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景观规划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绪论
秦岭是国家地理气候分界线、重点生物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供给区。秦岭北麓位于城市与山区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生态学中是边缘地带,是物质和能量交换最频繁的地带,也是生态最敏感的的地方,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在景观格局上保持安全与稳定。但是在近年的无序开发和利用中,秦岭乃至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太平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
1、研究区概况
太平河流域地处户县中南部地区,地形地貌包括位于秦岭山地和关中平原。区域内主要的水系是太平河水系。太平河发源于秦岭的静峪脑,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00.09平方公里,山区集水面积163.5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36.59平方公里,总落差2038米。
太平河流域的山区地段分布着大量的林地,游憩价值较高,平原地区主要是村庄以及大面积的农田和果园。整个流域的兽类资源有羚牛、草兔、狐、豹、黄鼬、野猪、刺猬等;主要的鸟类环颈雉、锦鸡、野鸭、杜鹃、画眉、猫头鹰等;河道中有野生鱼类18种之多,深山中有大鲵。
太平河流域遗产资源主要以古村落和古寺庙为主。古村落遗址有宋村遗址,古寺庙遗址有草堂寺、大圆寺、宝林寺、唐定慧禅师舍利塔等。区域内的游憩资源主要有户县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雨、万花山瀑布公园、紫阁山风景区以及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
2、景观过程分析
(1)自然过程分析
太平河流域位于秦岭北坡,降水、径流、地下水等过程影响着太平河流域景观的变化,其中径流过程和洪水对区域的景观影响最大。户县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关中平原.在空间分布上,户县地区的径流深度,山区大于平原、南部大于北部,地表径流由南向北递减,平原与深山相差十倍。因此,从秦岭山地发源的河流在流出太平峪峪口以后,对峪口洪积扇地区和地势低洼的扇缘地区的影响较大。
(2)生物过程分析
综合分析,由于太平河流域山区面积大,而且林地茂密,因此对于焦点物种的选择要全面考虑。对于鸟类而言,太平河流域的土地覆盖类型能为长尾雉和绿头鸭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境;对于兽类来说,羚牛等大型濒危的兽类的活动范围在高山地区,草兔生活低山平原地带,都可以作为焦点物种;对于两栖类来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的生境在深山溪涧中,不能代表这一地区的水生生境,不适合做焦点物种。由此,初步选择兽类中的草兔、羚牛,鸟类中的长尾雉、野鸭来代表不同的生境斑块,作为太平河流域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焦点物种。
(3)人文过程分析
太平河流域的人文过程主要是城镇建设的扩张过程。
1)道路和城镇的发展改变了用地。在建国初期,太平峪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山麓区是散点式的小村庄;随着老环山路的修建,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老环山路靠近山脚修建,因此,村庄建设迅速沿着老环山路的两侧扩张,导致整个山脚的村庄连成一片,自然的连续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景观逐步破碎化。
2)城镇的建设破坏了水系。由于城镇的建设,太平河的自然河道被人为改道、加固渠化,河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植物也消失殆尽;随着河水流量的减少,湿地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原有的湿地变成了荒地,湿地已经没有任何生态意义。总之,河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廊道的生态学意义已经消失。
3、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1)防洪安全格局
太平河是季节性河流,夏秋季和冬春季的河水流量相差很大,夏秋季降水较多,暴雨多发,冬春季降水较少,太平河最大洪水流量为372 m³/s,最小流量为0.2 m³/s。对于太平河的洪涝灾害,不同的防洪安全标准下具有不同的调洪功能和湿地规模格局,也具有不同的防洪宽度。太平河防洪安全格局为低安全水平10年防洪宽度、中安全水平20年防洪宽度、高安全水50年防洪宽度。
图1. 1 10年一遇水位
图1. 2 20年一遇水位
图1. 3 50年一遇水位
图1.4 防洪安全格局
(2)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生物保护以物种为中心走向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的转变强调了建立整体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意义,通过多个物种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叠加,可以得到从生物保护角度出发的生态基础设施。[1]
通过对太平河流域生物过程的分析,本文选择草兔、羚牛、长尾雉、绿头鸭来代表不同的生境,通过对指示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的分析和迁徙阻力面的分析,构建区域生物综合安全格局。
1)对于所选物种的栖息地进行判断,对土地利用、坡度、海拔和距离建成区的距离分别进行打分和权重赋值,通过计算得出不同物种的生境适宜地区。
2)基于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提取出物种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也就是源,再通过土地利用、坡度、海拔和建成区等打分和赋值,得出物种的成本数据;通过源和成本数据,最后计算出物种的迁徙阻力面,建立不同安全水平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根据物种的全年最大扩散距离得出高级安全格局。
图1.5草兔阻力面分析
图1.6 羚牛阻力面分析
图1.7绿头鸭阻力面分析
图1.8长尾雉阻力面分析
图1.9区域生物安全格局
3)将不同物种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叠加,最后得出不同水平的区域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3)遗产与游憩安全格局
1)遗产安全格局
图1. 10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图1. 11游憩安全格局
遗产安全格局的目标在于建立以重要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乡土文化体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首先确定重要的遗产资源,即源点;其次,建立阻力面,考虑各种景观元素的阻力系数,景观元素阻力系数的赋值最重要的是景观元素对于乡土遗产游憩活动的兼容性[2],即兼容性高的,它的阻力系数就小,反之则大。最后,根据阻力面得出遗产高、中、低三种景安全格局。
2)游憩安全格局
图1.13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图1.12视觉安全格局
以太平河流域的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和遗产景观为源,以建成区、村庄、道路等土地覆盖类型为阻力因素,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根据最小阻力计算,得到游憩阻力面,再根据阻力面判别太平峪片区的游憩安全格局。
(4)视觉安全格局
以重要的游憩线路作为重要的视觉感知路径,进行可视度的分析,确定环山路视觉廊道。
根据确定的视觉线路,通过gis工具对视觉廊道周围景观的可视度进行分析,将视觉可视区分为四个等级:高可视度区、中可视度区、低可视度区和不可见区,构成研究区不同安全水平的区域景观视觉安全格局。
4、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区域综合安全格局是基于防洪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遗产安全格局与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一体的综合格局,能够为秦岭北麓太平河流域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
太平河流域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地区,山区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和活动,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平原地区由于村镇的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以流域景观安全格局为指导,提出太平河流域的景观规划策略,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
1、生态廊道规划策略
(1)尽量恢复原有的河道,恢复河道的弯曲度。弯曲的河道能使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河岸的冲击,降低河水的流速,减小河水的冲击力,达到自然调节洪水的作用。
(2)去除水泥加固的河堤,尽量采用生态堤岸。
(3)重建河道的植被。利用本地的乡土耐水树种如杨树等,在河道两边种植,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环境,吸引各种动物,恢复河道的动物迁徙通道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观赏性,修复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2、遗产景观保护策略
(1)建立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对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古镇和古村落进行保护。保护古村落的布局形式和建筑形态。
(2)对于重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遗产保护缓冲区。
(3)规划遗产保护廊道。以太平河和紫阁河两条河流廊道为主,建立遗产保护廊道,将太平河与紫阁河岸边的遗产资源连接起来。
3、视觉安全保护策略
(1)完全打开视线:完全打开环山路望向山岭、田野两侧的视线,使山麓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山体和农田能够呈现在游憩者的眼前。
(2)单侧打开视线:单侧打开视线包括面向环山路南侧秦岭打开视线和面向环山路北侧的农田打开视线,对于穿行村庄带来的不美观的视野,可以种植高达乔木遮挡;对于视觉景观良好的山体和田野景观采取取消行道树的种植或者种植低矮灌木来使视线通达。
4结论
本文在太平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流域景观规划的具体策略,包括生态廊道规划策略、遗产景观保护策略、视觉安全保护策略,为太平流域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合理的指导。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存在问题。首先,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是由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决定的,他们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时缺乏对企业的全面了解,容易造成经济管理制度脱离实际的现象,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其次,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员工不按制度做事,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得不到真正的实施。除此之外,对于制定好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者缺乏对体制的监督和完善,对于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缺乏经济管理人才
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中,经济管理人才是非常匮乏的。一些企业为节省企业经费的开支,在任用经济管理方面的员工时不够专业,从而导致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时缺乏科学合理性。同时,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缺乏重视,经济管理员工的待遇较低,人才培训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员工的专业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较差。专业负责的经济管理员工,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有清楚的了解,从而通过对经济管理制度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1.3企业信息管理时效性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企业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信息化的经济管理。但在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时效性较差。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对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认识度不高,忽视企业信息管理时效性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对于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获得信息较慢,企业更新信息速度较慢,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2.1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力度,完善人才的管理制度。首先,企业要提高经济管理员工的待遇,吸引经济管理制度模式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最后,企业要提高内部员工的工作素质,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保证企业拥有宝贵的人才资源,不断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2.2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离不开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配合,企业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协调好其他部门的关系,通力合作。做好对企业内部发展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及时获取市场与企业的信息,根据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企业在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时,经济管理员工要做好对企业全方面的了解,充分考虑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模式时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企业要制定好企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企业经济发展做好科学合理的预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模式时,对于其他企业优秀、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做相应的借鉴,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当中。
2.3应用网络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网络的使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大的普及。现代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的平台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要加以创新。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要重视信息技术人员的雇用,构建网络经济管理平台。网络经济平台的构建,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互联网的运用,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数据资料的整合准确性。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经济平台,既能够长久保存企业内部的数据资料,又能够准确的得出数据分析结论,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企业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需得到创新发展。但目前的很多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企业要对不合理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做出创新,全面促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一正确了解市政园林内部结构
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化园林进行浅析之后逐渐发展成的现代化市政园林建设,市政园林与我国的市政发展密切结合,逐渐适应着市政的各方面需求与现代人们的需要。市政园林景观是以市政辖区为主要载体,以成功实现市政辖区的园林化,创建与国家市政为中心的新型园林。市政园林的最终目的是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园林景观环境。
通过对市政园林内部结构的浅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其他公共绿地及市政道路的绿地管理;
(2) 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的管理,工厂、机关单位、学校等附属绿地的管理;
(3) 园林绿地建设养护及管理:包含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单位;
(4) 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市政园林绿化中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的管理及专用物资的供给及有关保障性工作;
(5) 园林绿化中的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市政园林绿化中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服务单位。市政园林景观规划、施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二科学做好市政园林景观规划
根据我国市政园林规划上的要求,参考发达国家在市政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成功经验,重点从市政工程建设规划着手,科学有效的结合新的市政工程建设及对老城区的改造,创造出高标准、高品质的市政园林工程。
2.1以人为本为中心。市政园林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其要求在进行市政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兼顾到服务的对象行为需求。为此,一定要在开展市政园林规划设计之前对服务对象的相关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多听听人民大众的意见,发挥民主精神。同时在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市政园林工程建设。
2.2遵循生态设计标准开展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在进行市政园林景观规划工作当中最好能够杜绝毁田造林的传统方法,针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区域当中的植物最好能够进行保留,全面的去考虑对客观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争取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负面影响减小的最低。与此同时,需要维护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把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自然生态旅游有效结合。
2.3重点方在对城市绿地景观的链接,重视关键区域的形象规划。
2.4彰显‘系统化’理念,着重展现市政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体现市政环境理念,保证城市的自然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5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沿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革新。以往成功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加以参考,但其是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等因素的制约的。一定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加强园林设计师的培养
目前,我国市政园林建设已趋于成熟的一个状态,这一行业已经变成较为成熟的专业,为此,则需要对园林设计师进行严格的培训,但现有的园林设计师培养形式及有关内容需要加以改进:
(1) 园林设计工程师学习内容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现有的园林专业中名称未达到统一,其中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这些不同的称谓给人们造成了很多的困惑。由于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在毕业之后都从事于园林设计工作,这将阻碍我国园林学科及园林景观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2) 专业学习时间少,学制欠缺。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强专业的综合体系,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3) 缺乏教育实践实践。当下我国的市政园林教学形式上通常使用的是课堂学科教育及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但是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往往仅仅只有2-3次的实习机会。
市政园林设计工程师培育具体方案:
要想真正的实现独具中国特色的市政园林景观规划工作,需要对其进行对应性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进行定位、定型及定向,进行人为的改变。第一,对园林专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促使园林学科独具中国特色;第二,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再者,将建筑、地理专业等融入到园林专业当中,对园林专业知识结构进行本质上的整合。
四加快市政园林建设方面的立法进程,对相关法律标准加以完善,依法加强园林业管理
4.1根据我国国务院有关法律规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市政绿化条例》、《市政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协调工作,并将其颁布实施。同时制定有关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逐渐促使园林业相关法律规章体制得以完善。
4.2依据市政园林标准化体系,促使园林专业化、标准化。
4.3全面强化市政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使园林业的管理职能。在有关管理制度上,一定要坚持统一化分级管理,最好在人物财力方面的有效掌控。其中,中小型市政园林工程以集中化管理为主。
4.4国家各级园林行政主管单位需要积极的参加园林景观规划工作,发挥其审核、协调、服务及监管的职能,针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进行科学管理。针对独立经营市政园林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则需要进行依法行业监督及管理。
4.5有效保护及管理市政园林景观成果。市政园林景观建设不是可以对植被进行随意损坏的,一定要真正的做好对古老景观的保护及管理。
五作好宣传工作,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到市政园林景观工作中来
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属于一项公益性事业,具备群众性、社会性,如果脱离了广大社会群众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为了能够促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的参加进来,需要开展多种类型的市政园林景观宣传教育工作,将爱护园林成为每个人的思想,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人们在这一方面的思想认识,鼓励单位或者个人来承担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
六重视市政园林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环保全球化意识的逐渐深入及广泛,‘绿色革命’逐渐成为整个世界上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之后就得到全人类的重视。针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需要开展大范围的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科学的对各类植被进行分配,令其能够在大自然中自养循环,与此同时又能够有利于避免其对环境形成不必要的污染,起到调节空间、保持水土的有效作用。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印迹。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等构成村落的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以及所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体现着我国的人文传承,也为打造古村落景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古村落通常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也是充分融合两者的重要景观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历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以及景观价值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基于古村落景观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的局限,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统筹地方旅游资源,协调区域旅游开发方面,一系列较为问题突出。
现阶段国内各地旅游风景区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和建设的理念过于趋同,注重山水风景,轻视文化挖掘;注重商品经济,轻视文化消费。风景区片面追求风景秀丽,对景区内可供挖掘的文化景观重视不足,典型的就是对于风景区内存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清,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古村落由于历史久远,建筑较为残破,投资修复的意愿不大。二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对如何平衡和协调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方法,未能将古村落的景观价值与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结合。
古村落景观与区域风景区规划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古村落与景区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和融合性。由于规划和设计理念落后,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矛盾性被过多放大,而互且性和融合性往往由于区域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足,旅游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造成困扰。本文将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探讨
(1)独立性
两者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的独立性。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集合体,是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人居环境体,具有独立的人居设施和条件,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风景区通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建设的休闲旅游风景区,注重人的休闲和娱乐服务。前者人工建设并从历史延袭而来供人常住,后者依自然山水风光供人游览。若两者的内在差异和互补性较差,则采取景点独立规划,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可有效协同。如紧邻古村落的周边不具备较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仅以古村落自身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足以打造一个以古村落为诉求的旅游景点,此种情况通常会采取独立规划,但要考虑与区域内与其它景区的整合或是差异化的特色挖掘。
(2)矛盾性
古村落与景区规划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两者的主体定位上,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可围绕物理表现开发为以古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景点。而风景区规划多重视对山水的依托和利用,重视风光的价值和功用。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处在不同阶层角色的理念和目标观念也具有一定差异。导致了两者的规划定位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此两者在规划的定位和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3)互
古村落和风景区规划常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首先缘于区域位置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国内很多的古村落其周边往往都具有较为丰富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湖等。一方面,通常风景区的规划会涉及或影响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古村落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区的重要人文和历史景点,从而突显风景区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古村落的远瞻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风景区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深度体现。另一方面,风景区为古村落人居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助于古村落人居活动的丰富性,也能通过自然风貌的牵引力,将游人拉入村落活动当中。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对古村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益处。
(4)融合性
第一,古村落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点使其在人居环境的功能之上具备了丰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而风景区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协调的旅游资源集合体。二者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不同表现层面,两者可共同作为区域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协同发展。
第二,古村落通常以人文和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诉求点,而风景区则多以休闲娱乐或度假等作为诉求,两者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资源的诉求点,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层面来看,古村落景观和风景区的协同规划既可以相互独立为不同的旅游景区,也可以相互融合,打造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不同景点。具体如何协同规划,则需要具体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纵观国内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资源在诉求点上的互补性,采取协同规划和发展的思路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的原则
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倡导文化内涵导向原则。充分挖掘古村落传统民俗文化,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在对古村落区的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对本地区周围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旅游人群的需求角度开展统筹和协同规划,促进古村落人文历史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相互促进的功能。
三是兼顾产品外延原则。基于古村落景观和景区诉求的差异,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以拓展景区旅游的附加值。
四是讲求景区景观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古村落景观游览和山水游览的便利性。
三、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以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完整的楠溪江水系和古朴的古村落群为风景资源主体,表现出“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的山水田园特色,是中国耕读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山水审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游览观光、民俗体验、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价值的特大型自然文化复合式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景区构成,其中有五大景区的功能定位都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自然景观的协同,见下表1。
表1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一览表
景区名称 面积(Km2) 功能定位 主要景观
大楠溪景区 143.76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大楠溪、五涑鸟溪溪流景观带,芙蓉、岩头、苍坡、枫林等古村落群,芙蓉峰、北坑等自然山水景观
大若岩景区 80.00 山水游览和宗教文化区 陶公洞、十二峰、百丈瀑、九石门台、崖下库、埭头村、小楠溪等,以奇峰群瀑、宗教文化为特色
石桅岩景区 124.30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生态保育 石桅岩、小三峡、龙湾潭、红岩等自然景观和蓬溪、鹤盛、鹤等古村落人文景观
四海山景区 26.35 生态保育区 以四海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为主,重要景点还有四海尖、焦岩绛等
太平岩景区 90.79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游憩服务区 大楠溪中下游曲流、九丈滩林、太平岩、陡门、渠口等景点、古村落
岩坦溪景区 70.19 古村落文化区 林坑、黄南、屿北、溪口等古村落和大楠溪上游河流地貌景观
源头景区 63.24 生态保育区 深龙、屿山、罗等古村落,大青岗、天柱峰等山峰,百丈坑、聋耳溪两条峡谷,龙凤瀑、座石塘、母子瀑、石头湖口等瀑布,聋耳双瀑、石门坎、九瀑连潭等瀑布群
珍溪景区 72.14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珍溪的溪流风景带、花坦-廊下古村落群和水岩的自然山水景观区
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是中国著名民居类型之一。目前,永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遍布县域全境。永嘉县目前已成功申报3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20个,自然生态村落5个,民俗风情村落5个。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巧妙、生态环境优美,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村落依山伴水,四周山野葱郁,树深林密,有着野趣天成的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房屋构造,还有历史文化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能给人一种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古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存共生、唇齿相依,形成了景观上、心理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色之所在。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古村落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之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古村落旅游和山水旅游的便利性和一体性,重点选取对外交通便捷、景观敏感性不高的地段集中建设旅游服务区,缓解古村落和自然风景区内部的接待压力,同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另外,依据景点的分布规律规划绿色交通系统,在山水之间形成串联古村落之间的特色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自然、感悟文化、俯瞰村落田园的机会,形成特色山水文化走廊。
四、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策略
在全面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应发挥古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山水自然环境,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要旨在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古村落与风景区的协同规划和发展要从古村落与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入手,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协同规划。一方面让二者的旅游资源能够互为补充,互相完善,村托景,景依村,打造兼具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双重属性的景观区;二要从旅游观光的便利性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三要从两者景观特色的差异性出发,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自然山水是古村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倾斜度较大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古村落周边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同时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浚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在古村落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开发。可将古村落连及周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面积纳入同一景区范围,整个景区内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山水景观为辅助,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通过将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协同规划,可打造出丰富的景观样式,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活动的品味,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近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3.2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需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协同一方面是景区内古村落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基础设施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古村落旅游与区域内其它风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整体的协同要依据交通流量合理分流、交通到达方便快捷、食宿设施丰富完善,食宿条件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将古村落与风景区协同规划,对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可实现土地资源、开发资金、开发力量的集约化使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
3.3旅游业态协同发展
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业态的协同是从拓展旅游经济产业、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层面考虑,从古村落和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价值挖掘着手,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业态以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的游赏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风景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合理利用以及风景区特色和内涵的表露。要结合古村落人文和历史的景观特点和风景区山水风光的景观互补性,围绕“山水、林木、村落”三大风景资源类型,通过分景群、分时段、分主题等方式打造成观光型景点、人文型景点和综合型景点三种旅游体验。观光型景点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游览内容,人文型景点以古村落、人文遗迹或宗教史迹为主要游览对象,综合型景点则兼具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或休闲娱乐等多种游览内容。从旅游业态和产品上可形成山水文化游、科学考察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秘境探险游、民俗风味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的旅游主题,并根据其场地特征、视域空间、游人活动等因素设置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民俗风情等多种游赏项目,实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打造。
结论与总结:
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古村落旅游方兴未艾。古村落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还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从古村落与风景区规划和协同发展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规划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注重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珍红.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阳山古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陈绪造.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风貌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5):68-72.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在面对严峻挑战的同时,既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又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企业的规范化经济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保障和动力。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1.1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每个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互相结合所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企业的经济管理,其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实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率。随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其主要的任务,一是,通过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二是,通过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企业特点,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成本控制,根据市场的平衡价格,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定价;三是,完善企业的经济评审和成本核算,以最低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和利润,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综合利用率。
1.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作用
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主导地位,经济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规范化,实现向管理要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在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不断加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在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由于部分领导者过于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忽略了建设企业的组织机构体系,致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体系越来越简单化,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从而脱离了市场经济的需求,阻碍了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当前,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是所制定的制度大部分都是抄袭的,并没有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形同虚设,脱离了现代的企业发展情况,甚至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所应起到的作用。
2.3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由生产管理模式向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再加上粗放型的企业经济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大部分企业还是将生产环节放在首位,不注重创新自身的品牌,不及时跟踪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大力宣传,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2.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就是人才,然而大部分企业只看重企业的经济管理,却忽略了对高素质的人才管理,致使企业缺乏专业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的企业根本不愿意出钱培养人才,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导致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第二,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有的企业有物资激励,但是这种激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导致人才流动大,尤其是那些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从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3.1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进行革新
针对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因此,企业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行规范化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将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氛围,从而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第一,从战略管理方面来说,创新具有特色活力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从危机管理方面来说,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所以,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危机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3.2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第一,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将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第三,为企业的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平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制度的创新寻求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3.3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平稳有序的发展。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内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从而对企业内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4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经济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将企业的资源管理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运用,因此,企业在选用管理人员时,一定要选取那些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去管理企业的经济资源,并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兴趣,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通过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手段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以促进企业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0-02
1、CPTED理论基础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英文全称“crime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即通过去除空间环境中对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增加犯罪的“惩罚”心里因素和实施难度,减少犯罪行为“收益”的机会,从而实现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方法。
1972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OscarNewman在《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一书中,阐述了防卫空间的核心理论概念,认为防卫空间是一个可以为居住者使用和生活的环境,促进各阶层的人群采用非常有效的领土意识和管理措施,对潜在的罪犯起到强烈的威慑作用,从而为居住者的家庭、邻居和朋友提供安全的领域。
Newman将防卫空间定义为四大特征:领属性(territoriality)、监控(surveillance)、印象(image)、环境(environmenf);在后来的著作中,又加入了出入控制(accesscontr01)、目标强化(farget)、活动支持(activity support)三个要素。
Newman认为,适宜的环境设计引导居民把他们的社交控制从居住的房子和公寓延伸到周边公共区域,从而将半公共或公共领域变成意识上的私人领域。这样的改变增加了社交控制和实体环境对于使用者而言的领属性,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虽然该理论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有待剖析,但被普遍认为是CPTED理论的起源和研究基础。
2、CPTED理论影响F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2.1 建立层级版块,强化空间领属性
Newman理论的核心即“防卫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将城市居民意识中的“私人领域”扩大化,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宅院,扩大为组团或小区,甚至拓展为居住区或居住版块,从而提高区域居民人为监督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本能的领属防范和抵御能力,并对住区外的潜在犯罪者起到排斥和震慑的心里作用,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形成这样的“领属性”心里意识,应首先从形态上构筑领域性的空间结构。可将城行政区划分为单个面积约为5-10km2的若干版块,每个版块冠以名属,并由一个机构或集团进行开发和管理;居住版块再被划分为面积50―100hm2的居住区、10-20hm2的小区和1-3hm2的组团。规划为层级式的权属关系,构建分片式的管理模式,强化各个片区的空间领属性。
无法也无须对整个居住版块进行封闭式管理,但可以通过统一标识系统,道路的相似性识别,主干道进口处的门岗,区域性的宣传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空间拥有感,强化领属意识。
2.2 混合用地功能,减少时间盲区
在城市规划中,提倡多中心、小组团的布局方式,在几个街区中心布设商贸和文娱等配套设施,以此实现多街区的资源共享。以混合的用地功能完善组团的居住和应用价值,并希望多数人生活方面的基本功能可以在这个复合型的组团中实现,以便使交通出行量减小到最低,通过控制事故高发时段远距离出行而降低犯罪率。
过于稀少的时域性人口密度是诱发犯罪的一大因素,而混合的用地功能使得城市用地均质化,避免某个区域发生时域性人际稀少的现象。通过晚间商业和娱乐活动对人流的吸引,在犯罪高发时段营建受自然监督的氛围,是减少时间盲区,有效预防犯罪的可行之举。
从更加宏观的规划尺度来讲,没有严格规划的单纯性居住地产的兴建,单一的土地利用开发,无限制无计划的城市蔓延与扩张,都可能引发“鬼城”的出现,从而成为提高犯罪率的诱因。
2.3 强调紧凑型街区,增强邻里相识度
按照荷兰Gruenfeld准则,如果住区的邻里超过100个家庭、所居住的大楼超过300个单元,则会对相互之间的熟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小规模街区有助于居民间更多的交往和控制,增强邻里相识度。
在城市体系的布局中,强调紧凑型街区的理念,强化邻里细胞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平均150m@200m的小街区进行排布,以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尽量摒除距离感。这样的紧凑型城市更具有亲和力,更能促进邻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相互熟识的邻里关系使得对出入街区的陌生人引起注意成为可能,也使发现犯罪分子后的相互助援更能实现,从而更加利于自然监控,也会对潜在的罪犯带来排斥于外和格格不入的心里影响。
2.4 人车分流并行,构建合理的交通体系
从CPTED理论来看,希望摒弃“强化”犯罪心里的曲径或交叉路网,然而从土地利用和空间美学因素来看,直线型的尽端式道路格局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合理,因此在诸多因素下权衡利弊,构建合理的交通体系,是在实际城市规划应用中需要考虑的。
无论形式如何,提高道路可视性,是在CPTED理论思维下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让道路处于建筑的视线监控下的策略,提倡人车共享,分流并行的交通线路,实现车辆和行人间的相互关注,成为彼此自然监控的主体,也是值得倡导的交通体系布局策略。
而于上世纪40年代英国新城开发时代,独立于车行网络步行系统的实践失败,以及其产生的步行系统废弃和步行通道犯罪率的增加,也恰恰验证了人车分流并行的合理以及CPTED理论的价值。
2.5 废弃场地二度开发,防止“破窗效应”
环境印象“破窗理论”认为,当实质环境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多时,居民会察觉到当地存在着更多的问题,降低对整个社区的信心,于是潜在的犯罪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建筑物过于密集和陈旧,公共空间(尤其是大众休闲型空间)缺乏和质量低下,人员过于混杂、环境质量脏乱,不文明行为泛滥,都会使人感到社会秩序已遭破坏,人们对空间的控制感薄弱,对于心理安全认知具有较大影响。
当区域中的建筑物过于陈旧,存在废弃场地,公共空间的缺失或低质,环境质量脏乱,都会增加居住者的心里恐惧,使犯罪者感到社会秩序已遭破坏,公众的自然监督无法实现,从而提高他们的犯罪信心而使更多犯罪行为得以实施。
在规划中对废弃场地的二次开发和合理规划,在实践中对旧区进行改建,都是防止“破窗效应”,预防犯罪的有力举措。
2.6 注重系统联系,优化用地布局
Newman防卫空间理论的四大特征中表述了周围环境对空间本体的影响,这主要指周边的土地使用给防卫空间带来的影响,以及特定的设计方式对该场地的保护程度。
从预防犯罪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解析各地块之间的功能关系,审视用地性质问的内在联系而对用地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如将学校和幼儿园布局在居住地块周围,便于家长监管和邻里自然监督;如将工业用地周边规划其配套居住区,并增加之间道路系统的可视性,均是在CPTED理论指导下进行规划的实际考虑因素。
3、CPTED理论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3.1 边界设计
研究表明,防卫空间存在“边界效应”,即犯罪率由区域边界向中心递减。由此,有针对性的进行边界设计,加强界限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边界设计不但通过定义空间从而增强居民本能领域防御意识,还能对潜在犯罪者产生心里威慑,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边界设计主要通过实际性或象征性的障碍强化领域标识,增加罪犯进入小区难度和犯罪后逃跑难度的心里预估。实际性的障碍一般指组团或小区的围墙、场所的栏杆、以及后文专述的周界报警系统等,以透视性的边界为佳,否则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因视觉上的不通透而产生负面作用。象征性的障碍一般以植物绿篱进行围合,美学效果颇佳,但通常只运用于私密性要求不高的办公场所、公园、庭院,很少单独在居住小区或组团实施应用。
3.2 交流空间设计
徐磊青在对上海居住环境的案例做出研究,发现建成使用时间少于3年的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明显低于建成使用时间长于3年社区居民的安全感。这说明防卫空间对使用者和潜在犯罪者的心里影响,不但与场地布局有关,还受到邻里之间交流,以及由其衍生的社区凝聚力强弱暗示的影响。
在城市居住区或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中,营建更广泛的交流空间,诸如广场、内庭式绿地、会所、俱乐部,并组织社会项目吸引居民参与,促进邻里之间的相互熟识,是增强居民安全感,增加犯罪者的恐惧感,提高自然监控力的有效途径。
3.3 照明设计
纳沙(Nasar)和琼斯(Jones)的校园调查报告说,针对环境安全问题大学生提到最多的实质要素就是光线(40.6%)。适宜的区域照明,不但可以提高环境可视性,还能消除使用者生理上的恐惧感,并减弱潜在犯罪者的成功信心。
密度、方位、色彩,是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体系中的照明设计尤为着重的因素。为达到区域的可视效果,通常按照路灯不大于25m、庭院灯不大于20m、草坪灯不大于8m的间距进行照明设计,主要沿城市道路、小区路、支路、园路边界排布,广场和人流主要活动区增加景观灯柱和泛光灯。照明色彩主要选择中性色调,应避免高亮度的暖色调或低亮度的冷色调,特别是蓝、绿等色彩在户外环境中的应用,以免增加使用者对空间的恐惧感。
3.4 绿化设计
从环境对犯罪影响的角度出发,绿化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提高环境的可视性,应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强调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通透性,选择适当的郁闭度,避免对视线造成严重遮挡。特别是儿童活动区附近,避免植物过于密闭和成林式布局,屏蔽潜在的安全隐患。二是通过植物分隔空间,加强领属感,实现由私密空间一半私密空间一开放空间的过渡。三是形成吸引人群驻足、交流的院落式的空间,并赋以精神意境或文化内涵,构筑诱人至此的活动场所,促进邻里交流。四是避免植物栽植给犯罪带来的直接“助动”,如建筑和围墙周边利于攀爬的植物,可能是犯罪的直接诱因。五是强调植物配置在心理方面的功能作用,选择的植物形态品种积极向上,产生正面的心里暗示。避免因植物配置不佳导致环境阴森而增加居民的恐惧感。同样也应注意到积极的环境因素有可能对犯罪分子的心里产生长期正面影响,对犯罪的内在诱因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3.5 智能监视系统
智能监视系统作为CPTED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分,其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它是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在监控系统中增加智能分析模块,借助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自动识别物体,快速警报或触发其它动作,从而有效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取证的系统设备。
智能监视系统通常包括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无线巡更系统。
周界报警系统主要包括传统红外对射、微波对射、泄露电缆、电网,以及近年未兴起的全光纤周界监控预警系统和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旨在通过区域边界的控制,隔绝犯罪分子的入侵,或作出及时识别响应,并予监控和高精度定位。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是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视控制对象的画面,是安保管理中监控的一种极为有效的观察工具。
无线巡更系统是通过巡检器自动记录指定地点的时间和巡检人员的设备,目的在于控制巡逻人员在规定时间沿规定路线进行巡查,辅助巡检工作的科学管理。
无线巡更系统对犯罪行为的预防产生间接效应,周界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则具有直接预防犯罪的功用,几乎作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犯罪的环境设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3.6 建筑设计
建筑单体及其布局形式也同样在预防犯罪体系中发挥作用。就建筑自身而言,控制出入口的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除智能监视设备外,应使安保室或值班室具有良好的视角,避免向内凹进的形态设计。此外,建筑内部应减少潜在罪犯易于躲藏的地点,并增加消防梯等视觉死角的照明和设备监控。
建筑布局方面,将建筑面向街道,并增加裙楼底商,使街道处于视线范围;通过合理布局幼儿园、学校办公楼在教学区中的位置,增加视线可达区,均是迫使潜在犯罪者因处于监视下造成心理压力而放弃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
在现代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的大环境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困难。幼儿阶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化将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行为表现上。年龄越小规则意识内化的越深,当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将终身成为幼儿行为的有力“控制器”作为其道德底线的一杆标尺。
一、由“红绿灯的等待”引发的思考
在现今社会规则背景下。就过红绿灯这一事例,大家常常能看到这些场景。
场景一:红灯亮着,而此时路上没有车或车还在远处,于是行人就纷纷无视红灯,一个个通过。这时,如果你一个人站在那里坚持等待绿灯,你就成为了“另类”
场景二:常常看见成人在等待红灯时会借机教育自己的孩子,红灯停、绿灯行(尤其是对一些小年龄的孩子),可这边嘴上这么说着,看着没车,一波行人过去,自己也就很自然的跟着过去了。此时听到孩子在说:“红灯,不能走的。”但早已被大人拉着闯过了红灯。
从上述的社会现象可以看到,环境是阻碍幼儿规则意识内化的又一屏障。不同的环境让孩子们处于了不同的状态中,让他们很矛盾,很纠结。如在园内幼儿上下楼梯很自然的右上左下,但同样的问题,在公共场所中就未必有序遵守。
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的有效途径
1.系统稳定型班级管理
在幼儿园里,各班教师均会根据班级的自身情况制定各类班级常规。这些常规实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缩影,同时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基础阵地。当一项规则被所有人认同并遵守时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改规则容易,改习惯却很难。因此系统稳定型班级管理是指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及《指南》《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的常规习惯的指标,制定一套适用于各班从小班到大班的日常常规班级管理。由此均不受班级老师或幼儿的变动影响。幼儿会有一个系统、统一、稳定的规则意识。
如小班幼儿刚来园时,教师都会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来园时问早、问好,离园时再见。刚开始每天都需要不断地强化。并且这样的要求家长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很自觉地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日后教师不再提醒但在班级的这个环境背景下,孩子们都是很自然的做到,而不是刻意遵守。并且该班级常规一直会维系到中班、大班。只要是在这个班级环境中孩子都做得很好。
2.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
所谓的内化是需要转变为由主体出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去发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园内孩子们常常会为某次游戏失败哭鼻子,或者因为游戏中有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争执。最终没有遵守规则的幼儿会出局,或等不到大家的认同。成人介入时,也会让孩子们明白游戏前大家制定好并通过的规则,活动中应该遵守,这样才能玩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成为了他的自我约束工具。
如中大班的幼儿开展棋类游戏,孩子们都会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按规则进行,游戏就玩得起来,如果有幼儿破坏规则,就会被其他幼儿说其搞破坏,不跟他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也不断地建立与完善起来。以至于到他们长大后,玩该棋类游戏时,也是按游戏额的规则进行活动并不会改变。
3.模拟生活型班级管理
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成为了孩子们矛盾、纠结的起源,孩子们接触各类社会生活,并体验与参与各类生活中他们发现很多的规则是可以破坏的并且有些“是非颠倒”的势头。当你很好的遵守时会被他人取笑,加上孩子们年纪小,易受环境和成人的影响,很自然“两面派”就诞生了。’ 在幼儿园里大家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但到了社会生活中就随着成人无视一些社会规则。就如文章开头的“红绿灯”事例。
模拟生活型班级管理是指班级常规与外界生活相连接,在一些生活环节中模拟公共环境,这也就是通常所见的幼儿园角色区的创建。一般角色区的创建是以促进幼儿社会生活和交往能力为目的。但从班级管理的角度上来说,也要关注到幼儿在角色区中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反馈。借此教师也能做出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
三、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内化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当幼儿从内心对自己正确的行为感到自豪时,他才会很有约束力,持续性的去维持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对此教师借助班内的一些班级常规开展了“我做到”“我坚持”“我榜样”系列活动,将规则内化的过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我做到”:与幼儿一起商讨确立了班级常规的十公约,当公约一致通过后,幼儿自我对照执行,这些公约要做到很容易,大部分幼儿都能很快到达“我做到这个阶段”。
“我坚持”:当孩子们都做到之后,持续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倦怠期”,会反反复复出现各种违规,这一时期实施不当活动就会无效。这也是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重要过程。
“我榜样”:事实上对孩子们来说要做到并不难。难得时孩子们年龄下自我约束力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也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红绿灯”的案例、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孩子们就有所动摇。内化也是让孩子们产生“自我中心”的过程,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我是在给别人做好榜样。
2.从“我要做”到“我乐做”
当达到了“我要做”这一阶段后,持续性就很重要,当孩子感受了过程中的乐趣后,他们的持续时间就会很长。孩子们的内化是需要有亲身体验感受的。很多日常生活都是他们体验的场地。教师的跟进导引,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将体验进行梳理从而有效内化。
例如:关于排队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它与消极等待有关,但实际上那是一种过度极端想法。适度的排队是有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等待无处不在,坐公交要等待;购物付款要等待;医院看病要等待。让孩子们正确理解等待这一社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有很多体验。如厕、洗手、拿球。要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规则意识,还是需要o孩子一个正面积极的认知。就如等待最终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一件事。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便利的。
3.从“我乐做”到“做我的”
当幼儿乐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持续性是很长的,渐渐的这个“我乐做”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要改变一个行为很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却很难。大家都很明白一个有序的社会,让大家感到安全而舒适。规则意识的内化是实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对幼儿来说,他们将成为社会下一代的主力军,从小让他们把遵守规则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培养,那就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内化就到位了。内化的最终,是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做我自己该做的。长远的来想,就能由他们来逐渐的改变社会上的现况,影响整个社会规则意识内化。
在整个实施中,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导引过程,也是被幼儿做导引,家园一致共同行动起来的影响力是强大的,最终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化也是受益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事业突飞猛进,园林景观建设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新的文化现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要在科学创新、统筹安排、结构合理、立体系统的标准上进行规划,将园林设计成为集生态、经济、功能、分类、管理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性
1.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问题已不陌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环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城市园林绿化可以净化城市的大气环境,减少空气中有害悬浮物的数量,吸收与阻隔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保持水分,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实施,是黑色工业化城市向绿色环保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有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
受网络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民族文化国际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发展的潮流,但这种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得城市发展特色也逐渐消失。园林建筑是以自然的力量使得城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于促进城市建设民族化、地方化,展现民族文化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中国的城市景观成就发展的时候, 也应该静下来反思一下目前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现阶段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从大的方向来看,如今的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师中,多数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而且这些人有着较为陈旧的设计理念,落后的规划设计手段及文化品味的缺失,以至于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相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及美感,导致设计水平整体较低。而有些城市,他们本身缺乏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缺乏有效而持久的监督系统以及制约措施,导致我国城市园林的整体建设以及发展水平降低。
2.自然生态的不合理利用
在我国如今的园林设计中,生态园林或许只是一个口号,如今的设计师打着生态园林的名号,却做着与实际相违背的事情。例如在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区,有的设计师没有尊重植物的生理学特性及地理原貌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植物,而只是纸上设计,造成后期管理难度加大,景观也达不到其设计的预期。有些景观规划区的原生景观如大树、小湿地及坡地没有被因地制宜的利用,而是破坏后重新建造,自然生态就这样变成了口号。
3.景观设计被标准化、雷同化
如今的景观设计,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景观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雷同现象。尤其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一些有关景观设计的新软件被开发,使得景观设计用新的设计手段进行,大大的缩短了景观设计的周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景观设计大大的被标准化,被雷同化。
4.对于园林规划中选择的植物品种具有不合理性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没有按着生态学中对于植物种植的要求,不尊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及生理学特性,缺乏对于植物多样性及每一种植物生理学特性的考虑,品种配置过于单一以及植物宜生性考虑欠缺,不能保证园林生态景观效果的稳定及保持。
5.对于园林景观规划中缺乏设施及植物养护管理方面的涵盖
现在的一些城市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大量经费用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尤其会种植大量的名贵植物。然而,对于应该给予更加重视的园林日常管理却毫不重视,忽视了对于园林植物及设施的日常护养,导致植物的成活率低下,景观设施破坏严重,使得植物的生长不良,无法充分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中的功能。
三、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1.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以及明确的功能要求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市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市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市民之所想,市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规划区域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景观规划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景观规划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对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居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居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居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居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2.现场施工项目管理
目标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3.苗木质量的把握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cm~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cm~3cm;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四、结束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园林绿化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园林绿化工程要从规划、施工到后期管理都要严格认真、高度负责,努力打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也体现人文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园林精品。
参考文献:
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生态廊道,现代绿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
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土地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等问题。城市绿道景观,能够覆盖并且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度,将城市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串联起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绿色休闲空间的需求,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绿道的概念
绿道英译“greenway”由两部分组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道路、通道等,故“greenway”即表示与人为开放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1]。
绿道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绿道一词来源于奥姆斯特德规划的世界第一个公园系统――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绿道。
阿赫恩(Ahern)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集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有现行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二、绿道的功能
绿道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
绿道同其他任何形式的开放空间相比,更具有社会和个人的交流功能。根据美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的两侧,因此绿道更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景观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到了景观的美学价值。绿道将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维系和增强了景观的美学价值,是旅行者能够欣赏到自然、历史、地质、景观和文化活动。
三、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景观,是一项多层次连通性的生态绿化廊道,是整个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城市绿道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的生态景观,维护自然环境,适当增加城市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避免太多的人工操作痕迹,给城市注入最原生态的自然气息。
2、地域性原则
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人们的品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铸就人们的思想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城市绿道景观就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和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特色的城市景观[2]。
3、多样性原则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最好能够穿过城市的广场、公园、山地、江河水系等位置,给人们以不同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城市绿色景观。在城市绿道景观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宣传教育、举办展览等项目,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
四、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策略
1、可持续性规划
绿道作为战略性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一课题已经深受关注,风景园林师阿赫恩(Ahern)曾指出绿道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因为现行网络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城市的绿色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结构用以保护自然与半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内空气质量,改善城市居民对郊野的步行可达性和游憩使用性,保护郊野某些自然文化特色,以防止被无序的城市扩张吞噬。
作为生态环境廊道的带状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必须具有一定的面积规模才能体现其生态功能。只有达到相应的面积和长宽的绿地才有可能具备相应的生态功能。
2、绿廊景观设计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地被草花、灌木、乔木三层,当前,很多植物景观设计都为单一简单的草坪、灌丛和纯林,绿廊景观设计要具有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的错层次植物结构,不同的植被要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增加植物多样性,多选择不同的乔木树形,确保绿廊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形成起伏变化、高低错落的绿廊天际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从整体的环境感觉和视觉冲击效果来看,绿廊的中下层要营造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提高观赏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3、节点景观设计
绿道中的广场和城市中普通的广场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有景观、建筑、山水、植物等组成,满足人们娱乐、交往、休闲的需求,但是和城市广场相比,绿道中的广场规模较小,绿道广场的规划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人群的流动情况,所具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在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城市的具置,可以是充分城市文化环境的景观广场,也可以是简单的树荫广场,供人们在树荫下活动、游憩、交流等。
规划设计绿道中的休闲节点时,要充分考虑到相邻节点之间的位置、距离、风向以及人流量,城市中的绿道休闲节点,可以在每相隔五百米的地方设置一个,充分考虑施工材料和城市的文化元素,使休闲节点和整个城市绿色廊道的设计风格相协调[3]。
4、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城市绿道的服务设施由环境卫生设施、安全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组成。景观设计要以人们的需求为基础,座椅、廊、亭等休息设施可以供人们短暂的休息,亭廊的设计通常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人们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有优美的风景。
结束语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能够将城市分散的主要节点和绿色空间完美的联通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相互贯穿的通道网络,因此要结合城市绿道景观规划原则,不断完善和改进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绿色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