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35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30年后的今天,电视虽然依然拥有着最多数量的受众,但是人们获取媒介信息的渠道却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开始进入到一个由媒介信息构成的宏大超市时代。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商品较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为丰富,比世界上任何物质性的商品都更为多彩。美国伯克利大学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是968735册,广播电台每年制作的节目数量为6550万小时,电视台每年生产的电视节目是4800万小时,目前全世界共有47776家广播电台,21264家电视台,22643家报纸。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还为我们提供了约25亿个文档资源的访问。另外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艺术家从1970年的73.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0万人,音乐家从1970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8.7万人,作家数量则增长了四倍,达到了12.8万人。每天这些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都在通过我们的媒介渠道向我们注入更多的信息。

可见,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新时代。由于信息的急剧增长以及媒介共享导致的信息泛化,信息被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而且永无休止。以每年新增的电视节目为例,如果想要全部看一遍的话,至少要用35个世纪才能看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任何的停歇!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信息饱和”(message saturation)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任何想要跟上信息步伐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面对大众传媒越来越具侵略性的传播方式,人类的信息问题已经从最初的获取信息,变成努力跟上信息,到现在又变成要避免信息了。那么,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呢?如何才能有效地役用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所奴役呢?

二、第二课堂:青少年的媒体使用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媒体不是物件,而是环境。“无人能够自绝于媒体,媒体己经超越物件本身,而成为环境,如同阳光、水、空气,是生命生活的要素;媒体更是教育环境,人人透过媒体认识世界,认识人、事、地、物与自己的关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媒体对自己的影响,我们与他人都在透过复杂的媒体互动建立社会关系,再将这些社会关系整合成为日常生活的样貌”。半个世纪以来,难以计数的研究结果一再地揭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孩童,每天平均约有2~3小时花在电视机前面。电视自问世至登堂入室的这50年间,早就成为有史以来人类从摇篮到坟墓之间最亲密的伴侣。终其一生,保守估计,一个活到75岁的人,大约有9年的时间是不舍昼夜地在电视机前面度过的,而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在不停地观看各种各样的电视广告。美国尼尔森的调查显示,在高中毕业前,美国学生总共花11000小时在学校,但却花了20000到25000小时看电视。台湾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台湾国小学生平均一年有1200个小时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时则有1000多小时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而国中生则有1200个小时与各种媒体为伍。《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7日报道:中国80.9%的小学生和81.2%的中学生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电视,而且每天花100分钟看电视的最为普遍。另外,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青少年也日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占比重高达35.6%,总数在所有年龄群体中占据第一;而中小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高达9.5个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81分钟,仅次于电视。2003年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2008年中小学生的上网时间之和为181分钟,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花在主要媒体上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而且今天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如果再算上假期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话,这个数值将会更为惊人。因此,将媒体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一点都不过分,而且就影响力而言,媒体凭借其丰富广博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叙事,对青少年的冲击更是大有超越学校这个第一课堂的趋势。正如《天生买家:商业化童年和新消费文化的危险》一书中所指出的:谁是孩子的主人?商品。谁规划孩子的前途?企业。谁建构童年?广告。……这样说不是答案的全部,但却相当精确地掌握了社会趋势的神韵。当然啦,我们也可以把上述广告词改为更加直截了当:谁是孩子的主人?媒体……谁规划孩子的前途?媒体……谁建构童年?媒体……意思还是一样的,因为围绕在媒体人前人后的,就是商品啦、企业啦、广告啦!

三、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照亮了欧洲的黑暗世纪,让统治阶层对信息的垄断变得不再可能;现代电子技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实时化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和互动化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电子技术对信息传递的革命性作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跨越国界和自然法则的超媒体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饱和的时代,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变得异常便利与廉价,信息的垄断时代永远被丢在了历史的垃圾堆里。然而,对信息的简单便利获取并不等于个体知识与智慧的增长。纷繁复杂的信息并不总是人间的天使,也可能是潘多拉盒子里面的魔鬼,更多时候则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人无数,尤其是对于对社会缺乏全面认知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今天,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都是社会真实最为重要的建构元素。媒体通过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报道,将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受众有机地串联起来,塑造出共同的社会认知与情感态度。如果说,这些信息全部都是

真实可靠的话,那么这种肆无忌惮的建构毫无疑问是有益的。然而,媒体的残酷性就在于其内容并不总是反映真实,也不总是客观中立立场的持有者,透过光怪陆离的形式,事实上媒体内容无一不是经过人为的选择、加工、包装等建构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企图。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更多时候并不是媒体所谓的被服务的对象,而是媒体劝服的对象,或者劝服接受其中的政治、价值观立场,当然更多时候是劝服接受其中的商业信息――作为广告商力图攻陷的目标消费者而存在。正如加拿大媒介素养之父约翰・庞杰特所说:“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consumerism)、妇女的社会角色、权利认同和绝对爱国主义(unquestioning patriotism)等问题的意识形态讯息。”

篇(2)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06-03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 Media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Age//Hu Zhengbing, Xie Xiaojing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edia society,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youth becomes critical. But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 is poverty.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is important, not only to themselves ,also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th.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Wuhan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篇(4)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即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及系统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因而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也很欠缺。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实践锻炼,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③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态度冷漠,当前,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加大了娱乐类节目的投入,却忽视了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④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⑤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⑥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内容为:①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制订媒介素养培养计划,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所传播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②培养受众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评估、批判、监督和增强深入思辨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是否合乎当前法律和社会伦理,增强面对媒介时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判断力。④影响媒介能力的教育,促使他们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⑤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信息制品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学会通过大众媒体信息,提高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意见能力。⑥用独立的批判性的眼光看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的利用媒介的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及关注、发挥媒体作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1.政府支持及关注

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大众传媒中的虚假信息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2.发挥媒体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机会,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①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体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新闻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坚决做到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②传统媒体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③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造、不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④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要向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措施。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①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保障机制。②着力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③积极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④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传授学生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⑤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传播理论。⑦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意见、传递声音,以及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自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新兴的媒介形态保持兼具好奇与理性的心态,自主地提升自己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提高媒介使用技能。①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根据需要信息的要求再结合媒体风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化被动为主动,驾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②要对不同媒体提供的同一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它们报道同一信息的相同点与相异点。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不仅国内媒体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国内与国外媒体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了解不同媒体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形式及其本质。③要学会在总结归纳不同媒体的观点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④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要会运用自己的积累来辨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分辨力。⑤要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学会分辨、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当然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增加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素养的道德水平,真正具备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审视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媒体信息的笼罩下,已经形成“地球村”。人们习惯于在媒介中寻找、搜索、验证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和文明,进行舆论引导,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和信息侵略,这些信息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旨在通过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清楚的判断,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参与社会发展。

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媒介认知、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科学媒介素养的实践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将被动变为主动批判接受,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能在信息的“洪水”中进行理性选择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一,可以对信息进行批判式解读。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从而对媒介形成全面的认识。第三,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媒介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如信息污染和信息暴力和信息侵略现象,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保护和传承本土主流文化,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搏击。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大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内容。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因此,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势在必行,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讲授模式、大力培养师资等,切实提高大学生选择、分析、判断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在《现代传播》第一期所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从这以后,一些零散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与媒介教育有关的活动开展起来。

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中,也可以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社团、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网站的信息传播中去,做信息的把关人,做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加强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努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的辩论、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师资队伍缺乏,因此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篇(6)

在信息互联时代,媒介素质教育也应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推崇“媒介素养”这一在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概念。香港学者张冠文就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人创造并传播有效信息的一种素养”[1]。可见媒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它让人们学会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并解读鉴别世界,这一切都来源于人们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上。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素质教育带来一定影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尤为 重要。

1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问卷调查

1.1调查目的

开展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影响的调查,目的就是为了调查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媒介素养的水平,也明确了我国高校媒介素质教育的发展情况。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存在的影响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在未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质量。

1.2调查布置

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展开,其中包括了个人信息调查和问题调查,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了信息获取的方式、详细内容、途径、目的等。调查对象选取了某市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300名学生,其中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到100%。此次问卷调查范围广且涉及人群种类多,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1.3调查方法

调查在3所学校以抽样形式展开,每所学校调查样本100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媒介信息获取方式、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辨别、使用、评价和道德规范等。

1.4调查结果

在问卷调查后的结果发现,在这个接触新媒介最广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对信息碎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普遍匮乏现象。其中有94.31%的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信息碎片化,有4.34%的大学生只能说出它是碎片式的信息,而只有1.35%的大学生能回答出信息碎片化的基本概念是整合的信息。对“媒介素养”这一关键词的概念了解程度则相比碎片化好些,但也有53.49%的大学生不了解其概念,而表示略知一二和非常了解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28.31%和18.20%。该调查表明,大学生虽然生活在信息时代,但是对碎片化这一基础知识概念的了解情况还是尤其薄弱,但这并不能说明如今海量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没有给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媒介素养提升带来任何影响,只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辨别意识存在差异,而客观影响还是积极存在的[2]。

2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查阅知网资料显示,目前已有很多研究专门就大学生对新媒体及信息碎片化的了解展开了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媒介素养的水平,以便明确我国高校媒介素质教育的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缺失及对策研究提供基础[3]。时展影响大学生教育是必然的,信息碎片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及方式,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说。

2.1积极影响

1)有些碎片化信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人们学会对信息加工并处理后才能使用。问卷调查中显示有49.88%的大学生懂得搜集碎片信息后进行分类整合后再使用,更有91.35%的学生懂得通过某一专题研究来结合碎片化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再使用,这说明了目前的大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已经有很大提高,他们已经适应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些对媒介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新媒体时代,信息丰富、开放,资源可以共享,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受众都充分享有话语权。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可以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心声和个性。

2.2消极作用

信息碎片化导致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极大冗余和快速饱和,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垃圾信息,不但危害社会,也让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错误导向影响。在问卷调查分析中有75.68%的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碎片时对自己的信息筛选处理能力缺乏自信,而有84.41%的大学生则在浏览各种碎片化信息时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难以辨别真假信息,这两组数据就超过了总调查对象的80%以上,这说明了碎片化信息对大学推广媒介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阻碍,它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降低了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认知程度。冉龙燕[4]在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中的调查表明,70%的大学生倾向于接受视频、图片等形式传递的信息,只有27.96%的学生乐意潜心文字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多媒介获取知识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更加随意化和极速化。

3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3.1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大学生首先要建立自我网络信息消费意识,懂得依靠自己在媒介素质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来提升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降低对网络信息的依赖度。另外,大学生也应该不断学会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与技术,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学习网络舆情信息系统知识、从多个渠道了解每一条信息的来源与原因真相,提高自己拼接碎片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媒介素质和信息 素养。

3.2学校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创造优良媒介环境

高校可以借鉴其他信息传播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学会西方国家对社会关注实际问题、追求事物本质、重视提升学生信息应对能力的教育策略,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教育工作机制,由学校引导,分析学生在实际中的媒介素质教育情况,提高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开设不同角度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讲座,满足学生对媒介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学校也要及时更新媒介设备,时刻保证高效内大学生媒介健康使用环境[5]。

4总结

碎片化信息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即时性和简易性,所以它对于大学生媒介教养的提升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也为素质教育过程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只要高校积极正确开展媒介素质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碎片化信息对自我媒介素养提升的冲击,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就能养成正确判断和使用碎片化信息的能力,适应时展脚步。

参考文献

[1]段雨欣.浅析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管理[J].才智,2014(19):50.

[2]田维义.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J].现代传播,2004(6):93-96.

[3]周淑娜.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14-40.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70-04

1 现有课程设置中媒介素养课程的欠缺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1]。目前高校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只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轻微调整,大都设有现代汉语、文学原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文秘人才必备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导致文秘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现代传媒化生存的需要。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作为现代文秘专业依托的二级学科,已开设42年,继承了原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办学传统,为现代文秘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的汉语言文学也开设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储备了充裕的师资力量。与开办初期相比,现代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逐年增加,增加的课程侧重现代文秘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公共关系、文案写作为主。目前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的主干课程有20多门,其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重庆文理学院招生简章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是文秘专业的母体专业,指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中有两条与媒介素养有关: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撰写各类公文、应用文;掌握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协作或独立处理文案工作。招生简章还规定文秘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培养要求中没有明确新闻写作能力,尽管有对信息采集的要求,但主干课程设置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把媒介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是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力描述”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但只有10学分,毕业总学分为185学分)。现代文秘教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三者并重,媒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有时媒介素养甚至是人文素养的代名词,但媒介素养课程分量不足,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2011级学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表共有13门课程,只有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媒介素养有关。这学期现代文秘专业总课时为622,新闻采访与写作为48课时,仅占7.7%。而该校这学期2012级文秘专业的学生课程表中根本就没有媒介素养的课程,2013级开设了与媒介素养稍有关联的摄影与摄像(64课时),但仅占总课时的7.3%。该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基本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略有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但比例很小,选修课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其他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也大都没有媒介素养课程。

2 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

从重庆文理学院2014届68名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得知:就业率达到98%,其中5人考研,23人报考公务员,14人到各类企业,6人到中小学工作,其余正在通过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具体单位。公务员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理想渠道,媒介素养不但是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和学校工作之必备,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生向任课教师反馈了不少关于工作适应性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媒介素养影响文秘实际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秘书工作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脑力型职业”[2],信息传播本来就是秘书工作的重要方面,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自媒体兴盛的传播环境中,处理各种信息更是现代文秘工作的绝大部分任务。他们得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和调整工作安排。他们必须保持各种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取舍,领导秘书还必须把经过自己筛选的有用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以便于领导决策。现代文秘还得通过各种媒介本单位的信息,以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同时为领导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也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行政机关的秘书要与各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媒介当做政策法规的平台,确保政令畅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政机关的秘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既可以为党政机关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又可以为党政领导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2]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也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支持,无论是观念的广泛传播,还是产品的行销,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

为适应政务信息化的需要,现代文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技能,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和文档管理,刷新政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工作圈子微信群,便于开展工作,利用网上社交工具组织、策划活动,会议通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可视电话会议,发起主题讨论,并对会议和讨论情况记录备案,整理成电子文档,方便保存和查阅。现代文秘还必须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随时利用手机上网,确保特殊情况下工作不被耽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行政性,还应突出“企业性”。据调查,文秘毕业生有90%流向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3],由于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秘书往往身兼多职,这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和海量的媒介信息,现代文秘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认知能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批判能力;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整合能力。这些业务能力能否过关与他们的媒介素养高低密切相关。“基于现代媒介信息社会中秘书岗位业务能力对媒介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4]

3 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媒介素养 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5]指公众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能力。在此范畴中,识媒是基础,指公众认识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包括公众对新旧媒介特性的认识、对媒体机构的认识、对传播运行机制的认识、对媒介所传信息真假的判断、对媒介所遮蔽的事实的认识;触媒指公众接触媒介并感知媒介立场;用媒指公众运用媒介及所传信息为生活、工作服务,包括新闻、筛选有用信息、恰当对待商业广告和虚假宣传、利用媒介获取知识和表达情感,通过新媒介(聊QQ、打游戏)调节情绪等,正确、合理、批判性地使用媒介建立在科学评价媒介的基础上;制媒指公众参与制作媒介内容并完善媒介,主要是媒介作品的生产,媒介作品包括产品介绍、企业形象和党政形象的媒介呈现、活动策划(大型会议会展的策划与组织、各种庆典活动的礼仪培养与训练)的媒介呈现及宣传等等。制媒的能力要求最为复杂,包括采、写、编、评、摄(影、像)、录(音)、播等,不但要能在媒介传播信息、发表观点,还要善于与媒介机构打交道。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新媒体视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新媒介素养的六个维度: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以及促进新媒介生态良性循环[6]。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能够涵盖媒介素养的这些范畴和维度。

传统文秘课程忽视媒介素养,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随意化,依师资增减模块;实践课程模块未成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欠妥当;没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不具备前瞻性[7]。对此,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整体功能性原则、应用技能性原则和适应发展性原则;把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针对文秘岗位,凸显媒介素养;完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的系统化,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实践课与理论课并重;适应现代文秘工作的特殊需求;注重媒介素养的能力提升;注重新媒介的认知和它在文秘工作中的使用。

现代文秘一般就职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公关、档案、宣传、营销、策划及管理工作。现代文秘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出谋划策能力、宣传广告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等等。良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文秘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传达文件精神和领导意图、上下级沟通、内外交流等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替领导撰写发言稿、安排工作日程、部署行动计划等都需要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现代文秘得根据政策法规和领导意图组织员工共同努力,协调各部门行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现代文秘推进工作的必备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社会形势,现代文秘必须能够出谋划策,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单位员工度过难关,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秘书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现代文秘与传播媒介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现代文秘必须具备应有的宣传广告能力,好好利用媒介宣传政策和主张,或为产品做广告。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营管理,无论是党政文秘还是企事业文秘都应懂得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为单位谋得好的发展,让单位内部井井有条。而公关交际能力则能为单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各种关系,清除事业发展的外部障碍,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围绕以上能力的提升,现代文秘专业应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

从通识教育层面看,要普遍提高公众素质,必须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利于政府议程、公共议程和媒介议程的统一,使公众理性对待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让大学生应对信息电子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媒介,高等院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定为通识必修课[8]。

从专业教育层面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新闻传播学,围绕现代文秘专业能力提升介入现代文秘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系列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理论、新媒介概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实用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辑学、播音主持艺术、纪录片创作、网络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实务、新闻美学、摄影与摄像、广播电视栏目策划、广播电视作品赏析、形象传播学、媒介批判、受众研究、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等等。

政务信息化要求现代文秘教学计划中增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提高文秘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水平[9]。因此,《信息传播学》应成为现代文秘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

4 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论证

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托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设置常规的媒介素养课程,把它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聘请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院校的名师,以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分专题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使文秘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能够获得拓展知识面的机会。

构建促进现代文秘能力提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这是提升现代文秘能力的直接手段。体大虑周、科目众多的媒介素养专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模块:知识类和技能类。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设置必修的媒介素养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考核体系。

二是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这样既能缓解媒介素养师资紧缺的问题,还能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文秘专业的学生与非本专业但具有共同课程爱好的学生,尤其是媒介素养专业的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国内有几所高校进行了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的“传媒素养”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也供文秘专业的学生选择,并纳入选修课考核体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播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将媒介素养纳入培养范围,尽管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其实,与“传媒素养”、“传播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类似的“媒介素养概论”、“媒介认知”、“媒介与生活”等大众化的课程均可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当然,现代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文秘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文秘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便将来更好地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或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合并上课,或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提升媒介素养,以解决课时、师资和教学成本等矛盾。

笔者对部分文秘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大都不排斥媒介素养课程进入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如何利用传播媒介提升自我形象、如何与传统媒介机构打交道、如何辨别媒介信息真假等问题很感兴趣;其中还有文秘专业学生向往媒介工作,这尤其应该引起文秘专业教育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王箕袭.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6):133.

[2]李谋冠.现代秘书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J].秘书之友,2011,(11):12.

[3]黄建聪.对文秘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3.

[4]林素真.探析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07-109.

[5]米丽娟.媒介素养科学内涵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42.

[6]狄丛丛.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篇(8)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如今的信息社会,媒介对于人们的生存像水和空气一样,对伴随媒介发展而长大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具有影响。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一)中国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

1.社会转型与媒介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大众传媒经历了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在与我国社会转型互动共生发展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正在发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转型、民本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传播活动网络化、传播渠道复合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产品形态多媒体化、信息流通全球化等特点。市场化转型中新闻传媒业的身份企业化了,新闻传播的理念、观念变了,经营方式和运作手段市场化了,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开始显现,传媒的娱乐功能开始释放。民本化转型使得媒介角色从单一的向信息传播工具转型,民众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媒介、积极地选择和接触媒介、有效使用媒介,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2.媒介文化全球化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成为一种工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手段,利用媒介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其他国家渗透。文化的多元,带来价值判断的迷失,面对全球化,一个国家要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传播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媒介的认知、批判、运用能力,让他们了解传播环境,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提高面对外来信息的免疫力和回应力。随着中国进一步走向富强,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舆论形势,意识形态的交锋在所难免。通过媒介教育提升青年一代的媒介素养,放眼全球接受和吸纳来自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同领域的前沿信息,缩小信息鸿沟,同时加强对西方媒体舆论的辨析和防范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突出问题

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形成的低层次状态,对媒介的功能、作用及影响认识不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明显。

一是对新媒介过密接触、过度依赖。特别是现在手机功能日益强大,与互联网“联姻”后移动上网十分便捷,大学生渐渐疏远印刷媒介,远离书本。部分大学生无节制地接触新媒介,沉溺其中,耗费大量时间,漫无目的地浏览信息,寻求感官刺激,把消遣娱乐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

二是对媒介的认知和对媒介信息的评判辨析能力不强。在主动辨析媒介信息和自主解读媒介信息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对他们产生误导,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媒介对他们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以致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三对媒介及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不能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能提供的内容联系起来,缺乏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对媒介强大的学习功能使用不足,媒介技能单一,媒介信息制作的能力较弱。有时在网络信息时缺乏责任意识和成熟思考,造成不良结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一)“防御”与“建设”并举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率先提出并倡导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30年代以保护主义立场抵制、抗拒媒介;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80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批判性解读;90年代以来开展参与式社区行动,即基于新媒介技术及互动性推进积极的公民社区,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以促进大众媒介与公众的相互培育和造就。

早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以“防御”和“保护”为出发点的。但随着时代和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增添了“建设”和“使用”的目标和内容。就中国而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公众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削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公众自主利用媒介,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资源的机会,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通过“防御”与“建设”并举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信息时代清醒的“媒介公民”,成为媒介信息负面影响的自觉“抵御者”,以及媒介信息积极、主动的“获取者”、“解读者”、“使用者”。

(二)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

西方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摸索中,积累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其内容体系建构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社会转型和媒介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欧美国家相同或类似的许多媒介问题,如内容低俗化、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方面的问题。同样的媒介问题,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内容和模式的可参照性,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然而,对西方经验的“拿来主义”必须遵循的前提是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倡导是在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转型、全球信息革命带来新的不平衡这三重语境下进行的,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和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简单照搬、套用是不可行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构成

媒介教育的内容丰富,借鉴发达国家的媒介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媒介环境和现有的媒介素养状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科学认知媒介

科学认识媒介,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是媒介素养的基础。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不同媒介形态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自的传播特点,媒介发展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影响,不同媒介的文本构建原则、意义生成方式和解读方式。了解媒介组织,媒介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媒介传播的影响,了解国际媒介霸权主义。区别“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比较媒介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境等真实社会关系。认识媒介对人的多种影响,审视与思考个人与媒介的关系,做具有主动意识、自觉意识的受众。认识媒介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当接触媒介对个人造成的多种危害,合理选择媒介,接触各种不同媒介,减少对新媒介的过度依赖,提高媒介使用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力。

(二)正确解读媒介

大众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其精心构建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大众传媒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立场、传播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筛选信息,从而使部分真相隐匿不见。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包括培养大学生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建立对媒介信息欣赏与批判并举的反应模式,充分理解媒体构建的本质,充分探究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媒介建构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各种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获得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结论。明辨是非,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自控力和抵抗力。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信息鸿沟,提醒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开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全球信息化使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有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同时逐渐加深了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如何维护信息、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是一个严峻问题。我国虽然已成为媒介大国,但不是媒介强国,在资源占有、传播方法、经营管理等综合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信息的单向传播和不均衡的文化交流,给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文化观念等带来了方便。因此,我们应引导和教育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以高度警惕。

(三)合理使用媒介

在媒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媒介使用能力关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学会利用媒介提高自己,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会驾驭和使用各种媒介,熟练使用数字媒介又不疏离印刷媒介。能利用媒介接受教育,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有效利用传媒资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检索和下载有关内容,为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能利用媒介扩大交际面,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技能,更广泛地与他人交流、探讨;能很好地使用媒介的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格调和品位,做到不放纵自己,不沉溺其中。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善于利用媒介“发声”。知道如何利用媒介工具制作自己的信息,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即时有效,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善于表达正确思想,参与社会生活,影响媒体重建更好的文化品位,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这是对媒介素养较高层次的要求。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树立传播行为的责任意识。当今这样一个web2.0时代,网络的交互性赋予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可以实现自我传播。但必须明确和强化的是任何个体信息时都应当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当今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如火如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也势在必行。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分析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媒介教育的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媒介发展的国情,确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05).

[2]罗以澄,黄雅堃.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J].当代传媒,2009(09).

篇(9)

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媒介所带来的各种信息时所体现的选择信息的能力、思辨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利用媒介为个人完善、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当前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无孔不入的媒介已经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精神生活。大学生作为媒介受众的重要成员,每天都在接收传递和各种信息,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如何提高他们甄别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从而完善他们自身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显得更加迫切且意义重大。

一、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成长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法律道德素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大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意味着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和传递信息,更好地适应媒介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尽管大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受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等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对这些信息总是做出准确的判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在媒介环境中学会选择和思辨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身处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大众传播在发挥强大正功能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媒介、分辨鉴别媒介信息,使媒介信息为自身发展所用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一)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弱

根据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为主体的问卷调查”,他们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较好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形式,更表现出较强的接受和驾驭能力,而且以多种媒介形式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来源。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许多大学生能迅速的获取信息,但无法对信息本身作出准确的评价。面对媒介上的海量信息,无法对各种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更为深层次的内容作出判断和反思,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不强。

(二)少用媒介发展自我

根据清华大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为主体的问卷调查”,有48.7%的大学生选择“娱乐休闲”,只有20.3%的大学生选择“考试教育”。我们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的是受访者表示出对娱乐休闲类信息的浓厚兴趣。这反映了大学生使用媒介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人还是占少数。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工具,但许多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只是为了娱乐消遣。

(三)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弱

当代的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制作和流程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较弱。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是大众媒介应用的重要群体,由于缺少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运用情况喜忧参半,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将具体讲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家庭成员读大学生的关怀和影响是其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应该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引导一些因为现实交往障碍而寻求虚拟交往方式的大学生摆脱网络游戏沉迷。塑造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公民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各高校要灵活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做法。其次我们要建立专门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师资培训制度,尽快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师资培训制度。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社会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社会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一方面国家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鼓励相关的公益性组织和社团对我国高校学生和网络媒体的关系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工程。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为高校学生提供良性的媒介服务和消费。网络媒介要注入关爱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大力弘扬优秀网络文化适时推出喜闻乐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各种新式媒体的推出往往会引起青年一代的追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广播、书籍的冷落。在鼠标与键盘敲击形成的信息世界中,熟读、精思、审问似乎已跟不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迷失、文化体验的缺乏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有害的关系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类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在人们习惯于“快餐文化”的今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传播和更迭。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同时蔓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信息甄别能力,容易陷入信息沼泽。生奇志等人从对媒体的信任度、对新闻报道的真假进行辨别的能力、媒体报道对公众的影响三方面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不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25%的大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5]。信息的巨大冗余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来浏览,而学习型、知识型网站不占主导地位。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引发社会问题和家庭悲剧,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在网络上出言不逊、语言暴力、人身攻击;有的法制意识淡薄,为追求新奇和刺激,编造网络谣言吸引眼球,提高人气和点击率,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对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起到推动作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同时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普及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媒介批判能力和加强媒介素养道德教育等措施,构建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当媒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型媒介层出不穷,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使身处其中的人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新媒体在弥补传统媒体出版周期长、传播范围窄的不足的同时,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又导致大众陷入认知上的误区,对纸质媒介等传统媒体不能正确看待。青年一代冒险精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媒介教育工作者需要广泛接触和尝试新媒介,不断提高媒介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虽然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媒介传播的表达方式和理性认知还需要提高。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教育和引导时,应本着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原则,不是简单告诫青少年远离网络、远离游戏,而是指导他们正确使用。

篇(11)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由于使用的媒介不同,人类已经经历了四个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随着web2.0 时代的全面到来,相应的网络应用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渠道也出现新的形式。从“门户网站”到“微博”,人们摆脱被动的信息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媒介素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3 年11 月22 日上午10 点30 分许,青岛市输油管道泄露爆炸,造成62 人遇难,136 人受伤。11 月24 日新浪微博中出现这样一条博文“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48 条人命死亡,当地报纸却噤若寒蝉。这不是媒体人的耻辱,而是背后维W思维的耻辱。官媒除了宣传各种批示,只知道让网友点蜡烛煽情。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丧事当喜事办的闹剧?请公务员们最起码对得起工资,防患于未然、危机时如履薄冰、沟通时真实透明。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同意请转发”,此条微博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其转发评论量特别高,青岛当地的几家主要纸媒也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但事后这条微博却被证明是不符合事实的,《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等几家主要报纸都对爆炸事件做了详细报道。12 月初网上流传一则新闻说一名10岁男孩充电时玩手机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手掌被炸烂,并配有图片。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微信” 等工具被广泛传播,一时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恐慌。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条虚假新闻,手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男孩不正当操作造成的,手机充电并不会造成那么大危害。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使得人们在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同时又可以传播信息。这在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造成虚假、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大量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辨别和抵制这类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历程

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①另外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认为,“媒体素养即公民对媒体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接触、使用媒体,更以多样的形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体素养。”②我国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保护主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公众开始意识到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对青少年有不利的影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增强青少年对低俗信息和不良内容的批判能力;二、注重辨识能力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注的焦点从保护主义转移到如何增强人们区分“拟态环境”和真正的现实环境的能力;三;能动赋予权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这个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媒介素养的理念包括选择、分辨、评价媒介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我国国内传播学者陆晔在《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经历了四次“范式转移”的变化。一、20 世纪30 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二、20 世纪60 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三、20 世纪80 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③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比例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黄金时期,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最初的使用和推广者都是大学生,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普及率相当高。根据2011 年CSM 进行的两次大学生媒介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大学生接触的所有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比例最高,为99.3%。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互联网与手机在2011 年整年的日使用指数均高于80%,远远高于其他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而且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能力也较强。在web2.0 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在信息的海洋里,大学生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信息,该怎样去处理自己与媒介的关系,这些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所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介使用的认识

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其对新媒体使用的认识不够充分。拿“微博”这一网络应用工具来说,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开通了网络微博,都会使用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可是关于微博上的信息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谣言及不良信息,甚至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根据自身的小规模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一共发放的50 份调查问卷中,47 位调查者都在使用微博,所占比例高达94%。但是在开通微博的原因上,被调查者的动机就显得多种多样,其中“跟潮流”、“记录生活”、“关注热点,发表观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50%、78%,这说明大学生主动利用“微博”当做自己的“麦克风”,去发表自身的观点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另外调查问卷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关注的人大多是明星(所占比例42%),现实中的朋友(所占比例78%),对业内资深专业人士(所占比例40%) 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低,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的信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发布微博的形式也较单一,68%的被调查者只是发表文字微博,2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发布图片,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会发布视频。虽然自身的小规模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即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web2.0 新媒体的本质理念,大多数人只是把这种媒介只是当做一种娱乐工具而已,还不能充分利用web2.0 新媒介。

3、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要求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应对当今媒介过度商业化以及信息超载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媒介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各类信息传媒行业无不打上金钱和效益的“烙印”,一些媒介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大量传播一些低俗的信息。在互联网web2.0 的时代下,“ 微博”“SNS” 等新的应用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让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去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这些都急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题内容

英国大卫·帕金翰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指出人们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保护主义④。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超越“保护主义”而采取“能动赋权”的研究范式。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参与式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批判性的自主地利用网络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传媒人素养来参与创造网络内容。当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大学生对当今新媒介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媒介的传播理念,以及熟悉运用各种网络应用工具。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web1.0 升级为web2.0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web2.0 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及知识水平以增强抵制和识别网上低俗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拒绝网上不良信息;另外还需要大学生平日多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增强对网上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识别和抵抗能力。

3、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信息创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责任感。在大学生明白自己成为网络的主导者的前提下,要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如何说”和“说什么”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传播权利,做好对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首先不能传播虚假的和色情的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播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71-273

③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④大卫·帕金翰,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⑤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