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学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学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学的特点

篇(1)

一、引言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吸收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巩固和强化知识在课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Felder and Silverman(1998)整合心理学、Kolb经验学习等多个理论,将学习特点分为4个维度8个层面:信息加工(活跃型/沉思型)、感知(感悟型/直觉型)、输入(视觉型/言语型)、理解(序列型/综合型)。在前期研究中,对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调查后,分析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偏向于感悟型和视觉型,还发现会计专业女生偏向于序列型。因次,本文拟结合会计专业学生以上特点,旨在引入翻转课堂来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以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会计教学一个新的可能。

二、翻转课堂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授课内容学习与思考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学生课前对于教学视频的学习,将学生按其学习风格分为4~5人一组,这个小组会存在于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分组遵循互补原则,旨在通过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使其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学习特质)。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视频的学习,以自律、他人监督以及课程本身的监督机制实现对于课前学习的监督。同时,在该平台上也留出空间来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同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可以在内部进行相互的答疑,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向教师进行提问,最后会对视频教学内容做一个简易小测验(半个小时计时),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2.课上讨论――答疑与知识内化

整个翻转课堂中另外一个重点部分――知识内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不容忽视。与传统课程不同,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答疑和知识内化过程,对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课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鉴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已进行了学习,因此课堂内容就变成答疑和知识内化。首先是教师补充讲授。由于视频不可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完全相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视频中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做补充讲授,并就视频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小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者是选择直接在知识内化环节中穿插答疑。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后考核――累进式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会计考核主要是结合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三者反映学生表现的。考勤只能代表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作业由于是学生私下完成,舞弊的可能性比较高;期末考试只是就重点知识点进行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虽然每个细节都存在不足,但对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会计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应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为主,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W习交流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完成情况,课上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考核成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学习交流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不同课堂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教师交流等方面;三是期末考核的表现,包括卷面测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上累积式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面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准备工作做在课前,并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网络化、视频化,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课堂上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篇(2)

摘要: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人才的需要,组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要求;会计教学;实用技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6-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活动体系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依赖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而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由此形成的劳动成果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而这种变化过程形成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成果,没有详细的计量与记录是不能被生产管理所容忍和接受的。反映和监督经营过程,提供为管理生产必需的资源耗费与利润赚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就成为企业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任何组织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均离不开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我国高等院校甚至中等职业院校凡具备条件的,均设置了会计或类似的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重视高学历、高文凭的现状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类学生难以谋得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从事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等工作的难度之大超乎预期,在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也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容乐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虽然拉升了学校就业率,但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学习会计类专业的初衷相悖。

2013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毕业生高达699万,同比增加19万人,而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在比上年下降15%左右的同时,薪酬也有所下降。此外,就业难还缘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社会经验。笔者曾经观摩过大量的招聘会,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将工作经验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给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职业教育的特点无不体现着就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就业素质。

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划分为“理论教学型”和“实验/实训型”,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双师型”。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要求一定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框架:认为有了“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有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不一定有实际工作经验,因为会计师资格证书是考出来的,考试考的不是实际操作而是理论,有了会计师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力。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外,关键是要有当师傅的本领,要能教会学生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好会计工作。单一的技术手段是难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的,只会手工记账或传统的珠算,不具备会计电算化水平,或只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等技能而不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熟练驾驭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是很难适应会计实际工作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不同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不同经营环境下会计处理程序、特点及会计核算手段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进行有效的职业分析,从而确定科学的课程纵向、横向结构,制定符合客观环境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社会中去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均在16~19岁这一年龄段,经过激烈的中考或高考竞争后,在升学方面属于搭便车者,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竞争中落伍的沮丧、升学处于劣势的无奈选择、对学习的厌倦,以及对有些学生而言能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已属不易的心态等,使得这些学生不易管理。再加上从单纯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过渡到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认知和情感领域的跨度之大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难以驾驭。要想培养合格的学生,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模仿能力、职业记忆、思维模式的职业化、想象力的具体性等,这与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上,如职业模仿的强化,触觉、嗅觉和味觉周而复始的职业记忆,思维方式的职业化养成和更具实际性的想象力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在动机欠缺、控制情感能力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及意志品质较差等方面。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入手,明确会计专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每一道程序深刻领会并熟练掌握。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当中去实习、顶岗培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手工记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审核、保管和呈报等会计业务,不断强化点钞、珠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训练,多参加类似的技能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

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专业性而言,由于国有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特点,门槛较高,难以跨越,除个别具备条件的之外,绝大部分会在民办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服务性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具备从业资格。如果选择地域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只能在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工作环境主要以手工记账为主,在具备会计电算化条件的单位可从事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工作。从上述职位要求来看,岗位的不同也就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与用人单位多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表明,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实施。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应将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规范会计专业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大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目的。因此,其教学环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组织创建的,包括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操作实训、沟通实践及愉悦身心等功能。面对枯燥无味的会计教学内容,要使抽象而复杂的教学内容及过程为学生所接受,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操作现场场景VCR,制作生动有趣的动漫、图像,配置悦耳的音乐或语言等,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以活跃的教学气氛取代刻板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通过带领学生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见习,将会计专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呈报等方面的理论与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规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降低其所学内容的生疏程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能够清晰地理解职业生涯的价值。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教学媒体、实验实训室和与之对应的实验/实训基地——企业。但不能盲目地追求实验/实训基地的大小或多少,而应根据不同职业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如在选择手工记账的实验实训基地时,应根据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选择典型的企业作为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社会价值。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应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方面,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技术特长外,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与实际的具体岗位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不能采用习惯性的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如果只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及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即使现在能够入职而不被淘汰,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必将影响其将来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普遍不看好的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印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应该被中、高职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方面,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激励,从而弥补相互间的知识盲点,碰撞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处理相关经济业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其内在潜质;可采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把握知识相互之间的脉络、提炼知识要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产生共鸣,达到互动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势必会增强其学习压力;学习目标明确了,可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加强;就业前景清晰了,可使学生产生超出寻常的毅力去接受挑战。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符合客观环境的职业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决心,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到具体的会计岗位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以校企联合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衔接的纽带,以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桥梁,以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掌握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技能、适应生产一线需求、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并具有发展潜质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从实用视角探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本会计教学[J].商业会计,2011(23).

[2]李明海,王川.试论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J].职教通讯,2012(1).

[3]刘湘辉.试论职业教育的学风氛围营造[J].价值工程,2010(11).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T imaging features of flash filling hepatic cavenous hemangioma (ffHCH) under triphasic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Methods The CT imaging features of 15 ffHCHs in 13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Lesion location, size, dynamical triphasic (hepatic arterial phase, portal venous and delayed phases) enhancement pattern, prevalence of arterioportal shunt (APS), pseudocapsule and hepatic capsule retrac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ffCHC lesions were prominently located in the subcapsular region of the right liver lobe, and were (2.42±0.64) cm in average diameter. The images of the lesions showed complete enhancement in the hepatic artery phase, and the mean CT value of the lesion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liver tissue (P<0.05). In the portal venous phase, the lesion images showed hyper or isodensity,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ean CT valu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liver tissue imaging (P<0.05). In the delayed phase, although the lesion images manifested isodensity or slight hyperdensity, the difference in mean CT value between lesions and normal liver tissu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prevalence of APS in lesions was 33.33%, and no pseudocapsule or hepatic capsule retraction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ffHCHs are characterized by lesion location, size, dynamical enhancement pattern and APS on triphasic contrastenhanced CT findings, which could benefit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avernous hemangioma; liver; tomography, CT diagnosis

肝海绵状血管瘤(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HCH患者常无临床表现,并发症出现率低,常不须外科手术等特殊处理。CT检查是目前诊断HCH的主要方法,大多数HCH病灶具有典型的动态CT增强表现,诊断多无困难;但也有少数不典型HCH病灶CT诊断困难,如快速充盈的HCH(ffHCH)表现为动脉期完全强化[1],易与富血管的肝细胞癌或肝转移瘤相混淆,造成了不必要的过度手术治疗。本文对13例ffHCH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CT对该类病灶的诊断准确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6月期间经病理、影像学检查或随访2 a证实的ffHCH患者13例,共15个病灶(2例为双发病灶),其中穿刺活检病理证实6例,手术病理证实1例。13例HCH患者中男5例,女8例,年龄23~67岁,平均(40.5±13.3)岁。本组病例均无肝炎病史,甲胎蛋白检查结果阴性。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螺旋CT扫描仪(Somatom Emotion Duo/6,Siemens,Erlangen,Germany)。所有患者空腹,扫描前30 min和即刻分别口服2%泛影葡胺溶液400 mL和100 mL充盈胃肠道。先行全肝平扫,再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层厚5~10 mm,层距5~10 mm,螺距1,矩阵512×512。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300 g/L,安盛药业有限公司,上海),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1.5 mL/kg,流速3 mL/s。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30 、65、180 s进行扫描。

CT资料观察指标;(1)病灶部位,按照Couinaud肝脏分段法进行病灶定位;(2)病灶大小,以病灶最大层面上测量的直径表示,直径<2 cm者定义为小病灶,2~4 cm者为中等病灶,>4 cm者为大病灶[2];(3)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的CT值比较,病灶CT值测量时感兴趣区置于病灶中心层面,尽可能大地包括欲测区,肝实质测量时感兴趣区置于病灶同层面的周围正常肝实质且避开大血管。(4)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征象,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形的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或等密度改变[3];(5)假包膜征,表现为平扫和动脉期病灶外周出现1~3 mm厚的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密度环,门静脉期呈低或高密度,延迟期呈高密度[4];(6)肝包膜回缩征,表现为病灶邻近的肝包膜出现受牵拉向病灶方向收缩凹陷的改变[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灶与正常肝实质CT值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

CT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15个病灶中,位于肝S6段(右后叶下段)和S7段(右后叶上段)者各有4个,S5段(右前叶下段)和S8段(右前叶上段)各2个,S3段(左外叶上段)、S2段(左外叶下段)和S4段(左内叶)各1个;其中有1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2)所以病灶直径均<4 cm,平均(2.42±0.64) cm。(3)所有病灶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完全强化呈高密度,病灶平均CT值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t'=16.422,P=0.000);门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其中9病灶密度高于肝实质,6个病灶密度等于肝实质,病灶平均CT值仍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t'=3.621,P=0.001);延迟期4病灶密度稍高于肝实质,11个病灶密度等于肝实质,病灶平均CT值与正常肝实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24) (图1)。平扫及三期增强ffHCH与正常肝实质的CT值比较见表1。(4)15病灶中,有5个病灶可见APS征,APS发生率为33.33%,其中2个病灶出现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3个病仅出现于动脉期(图2)。(5)所有病灶均未见到假包膜征及肝包膜回缩征。

病理表现:ffHCH瘤体由管径细小均一的异常血窦构成,血窦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胞但缺乏肌性成分,血窦间有疏松的纤维基质分隔,瘤体缺乏包膜,但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分界清楚。表1 ffHCH与正常肝实质在3期动态扫描CT值的对比 (略)

2 讨 论

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HCH是胚胎期中胚层肝脏血管系统的发育异常,局部血管腔扩大,形成海绵状扩张。典型HCH的CT表现为平扫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结节的强化程度类似于动脉强化程度;门静脉期病灶向心性强化,强化程度与门静脉强化程度相似;延迟期病灶等密度填充,与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6]。

ffHCH属于一类特殊的HCH病灶,其CT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快速完全强化[1]。该类HCH 病灶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因此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容易作出正确诊断。本组病例,7例CT正确诊断为ffHCH,6例诊断为其他富血管肝肿瘤,如结节型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腺瘤或局灶性结节增生。通过回顾性图像分析并与部分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我们发现ffHCH病变在病灶部位、大小、三期强化方式及APS发生率上有一定特点。(1)ffHCH病灶好发于肝右叶,且多位于邻近肝包膜的区域,这种病灶分布模式在典型HCH病例中也常见到,但机制尚不清楚[7]。(2)ffHCH病灶多见于<4 cm的小、中型病灶,可能是由于该类病灶处于HCH病程早期,瘤内血窦成分单一(无血栓形成、纤维化、囊腔形成、出血或钙化等)[8]。(3)动态强化模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ffHCH病灶内血窦管径较典型HCH细小,但结构均一,导致增强扫描动脉期对比剂能够快速、完全地充盈病灶血窦,表现为早期病灶完全强化,该表现虽然类似于结节型肝细胞癌及某些富血管肝转移瘤,但其强化程度与动脉强化近似,这种异常强化程度罕见于其他富血管的肝肿瘤;另外,病灶血管腔隙缺乏肌层和弹力纤维血流缓慢以及血窦间存在基质成分搅动血流,对比剂可长时间滞留于瘤体内,呈“慢出”状态,本组病例在门静脉期大多数病灶仍表现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在延迟期大部分呈等密度、少数呈稍高密度,该动态强化方式与大多数肝癌及转移瘤不同。(4)ffHCH可出现APS,有学者认为APS征象的发生可能是瘤体内异常血窦的高速血流引起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潜在的交通血管开放[9],从而形成病灶邻近区域肝实质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异常灌注强化。本组病例有33.3%的病灶出现APS,略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结果[3]。相比之下,尽管APS可出现于肝细胞癌,但它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的动脉及门静脉受侵有关,多见于直径较大的病灶[3]。而部分转移瘤小病灶亦可以出现APS,应引起重视。(5)本组ffHCH病灶均不显示假包膜征或肝包膜回缩征。文献报道,肝脏病灶假包膜征的形成可能与瘤体呈膨胀性生长挤压邻近肝实质引起纤维血管性反应性增生有关,该征象多见于结节型肝细胞癌和某些肝转移瘤[2,4],也可见于肝腺瘤及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2];肝包膜回缩征则是由于位于肝包膜下的病灶内存在较多的纤维成分,引起局部肝包膜向受牵拉向病灶方向收缩凹陷,多见于位于肝包膜下的胆管细胞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某些肝转移瘤及经治疗的肝肿瘤[10]。而ffHCH病灶由异常血窦构成本身无包膜,其较“软”的病灶质地亦不会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形成假包膜,另外,ffHCH病灶内纤维成分少或缺乏,所以假包膜征或肝包膜回缩征罕见于该类HCH。

综上所述,ffHCH病灶好发于肝右叶近包膜下区域,直径<4 cm,动脉期完全或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可见APS,无假包膜征及肝包膜回缩征,认识这些CT表现特点并理解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ffHC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Vilgrain V, Boulos L, Vullierme M P, et al. Imaging of atypical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graphics, 2000, 20(2):379397.

[2]Kamaya A, Maturen K E, Tye G A, et al. Hypervascular liver lesions[J]. Semin Ultrasound CT MRI, 2009, 30(5):387407.

[3]Byun J H, Kim T K, Lee C W, et al. Arterioportal shunt: prevalence in small hemangiomas versus that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3 cm or smaller at twophase helical CT[J]. Radiology, 2004, 232(2):354360.

[4]Lim J H,Choi D, Park C K, et al. Encapsu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Tpathologic correlations[J]. Eur Radiol, 2006, 16(10):23262333.

[5]Blachar A, Federle M P, Brancatelli G. 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 spectrum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etiologies[J]. Abdom Imaging, 2002, 27(6):690699.

[6]Yamashita Y, Ogata I, Urata J, et al.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pathologic correlation with dynamic CT findings[J]. Radiology, 1997, 203(1):121125.

[7]Tait N, Richardson A J, Muguti G, et al. Hepatic cavernous haemangioma: a 10 year review[J]. Aust N Z J Surg, 1992, 62(7):521524.

篇(4)

二、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作为会计学本科高年级阶段的综合专业课程,国际会计课程与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独特之处。综合现有国内髙校开设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国际会计学的学科的发展现状,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与实务并重。国际会计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和会计学相关学科分支在国际领域的扩展和延伸等几个方面。在这些内容中,既有如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等具有相当深度的会计理论知识,也有如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外币交易的处理这类具有一定难度的会计实务处理内容,尤其是在外币报表的折算、跨国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国际管理会计等内容上具有理论和实务知识的髙度综合性。

2. 综合性强。国际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分支,是会计概念、理论和实务在国际领域的延伸,其内容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课程内容既有重合,但又不同于上述这些课程主要讲解与我国会计准则和实务相关的内容,而是涉及其他诸多国家的相关准则和实务。因此,国际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髙度综合性的会计学课程一般都只在会计学本科生的大三、大四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会计相关课程以后再学习该门课程。

3. 对英语的要求较高。作为一门高校专业课程,国际会计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几所大学。从国际会计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跨国公司会计处理等内容都需要深入了解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实务,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或登录FASB、SEC、ASB等英文官方网站了解相关准则,这些都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髙的要求。

(二)国际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国内大多数高校将国际会计学课程设置为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时约为40个左右。在这种课程性质和课时条件的约束下,国际会汁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使学生了解各主要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和差异,以及各国为会计国际协调所进行的努力和成果”。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掌握国际会计中的基本概念;二是在了解主要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比较并按会计模式加以分类;三是掌握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基本理论,了解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的组织、活动及成果;四是学习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并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这是四个主要目标。

(三)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国际会计课程的选修性质和课时的约束,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以“轻差异、重协调”为原则。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1)国际会计总论:介绍国际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课程目标等,课时2学时;(2)比较国际会计(上):介绍比较国际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模式的定义、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会计模式的分类等,课时4学时;(3)比较国际会计(下):介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会计模式的特点,课时8学时;(4)国际会计协调化:介绍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基本理论,包括协调化的概念、原因、作用、障碍,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组织、活动、成果及《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等,课时4学时;(5)国际会计准则(上):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第21号一汇率变动的影响和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课时10学时;(6)国际会计准则(下):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第3号一企业合并,课时10学时;(7)跨国公司会计:介绍跨国公司主要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课时8学时。

三、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认清教学意义,把握形势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跨国公司和全球经济协作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就会计学而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深人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会计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早在1997年就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到2006年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可见,在这种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应该承担介绍国际会计基本概念、树立正确观念的任务,以清晰的定位实现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

篇(5)

为探索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路径,必需要明确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需求动机。我国高校非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财经类专业跻身热门专业并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追捧,非会计专业对财务会计理论和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理论上看,会计学本身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和学科分化是导致非会计学专业产生会计学需求的主要原因。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需求性分析

(一)会计学的普遍适用性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需求的外在因素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既适用于企业经营核算,也可应用于个人理财;既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预算决策,也可应用于微观经济主体运作。会计学的这种普遍适用性使不同专业在对会计学的需求上存在一致性。管理学在企业管理决策和管理技术上需要会计数据和计算方法,会计是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重要基础。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会计学反过来为经济学服务。宏观经济中各种指标和数据分析,其基础来源是会计数据,微观经济学中对厂商成本与利润的分析不能忽视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金融学中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研究离不开基本的会计理论,如资产定义、会计报表、负债比率等。此外,工程管理需要会计决算、统计分析需要会计数据、纳税调整需要会计收益、行政管理也不能忽略会计成本、律师也会遇到各种经济案件。因此,会计学具有普遍适用性,各专业对会计学的需求也具有一致性。这种普遍适用性和需求的一致性构成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需求的外在因素。

(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求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需求的内在动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自然科学从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的深化、科学的进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分化,如财经类学科就分化为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等不同层次的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确立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学科虽然都有其独立的学科特性,但并不是完全孤立、毫无联系的,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学科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本条件。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管理活动提供重要财务信息,也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因此,会计学成为各学科尤其是金融经济类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非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二、基于实践调查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对湖南大学金融、经济、法律、财政、信息管理、土木工程、行政管理等七个专业的学生展开了多次调查。从已有知识的结构方面考虑,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均为正在开设会计类课程的大二或大三学生。

(二)问卷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与课程跟踪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目标的认识;第二,我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总体现状调查;第三,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取向调查;第四,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与取向调查;第五,对课时安排与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性的相关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表230份,收回问卷225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6.88%。对部分未填写问卷和填写问卷的对比分析,未发现系统性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除此之外。还对一些有分歧的事项作了专门的或补充性的调查。

(1)非会计业会计学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规格的规定,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具体来讲,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介绍》同时对其他各专业教育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即其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从以上对比可见,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与其他专业教育目标有差异。对湖南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对非会计教育目标的认识见(图1)。从(图1)显示的结果来看。被调查的4个非会计专业中有3个专业认为学习会计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财务知识。(图1)还表明,大多数财政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会计工作”作为会计教学的目标,这与财政专业的非会计学专业属性不太相符,其原因在于,我校财政专业的设置具有特殊性,财政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因此,财政专业与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所以该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目的的认识接近与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计人员,其教育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做会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什么是会计及会计信息,能根据有关会计报表解读会计信息,以及对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2)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专业适用性显著高于3,肯定了会计的专业适用性;教学启发性显著高于3,接近5,说明学生对会计这门课程很有兴趣;而教学效果显著异于3,说明教学效果需加强,现阶段还未达到基本教学效果,这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等都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的。

(3)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现状与取向。目前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与会计学专业采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相同,这是不合理的。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同,对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非会计学专业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应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不应一概而论。从(表2)统计的情况来看,非会计专业学生最希望掌握的内容是常见会计业务的核算,其次是财务报表的分析,再次是会计原理,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兴趣不大。将(表3)反映的情况与(表2)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显见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非会计专业学生需求最高的“常见经济业务核算”只有两章,居于第二位的

“财务报表分析”完全没有涉及,而占教材绝大篇幅内容的“会计原理”在学生需求调查中仅列第三位。(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个别地看,对附加课程的选择却因专业的不同而有差异,如财政专业最希望学习的课程是财务分析,其次是财务管理学;而行政管理专业最首要的是财务管理,其次是审计。这说明虽然各专业在会计教学基本内容上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选择附加课程时显示出不同的倾向性。从总体比例上来看,排在前两名的是财务管理学(63.51%)、财务分析(52.25%),这两门课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均为管理型课程。

(4)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取向。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各高校会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内容也拘泥于书本上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形成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局面。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衡量会计教学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扳的规则,而在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以及再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很难达到会计学教学要求。国内外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会计教学课堂既能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笔者在问卷中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在学生中做了调查。调查中发现。七个专业对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从(图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要求案例教学。从统计结果我们也应认识到,从实际案例出发来理解其中的基本会计原理和会计实务,并将理论系统化反过来更深的理解案例本身的方法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是更有效的。

(5)非会计学课程设置。主要从以下方面考查:一是课时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尽管日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由于学生自身专业课程很多,为了避免冲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在课时安排上尽量减少,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课时数还不足会计专业课时数的1/10。目前湖南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平均课时设置为48小时,从(图3)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现行非会计学会计教学课时安排感到满意,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课时。(图4)的调查统计查示,约55%学生认为合理的会计学课时安排为32-48小时,约有41%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会计学教学课时增加到64个课时以上,只有4.05%的学生认为课时应减少到32小时以内。学生对课时数安排的选择与(图3)的统计结果基本相符。二是开设时间。从(表5)可知,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比较合适,这反映了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性质和专业地位的认识,学生们认为,会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

三、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不相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业务,了解会计过程,理解并分析财务报表,并有助于促进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现行的教学内容偏重会计基本原理,并将具体会计操作业务,如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也纳入教学重点,而非会计学专业学生需求较高的常见经济业务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所占比例偏低,从而影响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材不能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特点目前非会计学专业选用与会计学专业完全一样的教材《基础会计学》进行会计学教学,不能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菲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与会计学专业都不同,因此,教材因当有差别。会计学专业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会计人才,在会计课程中通过设置《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学》等具有层次递进和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来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基础会计学》教材中一般不会涉及完整的经济业务核算、特殊经济业务处理和财务分析等内容。用《基础会计学》作为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材进行教学显然不合理,不能够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少案例教学笔者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讲,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会计学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显得特别重要。但目前的教学仍然以讲授教材和一些配套练习为主,缺少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会计学只有将其自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时,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而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大多只注重理论教学,很少和实践结合。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不仅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完美契合,更是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去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基于此,为了解广大中职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的需求和其影响因素,我们以兰州市商业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学校的会计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广大中职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的需求和其影响因素,从而达到推进基础会计学教学手段的改革的目的。本次调查以兰州市商业学校14级、15级会计学专业1班、2班和3班6个班共14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问卷有效率为85.8%。为了确保答卷结果的真实性,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填答。

二、调查结果

(一)对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认知情况调查

问卷主要从是否了解案例教学及了解的方式、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其效果等方面调查了兰州市商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基本认知。调查结果见表一。

(二)表二对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其效果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我校学生总体来说对案例教学有一定了解,但对教学方法不够重视。有效问卷中有39.55%的学生不知道案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重视度缺失。72.65%的问卷显示目前所学课程只有相对来说比较少的运用了案例教学方法,27.35%显示全部都没有运用案例的教学法。另外,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特点、效果的认识都是积极的、肯定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职生对案例教学的潜在需求和易接受的特点。

(三)对案例教学法需求的影响因素的调查

问卷还从外部影响方面调查了影响学生需求的相关因素。在127份有效问卷中,共有98份对会计学原理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选择,具体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见表三。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案例教学预期对兰州市商业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影响显著。总体看来,预期因素对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剩余的影响中任课教师的影响为主。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原理案例的教学需求比较强烈,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效果比较了解,也易于接受这种授课方式。因此,此类学校可以并且应该开展案例教学。另外,预期因素在学生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需求的影响最大,剩余的影响中又以任课教师的影响为主,外部影响的作用最小。基于以上几种形式,我们认为,在中职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中普及案例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基础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案例教学恰恰有助于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应该在会计专业基础课中普及案例教学这一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贡峻.会计案例教学的理论、实践与建议[J].会计评论,2006,11.

[2]李晓红.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的管理类案例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

篇(7)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仓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2]蔡香梅.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会计之友,2010,10.

篇(8)

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熟悉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理论及其运用;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与实务操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学基础课程有其相应的特点和特有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地关注这些特点并处理好相应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涉及诸多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信息质量特征、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计量属性、复式簿记等等。对于初学者而言,此类概念极其抽象,难以理解,并且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学习兴趣。针对这问题,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时常深入浅出,即结合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实际生活,用他们身边的例子来解释理论,以便帮助同学们尽快地理解和掌握。例如,为了解释会计主体假设,可以让同学们一起成立一个公司,每位同学都拥有定的股权成为公司的“老板”。此时,这家公司就是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一方面,这一主体的经营活动与每位股东的个人行为是泾渭分明的;另一方面,这一主体与其他公司之间尽管可能存在业务往来,但是它们之间并不会混淆。笔者以这样的例子来解释会计主体假设,让同学们对枯燥抽象的会计理论立刻就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并且让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达到了教学互动的效果。

本门课程涉及的其他重点和难点包括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与实际运用等。其中,借贷记账法的借贷符号常常引起混淆。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中文含义,反而与数量上的增加和减少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会计科目,借贷与增减的关系并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不让学生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而是掌握问题的精髓,是教学的关键(邓亦文,2011)。对于会计分录教学,邓亦文(2011)提出应注意讲解会计分录的形成过程、会计分录之间的衔接、编制某些会计分录的目的和会计分录中某些会计科目之问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原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区分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般而言,会计学基础课程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同学,尽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各专业同学对待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差别很大,以致不同专业同学最终的学习效果存在实质性差异。

有鉴于此,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笔者时常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的特定情况,着重向同学们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要性以及对他们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同学而言,本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入门级课程,他们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能为将来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本门课程则可能是他们学习的唯――门必选的会计学课程。因而,很多同学只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才有机会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并帮助他们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学专业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会计学基础课程侧重于对会计基本理论、借贷记账法、科目与账户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虽然会计学基础课程仅是对其后续课程的前沿知识或核心内容作以基本概括,但是如果同学们在此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将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此外,会计学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以及投资理财等专业或相应课程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学习上述专业或课程的同学通常需要全面了解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学好本门课程乃是其必由之路。

篇(9)

双语教学是指对中文、外文两种语言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两种语言恰当的比例教学。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的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使高校肩负起实行双语教学的重任,双语教学从此成为了适应国际趋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全国各高校也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深入的推广与探讨,双语教学也不断地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企业或市场提供越来越多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一、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国际趋势发展的需要

管理会计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范围内广泛传播,且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的青睐。于是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1﹞4号)指出:本科教学改革应该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使有关能够适应WTO发展的专业课程的双语开课率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因此,对管理会计学实行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管理会计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涵及精髓,使学生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

2.跨文化传播趋势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互相传播、吸收,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要求学生不断地了解跨文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学生实施管理会计学的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前沿信息与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

二、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管理会计学进行双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我国目前本科管理会计学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教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的相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阻碍了其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1.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教材选编不科学

教材的选择需要以“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据调查显示,进行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大多选用了原版的英文教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国外最前沿的理论信息,领略“原汁原味”的管理会计学教材内容,但这种教材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的要求高,导致大部分高校的本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加上在国内很难同时买到与原版的英文教材相适应的配套实验教材;再者,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其内容详尽、案例分析和背景阐述点多、知识点较分散等对于已经习惯了国内中文教材风格的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匮

管理会计学科涉及的领域广,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的趋势下,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师资问题成为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制约着双语教学实施的进程。目前我国参与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与专业知识,然而经验丰富的双语教师并不多,其中有不少教师在国外的学习、工作的时间并不长,用英文进行授课可能还是存在着一些理解程度上的差异,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还是存在,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安排和考核制度不尽合理

在国外,本科院校管理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为大约60个课时。但在国内,由于本科学生的外文水平严重跟不上国外高校学生的水平,如果国内高校还只安排60个课时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英文教材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任务能够完成,不少教师只有不断删减原版英文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国内的考试制度多以应试考试为主,学生并没有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到课程知识的本质内容或者提高其外语知识水平。

4.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在我国目前本科实行的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仍然保持的是教师主讲,学生接受信息这样的一种传统课程模式,并没有采取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有些本科院校可能甚至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方式都很少。

三、对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本科管理会计学实行双语教学应该是适应时展的必然之举,但我国目前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形成实行管理会计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要从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材的选用、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调整,而且还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双语教学规格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来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本科管理会计学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

1.明确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管理会计学是很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一门课程,它的中文教材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翻译版,故在进行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增强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接触外文文献等来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一些专业知识体系和思考方法,从而主动且全面地掌握该专业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良好英文表达能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2.选取合适的双语教学的教材

开展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最好做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双语教学。首先,由于英文原版的教材具有观点新颖、逻辑性强、表达生动、案例分析真实等特点,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能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信息和提高其外语思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宽专业视野。其次,自编教材适合中国的实际,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强,内容的编排顺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组织国内有名的学者、专家来编制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匹配的习题集和实验资料,编排出符合我国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所需要的教材。

3.重视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的培养

管理会计学进行双语教学既要求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因此,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资源,聘请有经验的、具备双语教研能力的外籍教师来加强双语教学教师的英文授课技巧、方法等,对其进行语音、语调以及日常用语的专门训练;或者选派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到国外进行专门的培训来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应用水平。

4.改进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

1)合理设置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中的中、英文授课比例。双语教学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况而定。笔者在此建议,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比例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能够大量使用外语的课程章节最好就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并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提高使用外语教学的比例。

2)灵活地采取双语教学方式。在本科管理会计学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根据笔者的实际操作经验,下面主要详细阐述两种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一个客体。对于原版的英文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当地讲解专业知识中的某些基本原理,而其他的则留给学生自身去课后解决,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本领域的发展动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情景式教学。管理会计学将情景教学法引入到双语教学中,将专业的知识点与情景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用活泼的情景方式将专业知识用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的同时也体会到本专业的实践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

(1)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对于双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科管理会计学进行双语教学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建立有别于一般课程教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

(2)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还必须通过合适的考核方式来判断,根据课程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考核、书面考核、口头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最好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这样的一个比例进行,分别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及系统了解情况,最终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宋京津.对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A].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

[3]何家凤.《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52-55.

[4]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2):60-63.

[5]耿云江,何玲.高校管理会计双语

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消费导刊,2010(1):185.

[6]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基于“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49-5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5-04

[作者简介]钟子亮,范英杰,青岛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岛26607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双学位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攻读该专业所属学科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课程并授予其该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允许主修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修读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并对成绩合格的学生授予会计学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

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样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对于创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基本做法

目前我国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数开展了双学位教育,并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方案,表1是我们对有关院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调查结果:

由以上调查可知,有关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不尽一致,但差别不是很大。

二、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招生条件不够科学

许多高校虽然对修读第二专业及双学位学生的报名条件做了严格限制,规定成绩优良、学有余力,例如主修专业平均成绩须达相应分值以上,必修课无不及格现象等,会计系在录取学生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执行的,看似照章办事,实则不够科学、合理。毋庸讳言,双学位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修读双学位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主修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而是随大流,申请修读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只好中途退出或勉强跟随,结果不仅第二专业成绩欠佳,也影响了主修专业的学习。

(二)教学管理存在误区

双学位培养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双学位学生同时也是主修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管理由其主修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双学位培养单位安排教师上课、严格考核就可以了。事实上,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相互之间不熟悉,如果仅仅通过严格考试和论文答辩等出口管理,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半途而废。

(三)教师工作任务偏重

目前,各地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而对于新进教师,门槛设得又很高,如要求应聘者具有“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或资格。就现有教师数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主修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但如果同时要求这些教师给双学位学生上课,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会计学专业的双学位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因此,一般是在合班教室上“大课”。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的身心健康。

(四)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会计双学位学生平时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假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只能安排在假期,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五)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同时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情况是,双学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繁忙,时间和精力都很紧张,师生之间交流的余地非常小,老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动态了解甚少,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教师都不清楚,以至于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判都缺少充分依据,只能靠期末考试和布置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和把关。

(六)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高等学校、所属院系都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对学生的申请条件、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和认定、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要求、考试考核要求等都作了相关规定,但缺乏严格的监督保证体系。双学位学生的上课和考试一般安排在业余时间,相关文件和规章在执行上会打一些折扣,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也会打一些折扣。因此,表面上看,对于双学位学生的考试、考核要求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事实上却逊色不少。

三、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会计专业双学位教育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创收的依靠途径,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宽口径、跨学科、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1.在重视程度上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双学位专业虽然属于第二专业,但都列于高等学校的正常培养计划,成绩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代表着学校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在重视程度上,不能厚此薄彼,而应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

2.强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劳民伤财。在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培养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障。

3.体现特色。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当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会计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应当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战训练,将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

(二)严把招生关

我们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双学位学生申请条件是最低条件,招收双学位学生的院系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资源充足状况制定具体的入学门槛。就专业来讲,要向学生详细宣传介绍双学位专业的特点、先导课程,要求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就资源状况来讲,主要是考虑师资情况,保证教师教有余力。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数字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复旦大学会计学双学位的入学条件就要求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课程。对于那些对数字不感兴趣或缺乏数学基础的同学,不应招收为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

(三)严格教学管理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由于年龄偏小,未走向社会,且多为独生子女,思想意识并未成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仅凭考勤、考试、考核等方法对其进行约束,难免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不得不中途退学或延长学习期限。因此,对于双学位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松,但要与主修专业的管理有所区别。会计学专业双学位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并保证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考试、考核,把好出口关;三是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实行导师制;四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监查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四)保证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学生读的是双学位,就放松要求。否则,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难以巩固,毕业后也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当然,受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双学位教学是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想修读双学位,就必须比一般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教学单位不能因为他们是双学位学生,并在假期从事实践活动,就对其放松要求和管理,而应安排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占用时间按加班对待,并计算工作量。对于学生,应当要求其写出合格的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否则不计算学分。

(五)加强师生交流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教师,应当像对待主修专业的学生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如果课堂上时间紧张,可通过开座谈会、实行课代表制度、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建立日常联系,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和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条件的院系,应当与主修专业一样,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之间的关系,端正心态,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会计学专业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教学模式

篇(11)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