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管理水平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1: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水平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共管理水平

篇(1)

关键词:会务员 行政能力 基层政府

公务员行政能力是公务员角色意识的彰显,是国一家“吏治”的基础探析基层政府公务人员现实的行政能力状况,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公务员行政能力模型及相应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能力,不仅关系到行政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区域振兴大业的成败,更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此,在对公务员行政能力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基层政府公务人员行政能力的现状人手,深人剖析成因,进而探索利创新提升公务员行政能力、提.高基层政府 公共管理水平的路径实属必要

一、公务员行政能力的理性思考

(一)公务员行政能力的实质和特征公务员行政能力是指在现代行政环境中。公务员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其它公共资源以科学有效地履行行政职能、治理国家、服务群众、推进社会可持续地发展的专门才干其实质是行政人员依法并创造性地管理公共事务、履行行政职能的能力和职业胜任特

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行政运作的方式、水平、质量和效果,并对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务员能力具有如一方面特征:一是政治性和社会性,公务员的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时公务员所代表的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所执行的也是这一阶级的意志,因而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又必然带有政治性二是差异性和相对性。公务员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能力素质的差异性必定存在,而这种能力素质差异的存在由于有一定的外在条件的限制,导致这种差异性是相对的三是适应性和创新性突出表现在公务员对现实行政环境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省性和自我调试、自我改变的适应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在信息化、全球化等外在环境变化和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等内在环境变化中,能够不断变革和完善 行政系统自身.增强行政能力,确保其始终走在发展的最前沿,这是其最}a著的特征四是执行性和严肃性.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贯穿于整个行政过程,具体到每个行政环节和行政活动要把公共意志、需要、动机和政策法律    以及相应的资源条件变成具体的行政活动直接作用于 行政客休并由此产生具体而严肃的现实结果。因此.操作性、执行性、深远影响性和重大严肃性是其在公共生活中最独特的特征

    (二)公务员行政能力调整的背景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行政环境的变化,公务员行政能力也将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首先,公务员行政能力必须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面临众多的挑战,其中最直接、最突出的是对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的挑战人世以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处于与世界隔离的状态,政府机关丁作性质相对简单,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对公务员来讲,只要遵循上级命令照章办事就能成为一个合格公务员,对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要求较高随着人世后全球化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影响,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受传统行政文化和行为习惯浸润已久的公务员行为方式和能力要求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其次,公务员行政能力必须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同的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是不同的,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必然带来公务员行政能力的适当转换。在计划经济基础七形成的“全能管制型”政府模式要求公务员重过程而轻结果,重执行而轻创新,重管制而轻服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只能涵盖市民杜会以外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限政府”职能模式势必要求政府公务员尽决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万顾客导向”和“公民导向”

篇(2)

以合同为依据,明确总分包的责、权、利。总承包对业主负总责,分包对总承包负责;总承包对分包实行统一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只有理顺总承包、分包、监理和业主四者关系,并清晰各自的责、权、利,才能真正树立起“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分包单位则要根据合同规定,向合同段派驻项目经理和劳务作业单位,接受总承包管理。总承包单位负责全权处理与业主的经济关系,为分包单位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并对业主全面负责,配合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对分包商进行进度、质量、费用和安全四大控制。总承包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具备诚信的品格和雄厚财力,才能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充分研究美国、日本等国家在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实践。其次,要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政府重点培养建筑公共管理 C-MPA 人才,企业重点培养建筑工商管理 C-MBA 人才,项目部重点培养项目管理 C-MPM 人才。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培养大量既具备坚实专业知识水平,又具备较强法律知识、文字水平、外语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建立和健全总承包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业主行为

目前建筑市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存在,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培育和发展我国建筑市场体系,确保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纳入法制轨道;要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充实与修改,把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规定凡符合工程总承包标准与规模的项目,一般不得平行发包或化整为零,否则视为违法。建筑行业应加快制定规范业主行为的制度研究,逐步根治目前业主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索要回扣、拖欠工程款等几种难于克服的顽症,创造更多的机会、优化更好的环境来实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

四、提高专业配套能力,适应总承包的需要

在起初的施工总承包中,要积极主动地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使业主相信自己的管理实力和综合配套能力。通过实施施工总承包,不断积累经验,就可向项目总承包实践过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单机试车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实践全过程总承包模式。同时,要重视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注意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处理、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专业化配套能力;组建装饰、智能化、物资、机械租赁公司,使这些专业公司成为主业的依托,形成与主业相配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质等级,与总承包资质相配套。各专业公司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素质,使之成为实施工程总承包的坚实基础。

五、推动总承包企业向管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企业转变

要加强总承包能力,增强整体实力和提高大型、特色工程的总承包管理水平,必须调整经营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调控能力。构筑企业管理、技术和智力密集的管理层,以适应总承包管理经营的目标。在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后,为确保工期、质量等目标的实现,兑现对业主的承诺,采取积极的组织形式来加强对工程的全面管理,把总承包商的责任落实分解到各个分包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环节中,做到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施工。要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充分发挥总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对确定的各专业分包商进行督促协调管理。关键时刻,能抽调精兵强将,调动总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机械,确保各关键工序点目标的实现,充分展示整体实力。

六、开展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

1实现项目管理网络化。面对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和加入 WTO 后的新形势,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项目管理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既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外项目管理公司已经在项目管理上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专家认为项目管理在积极开展网络化经营,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还应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

2开拓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全面接轨。长期以来,我国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行,造成国内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企业与国际惯例有相当大差距,缺少市场竞争和风险意识。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我们只有真正吃透国际惯例、标准和法规等,才可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3建立资格资信体系。涉外工程生命力的核心是建立资格资信体系。我国在资格、资信体系建立和管理方面虽有所进步,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资质企业多而泛且资信可信度差。有时会出现越级承包、无证施工的情况。这使得外方业主对国内各级政府或有关机构颁发认可的企业资质、资信存在明显的不信任。如果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内资格、资信体系不能尽快建立,那不但会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诸多麻烦,而且随着竞争加剧,我国建筑企业将根本无法立足生存。

篇(3)

摘要: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统一于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现实中,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管理缺乏绩效导向,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相脱节,重用轻管、损失浪费等问题凸显。本文认为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运行效率,必须创新资产管理评价标准,将资产绩效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相联系,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才能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 :行政事业性资产;资产绩效管理;公共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公益性、公共性、非经营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使用与管理效率却未同步跟上,重用轻管、效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资产管理力度,但因资产评价标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资产效率不高、配置苦乐不均等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观。未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须改变评价标准和方法,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推动服务性政府建设。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取决于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

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人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缋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②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③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

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①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②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③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篇(4)

随着“十三五”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投资力度,各地各类“惠民、利民”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在不停的修筑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是一类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因而科学合理地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不仅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浪费,还能够高效地完成工程,这样一来,对企业对社会都是有利无害的。所以,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1水利工程特点

(1)影响广泛。水利工程涉及面比较广,涉及领域复杂,相应的施工管理内容也比较广泛,正因如此,才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2)系统性和综合性。因为同一流域的水利工程是由各个部分相互结合而成的,即使是单项水利工程也需要各个部分综合起来,相互制约又相互辅助共同创造的。

(3)所用知识面广。设好水利工程,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对土地的占用需要用到地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施工过程需要应用电力、水利等知识等,总而言之它是将各个行业的知识综合起来应用的一项工程。

(4)水利工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影响整体的效益,例如自然环境的恶劣或是人为因素的破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等,都会导致水利工程的不稳定性。

(5)水利工程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这就导致判定管理工作好坏没有统一标准,对于管理制度也带来了一定难度。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1)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的工程计划管理制度以及定额管理制度。所谓的工程计划管理,就是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作业计划做具体的管理,能够监督水利工程有序高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对施工进行调度。而工程的定额管理就是将工程全程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应用进行记录管理,提升定额水平,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同时为企业节省资源,还能为社会节约资源。

(2)指定规范工程合同,强化管理工作。在制定工程合同时,要保证合同使承包方、业主、监理工程师三者的利益是相互制约的,其中主要以监理工程师为中心制定管理的相关模式。制定合同以及管理制度时,要保证提升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造价、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等能够利于施工高效进行的原则。

(3)提升水利工程中的技术和物资管理水平。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利用高科技技术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改善,对于物资的管理也应在保证设备前提下,以节约资金为前提对其进行妥善运输和使用。

(4)对于工程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进行相应的施工,并且要保证在施工途中严格遵守合同条约。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很好地监督工程进度,维护工程设备,保证工程安全,在施工途中,对整个工程的资金、工程量等关键性问题都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对于工程施工中出现违约或者需要索赔的事件,应该及时按照合同进行相关处置措施。

(5)做好财务管理。包括成本核算和工资计算,合理使用资金,减少建设费用,从经济上控制施工全过程,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

(6)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现场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为了加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质量。施工过程中,要强调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对员工进行各种大型机器设备使用的培训说明,要注意施工的质量。

(2)水利工程中设备的使用和养护。水利工程中,施工设备大多数是大型机器,如起重机、推土机等,这些设备的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对施工人员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要主要使用方法,使用后要注意保养。

(3)水利工程中信息和资料的流通。在水利工程中,多数时候,施工人员都是自己独立作业,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的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所采取的措施,负责人要随时注意工程进展。每天一次会议,对于布局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改正。

篇(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scale and quantity growth spurt, building industry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is is als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the issue of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so that it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fter.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管理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 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和管理水平概述

1.1施工管理模式不合理在经济市场化逐步得到落实的今天,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模式是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要想能够立足于市场,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动态,就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现今的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上,其模式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远远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从根本上大幅度地加大了整个施工的难度与降低了施工的效率与质量。且由于施工管理模式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就直接造成了整个施工的不科学,使得整个工程的积极性不高,进而让工程质量与效率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使得施工流于形式。

1.2施工管理资质不够1.2.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管理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难以进行统一的技术业务培训,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有些管理方案难以实行,导致工程成本也随之增加。1.2.2施工资料存档管理滞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除了需要对人员、技术、材料、施工等组织管理外,还需要注意施工资料的存档管理工作。目前,这一点为许多建筑企业所忽略,认为该项工作只是“摆设“,可有可无,或者只在工程竣工之后才进行资料的补齐。这样一来,施工管理工程就不可能按照预定计划施工,管理往往是依靠以往的经验,缺乏客观、科学的依据,一旦工程出现特殊情况,处理起来往往比较棘手。施工资料存档管理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施工管理的有序进行。

1.3忽视配套设施建设和隐蔽工程

建筑工程在完成之后,经政府部门验收和质检时,通常政府出具的问题整改书上一般只涉及土建整改的方面,而不提及电、水、卫生、防火、电梯等建筑配套设施的检查。这样就导致了有关建筑单位不重视这方面的设施,时常出现电线超负荷运作、保温性能差、隔声性差、水压较小、外窗密封性差等问题。这就造成了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的降低,还给业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较隐蔽的质量问题较容易忽视,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且被评为建筑杯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蜂窝麻面、空鼓孔洞)、钢筋废料充数、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暴晒开裂、人为破坏)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

1.4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 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 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 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 安全施工监管薄弱, 检查、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 忙于日常事务, 对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无暇顾及, 只停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 或被动、或应付检查走过场, 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2全面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1优化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优化,是指在原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工程质量的关键问题,从技术、安全、工序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方法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施工人员的责任和目标,从而达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模式的目的。对于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来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加强项目施工中的协调管理,比如: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2.2落实施工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建筑工程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建筑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都要追究责任,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

2.3全面加强施工队伍素质建设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队伍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施工队伍素质建设,必须首先加强项目经理的素质建设。因为一个好的项目经理,能够更为高效地带领施工队伍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项目经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素质建设――政治、核心技术以及项目管理。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然后将所学以及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然而项目经理单方面的素质提高,仍然不能将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到极致,必须加强全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在施工前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可对全体人员从安全、质量、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反复的业务培训,加强多个方面的指导。实践证明,施工队伍素质高,能充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水平,能强有力保证项目工程的整体质量。

2.4改进监督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有科技含量的质量监督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检测设备发现和处理问题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该采用科技含量高的设备来进行检测,比如说构钢筋扫描仪、便携式桩基动测仪、激光定位仪等设备。监督时重点对混凝土的强度、受力钢筋的数量、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等加强监督,增加抽查次数。改变以前重收费轻管理,用收费代替管理的自收自支的经费体质,建立新的经费体质。同时还要注重监督队伍的素质和形象,定时的举办培训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5重视安全文明生产

2.5.1建章立制,完善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2.5.2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

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行为,给予记载建档和公布,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它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2.5.3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地建筑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增强本地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施工企业和项目施工现场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设置应急救援人员、配备、设备、器材, 确保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能做到及时,科学有效,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资金及技术力量的积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技术、安全、工序等多方位出发,才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锡华.建筑施工中相关管理[J].研究科技信息,2009,(21):284―288.

[2] 宋福来,王广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3]周克尧.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浅析[J].科技信息,2010(21).

篇(6)

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建筑产品成本运行规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主要在组织层和项目经理部。组织管理层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盈亏,因为组织管理层在成本控制中贯穿于项目投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效应中心的管理职能。项目经理部更是在工程在实施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材料的采购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都会对施工成本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是施工企业刻不容缓的核心任务。

充分认识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加强施工成本的管理应对该工程项目一是进行成本预算,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通过预测可以满足项目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应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二是尽可能的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按照计划成本目标值来控制生产要素采购材料,设备进场、质量检查等施工环节。三是进行成本核算。施工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及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下一步成本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四是注重施工成本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施工成本的途径,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是关键,纠偏是核心。针对分析得出的偏差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加以纠正。五是注重施工成本的考核。施工成本考核是指在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各责任者,按项目成本目标责任的有关规定,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对成本考核要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才能有效的调动每位员工在各自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任务。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一、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国家的有关规定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三、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级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工程的弊端。

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篇(8)

二、两者的相互关系

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工艺非常复杂,质量要求高的持续时间更严格的限制,工作环境是非常困难的,还会带来更多的不安全因素。施工技术管理运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组织良好的电厂生产技术活动,是一个让科学和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了保障安全,确保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是可以产生效益的。

三、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1建立成体系的硬件设施管理机制

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为需要建立成体系的硬件设施管理机制,这是当前形势下的必须。这就可以做到:设备的操作严格按照规定,同时填制完备的设备运行记录,改掉操作行为中的坏习惯。仪器设备的操作,运行记录填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运行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反应的各种问题、现象的分析,从而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根源,以及时应对。

2高效的组织架构

负责具体项目的人应该有必要建立一个团队,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从而使责任能分摊到具体责任人。并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故障和事故分析,整理和反馈系统。不时或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交流,工作总结,并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些活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对分析活动的结果进行分类,针对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技术攻关。完善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维护或设备故障记录,组织事故经过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破损率,这可以成为增加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节省成本。相应的技术文件,应交由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3质检、技术部门的功能强化

当今技术更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很快,从而使设备的性能逐增强,设备维护周期也在延长,减少了维护时间。但是,设备的维护工艺也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化。为确保维修质量,在实践中学习新技能,新技术,对新技术装备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要熟悉、掌握,同时会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改变传统的维护方法和程序,并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维护系统图的编制,提高了的维修质量,为了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材料损耗。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操作,定期检查和测试设备,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运行变化的各类技术监督,确保设备随时能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4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

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从开始到结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生产的各种安全系统,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和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这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重点工作。安全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不能讲过场,流于形式。要贴近实际工作,在生产一线中对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排查,对不足之处认真整改,做到不留死角。所有管理人员必须要以为职工安全着想的思路去工作,专注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去做安全教育工作。有关安全生产的问题,要先教育,后管理。促使工作者以加强规经营意识的基础。各类事故的发生,要认真调查,认真分析并及时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用安全规定和法规的约束工人,用事故教育工作者,利用激励机制来激励员工。在工人中形成一个安全的工作是的头等大事的理念,让他们做到安全生产中警钟长鸣。工人的培训也要不断加强,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篇(9)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如下。

1.1施工涉及面较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水利、矿山、城建、环保等很多领域,所涉及到管理知识也很丰富。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涉及气象、园林、管理等多种学科。

1.2施工涉及法律法规较多。工程施工管理同时涉及水利、电力、交通、土地、矿山、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有些法律法规比较详细,有些比较粗,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不强,引起工程纠纷时适用法律法规有交叉现象。

1.3施工不确定性因素多。在工程施工管理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二是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水利工程的自然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上述某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经济危机、动乱、战争等社会灾害,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不是人所能预见的。

1.4施工管理地区性氛围差异大。在全国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在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通常人们所说的施工环境好坏,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容易,有的地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因素。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计不规范。 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设计单位普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

2.2工程施工材料质量问题 。混凝土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属厂家生产产品,其砂石骨料通常使用坝址附近河床开采的砂石料或开采块石料加工制成品料。目前,有的厂家出厂的产品未达到国家标准,是伪劣产品,有的工程砂石骨料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因工程施工急需,只得“凑合”使用,造成混凝土质量不稳定。水利水电工程使用的钢筋、钢材及止水材料等也发现一些伪劣产品,原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将给工程运行安全留下隐患。 2.3施工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物基础开挖、基岩灌浆处理到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水利部、电力部部颁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出现的问题较多。

2.4工程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项目监督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重视工期,轻视质量。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在施工时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就放弃了质量,而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建议

3.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的前提。各级水利水电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程的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明确各级的领导责任,加强自身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意识,制定办法及量化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审批制度,严格进行质量评定,广泛宣传开展安全标准工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3.2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是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工程行业项目,要在建筑业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控制水利水电项目成本、强化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其重点和核心就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成本包括工程的直接投资费用,施工的材料,人工、机械及其它项费用如(行政管理费、利润及虚纳税金)。搞好提高水电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要有规范的项目成本核算及细致的成本控制分析。并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要成本控制和管理。要建立健全施工成本控制体系,要规划成本管理流程,设计成本管理运行程序,更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确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成本职责和考核方法,让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成本目标和责任把握明确,然后指导性的去安排工程项目的施工。要优化施工方案,在方案设计成功后对方案实施的细节部分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保证方案实施进度,甚至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降低预算成本。

3.3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时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落实好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安全教育,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安全知识,使相关人员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时刻讲安全”风气,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要进行安全生产检查,配备安全专职人员。安全检查是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对劳动条件、隐患治理和职工上岗培训教育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有效控制各种有害物质、危险物质及危险源,一旦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严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安全专职人员要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训练以及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

3.4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施工企业中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水利工程质量的高低。要高度重视水利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

结语: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特点以及面对的各种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10)

1包钢引入IE的实践试点及推广

2013年下半年,包钢在理念导入先行的基础上,选取两个试点车间导入IE,同步选拔45名学员进入IE工程师养成班系统学习IE工具。2013年底,结合试点经验及人员情况,包钢按照“人员培养+车间样本试点”的模式,设计在各单位导入IE,借力IE围绕现场环境改善、作业方法及劳动定额研究、生产场所布置、人流及物流路线设计、工具设计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劳动生产率及效率提升之道;“人员培养”让分厂具备自我改善、持续改善的人力资源基础,“样本试点”让分厂在示范的引领下促进推广。在设计上述方案的同时,养成班学员自主编写了IE推广简易手册、理念导入培训课件、推广人员培训课件。至此,IE大范围推广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启动全面推广2014年2月底,包钢开始按照工作计划,每三周一个批次辅导样本车间IE推广,至8月底,完成选定样本车间车间推广,在对这些车间进行IE专项辅导同时,为厂培养IE工程师。辅导人员在三周的工作时间内,和所在厂IE工程师一道围绕现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流程、均衡劳动负荷、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标准化作业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IE推广工程师针对20多个车间共提出改善建议434条,建议人员优化264人,占现场写实人数接近15%。写实数据也印证了前面提及的生产现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确实比较突出。IE工具运用及现场改善实例例一,为了解作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时利用率,通过使用“人人联合作业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并实现人员优化。绘制“人人联合作业分析图”,分改善前、改善后和汇总三大块。改善前:通过对岗位写实,记录岗位名称、岗位作业及对应具体作业所用时间;改善后:通过对现有作业应用科学工具合理的重新组合,绘制时将作业所占表格宽度与时间长短按比例绘制,空闲时间和作业时间加以颜色标示以便直观的观察到岗位的工时利用率;汇总栏分周期时间、作业时间、工时利用率三部分,分别汇总改善前后各作业员对应的这三项内容。IE工程师在某区域进行岗位测定,通过绘制“人人联合作业分析图”发现作业人员工时利用率均低于20%,现场存在人员优化空间,通过作业内容调整,将2个作业人员合并为1个,经测定,工时利用率为47.20%。人员优化1人。例二,为了发现并解决作业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人型流程程序图”的方法进行测定。“人型流程程序图”分标题栏、统计表、改善前、改善后四栏。标题栏主要说明记录的岗位、调研的时间、周期、调研人姓名等基础信息。改善前是对岗位的具体作业内容和作业时间的描述;改善后是应用“ECRS”原则对现有作业进行优化。绘制时需将作业内容分别用符号“О”表示加工、“”表示搬运、“”表示检查、“D”表示等待、“”表示储存加以区分作业属性,将本项作业属性进行填充并与下一项作业属性连接。IE工程师写实发现某厂点检人员点检时需要频繁上下楼,线路重复行走,经过写实并绘制“人型流程程序图”及移动路线图,建议通过增加二楼通廊,以便降低作业人员劳动负荷。改善后情况见表1。例三,为了发现并改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缩短工序时间,降低成本费用。通过使用“物型流程程序图”的方法进行测定。“物型流程程序图”的绘制与“人型流程程序图”的绘制相同。“人型流程程序图”是按照作业顺序记录作业员的作业内容,“物型流程程序图”是按物流的流动方向记录作业对物的影响。IE工程师写实过程中发现铁水和钢水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等待,经过现场写实并绘制“物型流程程序图”,将工序时间由12067s缩短为9464s(见表2)。例四,现场在安全改善。例如,为了便于装水,现场的抽水泵站建在道路旁,但在夜晚因没有明显标识,大车经过时很容易撞上,通过增加反光带能够防止事故发生(见表3)。例五,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IE工程师对装煤车操作进行研究分析,并向同行学习,制定出装煤车的操作规程,增加了煤车的装煤量(见表4)。配套措施促进落实围绕推动IE改善建议落地,2014年包钢重点开展两项相关工作。一是系统推进员工自主改善。将原有的合理化建议、5S自主改善、QC小组、工人六小、三组织四能手、降本增效青年先行等由多部门牵头负责的改善活动,加强系统性,整合为员工自主改善,由自主改善推进办公室协调推进,加大奖励投入力度,将自主改善作为支撑自主型员工培养及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二是加强岗位员工多能工培养。在原有激励政策不变的同时,加大多能工培养及鉴定力度,以满足现场岗位优化对员工一专多能的要求,2014年全年多能工鉴定合格人数超过以往历年鉴定人数之和。两项配套政策跟进对于IE改善项目实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引入IE对包钢现场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各级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引入IE前,各级管理者对生产现场的流程、物流、人员等方面的优化更多靠经验积累,引入IE后,多种IE工具的使用给现场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后来自主改善中多种工具的综合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各级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也能成为IE工程师工作的动力之源,否则,他们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就会处处掣肘,碰到各类软钉子,工作难以推进。二是劳动组织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方面,组织增加了柔性,适应生产现场需要。车间内原有的组织结构可能要发生变化,员工间开放协同度更高,组织僵化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定员定额数据更具说服力。以前现场定员定额经常参考国标或部标,但标准从制定到再到后期使用,往往是远落后于现实,所以通过IE现场实测确定岗位定员定额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可以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的不合理增长。三是在考核激励上变惩罚为主为奖励为主。员工自主改善活动意在推动员工向自主型、知识型转变,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员工只有靠智慧贡献才能保证收入增长,在员工获得实惠、增加成就感的同时,企业制造才会更有价值。这种考核激励导向的转变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四是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改善永无止境。以前,我们总是习惯纵向对比进步的幅度,有时难免沾沾自喜,可对于市场来说,它注重的是横向对比,特别是同标杆对比。培训时大家发现,即便丰田这样的国际一流企业尚存无止境的改善空间,那么我们肯定有更大的空间,这样一来,各级员工总是用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在观察工厂、观察自己,这种习惯的养成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均大有裨益。丰田的大野耐一讲到:不妨说,丰田生产方式就是丰田式工业工程,丰田式工业工程就是“赚钱的工业工程”③。包钢将IE与自己的经营理念有机的结合和创新,将改善、准时化、少人化、标准作业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植根于多数员工的心中,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精品。

作者:王臣 何宇涛

篇(11)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税收怎样才算公平,在不同时期,往往标准不同,理解也不同。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公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公平转变到相对公平,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经济公平的发展过程。

传统税法学理论认为,税收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内容。

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税收。税收横向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三种:一是按照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来衡量;二是以纳税人的消费或支出为标准;三是以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所得为标准来测定。从各国税制实践来看,大多采取较为现实可行的第三种标准。一般认为,横向公平至少具有下述几方面的要求:

(1)排除特殊阶层的免税;

(2)自然人与法人均需课税;

(3)对本国人和外国人在课税上一视同仁,即法律要求课税内外一致。

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税收纵向公平情况下,国家对纳税人实行差别征税的标准有两种:一是“受益原则”,主张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数量,根据纳税人从政府征税中获得利益的多少来确定;二是“负担能力原则”,是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大小来判断税负是否公平。此原则又根据如何判断负担能力而分为客观说和主观说。客观说主张根据纳税人对财富的拥有程度;主观说主张根据纳税人因为国家纳税而感受到的牺牲程度即对纳税人使用财产的满足度的影响。事实上,所谓的税收纵向公平就是指税法对不同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的纳税人的收入分配应如何干预才是公平的。

以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为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使高收入者负担比低收入者更高比例的税额,从而在再分配中影响高、低收入者之间在初次分配时形成的分配格局;后者使高、低收入者负担相同比例的税额,对初次分配格局影响不大。由此看来,适用累进税率比适用比例税率更符合税收纵向公平的要求。但即使如此,美国当代经济分析法学家波斯纳对累进税制也提出了批评,认为累进税制“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管理问题”。他举例说,对一个第一年赚1万美元、第二年赚10万美元的人和一个两年中每年赚5.5万美元的人来说,依比例税制,两人缴纳的总税额是一样的;但依累进税制,第一个人就要比第二个人缴纳更多的税款。同时,他还论证了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和赞成累进税制的得益理论都无法证明累进税制的合理性。所以,波斯纳认为,如果我们“将比例税制(这可能会比累进税鼓励更多的生产活动,同时管理成本也较节约)和向低收入团体提供转移支付相结合,可能会使最贫困的人受益。”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横向公平要求同等地对待所有情况相类似的人,那么纵向公平则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上述两部分内容共同作为税收公平原则的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是一个整体。

二、税收的法治

如果说税收的公平原则是税收原则的内涵之一,那么税收的法治及其体现则是税收原则包括公平原则的保障,是其实质。在此我们可以就公平原则分为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税收在实质公平中,在法治原则中得以确立,根据我国的税法得以实施。

从我国税法中可以看出,税法的立法原则和适用原则,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税收立法原则可以概括为税收法律主义、税收公平主义、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和实质课税原则。其中公平原则是其角度之一。税法中规定,税收公平主义的基本含义是,税收负担必须依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负担能力相等者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者税负不同。当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纳税能力)相等时,是以纳税人获得收入(取得所得)的能力,为确定负担能力的基本标准,但当所得指标不完备时,财产或消费水平可作为补充指标;当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不等时,应当根据其从政府活动中期望得到的利益大小缴税或使社会牺牲最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税收的公平原则的体现也得力于税收的法治原则。税收的法治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税收政策的运用和整个税收管理,应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税。法治原则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和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前者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定;后者要求征税内容法定。税收的法治原则,是与税收法学中的“税收法律主义”相一致的。

在以前的税收原则理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法治原则,但对征税内容要求规定明确,则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税收原则。如我国西晋典农校尉傅玄提出了“有常”原则,即赋役的课征须有明确固定的制度。亚当•斯密则更将“确实”原则列为四项税收原则之一,认为征税日期、征税方法等征税内容应明确告诉纳税人,不得随意变更。确定原则作为税收重要原则一直为后人包括瓦格纳在内所接受。但要使征税内容“确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也就是说,税收法治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税收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只有税收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纳税义务,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强制性”,实现税收的“无偿”征收,税收分配也才能做到规范、确定和具有可预测性。这对经济决策至关重要。因为,对经营者来说,税收是一种很重要的经营成本,税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决策,因此,如果税收分配不规范、不确定,税收负担无法进行事前预测,那么,投资决策分析就难以正常进行。强调税收的“法治”原则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在税收领域,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而市场经济实质是法治经济,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需要以法治国,更需要以法治税。因此,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过程中,提倡和强调税收的法治原则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这一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税收规范性文件已成为我国税收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它具体体现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中的税收规范为统帅,以大量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制地方条例为主体,并辅以相当数量的税法解释、规章、税收协定等所组成的税法形式体系。但是在公平原则上,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存在着许多矛盾。

1、个人所得税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富差距问题,而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恰当与否能从表面上最直观的体现税收的公平与否。我国最近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仍然规定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递增征收标准,但实质上,根据工资收入却难以准确执行。《南方周末》有篇文章指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