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工程专业导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前言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强对水务的管理有助于水的合理利用并且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概况
根据与水资源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机构的“三定方案”,现阶段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水资源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
在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制定水资源政策的职责包括有:拟订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拟订节约用水政策、水资源调配与水权政策、水利投资政策、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制定基础水利建设政策等等。各有关部门颁布的各种涉水“条例”、“办法…‘规定”等则属于法规范畴,如《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
2、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水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的具体职责有:编制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组织对大江、大河、大湖及河口、海岸滩涂的开发;组织建设具有控制性的重要水利工程;拟订全国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对水能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对重要流域、区域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等。
3、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
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是保障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职责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管;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拟订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编制供水规划;实施水域排污控制,制定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1R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组织水域及其岸线、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电站大坝的管理和保护等。
4、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和研究推广水利科学技术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做好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能够发挥好水资源的社会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行政管理这方面的职责有: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有关制度;根据财政性资金安排,进行水利固定资产和水利建设投资;指导、监督、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水利工程移民管理;组织、指导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做好农村水利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水利行业质量监督;制定水利行业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加强水利队伍建设等。
5、防治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水
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就目前来看,该职责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江河湖泊的防洪规划,实施防洪论证制度;组织、协调、指挥、监督防汛抗旱工作;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江河湖泊和水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负责水利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拟订水土保持规划并监督实施;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监测预报并定期公告;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审批有关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验收等。
6、统计、水利公共信息和管理水利外事
对水资源各方面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定期向社会水利公共信息,处理好水利外事工作是J.k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职责主要含括:进行水利统计;进行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和管理;对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实施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情报预报和国家水资源公报;办理国际河流有关涉外事务等。
7、负责水行政执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做好涉水政策法规的执行监管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水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内容有:对涉水违法事件进行查处;协调、仲裁水事纠纷;进行水政监察;指导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开展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指导水利行业稽察工作;对水利建设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等。
三、专家库的应用及管理
1、专家库的开发
专家库主要作用是为日常行政审批事项提供智力支持,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质量,确保可靠。根据行政审批事项要求,设定入库专家的具体专业及有关条件和要求,从水利系统、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中选取相关专业专家,由行政审批机构选取涉水技术专家入库,对专家名单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建档,同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内容,分别建立各类行政审批的专家数据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入库专家参加审查具有的职能和职责进行规范,并就入库专家每年参加行政审批工作情况提出评估办法,为专家库的更新提供基础。
为实现行政审批专家库功能,在调查、比选后,确定以SQLserver数据库为基础,在FoxPro9.0上开发了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入库专家信息的储存和调用;按照设定的限制条件,对专家进行随机抽取;对专家库信息进行统计,实现动态管理,对专家的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测评和筛选。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建立程序如下:①确定专家库应用和管理系统;②通过公开征集、由相关机构或部门推荐等多种方式,确定专家名单;③建立相关配套措施;④管理和应用。
专家库管理系统中含有专家信息、专家抽取及专家考评,建库过程中主要是专家信息的收集和分类,为专家抽取提供足够的资源,同时体现出民主性。建库后,在管理过程中及时更新专家库资源,为行政审批工作奠定基础。
2、专家库应用流程
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专家库的规范应用与管理可以确保各类技术论证更科学更可靠,因此需要合理地应用并规范管理流程。
①根据技术论证的需要,确定参与审查的专家的相关要求,包括人数、专业、职称、从业时间、类似经验等(如图1)。
②根据参审单位的情况,确定回避单位,对与行政审批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实行回避制度,不进入抽取之列。
③输入相关信息,随机抽取专家名单(如图2)。
④专家按照要求,对参审项目进行技术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对参与一般性行政审批的专家,需对审查项目分别形成书面技术审查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对重大行政审批项目需组织综合技术审查,形成专家组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审批事项,选取不同的审批专家组,同时采用不同的审批形式,在行政工作中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及民主性,确保技术论证的可靠。
3、专家库管理
①采取公开征集及推荐等多种方式,由行政审批机构滤定进入专家库的人员名单。专家信息的丰富为行政审批提供充足的资源,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技术难题。
②一般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按工作流程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不少于3名专家;重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在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的监督下负责组织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3名以上(奇数)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③由行政审批部门对专家数据库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纪检监察部门对专家数据库的管理进行监督,定期对参审专家的表现提出评估意见,对参评专家定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情况录入专家库系统。
④根据评价的情况,建立专家名单的进退机制,对专家库定期管理更新。专家资源的不断更新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审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供科学意见,使得技术审批手段与时俱进,更趋合理。
四、结束语
水务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专家库的建立提高了审批办事效能,为涉水项目的审批提供技术论证,确保了行政审批事项技术论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提升了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我国水利资源极其丰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增强。对于水利资源的利用,人们已从传统的实用功能(治水)转变到娱乐审美功能(娱水),这是水利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当前,以水利风景而形成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最理想之地。从2012年国家水利部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数达到518个,加之千余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已形成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由此看出,国家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指导具体的水利风景区开发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探究和解决。
水利风景,是指依托水利工程设施,包括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景观”。那么,这一“复合景观”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它是如何成为旅游景观的呢?因此,我们要对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张法《美学导论》提出审美现象发生的两条路径,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是通过游客与质料(水利风景)相互观照和交流所产生的,水利风景就成了审美对象(旅游景观)。因此,它的发生也有两条路径:由游客美感的发生而产生美,由质料美的呈现而出现美感。
一.水利风景审美现象发生的游客因素分析
美学原理认为,美感源于主体的心理距离。因此,对于水利风景审美现象的发生,可从游客因素(主体)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旅游的概念来说,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它具有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旅游的特点,是促使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从审美现象发生的主体方面来讲,游客在风景中进行观光、休闲、度假等游玩活动,他所追求的是“游玩”本身,他不是来考察学习,更不是来赚钱,既无事在身,又无事在心,完完全全一个“大闲人”,因此,完全具备了“心理距离”的初始条件,同时也就具备了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用中国美学理论来说,主体要成为审美主体,必须是“虚一而静”的,处于一种“斋”的状态,而游客正好处于这一种状态。所以说,游客已经从主体变成了审美主体,那么,审美现象就应该发生。如果不发生,那可能是对象不具备审美对象的条件。但是水利风景是一种独特的“复合景观”,它往往是具备优质的景观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地方,所以,无论从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哪条路径,审美现象都应该发生。
根据现象学加括号理论,人在面对物的时候,把呈现在心里中的其他属性用括号括起来,只剩下审美属性。正是心理距离这种加括号的现象学悬搁,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当旅游者以这种审美眼光去看“境”的同时,也把客体的认识属性、功利属性及一切非审美属性也加上括号括了起来,使客体也成为了审美对象,这是旅游审美现象发生的初始条件。当游客进入景区内,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面对眼前的景观,被其陶醉,旅游审美现象也就产生了。审美现象发生以后,在主客体的交流关照中,达到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如朱自清游秦淮河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此时描写秦淮河的朱自清,不是1923年处于饥饿状态的朱自清。此时,他是秦淮河上一位逍遥的游客,所以秦淮河才成了他的旅游审美质料。作者面对秦淮河,他首先没有从认识角度或功利角度来思考“秦淮河的水质如何”,或是“秦淮河的水的功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从水的颜色、质感、明暗等产生了联想——“六朝金粉”、“纸醉金迷之境”,从而进入了审美状态,这时候的作者即是审美主体,“秦淮河的水”就成为了审美客体。在主客体的交流关照中,促使了审美现象的发生,产生了美感经验——“像梦一般”,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最高峰,即主客体的浑然合一,体现为一种“抒情诗性”的美感经验。抒情即为抒感,它主要反映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论是面对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通过对其的审美观照,达到心灵的自由。
水利风景是一种独特的复合景观,它的复合所形成了良好景观氛围,只要人们有一种悠闲的心态,审美的态度,它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对于游客来说,相对于本地居民,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更容易发生审美现象。所以,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价值要大于一般审美价值。游客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水利景观旅游审美现象的易发性。水利风景的美感经验就是在游客与水利风景景观的交流中创生出来的。
二.水利风景审美现象发生的质料因素分析
从审美现象发生的质料因素(客体)方面来讲。水利风景是如何成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呢?杜夫海纳认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
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更多地取决于美的创生过程中的“质料”,即游赏对象的客体形象冲击和碰撞。当游客面对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景观或强烈氛围中的时候,游客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主动构造着对象世界,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图像,呈现出对象的意义,促使审美现象的发生,从而产生美感验,获得审美价值。
如观三峡大坝——“游客登上海拔262.48 米的制高点坛子岭,可以观赏到三峡工程全景和壁立千仞的双向五级船闸;在与三峡坝顶齐高的观景平台上,游客能够感受到大坝令人眩晕的高度;在近坝观景台,仰视大坝,游客会感叹自身的渺小……”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正是今天三峡的真实写照。面对三峡,游客会由衷的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三峡大坝的巨型、高大等,对游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游客“不得不去看”,这种“不得不去看”的现象就可理解为对象质料所呈现的美吸引了游客,使游客进入了审美状态,于是产生了审美现象,从而获得了审美价值的高峰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场所开展的活动,也能够促使审美现象的发生。如布依“六月六赶桥”。“‘六月六赶桥’是布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六月六’的鼓扬,大河旁、山坡上、田埂边、马路上,人山人海,歌声笑语如潮……”为什么这种节庆会吸引那么多游客?或者说,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就是一种“磁场效应”——制造一种把游客融入其中的强烈氛围,这种强烈氛围犹如一个大型的“磁场”,每个游客仿佛是一个个“分子”,进入这个“磁场”中便被“磁化”。游客在活动的刺激下,忘记自我,进入了一种迷狂状态,表现出一种“狂欢诗性”⑦的美感经验。从狂欢节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它是由于某种具体的活动,往往是节庆、体育、习俗等活动把人们带入了一种陶醉的状态,暂时地失去了自己,即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这是一种审美“狂欢诗性”,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总之,水利风景旅游审美活动是通过(主体)游客的心理结构和(质料)水利风景的呈现性两条路径发生的,水利风景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使游客获得了审美价值,水利风景成为了旅游景观。
三.分析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的意义
目前,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中,“饮用水源”是水利风景区开发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和敏感的问题:一方面,要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另一方面,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必然要利用水利风景。其实,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旅游利用方式的问题。对水利风景旅游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在充分挖掘水利风景审美价值的同时,对水利风景进行审美分类,并以此依据,针对性开发水利风景区,对水利风景进行旅游审美利用,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分析水利风景的旅游审美现象的发生,探讨水利风景的审美价值,是进一步对水利风景进行分类的基础,有利于我们克服认识“饮用水源”与水利风景旅游开发的误区,坚持“按美的规律来塑造”,在旅游开发中坚持旅游审美利用方式,一方面,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性建设;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正确指导水利风景区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推动我国水利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2]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陈昌茂:《论旅游美》,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年。
1 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面临现状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定和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形态、发展方向等,因此,城市发展对水有很高的依存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态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旦水资源供需失衡和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将导致社会和经济的重大波动。目前我国城市人日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其次单位人口用水量增加。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过去相比,我国城市单位人日用水量增加了近2倍。再次是工业用水量增加。
2 给排水工程规划面临的任务
解决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开源节流、减污降耗、加强法制、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清洁生产等措施。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来看,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可能长期、广泛地存在。因此,必须保证城市需要的水量,采取合理的方式,经济、安全、可靠、持续地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并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的最基本任务。
3 工程施工相关方案
给水工程规划是依据城市需水量发展对城市给水系统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涉及水源选择、新厂厂址及规模确定、旧厂改造及输配水系统的扩建改造,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工程方案的优化极为重要。一般都采用多方案比较法,从不同层面着手,即对供水方式、水源及输水系统,水厂规模、输配水系统分别优化选择,然后再作最终判别。近年来由于远距离引水以取得优质水源的方式增多,分质供水的方式也随之提出,其目的按不同水质要求供水以节约优质水的用量。目前提出的分质供水又可以有不同类型:分为工业和生活用水,将生活用水中食用水与其他的用水分开,将生活用水中马桶冲洗水和其他用水分开等。从概念上讲不同用水目的其水质要求不同,采用分质供水是非常合理的,但在作出分质供水方式的决定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核算。
4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建议
4.1 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
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4.2 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
单纯从天然径流提取水源,取水利用率很低,大量的过境水量未被有效利用。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白白流失的资源。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城市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或者是农业水库改变性,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对其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3 广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
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改“封闭运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4.4 强化水污染控制与回用
明确城市水污染控制区范围与责任,对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总量控制,制订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总量控制,制定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水环境质量标准,特别是做好城市自来水厂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
制订产业政策,促进城市低耗水的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二产业中低耗水技术密切型工业比例,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大幅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水平,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与此同时,要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喷灌和滴灌技术,降低农业耗水量,提高我省淡水资源的利用率。
4.5 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
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4.6 城市排水管应用趋势分析
未来城市排水管应用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往柔性接口型式发展。未来发展趋势是使用柔性结合的承接口式排水管。第二,低压力排水管发展趋势。低压排水管可以用压力管的生产工艺来生产。第三,绿色混凝土管发展趋势。在排水管的混凝土中可以应用很多有利于环保的工业废料,从而促进绿色混凝土在排水管材中的应用。第四,高耐久性方向发展趋势。我国使用排水管时间不长,在其设计寿命的验证方面尚缺少数据,但污水对混凝土管的腐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5 结语
通常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大多是在城市总体布局确定后进行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被动适应城市总体布局,较少考虑水对城市布局和未来发展的诱导和约束作用。我们要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hui Fuyang Land
GeZefu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Abstract: land consolidation is in a certain area, in accordance with land use planning or urban planning to determine goals and purposes,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legal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the status of land use adjustment and reform,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production rate,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The current focus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rural areas.Is the fiel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water, roads, woods and village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rural income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rural settlements merging can be effective in changing the rural landscape.Land consolidation is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new rural projects.
Keywords: new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一、土地整理概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它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既可以是农用地整理,也可以是建设用地整理。
二、开展土地整理的必要性
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两个关键性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一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投资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省级投资也主要用于同中央投资配套,搞大中型项目,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主要在基层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很多县、乡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很难真正落实,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几乎没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和投劳。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又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显得更加薄弱。二是农村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田块过于破碎,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田坎、沟渠、道路占地面积大,农业耕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减少,农田景观破碎、类型单一,土地权属纠纷增多等。三是随着社会经的发展,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进城,使得一部分人定居城市,一部分人还乡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原来交通、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旧居民点长期形成 “空心村”,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量的“空心村”得不到整理,导致大量的土地浪费。
土地整理则是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改善土地利用形态、整理零散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农田景观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基础平台。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城乡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新农村内涵
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农民。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范畴。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四、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重点搞好农村土地整理,以土地整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是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范畴内,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通过近几年来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可以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土地整理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
五、实例分析
阜阳市颍东区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部的枣庄镇,距阜阳市约35km,项目区紧靠阜展路,交通方便。项目区东至储杨路,西到庙王路,焦老庄西边沟,南至港湾沟,北到阜展路。地处东经116°00′57"―116°03′21",北纬32°53′10"―32°55′30"。该镇现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257个村民小组。全镇11027户,总人口41615人,其中农业人口3989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3.62%,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603人。全镇土地总面积7070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2010年颍东区申报的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面积为976.02公顷。项目主要工程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拆迁、林网等)四大工程。其中: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道路建设标准,结合地形、田块布局,项目修建生产路和田间路,生产路为农民生产所需,为素土压实路面,田间路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全部为水泥路面。
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生产路路面宽2m,共计73条,总长度为31.02km;田间路路面宽4m,共计10条,总长度为10.32km。生产道高出地面0.15m,田间道高出地面0.30m。
田间道及排水斗沟两旁各植树一排。树种选为大叶杨,株距2m,主干路两边0.55万株,田间路两旁各植树一排,需植树1.18万株,干支沟及斗沟两旁植树一排,需植树2.29万株,共需树苗4.02万株。可护路防风,维护良好农田生态小气候和农村景观。
通过村庄整理,拆迁建筑面积7990m2,其中草房面积25 m2,瓦房面积7735 m2,砖混楼房230 m2。安置农户75户,安置人口为283人。刘庄村常庄、许庄安置在许程路两旁各35m;刘庄村来庄、东吴和林大园安置在B块1号田间路两侧各40m,杨庙、西吴安置在A块2号田间路北侧的40m。
该项目共复垦旧村庄土地为9.30公顷,结合枣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规划,把新农村安置区划在田间道路两侧,划定安置用地为5.04公顷,大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另外,根据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安排了一定的拆迁补偿费用,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为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和旧村庄复垦提供了资金保证。
六、结论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做的就是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能够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高向军,搞好土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6.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标注汇编,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一、重庆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重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彩票发行、体育用品市场,以及体育赛事、表演的运做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毕竟体育产业是一新兴的产业,因此其发展也面临众多问题。
1.体育产业数量少、质量差
受重庆经济的发展及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限制,重庆市体育产业仍处于发育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全市体育产业产值仅占全市GDP的0.1%机构实力弱,而且体育产业机构数以个体户为主,个体户占到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数的85.3%,多是产出水平底,社会贡献小。
2.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庆体育营业收入中体育彩票位居第一,其次是体育用品及纪念品销售收入、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营业收入。以体育为经营内容的信息传播、中介、咨询等较具潜力的行业数量少、规模小。 这一产业结构,明显缺乏开发潜力。
3.无形资产开发不足
目前发展体育产业比较注重有形资源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不足,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和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无形资产重视和开发不够。
4.体育产业人才短缺
体育产业单位组织形式不规范,机构不健全,基本没有专业的经营人才培养单位;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缓慢,缺少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和体育经营人才;体育市场管理队伍真正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二、重庆三大经济区划分
目前重庆依据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按照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要求划分了三大经济区:
1.都市发达经济区
都市发达经济区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9个行政区。总面积5473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总人口538.1万,占全市人口的17.4%。
2.渝西经济走廊
渝西经济走廊包括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区的西部,包括万盛区、綦江县、南川市、江津市、壁山县等12个区县(市)。总面积18828km2,占全市土地面积22.8%。2001年末总人口995.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2.2%。
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该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区的东部,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和大巴山区的部分地区,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武陵县、垫江县、丰都县等19个区县( 自治县),总面积58 102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5%,总人口接近157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1%。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位于都市经济圈的主城区发展较快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渝西经济走廊以及三峡库区除个别中心城市外发展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
三、重庆三大经济区体育产业侧重发展
三大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简单模仿照搬、重复建设。应在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资源条件和有效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互补作用与互动效应,加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力求避免资源浪费、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不良经营开发状况。从而更好地解决重庆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1.主城区的体育产业―― 以体育服务为主
都市发达经济区,是重庆市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该经济区确立了实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等方面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形成重庆经济的制高点。主城区体育产业是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占据着资金、场馆、信息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利用其“中心”地位的优势,发挥好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
发展体育竞技观赏业,一方面继续引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体育赛事;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地方赛事资源优势,开发本土体育赛事经营业。如重庆是全国著名的汽车、摩托车工业生产制造基地,今后可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一些地方的汽车、摩托车赛事。丰富体育竞技观赏业的内容,同时加强相应无形资产的开发。
其次开发休闲体育产业,利用经济发展速度优于其他两区,中高收入人群集中、且城市居民体育意识较好的优势。首先为休闲体育市场寻求目标顾客群,然后与其他两区进行合作开发,内容可包括高尔夫球、漂流、探险、旅游等。
此外,以沙坪坝区为首的主城区是重庆高校的集中地。因此,可集中高校优势,培养本土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包括专业的教练、指导员、中介服务、以及产业管理者等。
2.渝西经济走廊体育产业――重点发展体育用品业
渝西经济走廊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小城镇发展较快,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直辖后,重庆市政府先后确定了加快渝西工业化与城镇化,壮大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优势工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依靠商业流通和城郊旅游带动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卫星城镇功能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
借助渝西经济走廊的地方区域优势,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与国内外大型体育用品公司合资,通过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性产业转移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廉价劳动剩余劳动力和朝天门这一西部重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体育运动鞋、体育器械等体育用品制造业。如壁山有着“西部鞋都”的美誉,可依托其原有基础建立体育服装、配件生产园区。
体育产品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富余劳动力增多的情况。
3.三峡库区体育产业――打好“自然”牌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滞后地区相似。但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具有潜在的区位优势。其整体经济建设重点是加快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等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借此,因此可以开发体育探险、康体休闲娱乐、少数民族体育节日体验、漂流、登山、汽车自驾游等多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提供基地,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开发山地竞赛项目,利用特有的山地资源,适当发展体育竞技,吸引更多的选手、观众,从而进一不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已成功举办四届的“重庆武隆国际登山挑战赛”,不仅吸引国内外各路高手参赛,还以此为契机做足了宣传,大大推动了武隆的旅游、休闲以及相关宾馆、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开发水上项目,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竣工,该区将拥有巨大的三峡水库资源,可以创办各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水上比赛项目。
依托自然资源发展重庆的体育旅游、体育竞技欣赏产业都是“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此外,库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可安置库区移民、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郭云鹏等: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体育学刊,2001(1):41
[2]吴文丽 曾 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41
[3]代玉梅:重庆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统计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