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篇(1)

Abstrac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operational risk loss events disaggregated data and sectoral disaggregated data to start,using case study method and foreign bank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risk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ing opera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relative risk of more serious and focused, mainly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aud-type events,and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 Typ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cas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isk of serious and focused on our operational reasons: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bank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is plagued by problems;banking business model is still sub-sector,and the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operational risk,loss events,cas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64-04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很多国际活跃的银行业早已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但直到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操作风险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银行业风险之一,而且随着银行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给一些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风险。

本文对国内外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对其风险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集中于内部欺诈。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严重且集中的原因: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存在弊端;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模式,而且产品结构单一。

一、国内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数据说明

首先,对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分析可知,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相似之处是,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损失事件都集中于几种损失事件类型,即外部欺诈,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和客户、产品以及商业服务。不同点是,“内部欺诈”这种损失事件类型是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事件,损失频率为57.75%,损失强度为67.5%;而且,相对外国银行业而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更为集中。内部欺诈占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是57.75%和67.5%;然而,国外操作风险事件中的内部欺诈损失强度只占总损失的7.23%。

其次,对中外商业银行跨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部门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频率最高的部门,为74.65%,而且几乎覆盖了所有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额度,高达97.59%;外国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业务部门都是零售银行业务部门,分别是61.10%和29.36%,同时其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事件损失的单位额度比较高,因为其占有的损失强度(28.95%)是其损失频率(7.22%)的四倍。由此,对中外银行业来说,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都是单位损失强度很高的部门。

二、国外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归为四种原因:人员因素、产品因素、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包括员工故意与非故意所导致的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雇用合同与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导致的损失。产品因素主要是指对客户的专业服务和产品特性或设计等所导致的损失,这也是外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排在第四位的损失类型。流程系统因素包括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误,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的失误,以及交易对手关系的破裂等内控系统在内。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经济及社会危机等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

(一)巴林银行案件

1995年2月的最后一周,巴林银行最终倒闭,毁于新加坡分行期货期权部门经理里森投资失败。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并投资于日经指数期货,期间由于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记账工作都积压起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已经导致大额的损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使低迷的东京股市更是雪上加霜。里森一方面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购入大量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日本股票的平均股价期货),进行投机。截至1995年2月26日,里森总共购进2-4万张合约,此间日经指数由19000日元水平跌至17500日元左右,每张合约损失约12万英镑,亏损金额在3.7-4.5亿英镑之间,而此时巴林银行的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只有2亿英镑,资不抵债,必须变卖资产或接受收购,才能清偿4亿英镑的债务。最后,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计划失败。巴林银行最终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发人深省。首先,里森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1992年他在新加坡工作时就开始从事未经授权的交易,随着交易的失败,里森为了掩饰其投资失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伪造文件,性质已经由冒险变为内部欺诈。其次,巴林银行的内控漏洞为里森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一,内控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里森兼管交易部和清算部,即集业务操作权和管理监督权于一身,能够逃避监督,且在出现亏损时能够隐瞒亏损而等待转机;第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管措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的欺诈行为;第三,账户管理混乱,留下的未清理账户“88888”为里森的欺诈交易提供了掩护和工具;第四,巴林银行当时使用的系统落后,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信息交流不畅,也无法及时发现“88888”这个错误账户。最后,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以及外部环境的难以预测性,最终葬送了巴林银行。由于里森判断失误,投机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大的损失,而且加上日本地震这种外部因素给里森的投机以致命打击,巴林银行资不抵债而倒闭。

(二)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个人欺诈行为亏损47亿欧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凯维埃尔在深信欧洲股市大涨的情况下,2008年1月初操作一个以欧洲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变化为基准的金融工具,开始做多。根据套利交易的规则,必须对现实市场特征的投资组合做反方向操作以对冲风险。然而,凯维埃尔一手真实,一手虚拟,作了一个表面上的套利交易,以银行数百亿资金伪造交易数据建假仓,盗得密码进入IT系统取消交易,赌单边看多,交易金额高达500亿欧元。但是,欧洲市场巨幅震荡,降幅超过了4%,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此时凯维埃尔无法为其交易追加足够的保证金,欺诈行为便由此被揭发了。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件的警示,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是该事件的根源,但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性和预期性是此操作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而且内控和交易系统的严重漏洞为交易员违规交易提供了条件,市场风险仅仅是违规事件暴露的触发点。

具体而言,首先,人员的道德问题构成了“人祸”,虽然凯维埃尔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已构成了欺诈行为。他盗用了操作人员管理的IT系统权限,同时伪造数据和交易;而且早在2005年他赌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下跌而单边做空。其次,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第一,系统问题,能被交易员盗取密码说明银行和整个安全系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风险控制的漏洞。实质上,凯维埃尔为单边投机交易而伪造的数据都记录在法国兴业银行集团的系统中,但风险控制人员并没有核对净仓交易额的平衡关系;第三,上级的纵容。为了盈利目的,凯维埃尔的行为得到了上司的默许和纵容,这也是银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情况。最后,对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预期失误,在市场剧烈震荡所需补缴的保证金触发了事件的暴露点。

(三)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

2002年2月8日,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AIB)的全资子银行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被发现存在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共计达6.912亿美元。1997年前后,交易员Rusnak在货币远期交易中,由于对日元走势的错误估计,遭受了巨大损失,他开始编造虚假期权,制造真实的远期交易已被套期保值的假象,以此来掩盖他的损失;而且这种欺诈不断重演,直到2001年底。2002年1月,银行发现资产负债表交易头寸和2001年底的外汇交易额都存在问题,才开始关注Rusnak的交易情况,到2002年2月8日Rusnak的欺诈被发现。

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同样揭示了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几个原因:

首先,交易员Rusnak存在“职业道德”问题,长期在货币远期交易中进行欺诈,编造虚假期权和确认书;而且,Rusnak利用了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对他的信任(没有对他的行为给予更多审核),同时利用投资基金部经理Ray对他的袒护以及Cronin对Ray的信任,威逼后台工作人员。

其次,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子银行全冠银行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一方面,投资理财部自身的监控存在漏洞。Rusnak是投资理财部的前台交易人员,他的交易行为本应该由负责报告和后台确认对其进行监控。投资理财部分为三个部门:投资基金部(前台负责交易)、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控制部(负责报告Var限额、交易损失和交易对家的信用情况)、财务管理部(后台负责确认)。但是,部门和信贷评估人员失职,并且相互推卸责任,都不认为自己负有进行调查的责任,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后台人员没有始终如一地确认交易,1999年后台部门(财务管理部)的内部审计进行了交易确认的抽样调查,但没有抽查到Rusnak的任何一笔交易;投资监控人员软弱、欠缺经验,这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管理松散。而且,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的信任和投资基金部经理Ray的包庇,纵容了Rusnak的欺诈行为。

最后,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复杂性和走势的预测性,也是这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对其交易的货币远期和货币期货中的日元走势判断错误而产生的巨大损失,形成了Rusnak进行欺诈的经济压力。当然,银行内绝大多数员工对金融衍生产品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为Rusnak的欺诈提供了机会。

(四)结论

上述三件操作风险案例都是几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的综合。所以,在数据收集的实践中,很难将每个案件完全归类到某种损失类型,更难将损失金额准确的分离到所包含的不同损失类型中。

对上述三个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即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引发的经济压力,以及银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提供了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而且,后两者的客观存在进一步纵容了银行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加剧了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增加了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扩大了操作风险案件损失规模和影响范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任何操作风险案件都涉及银行员工,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现代银行业操作风险发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同时,内控(前面假设的监督属于内控的范围)的漏洞是操作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通过国外银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银行内控系统的薄弱或漏洞,是操作风险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亦是如此,总结2003年以来媒体公布的29起案例可知,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绝大部分是欺诈,占案件数量的93.1%,包括内部欺诈(51.72%)、外部欺诈(10.34%)和内外勾结欺诈(31.03%)。第二,内部员工参与的操作风险欺诈案件占82.76%,尤其是操作风险案件大多数都涉及到银行管理人员。从29件案件中,涉及银行管理人员的有45%,占银行员工参与欺诈案件的52%。第三,操作风险案件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占72.41%。除此之外,上述操作风险案件中很多不涉及具体的业务,而是纯粹的贪污受贿和挪用资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具有集中的特点

第一,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不同,当前仍然是分业经营,绝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支付与结算业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第二,我国银行业亟待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力度,银行业的“违规金额”随监管力度的下降而急剧增加。

当然,不论是国外银行业还是我国银行业,实际上,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类型是交叉在一起的,例如,客户、产品和业务服务往往会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交织在一起,业务中断和系统损坏也会与外部欺诈中的黑客破坏相交叉;而且,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整个银行系统和所有的业务部门都“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以此重新整合为包括各种业务部门在内的“项目小组”。所以,中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所导致损失很难被清晰准确地归因到某种事件类型和业务部门。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把操作风险视作一种整体性的全局性的风险。

(二)中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同点表现在: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根源,而且内控的薄弱和漏洞是引发操作风险必不可少的因素。差异则表现在:首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纯粹欺诈更为明显和严重,说明了我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第二,我国银行业员工的道德风险更加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包括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弊端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够的后果;最后,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是银行的主要产品,为了使得银行乃至金融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急需向国际化和混业经营转变。由此来看,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不会发生在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达国家中。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2]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鹿野嘉昭著,金熳宁译.日本的金融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一、案例背景介绍

北京XX商业银行成立于2005年,是国务院首家批准组建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XX商业银行拥有近700家遍布北京市区和郊区的营业机构。2010年8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北京市最大一起骗贷案,涉案金额7.08亿元。涉案人员包括北京HD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HD公司)董事长胡某等10人,以及为胡某发放贷款的北京XX商业银行8名支行行长和经理。

事件的起因,客户朱某明明符合房贷7折优惠利率申请条件,却屡遭到贷款申请银行的拒绝。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朱某发现自己的名下竟然多出一套房贷,金额达188万元。令人困惑的是这笔贷款一直在正常还贷,但这笔贷款却使得朱某无法享受房贷优惠利率,而且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信用风险。这笔188万元贷款由北京XX商业银行办理,该行对此表示“存在差错”并“已做更改”,其余问题只称还在核实中。这名“被贷款”的客户朱某随后报警,警方调查后发现,朱某名下的这第二套房贷所涉及的楼盘和开发商纯属虚构。调查结果显示,胡某正是这场骗局的北京操作者,而XX商业银行的8名工作人员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胡某曾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后来创办了HD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个人房贷的信用担保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多次业务合作,胡某发现了了银行信贷的漏洞,并曾以虚假按揭在一家全国性银行的北京分理处骗贷。2007年前后,胡某开始重点开拓北京XX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胡某在案发后供述自己骗贷的理由是,他运作过司法拍卖项目,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所以想用骗来的贷款参加司法拍卖,竞拍获得地产项目后再加价卖出,再将贷款还给银行。

商务中心区支行是北京XX商业银行一级支行,下辖4个支行。在田某等人以督促下级银行开展按揭业务为名,多次催促下级支行向胡某发放贷款,且对HD担保公司的按揭业务可以免面签。据检方指控显示,胡某及其前妻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指派下属虚构二手房交易,采取冒用借款人员身份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从北京XX商业银行下属的两家支行骗取贷款250余笔,共计人民币4.47亿余元。

为掩盖假按揭的违法行为,田某等又利用另一种从银行“骗贷”的方式――小企业贷款。胡某从“执照贩子”那里购买数十家无真实经营背景公司的营业执照、企业公章等全套手续,再以这些公司在某下属支行骗取小企业贷款。采用这种方式,胡某又骗贷45笔,共计人民币2.61亿余元。至此,胡某通过向北京XX商业银行的8名工作人员行贿近千万元,并以造假二手房交易手续、购买小企业注册手续等方式,在三年期间,从北京XX商业银行共骗出7.08亿元贷款。

二、北京XX商业银行骗贷案例分析

北京XX商业银行7亿元骗贷案件是北京市到目前为止在公开市场可查到的最大的一起银行诈骗案,属于典型的内外部人员勾结犯案,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公司治理结构设计

在2008年年底,胡某采用虚假按揭的方式骗取贷款的行为,已经在北京XX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被发现了,但是审计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真正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调查。

由于该行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发现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审计部门所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反馈至总行决策层。同时作为经济开发区支行风险管理岗位的人员也未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总行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部门。致使该风险事件没有引起决策层面的重视,导致风险事件延续,损失加大。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

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贷款业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为了追求业务指标,产生了“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管理”的经营理念,经常出现不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降低标准发放贷款的现象。另外,很多商业银行都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的现象,且对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不仅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反而导致约束制度形同虚设,进而造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对于贷款调查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授信主体资格、财务状况等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核实,并将核实过程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记载。对客户调查和客户资料的验证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必要时,可通过外部征信机构对客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由此可见,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大量事实证明,贷前调查不充分,往往会使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导致信贷决策失误,引起信贷风险。案例中作为按揭贷款的审查,与借款人“面签”,是整个按揭业务的关键风险点之一,信贷人员出于行领导的压力将其省略了;最后胡某用购买的企业资料申请贷款时,信贷人员未进行实地调查,在未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下审批贷款。

《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对于贷后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通过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授信主体的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风险提示”。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贷后管理人员并未执行现场检查的工作流程,否则,应该发现按揭楼盘及贷款企业并不存在。

(三)银行内外部环境

在2007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高企,北京XX商业银行准备大力发展房地产按揭贷款,商务中心区支行作为该业务的试点单位。对于该行而言这是新业务,相关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工作经验较少,对于该类信贷业务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认识不够充分,同时按揭贷款业务本身的审查手续非常繁琐,一笔贷款业务做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满足行里业绩快速增长的需要。于是在该行行长田某“真出了事,我扛着”的宣言下,进行了违规操作。

从该案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信息:“胡某在于北京XX商业银行接触前已经有过以虚假按揭的方式骗贷的行为”,作为按揭担保的入围企业,核查实际控制人的资信是首要前提,如果胡某先前骗贷的银行将其骗贷事件在公开渠道进行披露,笔者认为,北京XX商业银行再次被骗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小。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业加入国际化大市场的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对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北京XX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研究,本文发现了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中存在以下问题:公司治理结构设计欠缺,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银行内外部环境建设薄弱。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必将在我国的逐步获得实施,同时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压力将越来越大。只有尽快转变风险管理思路,大力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充分发挥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在商业银行具体业务中的风险防控作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形成了全行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但是在实际风险的防控过程中还是受到银行内部行政管理架构的限制。为了使风险管理更加顺畅,应该建立独立的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下级的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而不再向所在机构的行长负责,并且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人事任免、绩效考核、业绩评价也统一归上级机构管理,这样风险管理人员才能避免受所在支行对其工作的干预和影响,才能真正做到对于其所在支行各项业务的合规性保持独立的视角,公正的判断评估风险,并做出相应决策。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关键,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也就是一纸空文。

首先,信贷业务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活动,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承担首要责任,因此在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时,应该关注制度执行的反馈,既要有从上而下的方式,也需要有由下而上的沟通渠道,使制度执行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传导到制度的制定者。

其次,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式发展,同时结合以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具体业务流程中的风险易发点,将其作为重要的风险控制点在进一步的内控制度修订中重点注明。

再次,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上改变对员工控制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不但要强化信贷工作操作环节控制,还要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

最后,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商业银行必须拥有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内审队伍,而且必须保证内部稽核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让内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实现内审部门的垂直管理。

(三)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加强信息披露。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形成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员工素质,是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针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不断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危险,形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理业务的习惯,以形成防范操作风险的安全屏障体系。

其次,构建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我国建成的信用查询相关的系统主要有:由各地工商管理机构开发的企业信用网、由司法机关开发法院网、由税务机构开发的地税发票查询系统、人民银行开发的征信系统、由房地产管理机构开发的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等。整合这些系统,是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实现征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2]巴曙松,张阿斌,朱元倩.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研究――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视角[J].财经研究,2010年12月

[3]曹丽莎,张同建,刘良灿.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执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激励功能[J].经济导刊,2010.11

[4]曹艳,王小文.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5]兰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金融论坛,2010年第5期

篇(3)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

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现象剖析

短期博弈策略下的利益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障碍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变异:东营案例

产成品抵押贷款的案例剖析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莱芜案例

试论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问题

浅析客户身份识别与客户尽职调查

总分行体制下的分行经济增加值运用

信贷结构优化与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能力探析

试析国际转口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识别误区

中国货币政策对股票收益影响的分解——基于VAR模型的分析

科技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多重委托结构问题研究——基于耕地抵押贷款模式的考察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研究

浅析内部审计在央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大国模型下的货币政策博弈

中国经济中的非正式信贷市场:制度分析

利益相关者社会观与商业银行价值提升探讨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行为研究述评

基于集群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问题研究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南京的证据

山东省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实证分析

农村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诸城金融服务站

“积成电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案例剖析

大学生村官帮扶工程:临沂案例

金岭矿业重组华光陶瓷案例分析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理论发展与实践演进

区域差异呼唤差别化金融政策

全面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金融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

对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透视

农业银行在农村支付体系的目标市场与策略

上市公司公告时间的选择对公告信息含量的影响——基于2001-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公告的事件研究

股指期货的市场稳定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银行卡风险不容忽视

2008青岛国际金融博览会掠影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货币危机与汇率制度关系研究

金融效率研究评述

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2007年数据

论信贷配给现象的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基于我国利率、房价和股价互动关系的经验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政策应对

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框架与建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委托理论解释

经济下行惯性犹存 通胀压力有所缓解——2008年3季度山东省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报告

金融辐射力与金融中心层级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网点评价与整合研究

全球统一技术支持系统在跨国银行中的应用

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冲击的实证研究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流动性研究

我国保险混业禁制变迁与保险系金融控股公司萌动探析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篇(5)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揽存、销售基金、发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业务、电子业务、信用卡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都在个金部门,基层支行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去年发生的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就是一起员工为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篇(6)

[5] 叶振军.金融信息安全:模型、方案与管理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

[6] 张雪松. 程序化交易简析(二)[J].商品与质量,2012,35:11.

[7]高洋.外汇交易操作风险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02:23-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87320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2011)。

篇(7)

1、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落实监督管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各项工作衔接有序,责任明确,便于监督管理,年初即根据支行会计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分工明细》和《2018年会计人员考核办法》。在人员调整的情况下,支行及时对柜员的岗位职责重新进行了拟定,一方面加大对新上任的凭证库管员的培训力度,让他逐步熟悉在以前工作中不曾接触的业务;另一方面由老员工带动新员工,做好传帮带的作用,理顺工作职责,强化柜面规范操作,保证了我行会计结算工作的正常运营。                   

2、将日常会计基础检查辅导工作落实到实处,坚持天天学、及时学。一是及时传达总分行各项制度;二是利用班会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风险隐患,开展业务交流、案例分析,及时纠正,规范柜面业务操作;三是每月根据分行结算部下发的培训计划内容进行培训。

3、将网点日常内控管理的自查和检查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制度予以贯彻落实,强化工作执行力度。对分行下发的各项专项自查工作从严要求,今年主要开展了XXXX专项检查、XXXX、XXXXX合规性自查等,要求各责任人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自查,严禁自查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4、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类台账和报告:上半年支行按照营运部的要求,每周五上报XXXX情况统计表;每月组织支行营运人员上报XXXX建议;每月23日之前上报XXXX统计表;每季末上报XXXX系统核对;XX业务情况表;XX动态信息上报等。在上报过程中,对于XXXX建议和XXXX动态信息要求每位员工都要参与,并提高上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积极开展2018年XXXX竞赛的相关工作,今年劳动竞赛主要是通过XXXX、XXXX、XXXX、XXXX、XXXX等方面进行考核。年初,根据劳动竞赛工作方案,组织全体营运人员按要求进行工作安排布署。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网点转型发展和服务客户意识

1、优质高效的服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便显得犹为重要。针对支行今年柜面压降任务较重,拆迁客户开卡涉及面较广,支行柜面人员短缺和不稳定的实际情况,我对岗位职责及时进行调整,并积极寻求科学的培训方式,努力促进青年员工们的迅速成长,以适应紧张的银行柜面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针对新系统上线后,支行柜面人员的业务熟练度不够,部分业务接触较少等情况,选择业务强的柜员授课,结合实际对特殊业务和新业务的操作环节进行讲解,对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需注意的风险点进行事先提示,通过这种互教互学的方法,使大家在处理新业务时能做到得心应手,而且各种业务凭证整理也能按要求做到快速、正确地完成。二是及时传达武会电邮和风险提示,利用班会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风险隐患,开展业务交流、案例分析,及时规范柜面业务操作。三是按分行每月下发的培训计划的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日常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督导。四是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加强对青年员工的正面鼓励。在业务上哪怕只是一点小的进步,在例会上都及时加以表扬,树立员工练好业务的信心,在支行营造争当先进的氛围。

2、支行今年按照分行要求对柜面进行了压降,由原来的5个柜台压降到2个柜台,2个柜台都为高柜,其中有1个柜台还要兼办对公开销户、变更等业务。压降后柜台的业务量加大,客户办理业务等待时间加长,造成客户的一些不满情绪。所以支行将多余的营运人员安排到大厅配合大堂经理做好客户分流和客户服务工作,避免造成客户投诉现象。

篇(8)

一、引言

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金融衍生品交易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衍生品的业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自己对市场动态的判断,利用衍生品进行投机。与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减小风险敞口相比,利用衍生品进行投机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对市场动态预测的错误有可能带来巨额损失,如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倒闭就直接起因于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交易负责人里森衍生品交易的损失。因此,探讨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二、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成立于1763年,由一家小规模的家族银行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银行集团。截至1993年底,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1995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巴林银行因发生8.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巴林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造成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经理尼克・里森在衍生品交易中造成13亿美元巨额亏损。里森刚开始是利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和大阪交易所上市的日经指数期货从事跨国套利,该交易是代客操作,只赚取佣金,风险不大。1992年7月,由于下属的操作失误致使亏损2万英镑,里森为了隐瞒错误,将其计入“错误账户”88888,其后因为日经指数上升,损失扩大至6万英镑。此后类似的错误都被计入“88888”账户。为了弥补损失,里森开始恶性增资,试图通过跨式部位交易,依赖稳定的日经指数赚取期权权利金。但1993年下半年几天内日经指数市场剧烈波动,加上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一天内的损失已达170万,这些损失仍通过“88888”账户被隐瞒。1995年1月,日本神户地震后日经指数暴跌。里森判断日经指数将会出现反弹,未经授权直接买入价值77亿美元的日经指数期货,并卖空160亿美元的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但与里森的预测相反,日经指数在小幅反弹后一路下跌,跌至17000点以下,而国债价格上升,里森的期货组合出现巨大亏损,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破产。

三、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巴林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缺陷

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品进行投机,一旦市场波动方向与银行预期相反,银行就会遭受损失。市场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头寸大小,头寸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加上衍生品名义合同金额远远大于银行所投入的交易资本额,使得损失成倍扩大。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出现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风险部门如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巴林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两大失误:一是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控制前台的交易头寸,导致里森不断增资,损失不断扩大。二是巴林银行没有采用有效的风险测量方法。里森所构建的期货组合主要由70亿美元的日经指数期货多头和197亿美元的日本国债期货空头构成,而日经指数和日本国债负相关,很显然这一组合不同于用于减小风险的对冲,而是放大了风险。而巴林银行未采用有效的风险测量方法,在其官方报告中显示这一投资组合的风险为0。

(二)VaR方法在市场风险测量中的应用

虽然市场风险来自银行外部,但银行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测度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市场风险,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金融市场风险测量的主要方法包括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和在险价值法(VaR)。VaR是目前金融市场风险测量的主流方法。VaR指的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投资组合在未来某一既定时期内所可能遭受的潜在的最大损失值。在统计学上,它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损益分布的c分位数,其表达式为:Pr(ΔP>VaR)=1-c(其中ΔP为某种金融资产或组合在持有期Δt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c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如假设某种风险资产价格的日波动符合正态分布N(1000,10),即该资产价格的均值为1000,标准差是10,要求计算出平均一日内置信度为95%的VaR值。根据正态分布性质,资产价格有95%的概率落在均值的1.65个标准差内,即95%的概率在[1000-1.65×10,1000+1.65×10]之间,表明该风险资产在95%的置信度下一日VaR值为1000-1.65×10=983.5。如该资产当前价格为1000美元,则每日以95%的概率保证其损失不会高于16.5美元。

四、衍生品交易的操作风险管理

(一)巴林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缺陷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由于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如未授权行为、不正确的业务或市场做法、产品瑕疵、模型或系统操作错误、未经批准进入账户、系统崩溃、支持失灵等。由操作风险的定义,我们对巴林银行倒闭案进行如下分析:

1、业务流程失当。按照岗位分离原则,交易和清算属于不相容岗位,而在新加坡巴林银行,里森既是首席交易员,又负责清算工作,这样在清算交易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和损失。在1994年7-8月,巴林内部审计报告提出了职责分开的具体建议,但这些建议未得到有效实施。

2、企业高层对内控认识不足。在1994年7月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中也记录了这些亏损。而董事长彼得・巴林却认为资产负债表组成在短期内就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3、未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在巴林银行倒闭之前,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尚停留在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的关注。巴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993年年底时远远超过8%,1995年1月还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到2月末却宣告破产,这使人们认识到,仅靠资本充足率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共同作用造成的,在这之后引起了对操作风险量化的深入探讨。

(二)操作风险的量化

目前银行对操作风险主要采取以下量化方法:

1、基本指标法:将总收入作为风险暴露指标(EI)。总收入=净利息收入+净非利息收入。各银行为操作风险持有的资本量等于总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α(15%),即资本要求KBIA=GI×α,其中GI为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d为调整系数。

2、标准法:银行的业务被分为若干业务单元,每个业务单元的风险监管人员确定一个风险暴露指标。计算各业务单元资本要求的方法是,用各业务单元的总收入乘以该业务单元的风险加权因子β,总资本要求是各业务单元资本要求的加总。

3、内部度量法:银行利用内部损失数据计算损失事件的概率(PE)和该事件造成的损失(LGE)这两个参数。利用公式EL(预期损失)=EI×PE×LGE计算每个业务单元的预期损失。设λ为每个业务单元的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KIMA=∑i∑j[λ(i,j)×EI(i,j)×PE(i,j)×LGE(i,j)](i为业务单元,j为风险类型)。

4、损失分布法:银行利用内部数据来估测各业务单元的两个概率分布函数,一个是在单一事件冲击下的条件概率,另一个是在下一年度事件频率的条件概率。在这两个预测分布的基础上,银行计算累积操作损失的概率分布函数。银行根据每一业务单元的VaR值保留资本。

5、极值理论:操作风险分为高频低危的日常事件和低频高危的极端事件(如本文中的巴林银行例)。对高频低危的事件进行管理是必要的,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低频高危事件。极端损失的存在使操作风险的损失分布具有厚尾性特点。而极值法只考虑分布的尾部,即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

数学模型仅仅提供了客观的风险量化方法,鉴于衍生品本身风险的复杂性,没有一种风险衡量模型可以代替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更包括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下文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强有力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

1、制定恰当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目前操作风险管理有三种方法:总部集中管理型,总部集中管理与分散支持的类型,稽核部门占主导作用的类型。银行可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风险偏好程度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选择采取哪种类型。在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的基础上,结合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制定操作风险战略。

2、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与衍生品交易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并有制度保证使其合理建议或要求得到有效接受和执行。

3、建立合理的授权和责任分离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各职能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保存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实行风险管理的层层负责制,形成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防止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极度投机行为。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缺陷主要表现在:初期风险较小的跨国套利逐渐演变成巨额的投机行为,加大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风险限额的执行不力,未能避免风险扩大;缺少相互牵制的组织机构,将交易和结算等权力集中于一人;缺乏正确的风险度量方法,没有采用数学模型量化风险;内控流程不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议无法执行。

第二,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管理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采取科学的风险量化方法,对于市场风险的量化可以选择VaR模型;对于操作风险的量化可以选择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内部度量法、损失分布法、极值理论模型、计分卡法等高级计量法。二是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流程。三是确立完整明确的组织架构,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由于研究时间、资料有限,尚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如由于风险案例发生时的现实数据难以获得,相关系数难以确定。因此本文在探讨量化操作风险时只介绍了各种模型的基本思想,未进行具体的数学建模,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这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包文彬,顾海兵.浅析VaR方法在金融期货交易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6).

2、李军伟,柏满迎.由巴林银行倒闭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7(6).

篇(9)

2014年以来,农信社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逐步暴露,同时农副产品收购行业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主要原因有经济下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部分行社高管在制度落实、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意识极其薄弱,经济下行期才能真正考验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对农信社健康发展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这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原因,不仅威胁到农村信用社资产存量的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防控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贷款管理制度有漏洞

尽管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制度规范性还比较欠缺,表现为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无有效的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集团客户授信不严谨,大额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二是同一客户跨区域多头贷款、交叉贷款风险凸显;三是担保有效性没有核实,形式担保问题普遍;四是资产质量不实,“借新还旧”问题较为严重;五是信贷经营中以传统思维定式代替制度,“一支笔”、“师傅带徒弟”信贷文化根深蒂固,不认真学习制度,不落实制度,将制度束之高阁;随意变通规章制度,片面强调区域的特殊性,用“自行文件”代替监管制度,一个地方一个“版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贷款操作缺乏规范性

贷前调查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有的信贷档案由信贷员一手制造,导致信贷操作程序不合规,信贷档案严重失真[1];贷款审批不严密,决策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审批委员会作用。

(三)个人利益驱动下的常见信贷违规现象

随着资金供求矛盾的日益增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权人授意,内外勾结编造虚假借款资料,致使调查失真;二是审批决策一人说了算,导致信贷职务违规行为较为严重;三是通过一笔多贷、化整为零、假借名义重复抵押、虚假抵押等形式为客户提供信贷资产;四是贷后管理不严,随意改变贷款用途,致使信贷资金挪用;五是预警处置风险决策失误,形成大额信贷资产损失。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造成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对诚信理念的缺失,行政领导与私营业主为追求自身利益,将资金风险转移给信用社,通过各种手段套取贷款。这让信贷工作人员防不胜防。二是经营考核的失重。贷款利息是农信社的主要收入渠道,很多农信社为完成经营目标,考核侧重于利息收入,必然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大。当前实行的贷款责任人制度片面强调经济处罚的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对信贷人员操作程序的审查与监督。加上很多信贷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在种种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大量信贷违规行为。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对贷款职责划分不明,造成互相推诿、责任追究形同虚设。四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操作违规问题整改不及时,处罚不到位,无法起到监督作用[2]。五是信贷违规处罚力度不够,内部处理主要是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贷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三、农村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明确信贷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将信贷业务中的职责细化到每人,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同时,重视日常教育培训,运用警示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着重培养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信贷水平。特别要加强对社主任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监督,加强职业道德与法纪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根据信用社自身现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来充分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完成风险管理目标。此外,优化信贷岗位设置,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在相应岗位。

(二)健全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实现信贷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信用社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信贷业务发展地域差、管理水平的业务差等,细化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的信贷职责,拥有的权限与义务[3]。其次,采用岗位轮换制,对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委派会计等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避免行为的出现[3]。最后,定期检查贷款外部情况,将重点客户、大额信贷业务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严格审核贷款客户资料。

(三)加大内控管理与日常监管力度

一要健全内控制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操作规程,由县联社对信贷权限、操作差异加以完善,便于系统管理。二要重视内部监督与检查,要将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将专项检查与序时检查相结合,同时加大对恶意违规者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让操作者不敢违规,以起到威慑作用。三要严格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细化各环节岗位职责,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做到各岗位职责清晰,环环相扣,切实遏制信贷违规行为的产生。四要将监督关口前移,重视贷前调查。五要实行信贷员管理等级制,按发放贷款质量评定信贷员等级,实行等级工资制和贷款授权授信制,以激励奖惩的方式,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信贷人员不愿违规[4]。六要善于利用内外部监督手段进行监督管控。可借鉴学习西方银行的审计经验与其他信用社的做法,正确对待监管部门的检查。同时,借助外部审计,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慧.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及防控措施[J].财税金融,2013,35(17):41-42.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42-03

前言

当前,我国关于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很多企业存在着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决策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物流投标决策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以及缺少资金、风险管理技术等问题。同时,一些企业还存在着缺乏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策略,没有积极的投标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地防范重大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因而难以控制风险和把握事后的转危为机的最佳时机。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研究了物流项目投标风险的相关内容,对物流投标风险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依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对物流投标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做了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有效地防范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本文之所以研究物流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因。

一、本文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物流投标决策的理论概述

1.物流项目运作的模式(见图1)。物流项目运作的模式有中介咨询公司发起、客户发起、物流供应商发这三种。

2.图2是公开招标下的物流项目投标工作的一般程序与内容。

(二)风险三要素

风险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要素的结合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

(三)风险的分类

风险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范畴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见图4)。

二、物流项目投标决策风险分析

(一)物流项目投标决策风险的阶段划分

1.投标决策的前期阶段。前期阶段必须对是否投标做出论证,并且需要在购买投标人资格相关资料之前完成。进行投标决策的依据主要是招标公告抑或是对招标单位的具体信息掌握的程度以及所开展的调研情况。

2.投标决策的后期阶段,一但决定参加投标,就要“箭在弦上”,全力以赴进入投标决策的后期阶段,从申请资格预审――投标报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举一反三,进行细化,研究各种相关问题,特别是对所要采取的策略、方案、技巧等问题,要做到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二)物流项目决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指技术方面的实力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实力和物流企业信誉和管理方面的实力。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物流项目的风险分析和物流供应商要和项目纲领一致以及对供应商的绩效考核。

(三)物流项目投标决策的分析方法

投标决策方法很多限于篇幅本论文仅对加权评分法和决策树法予以简要介绍。

1.加权评分法。案例分析:某物流招标项目评价因素、加权数、专家打分等如表所示,假设物流供应商根据经验统计确定可投标的最低总分为650分,由于各项因素加权总分为745分超过可投标的最低分,故物流供应商可以参加该物流项目的投标。

分析步骤如下:(1)选择出评价因素、加权数和可以投标的最低总分;(2)根据具体物流项目评定各项因素的得分;(3)将各项因素加权总分与可投标的最低总分比较,据以作为投标决策的依据。

2.决策树法。本文通过案例来展示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案例分析:某物流公司,由于公司的各方面原因,只能在某甲抑或是某乙中进行二选一。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高标的中标率为0.3,而选择低标率的中标率为0.5。采取如表2所示的方案,如果不能中标将会损失5万元。因此,采取决策树的方法进行选择投标对象与最好的投标方案,见图5。

决策树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制决策树。本例两个物流项目选择都存在投高标和投低标,加上不参加投标共有五个方案可供选择,故决策树如图5。

(2)计算期望利润值。

设A=估计成本,B=报价,P=中标概率,I=即期利润,E(I)=预期贡献,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I=B-A;E(I)=P×I=P×(B-A)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期望利润值。决策树计算时应由后向前推进,先计算节点(9)~(12)的期望利润值,然后再计算节点(5)~(8),具体见表3。

(3)分析比较各决策者的预期贡献,选择最优秀的方案。参加投标竞争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好的报价保证投标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同时还要能使自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选择投标项目的条件就是保证最大的预期贡献。

分析比较时应由后向前推,依次保留预期贡献最大的方案。此例中,决策点2比较高标和低标两种情况的预期贡献,可知高标情况下利润较高,故留此分支,舍弃低标分支,即,决策点2的预期贡献为50.4万元。同理决策点4的预期贡献为112.5万元。最后决策点1比较三个方案的预期贡献,可以确定投B项目的低标。因此,在A、B两个物流项目中,应选择B作为投标对象,其最佳报价方案应是投低标,可获得最大预期贡献为112.5万元。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本论文认为决策树法进行物流项目的投标分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物流项目投标报价风险分析

(一)物流项目投标报价应考虑的因素

当投标人在准备投标书时一定要谨慎定价,不能高估了申请项目的价格,否则客户将会选择其他定价低的投标人。因此,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招标人因素,了解招标人的预算和查明招标人确定的评标方法。二是竞争对手因素,和投标人因素主要包括投标人的目的和策略投标人的优势和劣势成本估算的可信度。

(二)物流项目投标报价的流程

报价是投标环节的重要工作,根据自身条件、招标者的要求、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的条件,确定最终的报价。报价的基本程序如图6。

(三)物流项目投标报价的战略规划

1.报价策略采用了不同报价法和不平衡报价法、区别报价法以及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方案报价法、突然降价、法低价投标夺标法、优惠取胜法、以人为本法、扩联合保标法。

2.投标技巧法:主要是指多方案报价与增加备选方案报价技巧法和用构成与盈利水平调整技巧,以及信誉制胜与优势制胜技巧法等。

四、物流项目投标过程风险分析

(一)风险概述

导致物流项目投标过程发生风险很多,笔者由于篇幅有限只是从类别来说明具体如下:

(1)公共关系风险;(2)工程量风险;(3)投标报价风险;(4)投标费用风险;(5)废标风险;(6)违规风险。

(二)物流项目投标过程风险决策分析

一是通过对招标形式的区分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评估招标人的信誉;四是付款办法;五是加强合同管理;六是预留必要的风险费。

此外,还应重视以下几类条款:(1)程序性条款;(2)有关工程计量条款;(3)有关价款的条款;(4)双方职责条款;(5)索赔条款:(6)有关通用条款与专用条款。

结束语

本文通过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阐明了物流项目投标的相关问题,同时建立了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加权平均法和决策树法对物流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给物流项目的投标以科学的理论作保障。这样有利于决策者对评价结论的有效把握,对物流行业对项目进行投标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分析是物流行业运作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对物流项目投标风险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的科学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虽然对物流项目投标风险进行了论述,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学习、补充。同时,笔者殷切期望业内人士共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广大物流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瀛寰(导师:孙家庆).内陆港选址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0.6

[2] 王永(导师:刘源张).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战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6

[3] 刘文清(导师:陈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及在Z公司的实践.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4] 李开宜,廖树中,罗林,覃家是.创新监督机制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监督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大众科技,2010(8)

[5] 孙家庆等.航运与物流市场营销.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6] 孙家庆等.国际物流运作流程与单证实务.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

[7] 孙家庆.国际物流操作风险防范――技巧・案例分析.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8] 孙家庆.国际货运风险规避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9] 靳涛.安全、健康和环境――基于风险的嵌入式HSE.管理系统探讨,2010(12)

[10] 谢旭.客户管理与账款回收.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45-03

在“总行―分行―支行”的层级体制下,从总行层面看,操作风险管理项目建设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的需要。对分行层面而言,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展或陆续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本文选取两家有代表性的“总行―分行―支行”层级体制的商业银行,介绍其体系构建情况,并做简要评价。其中,A银行(某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搭建上比较完善,B银行(某外资商业银行)在流程管理、数据分析、损失数据收集方面比较完善。

(一)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⒈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集中的风险决策框架

分行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分行层面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监视和流程安排等事项。每年召开4次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定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规划,审议操作风险制度、报告、重大风险事项,并对上年度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支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支行操作风险进行确认、评价并管理操作风险,每年2次形成全面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及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指标监测情况、法律风险等。

⒉设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

内控合规部牵头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负责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统筹、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建立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组织推动本行各业务部门识别、评估与监测本专业领域的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监测机制,负责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的统计、分析与报告;定期形成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向上级内控合规部和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分行法律部主要牵头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牵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法、推进工作,配合总行做好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AMA合规模型原型、内部损失数据收集系统、外部损失数据导入系统、情景分析、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功能模块。此外,风险管理部还负责对支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定量考核。

⒊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仍在业务部门

分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保持相关制度、流程、程序和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根据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定、管理、检查和修订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程序、内容及办法;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以及报告相关业务的操作风险。

⒋强调业务保障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分行支持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协助业务管理,并负责某些特定部分的风险政策制定和风险监督;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法律、智力培训、综合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承担本部门相关操作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报告和控制/缓释。

⒌内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查

内审部门负责独立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检查操作风险制度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开展内部审计,检查各项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政策、流程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并出具独立审计报告。此外,A银行在分行层面大力推动内控评价建设,对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分级,内控管理较好的支行被评为“一级行”;内控合规部建立“违规积分”制度,凡内控违规超过一定分值的行员,会被解除合同,以此加强内控管理。

A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操作风险管理开展较早,由内控合规部牵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目标明确,组织架构较完善并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制度、管理流程、报告路径、管理方法、职责分工等。近两年开展系统建设工作,重视操作风险计量,并逐步将定性管理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是内审部门相对独立,能对操作风险整体执行情况进行检查。A银行在支行层面建立内控评价制度,以评价考核来进一步规范操作风险管理。

三是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定义,A银行还将法律风险纳入操作风险范畴。

四是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效果,与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较完善以及重视内控合规管理密不可分。

(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架

⒈组织架构搭建

相比A银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对于分行层面,划分为“业务部门-业务条线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部门”,风险管理部牵头操作风险管理并对全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业务条线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内审部门负责根据风险部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⒉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B银行按照业务板块对其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并通过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问卷加以实现。如对风险管理中的资产分类业务,首先识别出该类业务的风险点,资产五级分类存在不准确的可能;其次,找出产生该类风险的原因,然后将风险进行量化;第三,对目前该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设计是否合理;第四,根据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估剩余风险大小;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内控改进建议,如改进制度、加强人员安排等。

报告路径上,业务部门负责填写本部门的RCSA问卷后,报业务条线部门,后者可通过RCSA问卷填报情况、开展检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再将本条线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汇总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报告,报送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根据风险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年末,风险管理部根据业务条线的RCSA、自查情况以及内审部门的检查及整改情况,形成全行操作风险管理评价。

⒊损失数据收集

B银行对操作风险采用AMA法计量,一方面积累内部数据,一方面购买外部数据,增加数据量。损失数据具体的应用范围有:

⑴为AMA法提供计量的数据基础。找出内部、外部损失数据的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特征模拟出n组数据(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模拟数据在某一置信水平(如99%的置信区间)的损失情况。

⑵情景分析依据。情景分析中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均参考历史损失数据得到。对于零售银行的内部欺诈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可根据历史数据的损失金额以及发生的频率来设定情景分析的指标。

⑶风险指标边界值的依据。对于设定的风险指标,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观察指标值的分布情况,确定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低、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高,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加强管控。

B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B银行直接采用AMA法。该方法对损失数据积累程度要求较高,因此,B银行更加注重损失数据的收集工作,研究制定了损失数据的收集办法,并充分利用外部数据积累损失数据量。

二是B银行比较注重损失数据运用。对于RCSA、RI等工具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设定,均以历史损失数据为参照值,使得上述指标的设定更接近真实情况。

三是B银行更加注重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该行设计的RCSA模板简单易懂,基本上体现了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的过程,其中的控制项完全为内控执行情况,通过操作风险暴露值反映内控管理情况,把主观的管理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值。

四是B银行充分强调内审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检查为手段对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有效性进行约束,业务条线部门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和汇总,并对银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五是B银行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未能实现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电子化,增加了汇总、分析人员的工作量。

二、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一)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1.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在分支行层面设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总行要求制定分行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并审议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事项等内容,实现分行全面、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框架。2.明确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内容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偏好、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流程管理、报告路径及内容、系统建设、文化建设等。3.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报告等流程管理。通过在系统中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块进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模块对风险进行监测,积累损失数据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情景分析,通过问题与行动计划模块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缓释,通过建立报告机制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银行操作风险状况以及重大风险事件。4.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网络学习、培训、例会学习、案例分析、定期编发操作风险管理简报等形式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二)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实现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全覆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方开始推行,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尚不成熟。建议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内控管理在银行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成本,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效果。⒈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板,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覆盖分行全部业务。⒉分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或本条线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通过分、支行对业务本身内控评价,或对分、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内控效果,进而测算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并将结果报送风险管理部汇总。风险管理部将其作为操作风险评估报告的一部分,对分行整体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也可作为内审部门检查的基础资料。

(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的独立评价

分行应加强内审部门的检查职能,不能仅仅增加检查量,而应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将分行业务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或条线的操作风险情况所开展的定期或非定期检查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部门作为最终检查部门的作用,结合风险部定期提供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效果等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升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损失数据收集制度

损失数据收集是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损失数据不仅能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提供数据基础,还可用于情景分析、风险指标等多个管理工具中。目前分行损失数据积累较少,主要由于长期以来,分行没有明确的损失数据收集范围,即便在总行统一指导和监测下,损失数据收集仍有一定困难,漏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分行自身应加强对损失数据收集的调研工作,出台损失数据收集办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分析,如观察其分布情况、集中度、发生频率、损失金额等,对重点业务、环节和支行加强管理。

(五)建立后评价机制

除检查手段外,分行还需建立内控的后评价机制,主要对象是经营单位或员工。可将经营单位分成几个级别,如内控管理情况较好的为“一级行”;分行设定内控评价指标,根据得分情况判断经营单位内控管理情况;此外,还可通过对员工建立“违规积分”的制度,判断其自身内控是否到位。通过推进分行内控管理,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