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知识管理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00-01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几年,知识研究已经深入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其中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活动的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等问题尤为引人关注。这些问题关系到图书馆管理变革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等方面理解各异,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懂得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再次,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尽管各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解释多种多样,但从知识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和范畴来理解,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达到统一的,即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或个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图书馆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知识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在建好本馆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于网络资源内容庞杂无序,质量不一,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2)知识创新管理。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总之, 图书馆应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 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及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电子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问题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3)知识更新管理。在拥有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知识的更新。这一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这是再智能化的计算机也无法代替的。它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是人脑所有思维方式的总和,即我们常说的创造。这种催化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应用的各种激发人脑创造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相互的交流,而这种情形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的更新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即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等。
在以知识、智力为支持,高科技为信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通常把人力资源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也被放在格外重要的位置上。对处在知识经济峰口浪尖上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员工不仅是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更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第一财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调配,使图书馆的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充分体现出人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核心内涵。
三、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在服务取向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览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等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需求,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运行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在服务内容上,强化了知识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包括知识导航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很广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第三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团队化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
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并不排斥以藏书建设、文献编目、文献检索、文献流通阅览为基础的传统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将不再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专业取向和标志性内容,将主要作为辅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可促进图书馆人员素质的培养。知识管理十分注重合理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势必能将馆内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合理调配至有效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最大潜力。这些知识型馆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是具有了解知识和信息的特征、结构、媒体的知识;二是具有收集、组织、保存、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三是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即知道怎样运用合适的技术为目标用户捕获、分类和传播信息与知识,以及怎样把知识转化成集中化的员工数据库来存取;四是具有敏锐的和善于分析的头脑,能从多种角度了解用户的需求;五是具有很强的自觉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培养知识型馆员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卜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管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知识信息在学科专业和组织、部门间进行文流。因此对于知识型组织来讲,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各协作联系网络向外延伸,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2.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是通过文流、结合而发展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对知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文流与共享。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组织外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文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引言
知识管理理论的来由及涵义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
一、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国外的高校知识管理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处在观念讨论和理论介绍阶段,真正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学校还很少。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由学校的非营利性、学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迟效性等特点决定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在管理改革上的压力和动力相对较小,所以历史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大都产生于企业,其后学校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造并应用于管理实践。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研究应当从理论层面转入实践层面。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岗位员工调离后,新员工却要花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此岗位的工作知识,而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率;员工在工作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同样的工作知识,为什么在员工需要的时候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学习,不能与他人共享,造成重复操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鉴于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以避免以上弊端。此外,高职院校管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专业管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到多元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发展历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造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主题、以知识共享为中心环节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并且,高职院校只有将知识管理置于战略实施的核心地位,才能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学校就越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越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及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各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知识开发和知识分类是基础,知识加工是手段,知识共享是核心。现实从知识开发到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知识管理链的源头,其关键问题是保持部门管理的开放性,主要在于提高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比如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要善于总结自己部门的工作经验,把它提升为知识,同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都要善于总结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规律,并形成知识,以便于知识衔接和流通。在这三个能力中,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了部门利用知识的水平,知识交流能力决定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深度,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部门进行知识生产的水平。这几种能力都需要部门管理者组织策划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提高,比如部门之间可常开工作交流会,以达成工作上的默契。
(2)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前面我们提到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高职院校里,工资制度、上班、作息时间等是显性知识,而个人工作习惯、领导风格等属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管理时,要严格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充分挖掘出隐形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助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这对实现知识共享有着重要意义。
(3)知识加工。知识加工包括整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环节。整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关键是使知识系统化。对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其显性化。这需要部门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与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方式实现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知识的显性化。其次要制定部门内各岗位对接流程,理清各岗位工作的衔接点。最后还要组织各岗位人员整理书写本岗位的纵向流程,把每个岗位的工作依据、工作程序等以文字形式体现,形成工作规范,便于新任人员查阅,缩短了工作熟悉时间。只有实现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知识共享,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4)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也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建立知识库并录入已显性化的知识。建立知识库,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建库方案。在把显性知识录入知识库时,要根据部门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合理设置数据编辑权限。其次,要建立知识索引。知识索引是知识库的输出机制。面对大量数据,既要设置各种常用搜索引擎,又要结合高校特点,设置特定搜索引擎。最后,是组建共享网络。建共享网络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知识库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推动部门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管理方式的创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然要求学校建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内涵的新模式,而知识管理作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诞生的新型管理方式,正好符合了高职院校角色转换的需要。在行政管理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意识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30-13
“三元”知识理论的提出对改变现有的知识管理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作为新经济形式下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范式,从兴起时就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组织的关注和推崇,被认为是“最佳的实践途径”。然而,现存的知识管理范式依然受制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二维思维模式,大多研究只是简单地套用理论模型,它们停留在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类,或者是解构与融合阶段,使得理论探索与管理实践徘徊不前。鉴于此,杨百寅教授在哈贝马斯关于知识和人类旨趣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三元”理论①,认为人类的知识由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或活性知识三个层面组成,企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由现实(reality)、理性(rationality)和自由(liberty)所推动。随后,这一理论不仅被知识管理领域初步接受,引发了少许基础研究,而且还日益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领域渗透,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新亮点。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学理性梳理的基础上,试图打破知识在管理领域研究的瓶颈,构建一个“三元”知识的运作管理模式,并着重从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方面对其予以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企业组织创新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有价值的启示。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经济时代都离不开知识,但是,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才格外凸显。知识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和倍受关注,是因为它作为稀缺、有价值、不可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对企业组织可持续竞争力的获得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②。知识引入管理学语境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诸如知识经济、知识联盟、知识文化、知识组织、知识基础设施和知识股权等。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企业组织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即从基于资源的视角转向基于知识的视角。基于知识的视角把研究的重心放到:(1)公司如何更好的做事;(2)公司如何更好地学习特殊的能力;(3)这些能力的价值作为一个新的平台进入新的市场[注:Bruce Kogut,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1992, 3(3):383-397.]。总体来看,就企业组织方面的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分析代表了一系列研究渠道的汇集,其中突出的是“认识论”,文献包括“组织学习”、“演化经济学”、“组织能力”和“胜任”、“革新和新产品的研发”等,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企业是一个知识体”[注:Robert M.Grant,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Inter-firm Collabo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 7(4):375-387.]。
一、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融合
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传播,以及接收反馈过程可以套入数字图书馆框架中,形成整合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数字化资源、技术设施、专业技能、图书馆服务和知识管理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广泛获取显性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使知识能够全方位地被用户所利用,将知识管理融入数字图书馆,可以充分挖掘与利用隐性知识,实现组织内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注重知识管理过程与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支持和维护,维护知识资源就是坚持获取、组织、存储、传递知识的循环过程,并从数字图书馆社区中获取相应的反馈。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1.获取知识在构建数字化馆藏时,获取知识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的起点。获取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过程包括技术、专业知识和社区服务,获取任务主要包括辨别显性或隐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创造新知识,将传统形式的知识转化为电子形式,从网络中收集知识等持续的过程。捕获知识包括从产品、内部文件与数据库中收集重要的知识,从数字化环境中的学者和专家手里收集重要知识,或者从其他有价值的资源中收集重要知识。2.组织知识组织知识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管理、检索信息和知识方案。在数字化环境下,利用现存工具和系统设备来组织知识,而数字化环境包括记载与内容管理系统、分类和编目策略、摘要和索引数据库、引用索引、网上在线信息检索目录、网上检索引擎、网络工具如微信和博客等。知识组织为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知识基础,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具体的知识进行编码与分类,建立索引目录。3.存储知识经过组织的知识存储在知识资源库中有着多种用途,如分类、知识地图、数据挖掘、元数据、浏览、检索等工具在知识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在数字化图书馆中,人们也经常利用这些工具将数字信息结构化,并运用这些工具辅助检索数字化信息。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中融合知识管理,有利于存储、检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计算机技术(包括语言分析、人机互动等)能够帮助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接收数字化知识资源,而且具体和文件化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数字化形式被完整保存。4.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适合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适合的人。知识传递是指将知识从一个人传送给另一个人的活动过程,传递的知识被实践、共享、应用、开发,最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终极目的,即满足用户需求,进行学习研究、创造新知识、提升图书馆功能、构建知识文化。知识机构不是为了知识而构建知识,而是要确保知识得到实践与应用,并通过不同方式和服务进行知识传递。在数字化环境中,知识通过开展知识服务和知识产品进行传播,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网络论坛、视频会议及协作工具等方式。5.反馈知识管理过程最终是从终端用户那里获得反映和回馈,掌握知识管理开展到什么程度能够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反馈的形式是对服务或系统进行评价和建议,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数字化形式获得,还可以调整或者重新设计系统和服务,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是现存图书馆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知识管理反馈的价值。反馈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功能:对现存知识资源与服务的评估、了解知识需求、整合新知识与服务、修正现存系统、替换过时知识、知识评价、可持续发展,以及提供知识以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用户需求。图4就是支持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系统融合的过程,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知识管理过程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展提供一个整体框架,作为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部分,知识管理已经融入数字图书馆系统中。该框架包括两个不同的模型:一是数字化图书馆模型,二是知识管理过程模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所有元素都拥有自己的知识方面。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指的是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传播,为进一步发展收集反馈。知识管理过程可以相应地套入数字图书馆环境,促使数字图书馆可以转化为效率更高的知识共享机构,并在图书馆内外建立知识链接和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整个数字化图书馆系统能够被设计、运行和维护,最终从该系统中获取价值。
二、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
1.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转变原有的垂直型组织结构设置,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通过对知识内容的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来挖掘、表述、重组和编辑新的知识产品;通过对用户知识库的分析,获取用户的需求爱好、使用习惯等具体化、细节化的用户信息,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及时调整服务角度与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通过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再造,将可获取的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以及可利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优势,从而构建以“知识流”为主线的扁平化业务工作体系和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2.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核心数字图书馆利用特有途径和程序将知识传输给用户群体,可以促进知识资源合作共享服务,知识共享就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数字图书馆中引入知识管理可以培养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型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可以通过论坛、研讨会、指导顾问系统等共享和传递知识,为图书馆内外建立有效的知识链,开展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之间的流动与共享。也可以通过各个图书馆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促进知识共享与交流机制的实现。此外,数字图书馆可以开展以知识导航为特色的知识管理,组建集资源与专家优势于一体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的网络联合知识导航站。加强馆际间知识联盟建设,积极与各图书馆之间进行高层次、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为信息资源共享打造一种全新模式,实现全球知识共享。3.开展技术创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质上就是集知识信息资源与先进信息技术于一体,能够在知识管理层面灵活调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及功能的发挥,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再到知识的组织、开发、服务与传播等工作。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只有掌握了技术和资源,才可以掌握先机。数字化资源的网络交流占据先天优势,拥有海量的潜在受众群体。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就是传输网络化,要求数字图书馆不断完善数字化技术与具有高速信息传输通道,以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围绕用户信息活动与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化信息资源与服务,以更直接、深入而有效地支持用户检索、处理、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实现数字化资源高度集成与深度融合。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创新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只有不断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4.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已成为其他资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知识已逐渐取代土地、资本和原材料,成为生产要素并直接产生价值,而知识管理注重对人和加工知识过程中的管理。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员的选拔、培训与利用,把开放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和发挥其潜能,促使员工将图书馆的信息转化为知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用户需求,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加强教育与培训也是数字图书馆用人的共识性发展原则,员工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较强的创新能力,数字图书馆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外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深入开发信息产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数字化环境下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图书馆形态,它体现了数字化社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开发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将知识管理视做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数字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传播,以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把知识管理过程相应地套入数字图书馆系统,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图书馆一个重要依托工具与发展动力,图书馆已步入综合化、数字化发展的全新时代,数字图书馆必须建立一套高效运作的知识管理机制,将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给图书馆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契机。
作者:杨岚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
近年来.我院图书馆积极探索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途径.无论是在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等方面不断学习探索,尤其在管理原则和模式创新上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1管理原则的创新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效益原则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突破了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强调突出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等。为此,我院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都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目前,我院共有28个全国、省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像我院省重点研究室—痛风病研究室,充分利用我院图书馆搭建的平台,将痛风病研究的最新消息及时挂靠在我院信息搜索引擎上,并通过网络信息链接,不仅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实现了该学科领域的“三快局面”,即信息获取快、新技术开展快、专业人员提升快,这不仅使我院的痛风病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2011年8月我院接受韩国KBS电视台专访时问及信息来源,他们说就是通过我院的信息网络平台链接了解到的许多信息。2管理应用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也非常注重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尤其在层次性管理上狠下功夫。目前,我院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另外,注重在信息采集中的创新应用。目前,大量信息以各种形式充斥在纸质媒体及网络,如何从中以最短的时间选择有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我院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了目标分析、归纳采集的方案提取有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图书管理员也特别注意了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完整性、实时性、准确性极易用性的原则。2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我院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突破了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等,发挥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知识的规范”,即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我院根据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文献深加工观念及信息专家化观念、现代化管理观念、标准化服务观念等新观念的提出,针对医生、护士工作性质特殊,白夭很少有时间离开岗位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现状,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在实现门诊、住院、行政、总务、后勤等信息动态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医院把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做到医院的局域网上,医生在病房、值班室或在医院的空闲时间内,就可以利用局域网查找资料、搜索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如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
2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目前态势下发展应用的思考
我院图书馆积极引入知识管理,贯彻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馆藏结构、检索手段、服务方式,提升知识组织、知识挖掘和知识导航能力,建立一种事实、开放、直接、信任的知识转化机制,对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的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知识的创造、学习、扩散和利用,促进我院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知识管理对目标管理的扬弃我院图书馆积极贯彻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思想,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入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作用和重视员工本身的发展,强调运用权变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取代目标管理中的硬性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和素质越来越高,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既熟知计算机专业,又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医院把他们安置在医院专题文献数据库、医院文献科研成果数据库以及本院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发展追踪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同我院的全国重点学科、省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等学科密切相连,而且为我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科学学位授权点提供了优质服务。这也形成了在目前的图书馆里工作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2位,副高级职称的5位以及一批中、初级岗位的图书工作人员,这样不仅有效地协调图书馆为各重点部门和学科进行优质的服务,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也激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取得双赢。3一2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在充分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据库、国外著名的MEDLINE数据库等,补充完善专题数据库,建立虚拟馆藏,由主题收集网络电子资源,建立现代化文献信息收藏体系等多种形式,及时把网上最新信息资源推荐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阎3知识管理对集成管理的扬弃我院不断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增强管理对象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尤其近年来,我院图书馆与我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密切联系,对医学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科技创新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我院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喜获20项,比2010年翻一番,比2008年翻5倍。这与我院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角度来拓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应用的具体实践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医院图书馆知识管理能促进知识管理的不断再生与创新,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去改进原有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及信息采集工作,是现代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捷径。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中,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理念,采用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琶力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作者:崔渤莉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图书馆
【关键词】
施工现场管理;房建工程;质量;控制
当前阶段,我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因为我国的整体大环境比较良好,各方都能在建设工作中取得较好的利益。但是,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房建工程中,多数的施工质量往往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使得合同甲方的利益受损,因此,在房建施工环节,要对现场施工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施工的质量,进而控制房建工程的质量。
1能够保证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
在房建施工环节中,会使用到非常多的材料和设备,这些材料和设备的好坏会影响到施工的过程,对工程的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就是保证工程的质量。企业在这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科学的审查程序,对施工所用的材料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环节也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采购环节进行,保证所选的材料是符合施工要求的,同时,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同样要派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查,这种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有人在采购环节之后和施工环节之前,进行材料的更换,防止以次充好的情况的发生,这样能够保证质量优良的材料能够使用到房建工程中,同时,施工设备的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在这一方面加强检查的力度,对机械设备的规格、材质、型号以及性能进行详细的记录,防止机械设备的丢失,或者施工人员的倒卖行为,在使用的环节中,还要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防止设备出现故障问题,这样施工的效率就能明显的提高,而且施工的质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2能够优化设计图纸的方案
房建设计图纸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的美观和实用性,还会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因为,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设计的新颖性和另类性,会在设计中添加许多不合理的要素,使得建筑的平衡、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因此,建筑的整体质量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收到设计图纸之后,企业应当组织专业的建筑人员进行会审,会审的目的不是为了挑其中的毛病,而是为了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高的房建施工项目,企业更要加倍的进行审查,减少不合理的设计,这样既能加快工程的进度,又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使得房建工程的方案更加优化,对施工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3能够对现场施工管理及其施工进行协调控制
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企业和施工人员为了追求施工的进度,会将工期进行压缩,使得建筑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例如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的凝固,施工的下一环节就已经开展,这样使得前面的工作无法得到保障,诸如此类的现场施工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现场施工的环节中,施工企业也要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对工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使得工程更具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另外,企业要建立一支技术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现场施工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施工的各个环节,理顺施工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或者误操作,提升员工的工艺水平,及时的获取检查的结果,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查找问题,通过这支专业的队伍,能够提升施工的质量,满足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
4能够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正处在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行为和素质会对建筑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的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水平,包括他们的施工工艺水平和素质水平。我国法律规定,当引入新工人时,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安全知识以及劳动技能,而且要通过相关的考核,否则不能上岗。但是,目前的态势比较不乐观,多数企业招收农民工,但是不进行安全教育,使得施工作业的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进而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建筑企业在工作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工人进行专项的学习,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专项施工工艺的学习,让施工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喜欢所在的城市,并愿意为这个城市所奉献,让他们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
5能够防范季节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由于房建施工的环节大多处在室外,室外的环境又是比较多变的,因此,在施工的环节中,要注意环境对施工环节的影响,降低环境的影响作用,例如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要在施工的现场建造一定量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渠道或者排水的设备等,再例如在天气较冷大的季节,混凝土的凝固时间是比较长的,因此,在这一季节,要进行合理的预防,提前注意天气的变化,接受最新的天气资讯,减少温度的变化对施工的影响,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中,要注意混凝土材料中不要掺杂其他的杂质,例如结冰的土块,带有塑料的薄膜和草包等。同时,还要注意混凝土的表面的冰雪要及时的清除,减少其对施工的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房建施工也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的水平,这样房建工程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从而提升我国的建筑水平。因此,在现场施工的环节中,企业要进行充分的重视,减少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员工的施工水平,让企业的发展增速,让我国的建筑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吴骏驰.王希文.关于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1-23.
科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物资资本对于现代多数制造企业与服务业产生一定的依赖,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从新认识自己,知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自身知识储备的竞争,将知识来源机械制造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问题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此时要求企业以更加适应性的方式进行组织调整,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抓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会。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人类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发的过程来自于信息技术和能力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积于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各企业当中,自身知识资本的调整就是一种战略资源的调整,运用这种优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以创新的姿态参与进去,是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理念。即是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又是机械制造实践及规划模式,都是运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才可以保证机械制造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中以实现管理和规划。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通过人文与技术系统,信息与知识的储备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使企业聚集智慧,正确的决策,适应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使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相结合体现了发明创造能力。,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越好企业越健康发展,企业成员通过交流和沟通知识得以提高共享,进而产生出新的想法,这是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管理现状
在知识运作的“沉淀、文化、管理、技术、创新”的五环节中,知识“沉淀”相对更好,而知识“创新”则显不足。而在影响知识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文化”、“管理”和“技术”中,“技术”处于最低的水平,这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文化”促成和“管理”机制贯彻。比如在长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机械生产工艺可以用微小的调整方式,实现工艺结构的优化,依靠知识管理的共享平台减低消耗,提高实际的生产效益。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氛围,企业的每个员工更加愿意以各种方式去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知识管理,共享效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也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这样的情境下,比如在供应商,分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为自身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拓展;获取更多关于机械制造的市场需求信息,从国外机械制造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获取到对应的机械制造新理念和技术,完善的知识仓库构建。通过知识管理反馈出每一位员工工作的缺陷和不足,继续开拓创新的重要知识性学习。当然还可以由此指导员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是由其优秀的员工组成的,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为企业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的能力,我们应该正视其对企业的价值,将知识管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员工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资源共创,创出新知识,并且对于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更新。
三、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人、过程几方面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不能等同。信息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延伸与发展。企业管理过程中,在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机械制造中成本效益、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管理获取的就是企业以前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对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实现战略调整和改善,以往机械制造企业不重视知识管理,都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调整的,归属于信息源范畴,对于过去经验信息的错误判断,大都因为主观性太强。而机械制造知识管理就是强调这方面价值,改变这种误判。
二、与家长做好沟通
众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治疗的专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问题家庭是导致问题儿童出现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接手班级之前,每个同学都带有家庭成长的烙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如何引导孩子看书、与人交流、为人处事、家庭生活作风、待人接物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等)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无形中加强家长本该承担的孩子教育问题。必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家庭是孩子的重要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
三、善用班会课
班会和学校安排的某些自习时间是班主任和学生增进交流、拉近距离的有效时机,同时也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大好时机。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班会不是简单地宣布学校的文件和事宜,更不是说教、训话,那样的话只会适得其反,不但教育没有效果,学生还会反感。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最后再一起来分享各自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进彼此的交流。
二、项目质量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项目质量管理是围绕项目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在电力施工项目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下,建筑单位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质量目标创造条件。质量的主体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按规定的要求满意地实现。
2.1保证输电线路质量的施工方法
(1)输电线路架线施工包括架线前的准备工作,放线导地线连接弛度,观测紧线与附件安装,架线施工从展放方法来讲,分为拖地展放和张力展放,拖地展放线盘的地方不需要制动、线拖在地面行进的方法,这种办法不需要用专用的设备,比较简单,但是,导线的磨损较为严重,劳动效率低,放线需大量的人工,在山区放线质量就很难保证;(2)输电线路基拙的作用是保证杆塔在运行中不发生下沉或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不发生倾倒或变形,基拙施工质量的好坏,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关系极大,如果有较大差异,就需要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做出设计变更,然后是在岩石打孔插筋灌注砂浆浇制承台岩石基拙的开挖均必须确保岩石结构的整体性不受破坏,锚筋安装尺寸位置必须反复核对,确保准确安装固定之后浇灌再按现场浇制混凝土的要求养护;(3)光纤不会发生引雷的问题,然而,光缆中有金属部分,因此,光缆避雷还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光缆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检查设计资料,原材料与施工设备等是否齐全。仔细阅读有关的技术说明书和安装指导手册,架设光缆之前一定要确保光缆的技术性能,必须对每一盘光缆进行单盘测试来确保光缆完好之后方可施工。
2.2全面动态掌握施工信息提高工程人员素质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全面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备齐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组织施工所需的劳动人员等。在全面掌握了施工前的信息后,就要根据已有的信息组织设计施工要求,特别要对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关键部位、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进行提前预判与给予技术和安全保障,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要对其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检查,管理就是决策,贯彻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部分所涉及的人员要给他们讲明利害,进行详细具体的培训工作,一定要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完善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检测,以保证做到万无一失,提高作业的警惕性。
2.3又寸电力施工技术人员的控制
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体,是直接参与建设的决策者以及操作者,施工部门技术人员的资质和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工程施工部门要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与质量观进行强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施工制度是否完善和施工技术是否正确等,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工程中对施工的质量和施工方法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定时巡视检查,对施工工程技术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及时提供施工的各种信息资料,最终达到保证工程质量,达到电力施工的预定效果。
2.4各施工要素合理调配
劳动组织和机械配备的合理调配是确定施工方式和合理安排工序,保证实现优质和快速施工的重要条件。应当按照施工任务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断地改进调整,协调各方力量,划分施工任务,使生产能力和任务要求能够互相适应。
2.5采用先进的项目质量管理系统
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电力土工试验与现场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施工质量的评定验收主要依靠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施行,这会造成员工工作量大和处理周期长的效果并且处理的结果准确性比较差,不能起到对电力施工质量的动态监控。针对目前我国电力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应当采取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运用新研制开发电力施工质量管理系统,以此帮助施工管理人员对电力施工质量的有效的管理,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其建设质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虽然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传统的技术难题,但这些技术在应用的同时,常常会由于受到管理、人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目标难以实现。为了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各个工程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都应充分认识中心试验室的作用,在中心试验室开展相应的质量检测,保证检测对象的质量标准。
1中心试验室工作特点
1.1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中心试验室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各工程项目在中心试验室的建设时,都应严格遵守国家、行业的标准,并依据工程合同内容、设计方案保障其建设质量。中心试验室的工作包含了以下方面:对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物料的质量检测;主体工程关键结构的现场检测;结构部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测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和整合,最后将全部的检测报告上交有关部门[1]。中心试验室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基本的质量检测外,还承担着样品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文献资料管理的职责。此外,从合同的角度分析,中心试验室与项目法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合同关系,而其与政府、监理单位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工作交叉。中心试验室与工程各个参与主体、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工作上的配合,虽然在工程项目中,中心试验室的工作涉及了诸多方面,但可以独立、平行地开展质量检测工作,不受其他主体的干扰。
1.2专业化
中心试验室的工作开展,给工程建设施工作业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检测保障。在工程领域,质量试验检测的专业性强,不同的质量试验检测对象和内容,都有着严格的检测规定,只有在保障检测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够提高检测数据的精度和利用价值。高等级公路中心试验室一般在项目上是组建的试验室,受母体试验室的监督、指导,同时也可以借用母体试验室资源,服务业主。中心试验室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往往要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用可靠的检测数据为工程的质量评估提供参考,根据检测数据反馈,工程施工部门才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工程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对应问题的处理[2]。中心试验室所获得的质量数据,是业主和监理单位全面、准确评估工程质量的现实依据,对工程现场的质量问题识别、预防和处理提供了保障。
2中心试验室在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在生产过程中的事前监督指导作用
在施工准备阶段,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标准和要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测体系,将该体系作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检测参考。中心试验室在自身的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各方面建设,更要注重对员工资质、进场设备的数量、型号、材料等开展检测,检测标准要依据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一旦在检测中发现与设计文件、标准规范要求不一致的参数,立即向现场指挥部即业主反馈,复检不合格的内容,形成完善的自检体系[3]。中心试验室的事前监督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根据工程的协议文件、技术要求、监理内容,制定更为可靠的试验检测流程和规范,在监理会议上向相关主体和部门宣贯;定期组织试验检测人员等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心试验室在进场以后,由于工程项目实施中所涉及的材料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存在着生产厂家的区别,中心试验室要首先协助指挥部从市场上选择出最为可靠的材料供应厂家,对各种材料开展严格的抽样试验,保障材料质量稳定、可靠;提前开展水泥混凝土、土工标准击实、沥青配合比等标准试验验证工作,为现场大面积施工,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保障工程进度。
2.2提高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水平
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所涉及的材料种类、数量极多,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如果被使用会增大工程的质量安全风险。中心试验室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做好对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检测,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及时规避质量不达标的材料,避免劣质材料的使用。此外,为避免出现劣质材料使用所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中心试验室在工程实践中,必须对原材料抽检,做好全部材料的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督促施工单位积极备料。以公路工程为例,水泥、砂石、钢筋和钢绞线等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无论哪种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都会导致公路工程的质量目标难以实现。中心试验室的检测人员,要结合工程的质量标准,对工程项目所采购的材料性能开展检测,保障材料的每一项性能都符合施工标准。实践证明,中心试验室的材料检测工作,给工程管理部门的材料保管和存储工作提供了依据,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材料检测的基础上,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内容,事前控制,及时储备原材料,配合完成进度目标,做好材料采购和供应工作。
2.3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率
中心试验室通过各种试验检测工作,为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指导,保障了质量管理策略的执行。比如,在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中,中心试验室在综合了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以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试验检测,在对试验检测数据加以全面整合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高速公路存在的质量缺陷,给出了更加合理的质量问题处理对策,促进了该高速公路质量目标的实现,提升了公路工程的综合效益。此外,中心试验室在现场开展试验检测的过程中,针对混凝土回弹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外观、路基压实度灰剂量、路面渗水、路面摩擦系数、路面厚度等进行实体检测,使工程项目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快速进行施工工艺的调整,保障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工程施工单位根据中心试验室提出的工作建议,及时进行适当的工艺优化、管理改进[4]。公路桥梁工程中的中心试验室应每个月组织一次质量大检查,涉及原材料、拌和站、施工现场、技术工艺、内业资料等,根据检查结果做好相应的改进工作,进一步提升工程的施工管理控制水平。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其他单位需要根据试验检测中心的检查通报,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管控。另外,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如果在施工作业完成后开展实体检测,会出现质量问题发现不及时,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工程项目附近建立驻地试验室,从而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实体检测,发现并反馈质量问题。
2.4加强日常独立检测,确保工程实体质量
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为发挥中心试验室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中心试验室在开展工作时,应严格根据相关检测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检测频次,对实体工程开展独立试验检测。中心试验室对于检测结果具有否决性。具体就是中心试验室对业主负责,如果在抽检时发现其检测结果不合格,不符合施工的质量标准,立即上报现场指挥部,要求返工并要追究相关监理和承包人的责任[5]。为提高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水平,中心试验室需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征,根据工期和阶段划分,重点做好对隐蔽性工程、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检测频次,积极通过“差异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做好施工作业中质量问题的排查和解决。中心试验室的日常检测中,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检测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和验收,方可在技术规范条件下促进施工目标的实现,通过检测结果的分析,还可以给予材料采购部门以一定的风险提示,源头上杜绝劣质材料的使用。
2.5在确保工程施工进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