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水务信息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根据财税[2016]36号、财税[2016]46号文件的要求,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称:营改增)。“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种变化,对财务公司的产品设计、经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财务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和核算系统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启动“营改增”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的“营改增”全面落地。
1营改增信息化工作的意义
营改增后,财务公司应缴纳税金的计算方式发生了变化。以贷款业务为例,缴纳营业税时,每月应交税金的计算可以直接用当月累计实现的贷款业务利息收入乘以相应税率计算得出;缴纳增值税后,需将实现的利息收入逐笔拆分成不含税收入和销项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销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这就决定了营改增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意义,在于逐笔实现业务收入的价税分离。
2财务公司增值税价税分离实现方式
对各项业务收入进行的增值税价税分离改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实现,包括手工分离、通过第三方外挂软件管理、直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各种方式的优势、劣势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三种方式可以看出,手工分离的方法适用于业务量较少、处于初创期的财务公司。通过第三方外挂软件进行增值税管理的方法,关键是做好数据传递的接口,适用于对税务管理标准化、专业化需求较高的财务公司。直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的方法,需结合公司自身业务处理特点进行设计,适用于信息化研发及维护能力较强、一体化管理要求较高的财务公司。下文将重点描述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开发的方法。
3核心业务系统价税分离主要内容及做法
3.1增加销项税基础设置功能
在核心业务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设置中,新增“价税分离设置”功能,进行收入和销项税规则设置,以便操作人员在核心系统中办理业务时,系统自动识别后对利息计提、结息、贷款收回、中间业务手续费等进行收入及增值税销项税的管理。财务公司通过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价税分离操作,需要分离的业务类型及分离方式如下:贷款计提利息=原计提利息/1.06+增值税销项税额贴现利息=原利息调整/1.06+增值税销项税额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原结手续费/1.06+增值税销项税额
3.2配合会计处理新增文本识别功能
根据公司业务流审批特点,找到区分每一笔业务的“唯一识别码”。例如,每一笔交易以“合同号+放款单号”为唯一识别码,复核并生成会计分录后,系统将根据“价税分离设置”记录判断当前交易是否需要进行价税分离,若需要进行价税分离则根据设置定义的规则对会计分录进行加工操作,并视情况对客商辅助核算进行加工。
3.3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与资金平台系统的价税分离对接
在财务核算系统中,增加增值税相关科目,将资金管理系统中价税分离后的会计分录信息对接生成SAP中的记账凭证,并在SAP系统中准确、完整体现。每月向成员单位公示合并抵消明细,与集团合并报表实现无缝衔接。
3.4创建增值税会计核算管理
在价税分离项目中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用于记录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产生的增值税额;设置“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科目,用于记录因财务核算与税务管理中收入确认时间差异而导致的、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的、但尚不满足税务确认销项税条件的税金。3.5实现价税分离查询功能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对做过价税分离的凭证进行查询,通过关联业务单据及设置信息,同时可以查询出业务日期、客户名称、增值税类型、是否需要开票等信息。
4完整的增值税信息系统功能
完善的增值税信息系统需实现增值税基础管理、进项税管理、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税务核算、纳税申报、销项税发票管理及打印、开票子系统等功能。其中,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需通过财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开票子系统通过航信或百旺税控系统(国税指定)实现,销项税账务处理通过核心业务系统和财务管理软件接口改造实现,进项税管理中进项税发票认证通过抵扣联信息采集系统来实现,其余功能通过财务管理软件或其外挂税务管理系统来实现。
4.1基础管理
定义增值税税务相关的基本参数,包括纳税主体、交易对手、税种税率、产品设置、税务日历、开票维护等参数的维护功能。其中,销项税的基础管理设置在公司核心业务系统中通过销项税价税分离实现。
4.2进项税管理
进项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功能:(1)通过建立与抵扣联信息采集系统的认证接口,接收增值税发票认证结果;(2)建立进项税认证电子台账,记录进项税发票的认证情况;(3)进项税额计算,以及进项税款额转出的计算;(4)提供进项发票的对账功能,满足稽核要求;(5)提供进项税发票的过期预警功能。
4.3销项税价税分离管理
考虑到财务公司报表要与集团报表进行合并抵消,价税分离系统上线前,通过建立贷款明细台账,对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增值税进行逐笔核算。对实际收到现金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对计提的利息收入,计入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科目,待实际收到现金后由应交税费—计提销项税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每季度按照应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的比例进行进项税转出核算,由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Z].
Abstract:With China's 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BDS ) began to provide services, BDS will replace GPS, and provide a broader space for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information. The new “3S”technology, will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water to a new level.
【 key words 】 the RS BDS GIS water data collec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V13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水务就是对涉及水(包括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有关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的管理。笔者称之为“上管天(雨情收集、雨水利用),下管地(地下水监测、利用),中间管着老百姓(百姓有关的水,如城市生活用水、排水、污水,农业灌溉取水,江河湖泊水利用及防涝、防害。)”,已形成了大水务的管理格局。这种格局存在着涉及的范围广、时空跨度大、突发事件多、不确定因素难于控制等难点,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BDS)开始提供服务,以往“3S”—RS、GPS、GIS所提供的服务,在我国必将被新的“3S”即RS、BDS、GIS所取代。本文探讨了新的“3S”技术在水务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一、水务信息化为何要利用“3S”技术系统
(一)水情观测的需要。在现实的水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水情数据的收集不完整,水情观测不全面。利用“3S”技术系统技,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收集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当人为活动、自然变化对环境造成后果时,“3S”技术系统可以让研究人员实时、可视地观测环境变化。例如气候变化带来的雨水、雨量情况的变化,“3S”系统技术使各种来源的资料能够和来自地球卫星观测的最新信息相结合,在复杂的自然系统帮助了解雨水、雨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二)防灾抗灾的需要。由于气候的和地理环境因素,我国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洪涝灾害,而抵御洪水侵袭,抗洪救灾就需要获得第一手可靠的信息。“3S”技术系统具有在不接触目标情况下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水流速度、受灾面积、土壤墒情、水质参数、地表温度等丰富的信息。通过GPS定位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对遇有险情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3S”系统技术对防灾抗灾有极其重要的用途。
(三)预警和应急指挥的需要。“3S”技术系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可以应用于台风、暴雨、洪涝、旱灾等灾害的监测,由于时效性强,具有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为及时预警报告,提升应急指挥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学决策的需要。“3S”技术系统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获得的数据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所监测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客观地反映所监测地区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其地质、土壤、水文等地貌特征,并能动态地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而且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为政府或者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对于水务信息化管理“3S”技术系统的特点
(一)RS遥感探测技术。RS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一般指将传感器或者遥感器置于工作平台如地面平台、航空器或者航天器上,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水务信息管理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管理人员或者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管理等。其特点在于:
1、大面积同步观测。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展示大范围的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时效性强,周期短。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3、数据综合可比性。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事物的变化。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获取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5、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河流、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二)BDS导航系统。BDS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由于BDS系统已开始提供服务,以往使用GPS系统的用户特别是政府部门或者具有战略地位的部门,出于国家利益或者战略需要,必将用BDS系统取代GPS系统。BDS系统用于水务信息管理有其独特的优势。
1、空间位置服务。①定位。如地面跟踪和紧急救援。②导航、制导。③测量:主要用于测量时间、速度、及大地测绘,如水下地形测量、地壳形变测量,大坝和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等。
妥善做好水利工程的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是能够保障整个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将现代一些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软件设施进行相关的协调配置,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管理的工作更加的方便,进而达到异地通讯、自动化以及远程通讯等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效率。
一、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信息化方面的现状
我国在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有关建设实施的情况比较早,通过近代以来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改进,在整个水利的各项领域之中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进展以及突破,可是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水利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还是不够完善,虽然能够在部分领域落实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可是在其他诸多方面依然还是应用数字化形式的管理模式。而且有关信息化方面的管理规范也还不够健全,在实际进行信息化共享的工作方面,有关信息的应用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其中还有些根本无法切实的达到信息上的有效共享。因此在整体上来看,我国在水利工作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基于我国国土十分辽阔,在有关行业的发展之中时常会发生东好西差的情况,在水利工程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基于地缘的相关因素,导致了我国水利发展的具体状况相差非常大。
(一)有关信息的获取
在实际开展水利信息采集的工作方面,对于我国的水位监测数据以及就雨量监测数据在相关的收集工作方面有半数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且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工作,与此同时还在对周边的有关流量以及其他信息进行积极的收集。可是片面的发展无法代表其整体的进步,这些相关的信息系统在总体的构建之上还不够健全,在有关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无法做到规范以及系统的收集整理,而且直接应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还要更加的稀少。就整体的工作量在收集方面的具体状况来看,不能切实确保收集的次数,同时在精准度方面也不能做到一个更好的保证。总体来说在整体的收集量之中信息收集量的相关比例严重低下。
(二)传输手段的不足
当前有关水利工程单位都已经开展了部分岗位职能的有效信息化,并且切实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信息方面的网络。虽然所收获的成果非常的明显,但是在现实的运用之中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如果整体网络在传输信息方面的能力非常弱,不能够覆盖大范围的距离,这种情况使得整个业务范围都无法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的水利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怎样才能强化信息传输方面的手段,它的进展状况已经非常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整个信息网络的提升以及发展。
(三)信息数据储存库
当前在我国的诸多水利业务都切实建立起了有关的数据库,高效的将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可是由于数据库在建立的方面还没有一个完善、统一的模式,从而导致了在建立的形式上多种多样,相同点亦或是能够实现有效共享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数据库的相关功效仅仅就是该水利工作信息方面的保存,同时在技术方面的差距更是非常巨大。
(四)水利工程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最主要的几点问题
虽然我国在有关水利业务的方面都已经在大范围应用了信息化的相关管理手段,将水利信息之中收集到的一些有效的信息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但是实际效果却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其整体的进程以及进度都非常的缓慢,各等级单位的发展状态不够均衡,同时在信息的共享方面还没有有效的全国范围的网络共享平台。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相关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大力开发水利信息的相关资源,初步建立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网以及有关的安全体系,全面构建水利信息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方面的体制,统一标准以及规范,强化在人才方面的培养工作,营造一个能够妥善保障水利信息化的环境。
中期目标。加大力度开发水利信息方面的资源,完善水利信息有关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保障环境,大力推进一些重点业务的实际应用。
远期目标。在我国全面实施水利信息化。整体提高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稳定均衡发展,在信息共享方面创建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网络平台,从而进行有关水利信息的共享,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高效、稳定发展。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相关建设目标的实施原则
依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我国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几点原则:
(一)保证重点建设
将水利信息资源的有关开发利用作为核心,将水利信息网以及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一些非常重点的工程建设工作作为突破口,在进行统一规划的有关指导之下,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工作。
(二)加强保障措施
多种渠道共同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资金,妥善处理水利信息化建设在分布不合理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经过水利信息化完成标准化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安全体系建设以及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彻底打破业务应用在建设工作之中的条块分割,清除一些以部门、地域以及专业等作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在切实满足需求的有关条件之下优先运用国产的软件以及硬件,完善推进系统建设、托管模式以及运行维护的外包,积极创造一个优良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保障环境。
(三)充分运用资源
充分的运用已有的资源,包括我国的一些公共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有关行业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相关作用,强化信息资源在数字化方面的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加大水利信息资源的有关开发利用能力以及整体社会服务水平。
当前水利系统之中的每个部门都有许多信息化的相关应用系统正在投入运用并且发挥着高低不同的效用,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对已经具备的应用系统资源实施整合的工作,从而确保已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
(四)注重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工作
在大力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对现有系统在运行与管理方面的工作,经过对于制度以及人才队伍的相关建设等手段持续、高效的发挥其整体效益。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水利部门要对信息管理系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有关的工作任务给予充足的责任心,对工作的内容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以及更加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四一.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2008,(19).
在现阶段财务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转变过程不明显,导致工作人员缺少信息化工作认识,没有严格要求对信息化程度。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水利事业单位要严格要求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对整个财务管理的作用,通过对整个资金流动情况的预算和整理,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的掌握程度,做到“科学使用资金,高效使用资金”。预算工作需要核算工作的帮助,要保持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水利事业单位主要利用人工传递数据的方式来保持预算工作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了财务部门职能转变的难度。
二、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措施
提升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集合大量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基本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经济管理信息、银行客户资料管理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信息,只有集合处理这些信息,才能保证信息共享,提升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建设信息化财政系统的目的是服务现代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要通过加强财政信息化宣传,提升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这种宣传不应停留在书面宣传和口头表述上,要保证会计人员能认清信息系统功能,丰富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仔细分析当前财政管理中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重视对工作流程的控制,重点控制业务流程,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共享。整个过程就是系统研发的基础。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加深工作人员对财政信息化的认识,保证工作人员能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引发财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变革。
(二)注意工作流程的管理和创新在设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以当地水利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为基础,保证设计工作程序化,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要规范部门之间的管理程序,不能出现以专栏的形式传递临时性工作的现象。以财政报表为例,在施行信息系统之后,可以将原本年度、季度财政报表细化到月报,并保证三者之间格式、要求的统一,规范财政信息。上级部门不需要通过打电话、下文件等传统方式传递处理信息,可以通过系统网站相关信息,改变传统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方式,使上级部门能节省出大量的通知时间来解决其它问题。要避免出现信息系统成为摆设的情况,要制定相应制度提高信息系统利用效率。例如,在考核中可以添加财务信息传送考核等。也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上级管理部门信息方式,硬性规定位置,提升信息平台在水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使用情况。
(三)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中没有采用严格集中管理的方式,并不严格控制预算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各级预算单位都是相互独立的事业法人;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与各级预算单位之间职责不一,不能形成联动。在财政部门工作期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需要根据自行界定数据共享范围,其他部门中的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在确定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数据获取流程。一般情况下水利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会计人员通过获取各个部门的具体资料,再进一步开展财政信息处理工作,避免出现各项业务与财政指标的需求不同预算工作不能准确反映每项指标的情况。其次要结合当前水利部门财政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数据拓展进一步的数据采集工作,优先处理重点问题,保证工作的科学性。最后,要注意数据准确性分析,工作人员所采集的数据不可能是百分百的正确,只有通过大量的收集和调差,减少数据的误差性,最大程度上服务于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之间的区别在财政管理中,很多人都认为财政管理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不一定要反映在信息系统中。会计电算化要解决核算过程中的自动化过程中,整个过程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多的是依靠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实现财政信息的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问题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信息的传输和分享。在现阶段财政部门数据共享过程中,要界定清晰的数据共享形式和范围。其次,财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具体项目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最后,要注意处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中与人事管理中的重叠部分,注意保护财政部门的独立性。
(三)与其他信息软件链接问题整个财政信息处理软件必然会与其他功能软件相链接。在当前,水利事业单位所使用的报表软件达10余种,涵盖了我国水利管理财政运行的全部内容。这些报表全部依靠手工输入,并且没有解决与会计核算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解决财政管理信息与应用软件的接口问题,意味着国家要改变软件方案,不但提高了国家政策成本,也会消耗大量政府时间,因此本文不倾向于解决财政信息系统与各报表的应用系统接口连接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国家税务部门正逐渐加快税务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适应税务工作需求。如何调整、优化和完善税务系统,提升税务系统数据管理信息化程度,实现对各类税务信息数据的信息化、系统化处理已经成为当前税务工作的重点。税收数据是税务数据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税务登记、信息申报、汇总统计、金库对账等税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仍需要税务部门不断在税务数据管理中渗透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
一、税务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税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来源,良好的税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保障国家税收稳定的重要前提。各级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务工作中已经积累的一定的经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信息化已经全面渗透至税务数据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信息化的税务数据管理模式。然而纵观税务登记、税务信息申报、汇总统计、税票核销、金库对账等过程,形成了大量的、冗杂的税务数据需要进行处理,现行的税务数据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税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税务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国内税务部门对税务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税务数据管理工作中表现为“重视环境建设、轻视实践应用”。税务部门都在税务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给予了相应支持,但这些支持似乎仅仅流于形式:其倚重于购买大量的计算机信息化设备,而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足。正是由于有关部门对数据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税务数据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耗费大量人力进行税务数据管理的工作,降低了税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重视环境建设、轻视实践应用”这一现象同时也暴露出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乏。我们看到,许多税务机构似乎并没有配备专门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人才,这使得税务部门在管理一些庞大的、关联性较强的税务数据时显得捉襟见肘。税务系统基层中心大多建设有计算机信息中心,但这一机构主要负责的是税务系统的信息化设备管理和数据维护工作,其工作人员也大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虽然其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缺乏专业的税务知识,不熟悉税务业务,仅仅依靠他们进行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税务管理数据价值。
(二)缺乏规范化的税务数据管理体制
计算机信息化在税务数据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现阶段的税务数据管理中,仍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税务数据管理体制。例如,在税收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由于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纳税人在进行申报纳税信息填报时常发生个人信息错填的问题;由于缺乏对税务数据管理工作的硬性规定,部门税务工作人员敷衍对待税收业务数据信息采集工作,这使得一些新的纳税人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相关纳税信息无法准确、全面的记录到税务数据系统中。
(三)封闭化管理,数据共享度不高
税收工作往往根据不同的税种由具体的部门负责,工商、银行、地税、国税等部门都有参与到税务工作中。这些部门负责了某一类税务的数据管理工作,其合作、共同管理税务数据是提高税务数据管理质量的中要求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部门都存在着自身的税务数据管理信息化系统,这些数据信息系统标准不一,使得各税务系统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税务信息难以实现集中化管理,税务数据共享度不高。
二、计算机信息化在税务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税务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完善税务数据管理体制
税务部门应当提高对税务数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切实完善税务数据管理体制。上文已经提到,税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是“重视环境建设、轻视实践应用”。由此,税务部门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加强信息化税务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第一,加大对信息化税务数据建设的投入,计算机信息设备是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硬件基础,税务部门应当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和工作需求购置相应的信息化设备;第二,建立专门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机构。税务部门应当从税务工作全局出发,实现一种“统一管理、明确工作”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模式。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机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护税务数据口径。二是建立健全全局性的税务数据管理制度。三是负责对各类税务数据的审核、分析、调整(以计算机信息化设备实现)。四是维护和管理税务数据信息化系统。五是培训各科室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人员。
(二)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
同样的,税务数据管理应当建立起“统一管理,明确分工”的工作模式,即建立一种负责人制度引导税务数据管理工作,具体的税务数据管理工作由专门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各科室负责相对应的税务管理工作,同时承担了相应的业务数据监督、管理责任)。这种责任制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督促各科室人员履行自身的税务数据管理责任。整合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提高税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整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以统一数据标准为前提(方便各类软件信息的统一整合)。二是以税务信息流为导向。三是分阶段整合系统(第一阶段是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第二阶段是发掘新技术、新信息以完善系统)。
三、结语
税务数据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计算机信息化在税务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税务部门应当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相应的税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体制,以提高业务水平。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临沂市地方税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参考文献
[1] 徐虹.计算机信息化在税务数据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84.
前言
当下,正是我国建设全方位税务服务系统的关键时期,“金税三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对此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即“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直观阐述了我国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下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以“金税三期”为中心展开,其中“一个平台”,即指要构建一个包含了网络硬件和根底软件的、统一的技术根底平台,包括硬件设备平台和电子税务应用组件平台等,以实现“掩盖总局和国地税各级,并与其他职能部门网络互通”的总目标。“两级处理”,即指依托前述技术根底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并完成税务系统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级税局的集中处置,以实现“分离各地级税务的实践状况,构建以总局、省税局两级数据共融的处置中心”的建设目标。“三个掩盖”,即指系统功能覆盖全部税种、税收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托互联网实现各级国税局、地税局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网络互通,从而切实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全国税务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确保税务工作的便利性、规范性高效性。而“四个系统”是指征收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外部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征收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税收业务;行政信息系统主要负责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外部信息系统主要负责与纳税人交流和提供相关税务服务;决策支持系统则主要负责向各级税务机关进行税收经济剖析,提供监控和预测等税务决策。以此四位一体,最大限度满足当前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
二、全面推进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一)推进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税收工作的要求愈来愈多,也愈来愈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有效改变了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和稽查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税收业务的完成效率,还能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可靠税收信息,使得税收数据价值提升,为相关部门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二)推进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税务服务效率。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公共部门的服务要求愈来愈高。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税收服务始终以维护纳税人权益为出发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对税务工作的合理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营造良好的征税与纳税环境。(三)推进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管理成本。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税务工作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渐走向精细化,不仅减少了税务管理与征收成本支出,还在不同程度上细化和拓宽了税收服务的方式。而这一优势,也使得国家财政支出相应降低,国家政府能够有了更多的资金能够投入社会基础建设,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多公共服务。
三、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现状与形势分析,我国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将在保持当前稳定运转的前提下,朝着以下方向发展:(一)税收征管业务将逐渐走向“流程化”。当前,我国税收工作已经建成并形成了以互联网及其设备为平台,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工作基础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体系。但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当下,这一税收征管体系在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的弊端,因此,为实现发展、突破、不断跃上新台阶的整体目标,税收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现有条件下的以手工作业为基准而设置的旧的征管流程,建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新的税务电子信息征管体系,以顺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飞跃发展,从而推动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二)面相大众的纳税服务将逐渐实现“高效化”。电子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作用于税务系统,在各行业领域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因而,推进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不仅是适应当前税收业务的举措,也是改善纳税服务、提高税收效率的必由之路。对此,在建设与完善现代化税务管理体系的进程中,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将立足于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创新税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促使纳税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并逐步形成集合新型、高效、立体、全方位于一体的纳税服务新机制。(三)职能部门的税务信息将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化”。当下,各税务职能部门所掌握的相关税务信息资料等仍然未能全面实现互通与共享,在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整体目标的引导下,我国税务信息资源将逐步打通各个关节。同时,在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与制度政策的簇拥下,涉税信息职能部门也将更为积极、主动地提供涉税信息;而且,随着各地政府“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以及各地国税、地税部门共管户信息库的建成,相关职能部门也将逐步实现对税收数据的及时交换、比对、分析和预警,发挥合力,共同推进整个税务系统业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近年来税务部门不断革新思路、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税务电子信息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因税源流动性加强、纳税人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变化等对税务管理工作发起的挑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税收业务主管部门应重视并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以切实提升我国税务管理效率,使税收业各项务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及群众。
参考文献:
[1]梁裕恒,梁志刚,周逸飞.“互联网+”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4):113-114.
[2]林寅寅.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J].经济期刊,2015(9):198-198.
[3]於舟,杨慧敏,张欢,等."互联网+"时代下的税务管理模式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1):27-28.
当前,电子计算机在科学计算、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管理信息的处理,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财务体系建设、日常业务管理、资金保障供应、监督检查等环节,全面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深入开发与转化利用,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财务信息化的内涵与分析
在综合分析财务信息化建设要素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建立财务信息化保障体系,研发可视化、智能化的财务保障供应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能够处理有关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化保障供应,而且还应具有分析功能,即这种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财务保障供应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而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当前,在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上,一是财务会计核算、经费管理等软件基本上实现了通用性,应该说财务信息化水平是初步的,但智能化程度不高。二是财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化,就是要在独立领报经费的单位实现财务信息互联、互通。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财务信息的网络化。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财务管理在用的业务软件处于分散开发状态,财务系统软件还不够完善、不够稳定。缺乏事先统一的计划和综合管理平台,现有的财务软件有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银行现金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虽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财务系统软件过于分散、财务信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统一管理的问题。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增大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负担,使财务软件操作难度增大,数据上报更加复杂。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各单位在财务工作中为维护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活动的有效性和资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电算化管理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财务信息化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财务信息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给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控制带来更严峻的考验。目前的内部控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人才是事业之本、管理之本。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强优良的财务人才队伍。目前,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看,学历结构不合理,懂得信息化的人才少。以这样的现实状况,要想全面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
三、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覆盖了财务工作主要业务领域。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也一直在持续开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新时期财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开始由分散、孤立向综合集成发展,为了将财务信息资源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互连互通,这就必然对财务信息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是要开发控制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经费预算、使用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单位财务管理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二是要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控制。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下转第79页)(上接第76页)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病毒的防范与控制等。三是要加强对人员的职能控制。通过计算机舞弊的人员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程序员兼计算机操作员。财务信息化所要求的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制度就是适当分工,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以防止对处理过程的不适当干预。财务信息化工作岗位包括基本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前者有会计主管、出纳,后者有系统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等。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四是要加强系统的操作控制。操作控制包括对财务活动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63-03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来临的产物,已经借助其自身的特点深入到全球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中,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颠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于是属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已然降临。
这场信息革命不仅创造了新的产业即信息产业,还为传统的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为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商业思想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尤其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带来了触手可及的便利。所以面对这场信息化的革命,各类企业都需要学会去适应,以信息化为指导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实现信息化的蜕变。
本文中着重进行讲解的则是信息化带给财务管理的改变,比如说进行电子记账、计算机复核、智能结账等,都是信息化时代带给财务管理的便利。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必定会带给财务管理更多的便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学会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去逐步完善财务信息化的管理。
1 财务信息化的概述
所谓财务信息化,就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借助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模板与基础,通过互联网环境,来实现财务的信息化分析、预测、核算以及决策和监控的功能。而具体地说,财务信息化就是将企业传统的复杂的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完善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而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系统,去帮助企业做出能够实现最大利润化的财务策划。而简单来看,财务信息化其实就是以系统化的观点去建立一些财务管理模式。
不过,单一的财务管理核算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因为大型企业运作时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而且也会进行外界信息的收集,单一的财务核算不能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实时决策,进而容易给企业带来一些位置的风险。同时,还会阻碍企业的资金流通,不便于进行资金转移和管理。因此,要想满足各个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就必须建立配套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这样,财务信息化才能更加有效率的进行。
2 进行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1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中,财务管理理念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互联网没有诞生之前,单纯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只是能够提高财务运算与核算的速度,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借助互联网对财务进行高效的管理与监控,既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提升了企业在统筹方面的管理能力。
2. 2 提高同类产业竞争力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并且在企业管理中成功进行应用,使得各个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成了一种相互关系,此消彼长,紧密融合。各个企业为了谋得一线生机,不得不加大与同类企业的竞争,而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同类企业中独占鳌头,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管理。通过财务信息化,能够及时提供财务数据,并且根据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核算,为企业高层人员的决策提供有力后援。再者,本着“时间就是金钱”的恒定真理,借助财务信息化的高效性,能够节省出大块的时间,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而且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2. 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观念转变的产物,它能够帮助企业各个部门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而且提高企业的团体协作性。各个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行着转型,而相应的企业制度仍然不算完善。财务信息化则可以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它解决了传统的重复收集数据的弊端,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财务信息化的优越性
3. 1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信息化是以信息化融入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理所当然需要财务人员能够进行熟练的电算化操作,而且对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具体功能有一个透彻全面的了解。这样更新了财务人员传统的工作方法与相关理论,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使自己有了一技之长,又完善了财务管理工作。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财务人员也会产生一种忧患意识,认为自己不进行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将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3. 2 减轻财务人员劳动强度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建立,能够大幅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手工作业,这样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得到少的可怜的财务数据,使得这类数据不能快速的转变为各个部门需求的信息。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虽然这类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效果甚微。但是财务信息化的出现,就使财务工作人员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进行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及计算,不仅减轻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 3 进行现代化的预算结算
财务信息化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的财务预算与结算,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录入基础数据,信息化软件就会根据相应编程进行预算和结算,而且还有自动复核、试算平衡等功能。这样为预算结算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依据,使其结果更全面合理。
3. 4 分析经营结果协助投资决策
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向,财务信息化工作能够及时区分归纳经济效益指标,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为今后的投资指明方向。
4 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 1 企业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互联网已经实现普及化,但是仍有不少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即借助计算机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汇总记录并生成财务报表,并没有真正的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合。这种状况表明,财务管理仍然没有进入到信息化的实质阶段。所以说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只能够简单的提高财务信息的整理速率,而无法实现财务信息的决策。
4. 2 财务信息化的标准不统一
财务信息化标准不统一,就不能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而不统一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不统一,也就是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或者是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标准不统一。二是企业外部的不统一,就是各个企业之间、企业同银行之间以及企业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者会造成企业无法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进而不能及时的做出决策,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后者会制约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使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
4. 3 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
要实现真正的财务信息化,不光要在系统硬件上做足工夫,还要拥有既懂得财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获得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尤其是建立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使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快速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
4. 4 管理软件开发滞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系统建立的时候,都没有重视软件开发,没有将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理念合二为一,即使投入精力进行了软件的开发,也无法按照设计者的理念去进行,技术层面跟不上理念层面的更新。
4. 5 财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差
企业的财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命门所在,一旦财务数据外泄,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而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就是指企业在没有进行授权的时候,其他人也能够随意破坏和篡改财务数据,或者盗取数据卖给其他企业。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数据保密的重要性,这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5 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方法
5. 1 增强财务风险控制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繁杂的环境中,市场的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化,企业面临的未知因素也逐渐增多,进而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企业如果没有对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做出准确评估,那么就会使得投资出现失误,增加财务风险;而且大量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增加企业融资与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带给企业许多未知的风险;再加上知识经济的来临,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既增加了企业存款贷款的风险,又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风险。因此,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同步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建立风险防御体系,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模板,聘请专业人员增设风险防御板块,以此完善风险控制。
5. 2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设财务团队
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还影响着财务管理。所以企业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使用金融工具。不过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金融知识。一般来说,企业可以对聘请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该类人员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之后对其进行考核,在其具备相应的财务处理能力之后,对其进行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将金融、财务、信息与网络进行整合操作,以此满足快速更新的知识体系。而且由这样人员组成的团队,就可以帮助企业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财务数据,进而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并且对出现的财务问题,可以设计更完善的解决措施。
5. 3 结合企业现状制定管理策略
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所使用的统一办公软件,既可以增强对资金的管理,还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企业资金走向的透明度。不过进行软件选择的时候,要以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选择,先进程度与软件价格是放在第二位进行考虑的。简单点说,就是为了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要以企业实际需要进行软件的研发与购买。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现状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之后与软件研发机构沟通,去开发一些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实用软件。同时使用软件的时候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稳步提高管理的水平。
5. 4 引用ERP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
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仅仅是一些财务管理软件,还有一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比如说日渐趋于成熟的ERP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工具。它属于管理信息高度集成的软件,它的信息更加规范,处理程序也更加成熟,而且管理信息来源统一的数据库,可以很好解决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时它可以与企业使用的其他管理软件进行融合,不会发生相互冲突而系统崩溃的情形,特别是在与其他系统融合之后,它的灵敏度与处理信息准确度都会大幅提升。它可以进行财务数据信息的共享、远程管理以及多项汇总,满足分散式或者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所以建议企业引用ERP系统来进行财务管理,以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5. 5 增强财务管理软件运行环境的维护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所以企业在使用财务管理软件时,需要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建议企业聘请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对企业所使用的网络进行维护与加密,并构建企业内部的网络。一般来说,企业需要采取电磁屏蔽,以防止计算机系统被电磁干扰。同时制定机房的管理制度,做好防水、防火、防盗以及防尘工作。而且对一些磁介质的财务档案,要设置访问权限,防止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并制定突况的应急预案,保证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要想在同类企业中占得一席之地,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并且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在挑战来临之际,临危不乱,一往直前,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志君.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9).
[2]邹小玲.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姜娟娟.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李建伟. 浅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保税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一个专项领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物权属性与结算模式具有一定特殊性,在保税物流的日常管理中,对物品的存储、运输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货主更是把是否支持信息化管理作为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在自身发展与客户认可这两个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保税物流企业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
保税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目前,我国保税物流的形式主要有保税仓库及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区和保税港区等。综合各类保税物流业者的运作模式,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希望建设一个集成、高效的业务管理平台
保税物流有着严格的行业管理标准。并且关联服务众多,结算复杂。保税物流企业除了完成自身的仓储管理业务外,对关联业务的协同性、高效性也存在很高的要求。例如,能够和进出口、报关报检、货运、运输配送等部门进行业务协同处理。
2 希望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灵活的费率管理
保税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客户不同、货品类型不同、存储方式不同,费收项目与费收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效地做好费用管理不但是企业本身的要求,也是货主的要求。
3 希望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的要求
希望能够按照物流服务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展开成本归集与成本计算,能够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设置与绩效考核。
4 借助信息系统提升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保税物流企业希望把信息系统作为开展增值服务的平台,一方面加强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另一方面,开放与业务和客户服务有关的数据,为客户系统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等。如集成GPS/GIS系统,支持EDI传输方式等。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整体规划
基于我国保税物流行业的运营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由系统技术支持层、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信息交互层三层应用体系构成。系统的应用架构。多层分布式的系统架构,能够支持信息系统随着保税物流企业的发展而平滑扩展。
1 系统技术层
系统技术层是信息系统的底层,可以保障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该层包含:硬件设备、GPS/GIS接口;基于ASP/EAServer的多层架构体系;基于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系统。
2 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
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是物流作业的核心,体现了统一接单、综合调度、业务操作、考核反馈、决策分析等全方位的物流管理。通过业务管理平台,完成物流订单的接收、审核、调度工作;调度后的订单分配给报关、仓储或运输作业部门;日常物流作业数据通过计费结算、成本管理模块核算后提供给财务部门。通过决策管理平台,在各种业务数据的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科学的预测模型为保证,设置绩效管理指标,开展绩效管理、物流规划、作业优化等管理工作,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各种分析数据。
3 信息交互层
信息系统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与客户的业务人员、外协单位、合作伙伴的信息交互,通过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进行;与客户信息系统的交互,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进行,如与EDI系统、客户ERP、CRM等系统的信息集成。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对物流业务的整合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对保税物流业务的整合,在多层应用部署架构的基础上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基础业务的整合
通过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的运输、仓储管理子系统的部署得以实现。仓储和运输是保税物流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内容。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对保税及非保税仓货物的进出库作业、保税仓及非保税仓之间的调拨、移库、货权转移、流通加工、费用结算等进行全面管理。通过运输管理系统,对运输计划、车辆调度、配送进行全程管理。
2 对关联业务的整合
通过综合作业与决策支持层的订单协同系统进行实施配置。订单协同系统以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完成针对不同订单的进出口、报关报检、货运、运输配送等服务需求,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同时,订单协同系统能够对各个作业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异常操作及突况,系统会自动报警。
3 对保税物流业务链的整合
整合业务链上下游的客户资源与服务需求,是保税物流企业拓展业务、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能够得以实现。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的建立,为保税物流企业搭建起一个能够实现其物流增值服务的业务与服务平台。通过保税物流综合服务门户,保税物流公司的与客户可以直接获取货物储运状态的全程跟踪信息。包括库存状态、运输状态、车辆状态、报关状态、报检状态,并且可以实现在线下单、在线结算等。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创新点
保税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不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体现出对保税物流行业、保税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创新。
1 多层分布的系统架构与多种信息技术的整合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一个平台,两极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特别我们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近两年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飞速发展,特别以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为契机,在实现了数据信息全省集中后,税收信息化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我们在推广应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深感利用信息化加强了税收征管,但是与此同时信息化中的人机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究其原因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纳税服务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
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服务措施和服务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多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局限于对税务人员工作作风进行要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要求税务人员热情服务、文明征税、礼貌待客等等。其实,这种纳税服务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即只有纳税人上门纳税时才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的基础之上的,突出表现为纳税人提出之后,税务人员才予以实施。
让纳税人真正理解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向纳税人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可以描述的服务,这种服务对纳税人而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应当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纳税人上门纳税的环节。应该在征管软件的设计、办税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我们纳税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得到实惠。
总之,税务信息化将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税务机关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
现阶段基层地税机关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各级地税税部门虽加大了计算机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只能缓解计算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燃眉之急,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有人员难以形成学好、用好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竞争激励机制。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运行以来,地税干部中能认真钻研计算机知识,有一定操作和管理水平的人,基本上都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各个岗位上、纳税申>!
三、纳税人人员素质的局限
就企业领导层而言,现有企业的很多法人代表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有些是外出务工归来投资置业的,他们受原有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认为税收信息化给企业带来较多的不便,只要把税交了还要增加那么多的麻烦不必要。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来看,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会计下岗再就业,他们中很多人员年龄偏大,一方面新的财务会计知识没有更新,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不太适应。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及以下地区,财会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职,缺少新的专业财务人员是众多企业,有些较熟练的财务人员一人要兼职五户以上企业的办税人,这种现状无疑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消极影响。当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这部分人员的纳税服务就更加困难了。
四、税收应用软件内在功能不全,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能力不强
现有的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的信息系统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都是针对我们地税机关内部的。虽然现在做到了省级二级数据集中,的确在我们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仍旧在我们系统的外部循环,不能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后查询到自己企业或者所需求企业的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地税信息。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数据集中了,但是数据的利用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更好的依托网络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
税收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与服务中,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要利用税收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标准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办税服务厅、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12366咨询中心、税务,以及文明用语、礼貌用语,限时服务,政务公开等等,但这些项目尚不系统,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还比较低,并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与国际意义上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纳税服务的层次比较低,全国税务系统没有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形式,从而各地纳税服务形式千差万别。纳税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文件上的服务,以为纳税服务就是微笑服务,而不够重视服务措施落实与否,服务效果好坏,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应该在已经作过的这些尝试取得效果的,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量性考核。考虑开发一个纳税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排队管理和评价管理两大子系统,通过实时记录业务类型、业务办理时间、纳税人流量等信息,自动生成对每一位办税人员的业务考核、质量考核、效率考核
等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办税人员的科学考核管理。为局领导和征管部门较好地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数据化的决策分析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二是功能更趋完善。新系统除具有排队叫号管理、优化纳税申报秩序功能外,还具有服务数据明细查询、服务数据统计、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员工考核、服务星级评定等五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服务测评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控,使每季服务明星的评比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更加公正的考核,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谓是前台税务征收人员隐形的监视器。
二、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申报服务。申报服务是纳税服务中最常见、最基础的服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受科技手段的限制,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基本上采取的是上门申报,这种单一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办税厅往往人满为患,纳税人常常要排长队等候。随着税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改革的深化,以电子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申报势在必行,通过推广电子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税务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每位纳税人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为便利的方式进行申报纳税,极大地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户办税。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新《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无偿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的义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纳税人毕竟不是税务专业者,难以及时掌握税制变化和征管改革的新要求,在履行纳税义务中要做到纳税无差错,不遭受额外的税收负担和经济损失,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税务机关必要的帮助。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备的税收咨询体系,让纳税人随时随地能了解纳税有关情况。各地应重视加强税收咨询网络建设,拓宽咨询渠道,如电话咨询、查询台查询、税务网点咨询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网上咨询、电子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服务。完善信息交换平台,推进财、税、库、银、企的一体化建设,拓宽申报缴税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三、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
网上税务局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旨在为纳税人提供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纳税服务。过去的税务网站,大多只是宣传税务机关形象方面的内容,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建设税务网站必须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一方面,税务网站不仅要有各种涉税资料,而且应该实现网上自助网上报税。网站可以设置qq聊天室,纳税人可以和税务干部在网上交流。通过e-mall,纳税人可以进行具体涉税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网站通知,等等。
一、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从1982年起步,1994年金税工程的启动拉开了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线。在经历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后,信息化在税务系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支持税收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及逐渐走向成熟,税收工作对IT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运维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IT运维工作的现状及运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IT运行环境复杂。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税务系统的IT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硬件方面有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服务器、PC机、路由器、交换机、光端机、网闸、磁盘存储设备、不间断电源及机房空调等设备。软件方面有各种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及大大小小的几十种应用软件。这种复杂的运行环境大大增加了运维部门的运维难度和复杂度。
2、 运维工作缺乏统一的问题申告平台。目前,税务系统运行着几十种应用系统,各种系统之间有的进行了整合,有的相互提供数据支持。运维部门往往安排不同的运维人员来维护不同的应用系统。当用户发现问题时,不知道该找哪些运维人员来解决,从而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 需要规范的变更管理。在目前的IT运行环境中,有的硬件设备承载着多种应用系统,有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当对这样的设备或系统进行配置更改时,就会同时影响到其他相关的系统。而这样的变更事件经常发生,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变更,并且将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IT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 文档管理不规范。对于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文档资料,一般是谁最初接手谁负责管理。这样往往会因为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带来资料的丢失,给后期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基于ITIL的税务系统IT服务管理模式探索。
ITIL是英国政府委托政府商务办公室开发的一项供公共使用的IT服务管理方法。目前,ITIL已经成为汇聚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集合,发展成为了世界IT服务管理领域的事实标准。
ITIL的主体框架由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6个模块组成。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由一个服务台管理职能和10个流程组成,它们分别是:
1、 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是指通过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制定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SLA),并通过监控和评审确保IT服务达到协议所约定级别的管理流程。
2、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指由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服务管理流程。所有的软件、硬件和各种文档的配置信息都作为配置项记录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配置管理是IT基础架构的信息中心和控制中心,为其他服务管理提供有关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
3、 服务台。服务台即通常所指的呼叫中心,是一种服务职能,是用户与运维部门的单一联系点。它的主要职能有:①响应用户的呼叫请求,并进行初步处理,无法处理时就将这些请求转交给二线或三线支持人员。②有关IT服务方面的信息。③管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关系。④日常的运作管理任务(数据备份恢复、磁盘空间管理等)。⑤基础架构的监控工作,一旦检测到故障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立即评估故障对关键设备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将故障报告给事件管理。⑥为其他的活动和流程提供接口。
4、 事件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流程是指对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活动进行处理的服务管理流程。它不仅包括处理软硬件故障,还包括响应服务请求(如:权限的修改)。
那么通过ITIL能否解决目前税务系统IT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呢?让我们按照ITIL服务管理的主要管理流程来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业务部门对IT服务的需求,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一个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
其次,通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来统一管理税务系统复杂的软硬件设备和文档配置信息,为解决事件和问题提供关于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同时也可避免因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而带来的文档丢失问题。
第三、当用户发现问题时直接与服务系。服务台启动事件管理流程,按照知识库中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当服务台在SLA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时,将问题提交给二线、三线技术人员,待问题解决后终止问题。通过这个流程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提交问题,并按照最快捷的渠道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服务台对所有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归纳总结解决方法形成共享的知识库。技术人员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内容,减少重复工作。
当然,ITIL只是IT运维管理的一个国际标准,是对IT管理实践的抽象和总结,就税务系统而言不能直接使用,而必须根据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它的实施将涉及组织、人事、技术、IT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通过ITIL的实施,将会有效改善税务系统的IT运维现状,显著提高运维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实施ITIL运维管理,将是税务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