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媒体专业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迅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便依托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数字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类的电子产品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通讯工具,数字媒体艺术进入全新的阶段并逐步形成势头强劲的产业。
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至少十年,但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混沌中发展的阶段。现在已形成动画、网络、数字设计等为主体形式,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产业链,涉足传播、信息、广告、通信、电子娱乐、网络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较庞大的产业队伍。据相关统计,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至2008年已经达到9000亿元,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本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正在成为市场中非常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新群体,吸引着大量的年轻工作者投入到数字媒体的设计工作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目录外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心专业学科,其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广。因此目前,各相关学校都在积极申办该专业,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54所。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了科技、传播、艺术(设计)等学科相关知识以及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因此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大多都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有针对性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以体现本校专业特色。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缺口的巨大,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得以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
2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
面对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一些院校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国内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突出缺乏理论基础和创意启发。在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计算机操作,而忽视艺术美感培养和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集文理、艺术、技术综合型的学科,需要有相关学科的只是作为理论背景来进行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分注重软件的学习,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实际上就是大量数字媒体设计涉及的软件课程,美术理论课程只是蜻蜓点水带过。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最后培养出只能成为一个复制现有数字媒体作品的技师,毫无自己想法和创意的学生。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局限性。
2.2 专业师资和教材缺乏
许多高校在组建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团队时,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数字媒体体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专业教师接受的教育多数都是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理科教育,部分教学者也是本身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情况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些也是成为制定一个合理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障碍。国内根本没有对数字媒体的专业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难题。也正因为学科年轻,国内与数字媒体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也十分缺乏,而教师也就只能就地取材,甄选一些较为符合要求的教学教材。
2.3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待完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叉很强的学科,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根绝专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过于艺术过于理科都不行。教育方法上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素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尝试,让学生更加快更加好地接受知识。此外,还要有相应的新设备来作为强有力的保障。新思维、新创意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软件的层出不穷,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直接引来了一场数字艺术教育领域的革命。而高校现实教育过程中很多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及技术设备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很好的解答而很难贯彻到教学中。
3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思想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1)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2)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3)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4)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符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应该要分成两大模块,一块是艺术理论模块,一块是计算机软件模块。这两个模块既要互相有所区别,也要有所联系。艺术理论对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培养是做出有内涵和深度作品的基础。所以在艺术理论在授课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和分析市场的多媒体作品,重点剖析作品制作过程。在制作数字媒体作品中,要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在数字媒体产品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数字媒体产品提出了越来越人性化的要求。设计者不能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设计产品,更多时候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去设计产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才更加容易在短时间得到用户的信赖和支持。
再者是学生生源的改革。国内许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中,只招收艺术生或者文科生。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需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中,应该招收艺术、文、理科目的学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思考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思维,产生更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最后是学校多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国内有关数字媒体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对国外一些最新关于数字媒体的资料和教材,应及时地购买,以保证教学资料的品质。
传统的媒体产品逐渐地被数字媒体产品所替代,人们依靠数字化媒体更加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得大量的信息。数字化环境的形成,改变了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地关注市场的动向,与时俱进,只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案,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多媒体是指以计算机作为各种媒体,信息技术集成的综合治疗的核心,它提供了信息人与机器,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之间交流的新途径。作为当下最流行的一种教育技术,多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开阔视野,了解和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最新趋势,多媒体技术对护理教育的兴趣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启示[1]。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各手术专科技术趋向高、精、尖发展,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护士培养已成为必然,因此通过不同途径的专科培训与继续再教育学习,尤为重要,2013年我科结合多媒体培训后手术室整体专科护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性明显改观。使专科人才得到了全面整体的提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我科手术室护士20人,按3个层次进行培训。具体为新入手术室护士;低年资手术室护士:即3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高年资手术室护士:即5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的护士。
1.2方法采用多媒体结合传统方式针对过去通科配合手术护士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手术室专业特性重点各专科组以组长为主,根据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分到个人,大家应用多媒体查资料制作课件互动、讨论,同时聘请相关专业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医学知识,除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和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知识交流,采取理论讲座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包括老师讲课专科护士的领导者,外科医生,操作手术室护士高学历和相关技术人员。专家理论讲座:①专科手术解剖和外科手术,病理生理变化的应用程序;②进度专科手术治疗的疾病,手术和护理的焦点;③新的手术设备,专业设备,设备使用和维护,包括建筑设备,性能,原则,程序,注意事项及一般故障排除的进展和应用;④紧急护理;⑤专科手术与手术技能位置放置专家最新发展和新理论。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主要是物理操作演示的新设备,仪器及设备,手术演示,并置于与常规手术示范教学中的地位等。手术与乐队的领导者承担责任教导引入教学和训练的过程的概念,根据操作的配合完成操作的流程图。
1.3评价指标制定培训计划,结合本科实际情况,按照3年以下、5年以下、5年以上专科护士培训目标,将培训计划表在内网公布;考核方式:分阶段培训结束后,科室组织统一考核,年终综合评估机构:评估包括:①随机抽查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如放置位置;②演示物理操作,设备故障排除,设备维护等等;③发生意想不到的情景模拟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评估应急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学查房,讲座中的一个小的评估沟通技巧,管理技巧和教学指导能力的形式;⑤通过问卷调查手术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工作能力。考核评价分为4个级:95分为优秀,93分为良好,90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每次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
2结果
2.1改进培训方法前后考试成绩比较。通过新方法培训后的考核平均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与2012年比较,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了科室的专科技术整体水平,见表1。
2.2改进培训方法前后手术医师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新的培训方式与传统培训方式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3.1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整体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培养了大家的观察能力,通过手术过程的实时观看,高清显示,灵活控制,语音交互及视频的高清事实传递,对于开展的新手术、新技术、疑难大手术等可通过网络视频、手术直播等将手术室内实况传输到示教室内,共同参观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手术室里安静清洁,减少对手术医生的影响,又可将示教室里的状况传输到手术室里,实现音频的交互功能。甚至,也可实现手术监管,减少手术室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由于现场体验而引起的手术感染率[2]。
3.2培训形式更灵活多样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大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各专科组以组长为主根据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分到个人,大家应用多媒体查资料制作课件,互动、讨论,使大家加深了映象,从而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同时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对大家今后应用多媒体新技术学习培训起到了引导作用。
3.3专业化培训考核更系统全面培训、考核做到了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将专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个人培训考核等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同时随时更新不断完善,从而有利于今后高质量、高效率培训工作的开展。将考核结果与专科组长及个人的绩效挂钩突出团队意识,强化了责任心。
3.4培训效果更明显提升通过多媒体系统化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专科护士的整体水平和优秀率,考核平均分从91.3分提高到92.75分,优秀率从20%提高到30.91%。同时,通过考核中的反复交流、沟通,锻炼了大家的口才与胆色,增强了对手术配合的默契度、准确度、应急、沟通及动手能力,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有效地密切了医护间的配合,患者满意度从95.4%提高至99.2%。
3.5促进手术室护士的发展卫生部医政司处长郭燕红护理的新趋势国际研讨会指出:规划工作需要临床护理专业领域,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外科护理,在地区癌症患者护理,如培养专科护理人才[3]。多媒体管理由相对固定的专科护士的图案提示工作的开展,使手术室更加灵活。在手术室工作人员失踪的情况下,它的运作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推进手术室及专科护理的发展。加速培养优秀专科护士,职业素养有利于建设学术兴趣的培养步伐
,不断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团结协作意识[4]。
4小结
多媒体新技术对于我国护理教育有着诸多启示,当前手机中的3G功能日渐完善,而这只是网络通信技术运用中的冰山一角,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必将延伸到各行各业[5]。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护理的发展,新技术的多媒体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的应用势在必行,因为专科护士,可大大提高手术配合的质量,因为他们专注于临床护理的具体方面,可新的理论和思想在临床试验中,他们所做的一切对保健部门的质量有较大影响[6]。手术室专科护士通过培训,提高了外科护士的积极性,准确性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的进展,但也提高了护士参加专业学习,参与研究,参与论文写作的理解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高度专业化和一专多能的现代手术室护士[7],以适应现代大规模机械化全院的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钦峰,刘学.多媒体新技术对护理教育的启示[J]. 当代护士,2012,12:159-161.
[2]黄鑫,胡艳波.医院手术室数字化转播系统的设计与完善方案[J].医院数字化,2010,25(8):37-38.
[3]尤黎明. 对 中国 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7(8):21-23.
[4]丁艳萍,高名全.构建科学的专科护士考核体系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5]王桂珠.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29.
[6]宋烽,王建荣,主编.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59.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艺术成为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媒体背景下,动画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艺术色彩,提高了动画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一)使动画设计实现新的突破
从传统动画设计的角度来讲,手绘是动画设计的主要模式,虽然这种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增加了动画设计及制作过程中的修改难度,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但能够降低其修改难度,还能使动画设计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更加关注设计者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出动画设计师的才能,进而提高动画设计的效果。
(二)丰富动画设计整体形式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动画图像与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单一性,从根本上丰富动画设计的整体形式。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为动画设计带来全新的理念,使得动画设计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还能将符合时代潮流趋势的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以赋予动画设计全新的生命力,增强动画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
(三)提升动画设计动感效果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可知,数字媒体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往往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能够使得动画设计符合时展要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动感效果。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动画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鉴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动画设计的新突破,赋予了动画设计更好的动感效果,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给动画设计带来的挑战
(一)对设计者的技术提出高要求
与传统动画设计方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动画设计的束缚和限制。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对于设计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手绘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动画的快速崛起,3D动画已经取代了以往的2D动画。随着动画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设计的场景越来越逼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体验,实现了设计效果的最优化。由于设计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整体技术含量逐渐提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画设计的难度,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繁琐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虽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使设计过程更加繁琐。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者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设计过程,将会滋生诸多设计问题,这会对动画设计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在动画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则需要发挥出设计者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设计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诸多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大众性:从传统艺术表演的角度来讲,其对于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只有充分保证表演者的技能,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表演效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在艺术表演中得到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得很多高端的艺术表演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使其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其二,科技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效果。现阶段,要想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则需要多种现代技术提供支持,例如多媒体视频、计算机图像等,为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其三,媒体性:媒介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传播。通过观察人类每一次的传播技术革新可以发现,并不是传播内容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是因为传播媒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鉴于此,媒体内容需要借助媒体形式进行扩散,而媒体形式本身又会推动媒体内容的传播。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二维三维动画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及制作快速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较大的优势,使得其在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设计及制作中得到应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强了动画设计的特技效果,而且明显提升了画面质感。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设计相结合,通过自动处理图像功能,系统会自动生成理想的画面,这实现了操作过程的简单化。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关键帧为特征的,在进行动画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只要有已经设置的关键帧,就可以实现画面的自动生成,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这样不但保证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动画作品的清晰性与流畅性。
(二)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制作及传播各环节得到了运用,往往发挥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使人们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而且对于影视制作和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使得影视制作所产生的费用有所降低,为影视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保证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部分景象难以运用拍照设备拍摄到,传统技术难以实现该目标。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在保证影视作品制作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性。此外,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得到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影视制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发行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保证电影在连续的复制中保持画质的完整性,进而使得电影可以长久保存。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起来,不仅能呈现高清晰度的影视画面,还能实现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坚持中国特色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知,国内影视行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有着漫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优秀的动画作品寥寥无几。反观国外动画作品,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欧美等国家为例,有着较为丰富的动画制作资源,为影视动画制作提供了保障。因此,国内在发展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同时汲取国外丰富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的结合,进而增强我国动画作品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发展动画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爱,而且还要保证其与我国的文化特征相结合。
(四)注重技术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动画业符合人们的要求,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动画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动画设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提升动画技术人员的素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动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动画技术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获取更为前沿的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其整体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其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实际培训的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定期组织相应的考核工作,通过专业考核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督促相关人员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得动画设计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想取得动画设计的理想化效果,就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与动画设计相结合,突破传统动画设计的格局,实现设计模式的创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色彩,在保证动画设计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动画设计整体艺术效果的提升,进而推动了动画设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祥远.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
[3]孟祥旭,屠长河.觅特色人才培养之路,求育人模式创新之道——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谈起[J].计算机教育,2010,(03).
[4]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胡巧.探究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89-02
《礼记・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要求我们高职专业教师,更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工作时间、个人精力,甚至区域差异、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远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逐渐淡化甚至被弱化而遗忘,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老师来说,更应该不断地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履行职能的本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培训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限制、信息丰富、容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实现教学互动等特点,把高职师资培训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工具,如何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的研究,是关系到目前我国数百万职业院校教师高效履行职能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原因分析
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21世纪初经过跨越式大发展,目前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专业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教育质量难以评定,教师容易安于现状。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进行标准的量化评定。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是复杂变化、长期发展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教育质量极难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如此。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考试,没有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很多教师不会象中小学那样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加上近年来生源素质整体下降,许多人错误认为高职教师不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接受培训了。
2.教师队伍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付出与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我们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我们提倡的是无私奉献精神,数以万计的职业教育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收获和付出可能不成正比,导致部分教师容易产生一种认识:教好教坏一个样,那又何必努力提高,何必继续认真学习呢?即使部分老师有机会到高校继续学习多数也是为了学历和职称的需要,很少很难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来考虑问题,结果往往是学历学位上去了,而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上去。
3.职业院校专业培训内容繁多,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结。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领导已经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把师资培训落实在议事日程上,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务繁重、培训内容繁多而又欠新鲜,针对性不强,以及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缺少互动、没有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等等。另外各类全国和地方暑期教师培训鱼龙混杂、种类繁多,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繁杂,如果再加上培训内容缺少系统性甚至权威性,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主体性,培训内容很广泛,其培训效果难免给人以“走过场”之感,时间长了致使部分受培训教师有畏难情结。
4.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丧失培训的热情。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随着工作的稳定、教学艺术的提高,加上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不断减少,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年明显下降,一定程度影响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老师们自我学习的意识一定程度会有所下降。教师的工作本身也决定了教师经常久站、久坐、言语多、吸尘多,导致肩周炎、咽喉炎等问题,使教师健康状况不佳、职业病普遍,通过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极为严重。在严重的职业倦怠影响下,加上繁重的理论和实训任务,教师怎么还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行继续学习呢,部分院校只有利用寒暑假时间,送出老师进行短期培训,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后续工作又跟不上,培训效果不明显,使不少老师丧失了培训的热情。
二、传统教师专业培训模式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正在彻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老师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既要做所授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又要做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者,还要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它引起了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的主体、环境、内容与目标、组织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发现传统教师专业培训模式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之间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国家与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联手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打造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基地,构建内容丰富、动态更新的师资培训专题网站。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自发组建一个个在线学习的共同体,积极探寻各种自主学习与在线培训形式,相互之间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
■
三、加强在线培训与在场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在场培训”相比,它的优势是:其一,培训活动不受时空束缚,有助于学员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其二,人际交往突破时空条件限制,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其三,信息资源跨时空共享,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其四,便于及时反馈,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难懂的概念;其五,适于个性化培训,有助于满足个性化需要;其六,能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低成本、低消耗。长期以来“在场培训”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培训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受培训的人员几乎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选择;其二,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间的互动,但主要是培训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容易产生“把全部学员当成一个学生来教”的缺陷;其三,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员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四,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对学员个体的关注和指导。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场培训”和“在线培训”各有其优缺点,应互为补充,优化整合。我们提倡“场线整合”的培训模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在线”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减少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浪费,达到培训过程最优化。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师资培训工作要求各学科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解,不断总结、反思,并通过网上的论坛、QQ群,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将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资源库中去,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不仅培养老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实现从讲授知识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方向转变,实现现代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2.利用线上办公、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在与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等建立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进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有效促进教师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3.娱乐与教育教学结合。要求借助网络技术将影像资料数字化,充分展示计算机和网络世界的魅力,鼓励教师上网、聊天,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娱乐活动,在娱乐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让师生在娱乐的同时,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掌握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加强竞争和合作机制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在教师培训的实践中,应建立必要的竞争和合作机制,以此来促进教师学习力提升。首先,应建立教师培训的竞争机制,来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评判机制,规范评判标准,进而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第三,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教研活动,如通过集体备课、轮流听课、评课等方式来促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四,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和信息的,如课程安排、周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内容和教师培训安排等动态信息,为师资培训提供相互沟通渠道,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内部互通信息,使管理水平更上台阶,不断地积累经验,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第五,应建立教师在线培训的合作机制,并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将会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和适应工作和职业的不断变化所需的技能、能力与品质的一个必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及较高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有稳定持续的不断推进这项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万苏文.区域性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8):5-7.
[2]万苏文.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1(7):123-125.
[3]刘卫萍,王培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2014(2):137-140.
[4]李岩,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信念重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2-15.
[5]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2(2):35-38.
[6]赵慧臣.构建学习力:信息时代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7]沈书生.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8]黄伟.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
On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 Su-wen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aian 43402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training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cross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information-rich, huge capacity, rapid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to achieve interactive teaching, take the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to a new stage,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effective training tool.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sons to star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eld and online training. Mak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presence and online training modules, thus contribut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Key words: Modern IT; Field line integr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Training mode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影响信息化进程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并且达成了共识。普遍的认识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及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由此认识引发的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加强各种技术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技术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教师承担了过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深感疲惫。但普通的教师无力改变现状,较重的压力使教师无奈地敷衍应对。我们在与一线教师进行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探讨中发现,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提不起兴趣,分析原因发现,教师为了做好多媒体课件,必须参加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利用学到的一知半解的多媒体技术去做多媒体课件,非常费时费力,甚至影响到自身专业和对教学教法的学习与研究,但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不得不花大力气拼凑课件。
对于拼凑课件、应付多媒体教学的这种情况,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是教师“懒惰、不勤奋”,甚至是不努力工作的表现,从而制定相关的制度,督促、要求教师无论采取何种办法都必须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好,这样才能上好多媒体课。
二、问题的分析与总结
出现这种情况,教学管理者不能单一地认为这是教师素质的问题。平心而论,教师都在为成为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工作,但在每个学校的不同的管理体制下,总是有适应和不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教师。能够适应学校现行体制的教师,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代表学校管理者的要求,而大部分不适应学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教师,始终无法成为学校的教师。现行管理体制造就的优秀教师固然是非常优秀的,但如果管理者换个角度,分析大部分教师的需求,创新管理体制,使大部分教师都能适应,相信学校就能够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角度的改变,可以使问题的分析更清晰,思路更开阔。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分析教师应该做什么,而是从分析教师需要什么、学校的管理应该如何创新的角度,来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起来,总结如下。
1.学校没有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和标准。
对于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许多学校在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设备,而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如何上好多媒体课,学校认为课件制作的好坏就是多媒体教学的评判标准,但在课件的优劣评判上很含糊。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学校盲目地管理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混乱。
2.学校忽视了教师的困难和需求,过于强调和依赖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在没有统一认识和标准的情况下,盲目强调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在迫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的要求,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对教师施加压力,让教师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创造价值。而对于教师的困难和需求,学校并没有较好地给予解决。
3.学校管理部门削弱了自身应该为教师提供资源、创造环境的服务和创新管理的职能。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管理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更需要管理者根据教师的困难和发展的需求,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学资源库,提供教师所需的技术支持平台和政策环境。但目前许多学校对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三、用系统的观点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看作一个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人员、教学资源、政策环境和技术平台是四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体性因素。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系统中,人员因素是最基础的因素,他们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人员中包括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除了人员的因素外,系统的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中软件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撑平台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统一认识,学校的管理者忽略了教学资源、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撑平台的作用,只强调教师个人的作用,而对于教师对教学资源及环境、平台的需求甚至是教师的困难有所忽视,由此形成的局面是一线教师在支撑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担负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正常运作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应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且各因素间有着相互影响和信息反馈。正常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也应如此,作为系统发展的执行者的管理人员对教师有着较强的影响关系,但这种影响关系不是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关系。管理人员在一线教师信息反馈的基础上,采用制定政策、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创建教师需要的环境和平台等方式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关系。这些不同的影响关系组成了一个闭环式的教育管理系统,共同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线教师的需求分析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育信息化系统中的主要执行者的一线教师时常处于被动教学的境地。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撑平台有着较强的需求,甚至有着较大的困难,总结如下。
1.教师有对教学资源如与课程配套的软件、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多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案等有着较强的需要。
因为对教师而言,获取或制作这些资源单纯依靠教师本人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且有相当多的教师有着这方面的需要。
2.教师有着对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强烈需求。
在培训方式上,许多学校的做法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这给许多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但往往由于其他个人或工作上的相关事务而无法系统地学习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学校组织得比较多的是课件制作技术。据教师反映,他们很认真地学习了一些制作技术,但由于课件制作涉及的技术过多,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始终不能够做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但教师们又不能很深入地、系统地掌握课件制作技术。
3.教师的困难。
由于教师一方面要顾及授课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抽出时间专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件制作技术以便制作课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精力。教师们期望学校能够有专门的多媒体技术服务机构为之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减轻对多媒体技术的恐惧和压力。
五、对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明确教育信息化系统发展运行的规律,分析教学人员对发展的需求,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上采用创新式的管理方式。
1.制定合适的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通过调研与考察,教师们比较乐意接受的是集中培训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网络,教师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并且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随意,且不会漏掉培训内容。集中培训可以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且能够解决教师自学遇到的问题。
关于培训内容,我们的观点是,教师们应以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为主,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们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培训应以电脑日常应用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处理与使用为主。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培训内容。
2.学校成立课件制作平台(机构)。
学校成立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技术指导部门,在教师们准备好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设计后,依据教师的申请,为教师提供课件制作指导和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服务。该机构可以聘请学有余力、爱好多媒体设计的学生为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这样做的好处: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将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有了多媒体专业人员的指导,课件的质量必将有大的提高;教师依据好的教学设计,配合资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必将大力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但能够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还能够丰富教学课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当然,激励措施、多媒体教学比赛、研讨等手段的使用都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总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多作分析,对多媒体管理制度多作创新,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多作支持,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多作激励,那样,学校的教育信息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冬玉.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30-33.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呈现边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阅读边缘化 最近有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做了一项阅读调查,结果令人堪忧。43%的受访者每日阅读时间不到一小时,有11%的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读书。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到校图书馆的不足30%,几乎没去过图书馆的有8%,每学期去图书馆不超过两次的学生占10.3%。中南民族大学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主题,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5所大学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过半的人选择了“图书馆去的少”。相关调研显示,每年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有减少的趋势,许多学生进图书馆是为了上自习,而不是阅读文献。这些调查的数据结果及图书馆现状,正是大学生阅读边缘化以及图书馆倍受冷落的真实写照。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用户的信息获取及阅读方式正在向数字化衍变。网络的普及以及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及阅读方式,纸质的阅读方式有被数字化阅读取代的趋势。网络视频、数字出版、远程教学、数字产物盛行,甚至图书馆数百万馆藏纸质文献有可能被商用的数据库取代,数字阅读大受欢迎。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更为方便快捷,读者可以不必进大学图书馆的大门,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就可以任意获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浏览文献,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需求,这正是阅读边缘化的写照。
职业价值边缘化 美国著名学者兰开斯特指出,今天图书馆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科学工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员能够提供帮助”,如果科学工作者们意识不到,一般大众以及那些为图书馆提供经费的机构更意识不到,这正是一种职业价值的否定。便捷的网络,读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不会求助于图书馆或图书馆员。这种不被认可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着图书馆这一职业,究其真正原因关键还是图书馆能否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社会对图书馆价值的认可上。一方面,学校对大学图书馆的认知存在误区。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在大学中属于辅地位,有时还不如后勤部门受重视。另一方面,图书馆的非专业化,图书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读者不认为图书馆员在专业上或者需求上能够满足他们。大多读者认为图书馆员所做的就是办理传统的书籍借阅以及书刊的采集、编目、归类、上架等等这些繁杂的、重复性的劳动。此外,工作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线不清,人力资源建设缺乏科学性,专业知识结构不被体现,导致其整体专业素质被外界看低。这种不被认可的职业价值使得图书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才队伍边缘化 大学图书馆人才队伍的边缘化具体表现在图书馆学教育滑坡、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员难以引进等三方面。据统计,最近几年,全国多数大学图书馆存在着本科无计划、硕士没指标、博士又引进不到的现象,使得图书馆近年几乎没有引进任何人才,也没有外出培训的计划,致使图书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大学图书馆中硕士及以上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偏低,有资料显示,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系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甚至不超过10人。此外,大学图书馆在为高校读者提供满意服务方面还很欠缺。例如,专业人员匮乏且结构失调,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存在着缺少既懂现代技术、又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以及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信息导航员;计算机、网络运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偏低,缺乏运用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对于了解、跟踪、获取国内外各学科学术研究动态的前沿科技信息,并将这些外来科技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研究等方面力不从心。
馆长边缘化 馆长作为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决策者和带头人,其重大作用对图书馆不言而喻。面对图书馆工作这一专业领域,一些专家型馆长,责任心强,认真学习图书馆的管理业务,逐渐变成图书馆领域的内行,成为水平很高的图书馆管理专家。但是,也有一些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实行“挂名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无暇关注图书馆工作,基本不参与图书馆的日常事务。也有的大学将图书馆馆长之位作为干部的过渡之地,是馆长进入行政领域的“敲门砖”,馆长更换频繁,造成工作脱节。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与馆长在学校的名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读者对图书馆更为关注的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资源建设、工作发展计划、人才引进等,这都急需一个务实内行的馆长来管理。
大学图书馆边缘化的应对措施
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传统图书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构造移动阅读平台,引领数字阅读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图书馆网站建设,发展图书馆信息导航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引进电子数据库。还可以利用Web2.0技术,开通图书馆博客、论坛、Wiki等项目。加强虚拟参考咨询工作,例如,建立常见问题解答知识库,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和网上留言等技术开展参考咨询特色服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馆长之职的人选要慎重。馆长,是图书馆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应该是专业水平较高或者业务能力较强或者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选,全身心投入图书馆工作,能够对图书馆的业务管理与运作进行有效的决策。其次,引进人才和在职馆员培训相结合。从长远角度考虑,我国急需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服务创新意识强的现代图书馆员队伍,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又有不断创新的服务意识。这样就需要图书馆领导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对馆员的专业培训要有长期规划,制定的政策要有长效机制。最后,加强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培养后继人才。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超过100所,博士培养单位10余所,但与当今2000多所大学图书馆的人才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加大图情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强化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服务功能 图书馆不仅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为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实践证明,教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将是大学图书馆提升职业价值最有效的途径。以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的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已经渗透到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中,在政策制定、福利待遇、人才引进等方面已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5年来,该校图书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16项,CSSCI收录论文近百篇;建成全国第一个《信息检索与利用》国家精品课程,本课程在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全部开设为必修课;获得山东省第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三分之一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博士,一次就业率100%。同时为学校开展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原文传递、专利、信息编辑等服务,已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人才引进方面,在学校有限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图书馆每年都有引进名额。目前,图书馆已有6名教授,其中三级教授3名,有3人享受学校特殊津贴,4名博士,其中3名为情报学博士。总之,大凡有名望的大学图书馆,无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事实也证明,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而教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将是大学图书馆提升职业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大学图书馆应抓好学术研究与学术服务,提升学术研究成果水平,努力化解边缘化问题。
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馆际合作、资源共享是解决信息资源短缺的很好方式,也是化解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2008年11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州的大学图书馆结成联盟,至去年,有成员馆11所,成为广州甚至华南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所大学和武汉5所大学的图书馆结盟向社会免费开放,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这些地区间的图书馆联手,创建的图书馆联盟在节省资金、提高利用率、联合借阅、协调订购、学术交流、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出于纸质涨价、数据库昂贵、经费紧张以及资源利用率考虑,作为独立个体的图书馆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对文献的需求,而图书馆联盟、馆际互借、CALIS文献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有限的资源与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样就将国家的投资、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学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加强大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大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素质教育、导读和育人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多学科的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职能认识,是避免图书馆边缘化的又一有效途径。大学图书馆承担着学校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检索》课、数字资源讲座、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网络信息课堂平台等机会,推介图书馆信息资源,展示馆员的教师风采。
导读是图书馆主动推介信息资源的方式之一,也是图书馆开展教育育人的一个方面。通过开展读书推荐、读书比赛、名家讲堂、数据库使用、网站建设等将信息与读者连接起来,也是化解被边缘化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大学图书馆:不应在“边缘”[N].人民日报,2012-04-06(18).
[2]彭德倩.高校图书馆“沦为”自修室[N].解放日报,2010-06-02(7).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以普遍应用,作为文化建设阵地的图书馆亦应高举信息化改革的大旗,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图书管理,搞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图书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
1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一)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即指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图书管理,实现图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图书存储的数字化以及管理服务的网络化。简单来说,亦即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体系之中,实现图书管理的自动化、高效化、便捷化,以使图书管理工作紧跟时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深入人心,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亦具有显著的意义,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有利于减少图书管理成本。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前期的投入较大,但一旦形成系统性的信息管理模式,则管理的成本将大大减少,不仅能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而且能够减少书籍的损毁,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阅读群体。
其二,有利于完善图书资源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整合图书资源,进一步优化图书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理以及查阅服务,能够更便捷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
其三,有利于实现图书资源的大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资源的在线查阅,实现馆际共享,能够有效建立区域性的图书共享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馆际互读,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在线资源库,可最大化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目前,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检索和使用。图书资料通过信息化平台被录入数据库,读者只需通过相应的检索工具便能筛选到所需资料,并可在授权范围内将资料进行直接下载和拷贝。二是电子图书。纸质版图书通过电子扫描仪可直接生成影印本电子书,更好地保存书籍资料,方便读者查阅。三是图书的在线订阅、预约和推荐。通过图书馆的网络管理平台,读者可随时查看图书借阅情况,了解图书归还时间,在线预约图书,而图书管理人员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在线购买新书、清查库存,为读者进行书本推荐服务。
2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未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囿于传统图书管理观念的束缚,部分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的信息化管理还不太信任,信息化建设意R不强,有的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领导层而言,其在部门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旦部门领导不重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极易造成员工信息化管理意识的不足,从而对现代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工作懈怠、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等方面,亟需改进。
(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图书管理工作的好坏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必须具备一只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在目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其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显现,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提升,给图书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较强,这就使得电子信息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由于图书管理工作者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安全防护,显然难以有效保护电子图书资源。因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三)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吸引更多读者阅读图书,提高人们的整体阅读水平。然而,目前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难以吸引读者阅读,一方面是由于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信息资源较少,或操作不太便捷,读者难以获取有效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电子资源查询和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都会造成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这对电子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3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教育,使其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促其主动投身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一方面,图书馆领导阶层要转变观念认识,积极制定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建设管理团队,引进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积极宣传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监督,促使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认识,主动学习技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管理服务。
(二)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不断提升图书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效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基本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技术,包括电子信息检索、信息分类采集、读者信息管理、图书网上借还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还需对图书管理者进行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掌握基本的问题处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保障电子信息的安全。此外,还应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文化素养,使其能更有效地为读者查找资料、推荐所需读物。
(三)改进管理方法,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鉴于目前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图书馆应努力改进管理方式,构建与自身图书管理和读者需求相适宜的图书管理系统。其一,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优化信息检索功能,扩大电子资源容量,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要;其二,加强与出版社及新媒体的合作,及时利用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最新图书信息,进行新书推介,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三,制作电子图书检索、查阅、使用等方面的小视频,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大屏幕或网络平台播放给读者看,指导读者高效使用数字资源。
4 结语
总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图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满足读者多样化需要。今后,图书馆还应在信息化建设上多下功夫,与时俱进,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大众标注”由“Folksonomy”一词翻译而来,是Web2.0环境下信息组织的一种新方法。与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相比,大众标注是指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信息资源的过程或结果。大众标注系统是大众标注理念实现的技术途径,是基于大众标注的理念与方法构建起来的、允许用户对数字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自由标注的网站或系统平台。作为大众标注系统功能加以具体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大众标注系统的核心组成要素,标签是一种“Free-form Key-word Metadata”(自由形式的关键词元数据)。目前,国外学者围绕大众标注系统中标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标签的基本理念、标签的呈现界面、标签的组织对象(网页资源,主要是博客;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等)以及标签与信息检索(检索结果处理、相关度排序、搜索引擎和语义处理)等方面。
2 有关标签基本理论的研究
自大众标注开始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以来,有关其底层支撑――标签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标签的定义、标签与元数据的区别、标签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使用标签的心理动机等方面。
2.1有关标签定义的研究
标签的基本含义是“标明物品名称”,具有标示作用。对于标签的内涵定位,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大众标注系统功能得以实现的手段,标签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关键词元数据,赋予标签的过程可看作一种标注行为。在大众标注的理念下,赋予标签的标注行为实际上已经既能直接揭示内容,又能为日后提供查找,因此具备了标引功能。而对于标签的外延,Noruzi A认为标签可以是概念(Concepts)、类别(Categories)、分面(Fac―ets)或者是实体(Entities)。Scott A.Golder等认为标签的种类主要包括:表明事物范围的标签,表明标注对象类型的标签,表明所有者的标签,对类别进行归纳的标签,表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的标签,自我识别之用的标签以及表明事物用途的标签等。
2.2标签与元数据的区别
元数据作为关于数据的数据,其创建与使用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利用元数据来组织网络资源,其根本目的是使因特网更加有序化。有学者评论指出,元数据是专业人士的“万全之策”,但往往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与此相比,从严格意义上说,标签也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只不过标签的创建与使用没有元数据严格,它鼓励大众参与,并不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与规范。利用标签来组织网络资源,其根本目的是使因特网更加有趣。有学者评论指出,用户使用标签的根本目的是寻求组织因特网信息的最佳方案,最终使得信息组织更加简单化。
2.3标签的优点与不足
自由创建、自由使用是标签与生俱来的突出优点。Prentiss Riddle论述了标签的种种优点。包括:标示,可以方便查找;指代,索引中指代原件;聚类,可以提供关联度;分面标引;体现集体智慧等。ChristopherH.Brooks和Nancy Montanez研究认为,标签已经成为一种用于注解和组织包括博客在内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大众标注允许用户自行创建、选择标签对自身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标注,这虽然有利于信息组织的自由,但却在无形中导致标签标注质量的下降。Noruzi A认为,大众标注中标签的主要缺点是歧义多(polysemy)、同义多(synonymy)、单复数滥用以及专指度不够。
2.4使用标签的心理动机
研究用户使用标签的心理动机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用户使用标签的偏好,包括对相同主题的资源是否使用相同的标签进行标注、对资源对象进行标注时使用的标签数是否相同等方面。George W.Fur-nas对当前较为流行的几个大众标注网站系统(Flickr,Del.icio.us,RawSugar)在实用性上进行验证,考察了这些网站的运作原理、用户激励机制以及标签的生命力和为大众接受的认可性,对用户使用标签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3 有关标签呈现界面的研究
时至今日,很多提供大众标注的站点已经能够通过标签为用户提供管理和共享用户感兴趣的url、图像、视频、音频等功能。但是,如何高效地在海量标签中查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普遍问题。从目前多数网站在标签呈现方面采取的处理方式来看,在首页面采用标签云图(Tag Clouds)汇集一定数量(具体数量由各个网站确定)的热门标签、不同标签所标注的资源数量多通过标签的字体与颜色与来呈现,是较为普遍的方式。围绕这一点,国外学者开展了较为热烈的研究。A.W.Rivadeneira等指出,标签云图是对一组词语,也就是诸多标签进行可视化揭示的一种方式。在标签云图中,词语的字体、大小和颜色可以反映标签的被使用频率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标签之间的关系。Martin J.Halvey则评估了标签呈现技术的应用效果。Ben Shneiderman等分析了如何通过构建合理的界面设计策略来支持大众标注、浏览和资源共享。
4 有关标签组织对象的研究
在大众标注出现伊始,标签多用于个人博客中的资源组织、标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标注理念的进一步熟悉,标签的组织对象已经从早先的博客资源向图片资源、音频资源以及视频资源等多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
4.1标签用于组织博客资源
目前,标签已经成为了一种用于标注和组织包括博客在内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Christo-pher H.Brooks等以Technorati网站为例,抽取了使用率最高的350个标签进行分析,判断同一标签所标注的所有博客网页是否具有主题上的相关性。Gilad Mishne开发了一款名为AutoTag的工具,它可以通过合作过滤的方法,为用户在标注博客时提供更为合适的标签。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合博客信息的相关控制机制,可以使得用户的标注过程更加简单,而且可以保证标注的质量。此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利用标签来揭示主题,借助标签语义上的相似性来确定使用相同标签的博客在主题上具有相关性,而由于两个博客可能在主题上的相关性,进而可以推断其可能在
随后的标注过程中会使用相同的标签云图。
4.2标签用于组织图片资源
随着标签标注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如何提高标签标注图片资源的效率也成为国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7年6月,Bageshree Shevade介绍了如何使用个性化的社会化网络文本对图像进行标注的框架。这个框架相当有意义,它能够提高人们标注图像的效率。这种背景信息能够帮助相关用户非常方便地理解标注者所使用标签的真实含义。而Andrew D.Miller则对flickr开展研究,指出flickr为一些用户提供一些不同主题的图片或照片集、大众标注体验以及独特的隐私保护方式。这种服务策略有别于以往的图片共享风格。另外,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照片或图片标注者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图片或照片的描述、组织、发现、共享和接收等。
4.3标签用于组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
使用标签组织音频、视频资源进一步扩大了研究标签组织对象的学者的研究视野。Jane Murison介绍了BBC England消息板新功能,即允许用户使用词组或短语对对话记录进行标注。这是一种分面浏览的方法,它可以成为当前浏览方式的有益补充。当前的消息板所采用的自上向下的编辑架构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而且不能持续一致地揭示内容,用户往往很难发现资源的具置。此外,也有学者投入到标签标注视频资源的研究中,包括研究如何提高标签在播客资源中的描述、组织与检索效率。
5 有关标签与信息检索、语义处理的研究
随着标签应用的广泛发展,如何提高标签的信息检索与语义处理效率逐渐成为标签研究的热点。
5.1标签与信息检索
包括del.icio.us在内的多个支持大众标注的网站为用户提供使用标签标注网页资源的功能,以便用户在线自行组织其感兴趣的网页资源。在大众标注系统中,标签主要有两个作用:标注与索引。标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索引为用户进行信息检索与信息发现提供方便。大众标注在提升网页搜索效率上具有两方面的表现:标签是主题相关的网页资源的一种概要性描述;同一标签的使用量可以显示出该主题下网页的数量规模。Taciana A.Vanderlei具体描述了大众标注理念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大众标注理念可用于改进搜索质量,同时描述了一组使用大众标注加以实现搜索引擎查找与检索的条件。2006年,RyanBarrows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基于整合的搜索,即如何将标注、分类和浏览加以集成,以便提高终端用户进行检索的效率。
5.2标签与相关度排序
大众标注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服务。它能够帮助用户共享、分类和发现自身感兴趣的网络资源。Yusuke Yanbe介绍了一个可以提高检索效率的概念模型,在该模型中,来自大众标注系统的各种标签数据被系统进行开发与抽取,以便用于检索性能的改进,同时,他开创性地提出将基于点击排名网站的等级机制与大众标注对同一网站的标注强度相结合的解决方案。Sung Eob Lee研究指出,大众标注为信息过滤和信息检索领域带来一种全新的性能。通过研究用户的标注行为,文章得出结论,大众标注可以被进一步应用到数字资源的相关度排序中。随着标注系统的逐渐流行,标签垃圾对标注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具有误导性的标签虽然可以提供某些资源的显示度,但却使用户深受其扰。Georgia Koutrika构造了一个框架用于对标注系统和用户标注行为进行建模,并提出一种基于可信任标注的名誉,用于对同一标签所汇集的所有文档进行相关度排序的方法。
5.3标签与语义处理
如何从网页资源中挖掘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大众标注作为网络资源有效组织与查找的一种方法,能否通过标签建立标签本体以进一步提高大众标注系统的语义处理性能,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将标签与语义处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聚焦点。继Sheung-On Choy研究了大众标注系统中的语义信息检索性能之后,David Laniado、Paul Alex―andru Chirita、Michel Buffa等学者纷纷撰文开展此方面的研究。David Laniado通过建立标签的本体,整合了标签的导航界面,为各个标签提供显性的语义关系。Paul Alexandru Chirita指出,语义web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大众标注实现过程中用来注解网页的标签的有效性,并提出了P-TAG的方法。Michel Buffa以wikis为研究的切入口,研究标签与语义技术结合在wikis的信息查找方面的应用。Sabnna Geissler的研究则进一步推进了标签与语义处理的研究。在其文章中,Sabrina Geissler探讨如何增强合作性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虚拟知识空间以及如何使得虚拟知识空间具有语义注解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章通过显性的语义标注和用户行为的合作过滤提出了计算机处理可查找网络资源的操作原理。
6 基于大众标注系统的标签发展趋势探析
一、建设背景
20xx年9月21日,经教育部、人社部和财政部复核,确定xx市xxx教育中心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学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学校发展,教师先行。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速学校发展的关键。《xxx的决定》(国发【20xx】xx号)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主要目标,为高标准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学校通过建立“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机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下企业、结对子、促教改、搞科研”六项举措,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打造师资队伍,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依托一体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四支教师队伍。以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校企共同培养为途径,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适应学校发展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实施过程
(一)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校长高连奇亲自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系部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组织领导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统一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和支出,保证教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的长效机制。
在师资培养经费投入上,近四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中央及地方财政经费高达16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再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30万元,占教师工资总额的3.75%。确保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依据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制定了《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班主任培养方案、聘任标准》等教师培养政策,确立了“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培养机制。
1.引进企业和高校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校企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在实习实训岗位上不单要有一般的指导教师,还需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参与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于要为企业培养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为了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学校注重从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骨干、技师等“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先后聘请了58名行业骨干入校,进行一线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满足了学校实习实训需要。
兼职教师队伍的引进,活化了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工作,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出国培训、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县市级培训、企业培训以及校内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培训选择上注重实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改革创新,把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好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培训当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而且提升了专业实操技能。
3.强化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为培训把关定向;二是培训执行层,由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校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各种培养实施方案,编制开展校本培训计划,在校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强化管理,扩大教师参与面,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确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潜力,学校建立实施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岗位、量级及具体效果与绩效奖励挂钩;鼓励教师培训提高,承担教师参与各级培训的所需费用;对教师研究生学历提高所需费用全额予以报销。
(三)多措并举,着力培养
1.请进来,固理念,奠基础。对于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采用现场传授,现身说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大家接受起来会更加迅速,更容易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学校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特聘请一些教育名人,行业专家,甚至国外的名师来我校进行“现场培训”,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当面指导,从而提升大家的整体水平。
学校聘请全国德育专家朱洪秋教授来学校进行德育专题培训,德育工作方面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问题学生”的管理经验,对于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于班主任团队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效果明显。为了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学校聘请英国教育与教学质量控制协会(AQCET)Leslie教授来学校培训SCL教学法,范围覆盖全体专任教师,从而使学校掀起了改革践行“SCL”教学法的热潮,将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提升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水平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应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为实现这一效果,学校聘请国家微课比赛评委张伟教授为全体教师培训学习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理论,同时教授大家微课的具体制作过程和实施方法,教师对于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热情被这次培训激化了,今年有十六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
三年来学校聘请台湾幼儿体育专家黄永宽教授、国学大师“汉字宫”作者白双法教授、中科院高登义教授等xx位专家来校为教师培训讲座,面对面传授技艺,使我校教师有了高端平台交流的机会。
2.派出去,转观念,铸名师。学校把名师培养作为专业建设核心内容,不惜重金选派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出国深造,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及县市级培训,先后有张延东等2人赴德国、张瑞涛等2人赴新加坡出国进行培训,尹亚娟等21人次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25人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4人赴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培训。
3.下企业,强技能,提素质。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证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我校十分重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环节,制定出台了《xx市xxx教育中心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组织实施“1+1工程”。即每名专业教师主动联系一家企业,每年深入企业锻炼学习不少于一个月。教师到企业学习的目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了解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克服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不能掌握最新的先进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足,很好地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专业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到企业深入学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提高动手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结对子,传帮带,共提升。为提升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优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将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子培训工作。“师徒”双方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并有严格的考核验收标准,确保带“徒弟”成效。目前,已有32位教师结成了对子,在学校师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师徒结对子的培养学习形式,我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9人,骨干教师53人,他们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法创新、教学研究、经验推广等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在当地行业领域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
5.抓内涵,建模式,促教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适合本专业课程特点的教研教改活动,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具有专业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将生产质量标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有机组合,实现“做学教”的有机统一。
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模块式教学和仿真式教学,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空间设计,将课堂按照车间的格局进行布置,以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情景环境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把情景教学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有机融合,以一定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背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来组织编排教学活动。这样就充分吸取情景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建筑装饰专业形成了“以项目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成立由企业共同参与的改革委员会,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在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送学生去企业轮岗综合实训,当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达标后即能顶岗实习。
6.重联手,上项目,搞科研。学校的科研工作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主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搭建好了一个大舞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联手,打造教师科研平台。以产教结合、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科研项目为抓手,在科研项目过程中锤炼教师,使教育科研过程变成了新教学理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
四、条件保障
(一)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机制,为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班主任培养方案、聘任标准》等制度方案,形成了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三)资金保障
在示范校建设以来,除中央支持专项建设经费外,学校还设立了教师培养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央及地方财政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高达160多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近三年来累计超过90多万元,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比例的3.75%。强大的资金支持对学校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建设成果
在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经过示范校建设,形成了“名师引领,双师主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格局。19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91人、正式聘任高级职称78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79%、97.95%、40%。
(一)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系统化。近三年来,刘福春老师被授予中国名师;尹雅娟老师被授予省级名师;张琎瑛、杨怀等老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中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29人,占专业教师的23.2%,骨干教师53人,占专业教师的42.4%。他们在校内主持科研项目、承担专业培训、教改指导等任务,校外示范引领,发挥名师作用。
示范校建设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27个,地市级课题11个,并顺利结题,其中《基于应用的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和《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的策略与研究》在河北省第七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取得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成果8项,公开发表期刊论文87篇。尹雅娟等15名技术能手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其中,邓二娜老师荣获国家信息化说课大赛二等奖,王宏霞老师获三等奖,王秀梅、刘艳红、樊银凤均获全国视频公开课大赛三等奖。刘德山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参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20多期,年均培训规模近22700人天。
(二)双师培养制度化。为落实《教师下企业“1+1”实践制度》,三年来,学校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累计达6835人天,公共基础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累计达1302人天,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打下实践基础。结合《xx市xxx教育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xx1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6.8%,师资的双师型转化进一步加速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进度。
(三)兼职教师培养规范化。结合《xx市xxx教育中心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方案》和《xx市xxx教育中心兼职教师管理和评价细则》,学校面向社会、行业、企业聘任58名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的29.74%,使学校师资成为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
数控技术应用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先后被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六、体会与思考
1.领导重视是根本。学校领导班子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在《xx市职教中心章程》中明确提出“落实教师再培训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