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

篇(1)

临床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对疾患,对其直接实施治疗。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为目标。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还要具有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临床医学侧重实践,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培养精湛的操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作为医学高校实验教学重要的课程之一,在使学生完善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开拓思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因其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夯实学生实验技能基础,培养良好实验学习习惯十分有利。开设此门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1]。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

教师反映,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质量较差,教学效果不显著。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积极性差、发生器材损坏、仪器故障、结果精确度低等现象。通过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首先,刚刚由高中进入医学高校的学生对部分实验操作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但没有真正操作过,欠缺实验操作锻炼。其次,学生对于即将接触到的更专业的实验器械如何使用、仪器设备如何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等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学生只是在实验前接受教师笼统片面的讲解,甚至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完全没有此环节,在未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就投入到了实际操作中,畏难、得过且过思想在学生们中传播。因此,从2017年起我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使学生提前掌握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较早进入实验学习状态,形成良好习惯与思维方式,提高后续实验课教学效果[2,3]。

二、课程的设置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涵盖机能学、形态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内容。经过学校教务处与相应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商讨,针对上述问题,各学科教师精心挑选并整合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形成了涉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各学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根据实验室使用情况及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每项内容2学时。每堂课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验室安全教育:此部分内容在实验室中进行理论讲授。包括进入实验室的各项要求,如着装、携带物品、纪律等;水、电、煤气使用注意事项;实验中伤害处理措施、如动物抓挠或咬伤、化学试剂伤害等;应急疏散,如安全出口位置、路线等;应急设施的使用,如灭火毯、消火栓、灭火器等。(2)机能学实验技术:包括实验动物的捉取与固定方法、标记方法、给药方法、麻醉方法、采血方法;手术器械的使用。该部分还包括不同实验动物介绍及适用范围,动物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实验动物使用时的伦理法规。(3)形态学实验技术:以制片和染色技术为重点。(4)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如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器材灭菌包装及高压灭菌器使用,培养物的配制,菌苗接种技术。(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主要向学生介绍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其中包括不同容器及量具的使用,如容量瓶、吸量管、微量移液器;层析技术;离心分离技术;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电泳技术。

笔者依以往的教学经验看,这种课程内容的设置,针对性强,时间安排科学,学生依从性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状态

由于授课对象为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入校新生,学生对从事医学事业都充满憧憬,能够提前来到实验室,很多同学在上课前就会主动同教师交流今后的职业规划与理想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相关问题。本人及其他教师都会与学生耐心探讨,正确引导,强调在逐梦的同时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做起,掌握基本技能是根本。笔者认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此可建立良好的依赖与信任情感。另外,学生对实验室中的器材、试剂、仪器和教师所讲内容都感到很新奇,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强烈。在操作前,教师对本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强调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并亲自示教,从细节中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态度。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和教师互动效果良好,及时反馈问题及意见。学生的这种实验学习状态在入学伊始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注重讲授方式,维持并延续学生的探索动力。

四、课程考核

这门课程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目标,考核时除考察实验报告的书写以外,还增加了小组互评,课堂操作以及笔试的形式,从多角度强化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具体做法包括:(1)强调实验报告的书写。针对学生不明确书写实验报告的目的和要求的问题,教师在课上进行了详细讲解,比如强调实验报告是对自己本次试验的详细总结,包括实验原理、目的、操作过程、现象或问题、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实验报告的书写可作为进行下次类似实验的重要依据,同时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实验报告书写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20%。(2)学生自我督促,小组互评。在学生充分练习后,教师命令小组间进行比赛操作,在操作的规范性、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相互评价并当堂做出报告,教师根据报告总结并强调多发问题。(3)教师考核操作。在每项实验内容结束前,教师依据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进行操作考核,以此评价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況。这两部分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4)笔试。在开始下一项实验前,以试卷的形式对上一次实验操作进行考试,以此强化学生记忆和再次审查学生掌握情况。此部分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30%。

通过这种多重考核方式,学生对各项实验基本操作烂熟于心,精通于手,并且对日后实验课程跃跃欲试,充满期待。

五、实验技术教师参与授课

篇(2)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026―01

口腔科学是医学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以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领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病理学、口腔生物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预防学等多个学科。教学内容繁多,但学时有限,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常常在考试结束后对口腔医学知识遗忘殆尽。近年来,作者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口腔科学教学的特点

口腔科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器官、颌面部硬软组织、颞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其了解口腔颌面部的基本知识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

一方面口腔疾病与许多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口腔系统可间接反映全身其他系统的病变,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未来临床水平的提高,为其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口腔科学本身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口腔科学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其解剖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有其特殊性。加之,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没有具体操作的实践机会,对口腔基本知识但缺乏感性认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空间想象力难度较大。

2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工具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书、一份教案,有的更加简单。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的板书,费时费力,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知识信息载荷量受到限制,难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所讲解内容,且所使用的教学道具,如挂图仅能展示一个平面结构,而不是一个三维立体形象,缺乏立体感,不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动态地展示口腔器官(如牙齿、颌骨形态及颞颌关节等)立体形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种优势属于它自身的技术优势。

3.1新颖:传统教学模式延续了上千年而没有多大新的变化,多媒体的出现一则让老师感到新奇,引导督促他们去开发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则学生对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早已厌倦,面对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还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甚至是制作可见的欲望。因此从客观上讲他诱发了师生了解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3.2形象直观: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多媒体可以包含图象、声音、动画,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能集中精力听课。临床医学中的口腔医学教学,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理论性较强。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多媒体使文字和图片紧密结合,做到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简捷流畅,多媒体所具有的三维动画效果,可衔接视频,可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如在常见疾病的讲解中,可以在理论讲述后,辅以大量的临床常见疾病图片,使学生对口腔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还直接引导学生观看三维动画、临床医生的实际临床操作,使学生对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临床诊断治疗等过程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必要的添加、删减,及时跟踪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学生备份后在课外时间及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巩固了学习效果。多媒体的这些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得快、学得懂、学得透彻,收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境界。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篇(4)

( 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医学知识较枯燥并且抽象,该学习阶段开展临床案例讨论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的案例和实景查房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条件允许时,学生对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问诊和康复评估,使其有机会接触常见的医患关系,培养其作为未来治疗师( 士) 的同情心和自信心。

( 二) 提高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临床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记忆、串联所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如在帮助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康复的案例中,学生或许能够将之前所学的脊柱的结构、关节的运动、炎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点顺利地整理起来,然而关于纤维化和骨化、异常免疫应答这些相关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淡忘或根本没印象,导致学生对该病的产生原因揣摩不透而影响康复治疗。因此,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明白其应该注意哪些知识的掌握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 三) 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临床前期通常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容易反复纠结于一些表象而偏离讨论的主题。如果在讨论课前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讨论要点,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单。那么通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接触十多个相似病例,逐渐达到触类旁通,讨论课也同时训练了学生提炼问题和归纳核心信息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案例讨论课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认真设计、管理案例学习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

( 四)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有效引导和适当的评估能提高讨论课的效率和质量。承担讨论课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 教师和医师或康复技师) 资格,教龄在5 年以上。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拥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康复知识。

( 五) 提高考核效率

讨论课的考核评估与传统的笔试不同,除了课上得分和平时任务单的得分之外,采取研究生答辩方式,现场抽签分析典型案例,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这样的评价效果更加客观新颖,学生3 人一组参加最后答辩,在提高考核效率的同时也激励了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 六) 促进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案例更新及时。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在发展,人们的康复理念在发生变化,康复设备也在逐年更新。因此,对临床案例的收集整理也是年年更新,紧扣专业特色。更新案例可对我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提供及时的反馈性信息,推进深一步的改进。

二、案例讨论课内容的设计

案例讨论课是一门独立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与基础课程基本同步开设,学生有机会接触患者,参与讨论相关案例,因此属于实践课的范畴。讨论课案例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全面性、典型性及真实性,同时考虑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以康复科、疼痛科、骨伤科案例为主,全科案例、心理咨询室案例为辅。所选案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贯穿基础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基础医学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标准共同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出主题案例,同时注意体现整个治疗过程的细节。每个主题案例的提示问题基本囊括讨论要点,数量为5 的倍数,设计紧扣核心知识点,富于启发性和实用性。如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外伤休克术后康复案例,解剖学可以问股骨的结构、血管神经走向,组织学可以问骨痂的形成特点,生理学可以问微循环的特征,微生物学可以问感染容易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病理生理学问休克的特点,影像学可以问下肢X 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等。也可以出现跨学科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不要太多以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整理好的病例统一收入校本教材案例讨论课中作为主题案例,每年更新一次。学生的每次讨论课设置1 - 2 份主题案例,另外的随机案例视病房当时情况而定。

三、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 一) 开设时间

基础医学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下半学期,持续到基础医学课程全部结束或延长至专业课开课,随意性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减少遗忘,同时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讨论课随意性较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数量、师资设备的分配等问题。

( 二) 开设地点

案例讨论课开设地点由教室转移到我校附属医院病房、康复训练大厅或作业治疗室等地方,会议室至少能够容纳30 人,设有书写板和多媒体系统。学生在每次上课前20 分钟随主治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查房,查房目标明确,只针对本次讨论课的主题进行。学生查房时认真听,注意记录,在患者允许条件下可以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此举使学生有了当治疗师的感觉,由意境转化成角色,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力。查房后在会议室集合,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下发任务单。

( 三) 组织形式

案例讨论课没有固定的学时,只要将案例讨论课中的主题案例讨论完即可。每堂课时间为45 分钟。每个讨论组固定学生30 人,教师1 人,5人为一固定小组。讨论课不计考勤但不允许迟到和早退。每次讨论课由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一周将主题案例及提示问题共同发至讨论组群邮箱,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案例。要求学生对患者的症状、损伤程度、发展过程及康复方向进行推理判断,写出发言提纲。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和资料,组内成员也可以相互交流或请教专家学者。前半节课每小组代表对提示问题进行抽签发言,其余组员自由补充。由带教教师对该组成员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如对发言的结果提出质疑,并就自己的讨论结果提出看法,教师可根据其回答情况对该组适当加分。该激励措施往往使学生的讨论课气氛活跃,各持己见,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局面,此时,教师只需控制课堂秩序,不必详细解释原因。后半节课主要讨论查房时见到的随机案例,同时就之前未达成一致结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指导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下发任务单,总结的关键在于对主题案例的总体理解与把握。任务单是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课后提交的一份有关讨论结果的综合报告( 针对每个主题案例的发病机制)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整合入每位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 四) 考核方式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组成包括: 课堂回答问题得分,任务单得分和案例答辩得分。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因此,考核的重点在平时,每次课的回答问题情况占总成绩的50%,任务单的书写情况占30%,最后的答辩得分占20%。今后计划将案例讨论课的成绩列入实习分配的参考范围中,优先考虑安排表现突出的学生进入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实习。

四、案例讨论课的效果评价

篇(5)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淑亚,崔为发,牟青杰,等.高等(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

[3]陆亚琴,张桂林.PBL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影像专科《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思维教学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4).

篇(6)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23-625

篇(7)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在非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临床学科开展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工作。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篇(8)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篇(9)

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中多学科渗透、配合,以完成临床医学诊断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作为一项综合性应用学科,任何单项学科的技术发展都对检验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化学、物理学、光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也使得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成为了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目前,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应用于临床的诊疗,同时还在卫生预防、保健、康复等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机构设置、规模建设、普及率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临床检验科室成为了医院机构的基本构成单位。针对临床医学检验需求,应首先了解临床检验技术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控制与管理、强化临床检验科室的管理、强化检验质量的控制与评测、强化新技术应用评价等工作。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中,多以检测技术规范为基础开展临床检测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实验室设置、仪器标准化配置、制剂管理以及科室管理等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临床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现代医疗结构针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完善,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方法的提出、解决方法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价等工作促进临床检验事业的发展、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1.3鼓励医学检验设备企业发展,促进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

在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中,临床医学检验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加强对医学检验设备企业的扶持、鼓励医学检验设备发展,能够促进医学检验设施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政策扶持、利税扶持等,使医学检验生产企业能够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进而使设备生产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进行设备研发,以此促进医学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1.4以临床医学检验科室管理为基础,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

为了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鼓励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应在传统检验规范基础上,加强统一标准的出台。以统一的规范、标准指导临床医学检验科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此保障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对人员素质的考核规定、人员在职学习规定等硬性标准的,保持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先进性,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针对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及新设备应用中还应加强与设备厂家的沟通。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预案,保障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

1.5加快临床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中,各大院校及科研机构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许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未实现产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现代科研机构及各大院校应加强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针对一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成果转让费用的情况,研究机构可以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转让门槛、同时开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经费来源,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以经验交流为重点,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验人员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的一线人员,他们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有着极大的发言权。但是,在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中,由于缺乏这类人员的参与,导致了许多技术实际应用操作性不强、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单位应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究中,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经验交流和技术交流。通过交流活动使技术研究人员了解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此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检验的需求,加强研究工作中检验时效性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篇(10)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 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76-01

医学教育类专业是目前我国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同时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高度青睐。随着各个学校医学专业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使各级医学教育体系迅速崛起,然而也造成了喜忧掺拌的局面,即毕业生就业压力猛增,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办学模式过于陈旧等。而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医学中专教育从中专教育体系中被慢慢剔除或医学大专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次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受限,进步迟缓,因此,如何对医学专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

1.缺乏指导性意见

医生的医学素养标准提高了就等于为医学专科教育套上了绳索,这就迫使医学工作者不得不改变临床医学专科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观念,更新医学专科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重新规划医疗教学授课内容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若不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不但培养不出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而且还会降低办学特色。所以,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改革方案,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但改革次重点怎样区别,怎样系统完善执行方案,怎样实现国内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这些研究内容由于缺少指导性意见,致使各个学校不能实现统一规划。

2.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将卫生中专升级为高职高专,所以学校内部开设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着教学模式转换、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扩建以及办公设备短缺或者引进不及时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不达标。教育部门、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尽管卫生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在2002年医学专业创建和设置问题共同了相关文件,但新设立的临床医学专科专业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心。

目前,我国临床专科医学教育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新创建或新升级的医学高职高专完成的,而对于怎样监管和控制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构建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却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和阻碍,成了这些学校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了我国目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工作核心和重点,毕竟这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协调性都极高的教育工程建设。

二 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的困境

1.目前我国医疗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并且实现了与国际医疗市场的完美接轨

专业医生标准和要求彻底实行制度化和平价化将会导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随着国外先进医学理念和医疗器械的引进,国内的医疗机构将逐步采用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职业医师考核制度将会更为严谨和苛刻,致使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人们摒弃。成人医学本科教育报考条件和限制极多,几乎斩断了所有普通医学专科毕业生接受成人医学本科教育的机会,上述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致使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黯然失色。

2.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将不能满足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事业的医学质量和服务态度要求的不断增多,各级医疗机构和医院都将录用人员的标准不断提升,将高学历作为录用的基本条件,甚至连社区的医疗保健员都要求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因此,医学专科毕业生常常会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困境。尽管小的城镇医疗单位还会为专科毕业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但毕竟条件有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医学专科毕业生将面临逐渐被医疗单位所抛弃的境地。

三 医学专科教育今后的发展出路

1.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

所谓的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是指以熟练掌握临床医疗技术为主的医疗服务人员,但并不是护理人员和物理诊疗师,而是各个科室以从事诊疗技术操作作为主要医学应用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各个专科学校可以依据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的发展方向,创建与未来医疗事业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国内高职高专医疗的办学特色,为临床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将临床医学专业更名为“社区医疗保健专业”

作为临床医学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从事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数量、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基本上都达不到相应的医疗标准,因此必须强化专科学校的医学培养力度,加强专科医学毕业生的医学素养,以缓解目前我国医疗保健人员用人紧张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