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在黄山市某中学高一到高三3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20份。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网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首先对被试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包括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在调查的120名中学生中发现只有2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总人数的47.5%,可见上网还不是中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也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太严格,为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进一步调查发现,81.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44.2%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在课下花时间去阅读与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登陆网站去寻找相关资料;42.5%的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完成老师或父母布置的作业。仅有3.3%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多点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他们认为利用网络来学习比较方便,比单纯的传统授课效率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才进行网络学习,很少有学生想通过不断的网络学习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上网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其余学生则易被网络中丰富多样信息吸引,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遇到困难是否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问题上,64.4%的中学生回答会,进行网络学习时86.3%的学生会借助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帮助。经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网络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求助的渠道少、缺乏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调查发现,69.1%的中学生有依赖网络解决任何问题的想法。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既方便又快捷,能够很快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思考,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认为网络能解决所有自己不会的问题,甚至于连考试都想借助于网络,这将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学习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或是参考答案一样的工具,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网络自身状况与教师指导两方面。56.3%的中学生同意在网络学习中某些网页指示不明确,让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64.9%的中学生同意过慢的网速严重影响他们的网络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极其显著,8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的人认为,只有老师给自己提供相应的网站或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但调查也发现,69.5%的中学生并不认可在以往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确实曾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这表明当前中学教师自身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层面看,首先,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网络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查中发现,57.5%的中学生很少总结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还有9.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总结学习方法对提高网络学习的作用,可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其次,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88.4%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明确自己该怎样实现自己的希望,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1.6%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有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这说明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比较茫然,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自然网络学习的效率不高。再次,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联系比较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学习对中学生知识面扩大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后,网络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69.2%的学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自身很少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予反思、总结和评价。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黄山市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家庭环境内进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中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笔者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
很多中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对网络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与家长的指导与监管不够直接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学习一点网络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有详细的了解,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而且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要知道网上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利,知道哪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哪些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浏览。另外,家长在自己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应多向孩子讲解示范,让其了解网络学习的本质和意义,积极努力地引导其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其少走弯路,从而更加顺利地达到网络学习的目的。
(二)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时引导
网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是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那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7家长应该给予更严格的监督,加强其网络学习意识。家长应指导孩子形成科学的网络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根据孩子的网络学习能力,给其布置略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增强其意志力和网络学习的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以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也便于传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给他们各种网络学习的技巧。
(三)积极地总结和评价孩子的网络学习效果
再多的练习都比不上一次的反思,只有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直至掌握正确的网络学习方法。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方法指导。刚开始,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在每一次网络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逐渐地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不仅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网络学习成为中学生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
调查内容:
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调查时间:
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调查目的:
分析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校教育艰难的原因,并探索改善方案
调查地点:
xx县乡镇中小学
调查方法:
教学参与、家访、座谈师生和家长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留守儿童、社会性、独立性、自觉性
一、前言
从教多年,业内同仁谈及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相对于八九十年代,孩子难教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学生的社会性越来越弱,许多学生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注他人感受,严重者有抑郁、自闭倾向或心理疾病;其次,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会找老师求助或者失去信心;再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差,9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觉学习习惯,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任务,是苦差事。
二、调查概述
为了得到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和同事设计了座谈的问题,以证实上述问题是否存在、是否突出。问题设计如下:
社会性之问
1、放学回家后,家长最喜欢询问学生哪方面的情况:
A、学习方面 B、饱暖方面 C、师生同学关系方面 D、其他
2、是否是留守儿童或留守少年:
A、单亲留守 B、双亲留守 C、不是
3、是否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A、班上有好朋友 B、我乐意分享,亲人朋友高兴我也会快乐
C、我习惯独来独往 D、有过好朋友,但他们总是让我不高兴
独立性之问
1、在学校打过电话向家长求助吗?
A、有要家长送衣物或零食 B、有要家长接送
C、有,觉得自己不舒服,想家 D、几乎不,不想给家里添麻烦
2、在家里做家务吗?
A、很少 B、家里一般不要我做
C、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经常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遇到困难或难题你首先怎样做?
A、向家长求助、问老师 B、自己先想办法,实在没办法就求助
C、不管它,干其它的 D、很烦心,害怕,不知道怎么办
自觉性之问
1、你有理想吗?为你的理想做过什么吗?
A、有,但只是想 B、有,偶尔会做些事,但觉得很难实现
C、有,我一直在努力 D、没有,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
2、在你看来,读书学习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A、快乐的事 B、有意义的事
C、烦心的苦差事 D、不想读书想就业,有钱就好
3、觉得自己勤奋吗?
A、只要聪明就好 B、不勤奋 C、我很勤奋 D、还算勤奋
4、给自己写个计划吗?
A、写过,但很难坚持 B、没有,跟着老师来
C、没有,不想过得那么辛苦 D、写,而且我坚持按计划做事
座谈在50名学生中进行,并对其中15名家长进行了走访,对数据进行求证,同时收集10名一线教师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在一线遇到的一些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最终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社会性之问,关注孩子师生同学关系的家长只有4%,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为88%;留守儿童在近城区为62%,在偏远山区高达92%;人际交往方面选择C和D的有64%。2、独立性之问,向家长求助选择D的只有6%;在做家务上选择C和D的只有16%;遇到困难方面选择B者为12%。3、自觉性之问,选择C的为6%,也有6%的学生选择D;对读书的认识,选择C和D的人有56%;在勤奋方面,选择A和B的有78%;对于写计划,选D的为0%。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都表现得非常欠缺。在校生患心理疾病、自杀、大学毕业不能走向社会、啃老一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成为社会的优良资产,而是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三、问题分析
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只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
1、农村孩子有人养,没人教的状况成为常态。
首先,留守少年儿童现象很多人做过调查和论述,社会已有共识:隔代教育的溺爱型,家长的放纵型等都指向一个问题,即留守少年儿童缺少家庭管教。其次,农村家长有的缺乏知识无力教,有的负担沉重无心教,有的自我放纵无格教等等,这些现象已成为普遍。第三,社会对家庭教育关注有欠缺,对孩子的综合成长关注有偏差。社会对胎教、幼儿教育、各类知识培训班的关注还算比较普遍,相关书籍、网站、培训机构等有很多,对于家长培训的教育几乎缺失,对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极为薄弱。综上所述,农村家长往往关注了孩子身体上的成长,部分关注了知识上的成才,却鲜有关注身心健康方面的成人。成人却最重要。
2、农村家长爱无度,教无方的现象极为普遍。
计划生育的推进,孩子都成了家长的宝贝,为了孩子安全长大,家长常常给孩子画地为牢,这里不安全不能去,那里太辛苦不要去,这事太脏,不要干,那事太累不要做。初中生没扫过地、没倒过开水都已经不是稀奇事。住校生因为没有拖鞋、开水瓶坏了、鼻子感觉不舒服等就会给家里打电话要家长过来,这些都成了普遍现象。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往学校给孩子送这送那,晚自习下课了还要到学校看看孩子怎么就寝,这些也司空见惯。爱要有度,教须有方,家长培训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
3、农村社会推家教,促和谐的工作意义重大。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巨大财富。人力资源是转变为优良资产还是不良资产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辩证,推动家庭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优良资产对促进社会和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家长培训工作的严重滞后与当前社会闹访、校闹、医闹、乡村卫生差、打牌赌博等各种不良现象息息相关。推进家庭教育,推动家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四、发展建议
1、建立专门家长培训资源库
2017年11月,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家长也应“持证上岗”》,“ 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建设,让家长们上好“人生第一课”,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至关重要”。很多家长知道自己水平低,想提升,但不知道怎提升;很多专业人士知道社会现状,想发言,但声音常常被淹没。建立专门的家长培训资源库,给有识之士一个平台,给有心家长一个空间,给人们一个导向,给社会一笔财富。
2、以学校为中心,推动家长会、家长学校求真务实开展工作。
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很多家长还是有积极的配合。很多学校都会开家长会,但家长会往往以教学为中心,针对家长问题的内容非常有限;同时,家长会工作量大,社会共识不足,很多学校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开家长会,甚至几年都不开家长会。
近年,家长学校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但家长学校的相关工作基本停留在纸面,各级机构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发掘它的潜能。应该为学校配备专门的师资,建立专门的制度,调度专门的经费深入开展家长培训工作,让专业的团队给家长培训讲座。
3、建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部门联动,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家长培训网络。
家长培训只能是一种业余或半业余的形式开展,所以强行把他推给某个部门显然不切实际,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组建专业团队,部门间联动,形成多渠道的培训网络。由专门机构组织工作,发挥文广新局的传媒宣传作用,拓展“村村响”功效,让家长形成固定时段收看相关栏目收听相关广播;发挥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的宣传和会议的作用,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等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利用党员学习平台,在两学一做、红星云等党员学习平台开拓家长培训窗口,合格家长也是合格党员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家校微信群、QQ群的作用。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目前的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生产力底,人均收入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夫妻双方不得不进城务工来缓解家庭压力,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大部分的子女都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只能留守在家乡,成为留守学生,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而据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学生在农村学校都占据一定的比例,有的甚至超过40%。所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以下就从农村留守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来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以便为广大的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农村留守学生在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
1.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学习监督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学生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监督,导致他们没有心思学习或者产生厌学的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人给他们灌输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受益终身的理念,这些留守学生父母一般都不能直接监督他们,而是由他们的祖辈等人监督,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现象,导致留守学生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意志薄弱,自律能力差更谈不上会自主学习,另外,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而又不愿意与人沟通,就会使他们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都较差。
2.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身心关怀
父母外出务工后,都是交给60岁左右的老人来监护,由于他们的监护能力有限,精力不足或忙于生产、生活,很难将留守学生照顾周全,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人身安全方面的伤害,如生大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父母又不在身边,造成丢失生命,再次由于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年龄偏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学生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另外,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与父母接触时间少,亲情淡薄,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家庭对策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学习情绪和学习意志,而“留守学生”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父母不能生而不养,这不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应该懂得“生之养之育之”的责任。
1.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人老师,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父母要秉承让孩子尽量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态度,经常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量满足孩子正确、合理的要求,肩负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2.确保家庭教育的完整
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都是双方一起,为了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父母应该改变外出方式,尽量留一方在家,以确保孩子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存在,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主的学习精神。
3.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
外出父母在改变外出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平时要定期和子女保持联系,现代交流工具多样化,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视频联系都可以。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关系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心灵上有慰藉,从而减少因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挣钱、教育两不误。
三、结语
总之,当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等问题严重,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参考文献: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重视;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前程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关心。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不少偏颇,走入了误区。比如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并未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重点,而是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考取高分———上好的大学———高收入的工作———过高消费的生活”上。归纳起来,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使孩子考取高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而从来都不冷静地思考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致使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显露出对父母言行粗暴,对同学恶语相加,对周边的事物冷漠淡泊等不健康表现。这种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严重失衡已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家长认为品德可以慢慢培养,而分数是眼下最实际的。在“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私自利”“考试作弊”“攀比名牌”“不尊重长辈”“顶撞老师”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孩子抽烟酗酒、吃喝玩乐等等,发展前途十分令人担忧。
二、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短板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据专家调查,32﹪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孩子人性、焦虑、不善于沟通,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高分低能的孩子已屡见不鲜。高中生、大学生令人费解的暴力事件时常被诉诸于报端。这些表象的背后,实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扭曲。家长与孩子沟通方式简单粗放,随意伤害孩子自尊,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如有的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发脾气或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甚至有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的情绪,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顿生失落和自卑感。家长过分地干预和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让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重视对孩子的干预和管控,忽视孩子的自主成长
很多家长喜欢提前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生活,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甚至于就业工作,成家立业,家长都预先为其设计好了人生发展的路径。殊不知,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致使孩子人格教育缺失,性格极端,言行不一。许多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追责,会毫不犹豫地用谎言欺骗,用沉默对抗,甚至会激起家庭暴力,酿成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我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参谋和助手,为他们把握好大的方向。当孩子自己确定好奋斗目标后,他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强行使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并规划好目标,则无异于一种心理的折磨和摧残。他们往往会对眼前的事情感到迷茫和怯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逃避。同时,许多家长不遵循教育规律,缺乏教育素养,常用单位上下级的管理方式处理家庭教育问题,造成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甚至成为一个“问题孩子”。这些充分说明,对孩子成长中的过度干预和控制,将会抹杀孩子自主成长的潜能,反而成为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
四、对孩子娇生惯养,忽视对孩子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421”结构的家庭普遍存在,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心头肉,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味溺爱娇生惯养。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与保护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活大包大揽,性格放任自流,甚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百般护短等等。这些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使孩子的意志品格在无形中弱化,更缺乏责任意识。曾有一位家长这样告诉笔者:孩子从小体质差,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从未自己洗过衣服,从不做家务活。孩子上高中开始寄宿,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缺乏和同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常怕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常为一件小事和同学争吵,常说学校的饭菜不卫生、不合胃口等等。为了使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位家长只好停薪留职,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充满警觉,孩子内心时常有不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忽视孩子的社会性特征
强调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当下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特点。有些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引导。曾有一位班主任讲,他的班里曾有个学生因打架致使对方重伤被派出所带走。在对待打架这件事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的态度让我们感到震惊。他说:“只有自己强势,才不受人欺负,宁可让别人趴下,也不让自己吃亏”。这样的家长是千万个希望孩子“有个性”家长的缩影,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这个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家长本身素质的低下。他们把伤害他人、随意施暴看作“有个性”。试想,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爱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又如何在将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考量一个家庭对社会“真善美”的认知。
二、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原因。
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现今中国通过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然而高考的弊端也一目了然,无论说考试的形式还是高考的内容,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诸如形式单一、呆板、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及缺乏科学性等。虽然从2014年1月福建省高考开始实行春季高职招考和夏季的普通高考,这对中职学生升入高校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就业压力困难重重,结果是无数的家长们开始向名牌大学进军。同时,社会上的管理体制和用人等方面不尽合理,学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学历、文凭已经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和现实最终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2.家庭原因。
家长素质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思想方面。父母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传统教子观念影响的结果。“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二是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家长按照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知识、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前行,但是现实是孩子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比家长要更迅速。但是家长还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却早己被孩子不屑一顾,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中国经济变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剧变化,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说明了这个问题。单亲家长必须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仅要照顾子女和父辈们,同时更要努力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这种匆忙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孩子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现象,家长和孩子之间疏于沟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缺少关心别人的情怀,还很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3.社会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被颠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就造成家庭成员忙于自己的事情,缺少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有互相闲聊的机会;孩子们要学习,去应付各种考试。总而言之,这些巨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家庭隔膜的产生。迅猛的信息设备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这种信息设备所取代,很多孩子成了“手机迷”“、电脑迷”。在家庭中,家长已经不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教育者和熏陶者。孩子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视野和知识面,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感到很反感,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加上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通过较为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相比之下更有教育的优势。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往往会丧失自我约束能力,加上道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往往掌控不好自己,容易做出不道德、不合法律的事情。
三、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家庭的各个方面。为教育好下一代,也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中职教育,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意见。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提高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第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家长素质的高低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好坏、先进与否,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素质。素质较高的家长会培养子女的自觉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二,素质较高的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更新观念。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个家长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勇敢地面对外界社会的风雨。不管如何,家长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处理一切事情,必须要让他们独立地去生活和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特点、特征和未来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他们指出未来的道路,但是不能够帮助他们去走。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并健康成长。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们独立地面对一切;还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个人的承受能力。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不让他(她)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2.全面关心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偏重智育转向德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必定是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性较强的人才。因此,片面化的教育必定培养不出真知的人才,对于未来人才的发展和成功是很不利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立足于他们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如何做事”,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美好的姿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说,道德感和知识才华同样重要。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文明礼貌教育、爱心教育、孝敬父母、劳动教育、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竞争,不要过多地关注和强调孩子的学科成绩和分数,让孩子知道中职学生学专业、学技能照样能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孩子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必定会对社会有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不仅仅要向孩子们讲述传统道德精华,更要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如进取意识、竞合作精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不断地接受社会活动的考验,提高综合能力;同时要增强他们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而不是法律来约束自我,提升个人的内在能力和潜在素质。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关心物质生活,更要关心精神生活。人活着要同时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纯粹的物质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缺乏精神需要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还要格外注重精神水平的提高,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另外要学会教导孩子拼搏、奋斗,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格外地关心孩子的个性成长,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完善,引领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意志,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磨炼他们,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更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才能够不退缩、迎难而上,在人生的大风大浪面前更有勇气去面对,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突围和飞跃。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性格、品德、爱好、才能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需要我们家长更多关心的时候。但实际上,在与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往往有问题的中职学生,他的家庭教育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很大,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家长们无瑕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指导和教育。其二,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可以了,教育孩子的事交给老师就好,自己给孩子提供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就行,因此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不闻不问。其三,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滞后,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到位,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有前途的孩子,但是落到实际行动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当家长持有的是错误的教育理念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甚至会导致孩子走向堕落。中职学校学生的家长想要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而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则是前提和关键。中职生的家长要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个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以智育人”转变为“以德育人”;由原来的“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制”;由原来的“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中职学校学生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孩子学习、事业、人生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则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事业和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的深度和宽度以及长度。首先,要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晚上在家上网会上到凌晨一两点,有的家长不管,或者有的家长也管不了,因为孩子把自己锁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让家长管;中职学校的学生抽烟、喝酒是常有的现象,有的家长不但不管,甚至认为这是为将来的社会交际做准备;中职生在校园里抽烟,老师对其进行处罚,并请家长到校来协助教育,会有一些家长认为是老师小题大做,并不配合老师的工作。中职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样长期下去身体肯定会受到影响。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其次,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理。拥有健全心理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和展现自己,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而且拥有健全心理的孩子,他们会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凡事也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考虑。所以说,心理的健康,才能帮助孩子成就更多事情。最后,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是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家长在生活的点滴和细节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在情感和心理上支撑孩子,陪着他一起走过,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而稳固的心理状态,并逐渐锻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注重孩子情商的教育
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水平。个人认为,当今社会对于孩子来说,生存能力以及长远的发展能力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家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对孩子进行情商的培养:(1)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2)家长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住自己,能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孩子,才能在血液与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3)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在推动孩子主动地去实现某个目标、开发自身潜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4)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乃至走向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情感。(5)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交往能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离不开群体,所以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就要具备一些与人相处、沟通、交流的能力。
3父母的期望
我想父母对孩子最简单直接的期望就是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其实无论将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收入有多少,只要孩子发掘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为孩子而感到骄傲。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和态度,孩子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给孩子适度加压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各个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评价。适度的压力会变成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那么压力就会向负面发展。不但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当然在孩子情绪高涨时,父母是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提醒和适度的压力的。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才会变成一种积极的态度,才会成为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王亚这样的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后,我多次走访了他爷爷奶奶家,并分别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我发现他爷爷奶奶年事都较高,不具备抚养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亚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间不及六十平米的破旧的套房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我就找他父亲谈话,向他解释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尽快将孩子接回来住在老家里,由自己亲自抚养。得知他父亲当时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我就通过申请帮王亚减免了学杂费。同时,我还多次联系了王亚妈妈这一关键人物,告诉她母亲对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但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价值指导。鉴于他父母二人已难破镜重圆,我郑重请求他们最好能多找机会带孩子出来聚一聚,彼此坦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无奈的选择,而不受他们这段不和谐的感情旅程的影响;也让王亚可以再次重温亲情的温暖,过滤自己心中的阴影。我和王亚进行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学生,而且知识面较广。我知道他极关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带、宇宙黑洞等,凭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我能跟他做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难,我便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在答疑解惑中师生共同学习,也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热情。
二、和风细雨,给予关爱
在学生面前,我从未将王亚以“问题学生”对待,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我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次王亚课间在教室里玩闹,故意踢坏一位同学的凳子。我没有马上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主动向别人道歉。下午上学前,他还从家里带来了工具修好了那张凳子。王亚知识面较广,上课时我常常叫他发言,若有满意的答案,我和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细节的温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自我约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德国教育家得福培尔曾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人正是这个多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或开朗健谈,或沉默寡言;或精明能干,或胆小怕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无法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构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教育孕育着人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性格和素质。
曾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调查:在上海的个体户子女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沾有厌学,乱花钱、抽烟喝酒等恶习,甚至有人用钱请别人帮他做作业,小小的年纪在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商品经济”的烙印,这难道是偶然吗?不,除了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外,他们的父母对金钱的追求和家中丰裕的物质,贫乏的精神现实也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爱护孩子,那是动物的本能,可是能做到善于教育与培养,这才是有远见的人的天性。一个人的成才发育不仅需要物质条件和多种营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一部分个体户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营养,殊不知,精神营养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远比单纯的满足生活之需重要得多!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人如同陶瓷器皿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因此,孩子小时候的家庭启蒙教育的影响,足可窥见一斑。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把孩子管教成为地地道道的书呆子,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学生到学校蒸饭吃,看到饭盒里有个圆圆的鸡蛋,他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吃,去问了其他同学,还是不知道怎么吃这个鸡蛋,最后把它原封不动的带回了家,使得他的母亲哭笑不得。
有的家长常常给孩子冷遇或呵斥,甚至采用“棍棒政策”,要孩子绝对服从他的旨意,使得孩子畏缩不前,就像一头小绵羊,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真正步入社会,孩子便如飞离樊笼的小鸟,既不会飞翔,也不会跳跃。简言之,它只能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
还有的家庭是放任自流式的,家长溺爱孩子,不加管束,最后必造成孩子无法无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马卡连柯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爱”的环境之中,他们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很多的爱。每一位家长都力图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最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学前班和幼儿园,那里有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为孩子安排课程和活动。在选择小学的时候,有条件的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收费比较高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有比较好的师资和设备,并且班级比较小。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爱还表现在对孩子意愿的尊重,对孩子想法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一般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孩子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或孩子有了和家长不同的想法时,家长能够耐心解释、讲道理说服,从不强迫,更很少有打骂子女的现象。美国人在对自己的子女讲话时也都用礼貌用语。在让子女帮忙做事的时候都用商量的口气,如说:“请你做……”或“你可以帮我吗?”等等,当孩子做完事后,家长从不忘记说“谢谢!”而且在孩子做错事并接受了家长对他的批评之后,家长也对孩子说:“谢谢!”孩子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长大,感觉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也感觉到了个人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也尊重别人的观念。
2.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素质教育下,必须改变以往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转变。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和给孩子提出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反馈,不仅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与经验的沟通,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总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如过于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行为动作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学和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孩子会愿意把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你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父母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在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某些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容易冲动,就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