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航空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1: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航空工业质量管理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航空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30-02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共同推动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质量制胜的新时代。质量已经成为汽车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汽车整车的质量来源于它的各个零部件的质量,因此汽车制造商对它零部件的供应商给予了很高的要求。汽车电器在汽车整体构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想得到又好又快的长久发展,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客户的信任接到更多的订单,就必须抓好质量,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本文主要论述了天海汽车电器产品质量的管理现状,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1 天海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1.1 工程部对质量的控制

工程部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研发,主要由结构设计和电路设计。结构设计人员主要是根据客户要求及行业标准设计出产品的外形结构;电路设计人员则是根据客户要求产品的功能,设计内部电路板的原理。

1.2 质检部对质量的控制

公司质量部主要负责所有原材料的入库前检验分出合格和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的转交给采购部退回给供应商;公司的产成品先少量试制,质量部负责对产品外形及使用性能测试,检验合格后开始大批生产,生产出的所有产成品公司规定必须由质量部检验合格后才能包装。

1.3 生产部对质量的控制

生产部门对质量的控制只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公司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适用于工序质量控制,由生产部、工段与班组负责现场质量管理,其控制要点为:

工程部编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技术标准的质量文件,确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设备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并对工装、模具定时检验与校正。操作员工按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并对设备实施维护。工序加工应依据指导文件、工序卡片、工艺更改通知单进行。生产过程中的仪器、设备、工装、模具等全部建立维修、保养卡,并记录保存。质保部对质量波动工序,会同技术部等部门,从人、机、料、法等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

生产工序中检验:首先生产车间由专门的人员对由仓库转来的原材料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检验,合格后再转入生产线使用。现场质检人员依照检验程序,对生产线上道工序进行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标识。生产线上所有操作人员划分班组,班组操作生产的半成品做上班组标记。生产线上还要对最终产品检验,发现有不合格品,根据标记要进行责任追究。生产线最终检验合格后再交由质检部检验。

2 天海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缺乏整体规划

一些部门质量意识不强,在工作交接上缺乏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只顾完成各自工作的数量,忽略质量,采购部只管下订单,不考虑原材料成本,不尽力和供应商讨价还价,采购回来的原材料只记录数量,不重视质量,在下订单前不能将工程部的技术要求及质量规格完全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导致采购产品的合格率很低,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工程部事前控制意识不强,在产品来样审核合格后,通知采购下订单应没有和采购进行详细技术沟通。结构设计人员缺少与质检人员进行技术沟通,使检验人员的检验标准不明确。

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并没有完全深入员工内心,员工作业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单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难以解决此问题,必须从企业文化角度出发,寻求纠正方案;采购部和质检部不懂技术从而造成工作中误解与不协调,另一方面是观念间隔,即其他部门人员关心的是数量,质量管理部门关心的是质量,从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数量与质量既有其对立一面,同时也有其统一的一面。

2.2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公司在建立完善新体系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产品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巨大,但不少人也存在“公司为建立、运行新质量体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司这样做,到底值不值?”“为追求质量就必须牺牲数量,高质量造成了产值下降,利润减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到底带来了多少可量化收益?”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此类疑问的存在,一方面会在员工心理上产生对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抗拒,从而阻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公司在质量成本问题上所进行的工作力度不够。

2.3 供应商选择不当,技术参数交流不足

公司内部设计BCM总成结构,然后将结构图送往供应商,而供应商的选择公司往往不够重视,选的供应商信誉度不高,他们不把客户的需求当做重点,承诺过的往往做不到,甚至有些供应商,还没弄明白我们产品的要求就承诺给我们做,这样的供应商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公司一定要慎重选择供应商。公司的结构件只重视来样产品的评审结果,而忽略了生产前应和供应商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以防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与公司要求的不符,导致反复来样评审,降低了产品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产品成本。

2.4 缺少专业的检验人员

公司结构设计人员评审来样合格后,采购部就下订单,开始大批量采购,结构件的入库检验,由质检部负责检验,如果入库前的检验不能很好把关的话,势必会使不合格品当做合格品,影响产品质量,同时一旦入库,再发现不合格品就不能退还给供应商,因此结构件的入库前检验也很重要。但公司缺少专业的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大多只是单一的电子信息专业出身,不懂结构件的入库检验,当大批的结构件采购回来时,入库的结构产品不经检验就直接入库,等到生产车间装配使用时,会出现两种可能:生产人员不懂结构,不能发现产品问题,产品直接到客户手中,客户使用出现问题,追究责任到我公司,公司赔款给客户;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要返工重新生产。产品入库检验标准不明确,导致产品检验滞后,使生产线质检工作量增加,影响生产效率。

3 天海公司质量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树立质量管理全局意识,系统规划质量管理体系

努力在企业内部培植注重质量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制定合乎企业实际的质量目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通过制订严密的计划,最终实施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要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必须重塑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必须消除人们的种种担忧,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信任与支持,最终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热情,自觉自愿积极投身于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的工作当中。

3.2 合理选择供应商,增强设计人员与供应商的交流

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结构人员把产品设计出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好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仅靠上网搜索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去搜集信息,力图找到信誉度高专业性强的供应商。对于网上搜索到的供应商,要尽可能搜集查阅它的公司资料,帮助我们了解他,买东西要货比三家,供应商选择上也是要货比三家,选择几家比较看好的供应商,分别和他们进行试制前的技术交流,让各家做出少量样品,之后对他们送样进行检测评审,比较选出好的供应商。结构设计人员应结合图纸设计及技术要求与供应商做详细的沟通,以减少错误,提高生产效率。

3.3 提高质检部门的专业能力

公司质检部门主要缺少专业的结构检验人员,人力资源部应协助质检部,增加专业人员的招聘。质检部的人员整体专业太单一,虽然入库前的大部分原材料是电子元部件,但结构件检验缺少专业人员。公司应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测量工具的规范化使用,各种金属件的力学性能,镀件产品的应用要求,塑料产品不同成分对应的使用范围,产品装配的规范要求,等一些公司产品检验所需求的专业知识。规定统一的质检流程,使检验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工程部的结构设计人员,应当以文字的形式编写各个结构产品的检验标准,不能简单地拿图纸为检验标准。

参考文献:

[1] 中国质量协会.Qc小组基础教材(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 张忠东.汽车新品研发项目中的过程质量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性原.设计质量工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4] 韩之俊,章渭基.质量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 郑联语.产品开发中的工艺质量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工业出版社,2000.

[6] 廖桂清.现代设计方法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7] 柴帮衡,陈卫.设计控制北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2)

转包生产是指由对方企业发包(包,即工作包,包括需采购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交货期等),必要时提供设备、技术和培训,由我方按对方企业图纸、技术规范等要求制造,最后由对方企业接受产品的生产模式。随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大集团战略的提出,为增强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满足与国际接触、市场相融的需求,中国的航空转包业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顾客以及市场的需要,本文重点叙述了国外航空企业(以下简称国外航企)在质量管理上对转包生产的几点应用。

一、国外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AS9100的介绍

1、AS9100产生的背景

AS即Aerospace(航空),AS9100的名称为《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S9100是国际航天太空行业以ISO9001为基础,增加航空航天产品在安全、可靠度及质量上的特殊要求,而专门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

航空航天质量体系标准AS9100产生于1997年,1999年正式公布,2001修改为SAE 9100:2000版标准,2004年将SAE 9100:2000作为AS9100B出版,2009年1月SAE正式颁布了AS9100C版标。是美国航空质量集团(AAQG)根据ISO9000基本要求开发的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相关产业的AS91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并获得国际航空航天质量协调组织 International Aerospace Quality Group (IAQG)的认可。在中国,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3年9月25号HB9100-2003,等同采用了AS9100标准要求,并于200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ISO9001:2008的,IAQG(国际航空航天质量协调组织)也对AS9100进行了调整,并于2009年1月了AS9100C版.

2、AS9100标准适用的企业

该标准适用于机场和航空公司的运作、飞行操作和货物处理,以及航空设备、零配件产业和飞机维修产业,为世界各地的组织使用供方建立运用要求,以改进质量和安全,降低成本,是国际航空航天的供方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之一。波音(Boeing)、空客(Airbus)、通用航空(GEAE)、联合技术公司(UTC)等公司均要求将该要求作为对其供应商的必须要求。从行来来分:可以是五金加工企业、电子零件制造商、塑胶加工企业、化工制造企业,只要为航空航天器提供零件制造的任何企业。

3、AS9100标准认证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1)获得知名供应商名誉。认证后的企业,将在航空航天整个供应链中得到广泛公认,将获得更多的航空航天商机。

(2)提升商业竞争力。尤其是在明确要求认证作业采购供应先决条件的商业场合,通过AS9100成为企业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的首准入证。

(3)树立商业信用。按照全球认可的行业标准进行独立的第三方验证,提升企业信用度及客户满意度。

(4)增进顾客满意。向客户持续提供始终满足的产品或服务。

(5)降低运营成本。标准采用过程管理的思路,重视过程控制,减少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进而降低运营成本。

(6)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标准要求企业进行关联的风险评价,增强产品的一致性或可追溯性,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

(7)符合法律法规。AS9100标准关注并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国际、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这必将提升企业法律法规的意识,并将法律法规的要求贯彻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

二、国外航空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对转包生产的要求

1.首件检验

(1)首件检验的定义

首件检验是指对试生产的一件(或首批中的几件)产品零部(组)件进行全面的过程和成品检查,以确定条件是否能保证生产出符合设计和订单要求的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并文件化的物理的和功能的检验过程,用以验证规定的生产方法可生产出工程图样、采购订单、工程规范和其他适用的设计文件锁规定的合格产品。

(2)首件检验所适用的范围

对于以下情况需要进行首件检验:

(a)首次投产及赚点生产的首件。

(b)影响零(组)件的配合、外形或功能的设计更改。

(c)可能潜在的影响配合、外形或功能的制造源、过程、检验方法、制造场所、工装或材料方面的更改。

(d)可能潜在的影响配合、外形或功能的制造货源、过程、检验方法、制造场所、工装或材料方面的更改。

(e)当发生自燃或人为的事件,造成了对生产流程的影响。

(f)产品生产间隔时间超过2年。

(g)顾客或技术规范有特殊要求时。

(3)首件检验的报告的构成

根据AS9102标准的要求,首件检验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零(组)件编号明细表,如果该零件由多个单件组成,必须在第一部分中明确各单件的图号及其对应的首件报告编号。第二部分是原材料、特殊过程及其试验信息的表格,如果零件在加工中采用了特殊过程,必须在第二部分明确所有特殊过程的名称、对应的规范、顾客批准的情况及其各个过程的合格证信息等。第三部分是特性的检查、验证和符合性评价,设计图的每个特性应有唯一的特性编号,应验证每个特性并记录结果,包括验证的结果、验证的方法、验证的频率及其人员等。

2.授权供应商自主放行产品的资格

由于成本及其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需要,国外航企对供应商交付的产品不再进行入库检验,而是要求供应商建立一套供应商自主放行的体现,国外航企在对该体系进行审核后进行供应商自主放行进行授权,授权后对供应商交付的产品施行免检。如果供应商未取得自主放行资格,国外航企将会邀请第三方机构或客户自己对将要交付顾客的产品在供应商处进行产品的放行,而供应商将支付很大一笔放行零件的费用,因此供应商必须取得自主放行的资格。

供应商质量验收代表是由国外航企批准的在供应商处进行产品放行的供应商员工,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除具有检验员的相关要求外,还要具有英语的读写说及理解能力。在国外航企进行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授权前,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并通过考试。在供应商进行自主放行产品后,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必须定期参加国外航企组织的再授权培训,以便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能及时掌握其要求,通常是两年一次。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在放行产品时,需对采购文件、图纸、技术要求、生产记录、特种工艺等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国外航企会对供应商的质量验收代表在履行职责后每年进行一次审核,以确认其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特种工艺及其无损检测的批准

篇(3)

1引言

在新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内的经济水准有了新的提升。为进一步推动民用航空的进步,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了解民用航空工程项目,适应民用航空工程的发展新趋势,提高工程项目的管控效率。因此,在如何提升民用航空工程标准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规范,可促进民用航空工程的进步。

2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价值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管理,通过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采购、施工、签证、验收等环节在内的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直接带动了民用航空工程的进步,但由于国内的民用航空行业起步晚,专业性的技术以及人才缺少,且新时期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问题逐渐显现[1]。国内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管理经验不足,效率不高,管理工作形式化主义严重。在该种新的管理背景下,为进一步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民用航空项目建设标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强工程项目的管控效率,完善管理责任制度,将民用航空项目工程中的每一个岗位职责一一落实到位,确保整个项目全过程的价值效用[2]。

3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情况

3.1初始决策阶段问题多

民航工业目前主要是探索阶段,波音、空客等公司的经验丰富,但是因为民用航空的复杂性、长周期等特点,我们起步又比较晚,人才储备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伴随着产品技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得到了不断提升,真实践行“一代产品,一代技术”的基本思想,各项基础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应用,已在行业内具有初步的影响力,但点的突出并未带动到整个面的提升,工程技术组织内部未能形成经验沉淀、知识共享以及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氛围,工作方式缺乏规范,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偏低[3]。

3.2工程项目管理全局把控少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权责划分不清楚,项目规划存在不合理,因此,实际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全局性把控意识小,这对工程项目产生了较多不良影响。民航工业项目具有探索性强、难度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对于经验相对匮乏的国内民用航空工程来说,从宏观上对项目的把控难度更大。在航空工程领域,国内民用航空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弯道超车,必然要在项目管理领域有所创新[4]。

3.3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国内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类别多种多样,受行业和科技影响颇大,故对民用航空项目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准要求更为严格。航空工业刚刚起步、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人才队伍年轻化较为明显,致使管控者缺少团队成员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发展的航空人才库。若是管理者的专业性水准不高,必然影响整体的民用航空工程发展速度[5]。在工程管理中常常出现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导致的管理者不能对项目决策管理作好科学分析,甚至会对决策人员的管理无法作好科学判断,致使航空工业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的现象,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对民用航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民用航空工程项目管理高效率举措

4.1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部门之间、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工作,确保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共同建立起更为融洽的合作关系,共同保证项目管理各方的利益均衡化,一步一步地促进项目管理各方人员的工作落实。为进一步保证民用航空工程的管控高效,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构型管理,避免后期的反复。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应在工程与制造人员之间做好沟通工作[6]。

4.2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迎合民用航空工程发展趋势,将信息化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工程管理中,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数据库,增强航空工程项目的管控效率,推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7]。

4.3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制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面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前期的制度宣传工作,将该工程的项目制度一步一步地落实下去,提升民用航空项目管理力度,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包括正常运行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作业文件、规章制度、过程手续、质量信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规范等显性知识,还包括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与产品实现相关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等多方面内容[8]。对于以“质量为生命”的航空制造企业,需要在将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重点将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进行质量知识的迭代完善,实现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系统化质量知识管理[9]。

4.4完善现场监督管理制度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现场的监督管理机制,其以该项制度消除航空产品生产中潜在的明显性安全隐患。首先,管理者应该树立起带头意识,坚持从自己做起,如果事故现场发现明显性的危险,必须要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将该种情况上报给上级领导部门,由领导者作出决策。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时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增加对生产现场基本工序的检查频次[10]。

4.5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在民用航空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民用工程生产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民用航空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保障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需要增强新建项目与其他类别航空项目之间的联系性,充分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有助于为以后的建设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民用航空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奠定基础[11]。除了以上几点措施外,民用航空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对项目计划初期、招标、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例如,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应该避免随意性,要做到广泛收集各方的意见,尤其是应该多请教专家;在施工阶段中,要掌握好材料的采购渠道资金的去向等,使工程造价控制更加合理、科学。

篇(4)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现代化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标志,每个企业都对自己以高的要求,高的标准,在项目的每个过程都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相对的在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工程以及项目的整体的质量,还要在每一个项目的最终时进行相应的检测,只有检测的数据符合整体的标准,那么整个项目才能够合格。在现在的建筑中以无损检测最为实用,其功能性强,实用性强,检测后的数据有极具可靠性,所以比较实用于建筑业的工程检测。无损检测指在不损害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下应用多种物理及化学的现象,通过对工程材料及其零部件、结构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测试,以此来评价一项工程的完整性,安全性和连续性,其检测非常的细致,能够检测到每一个构件中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契合来进行判断。是非常契合建筑企业的一种检测手段。

1.建筑工程中工程质量管理与无损检测的重要性

建筑业中一项工程如果想要最后完工,并且符合企业的标准,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求在工程中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还要有无损检测,要求达到质量管理与无损检测相结合。工程管理是一项工程的中枢神经,是一项工程的核心部分,如果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不成熟,那么在其管理范围内的工程就会形成一种散沙,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就没有对应秩序。工程的质量管理机制的引进无疑是我们对于工程的一颗定心丸,其在竞争激烈的建筑中占有首要的位置。工程质量管理限制了一个项目因为竞争形势下的“只要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愚昧想法,有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机制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缺少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现阶段的高信息发展社会,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工程质量管理也必须要以信息化,现代化相结合,有好的体制管理才会形成优质的工程。

无损检测技术的进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由于许多机械出现了一系列灾难性破坏,所以引入了一项先进的技术对一些精准、细微的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传统的检测技术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于破坏机理毫无认识的基础上,所以传统的检测俨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今天的项目,所以为了适应今天的发展,人们创立了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指检测工程的潜在损伤和缺陷,其应用在建筑工程企业中相对的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但并不是工程只要在完工前进行无损检测就能绝对的确保其质量,其一项工程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问题,他与很多的环节都有很多的关系,比如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在完成一项工程的同时应该要达到每一个步奏都要完善,无损检测只是质量保证的手段之一,他必须建立在其他环节上的紧密结合,然后同样必须与其他环节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

2.建筑工程中无损检测的目的及其发展前景

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其结果无非是优胜劣汰,最终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主要。在这种竞争下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产品质量,对产品研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产品完工前的检测。建筑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目的有1、降低制造成本。建筑工程在其完工的过程中进行无损检测有利于其成本的降低,如果其不进行无损检测就有可能造成工程中存在缺陷或不符合其质量的相关要求,然后我们在完善这些漏洞,或者补修时需要耗费一些额外的费用,造成成本的更大的浪费。2、提高可靠性。为了工程在完工期间能够正常的运行,提高可靠性也是必要的,提高工程的可靠性能够使得工程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不至于发生一些故障造成意外的事故。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各种材料和复合结构的应用不断的适用于建筑业,人们对其检测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一些常规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于建筑业中,无损技术也随之引进,无损技术的发展俨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不断的应用于建筑业中,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是由自动化的机械手和机器人加速了许多检测工序,其增强了无损检测的复验性,其在以后的建筑业发展中是必然的趋势。现代化、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的企业中越是多的应用无损检测就越会确保其质量的安全,其就越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领先机,越是有安全可靠的检测系统,就越证明了其工程的质量与实力。目前,我国拥有17万无损检测人员和2000多家无损检测机构(不含企业内部探伤室),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身与设备安全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损检测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其应用不仅仅是在建筑工程企业,其发展是全面的,前景更是客观的。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的生命,要想更好的管理好工程项目就必须将质量问题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项目管理部应经常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强调质量问题,树立质量高标准的理念,要以质量立信誉,以管理求效益,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无损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而无损检测在检测和评定建筑材料起到了控制材料的质量和生产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建筑中也会成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这样就会使建筑材料有更高的性价比,随着质量处理与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中无损检测也变得更加重要,无损检测将成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

3.结束语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发展速度,无损检测的作用与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二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无损检验就是在建筑材料﹑构件﹑高质量的基础上,并且能够保证这些构件优异的质量,还必须采用不破坏产品的形状、不改变其使用性能的检测方法,从而达到对其进行百分之百的抽检。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认真实施无损检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保证建筑工程安全进行,促进其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拱信.激光全息技术及其工业应用;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篇(5)

1 前言

随着航空工业不断发展,飞机的战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其复杂程度也不断增加,加之研制过程中许多新的设计技术的运用,客观形势需要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同时,持续改进作为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也充分说明其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设计质量管理工作应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体系,这就是优化设计管理流程,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螺旋式上升通道。

2 强化内部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ISO9001进一步强调了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成为评价质量的标准。过去,只是在售后服务阶段通过优质服务让顾客满意,一直认为提高“顾客满意度”是售后服务部门的事情。实际上,让顾客满意的第一步就是从了解顾客的需求开始,然后在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的设计者,我们应该从型号研发开始就树立“产品依存于顾客”的观念,一切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及时、准确地理解顾客要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最终顾客满意提供有力的保障。

2.1 强化全员设计过程的主动控制意识,有效提高质量意识

对工作的态度是精益求精,还是马虎将就,这直接体现着质量意识的高低。强化全员设计过程的主动控制意识,我们不仅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规章,而更重要的是要将员工自我约束与外在制度约束有效的结合。应在认真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对文件条款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文件的理解,发现文件本身的不足,及时予以完善,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文件及制度进行设计、控制和管理,始终将顾客需求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主动了解和研究顾客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发现设计方案或者设计思想的不足。建立有效的质量改进激励机制,对在研制过程中能积极发现问题并有效预防者,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适当的鼓励或奖励,将彻底纠正问题变为有效预防问题。

2.2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质量专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和先进技术应用

2.2.1 应重视和加强质量专业人员素质的培养。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完成的。而型号研制的每个过程、每个阶段,都设有专门从事质量管理的机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大都依靠质量专业人员来具体组织和运作的,所以质量专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好坏。目前,绝大多数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虽然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但没有经过系统的质量专业知识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管理部作为公司质量管理直接负责单位,应该对业务部门进行一些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或者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先进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引导业务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得以持续有效的提高。

2.2.2 加强先进的质量工程技术应用。运用先进的质量工程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体现。首先就管理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摆脱目前这种质量工作仅局限于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尴尬局面,建议公司质管部门结合我公司目前质量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培训,促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从而系统、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二,就产品设计方面来讲,设计人员应加强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如并行设计、稳健性设计、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中,集成、并行的思想和模式,构成了现代产品设计的重要内涵,形成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开发的技术特点和体系,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资源,为产品设计提供最有效的技术支持,达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3 应加强设计过程质量管理,并持续改进

ISO9001八项原则中强调持续改进是永恒的目标,ISO9001标准只是系统性地提出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每个组织/部门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如何发现本组织/部门管理过程中不规范、不正确的工作方式、管理流程并加以改进和优化,使企业或部门的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2.3.1 有效提高设计评审的质量。我们在组织评审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评审组成员的构成、评审组成员的责任心、评审资料的提交等一系列等问题。因为设计评审作为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以弥补设计者知识、经验的不足或考虑不周,及早发现和消除设计缺陷,使设计趋于成熟和完善。有效的评审不仅可以加速设计的成熟,使设计方案更完善,并能降低研制费用和缩短研制周期。评审工作组织得是否严谨直接关系着评审结果的有效性。但是目前有些评审存在一些问题:(1)提交评审资料不及时,使得评审专家不能充分了解设计方案或思路,造成不能系统性发现问题或缺陷;(2)评审组成员的选择。按设计评审的思想,评审组成员应该是不参与设计的同行专家,以旁观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根据工作经验,多方面提出问题。(3)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强化评审人员的责任心,有些评审组成员不能认真地审阅技术资料,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大大影响了设计评审质量。

2.3.2 设计质量复查。近几年,我们已充分认识到设计质量复查的重要性。设计质量复查不同于其它活动,它要求有一定的复查时机和特殊的复查对象。设计质量复查不能各自局限于本专业、本系统内,而要发扬协作的精神,认真复查各系统、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减少不匹配问题发生,设计质量复查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质量管理方法。

2.4 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

内部审核、自我质量监督检查是建立自我完善机制的重要手段。从发现过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考虑,内部审核比外部审核的深度和广度都要高。要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改善检查组的人员构成,可以借助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来提高自我质量监督检查的质量。同时,还可带动各专业室执行文件的自觉性和有效性。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对善于发现问题者,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激励。

结束语

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管理思路都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关键是我们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态度,即一定要务实。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来自于实践的管理思考和经验总结更为宝贵,也更有借鉴意义。管理没有定式,有效的、实用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尹娟.民用飞机研制中设计质量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2,106.

篇(6)

据统计,2012年,全球民机整机的产值约为1000亿美元,其中通用飞机的产值约为250亿美元,约占25%,但这其中大部分市场为西方巨头所占据,中国通用飞机制造业仍然处在探索发展的初期。

通用飞机制造业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活塞飞机每年的产量大约只有经济危机前(2008年)的一半左右,各个活塞飞机制造商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经济危机的;中击,比如豪客比奇公司在出售未果之后,停止了喷气公务机的研发和制造,公司更名为比奇公司。由于比奇停产喷气公务机,赛斯纳公司成为了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有拥有活塞、涡桨和喷气公务机三个门类的通用飞机制造商,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借鉴。

赛斯纳公司成立于上世纪初,并于70年代,受到美国经济危机和1979年实施的通用飞机产品责任法的影响,不得不停产了许多活塞飞机产品,公司几易其主,最后被德事隆集团收购。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赛斯纳公司的;中击也很大,公司被迫几次裁员。尽管屡次遭受挫折,但赛斯纳最终还是走出了危机。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固然是经济形势的好转帮助了赛斯纳,但另一方面,其自身功夫也十分了得,该公司一直依靠自主研发,不断推出新型号,不断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这是其保持不败的关键因素。

除了比奇和赛斯纳的案例,还有一家企业也值得学习,即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唯一一家进入到喷气公务机领域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利用在支线飞机领域掌握的技术,成功的切入到了喷气公务机领域,开发了莱格塞600公务机。但其后续机型的成功则得益于其不断的自主创新,如飞鸿及世袭系列公务机的研发等。

当然,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如亚当公司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因补偿贸易,台湾和美国公司合资的华扬史威灵公司,也在经济危机中破产,此后公司几易其主。

了解了国外的情况后,再回到国内,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通用飞机制造业呈现多地开花的态势,但很难多地结果。从历史趋势看,目前民营企业在通用飞机制造领域的发展正处于第二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在此期间,有数量不少的民营企业进入到通用飞机制造领域,包括哈尔滨君达轻型飞机公司、甘肃亚盛泰格通用飞机公司、滨州大高通用飞机公司等,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完全退出了通用飞机制造领域,有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难言成功。从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出台以后,民营企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浪潮,在此期间,北京、山东、山西、江苏等地发展最为迅猛。

毋庸置疑,通用飞机产业潜力巨大,但发展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因此,进入通用飞机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应对产业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用飞机作为民用飞机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具有“三高三长”的特点,三高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三长是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的回报周期长、产业链条长。通用飞机制造的回报周期要远高于矿产、能源和地产等行业。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正处于培育期,这个周期甚至长于产品的研发周期,因此发展通用飞机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对航空的热爱以及坚持不懈的信念,投资通航无法图谋短期效应或利益,只能用韧劲儿和耐心迎接长期的回报。

第二是对产业政策的理解。由于通用飞机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我国对通用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版),通用飞机的制造建设项目,需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而通用飞机在国内的组装和销售,还需要取得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民营企业只有对我国通用飞机制造业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民航规章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够避免走弯路。

第三是产品和市场的认识。国内通用飞机生产商制造的产品首要目标市场肯定是在国内,因此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国内组装,都要对细分市场的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目前,我国通用飞机市场仍然是以“B2B”为主,企业需求仍占主导地位,私人消费需求比例还很低,而国外成熟的市场主要以“B2C“为主,私人消费的比例很高。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型号的成败往往决定了一个飞机制造企业的命运,因此,在切入市场时,对于产品选型,民营企业需要深思熟虑。

第四是完善的体系。通用飞机制造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等,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飞机制造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体系的对抗。

篇(7)

2013年出口额:377.5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49568.6 %

郑州旭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由东旭集团、河南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郑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于2009年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注册资本11亿元人民币,为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旭飞光电主要从事平板显示和太阳能产业材料的设计、制造与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TFT液晶玻璃基板。

长期以来,全球TFT-LCD液晶玻璃基板供应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几乎没有能供应G5液晶玻璃基板的企业。而旭飞光电成立一年多后,便自主研发出了第五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并获得当年全年订单,从而打破了液晶显示领域国外的技术封锁。

作为其大股东之一,东旭集团2013年实现净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158.86%。而2014年首季,其盈利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盈利的一半。目前,其托管的郑州旭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5代液晶玻璃生产线三线、五线已全面建成投产。

2

青岛丰华灏龙化工助剂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554.2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18558.9 %

青岛丰华灏龙化工助剂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销售抗氧剂的化工企业,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青岛市四方区丰华橡塑助剂厂,产品主要有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复配类抗氧剂等多个品类,全面通过了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该公司生产的抗氧剂在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燕山石化等中石化和中石油集团下属的石化企业的聚乙烯装置上使用,并已出口到东南亚、南美、中东部分国家和地区。

3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350.0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4668.4 %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6年,总投资超过3亿人民币,主要生产手机触摸屏类产品。目前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母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4.6亿人民币,总资产超过100亿人民币。2013年,深圳欧菲光科技实现营业收入9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49 %;实现净利润5.71亿元,比上年增长77.95%。产品于2008年通过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4年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

宁波海曙洋嘉宝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137.1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4553.1 %

宁波海曙洋嘉宝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以采购经营日用品、宠物用品、纺织鞋帽、礼品和节日PARTY用品及电子类产品为主的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涉及欧洲、北美、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近几年全球礼品市场不景气,但海曙洋嘉宝行业绩逆势上扬,2013年出口额更是增长数倍。

5

厦门波尔谛商贸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273.5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4313.3 %

厦门波尔谛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营品牌企划、礼品策划、方案设计、产品开发和配送,是一体化礼品解决方案供应商。礼品包括商务纪念品、市场促销品、生动化家具等,具体涉及服装、家居、箱包、玩偶电子、文具等类别。客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迪拜和澳大利亚。

该公司已经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十多年,是其礼品指定供应商之一。同时,厦门波尔谛还为雀巢、强生、统一、康师傅、达芙妮、宝岛眼镜、伊利、建发酒业、厦门市旅游局、林德叉车、厦门银鹭集团、中国移动等国内外企业提供礼品服务。

6

江苏日月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222.2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3755.4 %

江苏日月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绿色照明产品开发、生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总资产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螺旋灯生产基地。该公司拥有节能荧光灯和LED半导体照明方面的全套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具备年产2亿支节能荧光灯和20万套LED半导体照明灯具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LED半导体照明路灯、螺旋形节能荧光灯、U型节能灯、植物生长灯、太阳能光伏照明灯具、全光谱保健灯、冷阴极城市照明灯和电子驱蚊灯系列上百种规格。

据悉,日月照明产品获得了20多项节能灯和LED方面的发明专利,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专供飞利浦、欧司朗、GE等国际知名品牌及国内大型灯具出口企业,同时还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7

苏州市意可机电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242.0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3733.7 %

苏州市意可机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投资额5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生产精密零部件、组装件,具体包括汽摩配件加工、 机械零部件加工、能源产品加工、 医疗器械加工、五金工具加工等产品,涉足航空、医疗、仪器仪表、精密设备和工业设备等制造领域,服务于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该公司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在中国市场,同时远销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目前每年销售额翻倍增长。

8

中航世新燃气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148.2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2937.0 %

中航世新燃气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对燃气轮机核心业务进行资源整合,于2002年组建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形成了以燃气轮机成套设备、燃气轮机动力工程、机械非标自动化成套设备等设计、开发、制造和服务为主的业务板块。近几年,中航世新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具备了燃气轮机、风电、太阳能等发电设备的成套及工程总承包能力。

该公司产品还出口到中亚、东南亚等市场,“走出去”屡传捷报。2010年中航世新生产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哈萨克斯坦让那若尔油田发电投产,2011年和2012年连续燃气轮机发电机组陆续用于土库曼斯坦巴格德雷自备电站项目和土库曼斯坦南约洛坦项目。

9

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788.7万美元

2013年出口增速:2614.6 %

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和制造汽油机汽车、摩托车喷油器、甲醇喷射器、天然气喷射器及柴油车后处理SCR系统尿素喷射器等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牌”汽油机电磁阀式喷油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该公司注册资本5378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9000万元。

源创的合作伙伴有吉利汽车、玉柴机器、伊朗SAIPA、伊朗IKCO等知名国内外企业,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10

梦达驰汽车系统(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2013年出口额:578.2万美元

篇(8)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中,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如果不从产品质量入手去赢得市场,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1】,它广泛用于各种生产领域,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发展。在企业生产中成功实施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控制中将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是美国休哈特博士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特别是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引入并运用后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该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企业列为高科技之一,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运用【2】。近十年来我国的许多企业也开始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随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基础逐渐深入,在现在环境和条件下找到一种适合国内中小企业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应用方法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的应用研究对发挥统计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推广统计过程控制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统计过程控制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品与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它是过程控制的一部分,从内容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控制图分析过程的稳定性,对过程存在的异常因素进行预警;二是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分析稳定的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对过程质量进行评估【3】。

1. 控制图原理

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CL,central line)、上控制限(UCL,upper control limit)和下控制限(LCL,lower control limit),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UCL和LCL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描点落在UCL和LCL之外或描点在UCL和LCL间的排列不随机,则表明过程异常[4]。控制图通过图形的方法,显示生产过程中质量的波动,并分析判断原因,从而提示生产人员采取及时措施消除异常。

2. 控制图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例

2.1 本例采用公司生产中某一产品的挥发性成分含量为控制对象,企业标准要求为70%±5%,选取生产中连续25批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作控制图。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如下表:

表1 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

2.2 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移动极差如下表:

表 2 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移动极差

2.3 产品挥发性成分平均含量和平均极差的计算

产品挥发性成分平均含量 =(x1+x2+x3+…+x25)/25=71.918%

产品挥发性成分平均极差 =(R2+R3+R4+…+R25)/24=1.34

2.4 移动极差(Rs)控制图

本例样本组按n=2,系数D3和D4的值查《计量控制图控制控制限的系数表》得出[5],由于该移动极差已呈现统计控制状态,于是可进行移动极差控制图的绘制。

根据国标GB/T 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规定了8种判异准则,由判异准则得到对本例图1的Rs图没有异常点,所以判稳。

2.5 由于本例的Rs图判稳,故可以接着再建立单值X控制图

本例样本组按n=2,系数E2的值查《计量控制图控制控制限的系数表》中n=2时的A3得出[5],单值控制图绘制如下,该控制图表明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2.6 将Rs图与X图联合运用,延长X-Rs的控制线,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日常管理。如果制作出的Rs图中的点子排列异常,那么我们就要从生产人员、设备、生产原料、工艺方法、环境、测量(即5M1E)[5]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原因,并对其纠正,然后重新采集数据作Rs图,直到可以判稳为止。

3. 讨论

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各个过程应处于受控状态。但受控不等于没有变异,即使在相同条件下,每次生产的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变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是不允许出现变异,而是要控制它,统计技术正是识别、分析、和控制变异的重要手段。控制图的基本功能就是掌握过程质量的变异情况,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时当发现质量有异常情况时,控制图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变异因素,会在出现错误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并保证异常因素不再出现,这样就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唐晓芬. 六西格玛核心教程[M].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2003:4

[2].文放怀. SPC实战手册[M].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2, 5

[3].何祯,同善忠. 面向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管理方法研究[J]. 工业工程,2005:8

篇(9)

双循环知识管理体系,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从创建到使用,到最终报废)知识管理为目标,以双循环知识之轮驱动为核心,以多项目全流程的信息化体系支撑为手段,将知识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GJB5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思想融入在该体系中,务求知识的高效沉淀、共享、学习与应用以及高效创新,做到知识创新的多(数量多)、快(效率快)、好(质量好)、承(便于传承)。

双循环知识管理体系的模型如图1所示。该体系将产品全生命周期下的不同业务按照四个象限维度进行了划分,以正象限的知识之轮来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过程中,设计、工艺、生产、检验、质量、服务等各环节可重用知识的显性化度和扩散度,以负象限的知识之轮来衡量应避免错误的显性化度和扩散度。正向快速重用,负向快速归零,使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知识相生相成,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下面将以中航工业光电所(全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为例,说明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产品双循环知识管理体系。

中航工业光电所是我国最大的航空火控系统和光电系统专业研究所,其传统的知识管理体制曾经面临如何快速有效创新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导致在产品创新上不能有效利用前人成果,同时也不能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都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新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客户忠诚度也逐渐下降。

2007年,中航工业光电所创建了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双循环知识管理体系。借助该体系,光电所加速了知识的创新和积累。据不完全统计,中航工业光电所2007-2011年期间积累的有效知识已超过2007年之前的总和。同时,有效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减少了设计人员低水平重复设计劳动。避免了重复性的设计失误和缺陷,减轻了试制、检验和售后的压力。此外,也为光电所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如减少设计重复工作量20%,节省物资采购成本25%,节省试验和售后服务成本10%,投产时间由四周压缩为一周等,实现了设计模型、典型工艺、数据程序的大量重用。

产品双循环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中航工业光电所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和魅力。

产品正循环知识管理体系

产品正循环知识的管理,就是对科研、生产、检验试验、服务保障等过程中产生的方法、理论、设计、工艺、试验、技巧等知识与技能,进行存储、挖掘、共享、传播和再加工,然后应用于产品再创新的过程。

中航工业光电所通过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将产品各业务环节的技术报告、审批单、工程图档、三维模型、汇总表、设计源文件、仿真分析结果、图片、视频等知识有效积累,通过正循环体系加以有效利用(图2)。

下面以中航工业光电所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加工、检验试验等的知识管理为例,具体介绍产品正循环知识管理的主要管理系统和应用方法。

中航工业光电所正循环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是以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的技术状态为主线,打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流。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反复迭代提高,从而实现知识资产的持续增值。

基于PDM

中航工业光电所主要基于PDM进行设计知识的积累和重用。

经过多年的专业化发展和设计实践,中航工业光电所沉淀了深厚的设计知识。随着型号研制和批产在PDM系统上全面开展,赋予PDM系统研发管理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的双重使命。PDM系统以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数据组织方式,使所有的设计知识和产品BOM可以进行对应和关联,设计人员将光、机、电、软、总体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迅速移植到PDM系统上来,并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共享。

设计知识是全所共享的公共资源,设计人员既是资源的贡献者,也是资源的受益者。设计人员利用现有的设计知识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新的设计知识随之并共享。

与原有知识获取方式不同的是,PDM系统给设计人员提供强大的组合检索功能和结构化管理能力,设计人员获取知识更加方便、更加精确,可用的信息更多。PDM系统打破了部门的分割,使设计人员更容易协同,更适合面对复杂产品的研发。

设计知识的快速积累使知识的集成创新得以实现。大量成熟的设计BOM被新产品所借用和重用(见图3),使设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的创新,提升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含量。这种“搭积木”式的设计方式使产品成熟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基于三化库

中航工业光电所基于三化库来进行设计知识的固化、复用。

中航工业光电所在产品研制中推进“三化”工作(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借助三化库的建设,将企业长期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固化下来,并能方便、快捷地在以后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使用。

2009年起,中航工业光电所建立了“三化”资源库,将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互换性且能复用的零、部、组件,通过流程和制度进行管理,其中包括所级通用件、所级标准件及借用件,并通过流程控制其相互间的转换。

“三化”资源库是“三化”设计的基础,利用现有的三化资源库查找功能、性能、结构及接口方面相同的、可继承的通用模块,对能直接使用的,可在新产品的BOM表中直接建立关联关系;对不能直接使用的,可根据新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设计,重组出新的知识资源,形成系列知识体系。

基于CAPP

中航工业光电所基于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规范工艺设计和提升工艺设计效率。

工艺设计作为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中间环节,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航工业光电所从2005年开始实施应用CAPP软件,沉淀工艺人员的经验知识和各种工艺数据,使工艺设计过程更加规范,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缩短了培养合格工艺师的周期,工艺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升。

正循环体系下将现有成熟的工艺知识分类存入CAPP工艺知识库,使工艺知识不再零散(见图4)。

工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工艺知识的获取、查询、修改及一致性维护等主要内容。在CAPP专家系统中,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将工艺专家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库表格,方便地实现了知识和规则的获取、查询、修改和维护等工作。

工艺文件经过审批、后就可以共享给所有有浏览权限的成员,从而实现工艺资源的共享。中航工业光电所通过检索典型工艺、标准工艺,大量采用成熟工艺提高了新型号产品工艺编制的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再对原有工艺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和迭代,通过工艺知识的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基于DNC

中航工业光电所基于DNC(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分布式数控)来达到数控加工知识的智能、便捷。

数控加工在企业结构件的生产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数控程序的管理、设计、通讯是整个生产活动中的核心环节。智能、便捷的重用数控知识是企业长期高速发展的要求。

中航工业光电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控加工及编程数据,将这些可重复利用的、成熟的数控知识保存为数控编程、加工知识库。基于DNC系统,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刀具库、数控机床库、切削参数库),数控编程加工方法模版库,典型零件数控程序加工方法库。DNC系统与PDM系统集成,以PDM结构树作为主线,直接利用设计模型编程,把与程序相关的模型文件、刀具清单、程序备注、装夹图片、设备等技术资料、生产加工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关联管理。

对新研产品中类似零件,不仅从宏观的整个加工过程、装夹定位方法参考原有产品的工艺,而且从细节的每一区域加工先后顺序、加工模版,刀具选用、切削参数的参照借用等方面均可借用以往的数据,节省了加工前期的准备时间。

基于试验检验管理系统

为保证产品验收的正确性,中航工业光电所编制了试验检验规程,指导产品试验和检验,对产品的试验工作进行详细的描述。针对大量的环境试验,编写了作业指导书,使试验操作有章可依。对试验检验过程出现的关键性问题,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对课题进行研究,不断补充完善知识数据库。

建立了试验检验管理系统,产品试验检验的过程数据可以在网上共享和追溯。当有新产品的试验检验任务时,可以借鉴以往的数据,快速形成新产品的试验检验办法。通过不断积累试验知识,对设计人员在新型号新产品设计制造中提供帮助,使产品以最少的试验件达到最好的试验结果,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效率。

产品负循环知识管理体系

负循环知识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科研、生产、试验交付、使用和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故障信息进行集约化管理,利用“信息反馈,闭环控制”的原理,通过规范化的程序,使产品故障得到及时的报告和纠正,知识与经验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推广,在支撑产品可靠性增长与产品迭代改进的同时,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与管理知识的负向剔除与迭代。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意见反馈,将负循环知识体系推向更深层次的循环完善,借助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形成动态的深度负反馈闭环知识管理体系(图6)。

负循环知识体系取代了以往故障管理借助“成品故障审理单”、“返所维修任务单”等表单记录和纸质流转的方式,建立了利于知识的沉淀、共享、汲取、重用的循环模式,通过质量预警避免相似故障重复发生,有效支撑产品的迭代改进。

下面仍以中航工业光电所为例,介绍负循环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

中航工业光电所的负循环知识管理包括:负向知识沉淀,故障分析与纠正,负向知识经验学习和汲取,预防故障管理,完善负循环知识体系等几个环节。

第一步:沉淀负向知识

中航工业光电所通过“质量与外场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和关联了科研、生产、调试、交付及使用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故障信息,建成了负向知识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该共享平台进行负向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利用质量与外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与PDM的BOM树关联,将外协配套产品(由光电所设计图纸,外部合作单位生产的产品)入所复检、加工装调、产品验收、外场产品返所维修等过程的故障信息记录到组件或部件级单元,并通过识别故障现象、试验条件、机内检测指示、发生故障的产品工作时间、故障观测者、故障发生时机,以及观测故障时的环境条件等,实现信息的分类存储与管理。质量与外场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实时性、可跟踪性强,使用方便的特点,为故障跟踪归零提供了信息化支撑手段。

第二步:故障分析和

中航工业光电所通过信息集成和关联,将质量与外场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故障信息同步引入FRACAS系统(Failure Report Analysis and Corrective Action System,故障信息闭环管理系统),故障信息进入故障分析及纠正闭环管理。

在FRACAS系统中,对故障进行初步分析、纠正(即排故)、深入分析及再排故、故障备案等技术质量问题的每一步环节,进行详细的过程记录,积累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出现的硬件故障、异常,以及软件失效、缺陷等经验。通过“工作流”和“报警”功能,传递和相关故障信息,实现故障处理流程的过程监控;并通过设置工程项目属性,冻结闭环事件的技术状态,提供多样化的故障信息输出形式,为故障经验的汲取和学习培育土壤,实现负循环知识体系知识的与共享。

第三步:汲取经验,纠正故障

通过负循环知识管理FRACAS系统信息查阅、录入、编辑和输出,在实现故障信息闭环管理过程显形化的同时,使故障归零成为可追溯的过程,便于故障经验的学习和汲取,促进故障纠正,缩短归零周期(发生同一故障概率为零的管理周期);通过FRACAS建立的故障信息数据库,为可靠性设计和分析以及关于维修策略、保障策略和备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统计、分析和计算,追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开展质量预警,避免事件的复现;根据用户的工作任务,定制各种工作界面、计算、警报等内容,编制统计报表和图形模版,对FRACAS系统内的信息数据予以输出,进行质量趋势分析,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系统的故障走势和可靠性水平;为可靠度、可用度、失效率、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计算提供数据支撑,便于开展可靠性增长和费用分析。

第四步:故障归零管理

中航工业光电所归零体系中的“举一反三”是质量问题处理别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FRACAS系统的数据维护、访问、组织和筛查,借助曲线、表格和直方图的参数化绘制,从产品型号、故障模式、系统、组件、模块等多个维度,定期分析和研究产品的质量形式、质量趋势,开展质量预警等工作,实现对质量问题举一反三,由问题管理向预防管理转变。

第五步:完善体系,改进产品

在故障经验沉淀、共享、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引入客户(主机与部队)对光电所在役产品的使用意见反馈,为今后的产品改进和市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将负循环知识体系推向更深层次的循环完善。

中航工业光电所在各服务外场常年派驻有技术服务保障人员,直接获得一手客户信息,并上传到客户信息数据库中。建立各外场的走访工作制度,在日常紧密沟通的基础上,开展到各主机厂所及部队的现场走访,捕捉最前沿最真实最迫切的客户反馈。制定客户信息收集及汇报奖励制度,对搜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均给予一定奖励。

双循环体系的联动

知识正循环体系建设以提升知识利用率、加快知识迭代创新速度、提高产品成熟度为目标,以知识的显形化、结构化、规范化、体系化为手段,借助信息系统整合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使得知识管理的内容得以扩展。正向知识循环加速,将导致负向知识的增长,需要经过有序的梳理,将负向信息导入负循环体系,经过沉淀、、汲取和创新,转换为知识并反馈于正循环知识体系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图7)。

对中航工业光电所而言,正、负向知识循环的双向联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设计问题的循环联动

负向知识的循环联动,促进了设计可靠性、可制造性、电磁兼容性的改进,支持电路集成以及设计重用,对产品设计问题起到了规避和指导作用。

故障信息、客户需求及客户体验构成负向知识循环的核心,是负循环知识体系迭代创新的源泉,负循环知识体系循环联动,不停地作用于正向知识循环,加深了设计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感性认识,促使设计师从“自我主导”转变至“客户主导”的设计理念,使设计师最大限度地演绎客户需求与产品设计的完美结合,促使正向知识循环更加科学、理性、坚实。

制造技术的循环联动

篇(10)

中图分类号:U4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09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43

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创新都是其发展的根本,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同样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渐加剧,汽车行业也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成本的增加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等都对我国的企业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因此,想要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持,需要不断对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进行开发和研究,降低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新技术和新能源为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本文对当前我国汽车企业发展中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1 我国汽车新能源和新技术的概述

1.1 汽车企业的新能源简述

第一,氢动力。这一新能源的应用主要是在宝马和本田两个汽车企业中。对于宝马汽车企业,其在发展氢动力的过程中为汽车设计了一套高端的绝热储气系统,其通过多层的复合材料应用将储气系统设计成一个中空的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外界温度的影响,降低储气系统使用过程中温度升高可能造成的爆炸等危险事故,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氢气使用在汽车的动力系统中,为汽车运行提供充足的动能,且氢气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几乎不存在,对当前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善措施。

第二,电力驱动系统使用。对于该系统,其主要是将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改为电动机,通过该动力系统的使用将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应用变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在该技术的应用中,其所产生的输出扭矩相对于燃料系统来说更强,在当前已经具有了非常广泛的市场。然而该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项非常严重的限制,那就是电能的储存往往很难满足电动汽车的长时间运行,由于相应的电能储藏设备开发一直没有太大进展,导致该技术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第三,燃料电池。这种技术主要是以氢气甲醇作为主要的燃料,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燃料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为汽车的驱动系统提供充足的电能,这种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产生的是水分,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因此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新能源开发项目,对于这种新能源开发技术,其在提供动力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氢气和氧气在实践的化学反应,而不是能源的燃烧,不会出现有害气体的排放。此外,通过该技术能够实现能源的充分反应,提高了能量的转换效率,同内燃机相比,其对环境的污染更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新能源之一。

1.2 新技术介绍

第一,混合动力技术。这一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汽车新技术,已经有一些汽车企业将其应用在具体的生产中,而其中比较著名的则是丰田企业,其将混合动力技术和环保理念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当前的汽车混合动力技术中,比较常见的是汽油机和电动机混合以及柴油机和电动机的混合两种形式,这两种混合动力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的电动机和发电机上,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合动力技术。

第二,复式内燃机。这种技术主要是对于发动机的点火方式进行了改善,像汽油机,其采用的点火方式是火花塞点火,而对于柴油机,其采用的则是活塞压燃方式,两种点火方式主要是根据燃料的燃点以及存在的形式,通过对应的点火方式能够对燃料进行更加充分的燃烧,提高了发动机的能源利用率。此外,通过两种点火技术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技术,那就是汽车压燃技术,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燃烧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燃料的燃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了汽车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

2 汽车企业实施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策略研究

2.1 加强人员的管理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人员的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中,特别是对于压力较大的领导队伍,只有不断提高领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领导队伍对整个技术开发部门的关心和帮助,才能使技术和能源开发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企业需要通过如下方法来对技术和能源开发员工进行培养:首先,对其进行良好的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技术人员能够对最新的能源和技术发展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使技术人员认清能源和技术的开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采用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来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开发,为此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以及工程进度审核等方式来对技术人员进行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

2.2 优化内部结构,科学配置

对于汽车企业发展来说,员工的有效利用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汽车企业内部机构进行科学的配置能够使企业的科研机构更加简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人员和资金的合理分配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在进行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劳动力的重复投入,降低汽车企业的开发成本。在进行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时还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的研发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研发过程中的人员和材料的过度消耗,减少企业新能源和新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研发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预测和计划等活动,能够对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价值进行准确的估算,从而了解这种新能源或者新技术是否具有开发的必要性。对于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来说,领导阶层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效果是决定研发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2.3 认真考量新能源和新技术项目

对于新能源和新技术项目,其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该项目的未来生产效益等进行科学的判断,只有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才能在这一基础上来进行技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而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设计和制作时,可以通过多个项目的设计和对比来选择最佳的运行方案,但对于设计项目的选择来说,其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实际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及时利用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应用来促进技术的开发。此外,通过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实际性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从而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改善。

2.4 责任制度的实行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通过高效的技术开发设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汽车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技术和能源的开发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负责人身上,这样能够增强设计和开发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问题,为企业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口碑。此外,通过责任制度还能够将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通过明确的责任来提高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开发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此外,还可以将开发新技术和新能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材料损失同开发人员的收入进行挂钩,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提高,且通过该制度的执行,研发人员在开发新技术和新能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觉地去提高技术的高效性,通过生产成本的节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2.5 增加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给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使得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对于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其中消耗的成本和设备非常大,这对汽车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成本支出,为此,如何提高汽车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能源高效开发是当前汽车企业面临的重点问题。在进行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的汽车企业采用的设备复杂程度较高且运行成本高昂,一些汽车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不会对企业的研发设备进行更新,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了保证汽车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能够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汽车企业需要尽快引进新的开发设备,并增强开发人员对设备的应用能力,将这些设备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此外,对于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更多的是考虑其未来对企业发展的价值,而对于开发成本的过量看重往往会导致汽车企业的开发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为此在进行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时,重视成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汽车企业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如何使其快速地应用在生产中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是久远的任务,因此,汽车企业在进行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研发人员的重视,通过各种制度和激励手段增强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该工作还需要研发人员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技术,因此,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研发人员的技术培训,帮助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中义.论当代汽车企业如何实施新能源与新技术

[J].科技创业家,2013,(5).

[2] 孙晓华,李明珊,刘小玲,郭少蓉.新技术冲击、产

业演化与公共政策选择――以新能源车为例[J].系统

管理学报,2015,(3).

[3] .汽车技术的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对策[J].汽车

工程,2009,(11).

[4] 李东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及对策[J].广东

经济,2011,(2).

篇(11)

一、引言

一般来说,档案管理其实就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还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结构产生新的影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即根据这一目的而设置。其中每项工作都必不可少,并有一定程序。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实现档案管理系统整体功能而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不生产物质财富,档案主要也不由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产生和利用,它是专门负责管理各部门形成的历史文件,所以是管理性的工作。但是档案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各项社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文件管理是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强化施工现场文件的管理成效,对于全面提高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成效、指导建筑企业施工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建筑企业现场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部分现场文件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

在建筑企业中,存在部分施工现场文件档案资料的管理人员,对于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对现场施工进度、情况、问题等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与记录,片面地认为档案管理对于施工行为没有多大的作用,只要抓好现场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就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类似这些思想认识,都严重地制约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档案管理成效的提高。

(二)有些建筑企业对于科技信息化时代下的档案管理缺乏一定的投入和重视

有些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投入和预算不足,很多档案管理行为和过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一味的“纸上谈兵”,对于电子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档案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间接地制约了施工现场档案管理成效的提高。

(三)相关施工现场文件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相对欠缺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施工现场的档案管理人员,其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和素养不足,有些项目部的档案管理人员甚至是施工员来兼职。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队伍,降低了施工现场资料采集与管理的成效。

(四)施工现场的文件档案资料保存问题

文件档案资料的保存,是建筑企业施工现状的重要管理内容。有些建筑企业的项目部在档案资料的保存上,没有专门的科室,很多档案资料随意放置,造成了有些档案资料的损毁与丢失,直接影响了建筑企业档案资料的利用与发展。

三、提高建筑企业施工科技档案收集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现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档案管理成效,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现场档案管理人T的思想认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才能真正的让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进行施工现场文件档案资料的采集工作,并且以严格要求来规范档案管理的行为,从而为提高施工现场档案管理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建筑企业应该切实地落实好对施工现场文件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切实地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档案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应用

科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飞跃,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档案管理事业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下的档案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为施工现场文件档案资料的采集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比如,针对有些项目部没有专门的档案资料保存场所,为了防止施工现场档案资料的损毁和丢失,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又比如针对施工现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有利于建筑企业即时的查看相关文件资料的采集情况,对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施工现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制度

制度和规范是保障施工现场档案管理行为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企业还应该在现有规范和制度下,细化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因地制宜,结合每一个项目的独有特点和施工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用变通与灵活的管理模式与规范开展施工现场文件档案资料的采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档案资料的管理成效。任何一个工作都离不开有效的岗位职责与制度规范,随着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地进行岗位制度和规范制度的细化与研究,让每一个岗位行为都能在制度与规范中开展,切实地做到有制度可以依靠、有制度必须依靠、违反制度必须深究、违反制度必须严究,为建筑企业现代化档案管理与发展做好铺垫。

(四)科学地进行考核和评价工作

一般在建筑企业中,尤其是一些现场施工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建筑企业无法进行科学有效地考核与评价工作。然而,完善的考核体系与评价工作是提高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成效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建筑企业应该切实的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施工文档等资料为主要内容,针对性的开展考核与评价工作。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日志表述、信息化系统进行、个人思想、项目部人员评价等形成一个科学的考核“生态链”,切实有效地对每一个施工现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评价工作,并且把这种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福利待遇、职称等向挂钩,激励更多的施工现场档案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筑企业现代化档案事业与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总之,提高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文件档案资料管理成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相关档案管理人员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地运用科技时代的优势,提高现场文件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此外,建筑企业还应该转变传统档案管理的思维,以主动、积极的思想,推动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元元,王春琴.浅谈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2).

[2]任佩宏.浅议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资料的整理[J].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年会,2009.

[3]郭平,吴元洪,姚刚.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

[4]段中民.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管理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5]丁文馨.论工程建设项目建档管理新模式[J].档案天地, 2007(06).

[6]于晓庆.关于科技文件材料渐全性认识的几个问题[J].档案学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