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系统服务保障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管理系统服务保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管理系统服务保障

篇(1)

按照相关的应用配置了7台服务器,供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站和数据备份等使用,尽量避免多个应用占用一台服务器,以确保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2.交换机

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配备了1台核心交换机,严格划分vlan,分割出办公网络、财务安全网络和服务器隔离区,5台汇聚交换机构成公司信息化基础网络。

3.网络及系统安全

网络出口配备了带路由功能并集成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硬件防火墙,对防火墙配置安全策略,启用了IPS阻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并对上网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为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影响,服务器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客户端亦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码。

4.网络建设

公司于2008年12月将网络出口线路升级为光纤10M,2011年又增加了一条与集团连接、用于数据交换的SDH数据专线,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5.其它建设

机房配备了4组UPS,用于保护核心设备,并解决在突然断电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机房中设置了恒温设备和防火设备,以保证核心设备的安全。

2009年4月,我公司终止使用于2006年开发使用的老网站,全面改版为新网站,并使用至今。

(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保障制度和系统管理制度是通过公司规章的形式,以保障信息系统稳定、有效运行。

公司的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保障制度和系统管理制度,信息化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设置、资金使用预算、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软件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应用考核办法、信息化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等,系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公文管理办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办法、财务管理信息化办法、综合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等。

(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要数据和敏感信息,因此,公司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安全保障主要从信息系统的全方位进行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启用内部系统入侵检测(IDS)和入侵防御(IPS),设置防火墙策略,有效控制系统服务和端口的访问规则。

做好设备相关记录的保存工作,硬件方案文档、设备配置文档、核心设备的系统日志定期妥为保管,视同机密。

通过集团SDH专线信道加密来进行数据传输,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等,确保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

备份工作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安全保障环节,是对信息系统的可恢复性提供的保障。公司指定专人执行,定期完全备份和实时差异备份;制定相关的信息系统备份管理规则,并定期检查和考核备份工作的执行情况。

防止病毒的侵害,检测和清除已经入侵的病毒,是保证所有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管理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提高操作人员防范计算机病毒的知识和意识;在信息系统中部署防病毒软件,以提供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和防御能力。

(四)资金保障按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近两年公司已先后投入了550多万元资金对原有的网络和硬件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引进国内知名的软件供应集成商进行合作,对系统重新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公司将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保障和持续投入。

(五)信息系统建设在集团公司的指导帮助下,公司与软件供应集成商通力合作,以满足公司现行管控模式、适应公司未来发展为前提,对系统重新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流程为线索、以业务为中心、以数据标准化为重点、以效益为驱动力”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了满足公司现行管控模式并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集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NC财务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1. OA办公自动化系统

OA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我公司已经实现了日常的协同工作,公文收发、业务表单审批、公共新闻以及知识管理等功能,公司企业邮箱也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

2. 人力资源系统

人力资源系统目前我公司已经实现了组织机构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招聘培训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功能,并且能够为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提供人员引用。

3. 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目前我公司已经实现总账管理、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报表统计以及财务分析等功能,公司对每个在建项目均建立有独立的帐套进行核算,实行一个项目一套帐。

4.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目前我公司已经实现了从招投标、合同签订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目前公司60个3000万合同金额的在建项目正式上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资料文件,业务单据能够可靠保存,随时备查;进度执行情况报表、承建合同情况报表、合同明细台账、物资收发存汇总表、分包结算台账、设备租赁费用台账、质量隐患一览表、安全隐患一览表、创优情况一览表、安全事故一览表等统计报表能够自动生成,减少工作量,增加准确度;收入支出、成本盈亏情况能够自动分析;集团客商、存货、成本科目等定义和管理全部一体化;

5. 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目前我公司实现了在建项目竣工资料的过程收集(预归档),OA公文文书归档、竣工项目资料归档等功能。

二、存在问题

按照集团公司和用友公司对信息化建设做出的总体规划,云南建设总承包公司在近1年的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应用上的问题需要用友公司配合解决和优化,情况如下:

1、NC系统收入管理模块的清单分析表中的预算清单不能够按结构码排序,大大增加了预算员信息录入和复查难度,应待NC 5.7版本解决。

2、NC系统进度管理模块存在当月实际进度不能统计下一月提前完成的工作项的问题,也应待NC 5.7版本解决。

3、NC系统物资管理模块存在项目出入库不能参照物资采购合同签订的物资清单的问题,这使物资采购合同不在物资管理业务流之中得到体现,信息相对孤立,不能查询合同的执行和结算情况,这是系统功能设计上的一大不足。

4、NC系统供应链模块存在入库单和出库单不能联查的问题,即不能通过入库单查询出库单,或者通过出库单查询入库单,只能通过批次号或人工查询,无法及时准确地定位跟踪到某种物资的出入库情况。

5、NC系统物资管理模块存在周转材料租赁过程中租金价格改变后,在租金结算的时候仍然按照原租金结算的问题,目前解决的办法只有让租金改变的周转材料先退场,然后重新进场,结算出的金额才正确。这是系统功能的缺陷,希望尽快得到解决。

6、NC系统成本管理模块的成本盈亏分析表,即三算对比表,仅能反应合同产值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不能反应目标成本与二者的对比分析,希望用友公司能够在报表当中加入分析字段。

7、NC系统风险管理模块对于成本风险预警,有且仅有目标成本的风险预警,意义不大,不能满足我公司要求,希望能够增加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的预警机制。

8、目前NC系统很多关键功能节点,如预算书导入、目标成本调整、分包变更审批单、实际进度维护、进度计划修订、合同修订等,均未设立弃审和修改功能,只能通知用友软件工程师到数据库后台删除数据,这给业务操作人员修正和补充信息带来很大麻烦,应由NC 5.7版本解决。

三、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及综合收益

1、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按系统操作的要求,项目管理的各类初始数据在各种业务实施时就要及时进行采集和录入,对数据源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能可靠保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集,为项目级和企业级的决策与风险控制提供了依据。

2、进一步提高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合规性。

借助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主要基础管理表单的统一设定,不同核算体系的分类对接,归集方法和标准的确定,各核心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再造等环节管理,流程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得到了固化,避免了过去业务管理的随意性,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公司考核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推进,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项目的过程控制得到加强。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司统一了物资材料编码、机械设备编码、客商编码、成本科目、费用拆分项、收发类别等,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基础单据的录入,成本能够自动归集、分摊、摊销,使公司具备在对项目的成本管控过程中,能及时对项目进行分阶段、分节点的成本核算和成本过程分析。同时,成本管理有了评价基准,对同类项目的评价有了可对比性。成本管理和效益得到了提升。

综合项目管理模块所提供的项目收入、付款、成本结算数据可自动传到财务模块的会计平台,公司和集团均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取各种报表数据,对合并及汇总报表的处理,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汇总、合并,快捷构建报表汇总体系。统一的客商编码规则、客商名称规则为保持客商的唯一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业务结算、财务对账及支付业务的顺利进行。

4、传统项目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了推进公司各项基础管理的进程,公司在流程梳理、再造,标准化体系的完善,业务与财务核算的对接等诸多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综合项目管理、OA、HR、财务模块实现了数据共享,各个相匹配的管理流程和各类制度得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有了检查对比的基本量化标准,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5、数据资源初步实现共享,数据保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和保障,查询检索更加便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人、材、机、专业分包、收入、支付等各类信息及数据在系统中都有实时和直观的反映,数据之间通过系统自动的生成及合并功能,实现了彼此关联和可对比分析,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综合项目管理、OA、HR、财务模块实现数据共享。

公司使用集团公司建立的SDH网络专线,避免信息系统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在信息系统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保证操作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在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使用专业备份软件进行实时的增量备份和定时的完全备份,在发生系统故障和数据丢失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恢复。

6、建立了公司及集团“大审计”工作的有力支撑平台。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公司及集团对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工作效能、管理规范性、成本控制能力、质量安全管控水平、项目各类经济指标评价等综合“大审计”工作有了全面的支撑,有力地监督和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7、企业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的是企业管理的创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标志着公司的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由“粗放分散型”向“精细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公司在市场中的企业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8、推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及各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在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推行信息化建设,实质上是促进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管理层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管理要求,对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责是日清月结,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输送能保证其及时性和真实性。通过对系统的逐渐熟悉以及对操作的日臻熟练,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篇(2)

一、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各要素等部门间横向关系上考虑。

2.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在集成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规划应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

3.完善基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重视网络基础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门户平台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建设完成后,符合一定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地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的集成。

4.突出应用: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灵魂,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制定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可选择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应用系统和服务作为试点工程,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

5.特色发展: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应从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在把握高等教育和高校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要突出学校的特有属性,强调高等教育的特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应在不断发展中做到技术的先进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6.安全保密: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涉及数据收集和信息展现,这些应用与网络系统结构和系统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立数字化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二、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步骤

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从用户端来看是采用统一门户方式,由“校园一卡通”和若干个管理子系统组成,利用具备储值功能“校园一卡通”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充值、消费功能,利用若干个管理系统加强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人事管理、图书借阅、学生注册和离校等工作。可以说,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格,其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眼长远发展规划建设框架。建立起满足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为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实施以及后续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高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第二步,在基本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基础平台是多方面的,基本的要求是应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能够用于规范化学校应用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和与之关联的其它业务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基础共享数据库;应建立一个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应用系统及其软硬件平台和应用基础技术框架平台;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化应用系统,能够对未来应用能够平滑无缝的集成;应建立一个面向最终用户(师生员工)的能够集成公共信息、个性化信息、应用模块功能,具有信息推送能力的应用信息门户。

第三步,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团队和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从校内机关院系抽调技术力量,无条件单位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和组织,建立起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利用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力量,建立配套应用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

第四步,积极推进校内基础资源数据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各个环节工作,完善、发展和应用学校基础建设数据,尽可能将业务工作具体化,业务流程程序化,业务内容数据化、数据信息全覆盖,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内容

(一)系统集成的总体架构。数字化校园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数字化总体框架 图1

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管网、弱电及网络系统作为上层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应用系统,以形成学校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按学校内业务工作区分,校园内管理系统基本由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控等组成,具体的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可以用图2描述:

数字化体系结构 图2

其中,基施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是数字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信息服务/决策支持,包括信息门户服务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是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决策终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集成内容。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内容很多,从体系结构中可以看出,将各个体系的细分及落实。其中应用系统中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与办公系统,如,学工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党群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管理系统、新生注册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管理系统、校友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网络教学实训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服务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校园邮件系统等;数字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专业数据库制作与管理系统、论文提交与管理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设施,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网络安全与管理、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流媒体服务、电子身份认证服务等;硬件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系统、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有线电视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专网、电子公告及查询系统等。

(四)数字化校区安全建设。针对学校数字化集成建设的安全保密的要求和特点,对数字化的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网络服务策略。对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视频监控、校园广播、车辆、人员、资产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多个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安全网络建设,主要实现能满足国家安全标准,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防范病毒的侵害等安全管理。

2.软件安全策略。软件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方式,身份认证采用负载均衡,数据存储采用双机热备,应用服务器采用集群。软件架构采用分布式设计(区别于集中一体化的设计),由围绕各自业务主题的系统、公共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同组成、协同工作,系统之间采用接口调用的方式,灵活易修改,使得局部业务系统的更新不至于影响到整体,不同的业务类型,采用不同数据存储方法和访问结构。

3.安全管理策略。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制订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对密码进行规范管理,具有内部合法身份进行登录,服务器在机房中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采取身份认证形式进行安全登陆等。

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注意问题

篇(3)

一、前言

当前,新华书店连锁经营企业已经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自其上市以后,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实现了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坚实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在新华书店连锁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各方面的管理机制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并实现企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有必要对当前新华书店连锁化下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促进新华书店企业稳健发展。

二、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监管与核算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

自新华书店实现连锁经营以来,已逐渐迈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但是,由于我国书店实行连锁经营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在改制的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华书店企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其复杂的产权关系的存在,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在此状况下,新华书店的财务管理在监管与核算两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财务不清且权责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购货、配货、送货以及退补货等方面的核算存在着问题,其监管力度也十分低,总店以及分店的盈亏核算与利益分配等都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约束。[1]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新华书店企业的报表体系过于落后,与此同时,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也无法满足当前新华书店连锁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财务人员自身也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很多企业的会计都不精通于财务管理,如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管理等。因此,就很难将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这种仅重视眼前利益的经营管理行为,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发展战略,从而阻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在新华书店连锁化向集团化转变的过程中,以省级新华书店为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合并行为,在合并后的整合期间,由于财务机构的重新组合,致使其无法与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相适应,财务体制上的缺陷严重地降低了新华书店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缓慢

新华书店的总店作为国内最大的图书批发商,其客户量与发货量都很大,在其实现连锁经营后,更需要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作为有效的支持,所以于1999年正式使用SAP系统。但是,在引进与实行的过程中,其效果并未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SAP系统运行过于缓慢,此前的运行系统只需要两分钟的自动处理时间,但是SAP系统却需要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本无法正常处理财务事物。第二,不具备流通业所需求的基本功能。SAP系统是制造业的系统,将其应用于流通业的新华书店中,其功能根本无法吻合,但又没有办法进行深层次的系统改造。第三,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过强,致使新华书店在换掉SAP系统时,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开展工作。因此,新华书店的财务管理现代化进程过于缓慢。

三、完善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就要明确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特征。连锁经营的一大主要特征即:统一的商业标识、统一的经营管理理念、统一的采购与配送以及统一的核算等,从而利用当前的高科技技术,实现网络营销模式,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2]在此种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与其相适应,实现统一的内部管理体系,加大对分店的控制力度,以为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奠定基础。统一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需要包括管理制度、权责划分以及具体的财务流程,以规范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行为,确保新华书店企业从根本上实现连锁经营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流的重视

新华书店作为连锁企业,其资金流是至关重要的,连锁书店的改制使其成了非法人企业的会计体系,这就意味着其资金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加的灵活。加强对企业资金流的重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华书店企业的资金运转率,这就要求新华书店企业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运转:第一,要以库存为优先考虑对象,将财务软件ERP系统充分的加以利用,掌握各门店库存的动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库存调拨,并对新华书店在重要节假日的数据进行整理,以优化库存,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第二,要改变传统结算的方式,实现实销实结的资金管理模式,从而将财务成本的费用降至最低,并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3]第三,实现总店与分店资金统一管理的模式,将分店强化财务现代软件设备的性能,使其销售的金额直接转入总店的财务中,以缩短资金的回转周期,降低企业风险隐患。

(三)具备适用性

当前,部分新华书店实行ERP财务管理系统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新华书店要结合各经营门店的实际运营状况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ERP系统,从而提高财务软件的适用性。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新华书店各门店的分散性,如果当地旗下连锁门店过于庞大,其财务数据的管理需要更强大性能的系统服务器作支持,这就要求要建立高稳定性的系统服务后台。第三,明确统一管理与分级操作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为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图书连锁经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其财务管理体制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新华书店连锁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新华书店企业自身的价值,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8-03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淮安中专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重点,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一、基础设施是前提

(一)校园有线与无线网络全覆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网络全覆盖。淮安中专校建有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校园网。第一,网络主干。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及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学校构建网络主干是1000m,确保校内师生应用空间、视频点播、电子阅览、资源共享、虚拟桌面等,有条件的可将部分重要应用做成10000m。根据实际工作站信息点到网络中心的距离,选择适当的传输媒介进行网络综合布线。一般而言,同一幢大楼内如果距离100米均可铺设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改成楼宇之间的连接应架设光缆,以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第二, 网络中心。也就是校园网中心机房,必须配置有各种系统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配线机柜等。如刚使用时数据流量不大,可只配置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视今后网络发展情况再作扩充。为保证网络运行稳定可靠,网络中心的设备应选择信誉可靠、质量上等、性能稳定、扩充性优良的专业产品。为保证师生上网体验,建议至少使用两条线路接入,一是起到备用作用,二是有利于师生网络隔离。目前,学校租赁电信光缆,校内设置2866个信息点,在一些主要的空间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在整个校园实现了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网络全覆盖,为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用与专用机房全满足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台8人;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2台3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淮安中专校百名学生计算机为29.5台,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人均1.2台,其中在为每位教师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同时,还在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研发室、重点项目工作室等工作场所为每人配备一台台式机。每个机房通过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可堆叠交换机上,再通过光纤连接校园主干网。为方便教学,在以上网络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既能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又能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开展基于Internet技术网络活动的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学校每个专业都配有2―4个数量不等的专业机房,另有10个公用机房,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集中负责管理。公用与专用机房能够全部满足通用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教学场所多媒体化全实现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要求,30%以上教室应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淮安中专校150个普通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学校还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将20个实训室、5个大阶梯教室、3个会议室、2个报告厅全部多媒体化。在会议室和实训场所安装超短焦投影机丽讯D791ST,电子白板天士博TS-4080L。另外还建有200座的电子阅览室,一个录播教室,具备全自动跟踪功能,支持人工导播和自动导播模式,还有课程的自动录播功能和教学网络化、数字化的传播功能,为精品课、网络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与技术保障。

二、资源建设是核心

(一)全体参与

数字化资源建设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特别是在教学上涉及各专业、各个学科或项目,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全体参与。一是以教研室为抓手组建团队。淮安中专校按照专业或公共学科设立了12个教研室,统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项目的教学工作,更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所面临的课题、问题或难题。如2014年11月初,学校通过12个教研室完成了80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二是以竞赛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在实际竞赛活动中,往往需要组建跨学科团队,将学科教师,信息类、艺术类教师组合到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开发。比如在学校的协调与帮助下,将数学、网站设计、软件开发、工艺美术等四类教师组合起来,成立中职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组,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函数》一章获得了2012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三是以管理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实行无纸化办公,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平台或系统。如OA办公平台、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等。为了把软件企业产品的共性与学校管理的个性相结合,学校组建了由企业专家+校内管理人员+校内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二次开发团队,实现全体参与,共同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

(二)全线开发

一是自主开发。基于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原创性不足这一现状,淮安中专校鼓励广大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特别是一些教学常规使用的、难度比较小的资源。以全校12个教研室为单位,结合各教研室的课程特点,内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开发了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合作开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采取教师设计脚本,提供比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委托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资源。如学校曾委托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为学校教师开发《函数教学软件》《万用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近2年,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先后加入教育部“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协作组,参与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方式适合于整套精品课程建设,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实际、易于推广使用。三是二次开发。对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各学科教学辅导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先由学校出资购买,然后结合学科或项目的教学与学校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如一些模拟仿真学习软件、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结合学校中、高职教学与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量身定制,通过校企共同二次开发或学校自主二次开发,更好地为我所用。

(三)全力保障

首先,以制度为统领,人、财、物保障。淮安中专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关规定》,其中不仅明确提出建设目标、保障措施、考核评价,还提出了坚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三个挂钩”措施:一是与每个专业系、教研室考核评比挂钩;二是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三是与全体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其次,以大赛为统领,人、财、物保障。以各类竞赛为抓手,以人、财、物保障为后盾,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认真举办并积极参加校内外一切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竞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集聚。再次是以评估为统领,人、财、物保障。近年来,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创建,课改实验校、四星级评估、学校网站评比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都对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对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学校正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有效运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应用普及是关键

(一)全员培训

数字化校园建设靠人,使用靠人,管理也得靠人。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和素养,才能使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淮安中专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资源保障、师资培训、技术研究、设备采购和教学服务工作,并按照“分层培训、同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多元培训原则,以校本培训、活动带训、自我培训和外出培训为主要途径,以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及培训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

(二)全面应用

一是推动教师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装潢门面,它的价值在于充分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淮安中专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大批中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快速提升教学能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强的教师,有3名教师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是推动学生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每个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个学生均要通过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学会查找、利用每门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访问数据分析,有85%以上学生养成应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推动管理应用。学校建有OA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监控等网络化。学校实行无纸化办公,尽可能地将所有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数字化,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三)全程督查

为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水平,学校实施全程考核督查,出台《关于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施办法》。其中,明确了“三覆盖、三促进、三否决”的规定。“三覆盖”即数字化资源覆盖到教、学、管三个方面。“三促进”即数字化资源应用要促进管理效能、促进教学质量、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三否决”即不充分利用学校OA平台、三大QQ群、微信与微博实施日常管理的部门,不得评为优秀集体;不达到建设与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者不得评为年度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不参加校级以上“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竞赛、微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WANG Qi-you & FENG Zheng-guo & XUE Zhao-yi

篇(5)

[中图分类号]TP3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97-01

在新医改形的势下,医院信息化要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围绕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运营管理中的高效利用。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医院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就诊患者电子病历的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为基础,连接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医院已使用了HIS系统、PACS系统、EMR系统、排队叫号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户网站系统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大都运行在单台服务器上,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都偏低。各个系统信息数据量是逐步累积的,这就增加了服务器的总负荷,对服务器的计算、存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硬件成本的投入、中心机房的空间、电力能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医院缺少专业备份软件保障,缺乏高可用性保障,所以一旦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上运行的系统就会立即中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运行。医院就曾因HIS系统服务器突然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到病员的挂号、看病等业务。医院虽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人工挂号、开药、收费等,但速度较慢,影响了病员就诊。怎样才能提高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又降低成本,保障医院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实践证明,服务器虚拟化是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二、服务器虚拟化概述

服务器虚拟化是指将服务器的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让CPU、内存、磁盘I/O、网络资源等等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简化系统管理,实现服务器的整合。通过虚拟机软件,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可以模拟出二台或者多台虚拟的计算机,同时支持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起运行,可以随时安装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不需要重启机器以切换操作系统。

虚拟化是一种能节约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技术手段,利用虚拟化把服务器资源、网络存储资源、软件应用资源等有机整合,组成虚拟机集群,从而将物理资源转化为可按需分配的虚拟机资源池。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分配合适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服务器虚拟化将极大地减轻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服务器稳定性,减少构建服务器集群的硬件资源限制,从而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三、虚拟机的构架

因为光纤寿命长、接入的传输距离比铜线远,这样传输的信息容量大、扩容余度大,利用这些优势来精简三层交换机,可以节省网络投资和维护费用。在虚拟机的构架上,制定相应计划,有步骤地将物理机上的业务系统分批次迁移到虚拟机集群上,将业务系统的数据保存并备份在专用网络存储设备上。利用网络存储设备的自动备份特性,按照实时、差时、异构的原则进行备份。在虚拟机集群上分别为每个业务系统的虚拟机,创建对应的备份虚拟机,如果原虚拟机或其所在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虚拟机会立即接管业务,并在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从而保证业务的高连续性和存储的高可靠性。

由于医院信息数据的高密存储及长期存储特性,在采购结构存储设备时,应该关注设备的性能,要求设备保持信息数据要完整,图像解析度要高,数据存储容量要大。在设计远程中央机房及三层交换方案时,应该关注网络部署的高安全策略,及信息数据的维护方案。

四、医院虚拟化演进思路及策略

由于医院现在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是由不同的公司,根据不同的目的开发的,相互间的数据库五花八门,有商用的MSQL,MYSQL、Oracle等。早期的数据库与现有数据库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现有数据库的服务器在启用状态,若要调用早期的数据,需启动老服务器,这样直接影响现有程序的运行,很不方便。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调用早期HIS数据的服务器虚拟化方案,利用虚拟化程序安装虚拟服务器,可非常方便快捷的查询、调用病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医院准备通过虚拟化的实施,将包括HIS、EMR、PACS等医院核心数据库在内的关键服务器迁入虚拟机环境。根据目前的发展方向,电子病历应以病患为中心,向临床信息系统CIS方向发展。具体包括如下:多终端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多功能影像系统、全天候营养咨询服务系统等,以便更好的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可以减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压力,保障业务的连续性,从而提高服务器利用率。

五、结束语

服务器虚拟化使医院信息系统达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存储平台,系统的可用性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更灵活、更高效的完成相关的管理工作。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的后续普及,也会为打造智能型、数字化医院提供更加广阔的资源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方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电力线载波、80年代的模拟微波、90年代的数字微波,发展到了今天全国电力系统通信以光纤和数字微波为主,卫星、电力线载波、电缆、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实现了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市和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覆盖,初步建成了以光纤数据网络为基础的电力专用通信网IP业务综合平台,为电力信息化的深层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网络从1999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和完善,从网络规模、链路质量、运行稳定上都有较大的提高。2008年电力公司信息网络主干网建成数与2000年比较增涨了24%。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区域和省级电力公司均建立了企业本部局域网络和企业广域网络。网络传输带宽由原来单一的 x.25和64Kbps微波网络,发展为包括2M到1000M光纤、VPN公共数据通道的多种信息网络。各级电力公司机关本部信息网络主干带宽绝大部分达到1000M。随着电力光纤数据网络的建成,电力数据网上的主干带宽提高到了622M,分支带宽达到155M。电力数据网运行稳定,为跨网业务应用提供了条件。

各发电集团公司近两年来,也加快了本集团公司企业网络建设速度,新成立的电力企业集团公司的企业网络基本建成。如:华能集团公司通过卫星网络系统和地面光纤,已构成对所属的34个火电企业、5个分公司、4个在京单位办公大楼、1个水电流域公司的通信网络覆盖,大部分电厂建立了ATM或千兆局域网,实现了对主要生产岗位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连接。各种实时生产、经营的数据和视频图像通过信息网,直接可以传送到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国电集团公司借助公网专用通道,实现了“三网合一”,建设了多媒体会议系统、开通内部网络IP电话,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成为近两年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电力公司除继续实施电力信息安全的示范工程外,正在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等多个层面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一方面,他们重点加强了电力信息网络身份认证、防病毒和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各单位均建立了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100%建立了防火墙系统,92.30%建立了网络防病毒系统;52.61%建立了漏洞扫描系统;61.50%建立了入侵检测系统;38.46%建立了身份认证系统;84.61%建立了数据备份系统;37.67%实施了内外网络的物理隔离等安全措施(见图1)。

另一方面,各电力公司将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纳入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像重视电力生产安全一样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实行了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报告制度和监督管理等制度。规范和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网络安全事件预案,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网络运行率达到99.9%以上,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

基础设施倍数增长 LINUX系统小荷露角

尽管近年来电力行业处于改革的变化时期,机构发生重组,人员发生变动,但电力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仍在稳步进行,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继续实施,信息系统基础装备得到加强,企业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设备得到更新。与2000年比较,除部分设备升级换代外,新添设备增长幅度较大。调研单位的网络基础设施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随着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快,PC服务器也有较快的增长。部分企业的PC服务器系统平台,逐步向小型机平台系统转变。UNIX操作系统服务器有较大增长,LINUX系统正被重视。系统服务器类型分布见图2。

另外,由于移动办公的需要,移动办公系统设备有较快增长,抽样企业拥有的笔记本电脑数量达到整个个人计算机总数的七分之一。

厂网应用丰富多彩

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趋向于实用性、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各电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运行和管理密切联系的应用系统,注重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在生产与管理中的效益。

90%强EMS通过实用化验收

近两年来,对二十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系统逐步更新换代改造。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道数量和质量、厂站信息质量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DMIS(调度MIS)、继电保护系统、电网稳定装置、微机稳定装置、DCS(分布式控制系统)、EMS、水调自动化系统等电力调度自动化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全国90%以上EMS应用软件通过实用化验收。改造和更新系统建设加强国产化,在地调和县调新建系统中98%应用了国产自动化系统。

分散系统面临整合

各电力企业建设的MIS 系统在企业改革后面临整合。部分电力企业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流程的改造密切结合,积极对ERP在电力企业上的应用展开调查与研究。所调查单位100%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整合企业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以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改造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实际应用。部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从核算型向基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转化。

在所调查的单位中96.9%单位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69.2%的单位开发了生产计划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46.1%建立了项目管理和视频会议系统,并投入实际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成网省公司OA单轨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及所属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部联网运行。其中80%以上的网省电力公司实现OA系统单轨运行。实现了从拟稿、核稿、会签、签发到公文收发、文件流转、文档资料管理等网上办公全过程的流程网络化。办公信息等系统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设备完好率大于99%。到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下属企业,基本完成OA的全国联网运行。

发电企业疾步快追

发电集团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如华能集团公司下属86%的企业的MIS系统投入实际运行,集团管理层与电力生产企业层已经不同程度实现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通过信息化加强了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国电集团公司开发了电力生产急需的应用系统,如:“安全生产统计分析系统”、“燃料计划统计分析系统”、“市场营销统计分析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等。

标准化制定已进日程

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加强了全国电力和水电勘测设计系统企业间的网络信息交流与共享,CAD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涵盖了电力规划研究、勘测设计等主要业务环节。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以三维设计为主要特征的集成系统的建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CAD软件的设计,100%实现计算机出图。电子化报表的计算机生成率达到了100%。实现了规划设计部门与生产建设单位的信息统一和资源共享,目前电力行业有关部门正着力开展电力设计的标示系统代码标准化制定工作,建立电力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发电生产全过程信息化。

电力营销进入快行道

电力营销业务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之一。电网公司提出了集约型、服务型、扁平化的营销管理模式,供电用户GIS系统、电力企业与商业银行联网电费实时系统,电力营销系统和电力客户服务呼叫中心95598的建设提速。53.18%供电单位建设了不同功能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46.1%建立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尽管电力市场信息系统仅为7.1%,但是电力银行电费结算系统已开始利用商业银行网点。

目前浙江全省79个县级供电企业(不包括舟山)应用了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覆盖率达100%,覆盖电力用户1300万户,占用户总数(包括城市、农村)的86.66%。

EAM建设踊跃

38.4%电力企业建立了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电力企业通过提高资产管理,降低资产维护成本,加强了企业的科学管理。EAM(资产设备管理)在发电厂和供电公司建设十分踊跃。如大亚湾核电厂、丰满电厂、国华定洲发电厂、三峡水力发电厂、湖北清江水电厂、大唐陡河发电厂、山东黄电台厂、北京供电局等发电和供电企业成功建设了一批EAM系统。

SIS建设成热门

分布式DCS电厂监控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推广应用。国产DCS在30万机组的电厂广泛采用,国产化率大大提高。为消除信息“孤岛”,提高电厂监控管理水平,随着发电厂的企业网络的建成和发展,发电企业正把电厂机组的实时监控系统DCS的应用向厂级监控系统(SIS)发展,电厂SIS实现了全厂DCS等各分系统的整合,同时与MIS实现联通。SIS系统在电力生产运行以及机组运行状况监控分析,厂级性能计算、厂级能量统计、机组负荷优化分析、运行指导、综合指标查询等方面发挥了有效功能。

建成电力文献数据库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加快了网上数据中心的建设,启动了数字化图书馆和电子化图书资料的建设项目,2008年基本形成了以国内电力刊物和电力标准为主的近200万页码的电子化文献数据库,形成了文献资料数字化中心。并建立了包括电力经济、国内外电力发展动态、电力企业资料、国内外电力统计数据、电力科技成果等数据库检索系统,初步形成了电力资讯中心和数据资料中心,国家电力资讯网目前已通过验收,开始对外进行服务。

安全投资长势明显

调查反馈数据表明,电力行业尽管处在改革时期,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并没有减少。图3为电力企业在2002年到2008年间信息化投资抽样情况。

近3年间,电力信息化年均投资水平逐年提高,稳步发展,说明在电力体制改革时期信息化建设没有停顿。2008年度的信息化投资增长较快,也预示着在即将来临的2008年及今后几年中将会出现新的发展。

电力信息化各项建设资金分配的显著特点是, 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投入高于其他项目,见图4。说明电力信息安全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极大的重视。

尽管2008年度电力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有所提高,并超过系统和软硬件投资比例,但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投资仍显不足。

信息化应用效益明显

电力信息化建设到底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信息化在电力行业中的效益和效果如何?从此次调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电力信息化在提高电力产业水平,给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已经得到广大电力企业和职工的认可。

篇(7)

1 引言

空管信息系统基于局域网,集成了包括INDRA自动化系统、AIMS系统等生产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它们承担着空中交通管理、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航行情报、安全监查、飞行校验、法规标准、人员管理、技术支持等多种重要职能。空管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形成了网络多级冗余规划、全网集中地调度控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管理,具有较完善的规划、管理及运行维护体系,以及很好的运维风险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自动化系统都需要建立在物理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等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上,空管信息系统网络规模庞大,运营商传输线路不是完全信任,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具有安全漏洞,针对各类信息平台的黑客技术和工具成为了空管信息系统的实际威胁。如果空管核心信息服务被中断,将会影响民航机场、航空公司等无法正常运营,如果发生重要信息篡改,将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此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因此,对基于局域网的空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系统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实时安全分析能帮助我们获得对系统的整体的安全信息,了解系统整体的安全状况。当前,对系统安全监测进行实时性安全分析的主要困难在于缺少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策略。

2 基于局域网的空管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

2.1 网络层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每一个通信协议层有自身的安全问题。对于基于局域网的空管信息系统,应用层、传输层和网络层是同系统安全相关的三个主要协议层。对这几个协议层的威胁包括Forgery/Fraud、拒绝服务攻击(DOS)、Information- stealing等。

2.2 操作系统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空管信息系统AIX等服务器平台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对安全策略的不合理配置、用户许可、密码设置、系统漏洞或其他因素使得系统平台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显。如果系统平台的安全问题不做深入研究或安全策略设置不当,该平台将使空管信息系统陷入非常危险的处境。

2.3 数据库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安全配置信息系统时,除了系统服务器平台等基础安全配置以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数据库的安全配置。实际上,黑客的主要攻击对象往往针对数据库。空管信息系统的Oracle等数据库功能强大,并且通过了美国C2安全认证,实际应用也有不少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超限、对端口和客户端的攻击、密码破解、数据文件的破坏和失窃、不当的备份策略等。

3 安全配置策略的应用

3.1 局域网核心信任区的设置

如图1所示,空管信息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应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部分,将应用服务器同数据库服务器设置在同一个信任区,并将管理客户端同样设置在核心区。核心信任区是指空管信息系统局域网中核心区充分信任部分,防火墙以外部分是不能被充分信任的访问客户端。通过设置防火墙、路由器包过滤和服务器平台设置安全策略,限制防火墙以外区域客户端对数据库服务器的直接访问,做到安全可控。

避免核心区域IP地址对外可见的办法是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forming)。同时,将每一台服务器或管理客户端IP地址及网卡MAC地址同接入交换机端口绑定,便于网络管理,避免IP地址冲突。此外,不是内网网段的每一台管理终端都需要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对不需要访问数据库服务器的终端需做禁止访问设置。如在网络层使用系统防火墙策略禁止不相关终端的连接请求;在应用层设置可信任IP地址表,当收到某个终端连接请求时,首先用终端IP地址同IP地址表比较,如果终端IP地址在IP地址表中,则允许访问,否则拒绝访问。对于每台管理终端,限制接入服务器的端口满足最小服务要求。

系统数据库通常主要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只需要开启数据访问和远程接入的端口,其它端口用防火墙安全策略关闭。还需要关闭数据库不需要提供的的服务如文件共享、FTP或Telnet等,防止外界利用服务器漏洞或端口进行攻击。

为了便于管理数据库或服务器,可以开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远程访问端口,但是要对远程端口的信任域做严格限定。用数据库服务器上未使用端口代替默认端口,避免开放端口被攻击利用。

3.2 权限分配和用户身份验证

系统数据库用户分为几类,分别赋予不同权限,数据库访问用户能够验证应用服务器同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状态,没有数据库管理权限,数据库管理用户除了具有数据库访问权限以外,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深入管理。

用户身份验证除了系统登录身份验证外,还有第二步关键数据模块验证,比如结果输入模块是拒绝用户跳出特定接口操作,保护数据不被篡改;密码验证模块就是在用户端使用加密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密码进行加密,加密密码通过网络送给服务器端,再使用对应的解密程序将密码解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这样不仅降低了密码被截获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被破解的可能。如图2所示。

3.3 传输加密设置

TCP/IP协议通信通常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明文传输,如果不加密,数据包会有被网络嗅探器截获的威胁,可以使用SSL协议实现从用户到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加密/解密。

4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4.1 启动审计功能

数据库审计方法有标准审计和精细化审计(FGA,Fine-grained auditing)。标准审计主要是校验语句审计、权限审计、对象审计和用户审计。精细化审计是一种更严格的赋值审计标准,可以实现对每一条数据库操作的审计。通过测试表明,使用FGA审计对服务器运行性能的降低影响基本感觉不到。

4.2 告警系统

告警系统主要实现检测非法活动和性能测试。当一个告警发生时,告警信息会通过网络送给系统管理员,管理员通过命令记录非法活动并向非法活动源发送警告信息,还可以利用该功能检测数据库超限或非法访问事件。性能测试提供了许多计数统计功能如内存管理、SQL统计等,能够为告警提供数据库文件大小、登录次数等数据参数。

5 备份策略和灾难恢复

除了以上安全策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实现在灾难发生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数据,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设置合适的备份周期,使用数据库维护计划自动实现数据库双机热备。数据库备份周期有很多种。通常,全库备份每周一次,包括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日志备份是每4小时一次。但在实际中备份策略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具体考虑。有了定时备份策略,当重要数据丢失时,数据库就能方便的将最近一次备份的数据恢复出来,维持工作正常开展。

6 结束语

基于局域网的空管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系统本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里将系统区域划分、用户身份验证、SSL连接安全、FGA审计、告警设置、数据备份恢复等方法引入空管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系统管理员动态监控空管信息系统、记录安全事件以及查找安全漏洞,进一步提高空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Papadopoulos Y. Mcdermid J. Automated safety monitoring: A review and classification of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1,(4):1-32.

[2] Karl N F. Markov models for evaluating risk-in-formed in service inspection strategi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piping system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4,(83):27-45.

[3] Andrews C , Litchfield D. ORACLE 11g Security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刘硕,罗喜伶等. 空管信息系统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架构设计. 民航科技,2010.1:P52-57.

[5] 刘晔,马士新等. 空管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探讨.现代电子工程, 2007.3:P5-8.

[6] 王希忠,曲家兴,黄俊强等.网络数据库安全检测与管理程序设计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14-18.

[7] 范光远,辛阳.防火墙审计方案的分析与设计[J].信息网络安全,2012,(03):81-84.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0-06

近年来,生态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响应,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生态校园”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名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开始呼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 研究背景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涉及教育和资源管理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生态性和可持续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理念层面――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

认识到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领导者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和教育行业固有的周期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手段。如果只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面子工程”,仅仅注重有形的网络环境建设而忽视无形的软件、管理和服务,则数字校园必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际效用。

2 物质层面一网络宽带不足,设备性能不稳定

随着高校信息用户和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数字校园网络系统存在有线和无线接入点少,宽带不足,系统运行缓慢,关键网络设备质量不一、标准不一、性能不稳定,软件系统升级困难,无法适应业务拓展和模式变更需求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群体对便捷上网环境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资源层面――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信息服务

当前很多高校都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资源,但这些资源主要以文字资源的形式存在,资源类型少,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师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数字校园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造成了整个教育信息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

4 管理层面――“三大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系统间数据不共享

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资源管理与应用方式使得校园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在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再加上技术、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需求。

5 应用层面――缺乏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忽视数字校园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数字校园系统,但教育层面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对用户群体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很多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薄弱,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没有充分重视高校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复杂,交互性不强,导致系统的教育教学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

二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解析

教育信息生态学融合并发展了信息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理念,以“生态化”的视角来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教育信息生态学

教育信息生态学(Education Information Ecology)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崭新分支学科。国内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而展开的,重点强调“系统”与“生态”理念,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促进人与教育信息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即“在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人、技术、价值和实践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将“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强调,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

2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内涵

生态校园是指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校园建筑与园林规划设计,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系。这里的“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校园环境的绿化以及利用“绿色科技”对校园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科技园。

什么是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呢?笔者认为,数字校园的生态化是“绿色”、“生态”理念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来而构建的一个人与技术高度协调的数字生态系统。

本文提出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反对不遵循数字校园系统内部活动规律和破坏系统平衡的建设行为,强调以提高数字校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技术与信息环境协调发展的数字生态校园。

3 教育信息生态视域下的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阐释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重视“技术”在教育信息环境构建中的独特作用,更关注教育信息环境下“人的生命发展”,如图1所示。

(1)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人,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对系统进行主观调控,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是该系统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着、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在信息资源的生产、组织、传递、消费与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链关系。

(2)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信息活动

实践活动是信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系统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数字校园系统的核心要素。信息人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对社会信息系统输入的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转换,增强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可分为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宏观生态环境即社会信息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是数字校园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规范环境,是该系统需要特别关注的生态因子,可调控性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内外部生存与发展环境。一方面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改变,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便会阻碍校园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低劣的人才会阻碍社会进步。

三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模型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人性化数字校园,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系统产出。本文根据树的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树状模型,重点突出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征,如图2所示。

1 社会信息环境是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与外界交互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结构以适应信息时展要求,并且通过向社会输出人才、知识和文化等方式不断改变社会信息环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数字校园内外部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确保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的总体平衡。作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成为该系统进化与发展的外部动力,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必须积极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提高自身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不断改变土壤环境使之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该系统本身就具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应注重校本资源的生态积累,生产出更多的可用性养料,创造出肥沃的土壤,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为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 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系统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根系”

网络基础设施是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都离不开这个物质载体的支撑,而信息资源则是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核心内涵。没有了信息化资源,高校数字校园便如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成为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生态树的根系发达和稳固,才能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在数字校园生态树中,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的基本作用就是为这棵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只有通过构建开放性的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促进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根系,增强根部吸收面积,拓展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信息化生存与发展能力。

3 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主干”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骨骼系统,可以整合高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为不同层面的用户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集中体现了高校数字校园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不断提升数字校园生态树“主干”的支撑作用,将养料传递并按需配置到各个枝干,即通过系统整合平台,对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传输到各部门单位和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现各类IT资源的按需分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生态树会分生出很多新的侧枝,这就要求系统整合平台要有统一标准化接口,以保证各类应用系统的后续接入,并做好整形修剪工作,确保生态树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4 信息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枝”

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类基本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成效,决定着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

果枝即果树上能开花结果实的枝,这里指高校各类信息活动。信息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生态树吸收养料,促进果实早产、优质生长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传递、吸收与转化活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等信息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关注数字校园系统的应用成效,提高信息活动质量。

5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实”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制高点。信息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用户群体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信息能力的提高。

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用户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师生群体的信息化生存和发展能力,保证系统知识、文化和人才输出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6 系统思想和生态理念是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的“灵魂”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将对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系统和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注重系统的生态效益,保证生态树的健康发展。

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对策

1 以人为本,重视数字校园系统规划和设计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生态因子(技术因子、人力因子、资源因子、文化因子等)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协调数字校园各子系统使其持续满足高校用户需求的过程,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好人、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技术化环境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从整体着眼,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用户需求,对数字校园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寻求最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整体效应,促进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在信息时代,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能只是追踪式地建设,要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即数字校园建设要以“技术对抗技术”,建设符合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数字校园系统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种“一切皆服务”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具有五大基本特性:通用性、虚拟化、动态伸缩、规模大和按需服务,用于数字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整合高校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校园系统服务可以分为校园内部的“私有”云服务和校园外部的“租赁”云服务两大基本模式,用户只需利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服务平台即可获取相应的服务,如图3所示。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用平台化和服务化的建设思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创造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让广大用户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环境,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动态积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系统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学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内涵”建设,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数字校园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静态一动态一生态”的发展进程,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再创造,如图4。

高校信息资源的生态化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促进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源的转换,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动态化信息资源,最大化信息资源的生命价值。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并动员高校师生贡献个人信息资源,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迁移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共享。

4 加强教师种群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渗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灵魂。教师作为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充当着信息和技术“把关人”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的应用成效,对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产品(学生)质量有绝对影响。教师种群应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整合水平和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加快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培训,应通过数字校园远程教育平台来进行,积极采用先进的视频和通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建立专门的网络培训平台,形成一个长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研讨平台,便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之间的耦合

21世纪的高校教育载体有两个:实体校园和数字校园,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为避免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的割裂或数字校园被束之高阁等现象的出现,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物联网”,对校园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可视化管控,提高物理校园内各类IT资源的利用率。在学习环境应用方面,智慧校园可以有效实现数字学习环境到智能学习环境的转变。在数字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富媒体技术和学习终端技术等可以主动识别学习情境、记录学习过程,按需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数字校园建设应紧跟时展趋势,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传统校园与数字校园之间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在更广泛的空间领域内实现高校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6 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开放生态系统思维视角,构建信息化教育开放系统,在开放性系统架构、开放性信息技术标准和开源代码的引领下,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满意的合作关系,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