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旧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 “填鸭式”,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这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大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改革外语课堂教学,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而且也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学生成绩能够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或观察者,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开展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在自己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语言知识。 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节课的一定阶段进行,也可以在一个模块的某个阶段进行。每次活动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宜,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外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通过我校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二、丰富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积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维持有效的课堂小组活动应是活动内容、方式的吸引力和高质量,而不是靠规定学生的行为。结合日常英语教学,我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小组活动总结为以下几个内容。
1.开展小组演示,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新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Introduction里的导入内容,Reading后的问题设置,Everyday English中的日常交际用语等。运用小组演示法,进行讨论研究。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组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如高中英语选修6 Module 4 Introduction活动中,展示了许多乐器,可以让学生列出自己所喜欢的乐器,并且说出原因。 通过活动,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2.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探索和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归纳,独立追求问题的答案。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对于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的问题,在几分钟内便能圆满解决。
3.开展小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编课本里的阅读材料极为丰富广阔,从选修5起就出现了阅读理解训练的短文,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成员集体阅读、轮流阅读、集体讨论、集体答卷、集体研究后独立答卷、互相检测等。例如,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文章时,小组活动可先安排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根据文章所提供的问题、填空、选择等练习,让组员轮流口答一遍,相互评议5分钟左右,由组员独立书面解答,相互评阅后再结合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各自订正。经过几次反馈、校正,较差的学生也能掌握。
三、开辟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反馈效应 实践经验证明,英语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是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活动形式要做到:(1)有利于增强学生间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效应:(2)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又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3)有利于教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通过尝试,以下几种小组活动形式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小组竞赛。竞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
2.小组互测。在完成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互出试题测试对方,目的是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教师必须及时指导检查,以保证检测质量。这种检测的目的是增强反馈作用,测试成绩不列入总分。但为了激励学生争取好成绩,可以由教师命题进行另一次终测,评出达标组或未达标组。
一直以来,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是热论的话题,素质教育一直是学生发展的标杆,德育教育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在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教育,政治,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更是非常的重要,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的发展已经在体育教育中展开,体育教育是特别能够展现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体育教学的课堂还是活动,都一一展现着德育教育的细小方面:上课组织时的纪律性、课堂上的组织性、荣誉性,这些简单的细小的活动都能够一一的展现。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展开,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学生能否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团结性地做好规则,对学生的遵守纪律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展现。在课外的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方面的教育,在这样室外活动的环境下,教师最容易看得出每一位同学地表现,教师得以矫正他们的行为和方式,使他们等够听从教育,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更加的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从而产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师进行组织教育中,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引,培养他们的品德,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发展。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室外活动中,学生的组织力和纪律性都是有目共睹,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自己在心里就会有所平衡,向他们学习。这样德育教育的培养渗透到细小处,才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在室外活动的细微之处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德育水平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直接展现,对他们进行培养,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贯彻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各方面
素质教育的开展更是德育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贯彻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之上,学生不仅仅从课堂上得到德育教育的培养,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中也会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能够更好的健康的发展。在室外的体育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些体育基础知识,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游戏规则,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这些规则,从另一方面促进他们的友谊,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友谊的重要性,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体育教学中的跑步、接力跑等比赛更是使德育教育的核心贯彻到了学生的教学之中,使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体的协作力会更好,发扬团结友爱的美好的品德。是对学生自身的意志力的一个锻炼,不轻易放弃的良好的美德已经贯彻在了教育之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学更为重要,课堂上的教育是德育教学之中最基础的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明白基础的规则规范,使学生的内心明白什么事情是对,什么事情是错,这样的规则在学生的心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的发展中,老师所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在学生自己的心里得到一个客观的体现。而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对社会生活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美好品德的传授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德育教育利于学生发展
学校之中,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会有着很多的比赛和竞争,而这些比赛,有的只是注意到了比赛的成绩,在这种有着竞争性的比赛之中,很多人的目光都会投向比赛的输赢,竞技型比赛都会有着相似的经验,在充分发挥体育的技术之外,更多的是看到了比赛最表面的结果,往往很多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比赛的本质。这是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失误,很多学生都会注意到比赛带来的是荣誉和自己的威风,可是忽略了比赛最本质的意义是自己的全面发展,是发挥体育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元素使学生只是关注到了体育的表面,是竞争和荣誉,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认识,是自己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结果。往往有些结果给同学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竞技比赛都会有输赢,有比赛结果,都会有名次之分,而有的同学缺乏对体育运动不全面的理解,竞赛的胜负决定着结果。可事实却是,这些竞技比赛中,获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学习到了坚持的精神和团结的荣誉,竞赛的胜负并不是关键性的结果,缺乏了精神品质的培养,就会使同学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有着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认识到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激发自己的所获得到的精神。这样学习到的内容,才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真正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对学生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以上内容的表述中,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发展,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起着最重要的引导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对小学生体育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经过德育教育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导入自由活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热爱、如果不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对知识就不会产生兴趣,没有积极的心态、缺乏求知的欲望,产生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上课之初,进行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先声夺人之效,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兴致勃勃。在准备的过程中,场地的选择、布置要迎合学生需要,让学生感觉到新颖;学生活动的队形设计新奇,让学生感觉打破常规,兴高采烈;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兴趣高涨;组织手段变换新奇,学生群情踊跃,激情四溢。热身活动可以自由运动,可以小组结伴练习,可以播放节奏鲜明的音乐,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引吭高歌。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距离,学生的练习激情被充分激发起来,热身效果轻而易举地达到,让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进入最好的运动状态。
二、新授教学轻松活跃
轻松活跃地进行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良好理解,便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教学在轻松活跃中进行,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住技巧、要领。因为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所以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不排斥,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巩固原有的知识。无论哪一个新的动作,都不要急于求成,先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展开讨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从旁指导,创设教学情景,迂回引导,时而讲解方法,时而示范动作,时而分析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畅所欲言,使得人人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让大家轻松愉快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
例如,新授“前滚翻”内容中,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教师可先发问大家:垫子放在斜面上能够发挥什么用处?不这样摆放的结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先入为主,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便于教学的继续。
三、练习设计安排多样化
体育学习只有多练才能掌握技巧,形成技能,教师要注意优化练习设计,提高练习效果。如果练习始终枯燥干瘪,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注意练习设计安排多样化,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前滚翻练习中,我采取分组互练、比赛练习、有特殊体育天赋的学生单独给予高难度的引导,做学生的榜样,不时地加以点拨、赞美,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四、考虑学生的特点
(一)诚信的含义
中华传统美德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并纷纷效仿。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诚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需要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古代先辈们非常重视诚信,也对诚信有许多叙述。论语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与定义。我国历史上,诚与信是两个词。两者之间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诚信二字已经被人们用作一个词。“诚”主要是指人们本身的道德修养,以人本身为中心;“信”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承诺,是一种实际行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用诚信来表达一种做人处事的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的状态。从古至今,人们都以诚信来判定这个人的好与坏,是否值得真心交往,是人们待人处事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体现,也是人与人交往必备的基本准则。
(二)小学生的诚信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多在6~13岁,这个时间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在快速地成长,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来说非常的关键。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完成,单方面努力是不能全面教育孩子诚信发展的。小学诚信教育就是要小学生理解诚信是什么,诚信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包括很多方面:诚实待人、不欺骗、考试不作弊;有责任心、守时、对于承诺的事要说到做到;勇于承担责任,犯错之后不推卸责任,积极改正等等。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诚信教育书籍也样式繁多,《训蒙文》《千字文》《白鹿洞洞规》等都是我国古代教育人们诚信做人的书籍。近代的陶行知前辈也对诚信有独到的见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见从古至今,诚信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学校是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境,班级里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为了获得可持续化发展,诚信教育要摆在所有道德教育的首位。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过于书本化、管理过于单一等。
(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诚信教育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可靠程度的重要准则。诚信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已经极大的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都以诚信为基本原则,只有诚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跟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诚信教育是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前提,在当今社会,外表上的美已经不再真实,只有心灵上的美才是不可更改,不能表演出来的。只有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把小学生培养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优良品格才能更好地帮助我国社会的发展,让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诚信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稳固、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场所,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职责。在学校里,科学教育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进行,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按照这种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科学启蒙,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放射性思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的学校科学教育无法突破传统课堂这种正式学习环境的局限,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们缺少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所学科学知识的机会。“走出课堂,迈出校园,回归实际生活情境”――成为解决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正规教育必须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的科技馆是从事科学普及和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手脑并动,引导人们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科技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不完善的地方,从而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的支持与配合。
科技馆是新型的社会教育阵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但是科技馆教育也存在一定不足,科技馆对学校科学课程的设置、内容安排缺乏了解,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是特别清楚,所以科技馆无法科学的安排学生的科学教育。科技馆教师的特长是进行科技教育活动,而对学校教育不熟悉;学校教师的特长是按教育规律施教,而对科技活动不熟悉,各自的特长和不熟悉造成了对学生“单腿”教育的现象。所以应大力加强科技馆教育与中小学正规教育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加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更好的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校外活动场所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科技馆的科普活动送到学校,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起来,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内容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要明确定位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这并不是培养和选拔科学精英,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合格公民。同时学校应认识到科普活动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要建设科普教育的教师队伍并与科技馆进行沟通,设计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具体情况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活动。在学校的大力配合下,科技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1)科技馆没有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组织学校组织难度大的活动,例如,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和复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科技馆中,由于没有固定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组织能使学生充分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2)科技馆没有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局限,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拓展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关于物体的惯性,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只做一个活动,而科技馆中可以针对这个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把环推出去、弹出的扑克牌、旋转的鸡蛋等等。3)科技馆具有专业人员优势,科技馆人员多具有专业的科学背景,可以协助学校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开发。
科技馆应与学校、教师、学生加强联系,学习、研究学校的课程标准和科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了解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需求。当前学校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实际面临很多困难,科技馆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帮助,跟他们一起设计组织活动。从国外一些活动设计来看,他们做的比较超前,很多时候他们的活动直接与学校课程标准联系起来,这样的活动就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需求。科技馆要主动研究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设计配合学校科学等课程的活动方案,丰富学生各种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探讨科技馆如何与课程标准和学校科学教育内容相结合。
1.问题设计不合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么问题设计难易把握不当,要么课堂提问设计形式单一,或随意性强。农村大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对于较难的问题,只有少部分思维活跃生响应。老师有时候照搬教参上的问题分析向学生发问,题目难且深奥,常常造成冷场局面,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共鸣。而有些老师以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于是仅仅就课文中直接呈现的答案向学生发问,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更得不到启发训练。有些时候,教师自己钻研教材不够,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以致课堂提问较随意,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 2.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农村中学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加之对英语又不感兴趣,老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站起来一声不吭。因此,很多老师比较倾向于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对于那些英语基础差但又想要学好英语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打击和排斥,使得他们成为课堂的“边缘人”,甚至“局外人”,不愿意参加课堂提问,甚至脱离英语课堂学习。
3.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
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思维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见学生没反应,老师就自己给出答案,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毕竟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懒于思考、等待、静听老师答案的习惯。
4.评价单一或忽视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准确的评价很重要。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农村课堂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局限,学生的精彩回答很少出现,不着边际或错误的回答倒时有发生。因此,长期下来当学生回答达不到预设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Good”, “Right”,“Thank you”。这样,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厌烦。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适合的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问题设计要合理
1.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最先考虑的。问题设计的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每次去市里的中学听完课后,我都会感慨那些老师的课确实上得很好,每个问题的设计也很到位,总是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于是,在上同一堂课时,我也试着把他们所设计的问题放到我课堂上,让学生回答,但结果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整个课堂冷冷清清,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我也倍受打击,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这是没有考虑到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而且我所教的班级又是理科普通班,学生英语基础很差,根本就没法跟市区中学的学生相比。所以,这就说明在设计问题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出发,迎合他们的喜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上人教版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这一单元时,我先用幻灯片播放自己在旅游时的几组照片,并简单介绍了自己在这些地方旅游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been? 而在上这一单元时,正赶上“十一”长假到哪旅游的话题,因此很多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都大胆地站起来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
3.问题设计要与生活相结合。
新课标强调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其中指出:教学要注重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上人教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接着,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要求前后四人围坐在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What should we do to keep us safe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 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这样的话题牵涉到他们自己以及亲人和朋友的生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清楚了地震前的一些预兆,提高了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教学会使学生觉得,英语并不是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英语也很实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也会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指令要简单清晰
农村学生口语和听力相对较差,考虑到这一特点,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表达清楚,句子结构尽可能简单,有助于学生理解。如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理解,老师应适当放慢说话的语速,重复所提出的问题,或换一种更为简单的表达方式重新提出问题。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在每个问题提出后至少需要等待三秒钟。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老师提完问题后,要适当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能组织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时,老师应鼓励学生或设法提供一些信息给学生,去帮助他们思考问题。如果能成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给学生产生挫败感和厌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5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务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我国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就要具有更多、更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作为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供应场所,必须重视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诚信教育的落实,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尽可能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所以,针对大学生们来说,从计划进入财务管理行业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从而为以后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成为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做好自身本职工作;才可以为企业合理、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才可以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建设添砖加瓦。
2.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靠保障。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落实诚信教育,就要充分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通过诚信教育的实施,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靠路径。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一定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诚信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以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并且更加坚定信念,深刻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不仅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在实践工作中,经常因为经营管理者行为不当导致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经过大量深入研究显示,大多数均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导致的,其中财务管理造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落实,对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投资人的利益,才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4.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贡献力量。一直以来,依法治国都是我国始终坚持贯彻的重要方略。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均存在着财务管理质量不高、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没有为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更是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背道而驰。为此,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诚信教育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从而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为企业管理提供真实、完整、可靠、合法的财务信息,以此确保企业决策正确、科学。
二、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失真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不强;二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不强而言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重视道德教育,其内容要兼顾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切关注学生的感受,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及学生需求展开有效的诚信教育,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针对财务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法制教育课时,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并且坚定“依法理财、一心为公、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职业信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各种法律条文的宣传,还要充分结合身边的案例,教育学生触碰警戒线的代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
2.聘请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实例讲解。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从现今情况来说,在财务管理教学方面,大多数高校均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财务管理教师基本上均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有时在讲解教学内容,缺少说服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财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讲学,以其亲身经历对学生展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判断教育。还可以聘请法院与审计局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法制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单纯进行理论讲解,非常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但学生均对实际案例有很大的兴趣,为此,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不仅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坚持本心,做出正确的判断,抵挡住金钱利益的诱惑。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职业道德专题讨论会的召开,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辩论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思考,特别是针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相关案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充实自己的观点,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3.大力贯彻诚信教育。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必不可少。在实训课教学中,教师不可只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其当成是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与形式,在重视专业技能考核的基础上,落实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市场环境中利益与诚信冲突时的挑战,以此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比如,在《审计》实训课教学中,通过对企业、审计机关、事务所等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角色的模拟,检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对学生的做事态度予以了解,使学生亲身感受工作环境,充分认识到诚信对维持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4.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新问题不断增多,在高校财务管理诚信教育中,也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现今,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一成不变、孤立地开展诚信教育,就会导致诚信教育成为形式,陷入“诚信”口号的漩涡中,无论教师怎样努力,学生均很难养成诚信习惯。为此,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实现个人荣辱观和行业诚信观念的融合,从而对自身行为予以约束,真正发挥诚信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5.重视校园诚信环境的建设。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对校园诚信环境的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诚信教育活动,以此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其诚信品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诚信专题讲座、诚信签名活动、诚信演讲比赛、诚信辩论赛等活动,树立诚信新风,激励学生从我做起,塑造良好的诚信形象。与此同时,对诚信行为予以提倡、鼓励、赞扬,对造假违纪行为予以谴责、惩处,从而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与教育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在校园生活中,一定要始终贯彻诚信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就对其普及诚信教育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按时交学费等,以此在学习生活中融入诚信教育,为学生树立与提高诚信意识奠定可靠基础。
6.加强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首先,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想始终贯彻实施诚信教育,就要重视诚信教育机构的设立,并且精选一些财务管理人才可以接受的内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与培训,以此确保诚信教育贯彻实施。其次,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快捷、便利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一种诚信氛围,进而配合诚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一定要重视诚信教育的贯彻实施,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诚信教育的时候,必须注重课程设置的优化,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讲学,并且大力贯彻诚信教育,改进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同时加强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从而全面落实教学内容,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倩.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浅谈[J].企业导报,2015,(08):99-100.
[2]张芹.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会计诚信教育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08):94.
[3]谢文刚.浅析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下旬刊),2011,(05):191,200.
【关键词】师生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师生关系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教师和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要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二者相辅形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但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由于小学生比较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显,同时也决定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和敏感。因为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更需要教师具备多样的智慧和足够的耐心,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外,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年龄较小,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通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因此,要想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在尊重学生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既然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就是说,僵化、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将会严重阻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心情会比较放松,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喜好感增强,喜欢上语文课,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加深学生对知识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尽量避免出现不平等、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学生,只有师生共同进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师生团结的重要性,积极加强师生联系。同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融洽、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学生既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和心理交流,一方面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使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和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创建平等、自由、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积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
引 言
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必然是师生关系,试想,若是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学生一见教师就反感,教师一见学生就头疼,定然是无法顺利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尊师重教相关,教师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能在无形中强化师生关系,从而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模式僵化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别是许多语文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摆在所有教学目标的最前端,并且在该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最为简单粗暴的“满堂灌”式教育模式,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最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是整个教学课堂的统治者,学生的地位被打压,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架子越端越高,与学生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在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自然无法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表现,进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二)教学设计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育大纲为基准,教师所有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都是来源于教育大纲,特别是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尽快追赶上教育大纲中要求的教学进度,过度提高教学速度,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最多的教学内容,便选择把很多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进行压缩,比如说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被省略,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教学课堂的途径被删去,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这也是很多时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的原因,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
(三)教学思想保守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认为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彰显,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指令,教师自己在和学生的中间竖立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下,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都只围绕教师一个人转,学生成为教师和语文学习的奴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自然和教师无法亲近起来,不仅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更有可能在教师长期严厉和压迫的教学下对教师和语文学习产生仇视心理,影响学生正常的身心发育。
二、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育学当中有这样一条原理,认为人脑发育需要受到一定的良性刺激,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一直保持同一种状态很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不断与学生进行眼神和语言上的交流,给予学生一定的外在刺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新鲜感,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展开探讨和辩论,学生们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被大大提升,学生的存在感也越来越明显,学生在充分受到尊重和重视之下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感,和以往沉闷紧张的教学课堂不同的是学生们还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进入语文学习当中,同时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也能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将教学知识落实。
(二)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认为人脑的生长发育既存在普遍性又有着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充分尊重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从而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构建起和谐完满的师生关系,而这样的师生关系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很多时候教师觉得学生不能好好配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太过于“高大上”不够“接地气”也就是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来说均存在较大的难度,而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说明教师对学生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时更容易抓住重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授,这样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说小学生因为年龄偏小,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将文字式的教学内容运用绘画或者儿歌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加容易打动学生的心,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说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拼音的特性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好比说韵母a就是一张长大的嘴巴,声母c就是一条弯曲的小虫子。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教学,譬如说有的学生对文字很敏感,那么教师可以着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者有的学生普通话很标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让这些学生来朗诵课文,提高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结 论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语文当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和思想价值观念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想要真正完成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得教师能够放下教师身份与学生相贴近,更加充分具体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将小学语文知识能够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去,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及其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并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塑造儿童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实现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作用重大[1]-[2]。
(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可以观察并学习其他同伴的社交行为,从而丰富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经验。儿童还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和反馈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而且,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率,儿童可以轻松明白同伴的意思。这种直接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3]。
(二)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独特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从别人的评价开始。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可以使儿童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4]。日常交流中,同伴可以为儿童提供榜样,强化儿童的某些思想和行为,从而不知不觉地促进儿童社会行为、价值观、态度和认识方法的形成。与师生关系的作用相比,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更加直接和亲切。一个优秀的同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具体的行为。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婴幼儿期,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和家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他们与父母和家庭交往的时间越来越短,与学校、社会和同伴交往的时间反而增加。这种情况下,同伴关系正好为满足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儿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个体面临更多的烦恼、危机和冲突,情绪变化快、不稳定,同龄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消除或减少情绪紧张和压力。
二、同伴关系的培养策略
虽然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过程作用重大,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点,在日常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同伴关系的培养。有些即使意识到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就此,笔者提出如下培养同伴关系的策略:
(一)掌握谈话的技巧。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各种困难,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乐趣,对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但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断地培养。若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必须能够与同伴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谈话的技巧对沟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同伴间的沟通能否进行下去。比如,某儿童不想让其他同伴知道自己的一些私事,这时你要是与他谈论他的私事,一定会引起他的反感,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其掌握谈话技巧是必要的。在此介绍以下方法: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在与同伴谈话时学会精心选择话题。与不熟悉的同伴谈话,可以提些过渡性的问题,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也可以先了解同伴的中心兴趣,从对方感兴趣的方面开始交谈,循序渐进地交谈下去;还可借用他人的一些信息,逐渐引入话题,再深入交谈,等等。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在与同伴谈话时一定要注重相互配合。真正的对话,应该是相互应答的过程,每一方的话都是对方所谈内容的继续。在与同伴交往中,既要认真地听取对方的谈话,适时地给予反馈,又要保证自己的谈话能够与对方的谈话顺利衔接。如果自己的谈话与对方前言不搭后语,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再次,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儿童善于转换话题。和同伴谈话时,当自己对谈话论题失去兴趣或对对方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时,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抓住对方的某一句话,自然地转到另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上。
(二)学会聆听的技巧。
越是善于聆听的人,同伴关系就越融洽,因为聆听本身是一种赞许同学讲话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同伴的自尊心,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因此,认真聆听同伴讲话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儿童学会聆听的技巧:首先,要耐心听取同伴的谈话。其次,要虚心地听取同伴的意见。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而不是智力测验或说话竞赛,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儿童虚心听取同伴谈话,不要在别人说话时中途插话。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左需要反对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他可接受的范围内纠正。再次,教育儿童对同伴的谈话要适时地给予反馈。比如,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示同意对方观点。当然,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赞同。如果觉得同伴说得不对,就要委婉地拒绝同伴的观点,在尊重同伴观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谦让、包容和善于分享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彼此真诚地对待,如果一个人与同伴交往中总是自私自利、贪占小便宜,把同伴当做达到目的的工具,就绝对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所以,欲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还要具备谦让、包容和善于分享等良好的个人品质。首先,在同伴交往中要学会谦让,遇到对大家有利的事情,要多为别人想想,用谦让的态度对待同伴。这样才会赢得同伴的尊重,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其次,要包容同伴的一些缺点。再次,要学活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好东西。这样可以博得同伴的欢心,助你拥有良好的伙伴关系。
(四)学会巧妙处理同伴间的冲突。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伴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或多或少会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其实关键的不是避免冲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发生冲突后怎样解决冲突,使彼此的关系不因生活中的琐事受到伤害。首先要教育儿童,和同伴遇到冲突时,要包容对方,能忍则忍,不要大动干戈。其次要教育儿童,当冲突发生后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轻易动手伤害同伴的身体。也不能用一些对同伴创伤极大的言语刺激同伴的心灵。如果这样,就会失去和好的机会。此外,当冲突发生后,要教育孩子善于总结教训,认真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错误造成的,就要勇于向对方认错道歉,征得对方的原谅;如果是对方的错误,就要怀着宽广的胸怀对待同伴,主动与他交往。
(五)组织相关活动,为培养同伴关系创设便利条件。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同伴之间彼此深入地了解。老师和家长可以组织相关的团体活动,为儿童之间提供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问题或当前社会的某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儿童远足,在远足过程中教会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人尽情尽意,遇到困难伸出诚挚的援助之手等;学校组织兴趣小组也是建立同伴关系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可以为一部分有共同兴趣的儿童提供交流的好机会。而且这部分儿童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可谈,很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高蕾,高晓雷,罗桑平措.小学学困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1):94-96.
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经逐渐被推广普及。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小学阶段对器乐的教学,而且将之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极好手段。在我国,已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小学阶段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前进与发展。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上教学所使用的器乐就是竖笛和电子琴。首先,从意义上来说,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吹奏的时候,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大脑相应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了出来,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不仅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其次,从价值上来说,考虑到普通家庭的具体情况,应该尽量采用一种价格比较低而且又正规的乐器。竖笛和电子琴就是这类乐器中比较适合的一种。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
培养演奏器乐的学生,应尊重作曲家的意图,尊重那些在音乐作品中所固有的客观因素和不变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艺术的本质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重要,墨守陈规地追求所谓的“正确”表演,很容易走向呆板,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学生需要的不是那些“什么都懂”的教师,而是能传授探究创新方法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思考,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学生的创作个性都是从知识、文化和生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的,这常常被教师所忽略。一位古代哲学家曾经这样说道:“学生不是待装知识的船只,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话很有哲理性,学生的火把要靠教师点燃,燃料就是知识和文化,就是教师调动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所有明智的教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能够得到补充,这才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转贴于
三、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在器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并且贯穿于整个器乐教学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能力,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让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各种美妙的音响效果,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通过具体的器乐演奏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是在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的。音乐艺术作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产物,既以独特、客观的感性形式存在,又常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音乐只被大概地、模糊地感知是不够的,重赏轻析或只是满足于模糊的感性认识的教学,会使学生时常陷入“听不懂”的境地。所以,加强对理性因素的注意和把握,才能真正认识音乐,这对提高和培养器乐演奏人员的技巧、技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音乐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需要器乐演奏者做更多更深的了解。如: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的基本音响特性,旋律、音阶等基本结构形态,在音响效果方面如纵横起伏的旋律,音响在引导、过渡、交接等细节上的具体特点等等。只有让学生对这些进行理性的学习,才能具备良好的感知音乐作品的能力。理性的学习是为了帮助感性认识的提高,认识音乐的能力和效率,了解和分析音乐艺术使用的特定材料,遵循艺术规律及其审美追求,能使器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条理化,进而更能领会音乐作品的结构、思想以及手段的内涵。我们的学生,在演奏教学曲目的过程当中,应以感性的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
总之,器乐表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演奏器乐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解释和反映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技能、形体变化和表情变化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全部内涵,给人们以最美好的享受。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器乐表演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当代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文献参考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