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形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形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形式

篇(1)

课堂教学形式有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等。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主题复习课是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散和聚合,促进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它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复习课,一个学期的复习课,还可以是小学毕业前的总复习课。它将数学教材中零碎散落的、单一的素材统整起来,把知识点的拓展串成链,把线的拓展构成网,把面的拓展集成块,将相关的知识超级链接,精心加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钱“生”钱——投资理财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有关税率、利率、折扣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与拓展,内容有现实意义,体现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整节课巧妙地借助“钱生钱”这一主题将打折、利息、炒股三种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折扣问题。“花店运进一批玫瑰花,进货价每枝1元。提价200%后零售,每枝花的零售价是多少元?”“后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决定采取促销。在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打八折’和‘买四送一’的方案。你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明白“打八折”和“买四送一”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之处,并会正确运用合适的方式让“钱生出钱”。

活动二:储蓄问题。“2007年8月15日,张叔叔把500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如果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到期后,张叔叔实得的利息却不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计算、比较、拓展,学生明白利息税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一种税,把钱存入银行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正确运用这种方式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

活动三:股票问题。“张叔叔在1月5日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1000股,结果这只股票当日就上涨了5%。如果张叔叔当日就将这只股票全部卖出的话(扣除股票交易手续费用215元),他可以盈利多少元?”“第二天这只股票下跌了5%,如果这时候张叔叔将股票全部卖出的话,他是赚了还是赔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通过炒股“钱生钱”来得比储蓄要快得多,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整节课以“钱生钱”为主题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意在让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数学视野,通过数学思考生长出自我的观点。

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将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构建,自行开发的主题复习课还有许多,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小明的日记》、主题学期复习课《旋转》、主题毕业总复习《做立体图形》等,学生在课中构建了新系统,学会了主题思维的方式。

二、主题阅读课,由阅读到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主题阅读课是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主题交流,起到资源共享、观点碰撞、自主拓展、自我建构的效果。我们从苏教版“你知道吗”入手,以数学阅读课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以此丰富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就五年级上册第16页“你知道吗”(见下图)进行主题拓展,形成主题阅读课《三角形面积方法知多少?》。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则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半广以乘正从”。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古代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体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师生操作,深入理解为什么盈能补虚,为什么半广就是底的一半,由此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学生画图、操作交流,得出也可以用“半广以乘正从”,即:高×(底÷2)。学生借“操作”解读古代算法,并进行迁移,经历数学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最后推理验证,全面考虑。前面研究的材料都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呢?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操作实践,都得到验证。

学生通过“你知道吗”了解了古代算法,并进行了推理拓展,以“思维”诠释文化,感受了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

在主题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这正是阅读与一般解题的区别所在。在追寻这一段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古代数学浓浓的思维魅力。

我们在“你知道吗”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主题阅读课《生活中的圆周长》、《巧算圆柱的体积》、《折纸的奥妙》、《走进中外计数法》……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养成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主题数学休闲课,由正式到休闲,享受数学乐趣

主题数学休闲课,没有硬性数学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它把数学与学生的兴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数学是什么”为主题,以“趣”为线索,开发拓展成主题休闲课《我眼中的数学》。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然后玩一玩数学游戏,学生在二十四点、掷骰子的游戏中,感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数学也是可以娱乐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红绿灯、人民币、发票、股票……),找一找数学在哪里?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欣赏具有数学特征的图片,例如:交通标志、维纳斯雕像、中国故宫的构图……学生边欣赏边听讲述,感受数学是美的,艺术离不开数学。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游戏、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无穷的数学乐趣。原来,数学也能这样“休闲”,“休闲”着也能学数学。

篇(3)

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强,教学活动中学生反应就越强烈。这就要求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呈现的内容及目标。力求提供直观的,接近生活实际的、幽默的引人入胜的材料,以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8A unit1 Friends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①显示投影片:Jim’s aunt has a sister. She isn’t Jim’s aunt.Who is she?②启发学生猜出谜语Jim’s mother, Mrs Green.③组织学生谈论Mrs Green,使学生自觉复习旧课引出新课,④再次让学生谈论Mrs Green,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兴趣激增,情绪高涨,如:Mrs Green has a friend, her name is Chen Ming.What does she do?She’s a nurse.……这一教学活动,贴近教材和生活实际,且引人入胜,趣味无穷。

二、创设情景

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学习客体,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表象,产生言语交际的一种向往之情。

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好文字材料,声象材料,直观教具等。力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感性接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理解和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来激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

如在教学7A unit5 Shopping时,为了学习有关“shopping”的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的活动:①把讲台当作柜台,用替代品充当“货物”,a glass of milk,a bottle of orange,a cup of tea,cakes,……②师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③引导学生着重掌握Can I help you?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What about something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等语言知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由“感性接触”到“理解表象”,进而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尝试交际性操练。

三、启发引导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句型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出语法规则,从而认知和内化语法规则,使感性集训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景,针对重点语言材料,句子结构,启发诱导学生尝试归纳出规则。并利用语言规则,促进理解语言材料的速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

如在教学8A unit4 Wild animals时,利用该课情景,教学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和had better(not)do sth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①出示投影:医生在给一位胖人检查身体,并说:If you want to be thinner and heathier,you’d better not eat too much and you’d better take more exercise.②出示投影,套用句型示范及操练:If you want to learn Maths well,you’d better……③点破规则,着重强调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和had better (not)do sth.句型结构。④通过句型套用操练,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自动化的习惯。⑤引导学生操练,认知和内化规则,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四、积极探究

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对语言材料加工分析,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解决问题,获得规律性认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提倡一问多答或一答多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性思维能力;在对语言材料探究的实践与认识中,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探究结构。

如在教学9A unit2 See a doctor时,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学生对医生提出让Mrs Brown减肥的办法深感赞同,有的学生突发奇想:“Can we help her find another way to make her have meals but not get fatter?”于是在争辩中激活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五、言语交际

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机械地运用语言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必须积极加强运用语言的交际性训练,使语言学习过程交际化,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交际训练必须有层次性。在分层次“运用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创造”,促进主体在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多种手段创设语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以看图说话、语段写作、续编课文、智力训练等形式,进行具有“信息沟”交际训练。

1) 9A unit2 See a doctor设计问题,Why did Wang Lei leave the hospital quickly?

篇(4)

要设计好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化。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主动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艺术化,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那么, 如何才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艺术化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这种宽舒、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随时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以此来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如:课堂上让朗读好的学生读读单词、对话;让口语好的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 或做一个小演讲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们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

二、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通过拟订一个情景让两三个人完成一个对话,或通过讲解课文时给学生提出问题等引导学生养成乐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形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老师们从不吝啬说出“Good, Not bad, excellent…”等赞扬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就用“Good, but…”等评价用语,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Any volunteers?”“Don’t be nervous.”这样平等、民主的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耐心地给予鼓励,可以说“Just try 。”“Please have a try.”“Don’t worry, take it easy.”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兴趣。

教学有法,教法不定。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过程中去。为此,我们教师努力探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重视问答式、交流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适时开展小组活动,应用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树立健全的人格,懂得并学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受到了一定的教育,这样,教学效果就锦上添花了。所以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教学形式的形象化。小学生的最大特性是好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他们乖乖地坐上四十分钟,往往会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等开小差的现象。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形象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赋予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以生命,让老师带领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一节课并非全是话语的交流,动作也是一种语言,具有形象、指示、表情、象意等多种功能,适当地运用动作语言,往往要比烦琐地讲解要来得简明生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借助各种机智的动作来表情达意,如将上课前古板的起立、问好的形式改变为简单易懂的直接摆摆手的形式,这样不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竖起手指做出OK状,这样学生得到来自外在的鼓励,便一下子鼓起勇气;当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精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以示Good;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只要简单地耸耸肩,双手掌心向上摊开学生自然会明白,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对不起,回答错了!谁有其他的回答?等语言表达时的尴尬。学生参与的体态动作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帮助他们记忆并自然地使用英语。

2、课堂教学形式的儿童化。我发现,在学生看来课间十分钟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没有任何上课的约束。这样,我们为何不将课上变为课间,使课堂教学形式变为儿童化呢?

(1)Rhyme.科学证明大脑对于有一定意思的内容很容易记住,而对于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则不容易记住,单纯化的让学生记住单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将英语单词编入儿歌当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听、读、背这些节奏鲜明、又配有音乐的Rhyme,既可以让学生没有上课的约束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单词,再根据中文部分的提示很快说出每个单词的意思。

(2)Song.优美的歌曲能令人陶醉,甚至忘却一时的烦恼。可见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更是儿童心灵的翅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英文歌曲的播放,尽量让学生享受到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如:每节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中途放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紧张了一段时间的大脑暂时放松一下,以便为下面更好地学习做个铺垫。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歌曲。

(3)Act.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要让学生说好英语,就要重视环境的营造。孩子是天生的表演者,有着极强的表现欲。那我们就把教室当作舞台,将学生当作演员,把教学当作表演。我们可以把书本中的知识搬到生活中来,把教室设计成书本中的环境,让学生做书本中的主人翁来表演。

四、教学过程的艺术化,引起学生的探究倾向。

传统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遏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要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升华为美的享受,化苦为乐,化被动为主动。可利用简笔画、英文歌曲、英语小短剧等表现形式增添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审美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美的板书、得体的教态、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课堂表现等向学生展示其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并借此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感到置身于英语课堂就仿佛在一首美妙的乐曲中一样,令人回味无穷。这样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创造能力,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在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开辟英语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1、开展游戏竞赛。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并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将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类型有口语竞赛、朗诵比赛、猜迷语、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等。游戏竞赛的形式有“鱼贯接龙”、“知识竞赛”、“打擂台”等。游戏竞赛创造的愉快气氛有助于学生进入积极主动、适度兴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争抢机会,尽情发挥,体验成功,增加兴趣。男生与女生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然而竞赛与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奖励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奖励。

2、让课堂走进生活。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可以让学生融入自然,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耳听,亲眼看。操场上、公园里、商店里、饭店里、菜场上……让他们的脚步遍及大自然,“apple、flower、coat、football、thanks、what’s this?”等话语便脱口而出,让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接受英语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3、短剧表演。短剧内容可以是学生们熟悉的课本内容,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内容。让学生自我扮演角色,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给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语言环境。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因材施教,针对目前的现状进行改变,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艺术化,达到人们理想的效果。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

篇(5)

观众并非麻木不仁的无情物,也并非缺乏感受美的心灵。倘若情到深处,自然有如池水之漫溢、江河之决堤,报以你鲜花如海掌声如潮,他们必然是毫不吝惜的。如果是反应冷漠、无动于衷,不给你掌声,恐怕歌手就得反思了。

这种现象,不由得使我想到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要注重以激励学生为主,从而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这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都在提倡的一种所谓的“赏识教育”,这种“赏识教育”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掌声鼓励”。因此,以“掌声鼓励”的形式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常用的和重要的手段。因为,概括地说,掌声是良好的剂,突然掌声四起,的确能够一举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教学推向。具体一点来而言,就教师这方面来说,如果表扬到位,激励得方,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学习有一定成就时,获得来自于教师或同学的鼓励,使自己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增强自己参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基于上述的理念和认识,我们当然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辟言论和至理之辞。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些老师却有意无意地曲解了这一理念的含义,狭隘的认为激励学生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掌声次数多一些,声音要更热烈一些,好像惟有这样才是激励,才是情感投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不可避免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号召大家鼓掌鼓励他;当学生敢于主动举手时,老师也号召大家鼓掌邀请他;答对了,掌声祝贺;答错了,掌声勉励……一时间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诚然,用掌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们同样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课堂上教师频繁地号召大家来为某个或某几个学生鼓掌,这种相当于“讨”的形式得来的又显得如此泛滥的掌声,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激励的目的和体现激励的价值呢?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课堂上有掌声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是这种赏识手段千万不可滥用,关键是必须要有个“度”。所谓“度”就是要有分寸,否则就会招致“过犹不及”的弊端,使激励手段最终流于形式,而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显得近乎“作秀”。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反应和对于问题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掌声,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浮躁了,他们还会在乎掌声的鼓励和表扬吗?还会稀罕掌声的热烈与否吗?一节课中,在教师刻意的号召或者是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给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的掌声不断,其实或许获得掌声的学生也可能仅仅因为不经过脑子思考就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获得了这个“殊荣”。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问那些经常被掌声表扬的学生对于掌声的感觉,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掌声麻木了,根本没有感受到掌声的激励作用,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对这种掌声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究其缘由,根源就在于这种随意而又泛滥的“掌声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到“答与不答一个样”、“答对答错一个样”。这样一来,既对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会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却往往还不知道:就在他们号召大家用激烈异常的掌声来“激励与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之中却已经“打击和伤害”了另外一部分学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仅仅把掌声作为衡量学生参与教师课堂活动与否的一种标志,教师过度煽情表扬学生的这种行为,其结果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对他们的赏识与鼓励“平淡化”。并且,滥用“掌声鼓励”这种赏识手段,还将会产生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诸如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学习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些形式主义等等,从而造成教育缺憾,严重的还会误人子弟。

篇(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设导语,历来是体现语文教学艺术和匠心的重要手段,设计得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师生的交流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特别突出“言行一致”这一核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我很欣赏我们班的王萍同学,因为她常在灯下刻苦钻研;我更欣赏江友翰同学,他不但刻苦钻研,而且能锲而不舍;然而与他们比较起来,我更欣赏章淼,他不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而且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而与他比起来,我更欣赏班长江城,因为他不但敢说,而且敢于在压力面前将说出的话付诸行动,哪怕付出失去友谊的代价!我们都在成长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至善至美的人。我们在努力,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但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永远堪为我们的楷模!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朗读课文)。

这段激情洋溢的导语与课文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一致,既有论辩色彩,也有真挚感情,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他们所得的感悟之深、体验之切,收获之丰,自然是无可比拟的。

再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是绿色的主宰,春是花的海洋,春是生命与希望,春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春是一首写不尽的诗,春是一幅绘不绝的画。谁能不爱春天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番导语一出,学生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春天。

课文导语的设计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都要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美。

二、 幽默风趣的语言美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语言所拥有的感染力和情趣性,能为学生创造自在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对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正是以语言凭借,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备准确性、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通俗性和幽默感。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美

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性。

巧用“比赛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联系现实,观察生活,引导思考;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以谜引趣、以戏引趣、以问引趣、以奖引趣,引趣生花;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多: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成长。

四、张弛有度的结构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课堂也一样,也要求其结构有高低变化,张弛有度,过渡自然。具体来说,体现在:

1.首尾呼应

一般来说,课堂的开始,应交待教学内容及其应达目标;分析讲授以后,进行小结回顾,看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目标是否达到。这体现了一种首尾呼应的浑园式的课堂结构。当然,结构类型很多,各人可根据自身优势和教材特点灵活组织。

2.要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一堂语文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分割切块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教学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用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大凡著名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或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应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3.一张一弛,张弛结合

一节课,切不可以老师一讲到底,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要注意把握师生对话的节奏,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一节课老师的累计授课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之间,其他时间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动手练习,或自由讨论,或表达思想。这种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不但促进了学生左右大脑和谐均衡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左右大脑交替使用,不易产生疲劳感,始终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为下节课设置悬念

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并急于一究到底是对所有中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学生之所以爱看《驿路梨花》,就是因为本文围绕大山深处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而设置了一连串令人牵肠挂肚的悬念:是瑶族老人?――不全是,是哈尼小姑娘?――不全是,是小姑娘姐姐和?――不全是,而是造屋的和所有照料茅屋的人。利用这种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也刻意追求一种“上了这节课,等上下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达到这个效果,设置课堂悬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科学美观的板书美

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用准确凝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表等对教学内容所作的科学概括,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学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创设科学和优美的板书可以增添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效应和思索效应,便于加深记忆、理解和巩固知识。事实上,学生看到老师优美的板书,就会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所写的字有一个大的进步。

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板书设计,给人的视 觉效果是严谨、简洁的结构美;学生在欣赏板书时就能透过老师所提供的直觉形象因素去反思、自察、内省和联想,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如我在教学《食物从何处来》的板书设计: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极强的求知心理,使学生欲罢不能。

篇(7)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为此,我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1. 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地理学科由于不是主科,很容易被学生当成可学可不学的学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地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既可以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 借鉴语、外、史、政等学科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铛》、《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弹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某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篇(8)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篇(9)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评价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通知》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同时,还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要求。发展目标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新课标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表现,还包括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及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

二、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

如何来评价新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至少要进行四个重点转向:

1.由过去评“教”转向评“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服务于学生的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会是好的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由过去评“双基”、“能力”,转向既评“双基”、“能力”,更要评学生的情感态度。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倾向,应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3.由过去评教师的讲授水平转向评教师的“导学”水平。要把过去注重教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改为重点评价课堂是否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否能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落实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民主教育环境,让课堂更民主一些、更宽松一些、更 粗放一些,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学习的生成空间。 转贴于

4.由过去评“教法”转向评“学法”。过去我们往往关注教师带领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程序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关注教学内容是否深刻到位,忽视了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的课程改革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充分地自主、亲密地合作、深入地探究的,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态度及有效学习的程度,看学生是如何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的,看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去学习,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

三、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做法,落实新课堂评价的三大措施

篇(10)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语文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好的合作朗读形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促进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学生一起参与体验,共同在朗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感受课文的内容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时机恰当运用丰富多彩的合作朗读形式,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就以教学诗歌《观沧海》为例谈谈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机1:初读,整体感知。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展示;②全班齐读。

教学时机2:再读,研读课文。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组内男女生分读;②组内轮流读;③邀请老师读;组内1+1、1+2互读;④邀请其他组朗读;⑤邀请某个组个人朗读;⑥男女生赛读;⑦邀请全班朗读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一:

课件呈现问题: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诗句朗读体会。

小组展示:

生①:我们组选择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

组内男女生分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

生②: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大海,波涛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生③:这里一静一动,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组内齐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二: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寻梦瘦西湖》节选)

朗读示例:

组长:(声音响亮,感情充沛)我们选第三小节,烟雨迷蒙,瘦西湖,我为你而来。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

女生轮读: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最是那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了,细腰上轻轻一挽,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

男生轮读: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

女生齐读:芳步婷婷,不染征尘。

男生齐读: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

男女生齐读: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重复读)

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朗读水平,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还能够互相纠错,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评价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

二.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离不开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机1:课前预习的落实(包括文学常识、课文有关信息的搜索、故事情节复述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抢答;②小组推荐代表展开全班竞赛。

教学时机2: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词音形义的辨析、背诵训练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组内默写纠错;②组内“1+1、1+2”式过关。

教学时机3:课堂小结阶段(包括归纳知识、课文内容理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积分排名;②“一站到底”式检测。

教学时机4:评价性检测(包括试卷订正、错题讲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合作订正错误;②“兵带兵”式讲解。

这样的合作学习检测方式要注意根据课堂的时机进行灵活变通,可以有效地发挥“兵带兵”、“兵查兵”的效能,尽量全面地检测基础知识,纠正错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口技》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件呈现:积累字词,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活动方式:组内互助解决字词句障碍组间互助,教师助学准备竞赛)

活动1:学生提问,组间互助,教师纠正或补充(教师进入小组巡视助学指导)。

活动2:课件呈现竞赛内容,展开全班竞赛。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

(2)下面的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请说说看。

意少( )舒 股( )

会( ) 俄而( )

(3)解释下列两组词的词义。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4)翻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三.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是在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个人与个人、组内之间、组与组补充完善的过程。它能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机:文本品读、赏析;文本主题的理解、拓展延伸。

教学方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窗》的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生①:从“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可看出远窗病人的心已经被嫉妒与黑暗所蒙蔽了,他已经丧失了人性,面对昔日新朋友的病患,他从初始的嫉妒堕落成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生②补充发言:另一位病人一系列心理变化,可看出他原来心地善良,为交到如此真诚的朋友感到荣幸,但突然诞生的想法,逐渐成为诱惑,私欲膨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懂抵制诱惑的人,一个冷酷残忍的人,一个失去道德底线的人。

生③补充发言:这里还与上文第4段优美环境形成对比,反衬出近窗病人的无私乐观,远窗病人的自私自利。

生④补充发言:远窗病人泯灭了良知,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深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生活着的人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克服自己私欲,心里装满阳光世界就阳光,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

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给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探索、合作探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学得生动,人人收获成功,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发出智慧的火花。

篇(11)

就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状况看,师生(当然主要是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交往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无效的交往,它不具备真实交往的意义,因而也就无益于课堂教学。

1、不公平交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一些需要,往往只与少部分的学生交往。比如在公开课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只提问个别“信得过”的学生;在考试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只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部分不熟悉学生姓名的教师只与“座位方便”的学生交往等等,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垄断性。成了教室中的“自由游民”。

2、预设交往。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与学生试图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的交往,期盼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这种交往方式往往容易让学生被动无奈,消极地认为“全是书本说了算,老师说了算”,无法做到心服口服,产生共鸣。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材、教师、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交往互动,尤其是对话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经验”。

3、形式交往,过于做作。流于形式的交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存在,这类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其表现形式各异,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其他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智慧活动的问答。这种情况在课堂讨论中也会存在。假如教师为讨论而安排讨论,并没有考虑到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那么无论是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还是交往时机的选择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空壳”现象。这种交往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智慧活动构成挑战。有时某些政治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课堂德育目标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一些生硬做作的交往方式。比如,在课堂讨论中,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会让学生相互提问或小组竞赛,但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教师的设问或指导不够科学、及时,学生之间无法真正开展真实有效的交往而使交往显得非常做作。

二、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交往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