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获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媒介;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也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教师作为学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课堂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媒介传授知识,但是媒介仅仅被教师看作是信息的传输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物,被教师仅仅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仅仅是把媒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鉴于使用教师作用媒介有许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逐渐培养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有效培养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媒介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识和使用的技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概念还必须与学生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对于诱惑性媒介,如网吧,抗拒性批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损害。对教师来说,这个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另外对媒介的消极影响,不是想方设法压制它,而是想方设法转变它。媒介本身已经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抗拒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媒介凭借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以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观点,正确影响学生。

二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3、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持续不继的教育活动,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养提高节目。

三 培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篇(2)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即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很欠缺。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③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态度冷漠,当前,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④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⑤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⑥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订媒介素养培养计划,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所传播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②培养受众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评估、批判、监督和增强深入思辨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是否合乎当前法律和社会伦理,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判断力。④影响媒介能力的教育,促使他们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⑤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学会通过大众媒体信息,提高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意见能力。⑥用独立的批判性的眼光看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及关注、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1.政府支持及关注

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大众传媒中的虚假信息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2.发挥媒体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机会,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①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体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坚决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②传统媒体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③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造、不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④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要向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措施。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①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②着力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③积极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④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传授学生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⑤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传播理论。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意见、传递声音,以及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自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自主地提升自己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提高媒介使用技能。①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②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体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③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④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⑤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当然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道德水平,真正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审视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媒介是文明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我国,媒介素养的概念是地道的舶来品,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其目地是保护英国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随后,媒介素养在欧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科目。具体而言,现代人所具有的媒介素养应包括获取、辨别、评价和运用媒体信息。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人首先能够对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区别和反思,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方向。更具体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用,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享受,同时也旨在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提高媒介认识能力。当今信息时代,虽然新闻、媒体已成为大众所熟知,但媒介又是个复杂的组织形态,包括媒介经济、媒介政治、媒介科技、媒介法律、媒介运用机制、媒介文化等众多内容。媒介已经成为社会追逐、利用的工具和途径,也是进行传播信息、宣传主张、推销商品、引导消费、享受娱乐的工具。建立解读媒体的思辨模式,学会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代大学生必须建立起解读媒体本质于表象、真实与虚伪的基本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认清媒体的组织建构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各种微妙隐形关系,从而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辨、解读,透视信息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提高自身对传媒信息的正确评估和选择的能力。②

提高媒介的批判能力。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媒介获取信息也会不同。提高接受批评意识,是媒介教育受众主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批判学习的心态对待各种媒介可有效地防止自我消失。港台学者认为:“批判思考是传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以批判学习的心态对待各种媒介可有效地防止自我消失。这里所提的媒介批判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强调受众接触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时的主动意识、主动权的培养,是在目前和未来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狂轰滥炸”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是对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的盲目否定。③而是通过国民甄别,在具有怀疑精神和科学分析精神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提高对媒介的利用能力。通过教育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提高,帮助大学生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帮助大学生不断重视科学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并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信息解读技巧,这不仅仅要求对大众传播媒介信息要读懂,更要善于拨开信息表面的迷雾,读懂信息背后所传达的意义。在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上,许多媒介在许多的时间都曾经以非常隐蔽的手段传播一些需要人们具备高超的解读技巧才能识辨真伪信息,同时需要科学地控制自我的因素来解读信息。对媒体而言,传媒素养教育提醒和增强传媒人的责任意识,注重媒介公信力、媒介道德性、媒介公正性、媒介的社会良心,利用媒介的影响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引导科学的生活方式。④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尤其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是凭自己的直觉感悟及兴趣爱好来确定媒介素养对谬。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表现在于:不能正确使用新型媒介,媒介规范意识淡薄,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作为传媒学院图书馆如何提高大学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当今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大众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的,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电脑、手机、MP4等基本普及,大众媒体的接触非常便利,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学生们的重要活动。因而大学生目前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过分依赖网络,获取准确信息能力不强,接触面狭隘理性认识欠缺;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也不够强,不能正确使用网络。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较差,媒介道德水平偏低。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不易了解、掌握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⑤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传媒学者提出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战略,建议在大学教育中首先导入媒介素养教育,把大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阵营。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人们进取的科学态度,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训练,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传媒学院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媒介,因此浙江传媒学院在传播学科加强了媒介素养知识推广,无论在师资建设、专业理论课程或在实践平台上突出了媒介素养能力的训练。传媒学院图书馆在强化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推广和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是可行的。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媒介素养教育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迫切需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话的态势日益增强,良莠不齐的世界性文化向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大量渗透,加上目前大学生社会接触少,沉迷网络多。因此,应该认识并有效地利用媒介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传媒学院图书馆作为师生学科素养、人文精神建构的重镇,负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为此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是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大学推广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型课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外延及必要性还缺乏理性认识,媒介素养教育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到重视。媒介文化素养教育要进入学校,还有一个认识、认可的过程。因此,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十分重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图书学科管理员的媒介素养。图书学科管理员需要在不断学习、提高认识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岗位、一定的手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大学图书馆是传播学科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的心脏,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莘莘学子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形成了全方位的舆论环境,?Υ笱?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传媒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学校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的中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现代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营造媒介素养的氛围。⑥

浙江传媒学院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广、提升媒介文化素养研究方面有很多亮点,在探索中悟出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开辟了独具浙江传媒学院的媒介研发中心,传媒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渐成熟。传媒图书馆学科管理员能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形成,使教师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中。鉴于此,传媒图书馆学科管理员对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开展丰富的媒体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活动平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图书馆学科管理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大学生沙龙,利用校报校刊、电视、音像光碟、网络等媒介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此外,还可聘请国内外名人名家不定期地进校园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消除大学生对各种媒体的神秘感,增加对媒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博客这一新媒介传播形式,让大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加强高校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优良条件。媒介素养教育是传媒高校图书馆工作之一,传媒图书馆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包括导读人员、学科管理员提供的多层次服务,他们具有多个层面的适合不同层次水平信息用户、多种学科、兴趣需求的服务水平,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以及信息分析的能力,他们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信息技术渗入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传统的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采编服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益,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结束语

篇(5)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人们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是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实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有利于构建图书馆员和媒体之间健康的互动关系,建立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几乎是我们接受信息的第一来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都在被媒介影响着。特别是博客、播客、网络视频电视、手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等受到了新媒介的压力,使人们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接触媒介。媒介在人们与真实环境之间所插入的“虚拟环境”也变得繁杂众多,馆员要把握好媒介的利与弊,合理利用好媒介。在新信息环境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互动的主要平台,所以要引起馆员对新媒体的重视,主动接触新媒体,提高馆员自身的媒介素养,使读者得到及时解答和有力的指导。提高了馆员的媒介素养能力也就是提高了馆员的自我判断能力,学习如何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有效地传播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要建立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制的能力,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避免大众媒体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员与媒体之间的健康互动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营造图书馆美好的媒介文化氛围。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的方法、途径

1更新理念并自觉树立媒介素养的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员的服务对象趋向于复杂化、服务手段趋向于现代化,这就要求馆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热心的服务态度,而且还应具备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员应认识到媒介素养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媒介素养观念,增强运用媒介的意识,提高对新媒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纷繁纵多的信息,图书馆员不仅要回避大众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提高批判地认知媒介信息的能力。馆员在学习中不能有满足之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不断摄取新信息,吸收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新型化,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进行信息检索,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3加强多种媒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知识培训

如今媒介信息时代的进步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加强多种媒介的学习,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图书馆媒介运用的软件以实现信息的更好保存和传播;综合运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进行文献的再生性开发,把分散的相关信息加以挖掘整合,编辑成新文献,实现文献的聚变。每学期图书馆可以聘请专家对馆员进行有关媒介素养的讲座,如有关媒介的基本知识、传播媒介运作原理的培训、强化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开展维普、超星、方正等期刊数据库的培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派馆员轮流去省内外先进高校图书馆去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媒介运用经验来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篇(6)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学语文课堂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处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学生却缺乏对媒介的基本认知,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即媒介素养,导致了泛滥的媒介信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开放的,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将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新的思维。

一、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会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广播、电影正势不可挡地闯人人们的生活,英国学者发现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正统观念,于是媒体被认为是传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们认为媒体破坏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出现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国学者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开始走出象牙塔,学者们也开始注意到媒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于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组合体,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时,媒介素养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传媒语言所构架的拟态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上,希望通过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媒体的力量,了解媒体的传播特性,并由此探讨媒体与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是人们传统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习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约束指导公众正确认识、理解媒介内容,并积极合理地运用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像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与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其中。。大学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的网民数字中,18岁至24岁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厂4他们此时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阶段,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媒介通过各种语言传播的各式各样负载着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认,由媒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在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语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就是要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对真善美的认同;培养出人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是建立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崭新课程,是对学生人文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层面。吠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以传授人类文化成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财经类高校由于是非综合性大学,学生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科的专业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级人才文化素质培养中的综合性价值。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的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只不过形式各异。将媒介素养教育引人大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读者对媒介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媒介的使用者应该识别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识,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内容、意义等,这都需要调动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批判思维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对语言能力的高层次—语言意识的培养。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蕴涵着经济的变动。财经类高校学生必须学会从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媒介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把握媒介语言背后的意义。只有拥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和足够的语文知识才能抓住信息实质,既能促进财经专业学习,又能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切人口,因为文学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前,大众传媒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覆盖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拓宽了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写作素材等方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上不可回避的东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不仅仅用经典作品陶冶学生,更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学阅读的同时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否则学生只是对媒介内容采取“拿来主义”,缺乏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篇(7)

一、重视语文课程资源――报纸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资源做了如下规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从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报纸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对语文课程起着补充的作用,弥补我们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主要方法途径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从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看出报纸教育顺应新课改而产生,有利于推动新课改的进程。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教育来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生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报纸教育实际上就是对语文课程课外资源之一――报纸的开发和利用,以报纸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阵地,逐步地创造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报纸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乃至走出社会,从而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练并重的报纸教育实践的锻炼,以致使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学生的新媒介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将报纸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以培养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学生

我们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利用报纸这种语文课程资源,将报纸参与教育,引导学生将教材与课外材料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对比阅读手段来帮助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作者的主观评价,朝着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的方向努力,并且增加纸质媒介(报纸)识读能力与纸质媒介(报纸)制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传媒能力并最终提升他们报纸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也意识到并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表述的笼统和零散使其可操作性不强,而报纸教育可以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从根本上说,一个具有纸质媒介(报纸)素养的人,在面对书籍、报纸等以及新出现的传播技术时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思考其所见、所闻和所阅读的内容。而批判性是作为纸质媒介(报纸)的重要属性之一,将媒介素养的培养贯穿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就是将这种批判眼光、批判意识、批判的自觉全面地渗透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在中学生每一个成长的步伐中,真正实现素质的超越。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实现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即“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没有第二种表达。它需要的只是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重点在于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使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运用和接受检验。这就将语文课由室内转向丰富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突出其现实中的实用功能,批判性作为纸质媒介(报纸)的重要属性之一,将报纸教育贯穿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就是将这种批判眼光、批判意识、批判的自觉全面地渗透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在中学生每一个成长脚步中,真正实现素质的超越。

新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更新与开发。随着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书面的和口头的语言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沟通和表达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视像语言的解读也应成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语文素养。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与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报纸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入,将拓展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而这与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报纸教育的突出作用在于有效地培养中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有效地提炼、分析、评价信息,这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语文能力,而报纸教育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报纸教育包括报纸识读能力和报纸制作能力的培养,它需要听、说、读、写活动的综合参与,需要批判地观看并解读报纸所传输的各种信息,还需要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报纸上的信息。其涵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在传媒时代的一种演变和发展。当代中学语文教育是以素质培养为指向的教育,而纸质媒介(报纸)素质是当前一种很好的能力展示和培养平台,而语文教学的效果更是以整个社会的运用和评价为舞台,应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分野、一种语文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革新。因此报纸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媒介素养之一的报纸教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致培养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

世界NIE专家把报纸称为“鲜活的教科书”“架起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报纸,促进学校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而且可以为报纸培养未来潜在读者,也扩大了报纸的现实发行量,所以是个双赢策略。

三、报纸教育要加大力度融入语文教育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所必备新的语文素养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之一的报纸教育是语文素养在信息时代的扩展和延伸,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也就是说“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教育面临不断的挑战,因此,课程内容应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来选择。”由于现行研制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造成学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严重脱节。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适宜,直接影响到学生现代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所期望学生所达到的语文素养也就落空了。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以致很难培养国家实用性人才。语文素养在信息时代应当包括媒介素养,尤其是报纸教育十分重要。而在我国,报纸教育没有进入语文课程,学生就不可能有适应将来信息社会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着重应用于各种文本,从各种文本特别是媒介特殊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媒介特殊文本之一的报纸也不例外,对各种文本(报纸)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交际功能,所以语文素养与报纸教育有重合部分,我们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之一――报纸教育看作是语文素养在信息时代的必要延伸。因此,我国语文新课改课程内容的研制自然要包括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之一的报纸教育也应该属于语文新课改课程内容研制的范畴。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把报纸教育纳入到语文课程当中,他们的语文课程对“文本”概念作出了延伸:“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获取、分析、评价、(交流)能力提高的任何物质载体形式,都可以成为文本。”西方发达国家不再将承载大众文化的“媒介文本”排斥在语文课程之外,而是以主动的姿态把媒介文本之一的报纸融入语文课程,开始关注学生对媒介(报纸)文本的选择、解读、批判及鉴赏能力的培养。媒介文本融入语文课程中,作为媒介文本之一――报纸文本也应该融入语文课程中,这意味着媒介素养尤其是报纸教育融入语文课程中,导致报纸教育与语文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互相融合、互相支撑的局面。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作为语文教材内容之一的新闻报道只是孤立地按选文的方式呈现,特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只有《新闻两篇》两篇新闻,报纸新闻少得可怜,课程内容也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一直不按照报纸教育的目标、方法进行教学,以致学生现代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发展。现在有些试编的语文教材自发地融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而报纸教育的内容也包含其中。实际上有些也是报纸教育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看是要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合理接受)和写作能力。不过,媒介素养的内涵除了以上的报刊素养,还有其他媒介素养等。阅读这些以报纸为媒介文本的能力属于媒介素养,更属于语文素养。在新世纪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中,报纸教育将会被更大力度地融入语文课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信息时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新的语文素养的更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红.“媒介素质”:开放性、国际化视野下的语文能力培养[J].江西教育,2004(10).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赵渊,林玲.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野[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08).

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聂竹明(1981—),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数字化学习研究。E-mail:。

一、引 言

“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对‘真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1]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所包围,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群体,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促进学习,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响应时代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2]2001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自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在2006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回顾十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国农先生评价该课程“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3]

二、开设缘由:响应时代文化形

态转变,建构特色课程平台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开发源于对当代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源于一种对文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源于一种对当前表意的焦虑与反思,源于一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神圣责任感。我们企望努力揭示出视觉文化和现代媒体的意义价值,探寻某些有益的结构方式,耐人寻味地表达精致多样的精神资源与心灵追求,淋漓酣畅地抒发民族精神气派,并希望被其他民族尽可能多地认识理解,在灵魂深处相互交流、彼此感动。”[4]

(一)读图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在媒介社会与读图时代中,媒体与视觉文化的价值越发突出。信息传播的形态随着科技进步与媒介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视觉文化影响不断深入的社会中,人类的视觉经验正从基于文本的阅读向基于图像的阅读转变。视觉文化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流形态,社会的媒介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深远。当代国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读图用图的能力,方能适应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环境。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生活的普遍需要,媒介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然而,人们对媒介信息“读、解、用”的能力和修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这是当代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特色课程建构:培养教育技术人才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大众 “读图”的修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训练与文化熏陶。而教育者本身的审美与文化素养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学习效果。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与能力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与精神状况。“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国内高校首开,是自主设计开发的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大学生文化教育的新型课程。课程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融合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以静、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新形态的读、解、用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为主要目标,提高大学生运用媒介来进行思想表达、学习改进与社会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特色: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

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文化领域的信息载体样式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人的信息能力的内涵与标准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策略和方式加以培养。

(一)面向读图时代教育技术人才培训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设计新理念、新角度

根据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面向不同学科对象的需要,精心设置特定的与人生艺术和素质成长相关的教学目标,做到新理念、新起点、新角度。如面向具有信息技术、传播理论与视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者,使学习者将分别习得的图形、摄影和摄像的视觉艺术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用于传播实践,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并转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进而有效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开发新颖、有利于国民素质良好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

篇(9)

1.活动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展开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变单一、封闭的课堂为多元、开放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能动的、分享的教育,要求做到能动地利用新知识和新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动性、开放性和广阔性为此提供了可能。

2.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开展社会参与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探究、创作、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与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选择、整理、理解信息,提高鉴别媒介信息水平的宗旨可谓不谋而合。所以说,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整合的方式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实践、感受、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若在活动中巧妙地穿插媒介素养教育,无疑会使活动锦上添花,二者“互惠互利”,互促互进。

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或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好“舵手”工作。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如《走进家乡》一课可定教学目标为:①认知目标: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家乡。②能力目标:培养收集、筛选、归纳、整理信息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与交际创新的能力。③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明确活动要求: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活动小组并设立组长;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课题组名称,如“家乡自然风光写真组”“家乡名人事迹探寻组”“家乡物产风情收集组”“家乡发展变化调查组”等,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并确定成果呈现形式。

2.加强监控,适时点拨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置于“前台”,自己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但这时教师的“顾问”角色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在小组自主制订的基础上,从活动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汇报方案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点拨,以便使计划更具操作性。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行阶段流,要求学生及时报告活动进度并汇报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共享已搜集信息的同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调查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补救。

3.注重评价,做好激励

学生活动的结束,伴随着评价环节的展开。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加深对自己当前活动状况的了解,从而在下次的学习、活动中做出调整。鉴于“能力目标“检测,我们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如下:①你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哪些途径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②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料,你都搜集到了哪些?③你们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你们的活动结果?你对它满意吗?为什么?这是书面监测,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对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要及时予以肯定。形成的成果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评选最佳摄影师、最佳操作员、最佳编辑、最佳导演等,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以后的活动实践。

三、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收”与“放”的关系

实施过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教师的适时指导与点拨绝对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比如改变兴趣方向、不得要领,展示形式单一、技术不得法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启发引导工作,使活动紧凑有效。

2.把握好“设”与“迁”的关系

篇(10)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民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会中,对无所不在的信息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一、我国公众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概括为三点: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媒介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有调研结果显示,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对媒介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许多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感性认识,人们对媒介信息采集、制作、的运作程序以及控制方式了解不够,对媒体机构特性的认识以及媒介信息对现实社会再建构的事实认识不足,对媒介承受经济利益驱动及社会责任双重压力的现状没有深入思考。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对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除“放松自己”外,主要是“学会与人交往”,即通过对媒介内容的接触、学习和理解,获得社会经验、学习社会行为。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制作什么媒介产品,应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都是值得政府、媒体和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在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我国,媒介教育亟待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它是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

不少学者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现状表示担忧。目前,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严格说,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实施更少涉及。

二、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十分重要。国民的媒介素养与国民的文化素养、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首先,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在现代中国社会,为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通过口头的、印刷的和其他媒介文本的形式来传情达意,对于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素养。作为人类个体在现代信息社会所必需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也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政治素质。对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公民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篇(11)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下,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媒体逐渐呈现多样化,杂志、报刊、手机、电视以及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随着媒体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媒体素养成为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当代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内容。英语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可以充分满足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媒体素养具有积极意义。[1]

二、媒体素养的概念

媒体素养主要是针对流行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所提出的概念,其主要指:人们针对不同媒体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选择能力。当前是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媒体的吸收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利用能力,是媒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媒体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指导人们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媒体的功能和性质,进而合理以及正确的选择媒体信息;第二,提高人们的媒体选择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利用能力,这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关键内容和主要目的。

三、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体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获得了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充分认可。但是由于教育环境以及传统思维的影响,媒体素养教育却没有过多的体现在英语教育中。第一,对网络过度依赖。随着中国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一系列终端产品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但是在为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过度依赖,一些学生甚至得了“网瘾”的病。同时,网络充斥这各种不良信息、资源以及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开展媒体素质教育迫在眉睫。[3]第二,偏离教育本质。英语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英语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但是当前,中国很多高校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取应试教育的手段,例如学科成绩以及毕业证都与英语考试成绩相关,教师过于强调英语基础能力培养,导致英语学科成为一门技能型学科,不符合英语教学的初衷。同时,媒体素养教育与英语教育本质类似,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但是两者却没有充分融合。[4]

四、通过英语教育提高学生媒体素养的相关途径

将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充分融合,是一项具有系统性而复杂性的工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具有较强的媒体素养,在教学大纲以及英语教材中,要充分体现媒体素养教育。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媒体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5]第一,完善英语教材。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体现媒体素养的内容并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只是按照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选择题以及填空题等,一些媒体赏析和理解的内容通常被教师选择性忽视。因此,要从英语教材为切入点,添加与媒体素养、媒体信息有关的人文性以及思想性内容,尤其是课后练习以及课后习题部分,要加入媒体素养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提高师生对媒体素养的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第二,优化教育评价。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范畴,学生为了考取四六级,对一些语法、单词以及句型等基础知识更加重视,对媒体素养相关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因此,想要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需要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例如,当前大学主要以四六级等级考试对学生进行英语评价,教育部门可以在等级考试中,添加有关媒体素养以及信息分辨等考试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在满足当前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育评价,加强对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第三,融入课堂教学。中国大学英语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逐渐向媒体化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网络收集资源、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微课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等。同时,很多阅读教材也贴上了媒体的标签,这为媒体素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向学生传授正确以及科学媒体观念以及媒体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媒体辨别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是人文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媒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实现英语教学和媒体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居丽萍.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教育素养提升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6(19):2-4.

[2]戴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4.

[3]蒋学清,陈杰.网络时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能的策略探究——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视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8):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