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0: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

篇(1)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有非常真实的案例,杜绝了泛泛而谈的现象,注重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借助经典的案例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利用实际例子进行授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教材的可读性进行了增强。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中,通过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举出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又例如: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问题是不同的。其中,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可以利用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借助成功的治理经验,对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利用案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探讨的地理问题进行将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收集了所在区域关于旅游业的情况,进一步从积极以及消极的层面收集了旅游业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探究。这些知识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涉及,已经初步学习过农业以及工业、农村以及城市等人类相关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治理方式。在教材当中,所列举的例子,学生利用自己阅读便可以读懂,但是对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探究旅游开发在地理环境中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保护方案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利用教师对课题进行教学之后,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原因有感性的认识提升至理性的认识。该堂课程首先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之后在课堂之上与教师和其它同学进行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青山旅游开发”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学生总结为什么该项旅游业能够成功,借助以点概面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它区域旅游的开发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3.1案例教学不能取论学习。在高中的地理授课当中,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将传统的授课进行改变,但是不能全完将传统的授课形式抛弃,要对传统授课当中的连贯性以及基本知识灌输继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2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互配合。为了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当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但要进行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应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讲授。例如:在《剖析自然灾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灾害实例进行讲解,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国的龙卷风灾难、缅甸台风、中国四川地震等。借助一个地方的自然灾害的预防、灾后救援以及重建工作,以点概面的进行系统的分析。3.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学生还是会感到有一定的界限,对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认识不敢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环保辩论会中,如果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参与学生的谈论,而是依然用教导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节流,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会害怕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其进行批评。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合到学生当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备。

4.结束语

总之,在案例教学当中,要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不但可以借助实际的案例进行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还对学生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有益于学生快速对地理知识有所掌握,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李露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篇(3)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篇(4)

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

(一)了解案例开发的主体

开发地理教学案例需要对学生的参与足够重视,学生是案例开发很重要的一个主体,而不能只注重展示教师的作用,毕竟教育是以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所以本文也是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究案例的开发。

1.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

所谓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所保持的长时间的内在反应倾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倾向、行为倾向和情感倾向。他们的学习态度既是进行地理案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后来开发地理教学案例的重要前提。其中,认知倾向指的是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开发的一些理解、认识和评价,比如学生是怎样看待案例对提高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帮助的;而行为倾向指的是学生在开发案例的过程里表现出了怎样的行为意向,比如学生在课前积极地阅读相关的案例材料;情感倾向指的是学生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或讨厌的情感。通常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学生分为俘虏型、好奇型和投入型三种,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态度,并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具体的促进措施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怎样的;其次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交谈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从而分析出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再次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开发的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一些看法,进而分析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最后是对第一节案例课进行足够的重视,以生动而富有悬念的内容和平等而紧张的气氛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

对于案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些新知识需要与原有的观念或知识相关联才会被接受和运用。例如,学生在参与到某“商业区位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假如学生原有的概念中连“区位”的概念都没有的话,就很难开发出好的案例出来。

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有哪些是错误的或是有偏差的,还有哪些固有的知识会影响到案例的开发,然后帮助学生改变和了解到这些问题,进而避免对案例的开发产生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对学生已有知识中那些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利的,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充分发挥其作用。

3. 学生的智能结构方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在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此外,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所以相同的优势智能也会随着发展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并在引导学生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结构,通过组织具体的活动或情景来展现他们的优势。

(二)明确案例开发的目标

泰勒原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任何课程的开发都应该弄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二是通过哪些教育经验我们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三是怎样有效地将这些教育经验组织起来;四是怎样可以确定这些目标正在一步步的实现。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便是设计课程的基本程序,首先是确定目标,然后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最后是教育的评价。所以说明确开发目标是进行教学案例开发的重要前提。

1. 依据学生的特点

开发教学案例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地理教学案例不管怎样设计,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如果开发教学案例时,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很难被学生吸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外在物,很难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态度或行为。然而,如果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来制定开发目标,让教育目标语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协调,就会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2. 依据课程的标准

篇(5)

前言

高中地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它更加注重课堂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由于高中地理课堂与实践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从生活中来获得地理思想。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地理课堂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的三大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对于学案设计者来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依靠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足够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及动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设计以及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不断吸收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学生的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最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2灵活性原则

由于每一节教学内容不同,此时的学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使得学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并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

1.3探索性原则

学案教学的目的要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从而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分散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中,设计以及编制学案起着核心性的作用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要对地理教材、地理大纲、高考试题以及练习册进行认真研究,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教师查找到相关的材料。学校要在提前一周及时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备课,然后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负责人设计以及编制学案。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时候,学校要不断强化地理老师的责任以及合作意识,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分工以及协作,从而使得学案向着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案,逐渐形成与本学校自身情况相符合的学案模式。在地理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以及学习程序这三个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在地理学案的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双基内容、锁定重点、突破重点以及对接高考这四个方面,并且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相关的目标整合出来。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是否将双基内容落实到位。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通过图文来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联系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而且要让学生知识学案中的哪一块内容是基础内容,哪一块内容是难点,哪一块内容是重点。

在“学案教学”模式中,学法指导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具体学情来确定学法指导,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了:学生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建构完善的体系这四个部分。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一条思路明晰,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设计“调整心态以及引领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要创设有趣的情境,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案中,“积极思考,共同探究”是一个核心部分。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以及可操作性体现出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摘引一些重要的资料,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体现出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以及高效的使用学案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案的导引功能,并且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案的教学目标来看书。与此同时,通过学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来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并且要及时分析以及总结,在完成这一项工作之后,学校要安排全体教师研究谈论其中的问题,反思学案中的不足,通过谈论不断改进学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模式得以改进,而且有利于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学案教学”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教学”的模式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09(25)

[2]. 吉斌.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

篇(6)

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设计是基础,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观念的关键渠道。在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落实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地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的教学方案是否有效,地理知识是否掌握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所以,在新方案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唯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含义。通俗来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理论知识上,由不懂到渐懂,由不知到多知;在精神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毫无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案设计,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地理理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新方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意义。实施新的课程教学方案以来,为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务之急。这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铺平道路,使新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课程制定的方案是针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设计的。在有效的课程教案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置,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因此,要正确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秀的教师都比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从而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变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案。新的教学课程理念是灵活多样的,教学的方式也是活学活用。旧的教学设计是一味地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使得学生无法消化课程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长此以往,难点和疑点积少成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压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地理教学方案设计的效果。

(3)完善自我,树立合格的教师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形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篇(7)

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三部分,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就是“课前导预习、课中导合作探究、课后导总结巩固以及复习时导思路”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三导”部分引导学生组织教学。[1]

二、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那么,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取得哪些成效?存在问题有哪些?为了解清楚这些问题,本文选取渭南市某中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对象为渭南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及地理组教师,该学校高一年级总共有24个班,本次调查随机抽取10个班,每个班发放50份问卷。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9.2%,教师问卷发放10份,回收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导学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初步成效分析

1.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10位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导学案在编写和设计时,有7位教师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来进行编写和设计,3位教师以“师生双中心”观念来进行编写和设计,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新课前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互学,小组讨论,融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

1.2施展学生学习个性

调查结果显示,42.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更能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36.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差不多,还有21.4%的学生认为比传统课堂的学习紧张,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热烈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课堂随时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悟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使其富有个性地学习。

1.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尽可能使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其本质追求就是知识的获得,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调查结果显示 44.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使用后最大的优点是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得平时从课本中得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沟通、理解和加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在合作中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成功地喜悦。

1.4减轻教师课堂教学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说教师是“演讲者”,那么学生就像是“听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到上课枯燥并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使得教师教学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教学效率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0位教师中有6位教师都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可以得出随着“导学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改善了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 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 的自主地位,使原先的“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

2.导学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2.1课前预习不到位

课前预习属于课前导部分,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即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有任务有目的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框架,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如何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时”有53.8%的学生选择的是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对照课本找答案,20.8%的学生选择不预习,对“课前预习时是否会把导学案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的问题,有51.6%的学生只是偶尔做标记,29.2%的学生经常做标记,还有19.2%的学生从来不做标记。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在现实的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这样很难清楚自己对本节内容的把握程度,就导致呈现在面前的导学案,更多的只是纯粹的知识抄写,缺乏思考空间,[2]

2.2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活动”属于导学案的“课中导”部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会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的问题,有48.8%的学生只是被点到时偶尔的参与以下,23.2%的学生都是不参与,怕自己说错,只有28%的学生经常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总结出: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探究这一环节中,真正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发言。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小组探究的问题毫无意义,趁着课堂探究的时间讲无关紧要的话题,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发言,甚至不敢发言,这样的课堂,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3课后巩固复习使用率低

课后的纠错、总结和复习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能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更近一步掌握所学习的内容。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结束教学的学案”47.6%的学生都只是偶尔纠错,25.8%的学生基本不纠错,抱着学完就算了的态度,以及对“你课后能整理并自觉复习当天学习过的导学案吗”有56.7%的学生只是偶尔整理复习一下。因此,可以总结出:在课后使用导学案进行巩固复习这一方面,多半数同学都没有合理利用导学案。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减弱。[3]

2.4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有抵触情感或者运用不当,他们担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并且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导学案”又变成了教师的“教案”,教师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教师的角色不能正确转换,课堂教学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1.教师加强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指导

导学案的“预习检测''部分考察学生自主预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做准备,如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尝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预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上最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再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适时适量,学生根据各小组的任务预习了解所学内容,标记疑难点,这样便使学生有思考的阅读新内容,有目的的查阅、搜集、整理信息,为课堂上的集体活动做好准备,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注重灵活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实施课堂导学案教学的渠道,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能被导学案所束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如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趣”中学、小组合作,在“辩”中学’的教学方式,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中“城市化”时,教师可将合作探究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组织成辩题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为正反方(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这种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积极思维、互帮互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加强课后的巩固复习

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和复习,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去复习导学案,如在完成每一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整理导学案,完成导学案中的疑难点,并写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收获和存在问题,统一交由教师批阅,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检查学生的纠错情况又能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8)

“双动”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实施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学生的学习方案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预习、学法指导、课堂和课后练习等。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开拓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

第一,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订一份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懂得合理利用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任何干扰,确保每天学习计划能认真落实。第三,学生应在教师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纠正。

2.信息加工整合策略

首先,学生要在地理学案和教材中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标注,方便日后复习有针对性。同时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对难懂的知识进行查阅,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学案的空白处可以做课堂笔记、错题集锦和总结,明确当时学习遇到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学会看地图,做到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其次,地理学习中有图表学习,有大量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比较表格或结构图,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第一,针对高一、高二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以教材中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的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方法,让学生一轮复习时再度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在复习基础题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习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第三,二轮复习时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往年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篇(9)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篇(10)

“乡土”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解释为“一般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教学中的“乡土地理”就是师生所在区县为教学内容的“区县地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以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星球版等各种高中地理教材纷纷出版并在全国使用。各版本教材各有特色,其中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专题式、多活动、案例丰为其特色,深受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但有的地理知识专题理论性太强,教材中帮助理解地理知识的案例往往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导致教和学效率不高。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的研究,以专题式和实用性选取教学内容,精选 “对生活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家乡地理案例”整合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重视地理与生活联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一、直接使用教材中乡土地理的案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直接使用的乡土地理案例,分别以“你们家乡”、“本地”、“你居住地”、“你所在城市”、“你学校附近”等词语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区域范围,用“分析”、“调查”、“查找”、“谈谈”、“讨论”等动词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材内容要求,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乡土地理活动。“表1”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活动开展的案例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明确提出对乡土地理知识运用内容分布在每章活动中,共有10项,其中以“调查”活动最多,为8项。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开展调查活动的方法、文明用语及注意安全等事项,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带领下,最好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学生直观、真切地感知家乡的地理事物,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回到学校后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书本所学的地理理论及地理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家乡的合理发展出谋划策。乡土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把教材内容与自然及社会实际结合,更加扎实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含有大量而丰富多彩的地理案例,这些地理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虽然教材中这些案例选择典型、实用,但这往往是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学生所见所闻比较遥远,易导致学习失去热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认识和理解地理理性知识。“表2”是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教材中可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案例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有23个地理案例,涉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环保、工程建设等方面,分布在所有章共10个节18个框题中。有世界的案例:欧洲、巴尔干、巴黎等地区和城市;有中国的案例:海口、武汉、西安、上海、深圳、扬州等城市和三峡工程、宝钢企业、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等,往往是以一些文字材料配以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方式呈现。这些学生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地方作榻萄О咐较难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所以,教材中的这些案例都可以用乡土地理案例以文字材料配以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方式替换。就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走访观察,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科考形式通过采访、调查、拍照和视频等收集教学案例素材,运用于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乡土地理中的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鲜明案例素材,替换教材中当地学生不熟悉的地方案例,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易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在课堂开展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合作探究的价值。

总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乡土地理案例具有宝贵的价值,它是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用手摸到、周围人们经常谈到的,学生最熟悉的、最具有亲切感的地理事物。用于课堂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极大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究欲望,也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I第4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1-109.

[2] 万明春.环境教育七年级下.第1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5-6.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1-31.

篇(11)

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求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因此把案例教学方法积极引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并系统研究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水平都有着现实而直接的意义[1]。

1.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1浓厚的趣闻性

地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来源和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来自于报纸杂志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电视网络的视频音频形式。丰富的地理教学案例可读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阅读分析教学案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的实践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取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可以有加工补充,但不可以是虚构杜撰,并且教学案例要突出强调依托客观生活实际来表现相关地理知识。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地理知识,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2]。

1.2较强的综合性

选取的地理教学案例本身内涵丰富,它是包括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地理背景资料。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更需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以获得问题本质的所在。经过案例教学的不断训练,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2.1案例要富有时代感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的重大地理问题。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和适用性,选择那些来源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例如: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的海岸附近海域处(38.1° N, 142.6° E)发生了 9.0级地震。震后30分钟紧跟着发生的特大海啸让日本损失惨重。截至到3月21日,大地震及海嘯已造成8649人死亡,12877人失踪。大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4号反应堆出现火情,使日本及太平洋地区处在核辐射的阴影中。

本案例可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人教版)地质灾害章节中得到运用。本章节介绍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课堂设计可借助以上案例设置地震爆发的原理成因、破坏程度、如何做好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及联系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情况等问题。

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必须及时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使用富有时代气息、新颖的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看到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和地理教学相关的时事要闻都可以及时整理、收集并加以处理,结合教学进度作为新颖的案例适时地展示给学生。

2.2引入乡土地理,使案例生活化

学生本乡本土的家乡地理环境称之为乡土地理。乡土地理反映的地理问题是直观而具体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对此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中挖掘搜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运用,不仅补充了教材内容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最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

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地理案例,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来理解知识原理,既促进了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同时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育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以桂林地区为例,桂林市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由于桂林市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桂林当地很多的乡土材料都可以选为地理教学案例进行使用。

2.3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发掘搜集案例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支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査、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去发掘搜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学生自主发掘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获得最直接的切身感性体验,较之于间接获得的材料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教学案例素材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更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来源,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到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内容教学中,以桂林漓江景区为例,组织学生到漓江附近展开课外教学活动,亲身实地的了解目前漓江景区幵发现状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生们拍摄照片,并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而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总结出开发旅游的经济效益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再回归到课本内容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兴趣盘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3.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又不是完美无瑕的,它除了自身独特的优点之外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与不足,案例教学法亦是如此。比如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有限、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不足、以及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高要求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种方法贯彻始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客观、理性的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