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工业化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行业是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实现建筑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关系着建筑业的兴衰,也是关乎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建筑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建筑行业也已经朝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国家也在1963年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建筑工业化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紧缺问题,缓解了市场压力,但同时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很多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这些都是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摆在建筑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瓶颈。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什么?建筑工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也就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
建筑工业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因为建筑工业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首先,建筑物的建造变得简单。以前的建造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和建设,而实现建筑工业化后,房子的建造像制造汽车一样,把房屋的各种配件(如结构、装修、水电等设备)都预先在工厂内生产制造好,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力。其次,劳动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施工效率。因为建筑所需的各种配件已经预先在工厂中制造好,就避免了工人在严寒酷暑环境中的作业负担,大大的消除了笨体力劳动。最后,机械化的操作,加快了生产进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每天一层楼”的盖楼神话。
建筑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业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实现建筑工业化其实就是要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这其中就涉及了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现代建筑工业化标准生产之间的巨大矛盾。再者,我们的建筑行业还未能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发展,在施工中总是会发现很多施工过程与设计图纸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减慢了施工进度。最后,工地的组织管理部门也没能形成统一的效能反馈系统,很多部门都是管理自己部门的业务,未能形成有效共识,很难做到有效沟通,大大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策
上面提到了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与传统建筑行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巨大矛盾,我们就从建筑行业的独特性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加以一一剖析。
首先,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与建筑结构配件的独特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仅仅局限于商品混凝土标准化生产、土石方施工以及机械化施工等低层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等拼装式、整体式建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建筑设计与建筑构件生产的脱离,也是制约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在我们国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及建筑物构件生产是相互脱离、彼此独立的。这就造成了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中,每个设计者对施工生产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生产者按图索骥,只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稿子进行按图施工,这就有可能造成每个生产出来的建筑物构件不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而造成重大的成本浪费,甚至造成返工,进行重新浇筑,重新施工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建筑行业应当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从工程的图纸设计和建筑施工都进行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避免施工与设计者设计意图的背离,从而形成了连续性的建筑施工过程,为标准化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针对目前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加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困境。就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相互脱离的现象来说。这无疑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设计与施工的相互脱离,无疑造成了施工过程的不连续性。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设计与施工、以及产品加工之间的不连续性,才造成了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结构的断结。因此,实现工艺设计与施工组织一体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前提。这里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并不是剥夺了设计人员的权利,而是施工方基于设计人员的设计,实现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从产品的研发和加工生产,再到施工现场的拼装,竣工都实现了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
而建筑行业建筑构件的特殊性与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生产技艺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渗入来加以改变。无论西欧发达国家,还是北美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建筑工业化无疑是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为依托的。为此,进行建筑加工的产品工艺升级已经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科技,对建筑物其他构配件的生产工艺加以升级,和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才是保证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论:
虽然建筑工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建筑工业化依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实现的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而已,而是要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为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晓燕,王欣,仝小芳《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2008,37( 2) .
1、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原则
1.1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2绿色施工的原则
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施工企业来说,应当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包括施工规划)设计(包括施工阶段的深化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机械与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绿色施工必将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我国建筑构配件工厂进展还是比较快。但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基本停止,发展极为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建筑业粗放经营、浪费比较严重,未形成规模经济;②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贡献率较低;③建筑标准化,构配件标准化、体系化和通用化程度低;④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一直存在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湿作业多,材料浪费多,高空作业多等现象;⑤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所以,当前建筑业在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积极积极推进房屋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在具体实施中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结构设计要多样。采用混合结构、轻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灵活分割的多元需求;二是功能适用要现代。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材料,满足节能、防火、隔声、抗震等功能要求,建筑垃圾可回收循环;三是制造分工要合理。建立科学的构配件目录,制造与施工分离,提高制造和施工机械化水平,建立合作良好的总分包生产机制;四现场施工要环保。尽量采用统一模数构件,减少大规模湿作业,减低劳动强度,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工序质量可查可控,减少施工过程环境污染。
建筑工业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显著降低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和资源浪费。仅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在钢材、木材、水泥和水这四项上就大有节能潜力可挖。可缩短工期30%,周转材料节约80%,降低造价10%~15%以上。绿色施工理念整个贯穿在建筑工业化过程里,势必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绿色施工将促进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在我国建筑、交通、工业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建筑能耗总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左右,在三大领域居首位。目前我国存量建筑物达400多亿m2(其中节能建筑仅占1%),每年新建建筑物还在以17~18亿m2的速度增长。据2008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建筑钢材和水泥占全球产量的50%,消耗的木材占全球森林砍伐的49%。每年生产1t钢材需要30t自然资源,需要消耗6.56新水,消耗0.75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2.5t二氧化碳和2.9kg二氧化碳。生产1t水泥需要消耗1.57t黏土,需要1.07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0.7t二氧化碳和0.5kg二氧化硫。专家经过测算,如果我国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地球0.5%的森林砍伐量。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其能耗、原料消耗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首当其冲的行业。建筑企业通过绿色施工,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达到“四节一环保”的目的。
3.1新材料的使用可以切实降低建筑能耗,降低建筑造价。
据分析将钢筋强度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钢材10%,将性能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用量30%,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0.5%森林采伐量。设计中使用工业废料制作的空心砌体做维护,采用新型节能材料保温,可以大大降低冬季供暖能耗。绿色施工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材料的更新和环保性材料的出现。
建筑市场已经出现再生塑料生产的复合塑料模板,可以代替木模板,周转次数能到50次,和木模板比较,周转后不吸水变形,而且成本便宜;同时,复合塑料模板100%采用可再生塑料为原料,可以回收利用大量塑料垃圾,减少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这种塑料模板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普遍使用,不但能为施工单位节约成本,而且能为地球保护大片森林。
3.2绿色施工的要求必然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中专门增列了“绿色施工技术”一章,其中包括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预拌砂浆技术、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硬泡沫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技术、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铝合金窗断桥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供热计量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植生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这14项绿色新技术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四节一环保,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真正做到施工的绿色环保。
4 绿色施工的社会意义
发展绿色施工,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保证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之,传统的建筑施工高能耗又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对人的生存非常不利;新的绿色施工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环境的保护,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在今后的施工中,我们要逐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切实保护好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引言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建筑在适应时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使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而工业历史建筑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城市转型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也使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关注愈来愈多[1]。2012年,杭州成功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国内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同时伴随运河申遗,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成了杭州运河复兴与新型空间开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历史建筑有机更新的一种新模式。
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概况
1.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杭州运河沿岸,因其独特的城市格局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城市空间的意义[2]。如图1。随着创意的春风在运河沿岸旧工业建筑上吹起,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有杭丝联166、L0FT49、运河天地、西岸国际艺术区和177创意园等,同时不同文创空间也创造了运河新型的创意景观[2]。
1.2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条件
(1)杭州运河工业遗存,是杭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杭州运河旧工业遗产亟需改善与更新,这给运河旧工业建筑复兴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工业厂房改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2)解放后建设的工业厂房多数属于大型企业,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通高的内部空间布局都是改造的有利条件。(3)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低碳经济的推广,进一步催生了时尚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旧厂房随即成为这种产业的首选。
1.3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杭丝联概况与现状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杭丝联,建于1957年,占地几百亩,层高5~7m,设缫丝、织造、印染三大车间,其外墙采用清水砖墙,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杭丝联建筑造型简约,一排排的锯齿状屋顶,营造了强烈的秩序感。改造后的杭丝联是集聚创意商业、展示、创意办公、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空间。再利用文化创意空间除了多家创意设计工作室外,还有数家休闲娱乐等创意商店,如“也许”Bar馆创意咖啡馆,位于园区入口处,如“杭丝联”的丝巾设计室,以LOFT的空间形式,充分利用厂房层高的优势,将小面积再创造,从而使其各功能空间都达到了奢华空间的感受。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以满足不用业态的需求,每个使用空间都经过专门设计,与创意业态相协调。创意园内还有一个室内小花园,内设小池塘,种有绿色植物。如图2。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
2.1环境要素
2.1.1与运河历史风貌相协调杭丝联位于杭州运河历史风貌区内,其改造更新较好地与运河整体历史风貌协调共生。运河文化是不同时期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包括运河的船运文化,近代运河的工业文化以及运河的生活文化。杭丝联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主要通过具有创意性质的新业态置入方式,保留了原厂房的外部形态,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立面改造工程,一排排锯齿状屋顶以及留下岁月痕迹的墙面让人依稀能看到建筑的过去。2.1.2与杭丝联基地环境协调延续了基地的历史性,同时基地的历史特质也催化文化创意空间,在基地的处理中,增加了入口的标示,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对铺地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墙面上自然生长的藤蔓植物,使杭丝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共生。如图4。杭丝联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基本保持原状,新的空间赋予原有历史形式之下,以非常谦卑的姿态融入到原有的历史形式中。
2.2美学要素
2.2.1造型美学原杭丝联在外观造型上,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再利用时没有做大的改变,建筑所呈现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被保留,清水砖墙构成的建筑立面和岁月遗留的痕迹现在仍依稀可见,只是添加了花池和雨棚等,且与建筑原貌相协调。如图5。2.2.2空间美学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将旧工业建筑空间活化,打破原有空间自我封闭的性格。改造后的文化创意空间,为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城市空间,改变了杭丝联原本只作为工业生产功能空间的命运[3]。杭丝联166通过连结社区、公众记忆、城市文化与生活,为杭州运河打造开放的设计与创意交流平台。自2008年启用以来,通过举办多元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公众参与,将原本低频率使用的空间活化。改造过程中,将原本厂房的大空间隔成大小不一的小空间以供不同的需求使用,在其间设置中庭,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如图6。再利用后空间动线由原来的单调的单线变为富有趣味性的多线,直接暴露原有的斜梁结构,形成具有独特秩序的室内空间。如图7。
2.3技术要素
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通过增加中间隔墙,形成中间走道,两边功能空间的格局。如图8。室内采用设备外漏的方式塑造空间,结构系统延续旧有材料,或以新材料替换损坏处。2.3.1功能结构原杭丝联空间特质为单一通透的开敞式大空间,设计通过一些隔墙,划分成大小不一的若干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厂房较大的层高与锯齿状屋顶,让空间在竖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改造中,有些做成了LOFT空间,有些做成了中庭空间,使文化创意空间与原有的功能结构协调共生。再利用空间内部结构系统通过依照过去主构架,在新的空间中被延续使用,只对部分进行了加固修缮,精美的梁顶与T型柱,直接于空间中。而正是通过这种对原有结构的保留,并与新加固的结构相结合,且直接于空间中的方式,使得在进行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时可以感受建筑的结构之美。如图9。2.3.2工艺流线原杭丝联生产区,主要由缫丝、印染、纺织三大车间组成。现一半区域保留,仍作为纺织车间,另一半则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原有的缫丝、印染工艺,需要高温挑茧和高温印染,同时需要进行水中作业,这导致了生产车间为一高温、潮湿的环境。在杭丝联设计之初,通过锯齿形厂房北向设通透的高侧窗的方式,让生产车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性能,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工艺需求,并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其中创意展示空间、创意中庭空间、创意办公空间正好需要通风、采光性能较好的开敞空间。在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生产线。走进纺织区域,能清晰地听到纺织机的机器声。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设置了杭丝联历史展示空间,通过图片与原有器械设备的设置展示杭丝联的前世今生,让公众可以感受杭丝联的历史。原有设备的保留,在文化创意空间中随处可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的元素,让创意空间多了一些记忆的联系。在杭丝联166中,入口的机器构件展示,以及位于创意区中间的展示区,设备都起到了协调新旧之间的关系,将原厂房的历史痕迹贯穿于整个文化创意空间中。如图10。原工厂的灯具用现代简约的灯具所取代,新空间的空调系统被隐藏于锯齿形屋顶之中,保证了新的设备不对历史建筑造成影响。2.3.3建筑材料杭丝联改造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局部置入砖石、木材、玻璃、钢架等营造创意氛围的新材料,强调新旧美学协调[3]。
2.4情感要素
adnArcihtectrue歌德评价一个有整体感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客观形象上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4]。2.4.1与公众生活协调改造后的杭丝联,将原本与外界隔绝的生产性空间转换为城市共享空间,吸引更多的市民来这里体验创意文化,同时感受曾经的工业气息。杭丝联166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空间,至今仍在运作,可以让人们记忆这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激活了这一原本衰败的地块与周边落寞的街区。2.4.2与体验心理协调杭丝联166作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引入具有文化创意的新业态,以合理开发形式达到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形成新型的城市空间。文化创意空间是集聚创意办公、创意休闲和创意商业等新型业态的文化创意体验的场所。杭丝联166,通过不同创意业态的布局,给疲于单调重复的人们一种新的感受。结合杭州本土文化,善借旧工业建筑文化,创造一种穿越时代的文化体验。行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工厂内,感受着现代创意的春风。比如在空间布局上,特意保留了工厂纺织车间,既用于生产也用于展示,在节点位置设置联系空间的山水庭院等,这些构思与设计满足了游客与到访者文化创意体验的心理需求。
3总结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城市用地扩张有限的情况下,再利用也成为新型城市空间开发的一种模式。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将消极的城市空间成为新的城市活力点,成为激活城市空间的触媒。杭丝联运河旧工业建筑从环境、美学、技术和情感四个要素进行保护与再利用设计,通过原有建筑形式与风貌的保留,原工艺流程的保留与延续,特殊结构与空间的保留与再利用,新型创新业态的置入等方式,使得杭丝联的历史既得到延续,又获得新生。再利用的杭丝联是在一个或多个单一的空间里实现多样化。它既作为一个整体也囊括了多元的因素,原始运河工业遗存与新兴前卫理念的碰撞(创意文化)将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印记,也成为激活运河的新型触媒,形成运河创意景观。改造后的旧建筑其本身所记录的“实时历史”价值也会更加有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协调性可以使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命且更具特色,这也是避免城市“千城一面”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还可以有效避免商业化复制[5]。
参考文献:
[1]曹智林.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深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徐赞.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孙倩.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
引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涉及投资金额大,周期漫长,所牵涉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如何对施工企业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关系到企业赢利的高低,国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型、创新型的产业升级也迫使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寻求项目管理方法的改进,通过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能够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进而增强优势,避免劣势损失,进而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一些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的优化,也使公司向知识密集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迈进,能够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管理的幅度和范围,使企业能够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发挥企业的优势,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适应全球化竞争。本文正是建筑施工企业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自身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方式优化的改进方法的一个具体的研究,结合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项目管理优化方法,能够指导当前想对自身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的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能够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实践提供理论帮助。
一、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优化
1. 项目风险规划与处置
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结合公司,项目部自身技术、资金,经验,承受能力等具体状况及经济环境因素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方式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有效果有效率地实现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等目标。
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处置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利用。在识别出风险因素情况后我们可以根据企业情况列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作为企业项目管理的一个指导规范加以实施。
2. 项目监督和动态调整
在实行了各种风险处置方式和制定了各种内部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之后,还必须及时和动态的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监测,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风险估测值以及作出动态的风险管理措施,跟随项目实施的过程,对整个过程的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并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动态跟踪与改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损失。在项目结束后,也可以对所有收集的资料做一个相关的总结和回顾,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管理资料。
二、风险导向下承包方式优化
施工企业在承揽到一个工程项目之后,通常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之后就会进行具体的项目管理施工过程,这时候,我们首先就会对影响项目管理的重大风险因素——人的因素进行分析,这就涉及到承包方式及组织机构选择和激励机制的优化设置,人是项目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项目团队,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将无从谈起。
1. 落实项目经理个人承包责任制
首先应该进行的步骤就是落实项目经理的个人责任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或项目普遍都已经实行了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项目经理须由拥有相应资质的项目经理才能担任且项目经理对工程的技术、安全、质量及成本负责。项目经理这个岗位是项目的核心所在,它全面综合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方式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它不但对整个项目管理负责,并对每一部门和每一部门的人员负责。项目经理要求具有施工项目管理能,有相应的施工项目管理经验和业绩,具有承担施工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法律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应该与符合条件的项目经理签订项目责任书,明确项目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项目经理是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对项目进行从开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2. 项目团队分配制度的设置
在详细的项目团队分配制度设置之前,首先应该对工程项目类型进行划分,对工程进行分类之后将按工程大小对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成员采用不同的承包分配机制。明确分配模式和组织设置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及风险共担、责权一致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工程项目的安全与质量、进度、成本优化
项目管理目标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目标就无所谓管理,管理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一定目标的手段。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在一定的费用/成本预算内,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建筑产品。施工项目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可归结为三项:进度管理控制目标、质量管理控制目标和成本管理控制目标。施工项目成本、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大目标的控制过程必须具有明显的系统化,认识到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三大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对其进行集成管理能更加优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过程,在对施工项目进行目标控制及管理时,必须统筹兼顾,运用整体观及系统观的方法来针对整个目标系统实施控制,追求目标系统的整体效果,做到各目标互补。
1、进度控制优化
加强计划管理,及时调整和优化计划,明确关键线路,注意克服前松后紧现象,保持均衡、连续、合理地组织施工,并完善重点项目的月汇报和重大事件及时汇报制度、项目周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及管理情况,对工期紧张或进度出现问题的项目,公司领导、有关部门和指挥部参加项目部月度生产调度会,及时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未完成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施工计划的完成,严格履行合同承诺。
1.1确保工期原则: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工期及尽量压缩的原则编制施工计划,并留有一定弹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确保工期,适度提前。
1.2优化施工组织管理:按照施工进度计划,紧抓关键线路和关键节点,合理安排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入场,采用平行作业、流水作业、顺序作业的方法合理组织施工,注意各工序的衔接和科学交叉。
1.3落实施工进度计划,严格责任和检查,做到有分工、有布置、有检查。总公司按月检查工程进度计划,项目经理部以进度报表的形式对工程进度进行统计分析,每周召开质量例会,分析偏差,制定纠偏措施,调整后续施工计划。
1.4加强施工进度计划的协调和控制,提前预测并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资源配置、工序交接和其它问题,使整个工程紧张有序地进行,减少停、窝工。尤其要做好做好资源分配的平衡。
2、安全与质量控制优化
2.1工程整体质量目标:确立整体质量目标后,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办法,经过对质量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严格奖惩。
(一)招投标竞争问题
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使得招投标竞争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与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最低价中标的方式成为主流。为了获得项目,施工企业使用尽量压低标价的方式,有时候甚至出现投标报价比工程预算、工程成本还低的现象,导致利润低、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等问题。
(二)资金周转问题
1.项目投入大,战线长
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具有较长的周期,并且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另外,施工项目并不仅仅在一个地区进行,具有较大的地域跨度,影响了资金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下属企业账户较多、资金利用率低,导致母公司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及时调度,增加财务费用,阻碍企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2.资金垫付现象严重
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的市场上不良竞争与恶意压价等多种问题,施工企业为了发展有时不得不接受“无形规则”,例如资金垫付。为了把握住施工的机会,施工企业只能进行资金的垫付。在工程款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能自行拿出资金保证施工的进行。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进行垫付的资金应得的收益减少,在工程完工后,该部分资金很有可能不能技术收回,变成拖欠款。
3.保证金交纳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建设单位一般会将能否进行足额保证金的交纳作为判断施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工程承包的依据。为了避免施工企业违约,建设单位通常会要求施工单位在投保前交纳投标保证金,中标后交纳履约保证金。金额大约为中标价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履约保证金资金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关于保证金的交纳比例、方式等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现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阻碍资金的运转。
4.资金筹措方式不足
施工企业在融资上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从债权融资来看,建设单位长期不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债务压力不断增大,负债率持续升高,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资金发放时并不青睐施工企业。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利润率不高,在税后所剩下的资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缺口。这种局面导致施工企业不仅不能从银行获得资金,也不能进行社会融资,资金筹措存在困难。
(三)缺乏统一资金管理
施工企业项目比较多,并且相对分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调配增加了难度。虽然该类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且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资金的使用、开支制定了一些计划,但是由于工程具有跨地域、周期长等特征,施工企业不能对每个项目部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导致资金管理不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降低资金使用与管理计划的可控制性与实际操作性,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经常发生银行账户过多、备用金不能妥善管理、工程结算延迟等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
(一)精细化资金管理的特征
1.全员性
在资金精细化管理中,施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处于主体地位。精细化管理主张有效落实责任、进行刚性管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关注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将重点细节作为着力点,提高研究与把握细节的系统性,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的执行能力,保证目标能够被快速实现。所以,精细化资金管理需要施工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
2.外延性
外延化即为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要与生产与施工中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将以往的资金管理中的优势部分与现代精细化管理思想进行结合,最终整合成效率高、新颖的管理方式。
3.现代性
精细化的资金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该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每个项目之间进行联系与沟通。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软件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策略
1.融合信息化管理
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资金的效率与质量。由于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比较强,项目比较分散等特征,所以在进行资金管理时使用分级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同时具有明显的缺点。企业的总部很难对下属单位与每个项目部的资金核算进行监督管理与有效控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计算机,提高资金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针对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使用科学、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对资金管理的程序与细节进行有效优化,减少甚至避免资金管理中的不当做法,尽量减少资金管理产生的费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现存的缺陷,并且逐渐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水平。
2.实施集中管理
在精细化资金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施工企业应该集中管理资金。具体措施包括:设置资金结算中心,负责统一规划、筹集、使用与管理资金;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对每个项目部与下属单位的资金进行集中调配与管理,防止出现资金闲置、私设账户等问题,保证财务账目能够对所有收支情况记录在册;使用分级审批方式对资金的支出进行管理。集中管理资金,能够将本来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由企业总部来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资金的集约化与规模化优势,加快资金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对资金预算进行定期编制,分析一定时间之内的资金收支情况,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对出现资金收支的项目进行落实与执行,保证资金能够被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并且能够实现内部经营活动的协调。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管理资金的运行,对项目进行监督。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情况及绩效考核等问题也不能被忽略。
4.强化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针对企业内部与外部拖欠的有关款项,要逐个进行清查与管理,并且加大拖欠款项的催收力度,保证资金能够安全回收;指派专人进行拖欠款项的催收工作,确保责任的落实,并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人员形成激励作用;对于长期被拖欠并且情况相对复杂的款项,要求助于法律,进行欠款的追讨。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资金产生的压力,可以利用保理、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并且加强对保证金催收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投标工作中,应该将合同与招标文件作为依据进行投标保证金的支付,并对支付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在中标后进行保证金收回?r,要按照招标文件中制定的时间与方式进行。
5.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来源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施工建设项目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第二,建设周期长,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第三,经营形式多样,如总承包、转包、分包等;第四,工程造价高;第五,异地施工工程占较大比例。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可调节性,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依据工程的完工进度进行确认;二是营业收入的确定与税率的选择是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重点,营业税及附加税是建筑业的主要税种等。就目前来说,建筑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工程款拖欠现象经常发生,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难以周转。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成本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纳税筹划,这也是由施工企业的纳税特点所决定的。为了保障流动资金的充足、降低纳税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已十分必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
二、税收筹划的原则
(一)遵纪守法的原则
企业无论进行何种经营,都必须坚守遵纪守法原则,坚决打击税务工作中的偷税和漏税等行为,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税务税收政策,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其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遵纪守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
(二)节约资源的原则
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含物资资源,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源,即节约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保证施工企业生产产品质量合格、可以正常经营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节约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时而出现偷工减料、扣发人员工资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不属于资源节约的范畴。建筑施工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方面,可以通过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实现,只要员工个人有能力,就尽可能多地将各种工作交其办理,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物资资源节约方面,可以尽量减少招待费、应酬费,采取能免则免、能少则少的办事原则。
(三)可支配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税收筹划中,税款的缴纳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缴纳税款而不进行任何税收筹划,企业的经营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为了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益,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留有足够的可由企业支配的资金。
(四)权衡利益和风险的原则
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款与企业的规模大小和资产多少呈正比例关系,并且无论何种税收筹划,利益和风险都是并存的。风险有大有小,但是一定是时刻存在的,如市场风险、税制风险、债务风险等。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将利弊轻重权衡好,需要足够重视节税风险和收益,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的时候,一些行为会无形中增加企业税负,从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一些费用混淆,会计科目不能得到合理使用,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税费支出超出税前扣除标准。又如,建筑施工企业将发生的会议费等都列入业务招待费;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新技术的折旧费用都列入工程施工等。尤其需要着重注意国家规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限额,不能出现混淆现象,避免对公司所得税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发生,就需要从对所归属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入手。例如,可以将半成品的试制费、设备的调整费及新产品的设计费等纳入技术开发费项目;依照税法规定,会议费可以在所得税前全部扣除。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设置明细的会计科目来严格区分涉及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项目,从而避免混列会计科目对所得税税负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对企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筹划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通过改变企业组织形式来进行税收筹划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样。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可以先选择适当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组织形式、注册地址及集团公司的汇算清缴等方式。如此一来,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个纳税主体可以互相协调、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减少整个集团公司税负的目的。其次,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整合企业内部的新材料等,努力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一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实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最后,依据国家税法规定,收购亏损企业时,同样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盈利应当缴纳的税款可以用收购企业的亏损额来抵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行业内的亏损企业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三)合理确认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
依据我国税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按照完工工程量或工程进度进行收入的确定。企业多种税款与工程结算有直接关系,如企业所得税、企业缴纳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城建税的数额。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一般工期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好几年,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竣工的项目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地确认相关的工程结算收入,在税法允许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延迟纳税期限,以便实现无息使用缴税资金。
(四)重视对成本费用列支的税收筹划
建筑施工企业缴纳所得税税额的同时还受企业成本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成本如何进行列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首先,要及时进行库存盘点,将物资正常使用或损耗部分及时列为费用,对库存盘亏或盘盈及时找出原因,对所有发生的成本及时进行规整入账。其次,应该采用预先列支的方法将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损失列入费用。最后 ,应该适当缩短损失、列支费用的摊销期。
(五)对经济合同的筹划
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签订各种经济合同,并且合同中的很多条款都有可能对企业税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前,需要综合考虑合同条款,对经济合同进行筹划。例如,土地转让合同中重视转让办法、对建筑材料费和建筑施工费的区别、对总分包合同中价格的确定、合作建房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及代建合同房合同,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税收支出,对经济合同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税负最小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industry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raw is used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is fac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given new functions, playing a new role in city life. In large volum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some special historical, soci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value of the building known a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 of them then we need careful treat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ase at home of many, many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the artist clusters are born in the original factory, warehouse, but mostly ign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erformance" upgrade.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obviously very necessary reflections on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is will not only save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目前工业遗产建筑改造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有一定得积累,但是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目前基本上还是大多从艺术角度、文化角度、功能角度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出发,缺乏从整体环境和绿色生态角度的综合研究与实践,存在着建筑细部粗糙、能耗较大、污染环境等问题。
1.1 缺乏对环境、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部分开发商进行改造往往看重的是工业遗产建筑的经济价值,对其历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致使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没有得到保护,缺乏对历史文脉、人文因素的尊重和传承,对建筑内外环境改造不足,改造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环生态环境等。
1.2 改造后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缺乏对节能改造的考虑。
工业遗产建筑的沧桑感是很多设计师想保留的特色,而保留这种沧桑感又与改善旧建筑的维护结构相矛盾,因为这些看起来苍老的立面的热工性能很差,如果改造时不注重节能改造,改造后这些问题这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而且带来巨大的能源浪费。
1.3 缺乏对废材、旧设备的资源化利用
建筑改造不注意施工环节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拆除阶段没有合理规划拆卸、更换下来的建材、设备的走向,不注意实现资源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不规范的管理也会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这些都对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影响。
2. 工业遗产建筑的生态改造原则
基于工业遗产建筑传统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寻求一种生态再利用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建筑改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思考和设计,从而得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生态改造策略
2.1 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的原则
与其他类型的旧建筑相比,工业遗产建筑改造再利用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工业遗产建筑具有特色造型、改造的方向多样、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难以控制等方面。由于工业遗产建筑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改造和再利用的形式千差万别,必须建立相应的改造原则,把其纳入理性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改变以往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1.1 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改造原则
能被称为“工业遗产”的建筑,要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么有着精美的物质形态。因此在改造时应忠实于旧建筑的组织结构,不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或过分的拆改和装饰。
2.1.2 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
经过生态改造的工业建筑,目的是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这种可能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筑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功能需要。由于工业遗产建筑自身空间的特点,其改造灵活多样,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其改造的次数尽可能达到最大值,因此每次生态改造设计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3. 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技术
在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生态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应针对建筑生态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应着眼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当修复,完善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延续工业遗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3.1 材料再利用
在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中,最合理的节材手段就是充分地利用原有材料,发挥其再利用的潜力。工业遗产建筑体量庞大,且建筑寿命相对较长,所以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结构、空间格局,这样既做到了最大可能的物尽其用,又有利于保持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3.2 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
在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污染源及污物的处理。应采取慎重措施 封闭或掩埋、转移污染源,并采用净化涂层或乙烯材料密封含有甲醛的材料,用生物杀灭剂 或密封材料来处理霉变,用密封剂来阻止石棉纤维的挥发量。对于没有污染威胁的废弃物, 我们应对其分类处理,提取其中的有效部分加以循环利用。
4、工业遗产建筑生态改造案例――苏州星海街9号生态办公楼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海街9号原为法资企业美西航空机械设备厂区,在工业园区首期开发的南部工业区,占地约2hm2。改造后的星海街9号作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态办公楼及创意产业基地,成为绿色创作理念与生态技术集成的展示平台,也是企业设计文化的标志与象征。
4.1 创造自然空间
(1)内庭――在原建筑中心区域开挖了两个“Z”形的开放式庭院,内植绿树,并设有小品与水池,保证内部每处空间的采光与通风,使原本闭塞的厂房拥有了流畅的空气通道,形成第1重自然空间。
(2)建筑的生态外廊――在原结构基础上增加宽度为2.4m 的半室外空间,在2层形成了环形通廊,既可作为疏散通道,又是休憩与交流的场所,同时还形成建筑生态的综合遮阳系统。紫藤等爬藤植物悬于外廊的水平格栅上,形成覆盖型生态遮阳,护栏采用种植木桶,种植月季等观赏植物。
4.2 护结构的更新和生态遮阳系统
原建筑通风采光性能较差,保温性能也不能满足现有需求。更新设计采用了自保温墙体材料,建筑外立面设置大面积可开启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设置了可开启电动天窗,改善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同时保证设计空间的照明需要。在建筑外廊上部增设通透的铝合金遮阳格栅作为水平遮阳,东西立面增加了竖向木饰遮阳板。种植的凌霄、紫藤等攀缘植物可以通过柱子和竖向遮阳,攀爬至顶部的水平金属格栅上,形成覆盖型生态遮阳。
4.3 外部空间环境的整治与共生
在改造设计中,建筑用地区域内绿地面积达到 4300m2,水体面积为112m2。厂区东侧沿主干道,以园林绿化的方式布局,选择易于成活和管理的本地树种,进行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在场地西北侧利用下沉篮球场地的土方平衡,堆坡种植大型常绿植物,遮挡冬季的西北风;沿建筑西侧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4.4 节能技术的运用
(1)雨水回用系统:在环境设计中考虑了雨水的污染控制、渗透、滞留和净化回用,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利用从建筑屋顶收集的雨水进行景观灌溉绿化和洗车。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xpound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hope that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words: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各方面均占有很大优势的国外同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迅速提升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流程和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施工成本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正确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应用于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有对施工项目部的生产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使生产和管理成本降低。
(2)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有效地收集、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将使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和高效率化,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改变现今的服务观念。
2.1.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在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经济效果,通过对施工工程成本的计算、复核和分析,从而反映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水平,也就是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成本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反映出施工及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工作方式,降低施工工程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
以前,施工企业只能依靠管理人员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工作效率非常低,工作量较大,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目前,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成本信息化管理,使企业每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有机结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且进行有效的资料处理,从而改变业务运作时间长、产生的信息产生误差大和滞后状况,从而能实现动态成本控制管理,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最终实现。
2.1.3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效率
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进行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在进行成本管理中,信息化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还会带会工作方法的变化,是对企业生产组织的一种变革和企业员工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提,它的运作也需要成本的投入。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进行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要做出必要投入,企业的短期效益将无法与此长期目标进行相比,企业决策对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性。
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选择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高效性的信息化方案,从而才能避免出现使施工企业出现劳民伤财的现象。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成本管理上,只有通过科学统筹安排,才能确保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以最低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去实现高效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使整个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并针对财务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缺乏资金必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而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规范化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使企业获得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上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资金,有利于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专业性也比较强,相应的就要求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财务管理而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其积极效果也难以充分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或相关的机制可操作性较差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也直接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好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
(三)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比较少,致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使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
很多企业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的方面较多。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给企业增加了经济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破产的困境。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其次,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再次,要注意引进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迫使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为财务管理打好组织基础,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对每一项规定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说明,并保障其可行性,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完善各项有关的制度,如财务管理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核算的数据越来越多,给财务管理人员在数据核算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是依靠人力进行相关的计算,不仅效率低下,计算的精确度也难以保障。因此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摒弃只要增加几台计算机就实现财务管理想信息化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次,加强硬件建设,投入新的财务核算设备,并指导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新的设备进行数据核算。最后,积极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智能化的水平,进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四)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
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手段。首先,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收支安排,对每一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其次,派遣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认真做好资金的核算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清理拖欠的款项,避免出现呆账的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能够保障企业取得经营的成功。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要给予财务管理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桦.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