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09-001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重视绘画技巧的讲授,而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这样十分不利于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因此,在中专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1.体验学习法概述
体验学习法主要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1]。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
2.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意义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讲授技巧,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然后再根据教师传授的绘画技巧作画。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创作的绘画就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缺乏新意和情感的表达。中专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的体悟不深,导致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缺乏创作灵感,创造不出立意深远的作品[2]。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绘画时缺乏绘画思维,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灵活而开放的方式,将课堂的基本内容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新视角,也能实现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
2.2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乐府古题要解》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学了三年,只掌握了技巧。成连就对伯牙说:“你的琴艺虽已纯熟,但还不能具有感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两人带着粮食等行装一起到蓬莱山。成连说:“我这就迎接我的老师去!”便划船走了,十天都不回来。伯牙孤独又伤感,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只见“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猛然醒悟过来仰天长叹说:“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便对着大海席地抚琴,日夜操练。果然琴艺大进,演奏时终于获得了较强的感染力。这是古代一个关于情感体验的教育故事,现在看来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一味的灌输,无休止的练习只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无创新能力。成连老师就是要让伯牙在体验中学习,让他自己去听、去看、去想,用自然去感悟心灵,以便从中激感的真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雕塑工艺品”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摸、眼看,体验到不同材料制作出的不同效果;开展课外写生,学生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地描绘出来,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实施体验学习的途径
3.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本末倒置,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做活动的策划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加强,而且学生更愿意主动、自发地学习。
3.2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
教师在课堂内外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体验。在课堂上,通过影视、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事物和实际环境,提高学生对绘画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系列美术活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美术创作和艺术探求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居住城市的建筑,学生在亲近建筑过程中,了解建筑内涵和故事,在创作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课堂的要求。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听说、读、写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通过“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可以尝试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呢?这里可以尝试从一下两个方面去做。
其一,利用好阅读指导课。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因为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常常处于盲目状态,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而且大量、长期、机械的阅读活动常常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要求给学生讲授英语阅读的方法,如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利用词的派生、转化、合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猜词义,巧妙运用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并结合方法的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发他们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性、思维性和知识性。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采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做到语言生动诙谐,分析明了透彻,解释有说服力。
其二,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值日生汇报。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值日生”读自己课外选的英语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定期举办班级表演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把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作品改变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时下,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可谓名目繁多,教材、、报刊、杂志、各种名著和一些网络资源,面对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的英语阅读资源主要有:一是,中学生英语读物,如《英语画报》、《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周报》等刊物,其次,学生在坚持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也应该开始接触名著名篇,如《Snow-whiteAndseven Dwarfs》、《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浅易读物。三是外文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它们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合理利用好教材,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课文阅读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中心,即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课外独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传授课外阅读方法
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开拓视野、发挥才干、增长能力的必要途径。但由于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兴趣不高。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首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慢慢养成:1、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后不要停顿。2、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实在不懂的词再去查词典,这样就会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加快文章的阅读速度。4、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
其次,让学生掌握住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程度的阅读方式。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三种:①扫描式(scanning)阅读方法。这是一种为了寻找某种具体资料或信息的阅读法,通常也叫“寻读”。 ②浏览式(skimming)阅读方法。也就是为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有关问题。③细读(close reading)法。这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章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阅读方法。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最后,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逐词地读、念诵地读或心译等不良习惯。
四、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每学期举行两次读英语演讲活动,规定演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阅读过的文章,这样演讲起来便能自由生动,有条理且中心内容突出,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能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阅读理解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例如:在讲《向心力》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即让一个小球从斜槽轨道的顶端释放,小球绕过与底端相连的圆弧轨道一圈运动。然后,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小球经过圆弧轨道最高点为什么未掉下来? (2)我如果把小球静止放在最高点释放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我们想象把这一装置放大,你坐在轨道上的一辆小车上敢模仿这个小球的运动吗?一个实验、一串问题立即将学生带入思考、讨论和遐想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出本节主题——向心力,并借助录象播放游乐场中人们坐过山车的欢快镜头,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并且,我在本节课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去思考: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你能设计一个既安全又更显“惊险”的新型“过山车”吗?要求学生回去就此问题设计方案后交上来,下节课进行现场论证。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精美的语言组合、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自然过渡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的过山车),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了愉悦、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我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渗入到《天体运动》部分的高三复习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州5号”飞船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杨利伟在飞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势?飞船的火箭发射为什么是竖直发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号”宇宙飞船最终在离地面大约34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这个高度吗?飞船是如何实现“变轨”的?等等。我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去引发讨论、进行释疑。在学生频频质疑的过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学生每一个质疑背后的闪光点。因为,正是这些这些闪光点显现出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三、用“开放型”习题的训练作好学生创新思维的铺垫
习题训练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题海战术”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宿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设计“开放型”习题,以此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哪些实验。即所谓开放类实验题,这类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多多益善。如给出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几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电键和导线等,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几种测量的实验方法。
3、将一些习题重新编排,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让同学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编习题等。如有两个在真空中点电荷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将以下的内容设计出来,自编一道习题,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题目既包含了我们所学的较重要的知识点,又富有新意等。 转贴于
四、用学生成功的创新去增强创新成功的信心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初一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
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演唱”、“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渗透德育。
2、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难点:
1、根据音乐的情绪为乐曲分段。
2、为音乐情景剧设计图画、节奏、伴奏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几种民族和西洋乐器,全音、半音,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质量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简单的视谱能力,能够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七、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不同的一课时,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不同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的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的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 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和发展:
(1)、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插图、观察荧屏自主深入课堂学习。
(2)、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音乐后说感受、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3)、有效组织,高效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歌曲创作、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4)、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5)、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
八、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初一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5、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7、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8、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
九、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3 课时 第四单元 乐海泛舟 3 课时
第二单元 非洲的灵感 3 课时 第五单元 轻歌曼舞 3 课时
第三单元 长江两岸 3 课时 第六单元 春之声 3 课时
音乐教学计划(二)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更好的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绩,特做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工作中要勤奋刻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改革,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将课改新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调查分析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掌握音乐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乐教学计划,要研究音乐教材,分析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为安排教学进度打下基础。调查分析任课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骨干学生及后进生的人数比例。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三、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改提到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本学期要实现以下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合作能力,及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
(一)、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行的各类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
唱歌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复进行机械的训练。
(二)、 教学要求
1在原来音乐课唱歌习惯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正确的唱歌姿势,加强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2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为目标,极力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综合,刻意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在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中,力求把“唱”、“听”、“认”、“写”、“动”等栏目贯穿于其中,提高音乐素质。
4、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练声习惯,力求发言准确而且清晰。
(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 表现要素:a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b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c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d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情绪与情感:a听辨不同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b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体裁与形式:a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b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c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d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四)、任务目标
唱歌部分:
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发声训练部分:
要制定科学的、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和现有知识,预测其未来发展大概状况等,进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比如在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时候,在高一时,由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于了解和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能够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历史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精神。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要将目标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体会历史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2.认真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教材,分析研究教材内容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各种版本,但是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评判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够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教学目标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认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目标是“结合现代中国人的祭祖行为、思乡情结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设定和确定之后,就和教学方式方法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围绕大目标时,还要随时恰当地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是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要有合理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且介绍了诸如辩论、故事会、参观、考察、讨论、调查、编辑板报、举办展览、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这给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近些年来,部分老师利用课本剧、讨论、辩论、小品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但也出现了一些游移离散的辩论、不知所云的互动、浅薄乏味的表白,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其实是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秀。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呢?
一堂常态性好的历史课,是平实的、真实的、扎实的、充实的;有特色的、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归根结底并不在于其花哨的形式。
三、考试科学高效
近些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内容上,体现出诸如材料多样、广泛、新颖,社会地方史、生活史比例加大,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也不断引入等特点;在能力要求上,体现出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之外,更加注重学生“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大视野,对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考查也逐渐明朗,比如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世界意识等。不需多言,这样的命题趋势,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不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压力,而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力。在现行高考制度模式下,怎样利用考试,如何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愉快过程,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考试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确保平时的练习的情况下,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高三考试分为周测、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常的周测是检测上一周的教学成果,但是还需要滚动复习,即在复习新知识点的同时对旧知识点进行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则是参加市级组织的调研检测。
2.认真研究打磨试卷的命制。因为周测的目标在于督促学生进行滚动复习,所以周测试卷范围不必广,每周两个专题就可以;题目量不必多,保证学生6分钟之内做完即可;难度不必高,以基础知识为主。月考则是考查从高三以来到本次月考之前的所有复习内容,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有效检测。命制不但适应高考考试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试卷就显得非常必要。
3.考试后教师要对试卷精心讲评。在每次考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每个问号、每条题目,都要做出详细的分析。比如客观题部分,统计的项目有每小题的正确率、每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主观题则对每小题的每个小问的主要错误进行记录和分析。在讲评中,应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探究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要保证绝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发挥考试的作用。
一、引言
英语学习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外因,是为学好英语提供条件。好的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和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问题,现代教学论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怎样学”的问题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主导思想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地、主动地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而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础之上的。为此,当前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历史
严格地说,学习策略并非是新名词。早在两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通过学与思的关系,简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法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讲“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从一个方面对学习策略作了说明,至今仍有一定意义。(周凤燕,2009)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但时至今日,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无定论。国外学者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4.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Oxford,1990)
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习策略研究只有30几年的历史。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于八九十年代。
总之,迄今为止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一些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本质、特性、分类其与学习成绩、性别、交际策略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关系的宝贵认识;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结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缺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针对高职生英语学习进行的较为综合的或系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由此可见,目前很有必要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迄今为止出现的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理论和方法为资源,采用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形成一个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系统。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下就从“学习的性质”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性质和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顺应要以同化为前提,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因此,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包含着对新知识的分析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也是对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参见张松涛200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或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交流)”: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值得强调的是,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还要关注到己有的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甚至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因此,一方面,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吴庆麟、胡谊2003)。
2.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分别体现在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特性和分类的较为系统和细致的认识上。
1.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和特性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本质和特性内涵自然是非常丰富的,但限于篇幅,只是择其核心内容,简单表述如下。
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是高职生作为“英语意义”(即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建构者,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有意识地管理和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情境(特别是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协作的社会环境及各种知识和能力资源环境)以及学习者内部的情感(包括意志)因素和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认知因素的一套观念(理论)、方法和程序。
2.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和体系结构)自然包括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维度,而在同一层面上则根据同一维度进行二到多种类型的划分,这样细化下去,直到描述到一个个具体的策略程序。限于篇幅,这里仅就较高的几个层面上按有限的两个维度(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还是策略本身、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各个方面还是内部各种要素)的分类表述如图一:
图一、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系统
在最高层面上,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是个整体系统,其中潜在的各个策略类型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在第二个层面上,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可以按调控的对象是学习活动还是策略本身大致分为两大类型:高职生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和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本身。前者是高职生在其英语学习活动中或前后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策略的策略,当然也包括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后者则是他们直接调控学习过程中的内外要素的策略。
在第三个层面上,元(认知)策略可以暂且不再划分。学习策略本身又可以分为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两大类型。前者是调控外部环境特别是学习情境(特别是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协作的社会环境及各种知识和能力资源环境交流、协作的社会条件)的策略,因此又可以在第四个层面上划分为交流策略和资源策略。后者是调控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策略,又可在第四个层面上划分为调控学习者情感(包括意志)因素的情感策略和调控学习者认知因素的认知策略(包括调控各种现有认知结构或图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同化或顺应的策略)。
这样,到了第四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上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体系就包含了五个类型,即元(认知)策略、交流策略、资源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为了便于区分,特对其各自予以定义:
(1)元(认知)策略:指高职生在其英语学习活动中或前后采用的调控英语学习策略的策略,也包括高职生对英语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2)交流策略:指高职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与教师和同学等的协作交流机会、维持协作交流以及提高协作交流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比如,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谈、想办法克服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并使交流继续进行等。
(3)资源策略:指高职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我国的高职生通常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资源和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贫乏,因此拥有善于获得并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的资源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4)情感策略:指高职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意志,缓解学习焦虑、进行自我鼓励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策略。
(5)认知策略:指高职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记忆、储存、检索和组织整理等相关技能和策略,包括在英语学习中对已有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妥善运用策略。
五、结束语
本文着眼于我国高职生英语学习实践,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迄今出现的各种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和方法为资源,采用理论与实证、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较为综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arton A. 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J].NewYork: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966。
[2]Chamot A.U. et al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New York: Longman,1999。
[3]Craik F. I. M. & R. S. Lockhart 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11: 671-684。
[4]刘津开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猜词能力与外语水平[J].《外语教学》,1999,(3):31-35。
[5]刘振前 肖德法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6]沈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97-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0-03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但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言,其特点是更新更快、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在授课内容处理上既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甚至操作,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成果。传统的系统学习和讲授有许多缺点,它偏重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单项讲授为主,是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4]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5]所以,我们提倡把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即如何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为了使程序设计课程达到上述的目标,提出以下教学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采用《程序设计基础C++》+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的方式,并配备集中课程实践的方式。通过《程序设计基础C++》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但不能具备利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要求,甚至出现大四毕业生连一门开发工具都不掌握的情况。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深入全面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能,并可以使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这个智力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并编程解决的能力的培养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首要任务。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具有辩证关系,一个具有较强能力和良好素养的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程序设计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艺术(技巧)组成的,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设计艺术,必须立足于理性化的学习和理性化的实践。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同时程序设计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科方法以及思维方法来指导实践。为此,程序设计的课程应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上机实践环节,学生通过上课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了个人能力,与此同时个人素养也得到提高。[1] 程序设计基础C++的语法和语义介绍以及开发工具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只有通过两门课程大量的上机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以我校为例,程序设计基础共96学时(60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上机实验),在大一开设,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是两周的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与课堂教学同步安排的实验上机和集中安排的课程设计。实验上机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算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课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课程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绝大部分同学只是在DOS环境下实现了一个算法,演示效果缺乏美观,尽管我们一再要求学生自学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但是只有极少数同学进行这项工作,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太难了。所以,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应该开设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这门课,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际的开发工具。学习完这门课以后,开设课程设计,这样,在课程设计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是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在组织上应该与时俱进,不与实际的程序设计发展脱节,比如,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即标准模板库,是一个具有工业强度的,高效的C++程序库。它被容纳于C++标准程序库(C++ Standard Library)中,是ANSI/ISO C++标准中最新的也是极具革命性的一部分。应该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内容体系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以C++语言面向语法和语义为背景,讲述一般程序设计语言所具有的基本内容:数据(类型)、操作、程序控制结构、数据控制,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如何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理解算法结构与解题过程,同时掌握程序调试与测试的初步技术。第二部分以C++面向对象机制为背景,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类、对象、消息、方法、封装、继承、多态,使学生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以标准模板库和Visual C++开发工具为背景,介绍容器、算法、迭代子、开发环境、MFC、视图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用高效的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以注重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为指导,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仅提供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参考书目、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等。这些资料,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站获得。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核心,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程序设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较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教师则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的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往往不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对传统教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教法研究的优势,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6]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起了明显的作用,强调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索而获得知识,特别适宜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它在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呈现着明显的优点,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得到了逐步推广。
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在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首倡,案例教学法已被大学很多专业及中小学教学广泛应用。它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和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动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案例的选择,作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课题,如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学生管理系统”案例,接下来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介绍案例背景给出任务目标,学生开展现场讨论提出初步意见,之后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讨论与实践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目标。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是评价,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实施报告和案例解决方案根据案例任务目标进行评价,这里案例的评价通常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让学生介入评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案例选择及实施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首先逐步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即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告知学生如何提高各种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经常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互联网、书籍或者编程软件的帮助文档、他人。其次是对学生独立解决的任何问题给予鼓励及肯定,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最后是在案例中刻意制造一些未学习过的问题,促使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方法。[7~8]
3.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能顺利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归纳和研讨。比如我们在上运算符重载时,在没进入主题以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实现两个复数的运算,可能学生会用以前的知识完成任务,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超前的想法,然后通过研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学会了运用以前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又学会了运算符重载这一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用的需求下学,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1、7]
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黑板辅助)+实验室环境+网络课堂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单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的即兴发挥以及与学生的交互将受到限制,所以,我们采用黑板进行辅助的方式。对于识记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于理解性的内容,为了理清学生的思路则通过黑板给学生讲解。此外,对于一些例题,我们采用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现场调试和制作例题的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一般在教室里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实验课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手一机练习。该模式缺点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教师为中心、束缚学生的思维,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9]在实验室环境下,老师讲课时,锁住所有的机器,使学生机和教师机保持同步,在学生练习时,再给机器解锁,让学生自由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边讲边练,可以通过实际动手编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了使所有的教学资源能被有效地利用,要建立一个网络辅助教学环境,即建立程序设计网络课堂,将现实教学中的课堂教授、作业、答疑、测试、课程设计、讨论等全部在网络课堂中予以实现,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参考资料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进入程序设计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和答疑、在线测试等。
五、结束语
总之,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杨静、王浩、胡学钢、方宝富、张晶.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
2詹自胜.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探索与实践. 省略/lunwen/2008/200811/270935.shtml
3 方宝富、王浩、胡学钢.机器人足球赛程序设计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5(3)
5 刘传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 戴挺、童蔚苹.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前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在课堂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导课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将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其心智起到了启迪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即将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好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课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促进地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内容要求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先声夺人,“将第一槌敲在学生心上”,课堂伊始即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不同特点的导课其教学功能也各有异同,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
导课设计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其一,导课内容与实时方法需要贴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为整节课堂服务为基本点,否则一旦脱离实际要求,再优质的导课内容也会失去其应用价值;其二,导课内容设计需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课堂开始时就将学生思路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性
导课必须具备启发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地理新知识,并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需着重考虑到启发性这一要求。
(三)简洁性
导课设计需以简洁明了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进行,以迅速巧妙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内容当中,从而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新颖性
高中地理课堂中,若学生对课程内容感觉兴趣盎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导课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新颖不仅仅是为了给课堂制造欢乐,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合理调控,让师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达到思想共鸣和默契交流。导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导课内容、导课方式三个方面,生动、风趣的语言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新颖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贴合实际的内容则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未对导课进行设计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导课与作秀挂钩,每节课一开始就自顾自的讲解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难以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若未意识到这点,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导课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
某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课方式单一、没有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导课语言过于平淡浅白,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强,难以促进学生思考;3、导课内容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或宣兵夺主或过分强调某一事实,对学生造成误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导课艺术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不断吸收现代化教学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导课艺术,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启迪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教学思想和经验与同事共享,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不断尝试或更新不同的导课方法。
(二)导课艺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手段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步引到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上,激发学习兴趣,以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时需注意以下事宜:以师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导向;以教学资源作为开发充足的基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需与真实地理现象和事件相符。例如在学习《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星空的魅力,在观赏星空景象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向往念头,教师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星空情境当中,再以星空图为出发点,向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本节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我们身处的地球在星系中的方位等,通过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是指教师在开课前,对近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以语言或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简述或演示的方法,以诱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由于许多新闻事件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以高中地理知识架构为依据对时事素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导课时使用,时事导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搜集国内外发生的地震、海啸等事件,制作图片或影响素材,在开课时为学生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结束后顺势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如“地震的 发生机制是甚么,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需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等,在学生与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渐凸显出来,本次的知识点教学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3、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在教授新课前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感知不足的弊端,并可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季风》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作为导课内容:取线香两支,关闭教室门窗后点燃,让烟雾垂直向上,在线香左右等距离各放1000w的电炉一台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再将电炉和冰盆互换位置,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此时学生可发现,烟雾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这时教师可简要讲解实验原理――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较低;冰盆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以此引申出气压高低的“季节转换”产生季风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优秀的导课艺术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桥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需重视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导课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发挥导课艺术的教学魅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