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使得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尤其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以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方式引发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手机上网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原先“电脑一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20岁~29岁的年轻人群。这个年龄段一般是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并呈现出高速率的增长态势。追求技术的革新和个性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成为4G手机媒体的引领者和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并习惯于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浏览网站、收发邮件、交流信息和游戏娱乐,他们也是微信、微博等APP的主要用户。然而,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互联网世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部分情况下指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大学生而言,使用移动终端对他们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低俗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已经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移动终端载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迫在眉睫。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言,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乃大势所趋。首先,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4G背景下的以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具有信息丰富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移动终端能够承载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其次,4G背景下的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最后,4G背景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普及性和信息阅读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接受思政教育的调查分析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现状,及其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问卷调查,对两所学校近200名学生的样本进行分析。问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于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情况调查;后半部分是对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接受度的调查。前半部分基本以闭合式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在调查使用频率、活动频率等题目上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①:经常、一般、偶尔、很少、从不。后半部分除了部分李克特5级量表选题,还增加了一些多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选题,并加入基本资料题目。
基于学生的多样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校园随机采访式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样本159份,绝大多数样本以本科生为主(98.11%),比较符合本调查的对象范围。样本中也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外语类等学科。基于两所学校的性质,文科类学生相对占比较大,占到55.97%,来自城市的学生也相对较多,其中大城市占到30.19%,中小城市占到50.31%。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相较更符合文科专业、来自城市,有一定的移动终端购买能力的学生。通过对样本进行统计整理分析②,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学生们最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前三位为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并且普遍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黏性”较高;目前,大学生在使用移动终端时,最频繁进行的活动仍然以社交、娱乐为主。浏览新闻、获取学习资讯发展势头也很迅猛。因此,基于移动终端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时要注重“交互性”“娱乐性”和“有用信息量”。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讨论、辅导员辅导等交互性活动较多,参与接受信息、思政主题的校园活动较少,发展非常不足,可发展空间很大;大多数学生对于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不了解,认为其只能用于辅助作用,但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呈积极和可接受态度;大多数学生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参与思政文化教育活动。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基础的学科,无论在哪个教学阶段中,都要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正是其中一个,尤其是在高校的教育中,作为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必须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在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进程。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国采取了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学生进入到高校后,要选择自己的专业,不同专业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是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只有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考试后,才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因此无论从学生自身,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我国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要想通过相应的考试,只要记住一些思想政治的理论和观念即可,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教学方式,希望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采用了笔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记住很多思想政治的理论和思想,因此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已经变成了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在课堂教育的模式下,老师在讲台上讲述一些思想政治的理论和思想,学生要想完全的消化这部分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课下时间,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学生要对平时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此外,教育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虑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教育模式上的转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校利用学生社团等形式,很好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较低,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仅有两所高校进入了前百,而且排名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与外国高校之间的差距,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上的改革,并逐渐的增加教育经费,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很多教育制度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思想政治作为高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我国所有的大学生,都要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老师在课上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记笔记等方式,了解学习的重点内容,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需要利用一定的课下时间,记住这些理论和观点。这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相应的考试,但是无法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理论,没有达到教育的初衷,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
三、高校学生社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增加学习兴趣。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一个特殊团体,通常都是由学生自身来组建,根据爱好的不同,可以加入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会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学生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一些锻炼的机会,如现在高校中的社团,为了招收到足够的新生,在新生开学的时候,都会举办一些竞赛类的活动,吸引新生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一直都在校园中学习,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而高校社团的一些活动,可以很好的促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高校中常见的辩论大赛等活动,其中辩论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如果能够亲自参加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涉及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可以划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如果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觉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必然会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自发的去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提高实践能力。
高校社团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是锻炼实践能力很好的机会,思想政治作为一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会感觉到没有任何的用处,如果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就可以充分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显然很难完成,只有通过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和思考,才能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完善自己的观点,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极大的提高教育的效果。正所谓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在社团工作以及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更好的了解与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实际的做事工作中,了解自身思想上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完善个人的思想教育水准。思政教育工作绝对不是单一的理论教育,所有的理论教育都是要经过实践的锻炼,从而加深教育的力度与深入。在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教学案例,但是最为成功的依然是属于经过实践锻炼,从而取得的成功。此外,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而言,社团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场所和工作平台。在这样的工作平台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感悟所接收的思想教育,通过个人的理解,来领略所学习的知识,从而真正意义上学会其中道理。
引言: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以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强势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对于新媒体的接受与传播都非常普遍。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新媒体已日益成为他们学习、交流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也不可避免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产生着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创立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思路与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上有所创新,已经关注新媒体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开始以新媒体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并取得一些研究和应用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还比较单一。其次,目前高校建立的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较少,大多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网站代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职能。最后,面对新媒体环境,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形成合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迎接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主体、客体、介体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这些变化,坚持整体育人理念,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相结合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处理好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
关系。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的实践活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角色不同。再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道德要素不同。从道德的角度看,除了道德主体不同外,相关道德要素也存在着差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同。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博客、微博、论坛、在线交流、QQ群、短信、微信公共平台、视频、电子像册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可以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四,运用新媒体开发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渠道。新媒体拓宽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新媒体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新形势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难度,新形势下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实践层面进行革命性转变,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再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后,我们还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
方法是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化变为立体化。应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运用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运用网络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社会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次,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完善校园网络系统。最后,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建立了班级QQ群,但往往忽略了建立家长QQ群,教育需要形成合力,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及学校的教育现状,使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减少因不了解情况对学生造成的错误引导和教育。
(二)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表达想法和意愿。传播者不仅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也可以实现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论等多方面的功能。受众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杂志等,可以及时地向传播者进行信息的反馈,还可以从受众的角色转换为传播者,相互交流,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根据手机媒体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运用手机短信等平台,对学生进行互动、平等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电子书或手机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三是运用手机短信群发等功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学习指南等服务。四是通过绿色短信大赛等形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运用视频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视频媒体作为一种生动、直观、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体,近些年来在高校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青睐。它不仅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更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许多刚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都使用过数码相机给自己的孩子留下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影像,当我们每次翻看时总许多感慨与莫名的感动和幸福,感叹时间的流逝与光阴的珍贵。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数码相机、DV机、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普及装备,再加上学生对视频媒体的喜爱与制作视频软件的熟悉,视频媒体已融入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积极探索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载体,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以及心理特点的新变化,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方法借鉴,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E Zhewei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develop in the global at a rapid pac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affected the students ide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机遇
(1)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传统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经、正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新载体的遴选范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领域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较强的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2)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是对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效果如何,其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网络以其便捷、开放等典型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动向。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刻,包括在思想观念方面、思维模式方面、价值取向等方面。网络文化软件环境直接关系到当前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发挥网络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用新媒体新形势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教育,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长足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新动向。
2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
(1)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内容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经过多年相关工作的沉淀,我们已经探索出较为系统化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体的“三观”教育等。网络文化袭来,严重干扰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战。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党团活动等为主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中,教师通过课堂宣讲、谈心、座谈等直接、直观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启发、说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信息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移动互联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互联网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带来了挑战。网络是人来创造和管理的,大范围、高效率的网络传播,需要有一支有足够数量、稳定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思政工作队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亟待进一步提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相对开放,学生便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查询到各类信息,教育者往往处于劣势的被动境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要求。
(4)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工作媒介,我们有较为成熟的群体舆论的掌控管理机制和方法,始终掌握有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但在网络时代,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在宣传和传播等领域的工作来应对新的情况和挑战。一方面,在网络中各类信息的个体数量庞大,各种信息未经辨别就被大量转载和传播,各类观点、言论未加筛选就泛滥于网络,严重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和干扰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服务,其渠道广泛,更具有选择的空间和自主的权利,很多感兴趣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上网搜索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工作和舆情控制工作的难度。
3 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正视网络产生的思想渗透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工作。要落实好教育并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评判网络内容。网络文化内容信息十分丰富,每个上网者肯定都会面对取舍或者是对错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 引导大学生能够自主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
(2)利用互联网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限,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同时也要求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能熟练掌握网络工具和技能(特别是新颖、便捷的多款式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增强开展网上思政工作的技能,提升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数据化,开辟专门的宣传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新的网上教育阵地。
(3)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构筑并完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网络信息过滤和排查系统,健全备案及信息追溯机制,主动出击抵御不良信息。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和不断的自主创新,构筑高质量的信息网关,构筑抵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渗透的保护系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还原纯净的网络空间。
“大学,即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起到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①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准,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进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解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问题。
1 课堂上宣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在思想政治课即大学生的公共政治课上,授课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使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把握更加科学和准确,从而增强其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可以通过历史的正反面经验总结,引导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一些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国外的基本情况,使他们深刻懂得中国曾经遭受的耻辱、现实强大的来之不易、国外一些战乱国家人民所承受的水深火热之痛。如此正反对比,就会使学生逐渐理解,中国今天的强大是建立在几代人奋斗、牺牲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爱国才能成才,只有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有志青年才能在祖国的关怀中和支持下成长为优秀杰出人才。
同时,要给学生讲清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只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才能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他人的尊敬,才能为最终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丧失国家的保护、社会的培养、他人的帮助,大学生将寸步难行。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晓以利害,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2 实践中锤炼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冷冰冰的二十四个汉字,与自己并无多少联系,而老师的讲解似乎并不能真正唤起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如:可以根据大学生特点,通过开展科技扶贫、文化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前沿考察或到城市、工矿企业、农村等基层搞社会调查活动,以祖国的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真实面貌,帮助、启发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组织大学生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展览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增强使命感。③在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映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重要意义。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时代价值,从而增强自觉、主动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3 生活中感悟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往往能够起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在大学校园内,要通过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真切的存在。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各类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使他们懂得,青年人就应该做民族的脊梁,青年人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自身价值,这样度过的人生才会是美丽的人生。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如: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宿舍标语口号、主题班会讨论、撰写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观看一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国“五个一”影视作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至少能够帮助学生记住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表述,并且用这些表述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 反思中接受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思想体系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更好地了解最终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长期、细致、耐心地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落实力度,进而将这种理论或者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应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日记、理论文章等方式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了才有可能接受,诚如所言:“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通过这些具体的反思方式,大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理论和行为规范甚至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值得一生去理解和践行的价值观体系,掌握了这个价值观体系,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能够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保持一种清醒、一份淡定,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人欲泛滥的世界中丧失斗志或者或者迷失方向,从而走上歧途。
毋庸讳言,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形形的复杂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存有疑虑,进而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因而不大愿意接受,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探索以及实践使大学生端正对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态度、辩证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真正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总之,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如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变准。”为此,就需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政治方向上正确、立场上坚定、思想上清醒、行动上积极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邓雨巍、付晓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31.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就业等相关工作,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甚至关系到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各个高校无一例外的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基本上形成和完善了以辅导员为基石,各级团组织为纽带,学生工作专职部门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起到落实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工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工作的成败。这个我们不难理解,一般高校有学生出了事,比如众所周知的一些大学生自杀、他杀等严重事件,首先找的就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换句话说,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辅导员为高校的发展承担了最基层、最全面、最直接的责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鉴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一、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高校里面,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和接触面最广的,学校其他老师、领导与学生的接触很少,有的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有的甚或是从未谋面,互相不认识。大学生升入大学,走进高校最有归宿感的人除了自己的同寝室同学外就是辅导员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或是情感是了解信息最多的人了。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生涯中,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重的,辅导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素养、道德信仰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是成就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希望所在。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其思想状况如何、人格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前景,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甚或世界的前进步伐。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但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那么,高校上下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如何,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但明显存在有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认识还不到位,没有足够重视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下面我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若干事项略作简述,其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高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关系到全民素质高低的重大事情。
职业性不强是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这也是一直以来辅导员职业受到学校党委的重视不够所致。辅导员在高校教师中是处于最底层的局面,他们也大都是没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而迫于就业压力或生存压力求其次做辅导员的。对于辅导员来说,基本上都是不甘于一辈子从事这个职业,这个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跳板,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超过5年,辅导员转岗现象普遍,辅导员人才流失现象也是突出。
归属感缺失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是一个非常鲜明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缺失问题。作为高校,教学水平是高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教学岗位的老师是应该的,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因此而被忽视是不妥的。因为学校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外的因素也可以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可以完全诋毁教学效果。如果辅导员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只是在学生出了严重问题时,才想到相应的辅导员进行兴师问罪的话,那么平时辅导员的工作做好做坏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不利于辅导员群体安全感、归宿感、成就感的培养。
再一个就是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普遍不强,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辅导员只是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什么专业都是一样;其实辅导员之所以不用教学,还肩负着学生的生活、思想甚或是情感了解和调解工作,那么辅导员就不仅仅是有一张文凭就可以胜任的了。专业的辅导员不仅要具有教育学知识,还得具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以确保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在正规上轮回。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很重要,影响到自身工作的尽职与否,关系到学生的素质高低,甚或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伟大事业的前程。 转贴于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高校校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惑。高校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人生理想和信念迷茫,道德价值取向偏差,就业及前途命运未测,互相攀比、落伍自卑等,这些困惑使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而迷乱,虽然他们当中大多数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但还有一部分人本位意识严重,陶醉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小天地里,集体意识淡漠,重利望义,重索取、重享受,讲功利、图实惠,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开来。也就是说,价值观、世界观不到位,心理成熟机制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免疫力不强。
2.网络信息传递的多样化、飞速化、多元性,严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量加大,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接受传统优良思想教育的同时,国内外一些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网络信息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同时,互联网能在完全非控制的情况下,向全球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准确传输。信息网络是发达资本主义在文化上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精神污染的主要渠道。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向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推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这种价值观念无处不在动摇着当代大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秩序,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再者,网络自身传播严重地动摇着高校学生的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导致高校校园出现人文精神的荒漠,出现人际关系的冷淡化。
四、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必行之举
1.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三种方法”,列举如下:首先就是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思想、生活以及成长、发展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时,才会从内心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慢慢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辅导员对学生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对生活也会更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也会更加努力,这个对于班级的后进生、贫困生效果更加明显。其次就是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严格。
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并不是爱学生就放任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仅自身要做好,在各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也要做到严,要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善良正义的,平时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降低纪律处分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再者就是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立足于勤,须做到“四勤”,即“嘴勤、脑勤、手勤、腿勤”。从而做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积极做好大学生谈心工作,尤其要加大对困难学生谈心工作的力度;抓住新形势下的工作特点,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善于归纳总结,将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感触写下来,认真做好学生谈心笔记、学生思想状况记录、特例学生情况追踪等等;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操场中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
2.辅导员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主要包括:继承与创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创新工作是辅导员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关键;传统与特色——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学习与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是一群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批判精神较强的青年群体,如果不做一个勤奋的学习者,就面临着落伍的危险;事业心与平常心——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辅导员工作需要付出和奉献,而不能图以回报,也无法图以回报,因为辅导员培养的学生是流动的,最终要走出校门,回报社会。
关键词: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instructor network platform;Interne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88-03
0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大学生占20.4%,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6987万。作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接触并进入虚拟网络空间的规模逐步加大。
“互联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是互联网应用最密集的场所之一,辅导员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以“互联网+”为手段,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维联动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推进辅导员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网络延伸,实现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1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研究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开展过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特别是新型载体,相关研究不计其数,然而关于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一体化研究却少之又少。如:韩营颖《平等互动,双向育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关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以辅导员博客为主线,结合辅导员微博、微信的建设使用,以首届大学生在线“十佳辅导员博客”《书山卷水・笑且同行》具体案例为基础,对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建设进行探讨。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分析了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主要方式。孙志方《“互联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 +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利用“互联网 +”的技术和APP 技术,将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O2O 课程和微课等新形态,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路径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资源建设。上述研究涉及学者众多,但是内容却比较单一,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上,只是将网络当成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方式和载体,关于如何构建和优化现有辅导员网络平台一体化只字未提。
2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设计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意见表中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中新增了“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多,常常无暇进行学习和进入,为改善这一现状,各高校应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主要包括: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等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如何利用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相关规范标准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发挥辅导员的引领、教育、辅导和服务的作用。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辅导员的网上工作阵地,努力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一股合力。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网络全覆盖,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起网络沟通的渠道。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维联动,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和就业等问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3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方法
3.1 管理角色的分配
依据不同的角色,系统用户能够被分为四类,即管理员用户、辅导员用户、教师用户和一般用户。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其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了不同的操作权限,具体如下:
①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可以添加、修改、删除全校所有班级的信息。
②辅导员用户: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平台,辅导员对班级进行管理,对相关信息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可以审核注册用户,可以录入、删除、修改所有信息。
③教师用户:只能添加、修改、删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微课或微视频、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的微课或微视频、在线测试等资料的添加、删除、修改。
④一般用户: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其他网络用户,具有查看、下载的权限,部分板块可以追加信息、开通评论、交流发表等权限,此类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访问班级来浏览信息。用户分配图如图1所示。
3.2 功能模块的设定
高校辅导员要以把握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内涵,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通过该平台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网络运用与管理水平,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整合校园网络资源,推动形成网络育人的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为例,现将设计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①思想政治:包括时事新闻、两课在线(教学视频链接、教学课件)和军事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之处就在于教师教学不能将授课内容固定在教材上,教学内容既包括稳定性的一面,也包括瞬息万变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高校都希望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是由于困难重重一直没有成行。而网络的出现为高校建立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便利,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特色,分专题或分区域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相应专题或区域内发生的即时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②班级文化:由班级精神、班风学风、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组成。班级特色文化是指具有独特的班级文化,是“因班而宜”、“因师而宜”、“因生而宜”的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百花齐放,从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③校园文化:包括讲座论坛、文艺活动、体育竞技、学生社团、学生协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不论是何种层面的校园文化,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性格和心灵的塑造,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④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网瘾问题、自我定位、就业压力等方面,在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上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频或者案例分析。有些同学即便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也不愿意面对面地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可以匿名在网上和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⑤学生资助:分为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建卡贫困户等相关的国家资助政策,有符合条件的同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申请,对贫困大学生建立贫困生信息资源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毕业。
⑥就业与创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规划、KAB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实训基地、就业指导、招聘信息、企业实习和档案户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招聘信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将回访反馈的数据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依据。
⑦师生互动模块:包括辅导员博客之家和学生论坛,主要功能是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互动交流、问题咨询解答的平台。广大师生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达到交流心得体会的目的。该模块使高校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辅导员网络平台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4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及优化
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不仅帮助辅导员高效、快捷地理清工作思绪,多维地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提供关心、关怀学生的新途径,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实效性;革新辅导员的工作模式,结束过去的生活和工作的“二分状态”,重构了辅导员工作的新常态,使工作语言体系更新换代。
①规范学生信息,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做到在处理学生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严格保密学生信息,杜绝学生信息泄露。而要想真正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性,辅导员在其日常工作中应增强安全意识,认真做好保密工作。在确保学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信息更新和平台维护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平台的正常运行,还有助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管理及优化。
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建立良好的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相关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只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即可,有利于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合理优化。
③规范辅导员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为提高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辅导员应在充分掌握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学生信息与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中的具体关系,如此有利于辅导员网络平台的管理和优化[5]。
④信息化的环境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辅导员队伍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提高辅导员使用各类信息化工具的能力;二是加强辅导员采集、整理、保密等处理信息的培训工作,增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三是注重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习等。
现代学生希望可以和老师实现平等交流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作为辅导员工作“现实世界的虚拟再现”网络工作平台建设,是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切人点,正以其信息的平等互动和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现代学生渴望的学习理念和方法的要求,实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的范式转型,有效地把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分享知识、引领思想、传播文化的交互平台。
参考文献:
[1]韩营颖.平等互动,双向育人,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关于辅导员网络工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2]符红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1、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或否定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根据我们对学院125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近9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以单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并给出标准答案,缺乏必要的引导、沟通和教育,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参与性、实践性,生硬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形式去理解、体验、品味,然后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而实际上,常常出现“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的现象。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学生们一方面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另一方面思想更为活跃,个性化、多元化、极端化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在固定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入成正比。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在专业知识、专业领域内的教育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思维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几次报告或几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面对复杂的人群、复杂的育人过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独立学院的 “两课”教育,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则无精打采地被动听课的那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过时,并且效果甚微。更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即使他们完全接收到德育教育的信息,也不能有效的对实践进行指导,进而影响他们、促进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格。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及独立学院特殊群体教育的考验,我们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方法上,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应对,跟上时展、独立学院进步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成效甚微
这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学生内容集中表现在,讲理论,唱高调,进行理想化的说教。相反,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进而以反面教材的例子进一步教育学生如何反对、如何面对此类问题。这样,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由于对耳闻目睹的现实认识不足,却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进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推进。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构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这类学生群体对现实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有相对较深较广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老师们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讲一些大道理,就更难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阴暗面总是避而不谈。这样,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巨大的反差,使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对上两课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样对思想教育实践性效果的影响更加消极。
(三)当今应试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挥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已发生了转变,虽然仍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其考查的目标已由“注重知识考查”转向了“注重能力考查”。但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同学在经历几次考试失败后显得无所适从,虽然认识到机械记忆方法的缺陷,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陷入迷茫,形成了记又不愿记,理解又理解不了的状况,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教育实践就更是难上加难。
(四)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特征的变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都是后80后及90后。这些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很强,他们不会单纯地接受和简单地遵循教师给定的标准和结论,热衷于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评价。但他们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对社会的认识难免流于肤浅、片面,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要想把他们引向一个正确的、他们认同的观念上去,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大学生又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较强,学习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水平、自我反省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较弱的特点,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五)现代社会多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面对新的挑战
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求新求异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很容易简单地把传统观念都划归为“老土的、落后的”加以排斥,把那些标新立异的东西都奉为“现代的”而很容易接受。加之,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课描绘的理想目标的反差,常常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是“假、大、空”,脱离社会实际,使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成了“失效性”。
天津大学目前在校生有28000名,除教育学院、文法学院、学院以外,优势学科学院的专业设置均是理、工科专业。本次调查一次性进行,以问卷形式为主,在近15个班级中发放400份问卷。为了将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的大一新生与经过一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高年级学生区分开来进行分析,将文件分为大一100份,大二300份。本次调查采用的是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结束后,有效回收393份,回收率达到98.2%。此外,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与以往调查大而泛的问题相比更为切合实际。因此,本次调查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全部是理科生,他们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相对偏低,再加上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学习,对这一部分大学生的问卷只能从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入手,以此来摸清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自身感悟。从“你知道我校开设了几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你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必要?”“迄今为止是否读过经典著作?”这些谈话式的问题出发,获得理工科新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最初印象;再从“重新接触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后,有什么感触?”“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然侵袭了我们的校园,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受到其影响?”等问题入手,调查其经过一个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后的思想认知和感悟;最后,从“你喜欢具有哪些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你喜欢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等问题诱导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从而选择出符合自身目的的答案。此外,通过“你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什么?”等开放式问题力求从学生思想深处找到他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
1.学生基本思想素质状况
(1)是否有:在大一新生是否调查中,有86%的同学选择了无,14%的同学选择了有;大二学生有89%选择无,11%选择有。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2)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必要?仅有45%的大一新生选择了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55%的同学选择了“可有可无”和“没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而大二学生在这个问题表示出较高的认同度,超过7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3)课余时间是否读过经典著作?有14%的大一新生和10%的大二学生表示读过经典著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理工科大学生对除了课堂之外的理论学习的认识不够,当然这与专业课任务繁重有关。(4)是否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76%的大一同学认为是,仅有24%的同学认为不是。
2.对当前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认识方面
(1)针对大一新生而言,重新接触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后,有什么感触?有55%的同学表示会认真学习该课程,45%的同学表示“没什么兴趣”。(2)理科生的背景是否影响到了你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有81%的大二同学选择“一般影响”或者“没有影响”只有19%的同学选择了有影响。由此可见,理工科大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能力上就没有什么问题。(3)针对大二学生在是否按时上课及旷课原因的调查中,有28%的同学表示从未旷过课,有62%的同学表示偶尔旷过课,其余10%同学表示经常旷课;而在旷课原因方面,“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上”和“课外活动繁忙,与上课时间冲突”两项所占比例最高,从侧面反映了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业繁忙。(4)在上课是否认真听课及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中,有40%同学表示上课会认真听讲,40%的同学表示在做别的科目的任务,20%表示上课时要么玩手机、听歌,要么什么也不做;学生参与教学方面,仅有3%的同学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有52%的同学在老师点到名字后会回答问题,32%的同学“自己心里有想法,但不想回答”,13%的同学表示没有进行任何思考。这两个问题说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课堂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但并不是没思考,只是不想表达出来。(5)你认为哪种“三观”更适合自己?两个年级共有70%的同学把当做自己的三观标准。
3.对教师及教学的要求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的高低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对大一新生“你喜欢具有哪些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调查显示,“关注时事,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的”、“了解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并给予解答,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的”和“语言风趣幽默,可以调动课堂活跃气氛的”三个选项被大多数同学认可;在大二年级同样的问题的调查中,同样是这三个选项所占比例最高,说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期望。(2)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简单参与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学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所占比例最高,有32%,20%的同学选择了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只有14%的同学选择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模式;大二年级同样的问题中,35%的同学选择教师主导、学生简单参与的教学模式,31%的同学选择教师学生平等参与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22%选择了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仅仅有12%选择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的传统式模式,两个年级在同一问题上惊人的一致性表明了理工科大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自身地位的提高。
4.教育环境方面
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恶性的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反作用。在针对大一的“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调查中,63%的同学认为“虽有影响,但大学生自身良好素质足以抵挡任何不良风气”,26%认为“受到严重影响,不良风气已经腐蚀了大学生的健康价值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学生在当前形势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值得我们深思;而在对大二学生的调查中,只有3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环境建设,而高达72%的同学从未读过校园思想政治知识宣传栏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在理工科高校校园建设思想政治环境任重而道远。
5.实践活动方面
中图分类号:G621 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15-02
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具有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的青年群体,由于在高中阶段及职业高中阶段懈怠,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上对自己的约束较少,对吸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不以为然,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怀着成才的强烈愿望,发奋学习,努力实践。但是也有一些受价值观的影响,脱离实践,在无聊中空耗几年大学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怎样培育和保护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才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成了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要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就必须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驾驭能力,就要注意加快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为此,就需要通过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法纪等方面的修养,按照公民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去立身处世,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
1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交往日渐加强。可以预见,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新形势对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远大的目标。
众所周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祖国未来发展强盛的根本保证。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今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法律基础的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进行法律教育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代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需求所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律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法,更要让学生爱法、守法,感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法,这样,法律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们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如此,只有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精神,只有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2法律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法律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致使接触法律知识较少,基本与社会隔绝,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自治能力薄弱,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工具,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了法律上的义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护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在无形中就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可见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在法律教育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实中的真人实例,剖析当事人的人生观,从而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更具有教育性、现实性,也更具有说服力,能收到良好效果。
2.2 法律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和广泛关注。分析其原因,除了就业机制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各界应对就业压力的措施不够完善等外界因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仍然非常抢手。所以,社会上的人才不是过剩,而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对人才的更合理的利用。可见,加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优化其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其竞争力。
2.3 法律教育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中,偏差的法律观点异常顽固地起着作用,现实生活中已有不少大学生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甚至是人身伤害,但却浑然不知或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案例。当这些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以暴制暴”、“以侵害对侵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因此,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纠纷,依法维权,关键是培养其法律精神,增强其法制观念。
3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作为“高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教育,也应该从以往法律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转化,使法律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然而,在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差强人意。
3.1 教学方式以封闭型为主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而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教师授课只是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堆砌、罗列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度分析。结果是教师讲授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可见封闭型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培养出良好的法律素质,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3.2 教学过程“轻权利,重义务”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强调义务本位,注重的是义务和禁令的宣传教育,而不是权利本位的教育。在法律教育中,向学生灌输最多的是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法律意味着约束,意味着义务,忽视了法律作为权利“保护者”的作用。这种教育导致学生认为自己不过是义务主体而已,而非权利主体,其结果是学生消极守法,加强了“我不违法就可以不学法”的心理定势,在这种情形下进行法律教育,学生不仅不会自觉接受,而且易形成逆反心理,法律教育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3 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也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忽视学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法律,致使学生法律素质并未有多大高,更未能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面对突发问题,不知如何维护合法权益,也不知如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影响了法律教育的实效。
4高职院校实施法律教育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是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内在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法律制度的建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
4.1 营造良好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需要建设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因为高校作为一个承担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机构,在法制环境的建设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由于法制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标、内容、主体状态等的特殊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营造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更是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基础。用法制观念指导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便于保护学校各主体的合法权利。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推行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教师也应在教学方法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法律知识的讲解系统化、鲜活化。教师讲授方式可以面对当代高职学生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索,使高职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加大法制教育。
4.2 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职院校在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时,应该把法律精神融入其中,促进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更多的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他们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法律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校广播站开办法律专栏节目、组织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鼓励学生去“做”,去实践。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自觉的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
4.3 完善社会、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不健全的家庭或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法律精神的形成。因此,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同时,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的经常沟通机制,使家长能及时将了解到大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形成良性的交流,必要时也可邀请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以及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等,使家长们了解到家庭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强调法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依靠其来促进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和当前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法律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思政课,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
考试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式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不改革,老师讲课就永远脱离不了课本。只能照本宣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如: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理想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考试的知识点。
考试考查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而以往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往往是期终一次考试定全盘。它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不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状况。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转变,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核采取辨析、材料分析、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和热点问题研讨等办法进行。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核向期末书面考核与平时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转变,重点把课内院内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等纳入学生考核内容之中,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促进学生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动性。
一、思政课考核方式现状
教学评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在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着重检查知识的组织、传递和再现情况;在方法上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结果,忽视师生双方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着重检查师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是将整个教学工作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教学评价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不能检验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效。其次,这种教学评价不仅没能有效地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功能,反而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倾向。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上课不听讲,考前一两周挑灯夜战,死记硬背笔记或复习思考题,考完之后脑子里空空。可就算记住了又怎么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当然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理论或者政策的背诵,但是采取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课分数的高低,却是我国目前很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较为通行做法。现行的考试方式更多是以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记忆考核为主,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情况尚未完全纳入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考核和评价方式的重知识记忆轻实践能力,造成了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看重学习成绩,轻视行为践履的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知行脱节以及高学历、低品行的矛盾。
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
1.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尤其是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相挂钩。高校的考试也在方方面面左右着学生,成为影响他们评先进、入党、当选班干部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政治课可能就由此丧失存在的意义了。
2.以往种种考试模式陈旧,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被教材束缚的试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容易助长其惰性,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在考前“临阵抱佛脚”,突击背一下,就万事OK了。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性又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从而保证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的参与意识。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更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1、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矛盾。(1)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现在,在很多高校中形成了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局面。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又各有特殊性,具体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政课考核的题目要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用性,使专业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目标能够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明确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
2、思政课新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1)开闭卷相结合。开卷、闭卷作为考试的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将二者相结合,必将趋利避害,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即在考核的试卷中注重考察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性的试题可以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另外,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事实热点问题的分析,可以用开卷。二者的成绩最终合成为最终的成绩,及这门课的成绩。
(2)民主评议。具体操作时,可以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各组成员按照听课情况、课下表现互相综合评分。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老师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课下的表现如何,同学之间是最清楚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目的,不是为了背一些知识,而是要把书本中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小组先评,让评分充分体现全面考察的目的,体现学生参与,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小组评分后由教师总评,教师可根据自己日常观察情况,向辅导员或其他科任教师了解情况,结合小组评分,适当调整分数,避免学生之间的“人情分”。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开始就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变化,同时还要及时与其他老师沟通,以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才能使分数真实而有说服力。设计出的加减分项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公平性,这样的加减分项目至关重要,能够避免评分时的随意性。
(3)综合评分。一门课程掌握情况如何是由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考核也应该全方面。试卷考不到的东西应该有其他措施来加以弥补。笔者建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案时,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出若干环节,根据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分别评分,最后再算总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