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要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高中政治课堂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育人”要先育“三德”,即做人之德,做事之德,立身之德。做人之德,就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作准则立身做事;做事之德,当以事业心和责任心为核心,这是至关重要的;立身之德,就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追求发展追求自我完善。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承担起这“三德”教育的责任,做好对学生“三观”教育的正确引导,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立身,让学生能够辨证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以后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重视道德教育。“正人先正己”,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己要独善其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做一名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教育家,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德育目标作为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人生信念的理解。笔者在进行高二《哲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把知识点分成块,每一块知识设计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化教学,如,理想信念篇——认识的过程,爱国主义精神篇——实践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篇——实现人生价值,人与自然篇——世界的本原及社会发展规律,学业与事业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等。把每一块知识所选用的教学资料都形成一个教育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次,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成长特点。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高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信念才是高中生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才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他的读书时代曾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信念,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教育当代高中生有一定的时代使命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东西而功利地学习。面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更加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我们政治学科的课堂,发挥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最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以点到线,使德育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科基础知识这条线,落实基础知识,两条线平行进行,既互不干扰,又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笔者在讲《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课时,选用的了当前大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日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日本将国有化引起国人强烈愤慨……,首先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相关视频,然后层层递进地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定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目标,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我发起倡议:当代的高中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学生们的情绪也先是由于观看日本对中国人的残害视频带来的低沉到最后激发爱国热情的高涨,这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原本一堂枯燥的哲学课不再枯燥,不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每个学科的任课教师的职责。当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还可以在教学中引用一些经典名人传记等教学素材,丰富的教学素材发挥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找到心灵的鸡汤,明白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胡金星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使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笔者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注重探索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特点是紧扣社会生活。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紧扣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通过生命教育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展开生命教育,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珍惜生命。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这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根据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圣和可贵。生命是在几亿分之一的偶然机会中诞生的,所以人应怀着感恩之心来对待生命。同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那么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树立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最大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开展关于如何经营人生,为人生目标奋斗的生命教育。如在教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是有运动规律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规律,学会挖掘生命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个对生命有责任感的人。
二、借用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它们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部分名言警句蕴藏着先人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所以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读这些名言警句,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震撼。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哲学课上有效利用这些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不仅能充实哲学课上的生命教育资源,也能达到提升生命教育高度的效果。如在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讲述“生与死”这对矛盾,并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还可以借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柏拉图“人没有思想,如同形尸走肉”等来向学生讲述如何辩证看待生命中的安乐与忧患、生与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与死,以及生命的脆弱、有限和无常,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意识到,身体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需要。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开展方式。教师还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来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师可以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走曲折道路的信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的品质。这也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一种很好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 素质教育; 学习主体;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2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本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做了如下几点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所在,关注所在。"性之所近",力所能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并达到学习效果。[1]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激励、唤醒、鼓舞"的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采用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谈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都参与到对材料的讨论中。轮到学生发言时,一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发言中,可知他们对材料已经理解和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关注清根,运用情感
一方面,关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内容中,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热情,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有对生活的甜美憧憬之情,有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有对回馈社会的报答之情,有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手足之情,有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2]要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自己先要进入"角色"。在课前准备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这些。"
另一方面,关注课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情感的和谐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情感投入源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达成与当代高中生的情感共识。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上的认同能促进学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融洽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自主学习中。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3.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四、合理利用媒体,促进教学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时,本人列举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肆意砍伐林木造成土地沙漠化。河南省俊县北老观嘴村河流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村里先后有一百多人得癌症而死去,成为"癌症"村等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当看到画面由大片森林、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变成万顷黄沙。当看到"癌症"村河流黑而臭,患癌症的村民在痛苦的情景。同学们对环境遭到破坏如此之大都震惊万分,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保的结果是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深深感受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五、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
一方面,营造氛围要适度。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另一方面,因势利导要及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国家才针对时代的要求变革教育理念。具体的说,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才,人才是德育为先的人才,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重任。所以说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则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也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方法或许很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新课改理念,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视角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不同的师生关系决定着不同的课堂气氛,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和谐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踊跃发言,说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有了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走进学生世界
要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我每次面对一个新的班级,总是先给学生作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知道老师的兴趣爱好、上课风格,然后再给学生制定出学习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学习、谈生活,了解他们的学情,听取他们对政治课的意见、建议。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重视和爱护的。他们视我为知己,很愿意与我亲近,喜欢上我的政治课,每次政治课学生都感到很兴奋,渴望表现自己。
2.要欣赏自己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长处。在课堂上,对表现积极的,尤其是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大加赞赏,发挥榜样的力量。对表现沉默的、不善言辞的学生要不断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如果他们发言,即便答错了,也要加以肯定,告诉他们:“说不全或说错了都不要紧,有老师和同学给你补充。只要能积极发言就好,说明你进步了。”要注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比如某同学作业观点叙述准确、材料分析到位或这节课表现好,便提出表扬。要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老师喜欢自己、欣赏自己,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这样,就能让老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尽情展示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打造互动平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目前,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主体。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但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现今高考制度的影响,加之个人教学思维习惯的影响,政治课老师仍然是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或一张接一张的幻灯的“满机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丝毫思考的余地。老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以为讲的越多学生吸收的就越多,课堂上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是耽误时间,是花架子,不实用。即使用,也是观摩课或公开课才使用罢了。平时,课堂互动也是简单的知识性的一问一答,缺少深层次的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积极投入新课改的潮流中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共同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合作、分享、兴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主张建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课堂与老师讲授并不矛盾。比如: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是一门辩证性很强的学科。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普遍认为有些观点比较绕。为此教师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以及难点知识一定要深入透彻的讲授。然后通过列举大量的例证,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消化。比如我在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观点采取了讨论式教学法。为了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的议题是“举例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二组的议题是:“举例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三组的议题是:“举例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发言令我兴奋,他们的举例不仅十分恰当,而且富有时代性,让我耳目一新。
三、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直接或间接与创新有关,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知识点并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生活》教材中:劳动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创新;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必须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等。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高中政治试题中的主观题,一般以情境材料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融知识、能力、觉悟、重点、难点、热点为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但研究考生答题情况可以发现:考生对于主观题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审题不清、解答不全、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术语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如同“陷阱”使得很多考生政治成绩很不理想。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在牢固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审题和答题的时候要坚持“五化”。
一、审题清晰化
审题是解题和答题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审题思路,知识记忆得再多,掌握再牢固,不能运用到对应题目中也是无用的。而主观题大多都有背景材料,在材料多、文字多、信息量大,内容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如果考生先读材料,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以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就去看材料不仅对解题不利,更要命的是浪费了考生宝贵的考试时间。因此对于主观题必须有着清晰的审题思路。具体的可用如下的步骤进行审题:
1.审设问,找出题眼。先审设问,再去对照材料,有了提示和指向,抓材料的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了,审设问是个关键性环节,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都在设问中。考生必须缜密地审读设问,明白限定的蕴涵,抓住关键词语,搞懂题意,全面把握命题意向。审设问也要有讲究,首先找出题眼,要依次判断出学科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主体(国家、企业、政府、党、消费者、劳动者、公民等)、知识点(主干知识)、问题落脚点(原因、关系、意义、启示、措施等)。
2.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审题,分清题目的思想层次,全面把握信息,注意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首句和尾句,有的就是答题要点。
3.回归教材。根据设问限定的学科范围、知识范围列出该主干知识在教材中所辐射的知识点。
4.最后将理论和材料进行对应验证和增删,确定需要用的知识,拟定答案要点。
二、答题严密化
许多学生在作答主观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常常是挂一漏万,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给人看起来显得很松散,结果得分却很低。因此必须注意答题的严密化。具体的要求就是准确全面,有理有据,逻辑合理。准确全面就是要通过审题将材料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不遗漏关键点;有理有据就是要在答题时,将材料和理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材料和理论实现一一对应,这样做也可以让阅卷者明确题目的主旨;逻辑合理就是在答题的时候点与点之间有逻辑,让看到答案的人知道题目的题型,是原因型、启示型、体现型、措施型等等。
三、知识重点化
许多学生在考完试以后,感觉不错,但是成绩出来却很不理想,和自己的估计相差比较大。看答案卷也确实写的满满的,而且也是分点说明的,显得条理也很清楚,仔细看答案才发现:答案中确实有点内容,但是知识点表达不准确,写的很多,却缺乏关键的词句,也就是说没有中心内容,缺乏得分点。那么什么是关键的词句和得分点呢?这就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考查主观题的时候,不再是考查那些很琐碎、细微的知识,就是考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加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归纳和识记,在答题的时候就要将这些知识呈现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可以让阅卷人一目了然,从而写的简洁,得分不低,提高了答题的效率。
四、语言术语化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术语,即使是同一个学科由于涉及的领域不同,其中的术语也不尽相同,如果在答案中总是用自己的话去陈述,可能内容写的很多,而且基本的意思也表达出来了,但是结果得分也不会太高。因此答案的表述不仅要简明、流畅,更要体现出政治学科的特色,也就是要用政治术语来作答。例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还有同样是“人”,在《政治生活》称为“公民”,在《经济生活》就是“消费者”或者“劳动者”。这些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33-01
政治课是对学生思想进行系统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觉学习与自觉接受正确思想。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却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对政治理论要求死记硬背。这种课堂往往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采,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之政治这一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提出自己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标改革已经推广深入,这种教育模式仍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法宝"。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主动学习、思考、讨论的时间,加强师生互动,以求共同发展。上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一起分享知识、理解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尽量做到教师精讲,学生拓展、开阔思维,提倡讨论、辩论、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自主教学。老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
2.精心备课是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基础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重要。要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就要精心备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工具。
2.1精心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的"兵器",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做到:"吃透"考纲","吃透"教材,正确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基本内容、体系结构,结合考纲明确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所给主线,正确并清晰地梳理教学思路。
2.2精心准备时政热点。政治课本身的时效性较强,与时代联系非常紧密,加之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趋时更新,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杂志、时政热点,并将之作为教学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资源,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理性思考当下热点,畅所欲言,避免传统授课模式下政治课堂的通病:"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既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
3.丰富教学内容
个性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开放,更体现为教学内容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所以,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教学形式,还要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3.1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拓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的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类历史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还可以是学科的知识。这些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2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效性与针对性。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我们党和国家最新的会议精神、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方针政策及时地进课堂、进脑袋;其次,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
如在《经济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拓展有关通货紧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分置、"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方针、中国"入世"等内容;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补充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腐败和反腐败等内容。
4.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的。
4.1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个性化的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普遍不强。原因主要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一种讲授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和外在压力,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4.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教师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师精彩展示,但学生却是有问没答、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5.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在讲课时用到的,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教师讲课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美,节奏美,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的激情,由此带动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无声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的目光,应正视或点视学生,却不能斜视和逼视,不然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政治课是对学生思想进行系统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觉学习与自觉接受正确思想。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却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对政治理论要求死记硬背。这种课堂往往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采,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之政治这一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提出自己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标改革已经推广深入,这种教育模式仍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法宝”。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主动学习、思考、讨论的时间,加强师生互动,以求共同发展。上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一起分享知识、理解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尽量做到教师精讲,学生拓展、开阔思维,提倡讨论、辩论、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自主教学。老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
2.精心备课是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基础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重要。要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就要精心备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工具。
2.1精心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的“兵器”,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做到:“吃透”“考纲”,“吃透”教材,正确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基本内容、体系结构,结合考纲明确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所给主线,正确并清晰地梳理教学思路。
2.2精心准备时政热点。政治课本身的时效性较强,与时代联系非常紧密,加之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魍车慕萄Ю砟钕匀灰丫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趋时更新,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杂志、时政热点,并将之作为教学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资源,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理性思考当下热点,畅所欲言,避免传统授课模式下政治课堂的通病:"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既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
3.丰富教学内容
个性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开放,更体现为教学内容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所以,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教学形式,还要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3.1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拓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的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类历史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还可以是学科的知识。这些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2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效性与针对性。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我们党和国家最新的会议精神、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方针政策及时地进课堂、进脑袋;其次,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
如在《经济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拓展有关通货紧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分置、“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方针、中国“入世”等内容;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补充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腐败和反腐败等内容。
4.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的。
4.1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个性化的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普遍不强。原因主要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一种讲授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和外在压力,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4.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教师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师精彩展示,但学生却是有问没答、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5.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在讲课时用到的,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教师讲课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美,节奏美,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的激情,由此带动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无声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的目光,应正视或点视学生,却不能斜视和逼视,不然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小型的辩论赛,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延伸出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否利于经济的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当裁判,可以持不同的观点与学生进行辩论,在此类活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方式不仅利于师生相处更融洽,而且利于教学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0-0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政治高考命题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坚持政治学科主体知识与政治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政治复习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统计中发现,越是基础的题目,反而失分越严重(例如2009福建卷第42题)。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所有老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但学生就是答得不理想,往往“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好好说”。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始终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第一要务(不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第三轮),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整合能力上下工夫。在三轮复习中都要踏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也就是要夯实基础。那么,如何夯实基础呢?
一、基本指导思想: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设问的区别,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可看的!只需要多做些以往的高考题就能考好”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要做到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托,在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这一“根本”,扎扎实实地总结、归纳、整理课本内容,夯实基础,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将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
二、复习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一轮复习:高考前一年9月至高考当年2月,约五个月。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尽快熟悉考试大纲(新考纲没出之前,先用上一学年度的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等领到新考纲后再进行核对,特别要注意增删调整的部分)、考点和本省单独命题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要求学生细读教材,熟记知识点,以练习巩固。
第一,读――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读性强,也正因此而使其呈现逻辑体系不强的特点。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一个虚线框和楷体字的说明,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这样利于理解知识点,对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有很大帮助。
第二,记――熟记知识点能让自己“有话可说”。
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有人说,“政治学科不记考不好,记了也不一定能考好”。这话强调了记忆对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死记,而是有方法地、理解地记忆。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具体知识点。所以一轮复习一开始,我们备课组就把暑假准备好的四本必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图表胶印后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这样,就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第三,练――以练提高解题能力,让自己能“有话好好说”。
每节复习课之前布置任务,第二天上课时先进行约10分钟的小测,(对小测采取学生当场自评、小组互评、课下老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测这种方式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抓好落实,提高成绩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小测过程中,教师走动观察,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减少考试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然后用10分钟左右对测试的知识做一下简单归纳总结,强化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和知识内在联系。用10分钟时间把知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如复习政治生活政府部分时,把政府知识归纳为八个知识点: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作用)、依法行政、对政府权力监督、树立政府权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学生一看到政治生活中以“政府”为主体的题目时就会按照问题的角度从这八个方面提取知识,整合为答案。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讲解典型例题,老师下题海,找典例,上课时精讲精练,对同类问题总结出一般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讲题时先领学生审题,找出设问中的所有条件,确定涉及教材知识的范围。然后领着学生分析材料,找出与问题、与教材相联系的有效信息,最后针对问题把教材与材料信息加以整合,作出完整答案。写答案很重要,长期只列要点,容易养成学生含糊答题的习惯。
除了课堂小测,典例训练,每周五要进行文综选择题考试(地、史、政各12题),并在一轮复习后期,大概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进行1-2次文综(只含必修)考试。通过这种方式引领、督促学生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3月至5月上旬,共两个多月。
如果在第二轮复习中,学生认真刻苦、勤奋好学、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们的政治学科成绩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高中政治涉及四门必修,一门选修,知识点庞杂,五本书一百六十多个考点,再加上一年内时事政治等内容,往往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因此第二轮复习,应引导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学会梳理、归纳知识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进一步夯实基础,站在高处,从总体上驾驭知识。在第二轮复习中 ,要求学生对各模块进行系统化、网络化,也即是常说的“把书读薄”,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各模块的知识脉络,能较轻松地搞好备考复习。
第一,“变厚为薄”。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不太熟悉的考点、没有掌握的考点分别标注不同符号,有针对性地解决,给记忆“减负”, “把书读薄”。
第二,归纳整合。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在练习(特别是主观题)的讲评中,由学生以提纲形式主讲,老师补充。对知识网络从一轮复习的“看”到二轮复习的“建”,这是一种提升,对主观题的解题有很大帮助。
第三,重视选修。选修题本身的难度相对较小,题目较基础,所以,二轮复习时对选修三的25个考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一一突破,争取该题拿高分。
第三轮复习:5月中旬至高考前,近一个月。
这个阶段要回归课本,统览重点,筛选各地的质检卷,强调答题技巧,增强高考信心。
第一,回归书本。
结合考纲,对高频考点,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如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等),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
第二,统览热点、重点。
要重温旧题、错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注意整理时政语言(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时事》小册子)和骨干性语言。
第三,注意答题技巧。
原理或依据要出现在每一要点的第一句,然后紧紧围绕着该要点展开分析。力争做到术语运用准确、语言逻辑性强、解答问题归范完整。同时注意回答时,要段落分明,层次清楚、书写工整。
第四,增强高考信心。
与班主任、心理学科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和调节,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决战高考。
总之,尽管高考竞争激烈,但只要我们紧扣考纲,依据教材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勤学、巧学、乐学,就一定能为腾飞插上双翅,进入理想的大学殿堂,实现人生的理想。
政治主观试题在我们的考试中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在高考中,文综试卷题量比较大,而时间又很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完成试卷导致得分普遍较低。而政治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本身书写量大,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又有很高的效率成了一个难题。
1.主观题得分低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1 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很多考生在分析设问时,连基本的范围都没有读清楚。比如,设问要求的是从经济常识回答,有的学生却没看见答成了政治或文化其他不相干的领域;有时设问让从国家的角度回答,有些学生却从党的角度来回答。这种错误很多时候是考生粗心大意导致的。
1.2 答题时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完全错误。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有些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没有做到非常熟悉的地步。首先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然后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对理论的记忆是模糊不清的,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
1.3 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跟着感觉走,想到一点写一点,只要觉得沾边都往上搬,没有考虑写下来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乱写一气,认为只要写了没留空白多少都会拿到几分,这样做既浪费了笔墨,又没办法拿到分。
1.4 答题过程中缺乏时政术语。这是考生平时只注重课本上的理论不关心时事造成的。答题不仅要有理论术语而且要有时政术语。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等。
1.5 有些考生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模糊不清。
2.主观性试题答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审设问。①审出考查的知识范围: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常识;②审出问题指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③审出设问指向的主体:比如,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首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其次,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第三步:调用知识,有序作答。不管材料如何变 , 但答案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不能毫无针对性,想到什么答什么。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缺乏关键词会容易导致失分。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在答题中要遵循“先重点,再其他;先理论,后材料”的答题模式,不能把那些不重要的观点,可答可不答的观点放前面,这样做占用了答题空间,结果造成有些重点的观点没有地方可答。
因此,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表述准确简洁化,逻辑严密,字迹工整,尤其注意答题中要突出关键词,突出得分点。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答题还要注意看分作答。
3.201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方法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因此,高三第一轮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3.1 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与教材相结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时政相干结合,这是材料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理论,不分联系实际考试中还是没办法答好题。重要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但这里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对课本和考纲的把握。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分析,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3.2 立足学科基础,抓好基础知识。
主观题答题得分偏低很多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所以抓好基础非常重要。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另外,在第一轮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3 加强知识整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