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所谓深度教学,就是指教师借助有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内涵,包括知识之间的逻辑和知识存在的意义,从而摆脱表层符号学习的禁锢。可见,深度教学理念并非单纯强调地理知识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而是一种与传统的表层符号学习形式相佐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深度教学策略主要有结构整合策略、自我驱动策略和问题导向策略。以下我将对这三个深度教学策略做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一、借助结构整合策略深化地理知识点教学
所谓结构整合策略,就是指在深化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构建相应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整合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深度化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地理思想,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南水北调”相关地理知识的时候,我便设计了一个以“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主题的地理探究类型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们绘制了该主题的知识结构框架,该知识框架的核心基点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该基点出发,引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开设的原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三方面的影响,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地区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地区的影响和南水北调工程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完成该知识框架的构建之后,我便将学生们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三个研究小组分别代表东、中、西三条南水北调路线,其中第一个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内调工程开设的原因,第二个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三个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给地理环境带来的三个影响。在任务分配完成之后,学生们便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去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并深度研究地理核心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地理深度教学的开展。经过小组学生的深入研究之后,三个研究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本小组的研究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框架的整合、完善与补充。以第一个研究小组为例,该小组经过深度学习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开设原因有三个:1.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因缺水的原因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受限;2.我国南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3.我国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便借助结构整合策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地理知识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的知识框架构建与完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资源调配问题的普适性思维,对学生们日后研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们的人地协调观也得到了相应程度上的锻炼与培养。
二、借助自我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众所周知,自我驱动是地理深度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所在。在高中地理深度教学中,自我驱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习上的自我责任意识;其二,学习上的自我反思意识;其三,学习上的自我认知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这三方面角度出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实现地理深度教学。以“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为主题的地理研究活动,此次研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所示:阶段一:该阶段为知识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特点以及三种分类分别对河流造成的影响等内容,除此之外,在自学这些知识点之前,学生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对三种河流侵蚀类型进行猜想和假设,并通过自学完成对猜想的验证。阶段二:该阶段为课外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勘察和研究,搜集与三种河流侵蚀类型的有关材料,并对搜集所得的材料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储备奠定基础。阶段三:该阶段为汇报展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需要对前两个阶段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选派小组长在教学课堂中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们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以探究发现方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辅,深度了解了“河流地貌发育”的相关地理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地理实践的有机整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问题导向策略激励学生深度化探究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1结合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力以及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的话,学生很难了解所有的信息,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信息量过少的话,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才能更好的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的规划。其次,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寻找“教”与“学”之间的最佳默契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2.2改进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地理问题,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而且,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将教学大纲作为基本目标来开展教学,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同时要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每堂课进行之前要确定本堂课的目标,摆清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目标意识,这是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另外,教师要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做到举一反三,并不断的解读教材以及课程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由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确定,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在课堂的学习中,都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的学生极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兴趣的培养,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不仅仅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14
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地理学科教育更是如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一直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这充分肯定了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1.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基于这样的背景,地理教学必须克服功利的倾向,打破应试的旧模式,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和素养。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跨越课堂与生活的鸿沟,构建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富有生命和活力的地理课堂。
2.地理学科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是高中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养成。因此,回归生活的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发挥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及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原则
1.凸显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也日新月异地变革着。地理教学作为学生接触新时代地理信息的重要途径,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知识的照本宣科上,更应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变化的社会。回归生活的地理教学就很好地实现了地理知识和现实社会的连接。地理教师必须将单一的校园课堂向社会课堂、生活课堂拓展,不断在生活中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储备,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注重实践性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地理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更多。遇到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注重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把复杂的知识生活化,可以尝试设计具有操作性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和生活素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要巧妙结合,这样才能让生活真正融于地理教学, 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创设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将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现象,将深奥的教学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生活情节,填平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能使学生产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在新课导入、重难点问题探究上,更应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当地近期的天气预报资料,让学生观察气温、气压、天气阴晴雨雪变化情况,使得学生对冷暖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2.开发乡土素材,整合课程资源
回归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把地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搬到小河边,搬到农田里,搬到任何地理知识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另一种独特的感悟。尤其是乡土素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应当深入开发。
例如以自然灾害为切入点,徐州地区的生活课程资源相当丰富,涉及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精心挑选、整合资源。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徐州市区消失的化工厂、热电厂、造纸厂、钢铁厂等都搬去了哪里,思考这些工厂为什么要搬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
此外,高中地理还有很多丰富的生活相关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比如高中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或者生活俗语,地理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充分挖掘,与地理知识相联系进行欣赏及分析,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原理及地理规律加深理解及掌握,并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比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表现的就是四川盆地地貌;“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这一俗语表现的是以风对天气进行预测。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充分利用,以学生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实际用处,并且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较好的应用。
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回归生活实际得以真正实现,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且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案及更好的作业布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好的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地理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学生智慧,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有关知识及资源进行收集,从而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
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比如,教师可将“火山喷发”作为课题,安排学生在课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使其自主进行学习,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依托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本次的调查问卷总数为400份,经过筛选,选出来有效问卷388份,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95人,基本实现性别平衡比例。
1.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不强
由调查的数据可知,能较主动地学习社会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4%,一般是在教师的敦促之下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4%,不喜欢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2%。由此可见,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虽然有意向,但不能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学生的积极程度整体不是很高。
2.高中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由调查高中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数据可知,28%的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地理知识,20%的学生认为地理课学到的知识有益于自己的生活,但是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由此可见,地理生活化教学没有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理生活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同时,关于教教学模式方面,如今的课堂,仍有74%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和师生互动的课堂只占26%。大部分学生很想参与到课堂之中,喜欢与教师互动、与同学合作的教学模式。5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方法不灵活,课堂没有吸引力。5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能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学习没有意义。
二、打造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
1.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当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同时,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灵活导入,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教学,并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最近的气候变化情况,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各地气候类型,以及形成此类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以互动合作为落脚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互动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思维、修养的全面提升,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的高度融合。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搜集信息,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逐步培养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3.以学生的发展为根基,面向全体学生的成长
所有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整个过程都必须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4.以灵活激励为主线,构建师生互动机制
首先,教师应该及时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运用情感策略,与学生建立双向沟通的合作关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能与方法,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悟能力。只有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丰富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笔者在高中地理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提出了当前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一些途径,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高中地理教学,使更多的智慧投向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笔者相信通过无数教育实践者的不断努力,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实践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教学风貌。众多教师,有的以图文并茂的教案凸显教学特色,有的以构思巧妙的板书凸显教学特色,还有的以富有创意的教法设计凸显教学特色。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出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要充分体现出地理本身的学科特征。地理是一门文理相通的学科,既有形象直观的表象知识,又有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要优化地理教学策略,以确保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策略,取得了一些成绩,现阐述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的教学风格,取决于各个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但是,无论教师的教学风格怎样千差万别,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紧密围绕地理教学内容,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章节时,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抢答“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地球公转的周期”等问题,然后借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播放“地球的公转”动态视频,并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指导学生学习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地球上的光和热来自于太阳,地球上的冷暖变化与接受到的太阳的光和热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指出哪儿是直射点?有什么具体特征?”“哪个同学知道‘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在这四个节气的那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纬线分别是多少?”“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昼夜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的表面上不停地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对于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我利用事先准备的地球仪和手电筒作为教学辅助设备进行现场演示,即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的最亮处就是直射点,从而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直射”。并现场组织教学游戏,由同学们分别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动态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即一个学生(选择个头大些的学生,增强直观形象的特征)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并向两侧平行地张开双臂,以演示太阳射出的平行光,而另外四个学生(选择四个身高和胖瘦差不多的学生)扮演地球,分别站在上述“公转示意图”所演示的四个位置,然后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同学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样的变化?”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设疑:“每一天总有早晨、中午和晚上,同学们觉得什么时候温度最高?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一年总有春夏秋冬,同学们感觉最热是哪个季节?最冷是哪个季节?这又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更加明白“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含义,从而对于学习内容加深理解。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继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知道我国处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吗?我们所处的位置在一年当中的白昼的时间是不是一样长?什么时候长?哪一天时间最长?什么时候短?哪一天时间最短?为什么?……假设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那么地球的表面还有四季的变化吗?”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1-01
传统地理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不要求掌握,结果每次一考完试,学生的普遍反应是脑子空白一片,这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改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课改的率先实践者,地理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整。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拟对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作一探讨。
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在智力、能力、人格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学生经常抱怨怕学地理,尤其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较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地理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过程”的“知识中心论”造成的。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实行发展性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越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自然越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兴趣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二 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直观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地理图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地理教学内容借助于图像方能表述完整。因而地理教学中可充分有效地发挥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认真研究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问题,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其次,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单化。除了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过程的生动有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因此,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的地理活动方式有: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人口调查等;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特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地理学科是高中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空间把握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地理学科教育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分析地理教学问题,积极探究地理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是地理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程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地理理论知识设计的同时,一般会设置相关实物和现象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展示。这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特点。高中地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设置的有地理整体构建内容,设置的有很多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对地区发展因素,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等内容有有效的了解,这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促进。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知识在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增加了很多自主探究内容。借助于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多数地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只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播,只重视让学生识记重点地理知识,却不重视与学生互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非常被动。第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新的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不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多事对教材内容进行呈现,但不重视内容的拓展,不重视趣味性强的,拓展性强的地理教育内容的开发与引入,地理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提升。第三,只重视知识传播,不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只重视知识的传播,重视引导学生识记知识掌握知识,但不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能有效的思考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地理知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把握和应用,创造性学习难以实现。
三、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1.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先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要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是提升地理教学效果的基础。要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做好学生调查工作,能够对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所关心,所感兴趣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情况进行调查,能够基于学生所需,选择设计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能够对学生的详细情况进行摸底,基于此进行教学设计。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研究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能够基于此设计相关内容,以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
迁移的概念可以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表现在技能的学习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地。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或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积极促进的影响,通称为正迁移。
个体不能理清前后两个所学习的问题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而使某一问题因另一问题的存在而发生了认知障碍或使两个问题都发生了认知障碍。由于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结关系不明确,造成个体学习或解决问题产生障碍的过程称为负迁移。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知识迁移的研究往往比较对注重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研究比较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发生的策略。
1、 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联结关系防止负迁移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注重讲解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应找出前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知识之间可能有一种联结关系,也可能有多种联结关系,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联结关系,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发生联结关系模糊负迁移的现象出现。
案例: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环境合理容量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最理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是一个适宜值,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最大值、警戒值,超过这个值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崩溃。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按照国情最适宜的人口数为七亿,而最大人口数为十六亿,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环境合理人口容量而最大值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既促进正迁移又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有些表达联结关系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不一定能接受,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来表述,如种属关系可用包含关系来替代表述;类比关系可用相似关系来替代表述;矛盾关系可用相反关系来代替等等。有些关系不易用某个词来表达,就必须要用较多的话语来解释,例如触及演绎关系时,就用理论应用于实际来表达;触及到归纳关系时,就用实践上升到理论来表达。
2、 透过地理知识间的现象认清本质
其实,假性联结关系的内涵就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存在形式,任何知识之间也存在着表面联结关系的形式,这些形式可能会反映事物或知识的本质内涵,也可能是一种假象,掩盖了本质内涵,使个体产生迷惑,难以认清知识或事物的本质。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会出现教学难点,之所以一些学生会出现对某些地理知识掌握不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地理知识存在着假性联结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避免假性联结关系导致的负迁移的发生,而要达到这一点,其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讲解知识本身,还要讲解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不仅要讲表面的联结关系,还要讲内在的联结关系。
案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表面看起来存在相反关系 ,相去甚远,其实都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明白这一实质原因,判断起来就比较容易。
3、 防止学生运用错误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时常把自己以往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表面现象上的含义通过某种联结关系错误的联结在一起,从而掩盖了所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假性关系的负迁移。
案例 1:对降水与降雨的理解,学生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就是因为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导致了负迁移。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中的"水"就是液态水,尤其是亚热带热带较湿润地区的学生,比较容易将"降水"和"降雨"误认为相同,其实,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结关系是种属关系,降水包括降雨,也包括雪、冰雹、雾、霾等物态,不了解这种关系,就可能产生假性种属关系负迁移,即两个知识之间表面上看没有种属关系,但本质上却存在种属关系。在给学生讲解降水和降雨等概念的区别时,一定要对学生讲清楚降水中的"水"字是水分子的水,不仅仅指三态中的液态水,一定要讲明降水与降雨之间的关系是种属关系。
4、打破思维定势防止负迁移
定势思维广泛地存在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认识活动,思维定势虽有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即会产生负迁移。当人们面对着一个要认识的对象总是要在自己头脑中去寻找原先已经存在的认框架、思维模式,试图由此找到认识客体的途径方式。这种认识框架或思维模式通常表现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相对不变的程序去认识物,这就是人们活动中的"思维定势"。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思维定势的概念的理解还不尽相同。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人认为:"思维定势是指影响和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心理活的准备状态。
针对思维定势易产生负迁移,以及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思维的产生,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如下对策:
第一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因此,也就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基础知识越巩固,运用起来越灵活,越有利于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第二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教育学生对不同的事物要重在比同,对相似事物要重在比异,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第四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正向、侧向、反向去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中新的因素、新的关系,采用新的方式,获得新的成果。
案例: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在纬度最高的漠河,最热的地方在纬度最低的南海岛屿上,夏季最冷的地方在哪里?最热的地方在哪里?长江、珠江、尼罗河等大河三角洲都形成城市群,而黄河三角洲为何没形成?多方面思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91-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高中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发挥地理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教育应该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地理教学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很快的学科,必须结合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新相关的地理知识。但是传统的地理课本在知识的更新方面还相对欠缺,尤其是对当展较为迅速的高科技技术的探测数据,都未及时更新。这样,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取新的地理知识,当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对传统地理知识的权威质疑,时间久了,势必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丰富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比较被动,记忆,背诵是常用的方式,这种死板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开发其创造性和培养其真正热爱地理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恶性循环反应,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3.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和人本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典型的以知识教知识,讲授的是一种单纯的知识,而未能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很少实现真正的平等,更谈不上感情的交流,种种理念上的滞后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1.加强合作学习观念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利用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主要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的。针对地理学习中内容较多且易混淆的知识,可以利用此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对“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的学习,涉及知识和内容点较多。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对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身负责的内容钻研透,钻研深,最后所有成员进行资料的汇总和相互的交流,同时老师对相关的知识点和考试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组织,辩论等形式,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深刻记忆。同时,这一过程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真正的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到了学习的细节中。
2.引入范例教学,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范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典型地理事物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个性的基础上进而推出普遍性的规律。引入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对高中地理必修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讲授中,就可以采用范例教学,选择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为例,然后利用多媒体形象的方式,横向、纵向比较我国和泰国水稻种植的景观图以及所在区域的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掌握季风对不同经纬度的水田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明白其各自的生产和生存条件。
3.实践探究式的地理方法,深化地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设置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神奇与实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知识,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反复,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影响都非常大。只有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知识发展为核心,不断深化和改革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教学,才能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愉悦的学习气氛,才能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实力,激活思维,探究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经济的发展涉及了人口、环境等多种问题,这与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已经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高中地理教学应向学生讲解该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观。通过地理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地理问题。虽然地理课程仅仅只是高中教学中一门基础课程,但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乃至学生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严谨的特点,兼具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征,在个人的人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应综合利用学习的各种知识,结合地理教材,运用综合手段,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学习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导课大多数都是通过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导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导课形式也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有先进的微课导课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将微课应用到课前导课中,可以采用动画制作的形式,展现在地理课堂上。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来诠释教学中的重点,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讲解所不能展现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其次,利用微课诠释重点、难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重点问题时,只是通过地理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出现。对于难点较高的问题学生做不到充分的理解,然而,通过微课的应用,就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微课教学中的生动形象,可以将抽象的重点问题进行直观的展现。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较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微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微课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辑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最好的辅助工具就是地图,因为可以通过地图直观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具体,也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种语言,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孩子们所用的教课书,都是彩色制版,能从教材的配图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就要抓住学生们喜欢图文并茂的这一特点,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给学生在枯燥的地理知识中加以声音、图像的渲染,作为地理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把它们制作成为吸引学生的PPT文件或者小视频的形式,让地理变成活动的图片,给学生以新鲜感,如在学习板块的漂移时,老师就可以把这一复杂的地理过程用动态视频来进行模拟,实现动画上的漂移效果,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肯定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通过情景教学来创设地理教学氛围
关键词: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意义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地理活动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地理活动教学中去。其次,地理活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地理实践活动学习中,学生能广泛、直接地接触到复杂纷繁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能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地理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活动具有探究的特点,活动方案的组织和设计,需要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1.基于生活实际选择活动教学内容。
地理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有效的地理知识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同时,活动教学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原出真实的世界,让学生多接触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地理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教师在地理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本次活动的目标、执行形式以及结果评价等做到胸有成竹,向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和任务的具体目标,如此一来,地理活动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2.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教学。
有效的地理教学能促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实践体验,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进一步认识地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着手,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参与到活动教学中。同时,活动性质和活动对象不同,都会对学生的地理能力有一定影响,所以,活动教学应该在形式丰富的基础上,从简单到较为复杂,从容易到较为困难,逐步递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地理活动的认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整合他们较为零散的活动实践经验,最终形成系统而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教学环境。
若想要提高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教学环境。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有效的硬环境主要有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探索空间的科学性以及活动资源的丰富性等。为了增强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合理运用地理活动时间,活动教学不应该是地理课堂的切入,而是应该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贯穿;教学空间的科学性指的是活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实验室,并定期组织地理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资源的丰富性指的是学校应加大对地理学习资源的投入,以实践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强的地理活动资源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效的软环境包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课堂氛围的和谐等。教师在地理活动教学中,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对学生适当引导,有效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鼓励他们形成知识碰撞。课堂氛围的和谐指的是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互相间建立起平等、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学生在地理活动教学中能充分感受到心理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