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1 18:42: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大庄子乡共有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2437户,8962人,耕地38686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4594.6元,比2005年增加205元。全乡有党员612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乡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优质抗虫棉达到75%以上,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

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596.6元,比2004年增加200元,增长8.03%,比2000年的3386元,增加1210元,年均增长202元,年均递增7.4%。四是农村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全乡共有2437户,2005年共修建高标准小康房45户,95%的农户按照统一的标准修建了砖混结构的住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大庄子乡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乡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甚至更多。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大庄子是一个传统的产棉大乡,棉花在全乡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棉花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都还处在创业的初期阶段,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6元,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引进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加大棉花的产出率,同时通过棉花膜下滴灌等新技术的示范,带动棉花产业增产增收。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在继续推广jd-3、jd-4、9665、丰棉8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同时,要以科技为动力,坚决淘汰劣质低效品种,积极探索推广棉花双株双层立体间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潜力。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农产品按标生产、有标上市。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时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效益呈倍增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标准化,普遍推行标准化,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篇(2)

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还比较大,最明显的是收入上的差距,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里的来说,每个人的收入相当于城里人的1/3左右,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的享用方面等等。

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小农经济存在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农村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外出去城市务工人员或者是外地资本投资带来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多,自主创业的少。

三、农村规划还亟待改善,农民房屋建造普遍没有统筹性,结果造成你建你的,我建我的,总体看来很不协调,没有整体性,会降低一个层次,而一些人迷信风水宝地之说,另外寻找耕地建房,这会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一些农民盖了之后,看到别人盖更好的,又拆了重盖,这使得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与损失。各家各户的垃圾几乎都是扫地出门,垃圾处理问题未得到重视和解决,使农村的卫生环境、居住环境逐渐恶劣。

四、农村道德建设较为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存在着一种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道德方面如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所被忽略,赌博、封建迷信之风又曾一度盛行,有的经常赌博,不计生产与生活,影响极大。

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与城市和谐共发展,全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农村建设上必然要有所作为。

一、要加大投入,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根据农村实际特点,特别是要加大对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并从自身去寻找突破口,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转移农民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家乡的建设。

篇(3)

全村委会共有5个党支部,共有3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拥有1个党员活动室,共计60平方米,累计藏书400余册。

杯倮村委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村上拥有1个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每年按时召开党员大会;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和要求

1、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

2、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环境建设。目前道路硬化率仍然偏低,农民群众希望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多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村道路雨天泥泞、秋天尘飞的局面。

3、希望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农。

4、希望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控制药口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三、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杯倮村委会的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探头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班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人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2、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显得紧迫、重要。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家底,客观估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求进步,全心全意谋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呈加速度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两业一城一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803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00年增加68405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88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64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450万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4万吨以上。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市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769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932万元,年均增长29.4%。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以竹业和旅游业为主线,以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现。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5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1%。××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柚果产业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五”期间,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骨架公路和××河水路运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00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脱贫3900人,贫困人口下降到9500人。“两个确保”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生率95.4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28‰,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4.97%。

二、正视差距,认真分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我市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切割较大,加之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施工条件、资金投放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工程质量差,且不配套,多年来因我市财力有限,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的运行,许多工程隐患开始暴露,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困难。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达里程和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二)扶贫工作需加大力度

我市共有重点扶持乡镇6个,重点扶持的乡镇占乡镇总数17个的35.29%。重点扶持村132(老村,以下同)个,占村总数257个的44.44%。2005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625—865元)2.03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9%;未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1.01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4.53%;经估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2005年全市平均水平(2512元、670公斤)分别低1544元、190公斤。无劳动力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438户,8759人。贫困地区有劳动力3.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45万人,初中文化3.1万人,高中文化0.26万人。我市有近200个村处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有85个村不通公路,101个村无卫生室和文化室,63个村无学校,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64.4%、0.75%、87.14%、47.7%;有50个村广播电视未覆盖,有5.5万多农民和5.3万头牲畜未解决饮水问题。特别是在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3434人,初中学历67583人,小学学历55903人,文盲2036人。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6%,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本乡本土,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多,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6.23%,外出人员绝大多数也是无一技之长,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还不到2%。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及其指导存在误区。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低。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体体现在:一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相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二是村级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设备比较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床位528张,平均每千人1.8张,村卫生室142所,村级卫生员385人,平均农村每千人1.75人,乡村医生300人。三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这些年违法生育的对象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在外生育,并且绝大多数是流入外地生育,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四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些电视网络设备,加之原有的电视网络比较老化,导致闭路电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艺人才,导致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

(五)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民群众在民主意识上存在偏差。部分群众不会、不能、不善于行使自己的民利;二是少数村组干部受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政治素质不高,办事缺乏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三是多数村的《村规民约》针对性不强,应当纳入规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纳入。有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六)“四在农家”创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农户对“四在农家”创建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建热情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二是由于部分农户资金有限,室内外环境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部分农户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彻底转变,创建点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不够好,存在有卫生死角的现象;四是由于工作繁杂,在总结和提炼“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经验上还显得不够。

三、理清思路,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围绕竹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农业四大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竹产业:以竹基地建设和竹加工开发为两个重点,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竹建材、竹家俱、竹工艺品、竹食品、竹保健品等六大竹产品体系。至2010年,力争全市竹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旅游区为重点,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到2010年,力争接待旅游人次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把××建成中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黔北地区川黔渝金三角的旅游明珠。

着力推进“竹、畜、药、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竹业产值4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药业产业5000万元以上;柚果产业稳定现有面积,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以产业协会、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增收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加快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竹基地公路建设,至2010年,初步形成水陆运输优势互补,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坚持实施结对帮扶和整村推进,基本消除所有重点扶持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移民帮扶的力度,努力帮助其解决好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社会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其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努力帮助脱贫。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力争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大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环境,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占gdp的1.5%以上。三是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市外优秀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市、乡、村三级文化场馆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构建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五是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医务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水平,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六是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加快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育政策符合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农村村容整洁。

1、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水利、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十一五”期末力争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010年力争高速宽带网到镇,全市通程控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电视普及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80%,建设“数字××”。加强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解决好农村用电公平和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推行生态农业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工程,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把退耕还竹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等措施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继续实施好天然林、长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至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3、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四民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和调控,加快经济强镇(办)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建成黔北地区川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到村务管理民主。

篇(5)

石灰塘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20.00公里, 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8户,户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户数为17户,全家外出的人口数为61人,从业人员为81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75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家庭养殖以牛、猪、羊、家禽为主,该村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制约着石灰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两委真正做到了及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优势条件

(一)村两委班子团结。石灰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现任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较强,班子较团结,民主作风好,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党员积极性高,带头示范作用好。

(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石灰塘村境内虽然连年干旱少雨,但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这些分布于各个山头的小水窖保证了干旱时节的农作物的栽种和灌溉,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石灰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耐旱农作物的开发种植,该村属山区,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积极打造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品牌产业,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灰塘村委会各自然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作为山区村委会,石灰塘各自然村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依然单一。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辅以林果,没有科学立体种植经验,还没有发挥地域特点,没有规模化产业,形成不了规模产业,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访了解发现,由于缺乏项目资金,除行政村进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进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公路路况较差,由于资金困难,管护和修复工作滞后,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虽然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旱情,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处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下,思想保守,观念不新,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等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认识有待提高。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作为新农村建设挂钩单位,作为县委第九批指导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石灰塘村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山区,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引导群众发挥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粮烟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引导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适合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的有利优势,借鉴石屏县北部山区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核桃、桔子等林里种植,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等多元结构转变。

篇(6)

2、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龙型经济。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了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鲜鲜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北方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清真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20*年羊、牛屠宰量分别达到30万只和6万头,进入全国前三名和前十名。产品畅销京津冀及东北、宁夏、河南、上海等地,并远销中东地区,连续两年向中东国家出口冷冻羊肉居全国第一位。被约旦国武装部队确定为冷鲜羊肉供应基地,20*年向其供应冷鲜羊肉6500吨,创汇800万美元。鲜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菜清洗、加工、速冻、冷藏、包装、外运等。投资1.6亿元建设的10000吨冷库项目,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唐山市十大标志性农业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的30多种冷鲜农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年可出口8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

3、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古冶区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农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城郊型农业特点,20*年以来共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4亿多元。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土地复垦工程,落实国家专项复垦整理资金3500万元,整理土地14000亩,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建种养小区50个,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导,蔬菜、果品为支柱,花卉、专用农产品为特色的五大产业格局。20*年,投资1137万元,复垦整理土地8721亩,新增耕地1344亩,采煤塌陷区景观再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闲置塌陷土地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了“伊家”牌清真食品、“鲜鲜”牌冷鲜农产品、“紫魁”牌罐头饮料、“农魁”牌蔬菜、“新秋”牌黄瓜、“东方美格”牌优质瘦肉型猪等20多个品牌农副产品。2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蔬菜、果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花卉和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二、实施工业化战略,开辟增收新空间

1、加强四大工业园建设。古冶区以四大工业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20*年以来,全区共建设工业项目217个,累计投资48.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8个,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41个。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开滦东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风帆宏文蓄电池有限公司三个立区项目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兴工业园;以荣义、永顺、汇丰三个大型焦化企业和国义、春兴特钢为基本骨架,构建了煤焦化工业园;以六九、京华、燕南等水泥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型建材工业园;以三鑫、利康、红星等制药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生化制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古冶区经济的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延长产业链条的好项目纷纷入驻园区。20*年,全区城乡工业现价产值完成12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85%,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8.8%。

2、加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还能增加就业。近年来,特别是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后,古冶区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累计投资5亿多元,先后兴建和完善了唐山市驾驶员考试中心、冀东商贸城、宏源污水处理厂、古冶旧货市场、花卉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商贸流通、邮电通讯、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16%。总投资8.5亿元,总长40.39公里的城区外环路所经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已基本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将于今年春季开工建设。对此,古冶区超前谋划,确定了以外环路为依托,打造沿线经济隆起带的构想,为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又一个广阔空间,将成为一条引领农民致富的“金路”。

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古冶区坚持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两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一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区内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了4个培训基地。严把培训质量关,建立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互动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和劳动准入制度,由区就业服务局与之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使农民工通过培训熟悉相关工作程序,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作用,在区劳动力交流大厅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每周求职和用工信息,各乡、村都明确专人负责信息交流,按照用工单位要求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三是成立维权机构。区就业服务局和社会保险局联合成立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小组,负责检查拖欠工资、拒缴保险等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有效保护了农民工利益。同时,加大引导性培训力度,重点对依法维权和安全生产等知识进行培训。20*年以来,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到了51%。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现代新农村城镇化是繁荣农村的有效形式。古冶区按照“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大力加强精品城区、文明生态村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篇(7)

自去年来,我们xx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乡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实施的道士塘、越溪、南庄、山上应村四个村中二个整治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两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大林、小林、下盘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回顾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越溪乡成立了由乡长马贤茂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乡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乡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下田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下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存在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篇(8)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工作之余,对我镇实际情况进行一番调研。

夏甸镇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乡镇,位于东经120°22′36.87"—120°22′37.09",北纬37°11′9.50"—37°11′14.23"。东临毕郭镇,西接莱州市三元镇,北靠齐山镇,南与青岛莱西市接壤,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位居招远市第二。镇政府驻新村南,距离招远市区19公里。交通便利,东临烟台港,北临渤海湾龙口港,南靠青岛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4663人,辖区西起官里庄村西端,东止后路家村东端,东西最大距离19.3千米,南至西河南村南,北至小尹格庄村北,南北最大距离17.1千米,总面积190.59平方千米。

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日益重视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功能不断提高。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硬化连村路25公里、村内街道6万余平方米,完成沼气建设400户,农村危房改造1220户;规划建设了总投资2000万元的新村居民小区2万平方米,目前完成建设7000余平方米,配套完善了供电、供暖、供水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二号楼已具备入住条件,一号楼已建至三层。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下东庄完成整村改造93户,新增加耕地40亩,可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完成留仙庄大东沟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曹家洼南沟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市级水利重点项目10个,新建新北二级扬水站等镇、村两级水利项目200多项,修复水毁桥涵10余处,整修河道2200余米;对曹孟、岚子东等30余个村自来水进行改造。投入140万元,完成了镇污水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日均处理量达200吨。完成了3处垃圾集中处理场的选址规划,并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买了小型铲车、挖掘机,垃圾统一清运机制初具形态。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城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统一规划调度,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减。大力推广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草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应用优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对水源的污染。着力搞好山区绿化和山体治理、道路绿化美化、河滩造林等工程,继续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坚决打击滥砍滥伐、盗伐林木等不法行为。

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新增图书8000余册用于支持镇村两级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建设,成立了8个农村业余剧团、4支秧歌队伍,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并于2009年被评为烟台市镇级文化站合格乡镇。投入1200万元,建成集远程教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镇驻地文体硬件建设水平。投入30余万元为全镇26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发放校服。

四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累计完成养老保险征缴1180多万元,投保人数达21267人,新农合参保总额近20万元,参保率达90%。发放“三老优抚”对象优抚款1133万元,低保金380万元,五保金242万元,大病统筹、自然灾害、爱心救助等其他救助款100余万元。发放种粮补贴800多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20万元,汽车摩托车补贴110余万元。投入450多万元完善镇敬老院各项设施配套建设。

五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城镇。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开展法制培训、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积极提供法律救济。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六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文明乡镇。以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为主线,以消除矛盾、稳定社会、转变村风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活动。以镇综合文化站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受众面创造一个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七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经济总量逐步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以臧家“草莓—甜瓜”基地、山罩李家食用菌生产基地、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样板园为示范,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镇果园面积达到4.5万余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45%,2万亩果园获取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并被评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富冠”牌红富士苹果获中国农业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果品收入成为全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镇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6000余亩,新植果园14000多亩,完成荒山造林12000多亩。2011年全镇可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8亿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篇(9)

2.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建立完善了长效工作机制,以良好成绩通过自治区考评验收组验收,被评为一类县市区。扎实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双违”整治活动和市容市貌集中大整治活动,启动“美丽__•生态乡村”活动,全面治理城乡、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1.区档案局将农村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全面开展了争创合格档案室活动,各行政村也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卷工作,通过争创,乡镇档案室10%达到合格标准,比“十一五”末增长100%。

2.依法治档,执行一年一度的档案工作年检和配合执法检查,每年进行行政执法检查及专项检查次数不少于2次。通过档案执法检查及时纠正和发现制止档案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3. 做到每年对区直和乡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累计培训3500人次。通过培训有力提高了我区档案队伍的综合素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档案事业的发展。

4.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体制、农村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档案事业的全面进步。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干部对档案工作重视不足,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小、解决问题少。有些档案资料没人过问,没人管理,无法及时归档保存,造成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流失。还有部分人员对档案综合管理认识上有差距,致使一些办事处、行政村档案室仅保存较单一的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而土地承包、村务公开等其他档案均存在整理不规范,管理不集中。

2.分管领导不明确,人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清楚,影响农村档案工作正常开展。

3.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村没有建立完善档案室,档案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4.档案人员更换频繁。部分行政村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更换,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

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针对乡镇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督导力度,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10)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距今已有七个年头。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东北大学赴吉林四平社会实践团开展了本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

二、 调研目的

1.近几年来,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制度保障和工作保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

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创业是大学生新的就业之路,而农村是大学生创业的广阔天地。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为新农村建设创出佳绩。

3.在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的环境下,考察吉林省xx县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来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思路。

4.走访当地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感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xx县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部分:调研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 调研地概况

(一)行政区划

xx青乡位于xx自治县西北部,全乡幅员面积cc平方公里,有xx个行政村,cc个自然屯,cc个社。

(二)气候交通

xx青乡未设专门的气象站、水文站等监测机构。气象资料以xx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为据,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全年日照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xx青乡机构齐全,街道整齐,水、电、通讯设施完备。小城镇建设楼房建筑面积xx平方米,集市贸易繁华。乡村主要公路为油渣路面,水泥路贯通全乡各村,总长度达xx公里,对外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连接各中小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农业资源

xx青乡以第一产业为主,现有山地面积xx公顷。耕地xx公顷(其中水田xx公顷;蔬菜面积xx公顷;其他xx公顷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薯类等;养殖业主要以养殖猪、牛、鹿、鸡、鹅等为主,年末存栏达xx万头只;以xx青乡占地xx公顷,年存栏xx头的达康养猪示范基地为龙头的养猪业尤为兴旺。xx青乡木耳繁育园公司加农户的木耳种植方兴未艾。此外,林业资源丰富,由山地林区、退耕还林、村舍周围林带等构成,活木蓄积量达xx万立方米。

(四)自然资源

xx青乡位于xx自治县xx青石油板块的中心地带,开采潜力特别大,地下石油资源蕴藏丰富,储量约xx万吨,目前吉林油田公司正在当地采油,明年将大规模开发,给xx经济腾飞注入了无限生机。再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老虎沟村储量xx万吨的三氧化二铁和xx万吨的硫铁矿集资重组,投入xx万元的年产xx万吨深层矿已开始采掘,预计此矿可供开采xx年以上,2010年将投资xx万元建成矿石深加工企业。

(五)人力资源

全乡有农村劳动力xx人,其中外出务工xx人,接受过各种劳动技能培训的xx多人,多数从事服装加工、电子、车床、电焊、建筑、保安等行业。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劳动力的过剩,会有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转产,不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六)文化旅游资源

xx历史文化的传承,使这里乡风淳朴、政通人和,加之独特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以自然景观为主,民俗风情为辅的代表性旅游文化。乡西北部山势险峻、景观奇特,是避暑休闲,娱乐消遣的好去处,现已建成占地xx公顷,建筑面积xx㎡以上的中山山庄一处。人文旅游资源则以二人转和土乡土色的饮食文化等农家乐旅游观光为依托,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有美好的前景。

二、调研情况

(一)试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发展

xx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以试点村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做到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发展。

两个省级试点村中的新四村今年完成新农村建设一期规划建设任务,小营城子村在去年建设的基础上,完成院墙修建、有线电视入户、路灯安装、沼气池建设和美化绿化等配套设计建设。今年新申报的省级试点镇xx镇和xx村、xx村两个省级试点村正在评审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并将在近期启动。xx镇赵家村、xx镇xx村和xx镇毯子村3个市级试点村,以点带面,分类建设,整体推进,在进一步搞好改水、改厕、改路及村屯卫生建设的同时,建设秸杆发电项目,解决秸杆资源浪费和乱堆乱放问题,推广蚯蚓养殖,解决垃圾丢弃问题,彻底改善村屯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山、水、林、田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搞好xx岭、xx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二)三区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xxx乡过去是一个农业小乡、财政穷乡、资源欠开发乡,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全县乡镇的下游。2009年5月乡党委班子调整后,从实际出发,对全乡经济发展重新规划,尤其是抓三区一建工作中,充分学习借鉴五棵树的xx、xx的蔬菜、xx的服装的发展经验,依靠发展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经济整体推进。从而,确定了本乡的产业定位必须紧紧依靠区位优势;依靠粮食、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依靠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把xx乡打造成精品棚膜经济乡、精品畜牧业发展乡。

发展棚膜经济和牧业小区重点围绕科技先行、政策扶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全乡逐步改变农业上传统种植模式,在快速发展特种玉米、果蔬大棚的基础上,加大对木耳繁育等一些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劳动村建成投入xx万元占地xx平方米的油桃温室大棚一栋,预计明年上半年大棚的规模将扩大到xx栋,经济纯收入xx万元。在兴宏村建成了投入xx多万元,占地4公顷,厂房建筑面积达xx平方米,水电配套齐全的生态木耳繁育示范园,今年生产木耳xx万段,产值xx万元,安排村里剩余劳力xx人,园区木耳的成功开发,让xx人看到了发展木耳致富的可观前景。目前,全乡共有xx余户农民购买了木耳生产设备材料,积极为明年大面积生产木耳作准备。与此同时,在畜牧业方面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了xx村达康环保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以王永波为法人,投入xx多万元,占地xx公顷,相关设施建筑面积达xx平方米,养猪xx多头的达康环保养猪示范基地。这里先后扶持100多个农户,搞起了养猪项目,通过抓大户带动,宣传辐射,全乡形成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全乡养殖大户xx户,养猪达1xx万头;养禽xx万只,养牛发展近万头,畜牧业产值突破xx万元。

(三)环境整治长抓不懈,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近两年来,xxx乡把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紧抓不放,按照逐村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长效责任,确保村容整洁,村貌改观。经过集中初步整治,已逐显成效。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整治工作,对所辖x个街道、x个村委会的主要区域进行了柴草垛转运、垃圾清理、违章拆除、外墙粉刷、排污疏通等为内容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共出资xx余万元,劳动力xx万人次,动用机动车辆xx台次之多,转运路边柴草垛xx余个,清理卫生死角xx余处,清运垃圾xx万余方,疏通沟渠xx多条,粉刷房屋围墙面超xx万多平方米,新栽绿化树木xx余棵。随着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变。目前,此项工作坚持做到常抓、常管,整齐规范、干净美观的整治效果已使全乡的环境卫生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美化。

(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工作成绩亮点突出

1. 阵地建设空前加强

一年内,在过去只有刘家一个旧村部的基础上,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超常投入,七个村全部新建了较为上乘的村部,总投资达xx余万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施家村,在乡党委的积极协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村屯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村容村貌强力改善。先后投入xx万元,建成了占地xx平方米全县一流办公设施高标准的新村部和xx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并在乡党委的号召下,筹措资金xx多万元,修水泥路xx公里,过水桥涵一座,整改破旧围墙xx多延长米,粉刷外墙涂料xx万多平方米,道路两旁新栽梧桐树xx余棵,环村新栽杨柳树一万五千余棵,村内绿化面积达xx公顷。相信不久将来,在施家村的示范带动下,xx青乡各村都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民生工程强势发展

3. 实现了基础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经过潜心筹划,全方位的协调,使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投入xx万元的建桥筑路工程落户xx,以施家大桥、董家大桥为代表的11座桥涵项目开工修建,响亮的开工礼炮令xx人欣喜异常,他们为这里几代人的梦想能在自己身上实现而奔走相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国家投资xx多万元建成了xx家、xx家、xx、xx自来水工程,铺设管网xx延长米,受益人口达xx人,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另外,向教育及财政部门全力争取,二十四中危楼、xx小学、xx小学年久失修的校舍进行了改造,新建校舍总面积为xx,总投资达xx万元。这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提高的幅度在全县比较领先。

4.党群干群关系极为密切

xx青乡党政班子察民情、听民意、办实事重实干、创实效,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打造了群众满意型的五好班子,社会反响现在这届党委一年干成了过去十年没干成的事,深得百姓的称赞和拥护,原本生疏和紧张的干群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二、 调研分析

(一) 生产发展以发展富民产业为导向,夯实经济基础

1、新兴工业化发展、重点项目的发展状况。

xx乡的达康环保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采取群众自愿,同一件圈舍,统一购猪,统一配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年终按股分红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养殖封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猪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农民收入。

xx乡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梅花鹿养殖小区,野生动物综合养殖基地,山野菜加工基地,北药种植加工等基地,不断扩大特种养殖规模和效益,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并且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并建有两个重点手工艺作坊,所出产品畅销省内外。

旅游业方面,以体满族民族生活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风、涉猎、度假、探险等满族民俗游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规模建设,促进新生乡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工、农、商并举的经济,特别强调发展乡村企业,发展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减少农业比重,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乡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农业生产上也由过去片面企求种植业,调整为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副业,是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强调发展畜牧业,时下农、牧、游三分天下,在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林区特产和旅游经济,在种植业上,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调整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因地制宜加强生态农业模式。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应用。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xx村组建了农机服务队,该服务对可解决xx亩大田的耕作问题,购进xx马力以上拖拉机xx台套,及全套附属农机具,包括联合播种机、收割机、深松犁、旋转犁、轻、重耙、旋耕犁

4、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xx乡选择平整开阔的地xx亩,示范种植双高大豆品种东农44,种植农田防护林xx亩,投入良种补贴xx元,科技培训xx人次,并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产进行深精加工,生产生物饲料及生物添加剂,满足全乡饲料的需要。

小营城子村依托国家农机补助政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达到了农民口中所说地中无人,机械化作业。

(二) 生活宽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道路畅通、康居家园、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公益事业,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2009年xx县改造泥草房xx户,2010年筹资xx万元改善试点村道路,对全区部分农田路进行维修改造,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投资xx万元新建大型沼气池一座,加快农村清洁燃料的推广,加强新型能源建设。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与农民持续增收保障措施。

xx乡2008年乡财政收入为xx万元,人均收入为xx元。预计今年年底收入要达到xx万元,人均收入达到xx元。

2、农村医疗、养老、助学、扶弱济困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乡有xx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xx%。全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已参保xx人,参保率达到xx%,参保资金xx万余元。

(三) 乡风文明以培育新风为目标,加强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xx县政府以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各类职业学校为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xx余次,培训农民xx余人,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五好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树立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教育引导农民远离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村容整洁以环境优美为标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环境优美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标志。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xx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出台了《xx县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标准》和《xx县试点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长效的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2010年xx县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在部分重点建设村修建景观大道、休闲广场、村内空地种植观赏树种和花草,得以构建景色秀美、舒适宜人的新农村。现全县省级试点村xx个,市级试点村xx个,绿化工作已于5月中旬全部完成,种植果树xx株,栽种树木xx株,景观花木xx株,并建设花楸观赏园1处。

(五)管理民主以管理民主为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xx县政府施行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规民约、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民主制度,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xx县委、县政府计划投入xx万元,用于试点村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确定11个单位与各试点村具体建设项目进行帮建,现各帮建单位已与试点村完成对接,正在深入到所帮建的试点村了解情况、听取民意,制定帮建项目计划,并且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帮建工作,真正做到倾情倾力、真帮实建。

第三部分: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1、由于气温及价格风险问题,该地区常年主要种植玉米一种农作物,致使土地肥力下降,产量降低。

分析与建议:这是村民对缺乏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体现。正确的做法是按年交替种植各种农作物,有效利用土壤的各种营养物,保持土壤肥力。那么,如何提高村民的农业基础知识呢?村委可以制作一个农业知识普及宣传板,通过网上查资料等方式及时更新。也可以给村民订阅农业报纸。或者,定期请农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

2、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农民外出打工技术含量不高且没有保障,致使农民收入很难进一步增加。

分析与建议: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不应是唯一保障。应该把土地作为保底基础,更多的投入到创新产业中去,多方位创收。

3、农民思想过于保守,加之缺少致富带头人,产业结构转型困难较大。

分析与建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国家优惠政策鼓舞下,把握机会,尽早致富。同时,可以营造高校思想科技下乡的惠农平台,利用互联网,对农民提供思想、技术指导,解决农民思想保守以及致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

4、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一部分村子没有学校,学生只能外出就学,加之不少家长陪读,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造成了劳动力的损失。

分析与建议: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新农村建设往往主要关注农民创收问题,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下一代教育问题。转变新农村建设重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对于我们大学生,可以提供支教的服务。也可以联合各个大学优秀学子、老师,提供远程教育。

5、当地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案例缺乏,创新产业虽然正在兴起,但产业营创、生产人员学识不高,技术不先进。

分析与建议:希望国家或地区颁布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或担当技术人员。各个高校,能够思想下乡、技术下乡。营造问题3中设想的远程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并能定期派遣技术人员下乡,与村民面对面交流。

6、医疗设施建设不完备。

分析与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xx乡下属各个村,均不存在卫生所等就医场所,部分村子存在药店,但店面小、药品匮乏,村民就医需要进县城,给村民看病吃药打针造成了诸多不便。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在各个村子建立小型卫生所等就医场所,解决村民看病就医难得问题。

7、交通不便利。

分析与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xx乡下属各个村,道路普遍为沙子道,雨天特别泥泞,出行极为不便。而且,虽然通了去县城的公交汽车,但一天往返只一趟,且汽车超载,易出事故。希望政府加快道路整改建设,实现水泥道路的普及;相关部门协调,加一趟往返车次,满足村民出行需要。

8、电脑知识普及不到位。

分析与建议:通过调研,发现xx乡电脑普及率达到了73%。但拥有电脑的家庭里,往往只有孩子会用电脑,大人会用电脑的不足30%。这对村民利用电脑充实生活、提升素质及我们设想的远程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应该加强村民的电脑知识教育。可以由村委定期组织电脑培训,也可以由各高校定期下乡进行。

9、营销手段缺乏,产品销路不好。

篇(11)

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部署阶段

XX年5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苏办发[XX]22号)通知,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从此拉开我省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帷幕。

同年6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经济薄弱村任职大学生专项事业编制的通知》(苏编[XX]20号),根据经济薄弱村的数量,对苏北23个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市、区)总共下达了964名大学生村官编制,其中分配我区41名。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面试、考察、体检、录用和培训等程序,到7月初,省委组织部公开招聘964名大学生工作全面完成。7月14日,全省千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出征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李源潮到场送行,并作重要讲话。

(二)安排阶段

7月17日,41名大学生到达宿豫,区委、区政府举行招待宴会、联欢晚会。7月18日,大学生们参观了我区重点工业企业和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18日晚召开座谈会,区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19日,来自15个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将大学生接回乡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十个一”要求,为他们提供了周到的生活安排,即:每人安排一间宿舍、一张床、一床被子、一顶蚊帐、一辆自行车、一台电风扇、一台电视机、一套桌椅、一套生活日用品、一套工作必需品。工资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核发,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同时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8月初,各乡镇陆续下发了大学生的任职文件。

为进一步壮大大学生村官队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xx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区村村有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于XX年9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首批16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被安排到我区16个新农村示范村任职。与省委下派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一起,构成了一支活跃在我区农村第一线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成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实践阶段

省委安排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和宿豫自主招聘的16名新农村示范村大学生村官,分别从XX年8月份和10月份开始了在宿豫农村的工作实践生涯。

二、基本现状

省委安排到我区经济薄弱村任职的41名大学生,有1人已被聘用到其他行业(上级增补人员尚未到位),目前继续任职的40人中,男29人,女11人,宿豫籍22人,宿城籍5人,外籍13人, 5人被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35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我区自主招聘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村任职的16名大学生,目前全部在岗。其中男10人,女6人,宿豫籍11人,宿城籍4人,外籍1人,4人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12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三、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我国重视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胆尝试和有效手段。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事物,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棘手问题较多,加之待遇偏低,许多人不愿从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更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方式简单、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建设,急需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使原村干部们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后生可畏”,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都受到冲击,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有利于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