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FENG Jia(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4)
【Abstract】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this paper cleared the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position.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ompan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redesig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 from the idea route, objective, conten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theory; logistics【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53-02
1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思考
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正确定位和理解来自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通过大量的企业访谈和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笔者清楚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是不同于科研分析型或者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把对高职学生的第一线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和职业化素养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上,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
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责任来看,首先,通过培训学生第一线实操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学生获得相应行业的谋生手段。其次,高职院校在谋生的基础上给学生铺垫一条由基层操作人员向管理人员发展的职业成长路径。可见,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应该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
2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85年基于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弊端及其对教育的不利影响而提出的。所谓成功智力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达成人生目标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为了达到个人、群体的文化目标而去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包括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三个方面。
2.1实践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想法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实践性智力体现在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示范、展现、操作、使用和应用等能力上。缄默知识是实践性智力的核心。缄默知识是基于区别可以结构化、编码化的理论知识等显性知识形式而提出的。
2.2分析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知觉、记忆、比较、分析、解释、评价和判断等能力。个体运用分析性智力,在问题初现时便能觉察到其所在;能准确地定义问题,甄别出问题的轻重缓急;仔细地制定解题的策略,尤其注重长远的规划;能尽可能准确地表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使用;能斟酌风险和回报的比率,以保证资源分配的最优化;能对其问题解决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3创造性智力。 创造作智力是指个体打破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运用而产生新颖有趣结果的能力。个体的创造性智力主要包括想家、假设、构思、创造和发明等能力.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智力形成与后天实践、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智力发挥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话动的各要索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话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
3.1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思路。 根据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将高职学生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第二层次是晋升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应变分析管理能力;第三层次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三个层次能力又依次对应了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路径:初次就业岗位——晋升岗位——未来成就。如图1所示。
根据成功智力理论和企业要求对高职学生能力层次的划分,本文将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也对应地划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
图1高职学生能力层次与其职业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点”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商务谈判、仓储和货运等多门专业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在物流第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化素养,使之能胜任初次就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点”实践教学项目的基础性、系统性、学生人数的大量性和教学节奏与生产经营节奏的差异性等多方面原因,“点”实践教学项目采用以课程为载体,进行校内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并且可以聘请企业第一线技能操作专家来校承担“点”实践教学项目的指导。
“线”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不同岗位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指导,以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系列为载体,设计一个多“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物流业务流程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使之具备从初级就业岗位向晋升岗位发展的基础。“线”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项技能和多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合作,是不同岗位业务流程的完整实现,所以在完成相应课程系列的教学后,采用进行校内整周实训的组织形式较为合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轮岗实训。
表1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类和要求
相关物流岗位类型岗位技能要求具体岗位企业物流岗位具备商务谈判、产品采购、订单处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等技能OP、采购员、生产计划员、PLM、跟单员等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全面掌握仓储原则、仓储规划、库存控制、分拣、配装作业和运输配送线路优化等技能仓储管理员、理货员、库存管理员、分拣员、配送员等国际物流岗位在进出口业务中能熟练进行报价商谈、报关、报检等相关作业订单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货运等 “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综合内容课程为载体,设计一个或多个“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训学生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使之全面适应社会的环境和竞争。“面”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必须走出去,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进行实践学习,所以采用“校中厂”、“厂中校”或者顶岗实习等组织形式较为合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面”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逐级包含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3.2物流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相关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所设置的各个具体实践教学项目目标的集合体。本文可以把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岗位分成三类,它们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具体岗位如表1所示。
3.3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方式。通过对“点”、“线”和“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设置,使学生在物流实践教学系统中获得在物流目标岗位的就业能力、晋升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表2 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学期物流目标岗位类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线”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面”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载体第一学期军训、心理教育、沟通与礼仪、经济法、现代物流等第二学期企业物流岗位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企业采购实务、生产运作、连锁经营等“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三学期流通或物流企业储运岗位仓储实务、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仓储-配送”一体化整周实训第四学期国际物流岗位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货运、外贸跟单、物流英语等进出口业务一体化整周实训第五学期管理岗位企业管理实务、创新创业实务等企业生产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线”实践教学项目都必须在完成系列课程的教学后开设。以上物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载体在不同学期中的分配主要考虑的是不同目标岗位类型的要求和业务流程包含的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各学期课时总量、课时的平衡以及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所以在表2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管理对象包括了校内物流实训设施设备、校内物流实训教师、校外物流实训基地、校外物流实训教师以及校内外物流实践活动等。
物流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较为薄弱甚至是混乱,除了其管理对象多、制约因素多、教学过程复杂和可控性差等原因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缺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缺位和常规化管理形式缺位也是重要原因。
“点”、“线”、“面”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在各门课程载体间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实践教学项目,并且不断的反馈改进实践教学效果,有必要由专职的日常物流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定期组织物流实践教学会议。该会议要求物流专业负责人、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人员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加。
3.5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设计: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日常管理机构、日常管理人员、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相关设施设备和保障制度等组成。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有较完备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深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关系、“双师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4总结
以上对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解读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成功智力理论进行的重新构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职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是出于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思考,期望彻底打破本科教育对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束缚,确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参考文献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44-02
1 当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物流类学科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一股物流热的兴起,一大批院校先后开办了物流类学科专业。但许多院校在没有基本的物流师资、对物流学科专业缺少最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前景的盲目乐观,匆匆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由于对于物流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
1.2 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目前,全国几十所院校在本科层次设有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为物流工程,却没有开设最基本的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而一些叫做物流管理的专业,却开设了一些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两个专业办成了同质的专业。
1.3 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
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几乎目前物流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重复。
1.4 缺少系统化的教材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目前,市场上有关物流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是快餐式的、科普式的,适合做教材的很少。即使一些标明是物流类教材的书籍,也缺少作为教材应有的可读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等,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我们以为,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界定出发,合理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定出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叫做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从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的思路,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不重复性。
根据这一思路来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要全面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知识点的划分,是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凡是物流学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均应全部列出。换句话说,凡是物流实践中可能需要的知识,一定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出,凡是物流实践中不需要涉及的知识点,一律不得列出。不得随意扩大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外延,也不得随意压缩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2.2 知识点的归并整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在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学科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所谓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是指由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为了保证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每一个知识点只能够归属于一个知识单元,不得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之间重复组合。
2.3 课程群的构建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不同高校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均有开设,多作为专业主干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网络规划、配送中心设施规划、仓储与配送系统规划等知识,能够对实际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由于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学校类型与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多具有“宽口径”特色,如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涵盖了道路工程、交通规划、物流工程等诸多方向。口径过宽易造成学生学习广而不精,实践能力不强,具体到本专业物流方向,共设置有物流工程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工程四门专业课,其对规划、设计、管理等知识都有涉及,基本上能做到层层递进,但几门课之间仍有内容的重复交叠,同时自身的体系却不甚完善。
2.本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现状剖析
(1)自身知识体系杂乱。目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杂乱拼盘现象。通过对市面上数十种本课程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各教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别,基本上都是自成一体,而且不管是针对研究型本科的教材,还是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其内容都是千差万别。此现象导致各校学生同学一门课,学到的知识却大相径庭。
(2)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本专业物流方向虽然仅仅设置了四门专业课程,但相互之间的内容却存在不少重复。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设施选址部分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有重复,物流信息系统规划部分则与物流信息工程课程有重复。其重复内容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懈怠,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梳理的过程中,应在保证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条件下有所侧重。
(3)未体现专业特色。本院交通运输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有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但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工科特色,目标是培养规划、设计类人才,而物流管理专业则更注重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搬教材内容,而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多针对管理专业特色编写,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时,存在学过的知识用不上,需要的知识没学到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尽可能使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就业、考研需求接轨。
(4)技能应用特色不明显。本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学院现有的课程设置除了48课时的理论学习之外,仅仅辅以2周的课程设计,且课程设计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一般。
二、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深造,需要接触到社会物流规划层面的问题。为照顾到这两方面的需求,课程设置必须做到既全面又精专,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非常重要。在进行教学内容梳理时,为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物流系统规划的思路,广泛了解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与设计方法,并为今后的就业和学习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将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社会物流规划—企业物流规划”作为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层面。这样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问题由“宏观”到“微观”,由“社会物流”到“企业物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
(2)教学模块设置。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应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思想,除一般的知识讲授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基本形成了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三大专业模块(其中教学模块48学时,实验模块16学时,课程设计模块2周)。教学模块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穿插以案例讨论及学生的案例分析汇报;实验模块以仿真软件的操作为主,选取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进行仿真设计;课程设计模块选取实际物流规划项目进行设计,并穿插1~2天的企业实地参观学习。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实践性强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练习,而且课程设计和仿真实验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明显地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相应概念、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物流规划问题的能力,它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环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侧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教学方法。
1.理论环节尝试研讨教学,增强互动性
理论教学环节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为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接受性教学,学生对课堂内容往往提不起兴趣。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取部分内容尝试研讨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去做探索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案例教学联系实践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项目案例,案例应典型、真实,具有一定启发性和趣味性,并与教学内容相关,最终做到每一个规划主题都有实际项目案例与之对应。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在授课时先导入案例,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总结出具体的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真实的规划项目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换位”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期汇报”。具体实施措施为: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选出组长一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专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围绕所选专题自行搜集资料并讨论学习。在学期结束前组织小组成果汇报,小组全体成员上台讲解,接受其他小组提问,并由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每位同学的汇报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小组成果在学期考核中占一定比例。
2.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注重团队合作
(1)课程设计题目体现真实性。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规划项目或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课题,项目应具有一定综合性,能够将该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同时,用于课程设计的项目应尽可能选取真实的项目,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2)课程设计过程体现分工合作。课程设计环节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由4~5人组成一个组,小组拿到题目后首先对项目进行分解,一个大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主要部分,每位学生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同时由项目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一致性,进行项目资料的汇总,文本的整合。
四、小结
笔者在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今后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佳,兰培真,刘旺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9(11).
[2]兰培真,刘旺盛,刘晓佳.研究性教学法在物流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质量管理模块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学会质量数据的测定方法,确定抽检方案,对质量控制状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实验项目有质量数据测定与处理、质量问题分析等。
(3)人因工程的实验模块是通过让学生操作一些生理、心理以及环境测试仪器,对人体参数、心理认知(深度知觉、空间知觉、注意分配、运动稳定性,动觉方位辨别、动觉技能形成、记忆能力等)、环境特征(温湿度、光环境、噪声)、体力作业能力等进行测量,了解人体、环境特性,为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项目有人体测量实验、认知能力测试实验、微气候测定实验、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环境噪声测量实验、劳动强度测定实验等。
(4)物流工程实验模块主要是通过一些物流装备(自动流水线、自动立体仓库、堆垛机、AGV小车、条形码打印设备等)进行物流的出库、入库等,以及运用一些设施规划和仿真软件,使学生对物流设备和物流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实验项目有生产线物流设备操作、车间布局测绘、布局设计等
(5)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主要是建立生产计划的模型,掌握生产线平衡基本思路和平衡效果的评价指标,进行生产线平衡。实验项目有用ExcelSolver解生产计划问题,用FlexibleLineBalancing进行生产线平衡等。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比较陈旧
工业工程在我国出现较晚,发展较慢,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很多人对此专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工业工程的从业者也很少,不像其他的一些专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有很多设计成熟的设备可供选择。现在市场上专门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验设备很少,很多设备也不是很符合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很难购买到理想的实验设备。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实验设备台套数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内容也只是运用一些老旧的测量设备,对一些项目进行测量,根本谈不上一些专业技术的应用。
2.2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
工业工程专业各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实验体系,各个实验课程有自己独立的实验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各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整个专业实验过程,不能使学生对本专业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2.3实验过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重视理论课成绩,而对实验课程成绩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做实验时,态度不积极,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前不能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预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个实验以及做这个实验的相关理论依据,实验时不熟悉实验步骤,动手能力差。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示范实验步骤,学生照猫画虎,按照老师的做法再做一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4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设置不合理
整个专业实验设置中存在大量的验证性试验,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较小,验证性实验只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2.5实验考核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能力
实验课程成绩一般包括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大部分教师在考核时比较注重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学生做实验时出工不出力,写实验报告时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蒙混过关的现象,使实验成绩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3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业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在工业工程专业实验项目设置上,要整合实验内容,把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块,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
3.1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好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设置时,可以把实验教学分成不同的层次和模块,比如可以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分别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测定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主要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由学生自由组成实验小组,运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开展实验。整个实验过程要求群组成员团结一致,分工合作,利用专业知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找到问题根源,完成实验内容,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
3.2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各自独立的实验课程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等方面都自成体系,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做完每门课程的实验,只能对本门课程形成一些认识,而不能通过各门实验课程对本专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必须建立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通过购置一些集成的实验系统或软件(如ERP),或者设置一些专业综合实验,通过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完成一些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对专业知识体系形成整体印象,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知识。
3.3学校和企业联合研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设备
现在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是先在企业购买设备,再根据购买的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编制实验大纲,这就造成了有什么设备做什么实验的状况,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专业实验设备生产厂家较少,现有设备不能很好满足实验要求的问题,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研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设备,先由教师提出设备要求,再由企业设计生产,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设计出来的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又可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DB/OL].[2010-05-01].http:///tztg/201005/W020100512591012346402.doc.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25-29.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S/OL].[2010-04-21].http:///edoas/website18/33/info1268120766807633.htm.
[6]屈伟平.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1):44-47.
[7]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R].http://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2005.
[9]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Roadmap for the Future[R].EpoSS.2008.http://iot-visitthefuture.eu/
fileadmin/documents/researchforeurope/270808_IoT_in_2020_Workshop_Report_V1-1.pdf.
[10]孙棣华.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R].全国“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高级研修班,2012-10-16.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1.1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会极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课程分工合理、无缝承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然而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震荡,一方面是教学内容重叠和断档问题,另一方面是中高职教材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办学效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震荡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中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在课程体系设计层面,尤其是在分段式贯通中,由于中职和高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中职和高职院校各自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体系旨在于实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未兼顾到继续升学学生升入高职的需要。同时,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设定,而未考虑到中职已学过的知识,形成各自自成体系。
1.1.2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承接和分工中高职课程的设置虽然都考虑了上下游的需要,但并没有对对方课程标准及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实质性的了解,而是各自按自身的理解来设置课程。这很容易造成中职课程层次偏高于正常层次,高职课程层次偏低于正常层次,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交集,也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叠、资源重复浪费的状态。
1.1.3部分知识体系在中高职相互指望下形成脱节中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会在高职教学中进行,而高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应该在中职教学中已经完成,这就导致了中职高职课程中的部分知识体系形成真空,整个知识体系的断档脱节。
1.1.4易实施的、企业基础操作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开展由于投入成本大小、实施难易程度、技术要求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专业的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度相当高。虽然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职重复现象不可避免,但应该在层次上有差别,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职应偏重于叉车操作、打包操作、理货操作等项目。高职应偏重于储配方案设计、运输配送调度方案设计、一票制全程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等。
1.2招生制度的衔接问题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是通过高职招生考试。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首要关口,同时也是这个通道畅通的保证。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高职的招生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另外,报考条件、考试形式等也存在规范化和合理化的问题。
1.3学制的衔接问题现行的中职教育的学制有三种形式:两年、三年、四年制,技校有两年、三年制,职业高中为三年制,中专有四年、三年制。这就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了问题。
2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思路与对策
2.1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方面的思路与对策首先要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定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要的是必须充分体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这就要求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哪些岗位适合中职,哪些岗位适合高职,研究制订出适合中高职各自培养目标的专业目录。
2.2课程衔接方面的思路与对策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会落实到课程衔接上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体系上,迫切需要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具体思路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2.2.1基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由于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中、高职课程体系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这不利于中高职顺畅衔接,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成一体化设计的、适合所有专业的、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通过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打破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状况,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2.2.2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和断档的现象,必须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分类的课程标准来规范中高职课程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中高职院校的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确定框架内容,进而分专业制定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
2.2.3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对于有些层次性区别不大的课程(包括实践课程),为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应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前提是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甄选和定位中高职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
2.2.4材编写标准编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
2.3高职招生制度方面的思路与对策目前,高职招生制度的研究在积极推进,合理化、规范化高职的招生考试势在必行。其思路与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严格规范中职教育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将主要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高职招生考试理论知识考核的依据。
2.3.2突出相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基础考核规范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各专业应设置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将其作为高职招生考试技能考核的依据。
2.3.3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形式除理论知识考试外,对具有操作技术的所有专业必须进行技能考核,应合理设计考核形式,既要达到检验掌握技能的基本要求,又要使考核能在大批量考生、操作活动简便易行的条件下进行。
1.引言
2010年3月,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1],作为地方经济的源动力的地方本科院校,急需开始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物联网的定义是:具有自我标示、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实体基于标准的通信协议进行连接,构成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之间融合的信息系统。图1是物联网技术体系示意图。
从图1可见,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涵盖面极广,物联网工程专业可选择的基础、专业课程众多,所涉及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上无法面面俱到,地方本科院校该如何做好前期积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取舍等具体细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2.知识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单元可分成核心知识、基础知识和领域应用知识三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核心知识的具体细化见表1。
第三大类——领域应用知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特色选定,针对诸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环境监测、智能物流等典型应用设置相应的知识单元。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前述知识体系的载体是一组适当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并不唯一。这种不唯一适应了物联网无处不在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各学校构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专业建设
在覆盖面极宽的知识体系和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的物联业行业发展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宜以“课程精,实验强”为建设目标。
3.1提前建设相关专业,实现专业积累。
依据物联网工程所包含的学科,与其相关的专业可界定为以下几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这些专业都开有可纳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都能为进一步创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师资贮备等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3.2理论课程设置。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领域应用课。为力求“课程精”,下文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规划课程体系的步骤。
第一步,由于物联网很难做到大一统,各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统一,需充分参考周边已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前面几批获准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尤其是第一批被授权的大学,全是拥有博硕士点的大学,这些大学将成为后续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读研究生的去向,因此,参考这些大学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课程外增开针对性的选修课,有利于毕业学生进一步求学。
第二步,在选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后,列表分解各课程对物联网的各知识单元的覆盖情况,确保课程体系有效承载知识体系。表3是一个专业核心课程覆盖物联网工程知识单元的分解示意。
第三步做分类整理,理清所开课程间的前趋后继关系,剃除重复内容,确保教学具体实施时时间上的层层推进。
第四步,分配课时,计算学分,引入选修课,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的特色。选修课的确定原则如下:以物联网的技术体系为框架,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行业为特征,以地方相关企事业及学校实验环境为依靠,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与创新意识为目标,参考学校的师资构成、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加以确定。
第五步,根据前面确定的课程体系,确定相应的教材,做好无现成教材或者现有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3.3实践教学。
图1的技术体系可直接映射到众多的行业,如何在众多的可选行业背景下做到“实验强”,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也是一个发展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摸索改进。
一般地,除了一些培养学生社会素质的实训项目外,物联网工程专业还应包括核心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为确保实践内容的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应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应包括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物联网感知综合课程设计、物联网传输综合课程设计、物联网数据处理综合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应安排在实习基地、物联网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等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是综合性、创造性、理论联系实践最紧密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一般不少于12周。表4是与专业相关的集中实践环节安排示例。
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设备的选取。首先看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期望将学生培养成“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验设备宜重视与工程实用挂钩,消化课程内容,培养工程兴趣。其次,还需考虑部分有志于升造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引入一些可不断研化提升的实验设备。由于实验设备涉及面极广,难以在此一一列举,不妨以无线传感网络为例作简要说明。无线传感网络主要涉及网络协议栈。网络协议栈有两种可选方案,一种是固化协议栈,相应有XBee系列、Jennic系列、SNAP系列、Ember系列、STM32W系列等,网络协议栈完全固化在无线传感网络模块中,对使用者透明,有利于减少实验复杂性,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和培养工程兴趣。另一种是开源协议栈,相应有TinyOS、Z-Stack、MsstatePAN、GOS、ZigBee精简协议栈等,这些协议栈开放源码,为学生深入研究提供了机会。
3.4师资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第一批授权时间为2010年,地方本科院校直接引进对口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整合相关专业的人才,形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师资。具体实施途径:前期开办相关专业,积累师资;引进相关专业的各种层次的毕业生,充实师资;学校间联合办学,共享师资;通过培训获得专业师资;与企事业联合办学,吸纳其中的优秀人才补充师资。
4.结语
物联网有“技术高度集成,学科复杂交叉,综合应用广泛,发展日新月异”等特征,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时必须面对海量知识、无尽应用,物联网工程专业也因此将进入无止境的发展中。为了反映纷繁复杂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以“课程精,实验强”为出发点,选定课程,设计实验,达到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此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断更新改进相应的课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部分拔尖的学生有机会以更高的层次投入物联网研发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