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区治理热点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点围绕占道经营、夜排档、广告店招、道板违停、违法建设、抛撒滴漏、偷倒垃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市容环境问题,加大力度,集中开展六项专项整治,确保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1、开展热点难点集中区域专项整治。以群众反响强烈的市容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市容环境秩序热点问题为重点目标,以主要道路、商业街区、车站广场、农贸市场周边为重点区域,开展整治。通过持续攻坚、长效监管等措施,逐个突破解决。年内全市完成42个热点难点的攻坚整治任务。
2、强化社区环境专项整治。结合旧住宅改造、棚户区整治、低洼易淹易涝片区治理等工作,以整治社区环境脏乱差等薄弱点为重点,对社区实施环境连片整治。通过治脏治乱、完善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年内完成43个社区的整治任务,同时,全面抓好社区环境连片整治成果巩固,落实长效管理。
3、实施背街小巷专项整治。以攻薄弱、重长效、创示范为目标,深化背街小巷专项治理改造活动。通过整治占道经营、店外设摊、道板违停和设施改造、落实保洁等措施,确保达到整洁、有序、通畅的要求。年内完成59条背街小巷的专项整治,其中31条背街小巷做精做细、形成样板, 28条背街小巷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成效。
4、开展违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各类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或超期的户外广告,限期整改陈旧破损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拆除主要道路两侧有碍市容的遮阳蓬(伞)及条幅、布幔;清除沿街各类撑牌、立地式移动灯箱;加强“三乱”治理,确保主次干道沿线无明显“三乱”现象;加快推进主要道路包装出新工作。
5、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违法建设的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各级城管部门和街道、社区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制止违建。对各类违法建设,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有力查处,坚决依法拆除,使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
6、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对乱倒、偷倒装潢垃圾的专项整治,同时,加大整治和清理暴露垃圾、卫生死角的力度;做好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严防运输收集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滴漏;做好道路、广场、河道等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新建和改建公厕30座,对部分老旧垃圾转运站、垃圾箱、果皮箱等环卫设施进行更新和改建。
第一阶段:__月1日到__月10日。宣传发动、调查研究、明确整治重点。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的意见、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并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检查,摸清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时限和要求。
第二阶段:__月10日到10月底。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对照整治行动要求,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整治范围全面覆盖主要道路、广场、车站、校园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显现性市容违法违章行为。
第三阶段:11月到12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整治成效进行查漏补缺,确保年内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并落实“五定”巡查等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热点难点问题的整治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20―03
总书记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问题时,提出了“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的要求,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大可能地探究问题发生的根源和内在机理,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困扰教育工作者思想、影响情绪多年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把握尚不够准确。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生活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其中,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更是紧紧撩拨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神经。于是,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实际影响状况就成为突出教育针对性的前提。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性
社会热点问题的显现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指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等。
1.大众性
所谓大众性,是指某一社会时期所涌现的社会现象、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的社会活动、爆发的思想理论争端等,足以引起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各种程度不一的社会参与。这里的社会公众具体指向可以是工人(包括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广大白领人士、公务人员、退休人员等等。其中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波及到社会绝大多数人员,如通货膨胀;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每年一度的春节乘车难等,则可能牵动部分社会成员的神经,但其社会影响面却不容小觑。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周期性复发和“久治不愈”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积怨颇深,社会波及面较大,公众的情绪化反应也会比较强烈。
2.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构成具有综合、多样、交叉渗透等特征。从表象看,人们似乎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依其聚焦点不同而分成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等,但实际上大量社会热点问题是复杂的,是多种属性的融合。如高房价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又具有政治风险。更重要的是,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交叉渗透盘根错节,试图孤立地、单独地解读某一社会热点问题都显得苍白单薄,然而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诉诸于从具体问题入手,应对社会热点问题是一个见诸于实际行动并取得切实改进实效的实践过程。因此,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综合过程。
3.复杂性
所谓的内含矛盾的复杂性,主要指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所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和评价指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社会共识的沟通条件比较苛刻。仅以个别地区试行的“房产税”的社会反应状况看,人们在私下表达的观点就众说纷纭,甚至大相径庭。任何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复杂的多重性,表现在社会成员身上,就会产生“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情形。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如今无论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利益受损者,几乎都有抱怨情绪,都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弱势”或社会边缘,似乎都遭受到莫大的委屈,希望社会的扶助政策倾向于自己,而一旦发现这类政策倾向于其他社会阶层,就会按耐不住而疾呼“社会不公”。
4.深刻性
所谓的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主要是指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本身与人们利益紧密相连,使得它十分敏感和严峻,深深地制约着人们的态度,并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不难看到,所有社会热点问题关联人们利益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这些利益大致可分为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等。从表象看,人们似乎最直接地关注经济利益,如社会分配不公、房价过高、通货膨胀等,因为它们与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相关性,即如果剥夺某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就势必会影响这个人今后的发展,包括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更关键的是,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利益或权益保障,如具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还包括配套的制度依托和政策保证,那么,要维护和发展持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就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于是,可能存在着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矛盾的交杂,人们在政治方面的诉求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也逐渐认识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利益需要通过政治诉求表现出来才能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社会热点问题的熏陶下,人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行为动机会变得越来越多样,这是社会管理所面临的境况越来越复杂的缘故之一。
尽管人们批评如今的学生比较自我,但长期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基因的影响,还是使得学生会程度不同地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并产生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只是他们缺乏正确全面认识和正确表达的途径。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方式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通过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种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形成,是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1.直接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方式
今日的大学校园不再是往昔的“象牙塔”,极个别大学校园甚至会像其他社会场所一样,也浸润着市侩的气息。大学生在这样一种小社会中,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社区和家庭环境、各种新媒体、社会实践活动、人脉交流等许多途径和方式,感受和体验着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海量的外部资讯,也有不少虚假的东西,这些资讯扩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他们又通过各种社会联系途径,包括社会人际交往,直接接触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这些海量资讯、虚拟世界、丰富想像力、社会实相等要素交杂在一块,构成了现今大学生思想的“调色板”。加上他们的家庭境遇不同、经济生活波折、遭遇到的各种文化冲突、感受到的世间冷暖炎凉,加快了学生思想的调谐速度。甚至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比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更灵敏、更全面、更深刻、更复杂。中国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他们直接遭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例如,大学行政化问题、“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中国大学文化发展和大学精神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时随地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产生着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们所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缺乏有效的政治生活技能的训练,这就难免会发生“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或者走向另一极端――政治冷漠。
2.间接影响的途径和方式
这里主要指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转化为某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又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一定阶层成员的社会情绪。这些社会情绪大量通过广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大学生尽管没有亲身经历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但却会感染到亲身经历过这类社会事件人员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投射。在这种社会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大学生与某些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有怎样的差别,一旦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上形成“感同身受”的情景,在社会态度、利益诉求上有某种一致性,或者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正受到侵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病相怜”的心理境遇,从而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就会不由自主地联合起来,捍卫自己的基本利益。
大学生具体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情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大量通过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周围人群处理公务或外部事务的态度和活动规则、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网民情绪、民间舆论与牢骚等等。总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基本是一致和合拍的,社会其他成员如产生焦虑、浮躁、颓废、怨愤或安宁、平和、进取、阳光的心态,那么大学生也大致如此。
三、值得关注的一些思想倾向
这里所说的思想倾向,是指人们的认知因素和情绪情感因素的统一。认知因素与情绪情感因素在其统一体中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认知因素与情绪情感因素的“融洽”或“背离”。在“融洽”中又可内含一个从高度融合到基本一致的谱系。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认知因素或情绪情感因素何者占优势地位,也会表征着思想者与一定利益的关系程度,从而出现情绪抬升、理智退化或理智上升、情绪受控等等。因此,思想倾向一方面反映着客体的状况,同时也昭示着这个客体与主体的某种关系,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主体本身的精神――心理发育状况和健康程度。
在我们的实际经验中,已经感知到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的某种值得关注的思想倾向,主要有:无望感、无奈感、不安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等等。
1.无望感
无望感是一种基于担心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变窄或堵塞、基于无法明晰个人努力方向和对努力成效评价低迷,以及基于对社会流行一夜成名的诱惑和投机取巧成风现象的彷徨和失落(怒其不公但又不齿为伍)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要特别警觉大学生由于担心个人发展前景暗淡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这里其实涉及到社会流动问题。一般而言,社会流动可分为横向平面流动和纵向垂直流动,横向流动固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和发展环境,如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位置,但毕竟不如社会纵向流动那样主要关涉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声誉、经济实力、人生价值的更好展现等一系列关键要素。一个正常社会的良性运作,总是保持着有序良好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能够不断向人们昭示有序正常社会流动的秩序及其美好前景,不断满足人们的“人往高处走”的期望心理,人们就会感到振奋和信心百倍。相反,如果社会缺乏有序良好的纵向流动渠道和机制,社会的各种能量、信息、人才等都无法实现正常的交换和对流,就可能对人们的思想与情绪产生巨大的压抑。或者人们发现或在心理上感受到社会流动的通道正在发生变异,特别是社会纵向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就可能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无望感,这种社会情绪的蔓延扩散,将会引起不可忽视的消极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使自己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期望值大大提高。尽管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调谐着自己的发展价值观,甚至不断压低自己不现实的抱负水平,以对应社会的实际状况,但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中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一群成员。于是,他们可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高期望和低现实两者之间的落差。
2.无奈感
无奈感是一种基于有心想服务社会,但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且对前人努力参与社会治理,但效能不高(如参与层次不高、参与领域不广)进行反思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社会参与途径不够丰富、言论表达和情绪合理宣泄缺乏有效而方便的途径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社会管理的宽容度是社会公众都关注的问题。某些人一旦认为对意见表达和情绪宣泄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就可能主要诉诸网络方式进行恣意妄为,那些网络就是例证,甚至一些大学生成为对某些指定言论大加推波助澜的“水军”,迷茫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对此,相应的社会管理边界如何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既不能放任自流、麻痹大意,又不能草木皆兵,过于敏感。
3.不安感
大学生的不安感一方面来自对自身就业的期望与失落感并存,对改革开放的紧张焦虑,以及对腐败问题的担忧等引起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来自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对自身和家庭的压力。这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常常导致他们的不安心理。
4.对政治缺乏现实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的现实感受,受到许多问题的遮蔽,首先,对“政治”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全面、不清晰,容易导致对政治缺乏真实感。其次,对政治活动介入力量的简单理解,也不容易对政治取得现实感。实际上,任何政治活动总是表现为矛盾运动,总是有几种甚至多种力量介于其中,并存在着博弈过程。因此,不能将政治过程看成是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的简单活动。由此,有作用力就同时存在着反作用力,有运动就会存在着反制运动。只有让人们认识并感受到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人们才能获得对政治的真实感。再次,社会信息发散的不对称,这种现象客观上具有两重性,其积极方面是可以预防不必要的精神紧张或心理恐慌,其消极方面是迷失人们的政治现实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很容易导致以下几种结果:对政治的盲目乐观;对政治的无知悲观;对政治的无端疏离;对政治治理的失语失策;产生怀疑论,产生不负责任的非理。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岳彩申.年终访谈:遏制弱势心理蔓延[N].社会科学报,20lO-
12-23(01).
[2]谁是弱势群体[N].人民日报,2010-11-11.
一、抓好重点 党委的工作千头万绪,督查队伍的力量有限,所有的工作都靠督查部门去抓落实,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以,必须抓好重点。能不能抓好重点,关键是要在工作中把握重点,突出重点,保证重点。应该说,各级党委每年的重点工作是比较明确的,但对于督查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如何把握的问题。据统计,XX年、XX年党委督查室的总体工作完成情况,专项督查占60%左右,决策督查、督查调研等占40%左右。专项督查是领导同志专门批办的事情,尽管有些看上去可能不是大事,但它影响大局、事关大局,都应当认真做好。但是,由于专项督查的工作量比较大,也容易导致对有些重点工作督查力度的减弱。所以,我们在督查工作中,在完成专项督查的同时,一定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 抓重点工作的部署。从当前自治区党委的工作部署来看,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最为突出的是两方面,一个是第一要务,一个是群众利益。第一要务就是抓好发展。自治区党委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内蒙古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不加快发展,什么问题也谈不上。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领导同志最关心、批办最多的是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领导同志都要亲自过问,认真批示,要求反馈。第一要务和群众利益,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督促检查必须做好。 抓重点地区的发展。内蒙古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在发展中不可能齐步走,必须抓好重点地区的发展。比如,去年在乌海市召开的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上,自治区领导同志提出乌海、阿拉善、鄂托克旗“小三角”的发展问题。这里人口少,人均收入高、城镇化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只要充分发挥资源等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类似抓重点地区发展、抓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正是我们抓落实的重要着力点。 抓重点环节的落实。这是衡量工作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手段。比如,今年元旦、春节期间,自治区领导用比较大的精力到社区调研,这是因为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很多政策要靠社区落实,社区是抓工作落实的一个关键环节,把这个环节抓好了,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进户到人。又比如,近几年来,自治区领导下基层调研,主要是到现场调研,看项目落地了没有,投资到位了没有。这是衡量一个地区有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点环节。再比如,包头市XX年、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216元和11509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236元和2293元,位居全区前列。去年自治区领导到包头调研,详细了解了城镇居民储蓄、个人收入所得税收缴和机关事业人员增资等情况。这些情况是衡量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关键环节。还比如,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自治区领导同志特别关心两件事情,一是空气质量,二是饮水质量。这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衡量群众生活质量高低最基本的要素。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了没有,就要看这些重点环节的工作落实了没有。 总之,重点部署、重点地区、重点环节是领导同志的关注点,也是督查工作的着力点。我们要围绕这些重点,切实抓好督查工作。
二、把普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普法工作重点。围绕“七五”普法工作,我们把普法教育与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有效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围绕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征地拆迁、安全生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反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校园”、“诚信守法企业”、“法律进村组”等活动。把关系民生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深入基层使广大群众提高了“法在身边”、“与法同行”的意识,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去年以来,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邓州市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为重点,力争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镇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截至目前,邓州市已启动建设34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房1.8万户,累计投入规划资金2800万元、建房资金29.2亿元、公共服务体系资金5.1亿元、其他资金2.8亿元,拆迁5000户,土地“三项治理”验收8100亩,入住8700户,新型农村社区框架、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以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整体工作上台阶
邓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的实施办法,将社区建设工作列为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联互动、一体运作”的原则,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突出“靓”字,彰显个性,打造亮点。邓州将全市589个行政村的2921个自然村整合为153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万人以上社区50个;原村庄占地38万亩左右,现规划用地20万亩左右,可集约节约用地18万亩左右。
目前,邓州已启动3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湍洲、习营、朱营、白东、穰南、西许、高集7个新型农村社区已被列入南阳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了搞好示范带动工作,邓州市把7个南阳市级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完善工作台账,明确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拆迁、运行管理每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以破解资金难题为抓手,加大社区投入力度
在社区建设中,邓州市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筹资形式,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
为调动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邓州市财政单列2000万元,通过督察排名的办法嘉奖先进。同时,该市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整合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26个涉农单位约2.5亿元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乡镇运用部分商住用地招拍挂的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启动资金支持。
总之,邓州市通过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商业地产和土地出让收益、市乡财政奖补、群众自筹等措施解决社区建设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以培育产业支撑能力为抓手,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好日子要过得长久,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让社区居民安居还要乐业,持续增收。
邓州市抓好支柱产业培育,提升社区产业支撑,增加社区居民收入,通过发展产业促就业,逐步实现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就地转移就业。为此,邓州市从便民惠民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探索出了四种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模式。
第一种是产业集聚区型,农村人口向城区周边集中。如湍河街道办事处湍州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坚持把社区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他们引导附近村庄向社区合并、城郊农民向社区集中,着力把社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商贸、教育、医疗、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社区,让周围群众有打工收入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不仅解决了工厂用地难、招工难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
第二种是集镇依托型,农村人口向小集镇集中。如白东新型农村社区、穰南新型农村社区等,引导靠近集镇的村庄在社区选址上尽量往集镇靠拢,一方面借助小集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小集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种是中心村型,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对于一些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太发达的村庄,如朱营新型农村社区,在新村选址上引导农民尽量向中心村集中,向交通发达的区域集中,以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四种是移民新村型。如裴营乡刘楼新型农村社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抓好移民新村的完善和档次提升,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新趋势。以白牛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为例,该乡支柱产业以果蔬为主,包括中华寿桃、晚秋黄梨、无筋白菜三大支柱产业,中华寿桃目前已发展到2000多亩,果农30户,果园23个,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无筋白菜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晚秋黄梨500亩,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总收入5365万元,支柱产业占其总收入的85%以上。这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使社区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这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就近就业。
以政策创新为抓手,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邓州市围绕社区群众的需求,切实协调解决好入住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调动群众入住社区的积极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召开专门会议,由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协调研究解决。
一、集中解决农村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农村宅基地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区划以来没有依法组织宅基地土地证的查验工作,有的社区长达10年没有进行过宅基地审批,部分群众住房紧张,四个街道不同程度的存在三代以上同堂居住的情况,群众反映强烈,宅基地问题每年都成为我区人大、政协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
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客观上影响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主观上群众由此而对国家的土地政策也会产生误解和不信任。这势必会引发群体上访增多、正常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工作难度增大、未批擅自占地建房现象滋生蔓延、干群关系恶化、基层工作压力增加等诸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进程。
二、集中审批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述建居民宅基地住宅楼的社区已取得用地预审意见,但由于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和瓶颈,仍无法正常开土动工,部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住房困难的愿望就仍然无法实现。
(一)风景区保护、水源地保护和城市规划。××是国家级风景区,是××市重要的水源地。同时,我区的城市建设已纳入××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因此,我区在执行宅基地政策时,面临双重压力和两难选择的境地。尤其是在建设居民宅基地住宅楼问题上,一方面需要与市规划部门、××风景区管理部门协调并征得同意,另一方面市规划部门、××风景区管理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不能建设居民宅基地住宅。因此,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问题变得愈加紧迫。
(二)建设用地资源紧张。我区山地和林地多,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有限,如××、××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村内空地有限,几乎无可用之地,使得这些社区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建房用地问题,很难在本社区范围内完全解决。为此,需要进行村庄整合组团,由几个村庄联合起来建设居民宅基地住宅楼,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统一解决和安置无地和少地社区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建房用地问题。
三、集中审批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问题的建议
为切实破解农村居民住房困难这一全区上下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和维护国家法律赋予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充分考虑和结合我区实际的前提下,提出以下建议,以逐步满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宅基地需求。
(一)修缮“烂尾楼”,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我区将对在土地专项治理整顿活动之前建设的一部分“烂尾楼”进行修缮,在完善相关临时用地和规划手续后,集中安排给住房最困难的群众居住,并通过制订相关政策,坚决杜绝该类房屋的买卖,使其真正成为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问题的临时住宅楼。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探索文明小区创建,促进和谐小区的发展是社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搞好文明小区创建,首先要了解文明小区创建的内容和创建文明小区方法,通过了解文明小区创建的内容方法,按照小区情况建章立制,并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和谐小区的发展。
和谐小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区物业管理与居民服务作用发挥充分,同时小区文化活动体制运转有序,也是衡量小区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小区物业服务站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面窗口,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物业服务如何把握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如何开展活动带动居民融入小区文化创建和引导居民溶入和谐小区的创建,推动小区形成良好的创建和物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文明和谐的家园气氛。需要我们社区管理者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目前,就拿河南油田涧二小区来说,它是涧河社区物业站管理的最大的一个区,小区总面积15万平方米,住宅楼33栋,居民1494户,常住人口4500余人。其中包括协解职工511人,退休职工429人,非在职党员469人,离岗家属621人。涧二物业站工作人员现有26人,其中物业管理员4人,保洁人员14人,绿化人员8人。小区物业站主要负责小区内的环卫绿化、车棚管理、房屋报修、“八乱”治理等多项物业服务。涧二小区有1所居民活动室和12个非在职党支部。因涧二小区居民多数是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小区“八乱”现象严重,面对小区复杂的群体,物业站在创建文明和谐小区工作难度大,可想而知。
搭建和谐小区、构建和谐社区,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工作目标,建设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就是要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上下工夫。近年来,在对涧二小区和谐小区创建上,物业站在管理上注重了小区服务与物业管理上的实际运用结合,服务上开展以社区“三基”服务为核心,以小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以支部加楼栋开展活动为小区服务体系,积极为创建和谐小区而发挥作用,主要分四个理念进行同步实施,形成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基础服务入手,在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体现
从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工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问题;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
要居民满意不满意放在首位,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落实好小区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给小区广场安装高杆灯,方便居民活动;填掉废池子,减少不安全现象;挂一个匣子,便于活动用电;修平小区道路,方便居民出行等,落实居民关心的难点,以良好的服务态势赢取居民的信任,让居民感觉到物业站是真心为居民办实事,为居民创建好的居住环境,用服务为民的心情化解居民遗留的怨气,融合居民与物业站的关系,得居民的支持。如:小区在环境上、小区公共秩序上、楼道卫生上、自行车规范摆放等细节工作上,和居民达成共识,形成人人负责、人人有责的局面,使各项服务标准得到很好落实。促进物业站在优质服务领域上不断拓宽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赢得物业上的收益。
二、以精、细管理为手段,在小区各项服务管理上体现
物业站切实履行管理职能,落实群众工作二八模式,以精、细管理为手段推进小区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为小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为居民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
1.着力打造平安型小区:在小区的平安创建上推行“三个确保”:第一确保人员、措施到位;第二确保防范设施完好,作用更加明显;第三确保营造群防群治网络:小区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网络,小区治安状况形成“零”发案,确保小区安定和谐。
2.大力营造花园型小区:要在小区环境上、小区公共秩序上、楼道卫生上、自行车规范摆放等细节工作上下功夫,在环境整治“八乱”方面的后期管理,I造出花园式小区好环境。逐渐形成居民主动配合小区管理的良好氛围。
3.全力确保稳定型小区:小区设立“1890”服务网点,对居民遇到的急、难、险、疑等问题及居民中的各类矛盾,做到信息灵、反映快,及时化解、及时服务,提高小区居民参与小区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为构筑稳定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打下良好基础。
三、发挥两个平台作用,在提升小区活力上体现
要充分发挥小区非在职党支部和楼栋作用,通过支部加楼栋的模式,在小区成立“党员服务监督员”、“党员义务巡逻队”、“小区文体协会”,通过组织形式让支部工作参与到小区管理上来,让小区文体协会活动融合到小区创建上来,通过活动的开展要让党员在小区居民群众中亮身份、搞服务、解难题,为非在职党员在小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有效平台,要注重小区的实际和小区服务相结合的思路,广泛开展小区治安联防、公益活动联办、小区环境联建、文化活动联谊等促进小区服务管理的各项活动,促进小区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塑造小区文化,营造和谐家园,在提升小区和谐氛围上体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专项整治与制度规范、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扶优与治劣相结合,严厉打击小餐饮违法经营行为,切实消除小餐饮行业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逐步提升小餐饮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集中整治,强化规范引导,加强日常监管,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创建一批亮证照经营、管理规范的小餐饮示范单位,整改一批证照不齐或超范围经营的小餐饮单位,取缔一批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单位。至整治结束,全区创建8条示范街(社区),各镇街场、管委会各创建5家小餐饮示范店。
(二)力争通过教育引导和严管重罚的整治措施,城区以及各镇集镇区域小餐饮单位无证照经营现象得到基本消除;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小餐饮单位无证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小餐饮单位达到设施基本齐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经营场所环境清洁。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对象。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餐饮店。
(二)重点区域。城区、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外来人口聚集点、中心镇等小餐饮比较集中的区域。
(三)重点内容。小餐饮无证照经营,餐具不消毒,室内外环境卫生差等问题。
四、方法与步骤
专项整治时间为*年11月至2009年9月止。具体方法及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摸清底数,建立名册(*年11月至12月)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各有关部门以及镇街场、管委会要按照工作职责,落实管理要求和措施,对辖区小餐饮的基本情况及动态数据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管理名册。
要在前期全面摸清辖区无证照小餐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将无证照小餐饮分为:经整改后即可发证的;短期整改仍达不到准入条件,但通过管帮结合并在给一定整改期限内有可能达到基本要求且在整改期限内做出食品安全承诺的;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加强分类管理,做到分层、分类统筹安排,分批分步落实专项整治工作。
(二)第二阶段:宣传教育,集中整治(2009年1月至6月)
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对本地区各类无证照小餐饮分类治理,简化办证手续,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小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引导合法经营;加强对有证照小餐饮规范经营的管理工作,督促小餐饮规范经营行为,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使小餐饮达到“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齐全,制度基本完善,卫生基本达标”。
各镇街场、管委会要精心组织和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成立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春节前对已列入整治名单的无证小餐饮,整治一批,取缔一批,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并及时上报阶段性整治情况。
(三)第三阶段:创树示范,完善制度(2009年7月至9月)
各有关部门和镇街场、管委会应注重典型示范,在专项整治的同时,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小餐饮规范试点工作,并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餐饮示范街(社区)和小餐饮示范店的创建力度,为今后我区深入开展小餐饮整治与规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有关部门和镇街场、管委会要集中力量,迅速行动,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找准难点、热点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责任分工,防止和克服松懈、畏难和厌战情绪,积极探索小餐饮治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有效举措,确保小餐饮整治与规范工作取得实效。
(二)堵疏结合,分类治理。小餐饮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系群众民生问题,各有关部门和镇街场、管委会要根据不同情况,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实行扶持规范和严管重罚相结合的政策,做到打扶结合、疏堵并举。既要创建一批小餐饮示范街(店),整改帮扶一批小餐饮达到规范要求,同时要坚决关停取缔一批问题严重的无证小餐饮。
(三)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镇街为主负责、业主自律诚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认真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进展消极、缓慢的实行抄告制度,必要时启动问责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小餐饮专项整治工作责任。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是一种基于新的社区管理目标认识的社区管理方式,公民参与社区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社区管理的要求。它也体现出公民的参与意识、参与水平提高,参与方式增加,并且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公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指导,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以及社区服务组织建设。
一、我国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一是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公民短时期内难以接受角色转变、宣传力度不足。具体表现在参与人员数量有限,覆盖面不高。另外,参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多以中老年离职女性人员居多,在职人员、中青年人员及男性少。二是认同感和归属管差。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公民对参与社区管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导致公民参与热情不高。造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差的原因在于热门缺少对“社区人”的角色定位,更习惯于认同单位和依赖单位。另外,基于工作和教育子女的需求,人们多倾向于高生活质量的社区,使人们不仅无法对社区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反而造成归属感降低。
(二)外部条件欠缺。第一,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政府加大了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引导力度,但是有关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仍存在明显不足,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权责、途径、内容都未做出明确规定。第二,配套机制不健全。配套制度是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保证,否则即使公民具有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公民也无法行使管理权力。以社区公民选举权为例,一些地方的去选取程序存在不合法、过程不透明显现。第三,政府过度干预,造成无法真正实现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当前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呈畸形态势,具体表现在公民建立各种参与社区建设组织的意识不强、组织建设缺少保障制度,政府过度干预、公民社会组织建立过多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缺乏独立地位。以上三个问题决定了社区组织无法独立进行管理,必须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进行。
二、解决公民参与社区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热情不高问题的关键在于社区服务单一,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属于只是客观次要因素。因此,社区服务工作者应该通过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提高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如社区居民的素质较高,社区服务应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政治生活及环境绿化建设。如若社区居民素质相对较低,居民对社区及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认识不高,则应着重提供教育服务,如开办社区学校,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或针对下岗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辅导中心,帮助下岗人员如何正确择业和就业。另外,社区服务人员还应该成立社区义工队,帮助社区弱势群体。如为社区单亲家庭子女开办心理辅导站。总而言之,通过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手段帮助居民提高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意识。
(二)完善法律法规。社区管理通常需要设立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如上文涉及的心理辅导站、再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法律必须给予社区服务组织合法的地位,保证社区服务组织的权力和义务,合法地位也有助于社区服务组织合法开展商业活动,实现财务独立,减少对政府财政依赖,真正实现社区自治。因此,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为社区服务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法律保护及制约,社区服务组织才能健康发展,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配套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赋予公民参与社区管理权力,并出台相关法律或政策,明确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权责,加强监督,使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得以落实。
(四)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居委会等社区组织要建立一定的信用制度,如日常事务公开、涉及公民生活及权益领域的社区组织的领导定期向公民代表作述职报告等。以便让公民定期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种情况。关于这一点,在许多大城市的社区中做得较好。同时,可以适当的建立一些“选择性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参与意识不强而又有一定想法的公民所设立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使这些公民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能使这些公民得到相应的奖励,使这些公民到最后能够自发的参与到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来。
三、结语
公民作为城市社区的主体,公民也必须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社区管理的动力源,这是社区管理的本质要求,是实际应用公共服务理论的结果,更是符合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其它主体相比,公民也最容易介入参与管理。因此,政府仍必须解决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障碍,为公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为公民参与铺平道路,逐步提升公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层次与规模。
参考文献
[1] 吴佳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2] 谢迪.社区管理中公民参与方式网络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纠风治乱,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围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以效能建设评比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乡镇非税收入检查等6项专项检查,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3条规范性意见,收缴违纪款79万元;加大对招投标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重点对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的招标实施监督,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项目落实、规划制定、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跟踪问效,与区人大、区财政局、区国资中心一道,抓好国有资产的清理清查工作;强化治理涉及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委员素质。根据政协工作要点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委员开展学习。一是为政协委员订阅理论学习报刊,以利委员更好地开展自学。二是抓好政协__联委会的集中学习,今年组织集中学习一次。三是邀请部分委员参加街道的集中理论学习。
2、搭建活动平台,发挥委员作用。我们根据区政协的工作安排,结合街道中心工作,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委员工作积极性。5月7日,我们在__社区开展了政协委员视察活动,为社区建设特别是在违章搭建、野蛮装修、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方面提出来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特色鲜明的小型活动,加强街道有关部门和政协街道联委会的横向联络、资源整合工作,形成活动联搞、监督联手、双向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今年2月,政协委员与部分少数民族居民开展联欢活动,进一步拉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距离,并为__民族工作作出贡献。
二、抓好民主监督,在提案和社情民意工作上下功夫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是政协地方联络组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政协__联委会把委员履职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献策而不决策,议政而不执政,立论而不立法,帮忙而不添乱,到位而不越位。
1、抓好社情民意联系点设置。在社情民意联系点,定期召开社情民意征询会,进一步开展联系点“五个一”制度(“一线”即开通社情民意专线电话,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一会”即定期召开社情民意征询会。除政协委员外,还邀请统战人士参加,听取居民对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访”即坚持经常走访小区的制度,熟悉、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与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走访座谈。“一箱”即设立社情民意信箱,广泛搜集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簿”即为政协委员每人发放一本社情民意记录簿。)
2、积极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大胆探索民主监督形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政情通报会,拓宽委员知情渠道;结合提案督办工作,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开展视察活动;主动担任行风监督员、文明城市创建监督员等社会义务监督员角色,从多方面开展批评和提出建议,提高监督实效;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以提案、会议发言、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今年上半年涉及街道主办的区政协提案1件,协办的2件,都能不折不扣、积极主动地协助配合街道做好委员提案的答复办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