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0: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

篇(1)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篇(2)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篇(3)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篇(4)

1929年10月,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和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

为了摆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困境,美国农业部门首先要求关税保护国内农业,接着许多工业企业也要求增加关税保护,以刺激就业。1930年4月,美国国会议员霍利和斯姆特联名提出了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议案。5月,1028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当时的国会和总统胡佛不要批准包含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内容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但被拒绝。法案提交参议院讨论时,美国政府收到了来自24个国家的抗议信函。然而,当时的胡佛总统在6月依然签署了旨在保护美国贸易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从而筑起了世界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挑起了世界关税大战。

中美关税大战

不久,中美关税大战也拉开序幕,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由1931年的1.92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0.93亿美元。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产品等销售量逐年减少。相反,美国输往中国的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商品却逐年增加。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对美贸易入超严重,从1931年到1935年每年入超1-3亿美元左右。1931年中国政府被迫采取了关税报复性措施,修订关税税率,以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关税政策。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记载,1931年5月首先规定海关税收一律改两为元;1932年8月又决定征收海关附加税和提高进口关税5%;1933年6月财政部修订海关进口税则,大幅度提高棉布、日用品等385项进口产品关税;1933年12月又开始征收米、谷等进口关税,提高麦粉、煤油关税税率;1934年提高关税税则中棉布、机器等388项的进口关税。这些针对性的关税措施使美国在华贸易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启示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团结起来,避免重蹈当年世界性关税大战的覆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摆脱困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世界各国政府要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特别要摒弃20世纪30年代各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关税保护主义政策,坚决反对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来扩大国内需求。

篇(5)

“华尔街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这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无数投资者在盘点亏损时都不禁要问的问题。即使是风险管理水平一流的金融机构,也避免不了出现了巨额亏损,这些残酷的事实又再一次证明了金融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那么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让我们节节败退呢?我们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现在,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上面临的风险很多,例如:道德危险、政府监管、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和信息透明度等。下面结合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介绍几点主要因素。

1、存在道德危险

它是金融体系中系统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道德危险是指投资者在其所承担的风险被转嫁的前提下,为追求个体利益而进行的高风险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是把风险由某个体转向其他个体,是对社会整体风险的再分配,并不能减少社会整体所承受的风险。

规模大、专业性强的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等是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投资者。它们在社会经济方面起着关键性的联系作用,一旦破产其危害性相当大。例如一家大银行破产会引发许多公司出现财务危机,造成连锁反应,破坏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为了避免时局扩大政府要出面,以各种形式承担投资者的一部分风险,对投资者的债务提供信用担保、甚至主动承担其部分债务,这样投资者的风险部分转嫁给了政府。这种风险转嫁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危险。对于投资者,如果赢了是自己的,输了是别人的,那么他就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牟取高收益。

道德风险的危害性我们不难看出在于风险转嫁,使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使社会整体的投资风险增大。而这里政府作为风险的主要被转嫁者,一旦超出能承受的范围,容易导致信用危机。当风险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没有国家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各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金融安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建立灵敏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金融秩序的维护、对资金流向的监视、进行分业管理和对金融风险的监控。但是,政府监管也有弊端:一是管住了不该管的,妨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该管的没有管好,即监管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对于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政府监管实施起来不但有弊端而且有难度,因此,政府监管一直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3、信息透明度低

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手段发挥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信息透明度低会使投资者无法对投资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影响投资决策。从国家角度讲,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从而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化解已积累的风险。

4、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差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预期高收益项目的“一拥而上”和“一哄而散”。这种状况在股市交易中十分常见。在股市上,投资者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而不考虑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状况。这种行为在个体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身上均有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投资主体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反映。当买卖压力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时,则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加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群体投资效应的盲目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会构成较大威胁。由于投资行为不是建立在对经济形势的理性分析之基础上,所以在市场效益预期较好时,资金会一拥而上,对某一行业造成投资过热。如果经济中出现泡沫,会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和汽车贷款业,这两种产业很容易受市场供需的影相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所以风险很高。一旦预期发生改变,投资者会纷纷抽逃资金,造成局势无法控制。

二、突破国内金融风险管理难点的对策探讨

1、关注国际局势

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对世界经济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金融危机加剧、发达经济体面对衰退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研究国际局势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元的启动对我国经贸、金融、外汇储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制定应采取的对策。

2、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稳定

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投资者而言,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他的投资回报。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充足的外汇储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较小波动的利率、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社会犯罪率,无疑会使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不仅是投资者增强信心和资本持续流入的基本条件,而且对金融市场的突变会发挥缓冲作用。

3、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不会没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工作。要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严格金融执法,规范国内外投资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查处违规经营,将害群之马逐出金融市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4、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家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依赖程度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的国情,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的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为我国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彻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转变。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失衡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来减少高额储蓄,进而减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要抑制虚拟经济的过份澎胀,挤掉经济增长中的“水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使我国具备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6、道德危险的对策

我国目前对各种存款储蓄采用国家信用担保,即存款的安全性由政府负责,这一措施对于防止发生银行挤兑现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滋生了一定的道德危险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通过采用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证制度来规范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在媒体上曝光等方法对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

7、投资的群体效应对策

如何将投资者从群体性投资拉回到理性投资的道路上来,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当每个投资者都能根据有效的信息独立判断经济的走势,才能消除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另外也可以发展各种形式的基金,将对股市不熟悉的投资者的资金吸引到基金中来,依靠基金的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8、增加信息透明度

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让大家统一认识,无论是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广大投资者都要建立信息公开化的思想,促使整个社会对信息公开化问题的关注;其次要采取强硬手段加大立法,走信息公开法制化、常规化道路;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那些不公开、不及时公开、隐瞒或虚报信息的机构严惩不贷。

9、新时期应加快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必须提早进行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另一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在新的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准备工作,按规定交足准备金,留足备付头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线,各金融单位要保持必要的资金流动性,立足自身解决支付问题。要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三要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逐步发展,特别是入世后,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应深刻认识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关注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问题,这将有利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逢明,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国际金融研究,2001,(12)1

[2]徐卫中,论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2,(5)

[3]王颖,等,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企业经济,2002,(6)

篇(6)

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允许外国投资进入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个深刻教训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者将其投资转向国外,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新兴市场迫切需要得到这些投资以利于开展各种开发项目,因而也十分欢迎这些外国资金流入本国。

当时,从泰国到南非,各种贷款和资产性投资都增长得很快。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成长,一切看上去都似乎相安无事。但随着投资增速减缓和一系列银行危机事件,巨额短期资金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外流。数额巨大的银行贷款都需要按时偿还,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

由于这些国家中大多数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因而只能依靠抛售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直到几乎耗尽。许多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期获取所急需的短期资金,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他们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商业和经济出现急剧的衰退,最终爆发亚洲金融风暴。

到2000年,大多数国家经过减缓产出增长、降低实际工资、重新安排债务以及贸易顺差等调整措施,终于从危机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经济增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病毒只不过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他们在静悄悄地等待着下一轮投机热潮的出现。

这种投机热潮的危害性很快就酿造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必须看到的是,正是从亚洲金融风暴中抽身的发达经济体投资投机资本回到本地区后,不改兴风作浪的本性,最终从发达经济体引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过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投资投机机会减少,投资者和投机者又转向新兴市场,以追求比在国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一个轨迹是,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地经济影响,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而大肆放水的货币在本地很难寻找到投资投机机会,都溢出到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甚至投机。其中一大部分是短期资本的投机目的。

当这些海外投资或者投机资本看到新兴市场被炒作投机的泡沫风险很大,自己已经赚得盘满钵满,而发达经济体的本土经济复苏、投资机会出现时,就会果断撤离新兴市场,使得新兴市场各种经济金融风险凸显甚至爆发危机。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逐步退出,发达经济体资本撤离新兴市场的几率在增大,高盛、大摩等海外投行就是基于此而建议投资者减配新兴市场。

篇(7)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篇(8)

1.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美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将银行的贷款利息不断降低至1%,使得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长期的低利率也为银行提高利率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当银行突然提高利率时导致了借贷人因经济压力增加而无力偿还,此时房产的价格迅速走低,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碎;同时又由于美国的辐射作用,进而影响到诸多国家造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2.国际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2.1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产品输出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对于经济影响的范围是全世界的,对我国经济领域上的影响也同样不小。首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西方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下降,影响了相关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较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要。同时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缺乏一定的技术科技支撑十分依赖于市场,因此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出口贸易。

2.2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消费者的购房欲望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引发原因就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房产上会表现得信心不足;尽管我国当前各类相关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房产调控政策,但许多居民仍旧报以积极的态度在观望。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都将在中国的许多房产进行抛售,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一旦大量的资金被抽调,很有可能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2.3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人民消费购买力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现状,致使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消费水平的降低,同时人们对于经济危机的恐惧感较强,进一步打击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和信心。而消费能力不足有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的发展。

3.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相关经济形势

3.1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形势是比较良好的,对于经济下滑的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且经济似乎已经开始复苏发展起来;但政府实施的扩张性政策还没有对经济下滑的问题做到全面解决,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经济发展的真正复苏可能还需要加以时日。

3.2我国在拉动内需和外需上的形势

其次,我国在拉动内需和外需上的效果上不甚理想;对于内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类似于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使得内需的扩大效果较为显著。但对于外需来说,由于西方等发达国家仍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居民收入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和保障使我国在外需方面采取的政策一直未见较大的成效。

3.3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的发展形势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传统工业、服务业以及低端行业的增幅减速,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增幅减速,而科技知识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 新型产业增幅明显,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我国在相关经济政策上取得成效的形势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一些列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针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均的现状,我国着重的推出了促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些政策的相关带动作用下,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发生了很大的好转。

4.确保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4.1国家应加强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健康平稳的发展,需要国家增强在宏观上的调控作用。从宏观上的角度来对我国的相关经济发展状况予以探清,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行上要严格依据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4.2加强对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作用

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加强对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为了带动相关的内需和外需首先就要从政策上入手,在坚持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政策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政策的实施上也一定要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相关功能。

4.3加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调整和升级

最后,一定要深化相关经济的体制改革;要着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在收入分配中应适当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来为来动内需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业结构上也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要跟上时展的脚步,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更多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及高端制造行业,协调我国产业的布局,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并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危害性比较大、波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只要及时认真的对待,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金融危机,迎来新的发展。并且金融危机的挑战虽然严峻,但只要能够从容应对、处理得当,就会从中发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萨克斯,拉雷恩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2]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新华文摘》,2009.2

篇(9)

1. 前言

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人才的使用效率;从微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

2.1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订单减少、效益下降,企业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心存疑虑,既要担心企业会不会破产,又要考虑自身会不会失业,无法专心工作。裁员也是降低企业凝聚力的另一原因,企业大量裁员,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和团队的稳定性【1】。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减少员工的娱乐和差旅费用降低企业资金自出,降低了存留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2.2加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

企业面对金融危机被迫采取的裁员和降薪等应急管理手段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压力和考验。一方面裁员行动给企业员工带来打击和恐慌的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2】。另一方面降薪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绩效管理,造成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操作难度较大。

2.3加大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

为了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企业根据世界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随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无法估算,企业在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缺乏科学性和确定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

3. 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策略

3.1更新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更新管理理念。传统的、粗放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裁员、降薪等行动制定可靠地制度保障,保证裁员和降薪行动顺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

3.2加快改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逐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形成。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推进薪酬变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和集体进行激励,以高额的奖金刺激企业员工努力获取订单,不断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员工个人的考核机制,实现绩效考核的全员化和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员工打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绩效。

3.3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选聘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外企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也要注重对员工进行世界经济形势的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3】。此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性调整,在健全的裁员制度的保障下,削减部分员工,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3.4重视文化,积极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意义重大。企业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员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中小企业以旺盛的生命力牢牢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现象严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融资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

1. 资金短缺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大概在30%左右,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造成这种资金链的紧张状况主要是由前阶段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对企业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对中小企业扩大信贷的政策,但是由于银行本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房价下滑,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银行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使得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实际执行力度也是有限的。这样,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短期仍然难以解决。

2. 出口贸易下滑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的经济走向衰退,需求大幅下降,造成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下降。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我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2008年底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我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都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减产、裁员,甚至关门倒闭。

3. 人工成本上升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生存困难。据调查,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浙江省人工成本增长了19.5%,重庆市增长了20%;另外,据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财务费用上涨了40.5%。这些成本的上升,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的可能,使企业长期处在一个高成本的状态,企业生存的难度加大。

4. 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6年以来资源价格大幅上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色金属的价格飞涨,进而传导到其他领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直接材料成本上升。据调查,原材料成本方面,浙江省增长了12.8%,重庆市增长14%;而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直接反映的就是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高昂,造成出口贸易下降。企业要想扩大贸易,唯一的途径就是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长期下去就会迫使企业减产,甚至面临生存困难。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间接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危机的袭来加之长期以来不完善、不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体,它们的服务对象倾向于国有企业,所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进入间接融资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1) 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并不单纯指银行贷款,其还应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较发达,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使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银行愿意向东部较为发达,经营质量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中西部发展缓慢、质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成为难题。

(3) 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难,获得间接融资的量很小由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将大额的贷款带给中小企业。

2. 直接融资现状

(1) 创业板市场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最大,大批企业倒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太低。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产品需更新换代。可企业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创新。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创业板就是支持这些企业,支持他们搞技术更新、产品创新,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同时创业板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2) 债券融资现状

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公司(企业) 发行债券时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抵押或担保等。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它不等同于高息储蓄,同时其债息的取得也没有股票的预期风险。债券融资是一种信用工具,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和交易规模由其种类与数量及内部的结构状况决定。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债券有本息支付能力、支付程度、支付时效。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抵押担保,所以该融资方式并未被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

(3) 集资现状

集资即社会资金的集中或联合。对于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而言,由于在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重重,集资则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融通来源之一。企业开办资金往往来源于合伙人个体资金的集中或联合。从某种程度上说,集资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然而集资若使用不当即非法集资,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极大。所以在中小企业集资时,对去加强法律监管是避免发生非法集资的重要方式。

(4) 民间融资现状

民间融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个人财产抵押借款、捐赠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甚至“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在某些地区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民间集资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式下由于银行惜贷而表现的更为显著。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而由于该种融资方式的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和危害性大,风险和融资成本高的特性,对其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篇(11)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原因。

2.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是巨大的。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二、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中小企业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一定会收紧支出,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因此,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1.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1.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