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当年,保监会《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可以投资未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份,为银保双方的股权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又就双方开展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达成协议,允许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持股。一时间,掀起了银行和保险公司互相持股的热情,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以收购形式进入彼此的浪潮席卷而来。股权合作虽使银保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较长的磨合周期和成本以及文化、经营理念差异都会使成本显著增加,这一模式要走的更远,还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深层探讨。
(三)金融集团模式逐步兴起金融集团这一模式在欧洲和北美的保险市场广为采纳,这与当地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欧洲大陆,高度一体化的银行保险公司具有高水平的相互承诺,是最常见的银保合作形式。目前,中国的一些金融集团已经开始将银保合作向纵深推进。比如备受关注的“平深恋”,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三、改善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的对策建议
由于起步晚,发展快,我国银行保险已陷入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今年三月以来,各大银行陆续了年报,尽管GDP增速从9.3%大幅度回落至7.8%,但银行业仍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以中农工建交为例,国有五大行去年的净利润全部依旧保持了12%以上的高速增长,一共赚取了超过7700亿元,相比于多数行业的“经营惨淡”,银行业可以说是风景独好。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利润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同时五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通过单纯的信贷规模扩张以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方式难以延续,在看到高额利润的同时应对利润质量做出理性分析,这样才能进一步看到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近三年间的利润形成过程和利润形成结果,来研究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利润质量的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利润质量的内涵
商业银行利润是指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的所得,是银行新创造的价值。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各利益相关者除了关注利润数额之外,越来越重视对利润质量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利润的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高质量的银行利润是指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利润具有较强的现金获取能力”。银行利润质量越高,越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有利于银行抵御风险、扩大经营。对于商业银行利润质量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利润形成过程和利润形成结果:前者是对于利润组成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重点在于各个部分所占比例以及变动趋势;后者是要探究利润背后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
利润质量比利润本身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在关注银行的账面利润之外正确地评价商业银行利润质量,对于投资决策、改善经营及制定金融政策有重大意义。我们分别选取工商银行(A股)和汇丰银行(中国)作为中资、外资银行的代表,通过分析其2009至2011三年间的利润形成的过程和结果,对商业银行利润质量有一个具体认识,下文中所引用的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工商银行(A股)和汇丰银行(中国)2009-2011的年度报告。
二、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过程
商业银行利润形成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对构成利润的主要项目的具体来源、相对结构、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以反映出盈利的真实水平,而不局限于账面数字。
我们首先通过图1来看一看商业银行利润形成的整个过程。商业银行的全部利润是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利润两个部分组成,营业利润是其利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营业利润又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投资收益。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商业银行利润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再重点对营业利润的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再对关联交易进行分析。
图1 商业银行利润来源
三、利润结构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所得利润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应把其作为分析重点。经营活动所得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越高,说明该银行利润越稳定,具有较高质量;反之,则说明银行利润质量较低。另一方面,营业利润的来源越丰富,则说明该银行的业务基础越广,利润受单一因素影响越小,具有较高质量。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盈利水平呈现了高速的增长,汇丰银行在2011年的营业利润更是从815百万元增加到了4116百万元,同比增加了500%。从结构上来看(见表1),两家银行的营业利润都占据了八成以上,减小了银行利润的偶然性;而进一步对比汇丰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利润来源,不难发现工商银行对于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远大于汇丰银行,其利息净收入占到了营业利润的八成左右,投资净收益对利润的贡献微乎其微,最多的一年也仅有营业收入的3%。虽然我国从1996年起就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这一命题,但是银行对高利差的依赖并没有改变,翻开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不难发现,依靠信贷规模的粗放式扩张以实现利润高速增长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一)营业收入分析
营业收入就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其主要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对三者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1.利息收入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的投放,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赚取利息收入是银行最为核心的盈利模式,赚取利息收入是银行获取利润最主要的途径,我们需要对利息收入的质量有一个准确评价。
A.利息收入结构分析
从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利息收入结构来看(见表2),两家银行利息收入来源并没有本质差别,六成以上都来源于对个人、公司客户的贷款利息收入;然而,工商银行更善于在债券市场上获利,而汇丰银行更善于在同业拆借市场上获利。鉴于贷款利息收入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于两家银行贷款的质量进行分析,这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持续性和资产安全性。
B.贷款质量分析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有银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从贷款结构上看(见表3),工商银行有相当部分贷款(大约四成)都流向了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贷款的急剧飙升意味着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上升,加上很大部分贷款并非市场选择的结果,从而可能推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度上升,今年年报中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也充分反映了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信用风险;汇丰银行最大贷款部分是制造业(大约四成),今年来,银行信贷是否流向实体经济的问题饱受争议,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外资银行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贷款的偿还保证来看,信用贷款在两家银行的贷款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三成以上),推进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避免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对于两家银行都相当重要;另外工商银行贷款中最多的是抵押贷款,占到了贷款总额的大约40%,面临着如何处置抵押物的问题,而汇丰银行贷款中最多的是保证贷款,超过了贷款总额的40%,面临着如何向第三方追索的问题。
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存、取、汇、兑业务以外,或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业务收取手续费,或开展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和实现利润增长的重要部分。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构成上来看(见表5),工商银行的收入除了在投资银行这一业务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更多的收入都是依靠银行卡和账户管理等传统的低风险项目上;汇丰银行则广泛开展办理支付结算、担保及承诺、收付及委托等业务,以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既扩大了利润来源,又增加了客户粘性。
3.投资收益
目前我国以分业经营为主,投资收益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例相当有限,但是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优质客户开始流失,混业经营是银行发展的趋势,这一点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认同,可以预见到未来投资收益在银行利润中将会占据重要地位。从工商银行与汇丰银行近年的投资收益来看(见表6、7),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波动巨大且无明显变化趋势;汇丰银行则不断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盈利几乎实现了100%的增长,并且结构也日益优化,保证了回报的稳定性,工商银在收益回报的相对数量、结构、稳定性方面都远落后于汇丰银行,这十分值得中资银行学习。
(二)关联交易收入分析
“商业银行关联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下列事项,包括授信、担保、资产转移、提供服务以及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关联交易”。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允许商业银行在法律规章之下,进行各种公平关联交易,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如果进行非公平的关联交易,会发生单方面的利益输送,损害部分股东的利益。特别是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由于其大股东多为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公司,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流动缺乏市场化机制,导致董事会缺乏保护股东利益的手段和激励,非公平关联交易很难被杜绝。对于利益相关方,关注关联交易收入所占比重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上表不难看出,关联交易在银行利润中占有一至两成的比重。具体来看(见表8、9),汇丰银行在近年的经营过程中,自身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开始由利益输入方,转变为利益输出方,并且输出利益逐步扩大,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工商银行每年由关联交易所带来的收益基本稳定,影响有限。
四、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结果
在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结果进行分析,这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利润与企业现金流量的关系得出相应结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给予了企业很大的调整空间,从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误导,但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的基础,可以反映企业获取现金及其等价物的能力。可见,通常企业已实现的利润与实际收到的现金流会有一个差额,而只有伴随着现金流入的利润才是高质量的利润,因此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小,说明利润质量越高。
现金流主要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三种现金流中又以前者最为重要,由此产生的现金流越多,说明企业依靠自身获取现金的能力越高,那么在不依靠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活动、支付薪酬、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一现金流可以充分反映利润背后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因此我们可以用净利润现金比率,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占净利润的比率来衡量商业银行利润的质量高低。
从结果来看(见表10),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在近年来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汇丰银行在获取现金流上的能力强于工商银行。
五、商业银行利润质量存在的问题
银行业所获取的高额利润,既有政府管制、利差较高、需求旺盛等客观因素,也有银行高负债经营、积极追求利润等主观因素。首先盈利当然是商业银行的首要目的,盈利的提高对银行自身和经济发展都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盈利的可持续性更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行业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今年人民银行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存贷利差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甚至可能进一步收窄,商业银行的转型不可避免。通过对比分析以后,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存在以下问题:
1.利润来源以利差收入为主。由于我国金融业的自然垄断和利率管制,加上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银行早已成为了众矢之的;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发展滞后和国人良好的储蓄习惯,为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都十分可观。近期有两项改革特别值得关注,即存款利率自由上浮和温州金融改革,这让我们看到了打破金融垄断的曙光,如果还是一味依靠“政策红利”来赚取利润,必然被市场淘汰。
2.业务以传统业务为主,创新性业务滞后。实行分业经营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法律体制滞后、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比较低都制约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分业经营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脱媒”现象日益严重,银行优质客户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巨大压力,它们资金雄厚、经验丰富、人才储备全面,具有许多中资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具体数据也不难看出,国有银行除了利息收入以外,其他收入的结构、数量、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优质客户放弃中资银行转而选择外资银行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国有银行能否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力对其有决定性影响。
3.创造现金流的能力较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化主体,我国银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使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银行仍然承担着政治任务,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从银行高层的任命、调整到银行业务的开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府的干预
五、政策及建议
1.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保持政策延续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银行对利率的,央行不再直接干预利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市场利率,为银行市场化创造必要条件;
2.在风险可控和适应监管能力前提下,减少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引进先进经营理念,扩大人才交流,增加市场竞争;
3.减少政府对于银行日常活动干预,减轻银行政策负担,改变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实现以利润为导向;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目前应特别关注地方债务融资平台;
4.鼓励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从信用中介到金融服务机构的转变,围绕吸存放贷这一核心业务,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便利等创新业务,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邵军.利润质量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设计[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盛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
[2]邵军.利润质量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设计[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盛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
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各部门、人员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制约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措施、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证内部安全的一种管理系统。而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内容、程序、效果等进行鉴别、评价和测试,以检查监督所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完善。
第一,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需要。近年来,“内控先行、内控优先”的概念逐步为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但要确保这些内控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必须对各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如果不加以评价,无法确定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目标能否实现,也无法发现控制上存在的弊端和薄弱环节。因此,实施内控评价,有助于增强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基层央行依法、公证、高效履行职责。
第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有效提高内审工作质量的需要。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志,要减少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必须依照内部控制评价操作表,对照内部控制的各个目标和措施,寻找“风险点”,确定重点审计范围,使审计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从风险所对应控制目标,寻找“控制风险”使内审风险更具有把握性;从堵塞和控制“内审风险”入手,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使审计目标更具有实用性,从而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保证内审质量。
二、建立便于基层人民银行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第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要结合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建立一套内容详细的主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决策类评价、货币信贷管理类评价、调查统计类评价、财务管理类评价、会计核算类评价、国库业务类评价、电子联行业务类评价,货币发行类评价、事后监督类评价、安全保卫类评价、科技专业类评价、人事教育类评价、外汇管理类评价、办公文秘类评价等一系列评价内容业务流程图、内部控制调查表及内控评价操作表。这样,能较充分地、全面地体现风险控制内容、控制环节、控制措施,为内审人员客观评价内控制度及业务活动提供评价标准。
第二,以创新推进和规范评价程序及评价方式。一是创新内控评价机制,基层人民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程序规范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二是规范评价程序,创新评价方式,内审部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规范评价程序,通过准备、实施、报告完成和处理整改四个阶段,完善评价程序,健全评价内容。在实践中,应尝试多种评价方式,既开展全面评审,也可实施专项评审;既采取非现场评审与现场评审相结合,也可与内审项目结合同时进行,甚至在必要时可以突击评审。
三、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面临的主要难点
第一,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是基层行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在应用一些评价细则和评价分值时并不能客观反映评价事项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二是评价标准操作性不强,在进行证实、测试、评价或者量化操作时有难度。
第二,评价方式滞后,影响评价质量。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在非现场评价方面,有的行开发运用内控评价信息系统;在现场评价审计方面,各行还是要手工操作完成,造成内审人员工作量大,加之时间紧,任务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评价质量。
第三,缺乏专业知识及专业人才。内控评价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内审人员懂管理、懂审计,还要懂法律、懂电脑,既要有检查水平,又要有独立分析评价的能力。但目前内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没有机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控评价质量和发展。
四、实施内控评价工作的建议
第一,建议出台统一的人民银行内控评价标准。建议人民银行上级行结合基层行成功试点经验,以前瞻性和务实性为指导,统一制定人民银行内控评价标准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地规范引导和推进基层人民银行内控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没有高质量的人才、高端的服务保证,那么在进行行业竞争时就缺少了一项重要的筹码,缺乏竞争力。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而言,北上广等省市需求量很大,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水平也相对较高。另外,从事金融领域职业的人员有着较其他行业更高的主动性与活跃性特点,他们会综合分析自身状况,凭借自身优势,在具备一定的资历后往往会追求更大的平台,争取更优厚的工作机会。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的现状不是无迹可寻的:首先,银行竞争带来的金融变动,使得金融人才成为行业间竞相为自己争取的优势,尤其是懂得相关业务往来与处理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是抢手,有着足够的竞争优势挑选金融企业;其次,国外风险投资机构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因此专业人才就成了各个投行的必备资源,否则就将难以在行业领域中夺得领先地位;再次,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股市回暖,理财领域发展生机勃勃,由此更加推动了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为缓解金融行业供需矛盾,从金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之初,就应当有具体措施。
一、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与金融市场有实时的沟通与交流,了解金融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具体方面,制定符合高校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力、物力支持,实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市场需要相对接,使人才的能力能够得到最恰到好处的施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信息化、数字化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需要很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高质量、专业化、复合型并能够符合金融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就成了各大金融高校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快速良好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拓展金融行业就业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金融行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银行也开始调整人才选拔的模式与规格。岗位计划指标往往由总行统一调配,而且必须经过特定的考核才有资格入选,这也使银行的选人流程更加简单、公平、公正,提高了入选人员的水平标准,杜绝了旁门左道的行径。另外,学校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可以通过走访、电话或者信函等方式开拓金融市场,邀请市场上不同层次的金融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演讲或者职业招聘。而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交流、展示的招聘平台,以综合性市场洽谈为主,以地区、学院等的交流为辅,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多元化的校园招聘体系,使毕业生能够在就职前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个性化
开启“入学即就业”的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再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前的培训,并将相关内容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首先,在学生入学后的两个学年要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养成教育、就业目标等等。然后再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综合分析市场变化,搜寻典型案例、典型人物进行深入学习,让他们从思想对就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习动力,在行动上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入学之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进一步的填充。其次,在经过基本的就业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大三时,学生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定位,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于各项专业课程优秀并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上给予帮助;对于毕业后想就业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提高职场技巧,加大引导力度,提供给他们在求职、应聘工作上的资料与建议,增添实践课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毕业年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职前培训,从就业的基本知识、技巧、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比方说就职的仪容、仪表、着装、简历、面试技巧等等都需要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就业指导不是要求学生们都必须仅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者方法,而是要实现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就业时的环境或者机遇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待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指导策略,不同的方法。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他们的个体特征、性格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分类,尽量能够按需指导,使就业指导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为顺利就业增添砝码。
四、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