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数学教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下伴随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更加看到人才培养与国家岗位需求相吻合的重要性,因此,面对教育改革问题,顺应时展要求,高中数学不能再单纯进行知识上的学习,而是应该结合实际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知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故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单调的机械化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然不是科学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不仅会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并且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所以,在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可盲目改变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分析,统筹安排。
一、将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紧密结合
国家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越来越严格,国家实行国考之后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不仅仅是考核教师的基本教育常识、教育心理而且加大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通过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的教师在专业上的能力是无须怀疑的,但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无法划等号的。有些教师数学专业能力非常强,对数学题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可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却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师就应该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从教育理论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而且应该谦虚向老教师进行授课经验的学习,多跟老教师走入课堂,学习老教师授课方式同时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和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将自己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新课改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其课程目标反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需求,掌握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学和美学的知识,而教师此方面能力的掌握也是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中数学新课标中,不仅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基础必修课,而且还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课程内容的安排,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比如,对文史类知识感兴趣的可以选择“数学史选讲”专题,偏爱计算机的学生可以选择“信息安全与密码”专题。但是,学生这些看似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则需要教师在其他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美学,如果数学老师懂得美学,他则能在枯燥的公式化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数学规律性的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最后,让学生在美的领域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此,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够从数学中看到美,感受到除了枯燥以外愉悦身心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愉悦心灵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与数学有关的一切都是枯燥无味的,也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就是搞题海战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一起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这种效果单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无法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故此,在数学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效果的达成。
二、教师授课方式的改革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首先通过“设疑”、反馈、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超越课前预定的目标。
一、讲接受更讲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接受式学习就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就象前进中人的两只脚,交替向前。但是,无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新课程改革中都应当更加重视探究式学习。
知识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生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的,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因此,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不会是无条件的。新知识的接受、新问题的探究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的正相关度越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就越好,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是(1)如何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2)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其实,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每一个单元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几道探究性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探究性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拓展其数学视野、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有接受才有探究,在接受基础上的探究,就像站在了巨人肩膀上飞翔。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于搞好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是有益的。
二、讲预设更讲生成
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即使有互动也必须是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走,一旦学生“走歪了”,马上给“纠正回来”。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教学当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一堂充满活力的课离不开深思熟虑的备课――预设。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方式的不同,同样的问题就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就有可能超出我们预设,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区分其中的信息。最为关注的是,必须在课堂上及时处理的那种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
三、讲勤奋更讲兴趣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了讲责任就是讲义务,从小就背上了“学习”这一沉重的负担。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游戏爱好者,因为被游戏中环环相扣的谜团而困惑和通过自己努力把谜底揭开(取得胜利)带来的成就感所吸引而毫无怨言地几天几夜不停息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习”就那么没有吸引力呢?我们承认做不到游戏的那种程度,但是这多少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更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勤奋、刻苦得到更多兴趣的引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教学设计必须讲究“设疑”,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驱动。
第二,及时反馈,新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方面的变化,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能够解决那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简化那些原来处理比较繁琐的问题?一句话,就是带来了哪些好处?例如(1)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后,就可以把问题简洁地表示出来,以前是一个一个地认识事物,学习了集合以后,可以一类一类地认识事物;(2)需要几张光片可以确定患者体内钢针的长度?学习了三视图后,就可以通过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确定;(3)学习了向量知识以后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就非常简单等等。
看似高深奥秘的数学学科,其实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古代祖冲之发现数学圆周率开始,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假设生活中没有数学的存在,我们连最基本的生活交易都无法进行.同样的道理,脱离了生活的数学,也只是一些泛泛A空头理论.新的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并且要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多交流、多动手,真真正正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去.高中数学作为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一门学科,更应如此,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使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众多中学老师的一项无法推脱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要提升自我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便是这项艺术的操盘人.高中数学教育想要贴近生活,必须首先从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观念做起.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能生巧,只有深入地了解教学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将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增强阅读量,广泛地接收各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生动有趣.课堂上,在黑板上写个不停的教师已经不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乏味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疲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才是当今时代应当弘扬的教学之道.比如,在学习对数等较难联系到实际生活的新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关的对数起源的知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数产生的根源,做到明明白白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接受那些离我们很远的陌生概念.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的结合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会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材是教师讲课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要想实现高中数学教育生活化,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积极引导也很重要.比^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课本,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高中课本几乎全是理论知识,颜色上也是几近黑白.高中教学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把高中大多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是有点难度的.这就需要教改委在对教学方式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多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中适当加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插图,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印象深刻,又能缓解一下他们学习过程中紧绷的神经,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教材的设计要合理分散难点.我们常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这节课是重点也是难点,长久下来,几乎每节课都是重点,每个单元都需要我们重点掌握.假设有一个难点出现,接着一系列的重点又扑面而来,只会让学生难点越累越多,最后成为一个死结.适当的分散教学的难度,增加一些巩固知识,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知新的内容又趣味重重,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成功并且有收获的.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把教育成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是成功的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学生学习“三角函数”这一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趁周末时间组织班里的学生集体爬山出游,在游玩过程中让他们切身体验坡的陡峭程度与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自己走过的斜坡路,大致推断出自己垂直上升的距离.学习排列组合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选拔运动员的过程.比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选拔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去参加跳绳比赛,我们班一共有18个男生和12个女生想参加,那么一共有多少种选拔方法呢?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一下子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体验了一把主人翁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地将复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们体验到数学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数学教法生活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项重任,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推进高中教法生活化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真正实现高中数学教法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有着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培养想象能力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式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航游于知识的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时,许多性质都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活动,利用模型,让图形动起来,在这种运动变化中发现图形的性质。我们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当然,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主义感情。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
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他的史、地、政、生等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它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学要向着系统化、应用化、技术化方向转变,以启发式、探讨式、体验式为主要授课方式,从对学生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应试评价手段向多元的评价渠道转化.根据新课程标准印发的新版高中数学教材更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和网络化布局,它以学龄段的延伸和思维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任课教师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变革之处,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杜绝“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思想,以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应用技能为教学工作的新指导,抛弃旧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三维互动为新的教学模式,重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过往的学习经验,实现教学效果的终身受益.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避免传统教学内容闭门造车的现象,这就要求
任课教师首先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在课前设计好教学流程,精心准备好贴近实际,来自生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生活化.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发现,一节具备高效率的数学课一定包含吸引学生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经典案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探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既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同时也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从被动地讲授教材转变为主动地使用教材,从而体现新教材的价值和内涵.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y=Asin(ωx+θ)的图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引入本课题,通过例题的方式直接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教学内容,使学生明晰教学的方向,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再是盲目地学习知识不知所用.
二、指导学生课上自主阅读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变课堂的主导者为课堂的辅助者,这种角色的变化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能力的适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订的新教材具有直观性、渐进性、生动性等特点,这就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了便利条件,教材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图片色彩化黑白为彩色,案例化封闭为开放,因此,任课教师要大胆把教材交给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倾听他们对教材的最初见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再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把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并非传统的“另起炉灶”,按照统一的起点进行教学,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化[3].在进行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时,任课教师要注意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给学生生动的知识背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趣味性.要充分认清数学学习的梯度因素,鼓励数学学科功底较好的学生超前阅读,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帮扶阅读,尽量使每个同学都不掉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获得所需的知识.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和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散思维,谋求新动机、新观念、新策略.这就要求数学任课教师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将数学问题纳入认知的网络结构中,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正确合理地利用原先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选择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多样的路径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注意思维方式的拓展,用题目来锻炼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如“求直线a:2x+y-4=0关于直线l:3x+4y-1=0对称的直线b的方程”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要求每组提供一套不同的解答过程,之后综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进行选择,将最优化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经济化”的思维.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标准,探求新课程的路径,改革才有希望.在高中数学课程上进行这样的尝试,是一场伟大的实验,只有放开步子,打开思维,掌好方向,才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与轻松.
【参考文献】
高中阶段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实施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关系到高中数学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本文正是以新课程视域下高中数学的教法研究为视角,从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进一步提出一些新课程视域下高中数学教法创新的策略,这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数学课堂的真正权威,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学习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服从与被动地接纳,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学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机械讲述与灌输为主,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而缺乏生气,教学效果欠佳。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教学的实施中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都是以考试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只关注怎么取得好成绩,只要考试成绩上去了就算是教学取得了成功,至于学生怎样学习则很少关注。因此,长期以来,学生也自然不愿意勤于思考,不愿意总结学习的方法,不愿意创新学习的技巧,长此以往,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曲线方程式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曲线方程式比较多,许多方程式存在相类似的现象,如果不进行细致的比较就会很容易混淆,只有通过自己的比较总结,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会这部分的内容,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很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因此学习的实效性也不强。
2.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现实中的高中数学教师虽然也能够在主观上接受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许多教师还是觉得其应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加适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然墨守成规,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创新,依然延续那些早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新课程视域下高中数学的教法创新
1.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教学目标,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也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是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能取得一些教学实效,但是,学生在这样单调的教学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式单调、呆板,教学效率不高,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充满情趣,创新更多、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2.以自主探究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以自主探究学习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在教学数列这部分内容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并且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也缺乏对数列问题的自主探究,很难理解数列的更多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列问题的规律,只有这样数列的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以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一些数学的公式、定理,其真正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培养,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创新培养,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创新培养中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案
一年多来,我们经过扎实、有效地实验活动,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应高中数学课堂的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法,设计出了三种教学方案,表现了复习的不同思考.
方案一:“梳理知识+定向训练” 教学法(传统小结法)
过程:教师梳理知识,并进行题型归类训练
特点:利用课本资源,突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属于教师主控型,容易操作、容易控制,导向性好,外在效率高,学生与教师都比较适应,教师展示的空间大,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好.
缺点:学生的自主性、潜力的发挥有限,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方案二:“纠错、反思”教学法
过程: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纠错、反思的复习
特点:属于教师主控型,资源从学生中来,问题针对性好,教师发挥空间大,操控性好,三维目标容易外在实现,堵漏增分的效果明显.要求教师的观察积累,收集学生的错误资源,分析这种错误的利用价值,把这种价值“最大化”.
缺点:受题目的局限,拓展空间有限,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方案三:“交流生成式”教学法
过程:确定问题―分组生成―交流点评―反馈资源―形成个人小结.
特点:属于学生主体型,知识形成信息量大,可以互相借鉴,是信息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互相切磋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及合作意识,提高了梳理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为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做好“时间储蓄”.增加了老师
的资源,能改善单一的评价,学生的自主性、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缺点:教师不太容易操控,学生入门要有一个过程.
方案三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下面以“概率小结”为例,谈一谈方案三具体做法:
二、“交流生成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环节一:确定问题:提前两天预留小结提纲
1.请将本章的概念、知识、方法进行梳理,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2.本章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有哪些易错点?请搜集相关题目.
4.你学习本章有什么体会?还存在怎样的问题?
提纲内容主要以知识与方法、数学思想、易错点、反思与总结等四个方面来设置.要求各小组必须作第一题,再选作一题.而预留小结提纲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做调整,如《三角函数》这一章,我们给学生预留了这样一组提纲:本章的核心概念、知识和方法有哪些?请你给梳理一下,说明你选择它们作为“核心”的理由;按你的理解,表述一下本章与学过的上一册书的联系有哪些?你认为本章最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哪些,怎样记住它们、你有什么招儿?如果让你选择10个例题作为本章最重要的例题,你会选什么?为什么?(可以从课本、练习册中选,也可以自己编);本部分内容高考怎样考? 请搜集近两年课改区的高考题并分析考点.
设置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环节二:分组生成
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合作协商,形成自己小组的小结报告,交老师批阅.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生成与个人生成相互结合.
设置意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合作意识.
环节三:反思与总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得、方法提炼、应试技巧等进行“再思考”,全体同学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如“概率小结”课同学们谈到的体会:“薄与厚”学习方法;“堵漏增分”的应试技巧、“团结合作”的学习理念;“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成曦小组探究感言:翱翔于神秘的数学世界中,我们合作,我们探索,我们总结,我们体验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数学世界的魅力,我们热爱探索,热爱这一门学科.
设置意图:在再思考再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层次,发展创新能力.
环节四:“集体智慧+个性思考”生成自己的“本章小结”(课后做).
设置意图: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
三、实施感受
一年来,通过单元小结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也有明显的增进.
1.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了切身体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
2.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数学的发展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高中数学课程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日常教学中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在必修一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抓住数学与实际应用的切入点,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对这类题目非常感兴趣.例如,对GDP、恩格尔系数、臭氧层空洞、投资回报、奖金方案、指数增长快于幂函数、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等问题的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定理的发现过程,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讲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引入一个有关“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一学期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证思维过渡.因此在高中数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有较好的衔接.
1.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
初三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
所以在过渡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如讲解二项式定理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 计算(a+b)2=?;(a+b)3 =?;(a+b)4=?;(2)引导学生观察(a+b)2、(a+b)3的展开式,发现规律;(3)引导学生探索(a+b)4的展开式的项和系数的规律;(4)类比猜想,对二项式定理形成初步认识(5)归纳猜想,进一步认识二项式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5-02
在我十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数学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当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唤醒”,才明白数学课也应该有这样的效果,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在《数学文化》一书中讲到“数学素养”的通俗说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至此我更加坚信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更为重要。结合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胜于解决这道题。比如在快下课了,要解决一道数学题,有的老师是急于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过程并快速把题目的解答过程书写完毕;有的老师他会引导学生分析此题该如何求解,求解过程让学生自己分析,最后没有时间写解答过程了。相比较两种讲解方式,应该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会更受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要让学生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如解应用题,学生应知道通法即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符号、图形语言,便于理出解题思路。在题型讲解过程中也要注重解题思想方法的点拨。如下面两个问题是人教A版必修4中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tan(x-π4) (2)y=lg(sin x-cos x)
(3)y=1(2sin x-■)
先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试着去做。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定义域问题的思想方法。其思想方法就是:先将问题转化成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如(2),(3)分别转化为sin x>cos x,sin x≠■2,然后借助三角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求解,最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将结果进行周期延拓即可。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3-sin x-2cos2x (2)y=2sin xcos x+cos 2x
此两小题是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主要思想是“抓角,抓结构”,一般需要化为“同角同名”,便于解决问题。第一小题,是同角x的正余弦,但结构上看不是同名的(即既有正弦又有余弦)。第二小题,从角上看是不同角,结构上看也不是同名。所以,两个小题都需要做变形处理。第一小题,借助平方关系变为只与x的正弦函数有关。第二小题,先利用正弦二倍角公式,化为同角2x的正余弦,然后利用辅助角公式,转化为同角同名形式。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第二,数学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一定要放手,该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该让学生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整个知识点的生成,展开都应该围绕着学生展开。我们要努力做教育的改革。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教师包办的太多,平时一些简单的公式推导、计算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推导、计算,思维过程也包办的太多。还有,我们课堂上的有些问题是问了,但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猜想的时空,替同学想了,替同学说了,又替同学写了,我们的学生去干啥?学生被剥夺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机会,我们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隐形杀手。所以,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必须再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就会有兴趣了,爱学了,就慢慢学好了。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做好辅助。课堂不仅是要学生学会一个知识点,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遇到难处理的问题,让他们合作完成;有时遇到学生一直掌握不好的题,可以找些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解他的解题思路方法,发表一下学生自己的看法,分析没掌握问题的原因在哪。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数学教师更应该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国教学模式一刀切,实际上每节课都会有跟不上的学生,这需要老师留意,尤其数学科目易产生后进生,对于有些后进生,还真得分层教学。数学教师也要抽出一定时间,精力去鼓励他们,多关注他们,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每个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也许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鼓励,会改变他们整个人生的命运,努力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努力起来,他们会慢慢的进步。每次等到学生月考完后,我都会找一些分数考得不好的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出问题的原因,最后他们成绩在学期末都赶上来了。基础差的学生是永远存在,作为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有所发展,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习惯所致,尽管知识脱节也是成因,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更叫人头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第四,高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更为重要。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知识点杂,多,难。学生接受学习、记忆起来确实困难。(1)让学生要养成对每章知识小结的习惯,从整体把握本章所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学习是个:知识点生成+理解+应用+方法的总结归纳模式,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打开,思维动起来。每次学生在对每章知识小结时,不仅仅只有整体知识结构,我还会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后面附加每章典型题,易错题共5到6道题。(2)上课要求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要会记课堂笔记。高一学生大部分不会学习,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他们不知道把不会的题、典型的题、教师课堂上填充的好题整理记到笔记本上。记得有一次我问了一名学生,她是班里数学学习较好的,我问她:“上课有记笔记的习惯没”,她说:“没有。整个班里也很少有人记笔记。”。所以,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高一刚入学的新生。笔记采用“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的办法,对于老师补充的知识和内容重点记一记,对于老师讲解的典型的方法,尤其是书上没有的内容做详细笔记,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又强化了课后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五,数学与生活应该紧密联系,数学的教与学是需要智慧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如果能够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义,数学太神奇了,其能够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需要教师要将数学讲活了。要让数学赋予生命活力,要让数学像生物学科一样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走入生活。最好能够让数学学以致用,这样数学知识才能够强大,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被理解。我觉得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不简简单单是为了考试,更主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实际生活中去,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如数学中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应用,边教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数学中的每节知识都有着它重要的作用。数学是是思维的升华、跳跃,是一种工具。数学的学习是锻炼思维的,是服务于生活实践。学习多年后,学生记不住老师讲过的题,但他记住了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这就是数学素养。
第六,数学教师要有善于总结、积累、反思的好习惯,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通过每天、每学期、每年的教学工作让自己也要有所成长、提高、进步。对于一些好的课件,好的教案,好的专题练习,好的课时训练题,好的教学方法等,一定要及时整理记录到电脑上。
(1)数学课堂上应该是要有重点内容的,对于重点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把握好每章每单元每节的重点,要整体把握。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学到什么?会分析应用题、能列出相关的不等式、会解不等式等等。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呢?总之,学生的学,教师的讲都不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体感,重点感。这样学生学的很累,教师教的很累。
(2)作为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疑难点,共同成长进步。不能把难度大的内容留在课后,而简单的问题留在课堂上。这样学生渐渐地就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即为什么有的学生感觉上课听懂了,可是课后却会有很多问题不会解决,却没有人可以帮忙。
(3)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串好的“问题串”。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要让学生养成课堂小Y习惯。学生自己回过头想想本节课学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在那儿总结。学生只有自己总结了他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如讲解与数列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以后如果遇到与数列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何解决:先看从已知中得能够到什么,能发现什么(年生产量,费用等等会构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借助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解决什么?
总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形成;要注重师生互动,精讲精练,有张有弛,应变有度,揭示本质,培养思维;要注重厚德载物,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学要一定钻研教材,课本;要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学习将会被信息大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不做教书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由于数学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教材上对于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无法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能尽兴展现归纳、类比、推广、猜测、直觉等方法。大部分学生阅读课本只是注重结论,不会思考结论如何而来,不会分析证明与解题方法产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由于学生已通过预习知道了结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的机会。现在我们提倡教师编写适合的学案用于教学。我认为只有将学案与预习、课堂讨论相结合,才形成好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高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学案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一些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在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步骤
学案导学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编制学案、自主学习、课堂师生讨论、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小结评价。
(一)编制学案,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明确本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依照自学主线,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及参考资料或网上有关信息,初步理解本小节的重要概念、法则、性质等,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教师要认真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部分知识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二)课堂师生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抓住要害,理清思路,以问题为突破口,使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老师适当点拨下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训练,小结评价。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讨论、讲解,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同时通过能力训练进一步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化,使知识得到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提出下一步教学的要求。
二、学案编写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学案编写要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学案编写的内容要问题化。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学课本,解答问题,自我探究。例如我在编写《等差数学》学案时,提出了如下问题:1.引导观察数。2.等差数列的定义。问:在定义中,去掉“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可以吗?举例说明。3.如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还有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他方法吗?自学课本。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吗?等等。
问题2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一定要逐字逐句去推敲,“同一”是不可少的字眼,它反映等差数列中“等差”的含义。
问题3提出的是有别于课本的方法。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先解决特殊问题,再解决一般问题。引出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种方法:累加求通项。对于这种方法,课本上没有出现类似的题目,也没有这个名字,但是高考中考过。通过该问题,拓展了知识,总结出了求通项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应用“累加求通项”时,学生就不会觉得这个方法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发现”的。
(二)学案编写要倡导结论的探究化,学案编写要多元化,要有学生参与。
为了适用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地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景激发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贯彻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应如此。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转贴于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展开争论,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