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艺术教育更应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招生持续滑坡,生源素质下降,规模开始萎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等艺术教育该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乃是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只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使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在实现国民个人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竞争力强弱,取决于构成这个国家的基本细胞――国民素质的高低。现实是,家长和学校认为,你考试成绩不好,就去上不了好学校、学不上好专业,就没有好未来。致使竞争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大学,对课程考试成绩的重视远高于对全面发展的重视。功利主义造成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或从事过长期跟踪学生的成长,没有一个家长敢于把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一句话,素质教育没有市场。
二、对素质教育的内容认识上有误区
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受教育者实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个重点和“四个统一”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也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当一以待之。而这么多年来,许多工作地方却把“只要不是死学书本”就当成素质教育,更有甚者,把不学习书本知识,而以搞课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以为搞了点儿课外活动,组织了几场文体活动,教学时用了多媒体设备,甚至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就是素质教育了,殊不知,这只是“以管窥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误区不打破、不纠正,素质教育怎能推进?
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认识上有误区
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是学校,不关别人的事,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大误区。因为,素质教育针对的对象,不仅包括青少年,也包括幼儿和成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和教师,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每一个中国国民身上都负有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这一点必须明确。
四、选人用人机制决定了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进
就目前我国选人的机制来看,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而高考就是以分数高低来论英雄。虽然近几年个别地方和学校采取了一些高考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选人机制。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们极其注重甚至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没有市场。
2.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3.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4.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5.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6.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5.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6.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或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
2、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3、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5、一朝习惯,万事易办。
6、要成就大事,先做好小事。
7、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8、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9、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扬中教育现代化!
10、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11、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
1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3、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努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14、莫放松点,莫轻视微。
15、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16、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建设教育强市!
17、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事业新的跨越!
1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9、习惯改变命运,细节铸就终身。
20、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
21、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扬中新崛起!
22、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23、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
24、热烈欢迎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组的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25、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
26、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就辉煌。
2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8、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29、促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30、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31、北大清华少年心,花香鸟语春天事。
32、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3、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
2.养德养心,步步高升。用我们内在的潜力,激情成就新学年的辉煌!
3.新学期,新举措,师生共进,撒汗才能收获。
4.稳步推进,和谐发展,抓特色,再创五中佳绩。
5.新学期,新举措,师生共进,拼搏才能收获。
6.高目标,高要求,教学相长,奋斗方可成才。
7.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展苍南教育事业
8.用严谨的态度做工作,用宽容的胸怀待同事。
9.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10.坚持从优待师从严管师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1.优化结构推进教育公平 扩展优质资源打造教育品牌
12.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创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13.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4.建设现代化学校 为百姓提供优质教育
15.同心、同行、同乐,结伴成长!
16.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17.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9.深入实施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 教育也能够改变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
21.新学期 新观念 新起点 新佳绩
22.今天走进实小桃李芬芳,明朝踏上社会成为栋梁
23.抓礼仪教育 创文明校风
24.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5.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26.学会思考 善于创新 学会共处 善于协作
27.全员发展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和谐发展
28.新学期,师生一起律动“让我们一起追求成功”、
29.新学年新风貌,工作学习更高效
30.“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一起努力、师生律动、追求成功!
31.“欢迎回家” “孩子,欢迎你回来!”
32.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说话。 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33.实践新课程,创造新教育 。
34.新学期,新起点,新目标,新收获
35.要想成绩好,动手又动脑,要想环境美,大家齐创造
36.新学年新风貌,工作学习更高效
3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8.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9.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40.用真诚为半径,以尊敬为圆心。 校园是我家,环保在我心。
41.欢迎新同学,迎接新学年!
42.新学年,新起点,新高度,新挑战,新希望。
43.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44.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45.精神成人,知识成才,态度成全!
46.天道酬勤!准备好自己,在需要的时候上升到豪迈的高度。
47.热烈欢迎老师们同学们返校工作学习
48.今天走进实小桃李芬芳,明天踏上社会成为栋梁
49.为生存而学习,为发展而教育,为幸福而奋斗
50.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51.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52.学习是首要,安全更重要。
53.素质高一分,形象美时分,校园是我家,关爱你、我、他。
54.多一份呵护,多一片绿地。
55.成功靠努力,爱拼才会赢!
56.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57.新学期、新目标、新发展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29
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高校不同方面工作的共同配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教育影响作用重大、灵活空间也很大的工作,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是关键和基础的一环,既具有自身的教育、管理优势,也需要面对相当大的困难与阻碍。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渠道,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是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目标。
1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结构为目标,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的融合心理、情感、意志、道德以及人的整体水平培养的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表现,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1.1学生主体观念认识不足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群体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与需求引得大学生们盲目追求高新科技,一味偏信、偏重科学教育,忽视、冷落人文教育与品德、精神培育,以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忙于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用于扩展知识面、开拓综合技能或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教育,其包含的内容、容纳的环节丰富而复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不完善之处,大学生却凭借对素质教育实质内涵的一知半解,对面临的各项事物持批判怀疑态度,甚至常有逆反、抵触情绪或言行。
1.2素质教育实施存在误区
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在当前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由来已久,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以特色教育代素质教育,即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甚至过度要求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缺乏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第二,让素质教育变免试教育,将素质教育直接与应试教育对立,片面认为加强考试以及严格考评手段是加大学生负担的措施,不利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降低考核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第三,把素质教育当临时任务,为应付领导检查,表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际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或者简单借助课外文体活动、音乐体育竞赛等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偏离素质教育的真正宗旨。
无论是学生自身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还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出现的误区,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人才产出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考虑三大影响因素:原有教育体制的“以学为学”、“一学只学”等问题的沉积;人才就业市场不完善、个人主义、功利化等社会消极因素的负面冲击;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意识存在差别对其行为的正反面作用。
2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2.1通过素质教育目标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包括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服务指导、课外活动、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受教育与管理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学生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连接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和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旨在通过高等教育平台提升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与格调,对此,高校学生工作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
素质教育要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任务,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更明确、更坚定,任务也更紧迫、更艰巨。学生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而成为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丰富型工作;学生工作不仅要能够全面运用激励和强化手段,更要融合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协调,有效激活学生主体的深层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创造性的契合,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2从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素质教育推进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的是使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要以学生群体和个体为主要工作对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组织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而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心理实际为基础,经后天启发、诱导、激励或教育等在社会实践中养成,且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人的身心素质再生产、再创造,这与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
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重在把握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全面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抓成才教育和就业指导;坚定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切学生工作的重点,注重引导并发挥学生落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的能动性;坚持以“诚”、“爱”、“信”、“实”为载体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3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工作的点多、面广、线长、任重、责大等特点越来越突出,学生工作需要担负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工作始终不变,新的形势新的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3.1两条主线,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主导,德育工作是中心,能力培养工作是重点,高校学生工作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为主要指导、监督者,院系为主要实行者,高校学生工作者上接学校各部门,下联学生群体,在学校、学生,教师、学生间形成输出、实施、反馈、再输出的完整学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拥有完整的学生工作体系,还需要在把握两条主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该体系,即建立以服务学生为本的一方统一领导组织,上下多方联动管理的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以引导学生为主的过程、结果双重控制,教师、学生双向测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有效领导忌多支“指挥棒”,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将领导、指挥集中在一方,统一管理是保证学生工作高效处理的关键;同样,一方领导,多方配合才是最有利组合,在管理有统一协调、组织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上下多方联动将“指挥棒”的功效发挥到最远、最广、最深入的范围和层面,确保工作的真正落实。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保证有效实施的要求下必须有严格、科学的考评方能强化,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标准,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发展、转变情况如何,设定定性、定量检测和监控;一方面施教者是否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实际的作为是什么,树立显性评价尺度和标准。
3.2两种转变,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在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下,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学生工作的任务是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合格毕业生,使培养的大学生基本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所有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工作需要完全与教学工作融合,需要为学生从学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有必要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
行为管理是标,思想教育是本,目标管理是主,过程控制是辅,素质教育需要的是学生由内而外的全面发展,单纯地约束限制学生的行为只能起到基础管理,难以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自我管理与个性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需要学生充分的参与与自我协调,学生工作以引导教育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变行为管理为思想教育是必然要求。同样,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要求学生工作的管理不能拘泥于单模块操作,由完全的“批处理”控制,学生工作必须创造性地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将整体集中与个例分散管理结合起来实行,从容应对学生工作的复杂与多变。
3.3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一项社会活动,只有过程,没有结束,素质教育作为人对教育期望的一种,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建设生活的教育,是提供并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的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依托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一是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成败。总结历年思政工作经验教训,通过丰富的课堂教育和活动教育,带领学生在深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基础上,真正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做事先做人,根据社会经济新形势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修身”,在继承传统美德基础上,深刻认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三是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四是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和思想创新是时代的核心精神,在对学生强化思想和道德教育基础上,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获得协调、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驭.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王磊.论班级的主导性教育管理与主体性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2(3)
学习师德规范心得体会
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王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我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或突出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极有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让我们全体教师认识到了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文件,我认为,在这次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法规和模范个人、集体的先进事迹,明确职业道德要求。其次是对照有关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以模范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57-02
一、前 言
体育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特征,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特征,才能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相衔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地通过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提高体育素质,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体育学科的贡献。其中体育素质是根据素质教育提出来的,因为体育课程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突破口,其目标不仅仅是传统的身体素质,即发展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等机能能力;而且要在体育课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生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体育道德素质、终身体育能力等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根据党和政府在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21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明确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创新教育。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指在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的基本观点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不能偏颇。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
1.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立。“没有大学生,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学生的质量、特色,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发展;既包括现实的发展,也包括未来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某些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动力之源。这既是学校改革的出发点,又是学校改革的落脚点。学校的各项工作适应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强化有效性意识。”在本科教育四年中,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间有限,要求教师惜时如金,用足用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分钟,提高教育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锻炼。要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留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让教师从过多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从事科研、自我学习提高和加强与学生的接触沟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复杂、综合性评价体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这既是一对矛盾,又是有机整体。评价教育质量,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传授知识的数量、传授知识的质量以及传授知识的技术和艺术的运用。要坚持传授知识目的和效果的一致性。评价教育质量,还要看学生接受的程度,看学生内化的效果。总之,评价教育质量,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衡量,传授的知识“多”、“新”,学生接受和消化得好,教育质量就高。
2.民主性意识
“强化民主性意识,发扬教育民主,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文化十分强调“师道尊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导致学生疏于思考,被动接受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教育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营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要提倡教学相长,发扬教育民主。
3.个性意识
要强化尊重个性意识,重视人的个性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珍惜个性、培养个性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命题。每个学生进校接受教育,都会表现出个性,每个个性都有天赋的特征。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好个性。我们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未来发挥智力和聪明才智的重要因素来对待。
4.因材施教意识
通过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道德基础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上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显现性、多元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已不适应实际情况。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必须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在这里因材施教就是必须要强化分类施教的意识。
四、体育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特征
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和突破口,在体育课程的课堂上应该牢牢把握住体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才能全面培养、全部提高、因材施教、培养特长、体育育人。
1.主体性特征
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民主性特征
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民主性,是指体育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学生要尊重体育教师;其次,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重视情感、动机等人格价值,惟有如此,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3.活动性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还是现代的体育教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活动性,这是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本途径。尤其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及其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同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主动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的活动中,自己积极地探索知识,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4.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特征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体育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异的和实在的方式来考虑教学中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拓指示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5.方法学特征
方法学特征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但决不是最后阶段。在全社会提倡终身体育的今天,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而且要向学生传授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创新思想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终身体育能力、对周围人群的体育影响力和体育指导能力。形象地说,当一个人受到高等体育教育尤其是上过体育课程后,所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只能是路,而不是腿;而获得猎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想的方法,才是腿。在当今以全球化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内涵的新经济社会中,只有健康而有力的腿,才能在21世纪社会中不断前进。
五、结 语
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特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