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篇(1)

如何实施中小学衔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作文衔接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作文衔接的现状,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

要明确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衔接”的意思, 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衔接是指“事物相互连接”。它可以说是“互操作性”,“挂钩”,可以说是“协会”,“一体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因此,这里的中小学作文的衔接,其实就是指中小学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连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说到,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教学艰涩,导致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减轻初一语文老师的工作压力,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夯实新生的写作基础,有效的组织创新教学,是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

因此,收集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将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有关数据和文章进行综述,将更好得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中小学作文有序而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初中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

王康琦在《浅谈中小学作文的衔接》一文中认为小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知识缺乏衔接性的成分,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善于学习。因此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没有发现衔接教学中的共性,从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六年级的写作思维中。

王晓芬则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是处在一个“瓶颈”期,她在《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一文中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学校作文教学,不断指责;教师也抱怨多输入、低输出,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共识。

颜丹更加具体表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现状,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科萨贞主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注意的教师教育教学法》一书中,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现实主义中,理想的教师教育的是要既注重理论学习也要重视教学实践。[2]高艳红也指出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理论,只有写作教学经验的观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没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将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教学。

具体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课标存在缺陷,教学教材不衔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明确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教材编写衔接中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方式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颜丹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编订方面的问题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指出,教材的编订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较简单,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知识点覆盖少;而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掌握上的深度有所提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高。

2.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李菁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 ――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之间跨度较大。

陶云云在《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解析》一文中,她认为作文的文体开始具有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细节的习惯。

刘军堂觉得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方法并不了解。在《浅析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中指出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的缺失。

3.中小学作文评价方法差距大

对于教学评价上的差异,颜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疑问中阐述到,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偏差,小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而中W则更侧重于评价的客观、科学、公正、严格。

沈立文在《小学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讲述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改完全处于漠视状态,致使一些错误不断地重复出现。

篇(2)

小学阶段的六年级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六年级将要进行全面的复习。紧张的劳动,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在极短的时间内想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老师和学生均感到有一定的压力。总结历届毕业班教学,觉得运用类比法进行复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这里所谈的类比法,指的是把内容相近、易懂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以便学生牢固掌握。从小学教材来看,有许多知识点的意义相近、关系相连。采用此法好处不少:

第一,运用类比法教学,便于发现“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

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辨异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复习效果。

第二,运用类比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运用自如而不出差错,同时可使学生从许多种分析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三,运用类比法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对于课本习题,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并通过课外时间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个别答疑,补缺补差。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提问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成绩力争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对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解题时着重思路的清晰和规范化的训练,阅读课本时,着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比较,进一步提高解题及分析问题的水平。

运用类比法进行复习,主要是思维方法的训练,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复习资料很多,如果不正确引导,学生就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要在课堂45分钟内通过讲解习题达到复习目的,就必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题,所选习题应有利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和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以通过所选题目的教学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利用集体的力量,加强研讨,精选练习题

练习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练习题过于单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还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影响整个复习效果。因此,每节课的练习题,教师都得精心选择。首先,习题要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层次,要避免过量过难。习题如果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过易又会使学生感到无聊。所以复习时可精心设计基本题、变式题、发展题,并使之有机结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一环紧扣一环。这样,不同水准的学生都会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知识、完善认识结构。

(二)教师讲解习题时,依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设置一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思路,通过提问方式层层剖开,打开学生思路

例如:讲《山中访友》一文时,“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便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南。所以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介绍每一单元知识的考试要求,使其明确命题原因,做到目的性强。然后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网络,以提高认识层次,拓宽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六年级复习阶段,教师不要无目的、盲目地去复习。因复习枯燥无味,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兴趣,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复习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总复习,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向着多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解题思路方面有所扩展、解题层次方面有所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38-02

写作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开拓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在分析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小学教学目标细化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期待大家给些建议或参考。

一、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写作情感不足。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写作兴趣的现象,许多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是奉命写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在习作时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对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陈旧,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结构、语言表达形式及材料的组织形式与安排,虽然写作技巧是重要的,但写作内容所表达的志趣及真实情感也是重要的。忽视语言的情感,追求写作形式,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其写作的情感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对写作中充满兴趣,带着一种真实的情感,运用不同的有自己特点的表达语言,就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为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生写作教材指导性不足。教材是写作的基本教学内容,其包含在语文课本教学内容之中,对于人教版的教科书,由于受传统教科书的影响,导致习作的内容提示不明确,只提示写作方向或写作样式,却没有明确“如何写”等问题,使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不能明确写作标准,学生写作时也不能掌握写作方向。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的一个作文题目,写作要求:“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虽然明确了写作内容,但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作文布置下去就不管了,而不去提示学生具体如何下笔,明确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学生仍然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中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细化策略

1.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过程的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导致教学内容含糊不清、对学生不能正确的指导,从而影响写作教学效率。教学目标不明确包括写作教学内容不明确、内容理解有偏差、各个年级写作内容难度分配不合理等。没有重心点的写作教学,会引发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及松散性,进而导致写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低。所以,明确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确定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不断加大写作教学的难度,避免写作的随意性及松散性,从而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例如,在写作内容表达方面上,起初要求按例文仿写;在这个基础上要求随意、自由的写作,内容要具体充实;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写出生动、形象、有条理的文章,逐渐加大写作难度。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过程和方法方面,重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交流;重视情感态度,强调真实情感,进而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衔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根据教育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段学生在写作方面要不拘形式、自由发挥想象,写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将自己觉得有趣、对某件事物有深刻印象及颇受感动的事等表现在写作内容上;学生之间互相评讲写作,分享写作的乐趣。中段学生的写作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是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基础写作阶段,因此,中段语文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或看漫画书,多看些作文参考书,记些读书笔记等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让学生找到写作乐趣及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长期的坚持,写作会更上一层楼。

3.注重情感的培养。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表现在写作上,生活的充实度越高,其写作的文章也就越充实。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领悟生活的多姿多彩,以贴近生活为主导,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只有不断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积累写作教学的素材,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才有写作的激情。

三、结束语

写作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初步接触写作,热情不是那么高,写作能力也不足,且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指导性也不强,导致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衔接语文教材的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加强协作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实现一个飞跃,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写作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玲.小学写作教学中情感性支架的实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篇(4)

教师备课时,要先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精准定位“书写提示”的教学目标,理清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强调了第一笔、第一个字、第一行对书写的重要性。要想找准第一笔、第一个字、第一行字,就要考虑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这一知识点的脉络。“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在课标中是第三学段对写字的要求。这一要求在一年级是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字要先描红,写时再改进,达到端正。二年级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及九种具体类型字的写法,虽然对美观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但已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了。三年级具体讲了四种笔画的写法及两种书写规则,要求把笔画写得舒展,字形写得优美。四年级重点讲五种行款知识,能书写成段文字做到美观。六年级强调写“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的四种章法,参照这四种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每一个“书写提示”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承前启后逐步提升的。把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扎实,学生的书写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逐步提高。

二、上好书写课,落实“读、写、评”

根据“书写提示”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位置,我们安排教学流程时,要注意目标的定位,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发展学生的读帖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书写提示”的课堂教学的。师:谈到书法,每一幅作品都是讲究章法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格式的。请观察这幅书法作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除了书写时注意格式,还应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师:要想整齐,就要诗句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对齐,字距、行距要适当、匀称,还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结构这些细节。请你再仔细观察,有哪些字比较难写?学生交流。师:选取你喜欢的一种格式,试着仿写一下。学生练写。同桌交换,互相提建议。师:请同学们根据同桌给你的建议再写一遍。老师巡视,选取典型的作品全班讲评。师:我们来看这幅作品,你觉得这幅作品的优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学生交流。师:再来看这一幅,说说你看到的作品的优点和你的建议。学生交流。师:根据刚才大家的建议,拿出你最好的水平,把自己的作品再写一遍,写完之后来前面,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学生展示、欣赏。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要想书写好一段文字,必须讲究一定的章法,做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大小均匀、文面整洁,还要注意每个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如果在平常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按这个要求去认真书写,那么你的字定会越写越漂亮!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写、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知不觉,学生的书写能力就提高了。

篇(5)

要使语文教学有效、高效,必先精简教学目标,使之集中、明确,发挥其准确定位、精准导航的功效。

首先,总体目标要简明。综观小学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归纳起来,不外乎“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综合性学习”。反观我们很多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内容繁杂,表述混乱,重点不明,尺度失当……显而易见,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人为地把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复杂与琐碎了,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忽略了核心目标的达成。

其次,学段目标要简化。简明的总体目标如何科学地分解到学段目标中,而避免其陷入繁琐扩充、无序排列的误区?吴立岗和吴忠豪就曾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各个阶段培养重点作了尝试划分。以“表达”训练为例: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第二学期,训练重点是“专心听人说话,并大方、有礼貌地与人交谈”;从三年级第一学期至六年级第二学期,则要重点训练“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想象和独特见解习惯”……有了这样明确、清晰的训练体系和目标,每个阶段应该做到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教学行为何愁不到位。

第三,课时目标要简要。“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尚未弄清文本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还没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便草草拟定教学目标,急匆匆地将主要精力花在钻研“怎么教”的问题上去。明智的做法是学会放弃,因此,教师要紧扣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学段扎实进行“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训练。落实到具体的课文,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中的言语秘妙,开掘文本的人文意蕴,有针对性地确立出明确、集中、简约、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学识水平相匹配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简化环节,课堂实践慧意玲珑

语文学习本身理应简单而快乐,我们没有必要繁琐分析,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相反,我们理应爬罗剔抉,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一目了然,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进而呈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梳理,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课文的中心点、主线条。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紧扣一条主线:看审阅一个文件——品一夜的工作——懂一生的工作。通过梳理文章主线,品赏悟读重点段落,补充渗透课外资料,总理的形象逐渐清晰并跃然纸上。这样的课堂简约而灵动。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则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跟我在一起”这一主线贯穿课堂。以“父亲了不起”与“儿子了不起”这两个板块引导探究。这样的设计虽简洁,却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三、简化问题,探究感悟灵动有效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如果接二连三地发问,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实践的时空必然遭到挤占。课堂中,教师须精问。要善于立足文本,整合问题,精疑巧问,问在中心点,导在关键处。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的名篇,无论是从主题、人物,还是语言、写作风格的角度切入,都很有文章可做。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呢?诸多教师采用了从中心句入手,扣重点词“神机妙算”,进而品味“知天文”“识人心”……层层剥笋、循序渐进。这样解读也算是中规中矩,课堂结构也是层次分明,学习过程也可三维兼顾。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匠心独运,为我们诠释了精彩的“大道至简”。王老师慧眼独具,抓住文本中诸葛亮仅有的一次“笑”切入文本:“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正是这精巧的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课堂风起云涌,学生连珠妙语,彰显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

文本是多元的。只要教师恪守简单原则,精简问题,精巧设问,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收获精妙的课堂。

四、简化手段,课堂朴素优雅

当下的很多语文课,尤其是观摩课,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语文课就成了光电影音的“大拼盘”、课件制作的“大赛场”。“科技味”馥郁芬芳,“语文味”似有若无。滥用现代化媒体设备,不仅会挤占学生与教师、同学及文本对话的时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挤占学生的想象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令他们的思维渐趋僵化,让他们的想象不再洒脱。这些,于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篇(6)

一、指导思想:

我校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魂,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为载体,结合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互动、高效;课题研究稳步、扎实;努力实现课堂转型,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师生的整体实力,提高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

本学期仍重点围绕课题“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展教研组活动。结合各类学校、年级的传统文化社团,构建中华经典与学生生活、艺术、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立体化阅读体系。继续开发、整理中华经典阅读的资源,探索低、中、高年级进行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的学习方式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工作目标

(一)围绕研究课题,立足课堂转型,坚持理论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二)搭建多元平台,抓研训重过程,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三)夯实常规工作,浸润研究文化,开展多样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三、具体实施要点

(一)深入学习理论,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1.继续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2.极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学生共读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才能有思考,有提高。因此积极倡导教师成为“书卷型的老师”。对于阅读的内容,学校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渠道。老师们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现有的资源,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到两本教育理论著作,并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逐步领会教材、教师用书的作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提高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落实常规管理,严守学科教学质量

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常规工作,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

1.开学第一课:有序落实,督促教师和学生收拾心情,调整好状态,全心投入工作。针对上学期学业质量检测调研情况,走进部分老师的课堂,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沟通交流,帮助其明确方向。

2.扎实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好各个班级语文教学计划。围绕学校课题以及教研组的目标,各备课组确定好开课的大致内容、形式和时间。从计划的制定、人员的分工,到活动的设计、开展和总结,促进备课组长策划及反思能力的提高,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让备课组活动真正动起来。狠抓年段质量,做好各年段质量调研和验收工作。学校会结合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各备课组自行出卷。每次检测后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捕捉提升处,提炼教学策略;发现欠缺点,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备课、作业检查常态化:各年级备课组自主学习学科常规,经常对照检查,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青年教师主动向中老年教师请教,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考,学习活动的设计操作性强,上好有准备的随堂课。同时,向课后反思要质量,注重重建和积累。规范作业批改,注意及时跟进。各备课组之间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重视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三-六年级教师培训

部编版本教材已全面走进各年级课堂,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三到六年级。首先借助市区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让教师们整体感知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要求。校级层面,加强年级间教师的集体备课,吃透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做好年段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应会知识与能力的梳理。教研组将加强对各年级教师备课的检查,加大随堂课听课力度,参与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加强青师培养,促进梯队发展

5年之内的新教师每周跟踪听课,教研活动中进行反思重建,以此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快速成长。5年—10年内的教师,努力提升理论素养,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比赛,以赛促提升,迅速成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3.积极参与外出听课,提升自我学习力

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记录详细,养成及时整理、保存的习惯。

(四)开展多样活动,着力学生素养提升

1.关注拼音教学,有序推进促反思

2.验收活动,抓学生基本素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其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学期我校仍将继续加强常规验收,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验收、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一年级独体字验收、一至六年级朗读验收、写字验收等,教导处将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及相关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测并及时反馈,促使教师改进平时的教学。

3.竞赛活动,让尖子生脱颖而出

九月份我校将开展全校中高年级作文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形式,使一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这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为区作文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4.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借助浦小讲坛、地方(阅读课)等开展阅读、展示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探究不同年段能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率的立体化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学习方式。鼓励更多老师或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师生特长,一起爱上经典,爱上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共享读书收获。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参加统编新教材培训一(各年级期初教材培训以及线上培训)

九月份

1.上交书法作品并选拔送市

2.参加期初语文学科责任人会议

3.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二(三年级)

4.参加区信息化能手(小语低段)课堂教学比赛

5.三-六年级校作文比赛

6.参加区小学生作文比赛

7.校内教学研讨

十月份

1.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三

(四年级)

2.

参加**市小学生作文比赛

3.

参加区低段教学现场会暨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4.全校朗读验收

5.校内教学研讨,作业、备课检查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四(六年级)

2.全校写字比赛(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

3.期中阶段性学业质量调研。

5.校内教学研讨

十二月份

1.参加市青语年会

2.参加市统编新教材培训五(五年级)

3.参加区小语评优课比赛

4.

一年级拼音验收、独体字验收

5.全校说话验收

6.校内教学研讨

篇(7)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简单高效;愉快教学

近期,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上册《别挤啦》的语文公开课,在教师平缓又鼓励的语气中,组织学生对课文齐读、分组读、 个别读,读完后教师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学生总能频频举手,踊跃发言。在轻松愉悦的交流互动中,完成了预设教学目标,这节课无疑是高效的,但却是简单的,实在的。回顾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三个特色:

一是真实。平时怎么教,公开课也怎么教。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到赏读课文,执教者没有波澜迭出的情节设计,而是从语文的要义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紧扣夯实基础这一主题,选择第一课时,在真实的教学中体现字、词、句、读的有效指导与训练。

二是朴实。语文教师精彩纷呈的导言,情感高昂的讲解在这篇文章的赏读中并看不到。新课程改革中,一节好的语文课已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展台,执教教师用朴实的语言穿针引线,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来引领学生,在赏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语言素养的积累。

三是扎实。本节课教者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上,在重点句子的赏读中,都体现了扎实求实效的特点。字词教学易被老师走马观花一笔带过,但教者将重点字词放在文本赏读中,重点句子放在“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及“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的理解上,教者不是用分析来理解,而是在反复赏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不仅理解而且学会运用,学生的能力在这种自主性的探究中自然形成。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提了四点要求:一是平平淡淡教语文,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三是扎扎实实教语文,四是轻轻松松教语文。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笔者认为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化,就要以简单应对丰富,以取舍应对高效,让语文教学简单化,明朗化,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如下内容:

一、教学目标简单

减去繁冗的问题,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应以一至二个为佳,最多不超过三个。不必大而全,要简单实在。针对实际,根据单元课文的要求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体目标在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上下功夫。

这节公开课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有:一是理解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字词;二是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三是画出佳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目标精简了,教师的高谈阔论少了,就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对教学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考虽然复杂,但最后呈现出的教学目标则应是简单实在便于操作的。

二、教学内容简单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教学生不懂的,只教学生能懂的。化繁为简,将要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分散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将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安排在各个学习阶段中。

三、教学方法简单

以创设和谐氛围为中心,通过激发兴趣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着力点。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琐碎,讲究整体效应,整体提高,快速前进,实现了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了真正的语文能力、兴趣、习惯等。

四、教学环节简单

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一目了然,学之前也没有太多的负担。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学理念和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长,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到最简捷的教学途径,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会到语文学习是有趣的。

五、教学媒介简单

语文教学可以减去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 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有时候,我们闭上眼睛想的,比直接展现在眼前的画面更绚丽,更宽广。语文课还是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潜心体会的好。

六、教学语言简洁

我们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七、作业设置简单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77-01

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升入到初中后,出现未能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所以升上初中后会跟不上初中语文的教学节奏,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的意义所在

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救灾,有利于转变传统方式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呈现出的一种闭关自守状态,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连接、融合,给初中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极为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可在升入初后快速进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活动当中,以此展现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作用、价值。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陈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观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得到满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多数教师仍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是对教材给予了分析、讲解,但是仍是“讲”为主要方式,学生在讲台底下被动地听,学习学习以及思考的时间极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初效果。

2、教学思路不具有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造成当前教学方式依然为识字、课文分段、归纳思想。在课文教学中,认为只要完成这些环节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并且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总体教学中缺少基本训练,如听、说、读、写等。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均是教师讲授,根本不去理会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不足的局面。

3、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明显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觉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比较差。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是无趣的;

第二,学生主体参与方式过于单一。有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方式就是回答问题或是集体朗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多数学生认为参与机会少,参加的时间也短,因此学习积极性不足,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过渡方法

1、加大过渡教学的意识

长时间以来,中小学教学教学基本是各做各的,相互不沟通也不交流。小学和初中的分界限明显,所以在教学上,阶段性特点也特别突出。当学生步入到六年级后,教师需要抓紧时间来完善新课程教学,这样才能挪出更多时间来对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把掌握的知识点反复的训练,尽量做到人人都可以过关。以方便在毕业时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尽量漂亮,因此多数学生多数都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而进入到初中大门。小学阶段重视全方位、系统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过渡性和延展性特点。

2、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去教给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会 从整体上去感知教材,并且明确学习目的。例如可以利用单元导读、读写例话,以此明确单元目标、重难点、知识点,还需要引导利用工具书以及各式资料腾飞自己可解决的问题。

3、优化教学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只要恰当的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可达成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有效连接,让学生更快、晚好适应初中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加大过渡教学活动的拓展性,可明显增加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 解,为演的更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特别喜欢得用一些游戏活动启发演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在过渡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加大对小组合作、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的应用,把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比如,在《天净沙・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制作相应多媒体课件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并且在正式的授课前,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一些自己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有关秋天诗词,在课堂中加在朗读等环境来扩充自己和同学的知识面。在这样的教师中教师可对表现优异学生给予表扬、肯定,让其也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此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并增加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当中,通过有关教学策略的执行,可明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形成过程的教学意识,并加大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以此不断培养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段落划分以及段落大意概括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上,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涵着其特定的情景。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课程目标使语文情景教学成为一种必然,教师易于在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情景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现实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为例,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主要有朗读和默读,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首先,从粗读来看,粗读,顾名思义是粗略地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的预习。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有可能是默读,不一定要求学生会懂课文的内涵,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对于不懂的,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最好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从精读来看,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那就是“精读”,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而是有重点地读.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地读,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接着,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读中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说明喜欢的理由,应该怎么读,怎么才能读出意境。这既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

第三,从诵读来看,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的提问是增强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教学对象之间进行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发表自己对教师提问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教师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有层次性,一方面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通过设问的梯度性和难度性来推进阅读教学。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 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是以评价为导向,落实阅读教学目标。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在按照预设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的有利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防碍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问题精彩时,要鼓励、赞赏。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是以评价调动情绪,促进体验,我认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它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学就在这课堂评价所带来的的积极的情感交融中逐步走向深入。

三、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与提高,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甚至是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11)

一、 透过《语文课程标准》看中小学衔接期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信息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学习了课题研究方面的有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同时对六七年级的教材、《课程标准》中有关衔接期阅读教学目表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其存在差异的根源,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有了更先进的理念,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好地衔接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摸清它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肯定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细看了一下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将它列成表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又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制定的。

相对于旧的教学大纲,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要达成这九年的总目标,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保持一致性、连贯性。比如,小学的目标里有这么一条“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学里提出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更应保持一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自己寻找阅读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感悟,去发展,切不可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探究。这样的阅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中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又都是循序渐进。比如对于表达方式,小学高段的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初中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小学的要求是“领悟”,中学的要求是“了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本学段的目标进行。如,对于议论文,小学里没有具体的目标,尽管出现了像《精读与略读》、《学与问》这样的议论文,却没有议论文的学习目标,只是让学生有个接触,有个初步感知,初中教师切不可以为小学里出现过议论文,学生就掌握了议论文的知识或技能。

可见,中小学教师只有明确了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向着共同的总目标挺进,那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也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

二、 寻求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突破口

课题研究中,通过中小学衔接听课,搜集相关学生的个案材料,制定了《乌江学校中小学衔接期阅读教学问卷调查表》、《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从回收答卷上分析并总结出了关于制约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困惑的因素。

1.对中小衔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对此,中小学教师都认为问题较多,应当引起关注,但认为此问题严重的中学教师明显要比小学教师多。中学教师中约有九成的人认为对此问题需进行专题研究,小学教师中有七成的人认为应探讨,其余30%的人认为有研究的必要。

2.导致中小衔接问题的原因。半数以上的中学教师(58.1%)与小学教师(65.2%)都认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环境不适应”。其次,中学教师认为是组织纪律性差(21.6%),学习方法不恰当(14.9%);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基础知识薄弱(15.2%),学习方法不恰当(12%)。这表明,除了环境因素外,中学教师认为是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学习内容是导致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2.1%的中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而72.4%的小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初中和小学的评价考核手段和标准上。

对如何解决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大部分人都建议中小学要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听课,互相帮助;一部分人建议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加强初中新生入校的培训工作。

我们把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1) 收集小学毕业成绩表、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2) 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访谈记录、笔录。(3) 小学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的个案记录。(4) 初一年级单元测试成绩、日记、作业、期中期末成绩,对照《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从中寻求突破口,加以填充、强化;发现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与学生心理对话的途径;发现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认知、习惯上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上寻求接轨点;探讨学校、家庭、 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教育功能,建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三、 对比中小学衔接期教材的差异,摸清阅读教学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