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云计算学习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1: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云计算学习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云计算学习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13-01

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存在不足、不均等状况,原始的互联网系统与服务设计并不能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实验教学设备不足、已有仪器设备陈旧,各高院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不能充分共享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普通的高职院校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

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基于云计算技术产生的“云教育”及移动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产生的“移动学习”,两种新模式的出现为改善高校教学资源状况增加了无限的可能。“云教育”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增加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降低经费;“移动学习”能够让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一、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无线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带给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现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及无线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逐步得到实现,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2)云计算技术

“云”是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组成,并互联到在一起的计算机集合体,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访问。“云计算”是构建在Internet 上的一组新型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与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3)云教育

云教育是在云技术平台的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简称“云教育”。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云教育包含了云培训中的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培训机构网站,属于大型教育平台涉及技术领域。

云教育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增加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降低经费;“移动学习”能够让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二、研究现状

①移动学习方面:

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教育方面,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研究已经进行了 5-6 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目前的 E-Learning 提供商发起,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首先是理论层面的研究有:Clark Quinn、Chabra、Figueiredo、Paul Harris、Alexzander Dye等人,他们对移动教育可行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等内容提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实践层面的研究,如卡内基枚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Handheld Andrew项目(1994)、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Uniwap项目、英国Kingston大学和Sheffiend Hallam大学的短信息平台项目、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andLeR项目、挪威奥斯陆大学的KNOWMOBILE项目、芬兰Tampere大学的XTask项目、瑞典Vaxjo大学的C-Notes项目等等,分别从移动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多角度对移动学习领域进行拓展。

2000年,Desmond・Keegan才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带到中国,并且鉴于经费,技术,经济等实际情况,我国的研究并未取得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几所著名的大学内,并且仅局限于无线局域网络的建设,并未发起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实验。2001年5月,北京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移动教育实验室;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开展移动教育研究;2008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

对于内地高校来说,标准问题还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2006年上半年的WAPI与WIFI之争,几乎是在最后一刻英特尔才凭借各方面的力量,使得WAPI标准被无限期推迟,而英特尔所倚重的迅驰技术和WIFI标准才在这场对抗中暂时站住了脚

②云教育方面: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援,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

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I0月24日IBM联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宣布,他们已经获得向整个州的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和计算的能力。2009年4月16日,“雅虎”宣布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康奈尔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云计算的研究。

2008年“谷歌”CEOCchief?excutive?officer)施密特在北京宣布在中国内地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并与中国的高校建立学术合作项目。清华大学是内地第一所参与该项计划的高校,其与“谷歌”合作开设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

2008年EMC(richard?egan,roger?marino,com-pang)通过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云计算、可信计算等相关领域。

三、移动学习与云教育混合的应用的实现的优点

⑴利用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并配合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

⑵利用两种最先进技术的结合运用,建立一个标准统一的多功能教育平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⑶使教育资源趋于平衡,使资源达到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与学生能使用广大的优质教学资源;

⑷能为老师、学生和企业构建全新的交流空间,使企业通过这种混合技术的应用更加即时的参与到日常教学活中,让学习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更加实际、明确、有效;

⑸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应用模式可以降低教育经费。

课题类别: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229-02

云计算在计算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为个人信息、计算学、逻辑构造学等专业的高效率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网络技术和服务器性能的逐渐提升,很多的应用程序都放到数据服务中心来完成,而云计算所具有的资源集合和动态管理的能力,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庞大的计算和运行工程。目前高校校园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数据交换系统滞后、校内外连接不畅通、资源不能很好共享、学校网络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缺乏系统化的指导等等,而云计算的出现,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最大化的去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云计算能够为校园网有序安全稳健的运行提供很好的方法。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模型。简单理解,云计算就是一种网络中虚拟存在的协同工作的服务器群,它主要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的数据存储中心,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本地服务器运行的压力,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只需要负责云计算在这些计算机上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和足够的存储空间,用户也只是需要进入互联网就可以轻松的进入这些数据中心进行访问[1]。

2 云计算的特点

2.1庞大的计算规模

云计算一般拥有超大的计算规模,如Yahoo、Google等它们的云计算系统一般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台的服务器,这样才能满足用户对网络计算和运行快速的需求。

2.2数据安全可靠

云计算可以提供给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同时在存储中心的管理上有专业的团队进行日常管理,用户可以放心的进行数据存储而不用担心病毒入侵或者数据丢失。

2.3客户端设备需求低

云计算对用户的设备要求很低,用户只需要用一台能够连网的机器就可以登陆浏览器轻松访问云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2.4数据间轻松共享

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保存的数据只有一份,而用户只需要登陆数据中心访问,就可以与同时访问的其它用户轻松实现共享,不存在数据占用或者输出障碍等问题。

2.5强大的计算能力

数万数百万台服务器的同时运行,大大的提高了云计算的运行能力,它不仅为用户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提供很大的空间,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类型应用的庞大的计算过程,这大大的提高了用户访问的效率,节省了用户的时间[2]。

3 云计算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云计算在校园网中全面化的覆盖,使校园网络体统最优化、维修运行和管理消费最低化,同时还满足了教育网络所要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技术先进性。可以说与计算为校园网系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共享的学习环境,同时也给校园网的管理人员对校园网的日常管理提供和更好的管理方法。采用云计算的模式能够把有限的硬件资源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从而降低软件资源的应用成本,进而加快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2]。

3.1建立云服务平台减少校园网投入

在高校教学教研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软件设施,而正版的软件费用昂贵不说,后期的更新升级还比较麻烦,这样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云计算将各种服务器和路由器等虚拟化,以一种网络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它把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通过网络直接面向用户,而用户只需要采用要求一般的连网设备即可进入这一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和分享,对于云计算后期的更新和维护,用户只需要给云提供商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直接升级和维护,不需要向那些软件所升级一样花费大量的资金。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校园网在设备和软件更新维护上的投入,同时,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的低要求也使得高校在购买设备方面节省一定的投入。所以,云计算在校园网的应用为校园网甚至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节省了很大的资金投入。

3.2高校资源共享

云计算强大的扩展性使得高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无障碍化。通过云计算多个高校的重复资源可以集中成一份放到云计算数据存储中心,在高校之间构建共同的云平台,各高校之间便可以信息共享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多媒体、视频、声音等多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样,大大的克服了以前高校资源共享不足,信息资源重复而浪费计算机存储空间等诸多不足,高校之间共同建立和维护同一个云平台,节省人力物力,促进师生交流,进而营造出一个教学教研气息浓厚的氛围。对于有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的老师和研究者还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互通研究理念,为学术研究带去更多更好的便利。

3.3为学生创建轻松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云服务平台的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网络学习的发展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自主的在线选择学习的地点和学习的资源和服务。在云计算的支持下,海量的学习资源如文本、视频、声音等都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在线的下载和阅读学习,而学生只需要用身边可上网的PC机即可进入随时随地的登陆云平台,从云平台的数据中心调阅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甚至在某方面有疑惑时,学生还可以与云平台中的老师进行交流问答,轻松实现虚拟化的教学。而在云平台中的大多数软件系统操作起来都很简单,这样又大大降低了学生进入云平台学习的难度,为每一位进入云平台学习的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3.4安全在线办公

在云计算平台中,各处的网格计算的紧密结合,它能够及时的发现入侵的病毒和木马并及时的做出处理并记录病毒的类型建立这样一个病毒木马库,减少处理的时间,降低侵犯的次数和损失。这样用户就可以放心的访问存储在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文件的审阅,信息的查询,实现在线实时办公[3]。

4 结论

云计算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资源系统,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服务器不仅大大降低了校园网硬件服务设施的运行压力,同时还给高校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师生在校际间的交流与学习营造出很好的氛围。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在校园网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延伸,将对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使高校信息化、科技化以及高效化的资源管理和信息建设在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学科;课程构建;导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者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入门课。应该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年级课程的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因而起到后续课程导引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并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各专业课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

但是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很难找到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既满足学生的理论课需求,又满足实践课需求。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进行变革,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自己的看法。

2存在问题

通过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发现当问及你对计算机学科的体系结构怎么理解?80%的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模棱两可,笔者对这种现状震惊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些专业学习的方法,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专业学习就是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而对于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究其以上情况,教与学的目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了。

鉴于存在以上的现象,诚然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态度、兴趣有关,但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算计导论”这门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都发起了挑战,如何解决这门入门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目标

多年来,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对该课程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也就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一些难度和偏差。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兴趣不同,因此就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而实际上,内容的增加或删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课程目标的约束。1989年1月,ACM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计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计算作为一门学科》,该报告明确要求《计算机导论》课程要以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中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2001年12月,ACM 和IEEE - CS任务组提交的CC2001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报告更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应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中那些富有智慧的核心思想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来看,既然本课程是计算专业的最先开设的课程,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领域能做什么,但不去深究怎么做;(3)能揭示计算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能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4教学内容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等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但要区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还要明确课程内容设置目的,作为计算机方向的入门课程,应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按照“CCC2002教程”的描述,按照上述对内容的描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学科概述,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名称的来历等;

(2) 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伊曼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对软件知识的描述,包括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

(4)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5)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知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6) 计算机和社会,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计算机专业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产权与职业道德等;

(7) 学科的未来,在每一部分中穿插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司、人物、产品,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

5教材选择

5.1适当补充新的信息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既然计算机导论是一门正规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就不能带有随意性。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也决定了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感性知识,还要介绍计算机的理性知识,即要“领进门”,又要“送一程”,所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 但是计算机导论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如果授课内容陈旧、肤浅,不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上机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找不到过时版本的软件),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要适当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 所以不仅教学大纲要不断修订,而且教材也要及时更新。

5.2防止两个倾向

在计算机导论课的内容选择上还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过于简单,另一个是过于复杂。 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降低要求,就容易把这门课降格为社会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培训班。 把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混同于计算机扫盲,是对该课程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的结果,也是对课程性质和任务的一种误解。 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复杂化,一再加码,就会把这门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学生听不懂,吃了夹生饭,会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同样也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却步”。

6教学方法的探讨

6.1教学融入“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很多人和事物,如果将一味地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知识等所关联的到人物事件讲述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他们的成功与贡献来启迪我们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专业认识。比如讲到计算机体系结构时,就会提到冯诺依曼,他的人生经历,事件发展背景;讲到计算机网络时就会提到,美苏争霸等重大事件;比如讲到人工智能方面可以引出“深蓝大战”。这样集故事性、趣味性、启迪性结合古板的知识让学生充满兴趣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6.2直观的教学法

比如,当涉及到一些硬件知识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一边拿着一些硬件部件进行现场讲解。在做实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进行硬件组装,让学生通过真实地触摸硬件的元器件及产品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当讲到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到实验室去,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学习网络,进行现场简单的认识网络的组成。这种感性的教学方法能带给学生直接的专业学习体验以及更新颖的感观认识。

6.3善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法

采用这种技术不仅能使大一学生有了上课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1) 在讲到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用视频展现整个说要讲解的相关知识的视频过程。

(2) 在讲解到操作系统等软件进行操作时,可以用视频展现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验室进行现场安装,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

(3) 在讲到一些抽象的基本原理时,如在讲解到CPU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用制作的Flash小动画展现CPU的工作原理。

6.4语言表述具体化

因为计算学科中抽象性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语言表述不通俗易懂的话,抽象性越高,学生会在刚刚了解一个内容的基础上,再尽全力去理解这晦涩的专业术语等抽象的表达,这样学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就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听课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6.5精讲多练是授课的重要方法

计算机导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要靠大量的上机实践。 因此,计算机导论课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正确的指导和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保证。课程性质的定位也决定了必须采用精讲多练的授课形式。精讲应该是不得不讲时才讲。现代教育思想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选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解,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在陌生的学习对象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但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6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内容广泛且与后续课程关系密切,因此讲授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高度看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万事开头难”,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极大的热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对本学科有全面了解,要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先把知识“嚼出味儿”,然后再在课堂上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机地组织和确定课程内容,把握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强化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能通过对学科的理解和认知进入学科领域。

“计算机导论”课的每一个环节势必影响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后续知识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们去关注。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91—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余年的发展,自考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其中,社会助学作为承接个人和考试的关键环节,对自学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针对自考助学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云计算与自考助学相结合构建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模式,以期对信息技术时代自考助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自考助学的现状和挑战

据统计,自1981年以来,已累计有2.1亿人次参加自学考试,毕业学生达920万人。可以说自考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它具有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双重性质,社会助学作为承接个人和考试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其教育属性。所谓社会助学,概括地说就是社会对自考生学习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社会助学是自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没有社会助学就不能体现自考的教育属性;另一方面,社会助学也弥补了自考生“为考而考”功利性带来的不足。“社会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社会助学的改善和发展必然会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逐步消除由于自学考试制度凸显的考试功能给人们带来的误解”。

当前,自考社会助学主要有面授和网络两种实现途径。面授助学主要包括全日制的自考助学班和业余性质的助学班。其中,全日制的自考助学班的学习者主要是低龄化的高考应届毕业生。这些学习者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高考失利且认为复读后录取的希望渺茫,遂选择自考之路。业余性质助考班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受制于时间和精力等,只能选择周末和节假日来参加自考助学。举办这两类助考班以公立大学的继续教育机构和以一些民办大学为主,虽然这些助学机构为自考助学环节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教学范围、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信息技术时代为自考助学开辟了新的战场,网络助学应运而生。网络助学其实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它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构建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降低了教学成本和学习费用。可以说网络助学是自考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这是由自考的性质和网络教育的特质所决定的。目前,网络助学正成为主要的自考助学模式,但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良莠不齐现象突出,建设者只是简单地把学习资源数字化后搬运到网络,既鲜有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又很少考虑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背景和学习兴趣需求,这些都有悖于教育规律。

三、云学习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虚拟存储和网络存储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共享基础架构,其核心是向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云计算将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方向已被学术界普遍承认,故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Stephen Dowries认为“所有的学习技术至少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网络技术,因为它被设计用来促进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互动”。尚建新、解月光、王伟将其引申为“所有的网络技术都可以抽取出来为教育服务,实现网络技术向学习技术的转变”。所以把云计算技术抽取出来为教育服务,或者说在教育领域里运用云计算技术就衍生出了“云学习”的概念。概括地说,云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云计算技术的学习。

云计算以“资源共享、集中服务”为核心,将所有的可用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之上,在平台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云学习继承了云计算的精髓,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资料丰富、功能强大、交互协作、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1.以学习资源为核心:云学习秉承“整合资源,集中服务”的思想,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以往那种分散的、单点集中式的学习资源获取速度慢,资源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云平台有效聚合分散的学习资源于云端,学习者不需要考虑其技术实现,只需按自己的需求获取服务。

2.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云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和兴趣需求,方便地获取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安排学习进度,反思学习效果等。依托云计算学习平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程度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3.以协作学习为方式:学习者在云平台上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开展实时的师生、生生协作交流。知识和信息在交流中得到升华提高。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协作能不断引发学习者开展头脑风暴,提高学习效率。

四、云学习视野下自考助学模式

1.自考助学模式关系。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可以看作网络助学的一个子集,它进一步扩展了当前网络助学的体系框架,丰富了学习手段。同时。当前的网络助学也在学习资源和技术平台上给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奠定了基础。但云学习视野下的网络助学不仅仅是当前传统网络助学的一个补充,相反,二者在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理念上都有着明显差异。

篇(5)

高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高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近些年,我国高校正在由传统的单向型、封闭式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开放式、多样化的“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及网络资源,使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来设计教学模式。2008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和“云计算辅助教育(CCBE)”的概念[2]。

本文针对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以CCAI的理念为出发点,分析了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应用的规律,研究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规律

1、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现状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云计算泛指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构架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既是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云计算融合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奠定高校教育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

2008年初,Google宣布在中国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与中国大学建立学术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的普及[3]。2009年12月14日,IBM宣布将携手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打造中国首例科教云——“北京工业大学云计算实验平台”,将面向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开源社区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及服务,开创中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新的IT资源服务及供应模式[4]。

2、对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规律的分析

CCAI为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化教育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难度。CCAI在高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规律如下:

(1)利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技术节约高校信息化教学硬件成本,提高硬件使用效益。如图1所示,利用云计算的IaaS技术,将计算任务交给由大量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资源组合构建的CCAI平台 “基础设施层”,把计算结果组合在一起传递给“教学服务层”。

(2)利用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技术为高校提供更高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建。在CCAI平台的教学服务层,高校借助云存储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存储在云端,同时,各级教育机构、部门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人员利用云计算的PaaS技术共同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

图1 CCAI平台层次结构图

(3)利用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技术为高校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在CCAI平台的教学应用层,高校借助云计算的SaaS技术,不需要为商业软件做大量的资金预算,就可以得到廉价甚至是免费的教学资源、组件及应用软件。利用云计算的数据即服务(Data as a Service, DaaS)技术为高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高校利用云计算的DaaS技术来实现数据容灾,从而避免了因病毒入侵、硬件损坏等引起的数据破坏和丢失。

(4)由于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在线培训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办的“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而云计算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更丰富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二、云计算服务支持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以CCAI的理念为出发点,在利用CCAI平台搭建的个性化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适当的传递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内容,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协作,从而达到较为优化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是CCAI与“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包括了CCAI的支撑理论、CCAI平台的学习环境、云端各种教育资源及CCAI下“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等,其结构如图2所示。

1、CCAI的支撑理论

CCAI下“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的混合,其更深层次的支撑理论是不同学习理论,如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传播、活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多元化混合[5]。

2、CCAI平台学习环境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其基本实现形式为师生模拟课堂教学与学生通过CCAI平台学习的有机结合,其本质是对信息传递方式的研究。在CCAI平台学习环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在线课程、远程学习、在线互动平台及网络仿真实验室等,充分发挥了网络学习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规模与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3、云端各种教育资源

在CCAI平台的云端,存储了各高校共同建设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师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便捷、高效地访问这些共享的资源,从而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

4、教学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兼具CCAI和“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双重特色,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的对象、内容及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1)教学目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根据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设计和完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综合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各个知识点的类型及相应的学习目标等。

(2)教学的对象、内容及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学设计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动机和态度、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分析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从而确定各个教学单元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还是通过CCAI平台施教。在CCAI平台中,云存储机制把传授的知识存储在云端,教学对象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行有关知识的在线学习。同时,教学对象通过CCAI的多种信息传递方式,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有课堂讲授、自学、CCAI平台上的协作学习与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资料收集等。在CCAI平台,可以将基于云计算的协作学习、教师的面授指导与自行规划学习三者有机结合,从而缩短了学习项目开发和利用的时间,减少了相应的一系列费用。对于不同的教学类型,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CCAI,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都必须重视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以教学目标、信息传递方式、学习活动等为依据,采用适当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小结与展望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的引导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云计算辅助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高效转变,对高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实验室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云计算的发展必然会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带入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李勇,刘文云.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3-77.

[3]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73-77.

[4]程鸿.科教云落户北工大“计算”以服务为目标. ,2009-12-19.

篇(6)

一、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营造氛围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计算教学非常重视复习铺垫,每节课前,老师分析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所需的旧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但单纯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很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一定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计算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

二、注重估算小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发展学生数感,为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指明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倡导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因为估算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对笔算或者其他计算的结果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断,让我们的计算教学和学生关于计算的思考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进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算理的适时理解,为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注重算理的适时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算法,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为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回顾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很难说出计算的理由,只有通过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且,一旦疏于巩固又容易遗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划分成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计算教学中,就是既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又要理解算理,即既要解决“怎样做做?”又要“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那么对于算理的理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算理应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 。在计算碰到新问题时总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应用已有的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明白一个个算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但能提升认识,还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缩短教学的时间。

第二、展现多种算理时要找到突破点。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此,在交流多种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一种切入口,大部分学生容易理解的进行突破,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出现了好多种算法,如果要一一解释每个学生的算理确实要花好长时间,而且其他学生还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结果什么都不清楚,因为每种计算都会有一般的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这时教师只有选择其中最容易理解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方法讲解,让学生理解算理。这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王正茂(开县汉丰第六小学 重庆 405400)摘 要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肤浅研究。

转贴于

关键词 提高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样既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三、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沟通。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及时落实算法与算理的联系,有利于对算法的掌握,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依托每个孩子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都是不同的,以致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由此才会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算法体现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老师应该尊重他,以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对学生个性化思考的尊重,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面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优化,努力寻求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计算方法。

例如:一年级教学“9+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需要每个孩子都必须熟练掌握,甚至是记忆的数学事实,也是孩子以后学习数学计算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选择不同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摆小棒、向后数、大数凑十和小数凑十等等,只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能够用于正确计算的方法,我们都应该肯定它。但是,同时我们应该对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意识到凑十法才是最简便有效的通识做法。由此看来,在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关系是何等重要。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以此为依托体现出来的。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纵观我们的计算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仅有少数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计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例如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除法等。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篇(7)

1 大数据的发展概述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包括海量的数据信息与高强度的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处理应用程序来说,不足以处理大型、复杂的数据集的新型处理模式,包括分析、捕获、数据整理、搜索、共享、存储、传输、可视化查询、更新和信息管理。大数据通常仅指使用预测分析、用户行为分析或某些其他高级数据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从数据中提取价值,很少涉及特定大小的数据集。数据集分析可以发现新的联系与信息。科学家、企业高管、医学从业者、广告和政府都定期在互联网搜集大数据,这些数据在金融、城市信息学和商业信息学等领域更为重要。科学家在电子科学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涉及气象学、基因组学、复杂物理模拟、生物学和环境研究等。大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它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完成未来数据的机器学习,大数据通常是数字交互的无成本的产品。越来越成熟的概念更清楚地描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人工智能使用具有高信息密度的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来测量事物、检测趋势等。大数据使用归纳统计和来自非线性系统识别的概念,从具有低信息密度的大量数据集中推断出法则,例如回归、非线性关系和因果效应,以揭示关系和依赖性或者进行结果和行为的预测。

2 大数据技术中的算法分析

2.1 神经网络算法

神经网络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神经网络是一种计算方法,基于神经单元的大集合,解决由轴突连接的生物神经元的大群集的问题。 每个神经单元与许多其他神经单元连接,并且可以对所连接的神经单元的激活状态影响中实施抑制。每个单独的神经单元可以具有将所有其输入的值组合在一起的求和功能。在每个连接和单元本身上可以存在阈值函数或限制函数,使得信号在传播到其他神经元之前必须超过极限。这些系统是自学习和训练的,而不是明确编程的,并且在传统计算机程序中难以表达的,这种方案在特征检测领域中效果很好。神经网络的目标是以与人类大脑相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现代神经网络项目通常使用几千到几百f个神经单元和数百万的连接, 这比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还要少几个数量级,更接近于蠕虫的计算能力。 为了训练它们,通常发生几千次交互循环。 神经网络已被用于解决使用普通的基于规则的编程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任务,如智能化学习。历史上,神经网络模型的使用向高级人工智能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包含在具有一些动力系统的认知模型的参数中的知识。

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进行归纳和评价,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使用特定的信息概念。它定义没有信息为黑色的情况以及具有完美信息为白色的情况,这些理想化的情况都不会出现在现实世界的问题中。事实上,这些过渡阶段的情况被描述为灰色。因此,灰色系统意味着其中部分信息是已知的并且部分信息是未知的系统。根据这个定义,信息质量形成从信息的缺乏到完整信息的存在过渡过程。由于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灰色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关于解决方案的清晰陈述。在一个极端情况下,这种方案无解,在另一个极端情况下,具有完美信息的系统具有独特的解决方案。在中间情况中,灰色系统将给出各种优化的解决方案。灰色分析试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确定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的技术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3 大数据平台的设计

3.1 平台层

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系统:研究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问题,突破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和高效访问关键技术,当前需要构建至少 PB 级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才能满足一般的科研和应用需求。

分布式数据挖掘运行时系统:突破 MapReduce 技术的局限,研究有效支持迭代、递归、层次及集成机制的海量数据挖掘编程模型和运行时系统,构建大数据运行时系统。

3.2 功能层

高可扩展性大数据挖掘算法: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与挖掘算法,构建高可扩展的大数据处理与挖掘算法库,实现 TB 级数据的建模能力。

分布式工作流引擎: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工作流调度、负载均衡技术,构建高效分布式工作流执行引擎。

交互式可视化分析技术:启发式、人机交互、可视化数据挖掘新技术,实现大数据挖掘的高度人机交互功能。

3.3 服务层

基于 Web 的大数据挖掘技术:Web 的大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实现易于使用的基于 Web 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基于 Web 的大数据分析环境。

基于Open API 的大数据挖掘技术:Open API 的大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大数据挖掘开放接口、开放流程,构建基于 Open API 的大数据分析模式。

4 大数据算法的应用分析

4.1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发现大数据数据规律的计算过程,涉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和数据库系统结合的方法,它是一个跨学科的计算机科学子领域。数据挖掘过程的总体目标是从数据集中提取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可以理解的结构以供进一步使用。除了原始数据分析外,它涉及数据库和数据管理方面、数据预处理、模型和推理、复杂性考虑、结构整合处理、可视化和在线更新。数据挖掘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并且经常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大规模数据或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收集、提取、存储、分析和统计以及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商业智能。实际的数据挖掘任务是大量数据的自动或半自动分析,从而提取先前未知的数据存在模式,例如聚类分析、异常数据检测和关联规则挖掘、顺序模式分析等,这通常涉及使用诸如数据索引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收集、数据准备或结果解释和报告都不是数据挖掘步骤的一部分,但是作为附加步骤属于整个数据挖掘过程。数据挖掘、数据捕获和数据窥探是指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较大数据集的部分进行抽样分析。虽然这些数据集太小,不足以进行可靠的统计推断以得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然而,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创建新的假设,以测试更大的数据群体。

4.2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科学的子领域,它使计算机能够学习而不用明确编程。从模式识别和计算学习理论在人工智能的研究演变而来,机器学习探索学习对数据进行预测算法的研究和构建,这样的算法克服了严格的静态程序指令数据驱动的预测或决策,通过从样本输入来建立一个模型。机器学习在一系列计算任务中使用,其中有着明确算法的设计和编程是不可行的,比如垃圾邮件过滤、检测网络入侵者或恶意内部人员、光学字符识别、搜索引擎和计算机视觉,这些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算法表示。机器学习与计算统计密切相关,并且经常与计算统计重叠,计算统计也集中在通过使用计算机的预测中。它与数学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将方法、理论和应用领域传递到现场。机器学习有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后者的子领域更侧重于探索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也可以是全自动化的,用来学习和建立各种实体的行为预测,然后用于发现有价值的异常情况。在数据分析领域,机器学习是一种用于设计适合预测的复杂模型和算法的方法,在商业应用中,这被称为预测分析。这些分析模型允许研究人员、数据科学家、工程师和分析师通过学习数据中的历史关系和趋势来产生可靠的、可重复的决策和结果并揭示隐藏的规律。

5 总结与展望

大数据技术算法的创新是一条光明而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与挑战,这个任务长期而又艰巨,需要结合实际经验,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为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进行大胆革新,利用创新思维进行现代化建设,从而大踏步地走向智能化的大稻莘⒄鼓勘辍

参考文献

[1]陈晓,赵晶玲.大数据处理中混合型聚类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5(04).

[2]杨婷婷,林昌露,刘忆宁,张胜元.基于多方排序协议的安全电子投票方案[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08).

[3]文坤,廖瑛,杨雅君.带有空间机械臂的航天器系统惯性参数辨识[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04).

[4]何锋,谷锁林,陈彦辉.基于编辑距离相似度的文本校验技术研究与应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04).

[5]黄冬梅,杜艳玲,贺琪.混合云存储中海洋大数据迁移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01).

[6]孔凡新,刘丽.云环境下的隐私保护密文排序查询[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01).

[7]何清,李宁,罗文娟,史忠植.大数据下的机器学习算法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4(04).

[8]程芳权,彭智勇,宋伟,王书林,崔一辉.云环境下一种隐私保护的高效密文排序查询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2(11).

[9]王茜,杨正宽.一种基于加权KNN的大数据集下离群检测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1(10).

[10]陈书让.超大数据量的快速排序法[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04).

作者简介

篇(8)

估算本质上是对某种事物进行推断的活动,在掌握现有资料信息的基础之上,对事情状态进行大胆的假设与评估。将估算推广于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其就是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前提下,对新学习内容进行大概推断、评估,逐渐引导小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涵。

一、树立估算意识,提升学习兴趣

估算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潜在意识,从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行为意识,通过大脑思维辨别出某个事物的潜在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形成一种估算的习惯,对新旧事物的状态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了计算思维的活跃性。小学教育是孩子们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初步阶段,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应从兴趣开始,当学生对估算教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其必然会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估算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某项课程学习的兴趣,才能全面激发其内在潜能以更好地投入学习情境。考虑到小学数学课程的特殊性,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应先提高其在估算方面的认知能力,通过形成固定的思想意识观念以带动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估算意识是大脑思维的潜在意识,学生遇到各种数学学习问题时,都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与分析,才能掌握最佳的问题分析方法,这一阶段则是培养估算意识的最好时机。每当遇到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懂得如何把握学生们的思维意识,短时间内建立适合学生要求的估算意识培养方法。此外,鉴于小学生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估算意识培养也不能过于深入,教学训练难度大反而会减弱学生的兴趣。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通过创造最佳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知识兴致。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题目:有五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各自带的钱数分别是56元、39元、27元、85元、67元,这五个同学中平均拿的钱数是()元①55,②35,③65。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运用一组数中平均数的特征,即它一定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而接近中间的数。从而估算出这个平均数一定大于27元,小于85元,而接近两个数的中间数,在三个答案中(1)是最符合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55元。这种巧妙的估算过程,就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二、联系生活实际,彰显估算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本质是生活积累”,这充分肯定了生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小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中,要借助生活平台去挖掘更多的知识元素,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数学估算技能的乐趣,彰显出估算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数学课程的引导者,要通过计划教学、生活教学等方式锻炼小学生,综合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1)计划教学。文化知识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坚定长时间从事估算培养教学的意识,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课程学习基础,增强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计划教学是现代教育倡导的先进理念,要求教师按照时间次序划分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按照某个时间段制定针对性的估算培养方案。同时,各阶段学习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多种估算能力培养方式,使估算、口算、笔算等灵活地整合起来,达到能力多元化培养的学习要求。例如,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从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估算,增强了学生灵活使用估算的思维理念。

(2)生活教学。日常生活中应用估算知识,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内容展开,这是保证估算意识培养成效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生活教学法的重要性,提出教师需紧密联系一些生活类的题材,不断地训练学生应用估算知识的能力,将估算意识完全融入到现实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努力培养个人估算能力可增强其“数字感觉”,面对复杂多变的数学知识时,可快速地找准数学方向,及时检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从笔者教学经验来看,若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之后,学生便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估算能力的学习价值,以及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或训练教学阶段要积极培养学生“算着估、估着算”的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导,锻炼估算技能

方法是决定文化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教师选定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最终产生的教学成效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择最佳方式引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一套比较适用的估算教学方式,具体包括:

(1)取整法:这是估算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即用四舍五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取数的近似值,再计算结果。在使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或需要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一般以与实际值接近并且使计算简便为佳。

(2)取一个中间数:如53、57、51和59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35,有的比55多一点,有的比55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55,直接用55×4,就大约地计算出了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3)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4)寻找区间,也就是说叫寻找它的范围,也叫做去尾进一:以278为例,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估得的结果就是它至少是200;进一就是首位加一,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300,这样得到一个范围,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

(5)利用乘法口诀凑数: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数乘一个整十数、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如果乘积最接近被除数,则这个数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358÷6,用除数6乘整十数60,其积360最接近被除数358,那么整十数60即是所求的商。

四、展开学习评估,指导教学改革

为了验证学生在估算教学中知识掌握的具体水平,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评价,有助于指导日后的教学改良。估算能力高低的评估,务必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年级高低、基本功底、学习状况等方面评价,从而掌握最真实的教学结果。传统估算能力培养对学习结果缺乏专业的定位判别,教师均采用相同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是不允许的。学生个体差异会影响到其估算能力的强弱,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两者的估算经验、估算意识、估算技巧等完全不同,不能以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对于估算能力培养方案要坚持创新改革的思想,每年国家教育部对小学教育给出的标准均会调整,教师要及时掌握新教学的标准信息,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数学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调整,这些都是未来估算能力教学培养的注意点。

五、结论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文化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学习成绩对学生未来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内在影响,尤其是在更高级别知识学习方面的推动作用更大。基于数学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需编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综合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绍军.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当代教育,2011,16(2):17-19.

篇(9)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的英文是“credit system”,可译为“学分系统”。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耗费的基本时量、所获基本质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据国家出版的《教育管理辞典》记载,全世界现并行着三种各具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学年制”、“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概要地讲,“学年制”是以教学时数和修业年限计算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修满规定的学时和学年,并经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其教学组织上的特点是同一高度、计划性强,是一种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课程的学分和学分的积累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毕业标准。其教学组织上的特点是自由度高、选择性强,是一种以“目标管理”为主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则是兼取两种制度的长处,这种制度既规定修业年限,又规定课程学分,以在规定的学年中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毕业标准,我们认为“学年学分制”因其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归入“学分制”。“学分制”因其具有“学年制”不能替代的优势,即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成为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标准、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牵连了高校教学目的、方式、内容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日益更新的教学内容;学校也不能再用旧的教学管理体制来管理改革发展中的学校。

1.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教育理念

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专业对口就是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教会学生一种谋生的技能,面对世界的日新月异变化和激烈竞争,我们应培养学生多种谋生的技能,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学生就要马上能适应。这就促使学校应积极调整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2.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观念认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最好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难以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而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开发新领域,在某一学科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论点、新的研究方向的能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从继承性教育观念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

3.树立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要重视个性发展的需要。个人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被视为教育的目的和主体,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动地位,激发其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学分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适应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给教学以较大的灵活性,便于因材施教;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以至跨校选课,给学生以学习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和个人才能的发展;教学计划灵活,便于开设新课,增强人才知识结构的适应性”。

三、加强和完善各类配套教学管理措施

转变观念,必需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分制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真正起到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作用。

1.针对社会实际需要,完善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学科建设及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确定必修课、选修课及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比例与布局,使教学计划富有柔性,充分体现学分制的优越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科间互通互转,增强适应能力。

2.完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改革,尤其是公共基础课,须改革有体系,压缩经典知识,增添现代内容,通过改革老课注入活力。增加一批社会急需的新课程,以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提高。

3.淡化班级,实行导师制。目前,在学生管理上仍然采用班级管理。这种教学管理简便,便于开展集体活动,便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在学生选课时,确有诸多不便,如:选课以班级人数为基数选择若干门课程,容易造成个别课程因学生选课人数不够而不能开班,不能兼顾其他班级、其他系甚至全校选择该课的人数,客观上剥夺了部分学生选课的权利。理想的方法是:学生在入校以后,低年级时多为基础课,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宜以班级学习和活动为主,采用班级管理制较好,相应学校配置班主任。高年级多为选修课,学生因选修的课程有差别而分散在不同课程的授课班里,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和上课教师差别很大,原来的“班级”已名存实亡,形在神散了,同一班级同学见面难,班级观念淡化,不便管理。高年级淡化班级后取消班主任制,采用导师制,即可加强学生的管理,又可避免学生在选课时的非理性倾向。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爱好、特长等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学风和科学的治学态度。

4.实行资源共享,跨校选课。按目前我国高校的规模、现状来讲,在师资、专业课程的力量方面有局限性,学科门类不齐,根据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要真正达到文理结合、素质方面的育人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校际之间互通互换,实行学分互换制,即与外校联系协商,大学与大学之间,甚至国际之间的大学利用开放式教学、远程教学方法互相承认对方的学分。目前,已有院校对此进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新变化,大多数用人单位喜用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全面、上手快、适应性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抓好学生在校其间的实践环节。提倡学以致用,力避死读书,读死书彻底改变高分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生产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因承担企业科研任务,耽误学习时间,学校可以配置学分补偿,即在学分制条件下,设置科研实践奖励学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10)

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学生多种感官所接受.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逼真、可进可退、可整体、可部分、可再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这一章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学生展示图形向一个特定方向平移一定距离的直观过程,或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而得到一个复杂的旋转图形的直观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由此把握住平移与旋转变换的深奥特征.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之丰富和先进,完全可能超越作者.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这种教学结构和模式的翻转,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在互联网教育中被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老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将有能力在互联网世界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互联网+公平,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多年来困扰中国教育的桎梏,学区房、择校生、占坑班等社会乱象,无不与此相关.这种不均衡表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成为各级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师资差距问题是难中之难.假以时日,即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追上来了,教育“硬”差距缩小了,但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软”差距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互联网给出了一种新方法.教育部日前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缺师少教、国家规定课程无法开齐开好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强校伸出援助之手,用互联网拉近了与薄弱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让教育公平前景可期.清华大学扶贫办主任黄丽介绍说:“清华大学的远程教学站已经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522个,附小的课堂就是通过这些网络,便捷、迅速地传递到3000多个教学站.”

篇(11)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将传统企业组织形态进行改变,因此其内部管理模式也与之前大不相同,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机制。因此,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逐渐提高。要求会计人才不仅有着扎实的会计能力,亦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并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对原有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一)通融互联

通融互联是“互联网+”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点。“通”指人与人的交流跨越了时间与地点,将企业工作人员与客户的距离拉近,真正实现零距离互动。“融”指将社会中多元因素整合为一体,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因此也无法得知对方具体信息。通融互联这一特点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企业活动逐渐转变为透明化,盈利模式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新规则进行规范。

(二)交互网状结构

交互网状结构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将客户作为价值创造的中心。将企业中的组织形态转化为由微型组织或自主经营体组成的网状结构。真正实现处于微型结构中便可统领全局的目标,一个行为便可引发巨大的能量。在这样的网状结构下,企业将员工的创新精神及管理能力作为核心,实施管理。

(三)动态大数据

“互网+”时代是一个数据大且传播性较高的时代。互联网的运用使得时代转化为大数据时代,而数据的高强度使其无法精确查找与管理,但由于网络传播的效能较强,大数据通常为动态的特点。以企业来说,与客户需求不确定性及资金、信息、知识不稳定性相同。

(四)开放创新性

“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而发展,因此也具备互联网中开放性、传播速率高的特点。而开放的特点使得企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开放的程度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可以说,未来的商业不具备边界,因此企业之间要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才可做到融合,从而进行创新。“互联网+”时代有效的改变了原有的市场行为,将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进行消除,将教育生态、创新生态、资源配置重塑,使得价值与网络再造生态完整拼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改革。

三、“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一)会计人员信息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云计算、信息录入系统等高科技的应用,原有的会计系统也将转化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由专业的服务终端提供的系统,且其中包含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功能。同时也表明,计算机等高科技数码终端将会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因此,需要会计人才在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及局域网络应用方面知识,能够轻松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要掌握相关网络管理技能,确保计算工作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进行。

(二)会计人员管理化

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重点工作项目,而在“互联网+”时代中,开放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利用财务会计知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此外,会计行业为了适应互联网的环境,逐步推进管理体系以提高服务水平,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理解也逐渐由基础的账目核算转化为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工作。因此也需要会计人员擅长财务核算及管理技能。

(三)会计人员国际化

涉外会计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成为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涉外会计人员数目较少,供不应求,而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国际化企业会计一职,不仅浪费了国内优秀会计人才,还制约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因此,会计人员需要精通一门外语及相关国际会计规则,并能将其应用入经济管理之中,成为一名国际化会计人员,加强国内外企业交流沟通。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缺失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选择中老年教师进行教学,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小。年长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知识含量,但对不具备互联网思维。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年轻教师对互联网、新媒体等高科技产物的接受度较高,能够轻松运用当代网络技术进行授课,使学生具备强烈的互联网意识,并适应互联网开放性、交互性的多元化特点,从而具备正确的互联网思维。

(二)教学手段滞后

教学手段滞后这一问题存在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之中,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根据调查发现,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组织皆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题型为教学目标,然后进行“一言堂”式教学。而此种教学方法,无法使师生进行交互式沟通。此外,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教师教学压力过大,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后,不再想学生讲解其他课程,学生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亦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重视核算技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课程时,着重设置与核算相关的课程,而在一定上忽视了管理及外语课程。而当前企业对会计人员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其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及外语能力。而且,经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分配课程时,仅将管理课程设置为考查课或通识课,有些院校甚至并未开设这门课程。此外,虽然皆开设英语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化,会计专业相关用法及词汇并未进行教学,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应用于工作之中。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过于重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开设比例较小,甚至部分院校并未开设实践类课程,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而就开设实践课程的院校来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其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题目以及解决方案为主。而实践课程主要选择去企业参观,观察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但实践课程内容学生并未深入接触,教学成果并不明显。

(五)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会计行业犯罪几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与互联网的平等性、虚拟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十分必要。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有些院校仅为想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工作注意事项不够了解,在未来就业时,极易出现被利益诱惑等情况,最终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观。

五、“互联网+”时代创新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生专业化发展的一大基础,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首先,队伍中需要包含专业的会计核算教师、财务管理教师、会计评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外语教师等。其次,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其专业能力能够达到社会发展的需求,亦要针对会计专业信息实践教学的培训,使其具备真正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经验应用于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当考核结果未达标准时,可进行淘汰或继续培训的方法提升其专业能力。最后,高职院校需要聘请相关兼职教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聘请会计专业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且会计专业人才能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并将其向学生讲明,使学生早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学习相关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度过高,学生接受度不强,且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互联网意识。首先,教师需要与学生转变位置,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其次,教学手段将传统的“一言堂”形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教师可将重点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根据学生W习特点分成小组,使其提前预习,在课堂之上进行讲解。教师随后进行点评与指正。这样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次数。最后,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学,例如应用新媒体、计算机等数码设备进行授课,可将理论度较强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影音,使学生在课堂之上便可理解知识的来源与发展。

此外,教师可利用问题引导课堂的走向,可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融入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亦可将其他相关课程添加入网络授课之中,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便可观看到教学视频,学生可自己掌握及控制学习进度,实现自主化学习。但网络授课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需要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多加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了解更多会计知识。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班级、云课程等交互式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感受到网络的特点,亦能享受丰富的网络资源。

(三)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

调整课程设置前教师需要设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教学目标需要以学生具备优秀的会计、管理、评估能力为主。然后,教师需要根据此目标设置相关教学课程。其中理论课程需要包含会计核算学、会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外语等相关课程。课程比例应以核算学、管理学为主。而实践教学设置比例需与理论课程相同,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可利用建立实习基地,创建实训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践教学。首先,高职院校可与会计事务所进行合作,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及场地。使学生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实践能力,学生也能因此接触到真实的账目,从而理解“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的真实情况。此外,教师可利用沙盘模拟等方法,使学生在校内也能感受到真实的经营环境。使其在几天的时间便可模拟到企业多年的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发展趋势,并能明确会计工作所要具备的条件。

(四)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资源皆以课本、讲义为主,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过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将书本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得会计教学能够立体化发展。为此,教师可将互联网中可用的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生,学校也可与其进行长期的深入合作。保障学生能够享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学校可与站深入合作,比如中国知网等权威站,使学生能够随时阅读名家文章,了解名家见解。此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筛选出其可用的课程资源,针对资源设置相关问题,并对教材及习题资源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使学生更多了解“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特征。

(五)建立完善考评体系

正确的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考试机制,对比重较小的课程进行开卷考试或论文考察的形式,而针对会计核算科目等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闭卷考试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将会使学生投机取巧,在课堂之中不努力学习,在考试前却突击记诵考核范围,学生学习成果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当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评价结果通常不够真实,且部分教师亦受主观思想控制,无法真正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师亦无法了解到课程的缺陷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完善考评体系在会计教学中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需要自发组成考评队伍,并与学校考试负责人进行讨论,设置正确的考试方法。笔者认为,考试可分为两种形式进行,闭卷考试与情境模拟。其中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题需要选择思考性较高的问题,而非与知识点完全重合。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认真听讲。而情境模拟主要根据学生实践课程进行考核,查看学生在面临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时,是否应用正确的方法。其次,教师需要结合考评队伍对学生考试结果进行评价,每名教师展示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将多名教师的观点进行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权威与准确。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平时听讲、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在学生上课时进行有效的记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在评价后,教师可实施一定的鼓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亦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对求职者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改革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学模式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亦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75-176.

[2]邹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11):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