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文化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篇(1)

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现状

调查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师宗县农村文化户(联合体)队伍已发展到168支(含非经营性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分布在全县4镇4乡109个村委会(社区);组织演出共计16000余场次(含非经营性),年总创收3000余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至10000元。从年龄构成来看,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年龄结构以16-30岁的年轻人为主,30-60岁中年人数量相对不多,且数量稳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逐步增加;从类型来看,师宗县的农村文化户类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比较单一;从节目构成看,传统节目较多,原创节目较少,如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各类节目共计5000余个,但原创的仅有500个左右,仅占10%。

二、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薄弱,质量不高

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师宗县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远未形成。在目前农村仍实行土地承包制条件下,村镇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许多自然村文化活动场地处于空白状态,农民普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一些村镇连看一场戏、一场电影的成本费用也无力承担。同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多,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扶持不够,管理滞后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的资金扶持浮在面上的多,对自然村和农户给予的支持和投入还严重不足。二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具体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机制,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还十分严重,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基本处于分散、自生自灭阶段。

(三)效益不高,作用有限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至2011年,师宗县农村文化户的营业收入分别是600万元、1300万元和3000万元,仅占师宗县GDP的1-2%。2010年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村文化户仅有40户左右,仅占农村文化户总数的30%左右,低于曲靖市平均水平,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和影响力显然不足。

(四)类型单一,缺乏原创

从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开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民俗文化为主,围绕本地群众的婚丧嫁娶进行开发的节目较多,而体现历史文化、民间工艺、生态旅游、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文化发展滞后。

(五)竞争无序,素质偏低

不少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条件不具备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仍跃跃欲试,抢占农村文化市场,结果造成严重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服务质量和农村文化户的健康发展。演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演技几乎是靠天赋吃饭,文化品位不高,难于形成高水平的文化精品,不利于师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三、推进师宗县农村文化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当地政府,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户的管理和引导,提供组织和政策保证。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两个重点:一是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保障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四要努力创造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环境,如在资金方面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一,提高农村文化户的文化素养。一方面可采取文化户交流学习、创作人员选拔培训、文化户户主业务培训、文化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等形式,促使文化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可设定文化户从业人员文化门槛,从源头上保障农村文化户的文化层次。第二,提高农村文化户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一是可以考虑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中选拔苗子,进行艺术培养和辅导;二是与文化单位挂钩,以文化人指导文化户,以艺术家打造文化户,将文化资源进行对口配置。第三,提高农村文化户的综合素质。农户可与当地职业学校开展挂钩合作,定期进行辅导培训。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户应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准切入点,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四)整合资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

第一,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营造产业优势。考虑在政府的指导下,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第二,重点扶持优势农村文化户。对现有文化户进行“联合体”管理,逐步去除低素质、低水平、低产出、低级文化的小文化户,以小而精的文化户作为补充,实现高低搭配,优化文化户队伍。第三,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对文化产业相关单位各文化生产要素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统一规划,整体调配,整合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生产设备、文艺创作演出等资源,形成文化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特色文化之路

篇(2)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方面的多元化要求,文化的发展远远不如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在全国范围之内都存在着“文化滞后”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人口在分布上的特殊性,农村人口比重偏高所以发展农村群众的文化事业也相对困难,特别是某些偏远落后的地区,经济不发达、政治制度不完善、社会建设和发展较慢,因此文化建设就更难开展,群众没有多余的精力其开展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再加上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高,有很多地区还有负增长问题,文化工作者很难单凭自身力量去搞好全村的文化建设,很多文化建设项目无法真正制定和开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肯定在多年的建设之后农村群众文化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农村引进了广播电视项目,经常放映电影让村民有更多的休闲生活。随着农村文化队伍不断扩大,也不断提高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优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但还是跟实现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存在一些距离。

二、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给予的重视度不足,思想认识不充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求物质富裕也要满足精神上的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物质和精神要双管齐下,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群众不具备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不知道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效用,片面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较虚的指标,投入高汇报少,开展活动还要浪费财政支出,却不能收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经济发展却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较高的效益,有利于领导层的政绩。于是就将绝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地方财政的发展上如工业增长、招商引资等项目,忽视了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二)文化活动的内容枯燥,吸引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中的都是妇女、孩童和老年人,而且农村本来就缺少文化娱乐场所,基础文化设施不足,农闲之余的娱乐活动不过是闲话家常、看电视和打麻将,内容枯燥乏味,吸引力不足。

(三)资金投入少,活动停留在表面形式。对于农村文化活动投入的经费过少导致很多文化活动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能充分调动农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地区的小书屋和图书室没有专门的管理员,通常都是有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担当,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很多先进设备用不好,仅能够看门,没有真正给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并丰富精神生活。

(四)很多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缺乏后劲。虽然现阶段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长足发展而言还是后继无力,很多文化设施徒有其表,外面看上去煞有介事,仔细一看内部的设施缺乏异常陈旧,尤其是很多乡镇中未建设图书馆。文化站的购书经费不足,很多藏书都较为破旧,不达标的藏书超过65%以上,还有的地方高达80%-90%。此种条件的图书室无疑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而且很多图书室也没有先进的互联网设施,图书检索及流通不能自动化,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和时展的要求不符,不能很好的传播先进文化;即便可以共享资源的文化站,也因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不能实现全天候开放。

三、强化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基本文化设施的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保证就是建设群众文化网络,缺乏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利于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所以在建设乡镇文化事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电影院、文娱活动广场、群众休闲活动大楼、夕阳红活动室、文化剧院和中心等,不断扩宽文化的基地,还可以通过互利网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断促进文化的传播,加强群众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吸引力。此外,想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应该提高文化事业经费的投资力度,落实专款专用且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还要积极联系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让更多人投身乡镇文化建设之中,让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统一规范,并朝着多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本土艺术的发展。劳动人民发挥自身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性,建设农村民间艺术基地能够弘扬民间艺术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要经常鼓励广大农民文艺先锋多创造具有乡土风情的文化节目、农村戏剧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群众积极参加相关的娱乐活动中去,音乐、舞蹈和健身健美活动,让文化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篇(3)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7-01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滞后且不健全,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还是上世纪留存至今的,绝大多数陈旧老化,破烂不堪,尤其是一些现存的农村电影院,房屋损坏严重,有些已经废弃塌陷,而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形同虚设,建立的图书馆也是象征性的,起不到实际意义。由于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加上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举办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没有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95%左右,有些地区还达不到90%,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达不到100%的现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也就说明了每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些新文盲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而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的能力有限,思想受到传统的地区性低俗文化的影响较深。

2.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各项政策制度落后,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2.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都在加快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导致有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在思想上就轻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极为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偏差,看重经济建设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发展,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抓好了经济才能获得显著的政绩,短时期内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相对空洞,就算建设了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效果,政绩也不会很快显现出来,总是嘴上说重视文化建设而内心却不当回事。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明显不如城镇文化建设的氛围浓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收益更加看重,追求加高的生活状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农村的大多数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即使有些老人、妇女有兴趣参加文化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缺乏相应的文化技能,缺乏能够培训并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能人,使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的掌握新的农业知识、发家致富的技能,提高致富的本领。积极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古牧地镇文化活动中心以“科技之冬”和“百日文化广场”为契机,近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近百场,利用舞台积极为农村送文化、送技能、送人才,将科技、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了解并吸收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要大力扶持群众发展地区性文化特色产业,积极为群众拓宽致富的道路,使其感受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软件,还需要开展文化工作、组织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资金有限,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努力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及时转变资金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调控,从而达到层层推进、步步落实的效果,使文化工作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单一性的工作行为和理念,只有跟紧时展要求,更新观念,才能有效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从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增强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

要想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使其真正意识到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筹划部属、坚决贯彻执行,按照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计划,使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各类政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以制度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监督具体工作的落实。要建立面向广大群众的、结构合理的、发展平衡的、网络健全的、运营高效的、服务优质的、覆盖面广的、信息含量丰富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好处,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宣传作用,帮助农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授组织技巧,使更多的文化产品惠及农民群众,使广大老百姓真正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无限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异渴求,村容村貌的改观,更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大增,于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高涨。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虽然逐步完善,但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备,设备缺失,利用率低;【文化大院】逐年增加,节目单一,可操作性一般。【农家书屋】覆盖面全,发挥不好,有的甚至就是锁起来的书屋,作用不大。文化广场成型的少,成型的缺少文化带头人,很难达到一定目的。不成型的建不起。仅有的广场活动仅限于扭秧歌、逛一逛的基本形式,没有新的文化方式融入广场,村民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农村文化人才偏少,居住分散,组织一次不容易,即使组织了也是匆忙上阵,无异于纸上谈兵,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分发挥文化龙头的作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知道的越来越清晰了,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满了希望。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即堪忧又使人充满着期待。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缺乏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乡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跟不上,不少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起的现象,也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三是文化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村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不够,引导不足,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文化大院节目单一,内容老化,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五是想创建新的文化大院不难,难的是缺少文化活动的设备【锣鼓、二胡、唢呐、音响等】,有心栽花,无力培植。六是经费限制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贫乏的实际,当前,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1.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加强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3.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是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北国温泉这一响亮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壮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1.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省市的声音,也能听到县委县政府的声音。3.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深化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篇(5)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8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根本动因。河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投入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除农民的思想观念因素外,政府重视、文化市场供销是否对路是主要原因,对此,应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消费场所,丰富其资源,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一、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200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 481.64元①,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居第10位;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 165.72元,在全国居1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及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但位次有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城镇居民,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也很明显,但其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此外,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其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农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增长缓慢的原因

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仅教育支出高,其他方面较低并表现为多元盲目性,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不协调,原因在于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定位不准,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和政策指导。

1. 文化气息相对较弱,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不花钱享受文化生活的习惯意识还很浓,这就给启动文化消费带来了阻力。河北省农村居民将较多的消费用于交通通讯和居住,交通通讯消费随农民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增多而增长,说明河北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比较重视眼前挣钱、享受,而轻视文化消费这种发展型消费,导致文化消费增长缓慢。

2.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河北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许多文化古迹、革命遗址、旅游胜地和民间传说等,尽管文化含量十分丰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绝大多数乡镇虽然设有文化站,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下放,文化机构精简,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设施陈旧简陋,项目单调,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3. 文化市场尚不够完善。由于河北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文化消费冲动不足,文化队伍尚待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市场未能正常发育成熟,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

4. 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在农村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不高,而一些粗劣的、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泛滥于农村文化市场,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

三、农村文化消费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教育支出大幅度下降,从而将导致文化消费支出额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大幅度下降。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居民闲暇活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村落,而是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同时其消费习俗和消费观念也将受到城市文化的不断冲击、渗透、辐射而改变,其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随之提升和增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空间巨大。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得到缓解,文化消费市场看好。随着全国性文化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的调整,省内文化消费者经济特征将趋明显。假冒伪劣现象将不断减少,高质低价和优质服务将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焦点。城乡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将继续拉大,将逐渐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文化消费市场的竞争。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类展览继续受欢迎,文化娱乐、网吧、音像制品批发等文化消费市场的农村份额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数字娱乐消费将成为文化消费的热点。

四、建议

1. 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各种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认知的途径,电视、电台、报刊等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倡导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本土特有的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还可通过评选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家庭,举行经常性的文化知识、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消费水平,使文化消费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以满足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指导思想,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组合文化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要素环节上形成对文化需求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的支柱型企业,建立区域文化产业链,培育具备河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河北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燕赵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于一体,文化资源丰富,在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指导下,将这些文化精华有机整合,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一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文化项目和产品;二可以通过培育特色文化乡、文化村,以吸引省外、国外的游客前来消费,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既为艺术发展提供宽松活跃的环境,也为农村居民享受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文化艺术提供资源与途径。同时,还应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如在税收、资金审贷、项目审批方面适当倾斜等。有重点地扶持、发展新兴的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鼓励规模化经营,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实行政企、政事分开,依法规范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3. 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促使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消费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对农村在经济文化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如对面向农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生产项目和服务,应从经费划拨、税收上给予优惠,使其消费价格能被农民接受;划拨专项资金鼓励文化单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端正创作态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并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同时,应鼓励各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将其由农村居民节日的“文化大餐”变为随时可以消费的“家常便饭”。

4.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遏制腐朽文化侵入。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调动社会力量监督、打击消极腐朽、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同时,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采取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法,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对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除实行法律和行政处罚外,要施以必要的经济制裁,使其在文化市场无立足之地。

5.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设施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鉴于河北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消费人口巨大,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和人员的投入,紧紧抓住乡镇文化站建设,以此带动村社文化建设,逐步实现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社有文化院,丰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场所与资源;当然,也可通过动员社会各界捐赠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和设备。另一方面要以长远、整体、创新的观念,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同时,在农村逐步建设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在高效、快捷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成为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努力营造一个农村居民能够耳濡目染的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篇(7)

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48-01

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发展,培养了人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自身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领域发展最根本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富有特色的新兴多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是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以来,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化也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不能完全相适应。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制社会发展的命脉。文化建设现状如下: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工作实施进行保障,群众文化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文化资源整合系统不够健全,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观念等;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作用等方面认识不足,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适应;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或社区的设施设备及图书刊物等陈旧更新不及时;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高;文化产品品类不全,现阶段群众对图书类的需求明显高于以前,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科学技术、关于农村的法律法规、文学书籍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当地群众文化资源,倡导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予配套的文化需求建设与文化相关的扶持政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可以挖掘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手工艺制品、民间风俗画等产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正确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机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扶持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逐步落实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把文体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建设的投资规划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区县乡的文化活动室,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相关工程;积极争取体育馆、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和乡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百姓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把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文化网络体系、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和农家书屋六大工程、继续开展和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扶贫活动。

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建设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队伍,如秧歌队、篮球队、腰鼓队等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活动。不定期举办活动赛事,营造出农村生机勃勃、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建立体育健身相关队伍、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性健身活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选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为以后不断更新的群众文化需求做好准备;提高文化生产力,根据民间文化,创作出符合民间风俗特点和群众喜好的文化作品,组织群众编写书籍记录文化发展、组织群众拍摄记录优良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组织群众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等等,并把作品搬到银幕中,以符合地方宣传标准的方式的进行演出等传播到更多群众当中去。只有明确群众文化的发展路线,深入了解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各方面培养,提高文化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俗,采取有效发展机制,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暂时的,没有问题就不能进步,只要政府部门明确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增加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就一定能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加快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9-02

信息社会,数字阅读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单一的纸质阅读逐渐向数字化转移。然而,自数字阅读产生到发展至今,由于城乡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间数字信息获取意识、学习意识、信息素养等存在的差距,使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显现。笔者以吉林市为例,选取吉林市市区、永吉县、蛟河市、舒兰市和桦甸市5个区域作为调研点,在这些调研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数字阅读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在五个调研区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现场及后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9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找到城乡居民数字阅读差异。

一、吉林市城乡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一)城乡间数字阅读鸿沟并非臆测而是现实

城乡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数字阅读鸿沟问题并没有随着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而得到解决,无论是从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方式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数字阅读内容来综合考量居民数字信息素养,都可见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对数字阅读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的频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近40%的受访城市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从不使用数字阅读的城市居民仅约为8%,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受访的乡镇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仅约为10%,并且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乡镇居民利用数字阅读明显低于男性居民。

(三)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目的存在明显差异

超过一半的乡镇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为娱乐,利用数字阅读进行学习的居民不足2%,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学习的比例稍高,为13.7%。可见,在乡镇地区,通过推广数字阅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亟需继续加强。

(四)城乡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几近一致

当前,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数字阅读仍为阅读方式的主流,乡镇居民利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比例高于城市居民,手持阅读器市场仍未打开。

(五)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数字阅读内容分布更均衡,在普遍倾向休闲娱乐数字资源的同时,兼顾知识类数字信息内容,符合社会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乡镇居民数字内容仍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知识性数字信息利用较差,这与乡镇居民知识结构有关,如不改善,不利于提升乡镇居民文化水平。

(六)城乡居民数字阅读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获取的信息不仅仅为大众新闻消息和娱乐影音资料,还有部分居民读电子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这一类数字信息资源即为数字阅读的优质资源,民众能够从中获取经过深加工的知识信息。乡镇居民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仅仅是浏览式、消遣式阅读,并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数字阅读为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价值。

二、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成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需求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大部分乡镇居民始终将物质需求作为经济投入的首要目标,文化需求处在边缘需求的地位。随着乡镇经济发展提速,乡镇居民也逐渐脱离经济束缚,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文化需求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萌芽阶段。这既是现实条件使然,也是一种惯性,需要逐步改善。

(二)城乡文化消费理念不同,乡镇居民不愿进行数字阅读资金投入

数字阅读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数字阅读离不开硬件设备,不论电脑、手机,亦或是手持阅读器等,都需要资金购买。即使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走平价路线,能够被乡镇居民所接受,但因受版权、数据加工、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数字阅读产品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手机阅读数字信息,也涉及到流量资费等问题。因此在乡镇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尚且薄弱的现状下,更不愿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资金。

(三)城乡文化消费喜好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受到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时间地点、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形成了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文化消费喜好不同。有学者统计发现,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文化消费,而非主动参与,数字阅读就如同买书看报一样,需要居民主动选择挑选,设置下载,不符合乡镇居民被动接受文化消费的消费习惯。

(四)城乡居民年龄结构不同,乡镇居民对新兴文化产品接受能力弱

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城市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要低于乡镇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居民投身城市务工,农村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及儿童比例增加,这为在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带来阻力。乡镇居民除了不愿、不想接受新兴文化产品,同时也确实缺乏接受新兴文化产品的能力,这是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数字阅读意愿和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获取数字信息,并不仅仅为了休闲娱乐;数字阅读也不仅仅是浏览花边新闻,为了茶余饭后增加谈资,而是学习新技能,收获新知识,开

括视野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学习惯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城乡居民的这种学习惯性和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六)城乡文化推广机构建设情况不同,乡镇居民缺乏数字阅读的引领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旧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图书馆成为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镇居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首选之地,然而由于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所限,乡镇图书馆所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有限,并且在本不充足的采购经费中再划拨采购如阅报机、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等资源更是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的推广工作需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去展开工作,乡镇图书馆也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才资源。因此,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亟需大力加强,真正发挥文化中心的阅读引领作用还需要逐渐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9-00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健康体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体育场地面貌,强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市596个村修建了不低于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这些为新农村建设中以体育文化建设引领农民积极融入新风尚,形成特色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保定的地理人文风貌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平原与山区经济收入依然存在差距,“百县千乡万村”的全民健身引领作用目前还滞留在乡镇及区级、市级农村,自然村落的农民健身过程相对空白。通过对保定自然村落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农民健身一般选择乡间小路、僻静闲地、自家庭院或村中空地进行锻炼,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投资,体育经费缺口很大。

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民健身的逐渐渗透,农村受教育学生的逐步影响,加上因病返贫现象的不断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非常认可健身观念的。调查发现,有88.5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3.6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其活动形式多为散步、慢跑、舒活腿脚等简单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分布在市里及县镇一级,很少延伸到农村,体育工作在农村乡镇没有相应的支撑点,致使体育活动指导在这里成了盲点,农村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有序发展。

农民进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对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调查,有27%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相约一起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有38.5%的农民选择个人锻炼;有9.5%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5%的农民选择参加锻炼小组一起锻炼。其中,锻炼小组的锻炼具有组织性,如秧歌锻炼小组,每到锻炼时间,就会敲起锣鼓组织成员一起锻炼,但人数也是不固定,有空闲的才来。就场地而言,多为自家庭院、田间小径、村头及村中空地为主,除去乡镇县城及市中及市区村落,远离城郊镇的自然村落几乎没有专用场地。

总体而言,目前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组织效率低,缺乏体育协会的宣传和管理,缺少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更是缺乏专门的活动器材及场地。

二、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设计公共活动场所,缓解人口集中的精神压力

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移风易俗,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帮助。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为农民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基础,引导农民积极融入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引导新农村体育发展机制

新农村体育要想多快好省地阔步前进,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造成文化意识形态的体育认知差异一直是遏制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文化生活的空虚而参与赌博活动的乡村村民已不在少数。这样政府不仅要注重农村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更要关注体育思想软件的升级,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同时,开展送健康、送活动、送表演等各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农民的体育思想转变。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强调传承民俗项目,让民众找到心理归属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期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民间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新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保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武术、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都应当在保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予以传承发扬,满足农民对“根”的期盼和追索心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有序前进。

4.注重节日体育开发

保定民间非常注重传统节假日的欢度,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节庆体育文化特色。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民俗传承,延续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并对广泛开展的武术、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交流推广,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注重节日体育开发的同时,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5.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开展,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发展攀爬活动、傍水开展游泳活动,平原健身走跑、沙漠湿地多样探险。总之,充分挖掘自然条件,与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

6.搞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农民体育是一个庞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效,因此,农村体育发展应抓住关键核心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辐射扩散,最终达到全面普及。以示范为主导,坚持典型引路、自觉参与的原则。这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目前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更新农民的观念,必须通过使部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农民群众受益,让农民看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好处,进而克服“劳动就是体育”的错误观念,不断扩大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63

篇(10)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的现状表现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程度,理论上来讲 ,农村的文化发展从相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些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非常不理想,探索其中的原因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这里谈到的经济因素不仅包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比例,还包括农村经济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经济体制的发展会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其经济模式从最初了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但是并不彻底。我国自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随城市经济一道进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 长期如此,农村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落后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农村文化的发展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地区的拥有着具有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但是实践中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得农村丧失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并且,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不均衡,他们没有意识到将资金投入到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的不到发展;另外,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农村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经济、具有丰富的文化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单位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文化服务业所需的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探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思想意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推行“文化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送去相应的文化作品与优秀的文化活动。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来振兴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的意识,使文化的发展能够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这让才能够使农村居民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另外,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要推行文化讲座,举例子让农民们看到和目睹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进如此,还可以让村民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生活,更愿意积极的参加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

2.1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把农村的文化活动与当地蕴含的旅游文化相统一,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许多的农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娱乐休闲的很好场所,去农村游玩儿不仅仅是欣赏沿途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还希望可以走到乡村深处的秀山秀水与田园风光。既然农村的旅游文化丰富,那么,发展农村的丰富旅游资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人们在旅游去领略风光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正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我国的农村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

2.2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建设

国家给予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之处。近年来,为了推动农村整体的进步发展,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如大力推行农业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村民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讲座,许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利用听讲座送礼物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知识讲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学习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神农民的文化素养;还有些地区的政府设立了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农民们利用相关的农业知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见,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这政策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文化的大步前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3利用区位因素发展文化建设

篇(11)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保留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和精华,又要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一)对农民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农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农民,他们既是农村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因此农村乡土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才能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农村乡土文化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农民也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逐步培养农民的文化内涵,从内到外接受农村乡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从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少数农民对农村乡土文化感兴趣,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文化,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一种观望心态。这就需要政府在推动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对广大农民积极引导,建立农村乡土文化传承专项基金,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宣传平台,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作能力,鼓励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