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0: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1)

怎样引导、推动传统农业发挥更大的潜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以适应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成为摆在农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鹿河农业公司面对新的形势,从目前农业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实际出发,探索由单一的产中服务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形态延伸。1997年挂靠运送蔬菜到日本、东南亚销售的台资企业――苏州祯祥食品有限公司,根据规格要求,组织农民试种了近100亩的荷兰豆、甜玉米,质量符合要求,得到了挂靠企业的认可,参种户也获得了高于常规种植二倍的收益。在上(挂靠企业)下(参种农户)两头要求扩种增产的情势下,鹿河农业公司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实践经验,逐步发展参种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组织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鹿河农业公司以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和规模化的经营能力,取得挂靠企业的信任,赢得参种农户的支持,成为鹿河地区外销蔬菜生产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它们的服务创新主要反映在“六个统一”上:一是统一供应良种。二是统一发放农药。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四是统一保价收购。五是货款统一结算。六是统一免费项目。

新模式赢得经营新收益

鹿河农业公司在改革中创新的服务模式,使公司与农户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参加鹿河农业公司种植蔬菜的农户,在1998年前,几乎全部是秋种三麦、油菜,夏种棉花、水稻的常规种植,按播种面积计算,复种指数为1.93。目前,公司指导农民充分发挥土壤、气候、水利等资源优势,进行小松菜―甜玉米―大叶菠菜,大叶菠菜―西瓜―西兰花等一年三熟和荷兰豆―棉花等一年二熟的种植,复种指数提高到了2.59,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4%。

二是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以2004年比较正常的农业年景计算,农户稻麦二熟常规种植,亩均年纯收益为850.5元。在农业公司指导下一年三熟种植蔬菜,亩均年纯收益为3170元,增收2319.5元,增长272.7%。

三是公司经营得到了盈利。2004年鹿河农业公司除发给工作人员报酬和交纳社保基金30余万元外,还盈利48万元,为扩大服务积蓄了后劲。

四是绿色产品得到了论证。公司蔬菜基地的产品,坚持按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作业、管理,批批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都在规定指标以内,百分之百符合出口要求。目前已有4只品种被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丰鹿来”商标也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准注册,为进一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成就启示探讨新思路

启示之一:弱势的改变在于合作。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农民单挑独干的生产经营,难于应对变化莫测的大市场,许多农民不知所措。调查中不少农民反映:“过去我们也晓得只有调整种植结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卖到好价钱,增加经济收入,问题是一家一户搞,啥人有能力把产品运到上海、苏州、外国去?好东西也只能卖个低价钱,弄得不好血本无归,哪敢随便调啊!现在有农业公司带领我们种,良种包供、技术包传、产品包销、价格包底、收入包增,你不动员我我也要参加这个蔬菜行列”。一些镇村干部和参与调查的同志认为:从鹿河农业公司的实践看,弱势的改变在于合作。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合作社,但它在运作中让农民规避了市场风险,给农民带来了规模效应,帮农民改变了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启示之二:新型合作,农民的必由之路。鹿河农业公司没有农民合作的章程、组织机构等形式,但它同国外的“农协”,“联合会”等一样发挥了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民参加公司的蔬菜生产,既不影响家庭生产自,也不变更财产关系,更不搞土地集中和集体劳动,公司只是通过服务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关键性问题,从而达到统一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公司实力的目的。这起到了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作用,解决了诸如社区集体经济统不起来、政府相关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成功的一系列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

篇(2)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篇(3)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高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特征。

(一)生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成就,这些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领域拓展等方面。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推动现代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来创造家畜和作物新品种,从而使培育新品种的时间从20-25年缩短到3-5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海洋作物,可以使用海水灌溉,从而节约淡水资源的使用。“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由于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易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发展的工厂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它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业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辟新的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非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的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等;在水产、畜牧、园艺温室及多年生果树栽培领域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建设全过程自动化工厂,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和高质量。

一种被称为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新型农业模式近年在发达国家勃然兴起。精确农业是利用重要的农业作物参数和知识,在适当的尺度上优化生产系统管理,是根据特定地块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控制不同的投入水平(如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运用精确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通过人为的精确农业的实施,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功能与传统结构,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另外,利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实现了工厂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甚至太空农业。白色农业就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现代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其总量的20%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

二、多功能农业

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是1992年最先由日本提出的,它是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有了新的功能,如能源替代功能、劳动力吸纳促进功能、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输功能等。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三、可持续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吸收“石油农业”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美国等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生态农业。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科技为主的运用高科技方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科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培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的种种模式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四、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

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据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他们从产前的种子选择、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栽培管理、产后的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正由于标准化水平高,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强,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而我国农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由于标准化水平太低,很难打入像日本这样的市场。因此,实现农业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按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的必由之路。

五、信息化农业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可被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信息资源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注重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六、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

篇(4)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篇(5)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而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也是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科学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粮食增产、企业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集团及农场各项农机管理条例,立足大种植,发展大农机,促进全程机械化、全场机械化,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机生产现状

目前,八五三农场全场6个管理区,52个作业站,耕地面积6.8万公顷,农场现有4个标准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农用拖拉机、收获机2071台,配套农具3256余台件,田间标准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农具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检修率达100%,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农场农机部门在全场普及、推广、应用大中型农机具,对农田标准化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机械先进化程度走在了垦区前列。

三、农机发展规划

1、农机装备更新规划

(1)拟投资1200万元,在第二管理区建设标准农机装备园一座;拟投资1800万元,在第一管理区建设具有农机人员培训功能的标准化农机装备园一座。继续完善第三、四、六管理区现代化农机装备中心设施建设。

(2)拟投资500万元补贴资金购置进口旱田精密播种机10台,购置卫星导航15台。100%的旱田作物使用精密播种机播种,100%旱田卫星导航耕整地及播种作业,选配大型拖拉机旱田整地配套农具20台套,购置大豆、玉米配套中耕施肥机10台。

(3)拟配套水田筑埂机,加快老稻田改造,水田筑埂机械化程度达到85%。

2、基层农机管理规划

(1)抓好农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年度农机工作要点,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措施,坚决取缔无证驾车、黑车非驾现象,安全教育签字率达100%。

(2)抓好农机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抓好机务区标准化环境建设,机具停放有序、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做好机务区的安全管护工作,防火、防盗。

(3)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工作。

(4)加强农机监理工作,加强田查路检工作,清理黑车非驾,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加强基层农机管理内业建设,建立健全农机档卡资料,及时做好各类活动、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的记录和机车台帐的登记工作,做到数据翔实、准确可靠。

(6)继续抓好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各类农机培训工作。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做好驾驶员的考前培训和上岗培训工作。

3、制定标准化管理

(1)制订《农机具保养标准化操作规程》,认真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抓好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经过保养的机具都要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检修后机械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加作业。

(2)健全奖励机制,认真落实奖励罚劣,树立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差有处罚。质量不合格的,要及时给予处理。驾驶员实行定额管理,任务到班组,责任到人,作业有定额,质量有标准;搞好单车核算,做到任务有要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检查,成本有核算。

(3)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技术、业务考核制度。驾驶员每年进行一次技术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任职、评级及各类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四、未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总局、分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培训教育、农机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2、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3)由传统型装备向高新技术装备转变;

3、坚定不移地搞好机械化服务。

篇(6)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西山区

Key words: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condi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thinking;Xi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5-03

0 引言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交叉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科技化、高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1 昆明西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区,因境内著名风景胜地西山而得名,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00余家。全区国土总面积879.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彝、白、回、苗等25个民族。其中涉农办事处有碧鸡、海口、团结、马街、福海、前卫6个街道办事处,共56个居委会、238个自然村,有农村人口97289人,耕地面积5.5万亩。西山区既是昆明市核心区,又是昆明主城西区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近年来,西山区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区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面貌,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西山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西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1127元和5938元增加到2012年的27250元和12020元。

1.2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凸现 随着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3.5万亩食用玫瑰、水果、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农家乐旅游、蔬菜、四季瓜果、名优水果、畜牧养殖等主导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团结办事处为主的农家乐旅游、苹果、蔬菜、万寿菊种植基地;海口的黄梨、蔬菜种植产业、乐律公路两侧的玫瑰种植区;滇池西岸高海公路辅道以东的富善—西华—观音山一线的绿化苗木种植区;团结、海口的生猪、肉牛、家禽养殖区。

1.3 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西山区不断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用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等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建成了一大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取得了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番茄、黄瓜、彩椒、甜椒、大白菜、花菜、甘蓝等7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374亩其中;团结红富士苹果和梨通过绿色食品A级认证;好宝有机蔬菜、宝地牧业无公害猪肉等一批知名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1.4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加之城市化的提速,大市场、大流通局面的形成,为城乡资源优势的互补、农工商的结合,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外引内培、催生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植规模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渐成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促进了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整体效益。

1.5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初具规模,同时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免疫标识、动物准调证明制度,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2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四大主城区,是云南省和昆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贸旅游区,具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全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特别是团结办事处,虽然地处山区、半山区,但有四条县道、乡道公路贯穿整个办事处,与外界相连;通讯发达,乡村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

2.2 自然条件优越 西山区属高原山地地貌,海拔在1731~2622米之间,河谷热,平坝暖,山区冷,高山寒,境内坝区无霜期为239天、山区257天。森林覆盖率58.6%,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200小时,干湿季明显。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长,霜期短,冬春季日照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有木本乔、灌木树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山区区内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偏大,影响大规模连片种植。但自然环境适应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植物生长和畜禽养殖,具有较大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生产。

2.3 市场潜力巨大 昆明市是云南省会城市,全市常住人口623.9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区内大力发展以特色品牌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区,市内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一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为西山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西山区农业局培养了一大批农技推广高、中级农艺师和熟悉各村农业生产情况的精干农业技术人员,形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核心,可以有效完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农机、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专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工作。

3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层次低、品牌性农副产品不足 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规划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西山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基地分散,管理水平相对粗放,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成为主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待提高。农户生产与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结合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3.2 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 突出地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缺失,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知名品牌不多,良种、良法生产及其适应西山区自然条件的配套生产技术受制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山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3.3 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区还未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差,农产品专业市场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大都是生产者自行销售,农产品生产者只侧重于生产地销售,对区外市场关注度不够,销售主导性不强,导致农户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销路不畅。

3.4 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有待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因化肥,农药与农用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域,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对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谋划与思考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西山区作为昆明市的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长期被定义为“米袋子和菜篮子”,面向未来,西山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必须以全新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新形势和新思维,西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突出以下五方面:

4.1 突出健康农业的发展前提 作为都市农业,其优势是可以依赖都市人群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挑战一是受传统“石油农业”思想的支配和技术的影响,农副产品对人类健康的有害成分明显,二是高端消费人群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都市,强调农副产品的安全和健康意义重大。这里的健康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农业发展不能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二是农业发展不能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发展不能危害人类健康。

4.2 突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重点 休闲包括旅游、观光、体验、放松、学习、锻炼等活动,就是发挥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升以团结办事处为中心的传统“农家乐”活动,改变目前档次低、环境差、内容重复、口味下降、抄袭城市生活等问题,开发高端产品,开辟真正的高端、高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

4.3 突出科研农业的发展优势 西山区农村位于昆明市城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内有几十所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人员数千人,科研经费数亿元。西山区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合作、参与或者土地流转的方式吸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到西山区建立科技园区或进行科研活动,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同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实习、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4.4 突出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 就是充分利用汉族、白族、彝族和民族的自然村落、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的绝景和胜景,以西山区良好自然为依托,以田园风貌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体,以乡村文化为特色,达到深度体验农村文化的目的。积极打造民俗文化、苹果文化等品牌,做到生态和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5 突出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 西山区要发挥昆明作为东盟“桥头堡”的优势,满足东盟各国的农产品高端市场,要引进高档次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企业,按照“环保一流,质量一流,信誉一流”的标准引进和筛选企业,不能简单走“西部使用东部淘汰技术”的老路,要将招商引资的眼光放到欧盟和美国,要生产“市场在外”的高价值农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5-67.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75

由于人类的天性贪婪,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牺牲了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的遗迹,这些文明因农户们的过度放牧和过度耕作,付出了损坏环境和社会的巨大代价。目前我们面临的是资源逐渐被耗尽,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大幅度失衡,农民和农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城乡贫富差距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并无明显好转的局面。社会的不适当发展与治理模式,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在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或可以再次启动农业文明循环。但是,如果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仅仅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园,把增进权利和财富视为园区发展的目的,把“良好”的农业园区定义为产量最高、最具有盈利性,显然这样的农业园区建设必然会产生危机,也将不可持续发展。

1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再认识

所谓的现代农业园区,我们的认识是园区建设的技术密集型,经营方式内容为农业科技开发与辐射、种养殖的示范和营业推广等,其发展目标应该是促进区域经济内的农业结构优化和农业产业的升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开拓了园区建设的范围和模式,形式上单一的生产工厂化和大棚栽培模式被打破,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园区内的主导性产业、区域优势以及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各种经营类型都纳入到园区建设范围。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和园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的关键要素。从理论上理解,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发挥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发挥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农业是个最古老的产业,对于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也是与人们最息息相关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提出对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的新范式,它承担着社会赋予的新使命。它应该成为现代农业对社会的展示窗口,应该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是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展示、技术推广、农产品优质品种的博览园,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么一幅景象:环境是优美的、设施是先进的、技术是领先的、品种是优新的、管理是高效开放的,它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来,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确实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一味追求规模和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园区的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2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该是生态的

随着人们对欲望不断升级,逐利意识不断强化,不少人打着开发农业的旗号,越来越强的干扰和破坏使自然资源成为新稀缺品。因为农业是以有机生命为基础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产业的生物层与自然界的生物圈一样,在客观上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上的生物层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人类的智能,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农业特点,笔者认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遵循农业生态的自然规律显得尤其重要。农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基础上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不可能改变农业的自然内核。自然规律依旧制约着农业生产环节,并远远高于其他非农产业的影响。

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以及发挥作用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的劳动力与智能只能在尊重并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只能在边际上对农业起适当的改造与强化作用,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目前,人类对长时间、大范围自然控制仍表现为手足无措,而无人工干扰下的特定地域性内的自然资本复杂性和稳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如何合理继承这种原生态资源,维持并修复自然界的整体生态功能,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规划农业园区基础是应保持自然环境持续性,用保护、继承自然资源的方法来建设稳定、优质、持续的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维持和强化农业生态功能,达到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粮农组织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农业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对可持续农业提出被广泛接受的定义:“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持土地、水、动植物遗产资源,并且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这种发展在技术上是适当的,在经济上是能持续下去,并且能够被社会接受。”目前一些农业园区的建设基本上还是沿用世界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以农业高产为目标,主要依靠化学物品的高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化生产。长期如此,问题就逐渐显现,而且会加速恶化。现在,我们已经面临了这样的困局,经济建设与生态之间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此的农业园区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功能,既表现为生产(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废弃物的生产)、生活(生活设施、生活环境、社会沟通)以及生态(消纳废弃物、生态屏障、生态服务)的内部功能,还表现为农业的观光性、休闲性、生态性、民俗性以及保健、教育等外部功能。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之一在于有效地利用人力、自然和技术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剥夺后代自主决定其资源及其利用的机会,使农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把我国的农村地区建设成具有合理的村庄布局、宜人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既具有传承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23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系统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发展大农业为目标,全面规划园区建设,发挥农业园区的整体功能。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挖掘农业生产的内在潜力,着眼于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实现资源的连续利用。调整和优化园区内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的三个产业综合均衡发展,坚持生产销售一体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使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与配合,相得益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提高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风险承受能力,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以发展大农业为目标的思想,必须落实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上。必须在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农业粗放型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生态的传统观念,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投入与产出比率、产品的商品化率和劳动生产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系统创新,以及农村各业的兴旺发达,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要因地制宜实行粮经饲作物的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另一方面,则通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4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必须聚焦于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安全

农业产业担负着提供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食物需要的责任。以前我们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农业生产只能把产量放在首位,通过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而没有条件对农产品质量提要求。当解决了温饱,而农产品产量又大幅提高,因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必然导致“菜贱伤农”。近年来,蔬菜、猪肉、水果等过山车样的价格伤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污染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的非生态化,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更高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要。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低,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差、品质差、农业经营规模小以及农民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等。所以,质量导向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原则之一。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应该聚焦于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珍品,成为既具有外形的美观与漂亮,还应具有口感好的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在确保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再提高生产量,以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为此,现代农业园区在严格遵循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在园区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与示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同时还要强化对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权威部门的标准,以适应农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3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模式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上,要遵循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生产、农业技术和服务为主线,利用农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慎重地选择与介入农业生产直至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以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凸显农业科技在各环节的作用,形成引进新品种、生产标准化以及加工、贮运物流、销售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因此,现代农业园区若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当运用自然界的生态学原理和社会系统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运用高新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概括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主要模式有:

31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

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主要是经营者在农业科技技术指导下,进行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从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物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进行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配置,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从而进行无公害生产,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第二,通过经济系统价值流计算农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比,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园区的科学管理和生产环节的监督机制,保证园区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第三,鼓励外资、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园的开发,组建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支持与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产销关系,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规模农业带动农业结构升级转型。

32以绿色农业为主导的生物园区建设――绿色农业生物园

绿色农业生物园建设的重点是进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阻止有害元素进入生物体,它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如今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这些已然成了制约我国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快以生态食品、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农业生物园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引进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杜绝有毒农药的使用,可适当施用生物农药。

第二,农村废弃物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把禽畜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农业,将畜禽粪便及冲洗水经厌氧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返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生态化、立体化和农业产品绿色化。

33以休闲观光为主导的农业园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在工作之余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于是休闲观光农业成了人们释放压力、满足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好去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可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观赏、解压等体验现代生活,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之间的交叉产业。建设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好去处,在观光休闲中还可以丰富农业知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享受农业成果和利用田园休憩达到健身的目的,促进当地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的关键是在传统农业功能结合旅游功能,是一种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造的新事物,是农业产业链向服务业的延伸与渗透,农业观光园建设措施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要注重特色,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首先将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主体为农民,园区的特色是田园色。休闲农业园区项目建设要凸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贴近农家生活。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过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在农业设施的栽培、生态立体的种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达到人们追求新、奇、特、异、美的心理。

第二,准确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强化宣传,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例如浙江金华的万象花卉现代农业观光园,对外开放五年来一直坚持“创知名品牌,让绿色进万家”的宗旨,为了提升观光园的整体形象,2011年投入资金对园内十二项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改造,效果明显,如今万象花卉是一个可提供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宣传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园区,是金华规模最大和项目最多的田园休闲场所,并且已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项目与产品,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拔拔菜、种种花、钓钓鱼,享受大自然田园带给人们的乐趣。这也是国外观光农业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可以与农村的民俗观光结合起来。

4案例实证:金华盘前村高山蔬菜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金华盘前村是金华婺城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其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山蔬菜深受欢迎并价格不菲,受经济利益驱动,村民盲目开垦山地1300多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给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差,抗灾能力弱,由此也制约了高山蔬菜的持续发展。2003年在省农业厅和财政厅的支持下,开始实施高山蔬菜的产业化开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建钢架大棚、配套杀虫灯和防虫网,同时将1000多亩山地退耕还林,推行微蓄微灌技术,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该农业园区不仅强化了生产,还开辟了旅游功能。盘前村充分利用双龙风景风之顶、风景秀丽的独特优势,建立了一个观光森林公园,2012年又创立了特色旅游,供人们避暑、观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盘前村的村民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显现,做到了该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从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转变为重发展效益和质量,从重园区的外延扩大生产转变为重内涵扩大再创造,从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转变为重保护,这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要避免以往那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向为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Hsu,H,WSChern,,FGaleHow Will Rising Income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Food Demand? [R].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IB-775,Chinas Food and Agriculture: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2002-04)[2007-02-15]:10-13

[2]张新华,戈特瓦尔德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的可持续性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9-98

[3]伍瑛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9):18-21

[4]尚明瑞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5(4):267-273

[5]曹俊杰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02(3):59-60

[6]黄祖辉,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创新――发挥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大制度优势[J].农村经营管理,2011(8):26-28

[7]于湘贞“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邮现代农业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5(25)

篇(8)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36-01

旬阳县位于陕南秦巴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功能区,属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该县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采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科技支撑、行政推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现状、特点及成效

1.发展现状

2009年,旬阳县开始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在全县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县规划现代农业园区40个,总规划面积达16.8万亩,核心区2.9万亩,示范基地14万亩;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3个、山林经济园区13个、现代渔业园区5个。园区流转土地2.59万亩,建成面积3.1万亩。吕河丰裕、白柳新森林两个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双河隆科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县有12个园区跻身市百园建设行列。但是从总体发展来看,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发展水平还不高,尚处于起步阶段。

2.特点及成效

现代农业园区有效聚集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推进旬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产业结构的推进器

经过几年发展,生猪、设施蔬菜、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加快集聚,龙头企业、合作社纷纷领办园区,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三联动”,“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2培育职业农民的摇篮

园区建设主体多为龙头企业、合作社、返乡能人等,他们在园区建设中自然成为了产业发展带头人;园区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在产业化建设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线生产能人、专业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县上把园区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训基地,培训了一大批职业农民。

2.3先进技术的示范窗口

农业部门把园区作为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技术干部施展才能的平台,在园区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各园区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惜重金聘请技术人才,园区成为了现代技术的聚集区和展示窗口。目前,园区聘请西安、山东等地技术人员8人,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26个(项),新技术31种。

2.4各类资金的聚集区

在所有园区中,企业老板领建达16个,占到总数的45.7%。园区通过项目整合,拉动企业投资3.7亿元以上,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渠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重点建设园区实现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化智能温室、圈舍、滴管等生产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水平。

2.5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川道浅丘地带以“畜-沼-园”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中高山地区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种养等山林经济。河沟库塘等各类水面,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受土地条件限制,园区产业规模总体较小,但在园区规划阶段就突出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生产环节上大多数实现了种植、养殖的自身循环,是低碳生产,产品多为无公害甚至是绿色有机产品。

2.6促进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可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园区就业可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返租倒包或订单生产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统计,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安置农民就业2310人,带动农民发展经济2.8万人,农民户均增收3850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

部分镇、单位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刻,在项目配套和土地流转等解决园区发展具体问题方面工作还不扎实。县上对园区政策、金融、项目等扶持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园区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少,建设困难多。

2.建设理念滞后,建设起点低

部分园区业主建设理念还停留在生产基地层面上,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规划和起点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建设标准低,产品特色不明显。

3.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由于部分园区业主实力不强、政府项目投入不足、信贷扶持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园区后续投资乏力,生产道路、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不能完善配套,先进的设施不能引进应用,产业规模难以继续扩大。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

紧紧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优势,主打富硒、生态特色品牌,推行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生态发展模式,壮大畜牧、蔬菜、林果、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功能,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培育、项目支撑、科技指导、行政推动等关键措施,全力培育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2.完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研讨会议,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农业园区列为对相关部门和对镇的考核。设立园区建设单项奖,对工作力度大,建设成效好的镇予以重奖。

3.科学规划引领

篇(9)

二、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

把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以市场竞争方式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农技服务体系,鼓励技术和服务通过人股参与分红。在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服务上,面向生产需求,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生物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普及。在开展农作物监测服务上,对耕地质量及墒情、农作物苗情进行监测,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二是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种地的劳动力逐步减少、老龄化现象明显的问题,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做到让农民在家里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有相应的服务组织提供机耕、播种、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健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以农资供应商为核心,农资配送中心、农资连锁超市、农资便利店相互配套的农资供应网络,促进农资供应统一化。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超对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建立销售中心,鼓励优质农产品进入各类流通企业销售网络。与品牌企业开展合作“借船出海”,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营销渠道营销产品。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在电商网站开设旗舰店,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金融网点,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范围,提高理赔率,降低农业风险。五足健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转变,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科技等综合性信息并重转变,服务渠道由注重传统方式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并重转变。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善网上专家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六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和认证服务,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人品使用、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篇(10)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篇(11)

1.园区简介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是省级农业科技园,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距内江城区12公里,规划面积1万亩,总投资1.74亿元,将通过3年建成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该园以新闻巨子范长江故居所在的赵家坝为核心,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板块(一馆:范长江纪念馆;一廊:长江文化长廊;两街:长江街和商贸街;一市:农产品集散市场;板块:特种水产、设施蔬菜、彩色农业、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湿地农业、观光旅游、加工与居民集居)”。园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农商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2.园区规划背景条件

2.1 政策指导、实地谋划

按照2009年省委、省政府2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带动全区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由我区农劳办考核和申报,经内江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于2010年7月8日认定(即内农劳领发[2010]06号文件),命名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内江市农民工创业园”称号。园区是我区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园区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根据川中优势来谋划产业,将名人故居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纪念性、又有地标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 农业示范园建设与红色旅游的互动整合

田家镇是以农业经济发展的中等镇,还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面对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这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内江改变传统观念和创新机制,将名人效应、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进行开发,既能避免单纯开发名人故居和单纯建设农业园区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过扩大载体。独辟蹊径实行“文农联姻”,大打“长江牌”,以此扩大东兴区的对外影响力和促进东兴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规划起点高、规模大

园区的总体设计分为“一馆一廊、两街一市、板块”,把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区特点的现代特色农业的亮点、增长点。园区以田家镇8个村、5个坝为中心;以无公害大棚蔬菜规模种植、苗木繁殖和名特优水产养殖及种苗生产为主导产业;以范长江故居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作为红色观光旅游的主要内容。项目基础设施规范化,田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配套;生产过程标准化,通过专合组织、合作社等组织连农户建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现代化。

2.4 完善的镇政府信息公开网

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政府信息网开设了“单位简介、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领导分工、信息动态、办事指南、图片新闻、便民服务”八个板块,涉及农村党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教育等诸多方面,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有利于建立一条多途径、广覆盖、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科技信息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寻求科研合作,修复范长江故居

园区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依托专家教授、区乡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种养殖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园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避免低水平运行,真正将示范区建成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农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长江故居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故居保持了旧有风貌,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设计。故居修复和周边环境打造按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新、环境美,将之建设成为集旅游、纪念、参观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有新闻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

3.园区建设成效

3.1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建成三元村、正子村生产便道10千米、机耕道2千米;新建港湾式停车站1个;狮子村通村公路资金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建设中。全年新建山坪塘139口、河堰1处、郭家坝二级堤灌站80千瓦,整治垮塌渠沟260米,渠道掏瘀10000米,建成田间自流管网4千米,改善了全镇农业用水条件,成功实施了羊寺沟病危水库泄洪渡汛。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5口,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3.2 城乡统筹效果明显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田家镇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城镇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社会保障方面,我镇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合作医疗、农村规范化卫生室、优化教育资源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转贴于

3.3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镇政府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将正子村赵家坝作为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该区域目前已入住农业示范园、范长江故居修缮和新农村建设三大项目。园区内已有蔬菜种植大户(10亩以上)59户,种植面积1458亩,水产养殖290亩;园区内范长江故居修缮工程现已完成房屋赔偿、道路建设等各项前期工作,房屋修缮工程已接近尾声;新村五改建设已完成92户,已规划建设新农村风貌改造工程18户,村办工程已相继完工。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支撑作用

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整合了资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项目资金进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建一块成一块,建一片成一片,拉动了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农机在园区的充分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元素,为东兴区的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带动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品牌化;创新了经营机制,通过大流转、小业主等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4.园区发展战略构想

4.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园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坚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农民受教育的权利,防止中小学生辍学,成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办好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推广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园区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的重点,把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来抓;三是区内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部门要面向农民和经营户,多宣传科学文化、科学致富的新知识、新经验;四是加快园区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发展卫生事业,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

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农产品创新以占领扩大市场份额并最终满足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据统计,国内农产品创新成功率仅在10%以下,其中技术因素是影响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川中丘区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产品创新与研发前提和关键,做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工作三位一体,从而在发展农业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基础上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4.3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土地的组合

园区要充分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协调两者的矛盾。将劳动力从耕地领域转向非耕地领域,一部分在园区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事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以及进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导转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要通过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挖掘其生产潜力,并且应注意合理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4.4 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