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如何发展乡村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发展乡村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何发展乡村经济

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篇(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国家对城市及乡村的市乡结构与文明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1]。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对建设清洁型乡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涵盖的方面很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就成为了各农村领导集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乡村清洁工程

乡村清洁工程是指在农村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对可优化的项目进行适当整改,对农业排弃物进行分解或再利用,以期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维护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对乡村管理模式的革新,例如,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安全无公害的农药用品,降低对农作物,土地以及农村环境造成的伤害。在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时候,尽量采取再利用的方式,进行资源回收,减少农业污染物的堆积。这种将原本对农村造成环境污染与发展抑制的因素转变成促进农村环境科学健康发展的活动就是乡村清洁建设。因为农村的发展模式主要就是靠农作物的培养,所以类如农药等伤害性污染物的使用并不是要完全停止,而是要在使用方法与产品选择上进行慎重考虑,在维护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力防治环境污染,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乡村清洁工程涵盖的内容

乡村清洁工作的建设应当细化到乡村生产的每个角落,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环境清洁意识。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它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都有细致的划分与要求[2]。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各环节对环境的保护,不要为了提高生产而毁坏环境;在农民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生活垃圾的丢弃不要给农村环境造成负担,对于畜养动物的粪便处理也要符合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要求。除此之外,乡村清洁工程最为重要的就是水清洁,保障村民牲畜的用水安全。

3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

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将废弃物进行资源整合,物尽其用的理念也与我国乡村风俗相吻合。由于乡村清洁工程提倡对种植实行安全无公害的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农物产量,提高农物的生长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

3.2有利于建设乡村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于我国农村发展来说,如何兼顾生产与环境的共同进步是最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对循环经济的提倡力度也在不断增大,这俨然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循环经济体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先进的再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3.3防治农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发展初期,为了实现经济的大力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这也是造成我国现阶段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3]。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先大力发展,再大力治理,这对于维护环境的有机良性发展来说是没有益处的。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给作物生产,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提供了科学性的处理方法。

4如何促进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

4.1加大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力度

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相关领导集体要集中力量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这对于农民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相关部门可以将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列为乡村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促进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用。

4.2提高乡村各方面的配合度

乡村清洁工程覆盖范围广,因此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村内各个生产环节人员的积极配合。村领导集体要大力宣扬乡村清洁工程的重要性,加深村民对清洁工程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4]。

4.3注重乡村清洁工程的实际推行与发展

在乡村清洁工程建立进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适当的改进,使清洁工程能完全适用于不同农村的发展。在进行实际推行时,还要积极吸收村民的优良建议,考虑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尊重自然规律。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清洁工程建立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提高村民自主性的同时,加以适当约束力,促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乡文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乡村作为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清洁工程建设对社会整体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措施的分析,以期为我国乡村文明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作者:刘学英 卢艳 李学艳 单位: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篇(3)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篇(4)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09-04

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乡村治理模式已成为乡村发展繁荣的当务之急。笔者不辞浅陋,现对此问题略陈管见。

一、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治理模式面临转型的迫切任务

我国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镇、村社实行乡绅自治、宗族自治。这种乡村治理模式适应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的需要,成本低而且高效。建国后,出于建立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的目的,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政社合一、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有优势,在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整修田地、修建道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乡村居民的自主性、创造性却受到了极大限制,严重影响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经济体制经过改革,由乡镇政权代替,确立了家庭联合生产的承包责任制,建立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和集体所有、共同发展的合作制。在此过程中,乡镇政府成为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乡以下则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代替了时期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实行村民自治。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基本适应乡村主要进行农业生产的乡村情状,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乡村不仅已与城市结成密切相关的共同体,而且本身也日益城镇化,传统农业的地位日益降低,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迅速推进,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已成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乡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面临转型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完善乡村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需积极培育乡村各种社会组织。

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结构以及它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一些乡村办起了企业,而且办得有声有色,几乎成为乡村经济的主体。如我国广东省的乡镇企业的总收入已超出一千亿元,大约是乡镇总产值的60%。要使乡镇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就得保障企业受到乡镇权力机构的扶持,切实得到政权机构的服务。那么为保障乡镇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全面发展,促使其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那自然就得全面完善我国的乡村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由农民自主创办的专业技术协会产生了。这些技术协会以科技为导向,以各个院系、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学会为支柱,以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为领头人,有力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农民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借助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创办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组织,使科技、资金和资源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很多农业协会都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逐渐实现了联合发展。这些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乡村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型。

二、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向农村的逐渐普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明显加速、社会中介和服务组织的不断发育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普遍不能适应,使得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实施,并影响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我国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明显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当今乡村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无法有效填补乡镇政府功能的不足,也不能形成合力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增强谈判能力。就我国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而论,尽管在不断改革、完善,但仍不能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难以调动职员积极工作、承担职责和协调配合

我国乡镇一级政府管辖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对其管理的只是县级政府,这就不能建立完善的乡镇行政机构,不能促使责任、权利的统一管理。机构比较臃肿,机构人员不能很好地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少乡镇政府干部基本都是在混日子。各政府机构、职员职责界定不清,部分事业单位总是依靠业务主管部门行事,财政拨款基本成为经费的唯一来源。这些情况导致了相当多的乡镇干部、职员、机关缺乏竞争和服务意识,不能承担起相应的民事责任及法律责任。

(二)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债务负担沉重

篇(5)

作者的故事是从处理一件农民上访事件开始的。事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双方的“斗智斗勇”,颇似小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精彩故事的叙述,而是立足于如何解决问题和深层次的思考。“像这起涉法案件,政府不可谓不重视。然而,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骤然增长,懂得了遇到事要讨个说法的道理,但是最终没有选择法律,还是迷信权力,到更高的权力机关上访。这里面的原因很多……”

从上访事件开始,作者用平和的口吻讲述了突发事件处理、乡镇领导班子改革、集体企业改制、村委会选举、发展农村经济等等,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一个位于一线的乡镇领导的执政记录。事件总是因一波三折而引人注目,但现实总是因充满矛盾而引人深思。

篇(6)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融资渠道不畅、基础设施等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实际,有学者就提出借鉴基础设施领域成功运用的BOT模式解决发展乡村旅游问题,因此,本文就乡村旅游引入BOT模式进行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从乡村旅游在我国开始以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引进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开发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到现在的开始对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1)开发主体和管理

主要从开发主体及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乡村旅游开发如何实施的问题。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和农民。

白四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七种开发模式: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股份制、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社。郭剑英等以四川省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研究了这两个村庄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而提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股份制和自主发展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2)旅游开发形态

主要是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物或区位分布来探讨开发模式。

刘蜀凤对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总结并提出了几种开发模式。从资源组合配置上来说主要有两种模式: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资源依托开发的“农家乐”和以农业景观和旅游景观组合资源开发的“农家乐”;从开发主体来说,有当地农户经营“农家乐”和外来投资者经营“农家乐”两种模式。

(3)发展途径

发展途径主要是从其开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描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陆邦柱把我国村旅游开发模式归纳为6种: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产业经济依托型和民俗文化依托型。

(4)区域经济与开发模式的关系

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影响开发模式的选择,主要研究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开发模式的选择。

郭淳凡,梁明珠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后,指出了经济发达地区为乡村旅游高档次、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股份制合作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较多的实证研究,但是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总结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模式,而对如何具体的运营管理研究的较少。

2 BOT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1)运行方式

BOT模式实际上包括了至少三种具体的建设模式:①BOT即建设-经营-移交。②BOOT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③BOO即建设-拥有-经营。

(2)运行风险

BOT模式中合作方签署的合同众多,因而该模式风险较大,如何评估和应对风险一直是BOT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

BOT模式金融风险方面,Boris指出金融风险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由于BOT常用于跨国投资,汇率的变化或兑现的困难也会给项目带来风险[31]。

BOT模式政治风险方面,Robert等人提出由BOT项目所在国以及参与方所在国的政治状况的变化引起的风险统称为政治风险,它主要表现为法律风险、行为风险等[32]。

自从BOT模式有了定义后,由于它具有解决政府资金问题和实现风险转移等优点,被各国政府广泛的用于引进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张燕等和卢劲松就BOT模式运用在新农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要在政府保障、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保障BOT模式在农村顺利实施。

3乡村旅游基地BOT建造模式

(1)乡村旅游基地BOT建设模式内涵

当地政府通过招投标或其他途径确定企业作为该乡村旅游基地开发项目的投资者。该企业为此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通过适当的渠道筹集资金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一个以乡村景观为特色,以乡村建筑为载体,以提供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特色餐饮等产品为主要目地的旅游基地;在特许经营期内对项目进行独立的管理运营,通过旅游收入来清偿贷款,收回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把乡村旅游基地移交给政府。

(2)乡村旅游基地BOT建设模式特点

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是指,乡村旅游地是由一个企业开发经营的。这家企业可以由外来投资者独资建立的;也可以是政府和外来投资者以资金入股,农村集体和当地村民以资源入股成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①企业独立开发模式

由当地政府通过招标形式吸引外来投资者建立乡村旅游项目公司,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旅游地内所有村庄搬迁,项目公司也与旅游基地周边农村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②企业独立开发运营村民参与企业工作

政府引入外来投资者成立乡村旅游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投入巨资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并独立运营.项目公司在开发中会对被征用的土地进行补偿,也会招收当地村民进入公司工作,并给予劳务报酬。

③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发模式

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发模式是指,由外来投资者、农村集体和村民合资建立旅游开发运营企业,由企业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当地村民参与运营,成为企业员工;当地农村集体和村民以所拥有的自然景观、土地等资源入股,还可以通过投资和劳动入股。

特许经营期合理。对于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期一般是15-20年。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如果特许经营期过短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投资者会为最大限度赚取利润而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如果年限过长则会损害国家利益,因此特许经营期的年限要合理确定。

4、小结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BOT模式运用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借鉴在水利、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成功运用的BOT模式解决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13-16

[2] 白四座.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H].中国旅游报,2006-05-15

篇(7)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真实性”关联较为密切的旅游类型。它以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景、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农耕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真实性具有乡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本质上的乡村性

北京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即农业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以及乡村田园和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在:(1)展示田园风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2)组织各种农业活动和土特产购买;(3)农村文化特点与生态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利用天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最好是1个小时左右的城市近郊和路况良好的自然风景区的附近。乡村旅游地点在距北京城50公里左右地带和距自然风景区10公里左右地带最好。

1.3商品供应的丰富性

北京乡村区域较多,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农业模式多种多样,民风民俗花样繁多,为满足人们旅游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观花、采摘、钓鱼、打猎、种菜、传统手艺、观山看水、体验自然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无论何类,都以“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文化内涵产品为目的,强调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具有强大的自然空间。

2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真实性的思考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绿色乡村、文化乡村、休闲乡村为主题,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使得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推介和宣传,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把乡村旅游产品培育成一个产业。(1)从品牌、理念、包装等方面入手,精化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2)依靠北京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多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大力推进民间工艺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3)推出一批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并使之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4)待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应重点开发的商品,详见表1。多数产品的价格要求适中,即单项产品价格在30元左右;实行梯度开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规划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推广,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者在旅游时盲目选择的麻烦,又可以节省旅客的旅游时间。旅游场所注重设计和生产的互补,乡村旅游产品应相互补充、互为完善,尤其是在题材、项目、规格、文化、娱乐功能等方面,都应求新、求变、求多样、求系列、求配套,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阶段旅游者的需求。突出乡土性、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让乡村旅游产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能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农村生产劳动,以及农村土特产制作过程,则可诱发出强烈的旅游欲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广泛宣传北京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大赛、博览会、促销会、展示会、推介会等,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真实的乡土风情、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存、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它的制作工艺、风格要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保护,鼓励“新生命”的加入,将正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且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

篇(8)

关键词:成都乡村旅游 产业集群化 经济发展 机遇与对策

“乡村旅游”(Country tourism)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刘红艳,2005)。早在19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就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萌芽,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我国得以提出,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作用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成都市2008年公布的9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成都产业集群以整车(轿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产业链为主线,以成都经济开区为核心聚集区,使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产业集群化的大背景下,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对成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化给成都乡村旅游带来的契机

(一)产业集群的城市边缘化效应

产业集群化需要在一个特定区域集聚着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并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起到集群化的作用。从空间尺度上看,无论是区位的选择或是集群规模的定位,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为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产业集群在空间区位的选择上还要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交通优势,而满足这两个重要条件的就是城市周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的地区,这样,产业集群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于这些地区,并为乡村旅游提供契机。

以成都龙泉产业集群基地(成都市龙泉经济开发区)为例,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地区,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34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尤以观花赏果为主的“农家乐”旅游独具特色,区内星级以上宾馆10余家,专业市场7个,现代化医院6家,是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发展区。产业集群的聚集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为区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游客源。据统计,仅2010年3月在龙泉驿区举行的“汽车文化”主题桃花节前三周就吸引了100余名游客到龙泉驿区赏花游玩,并创下了一个双休日游客30万人次的突破,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创收起到很大促进。

(二)城镇化人口将增加

产业集群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得大量人口向产业区集中,并舍得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剧增。据统计,仅吉利公司在经济开发区投资13.5亿元的一期工程将解决2000余人就业岗位。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成都市的城镇人口近400万。根据2005年成都市统计局的《成都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的常住人口为1221万人,比2000年的常住人口增加了97万人,增长8.56%。据预计,在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动下,2020年成都市城镇人口将达到760万,也就是说要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将360多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其中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07年10月美国心理协会发表了一项关于美国压力状况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生活压力大,且主要来自于工作和金钱。这一数据比2006年调查的59%有大幅上升。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1993年为540万人,1995年为746万人,1997年为1030万人。全国城镇失业率1993年为2.6%,1996年为3.0%,1998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9月底为3.9%。这说明我国就业总量和失业人数都在增加,并且幅度很大。

成都虽然素有休闲之都的美称,但随着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就业岗位的饱和将成为一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使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产业集群区工人承受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必然,而这些因素正是成为生活压力增大的重要根源。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

(一)城市人口缓解压力的最佳场所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休闲生活的增加,“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的前提下,休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发展休闲经济逐渐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乡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聚落景观及文化景观等为特点,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与城市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参与耕作劳动,感受与世无争的氛围,不但可以调节身心的劳累和休闲放松,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节假日的最佳休憩地

目前我国的节假日主要有黄金周和周末双休日,节假日出游是多数人的首选。就黄金周而言,由于节假日出游人数过多,长途旅游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因此,很多人都把节假日出游选择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这样就可以免去了长途旅游所带来的路途劳累。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周末双休日的游客是其主要客源,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时间较短,人们不可能到较远的地方游玩,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就成为他们休憩的首选地。另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总和远远超过几个黄金周休息日的总和,按照国家规定的休息日,每月有8天的周末双休日,一年内周末双休日的总数可达90多天。由此可见,把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周末的休闲去处具有较大的潜力。

(三)人们亲近自然的最好去处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已经使得人们厌烦不堪。与此相反,乡村的清新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让人们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到城郊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成了许多城里人休闲放松的选择。于是,这种以农户家庭庭院为依托,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结农家情”的乡村旅游方式就成了城里人的最佳选择。

(四)消费对象范围广

对大自然的亲近几乎是所有生活在城市人的共同追求,不管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都会去追求这种即可以享受又可以休闲的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也正是具备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一独特资源而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此外,人们在一边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每逢节假日,人们带着老人、孩子去爬山,或去农家菜地里认识各种蔬菜,让孩子长长见识,让老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尽情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管理者还缺乏相应管理经验和可持续发展观,导致了对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必需的设备如信息、住宿、交通、水、电等都还不完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管理者理念的转变。

(二)突出特色餐饮项目

到农家吃农家菜是乡村旅游者们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餐饮和风味本土化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乡村餐饮就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成都的美食全国闻名,如何在这样一个高的起点上推出特色的农家美食将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此外,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及质量标准化对游客的吸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娱乐项目多元化发展

目前农家乐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和资金投入的缺乏,旅游周期短和旅游项目单一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如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推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民俗风情特色活动“年年有余”趣味钓鱼大赛、陶艺制作表演、织土布表演、摇快船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展多元化娱乐和休闲项目,做到集游、玩、吃、娱乐于一体的开发模式。

(四)推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休闲项目

高度浓缩在自然环境中的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主要资源,而不是凝固的静态景观,因此,文化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者只有真正地融于其中,才能体验到这种不同的文化氛围。目前成都的乡村旅游多局限于喝茶、麻将为主的单一形式,与具有文化内海的旅游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成都周边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安仁镇的川西近代建筑,洛带的会馆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就可以打造出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与评定机制规范化的管理和评定机制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成都市推出《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性标准,让农家乐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去年年初,配合国家乡村旅游主题年,又推出并实施了成都市《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办法,依照酒店环境、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要求、乡村文化生活活动体验、休闲服务项目和附加项目六个方面内容,将乡村酒店分为五个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政府所推行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具体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规范化的管理力度,只有建立其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篇(9)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治理环境的力度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效果显著,两岸生态环境和乡村卫生清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核,再加上乡村生态环境基础的薄弱性,近年洪涝、干旱等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以及沿岸旅游资源的野蛮式开发等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又出现了新的特征。不难发现,漓江沿岸乡村生态的建设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恶化现象,甚至是破坏程度大于建设的严重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势必受到影响,也会极大地冲击作为桂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漓江流域绿色生态乡村迫在眉睫。

一、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乡村环境污染由生活、生产、旅游业三大污染面构成,环境现状具有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漓江流域沿岸也不例外。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流量急剧增加,沿岸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染急剧上升,漓江沿岸乡村环境污染呈现出的日趋加剧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目前漓江沿岸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的恶化与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生态安全隐患,亟需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疑难问题上,浮现出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生态林保护较好,补偿机制亟待完美。如今漓江流域的群众干部严格执行林区禁伐令,指导种植经济林,改善林民生活条件,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助工作。城市公布的《关于在漓江两岸及其他重点地段封山育林林区禁放山羊的布告》落实情况较好。同时,漓江流域严格根据要求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但目前漓江两岸农民每年保护生态阔叶林获得的补偿只有71.25元/hm2,仅仅是国家给的生态公益林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没有提供配套补贴,不少乡村居民反映需要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以调动保护生态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由于漓江沿岸土质较差(多以沙土为主),影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上经常性遭遇洪水侵袭和病虫害,出产周期减短,目前漓江沿岸农业出产(种植水稻、水果等)都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而农药化肥使用过分,粗放规模养殖等造成了漓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通过了解发现,漓江沿江大多数村庄的饮用水源都自来水和泉水,几乎没有直接抽取漓江江水。当地群众反映,漓江江水已经不适合饮用或当做生活用水,这恰恰是漓江流域面源污染扩大的结果。

(三)渔业生态环境相当恶化。由于长时间内过度捕鱼失控,特别是电鱼、毒鱼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漓江流域鱼类急剧减少。据计数,漓江鱼种现仅存68种,比建国初期减少一半且鱼群数量锐减,水生态平衡受到粉碎。虽然使用电鱼、毒江鱼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但是使用地笼的方式依然存在。加上如今成百上千的竹筏在中来往穿梭,巨大的发动力声音已经严重影响漓江流域鱼类的正常生长。据不少渔民介绍,现在漓江较浅水域基本无鱼可捕;只有在一些水深在几米、十几米甚或几十米的区域才能捕到漓江鱼类。同时,漓江沿岸农家乐餐馆中,漓江鱼作为一种颇受游客喜爱的家常菜品,售价已经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元一斤,这也导致不少农民受利润驱使偷偷捕食漓江鱼类。

(四)河堤和洪灾问题值得重视。目前在漓江流域特别是214公里干流两岸已经全线建设防洪堤,河堤防洪标准到达20年一遇。但有些防洪堤已被冲垮,有些地段一开始就未建防洪堤,据沿江居民的反映,漓江边的沙洲、农田泥土经常受河水终年累月的侵蚀,漓江边的土地与良田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乡村居民今后的农业生产。兴坪镇每年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100亩左右。造成漓江河堤损坏、河床崩塌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漓江大型游艇数量愈来愈多、排水量愈来愈大,其所形成的海浪愈来愈高、冲击河床沙洲和河堤的能量也愈来愈大。随着不少河段沙洲侵蚀面积愈来愈大,河床愈来愈宽,水深也愈来愈浅,反过来又影响了漓江旅游游艇通行。漓江每年春夏季都会遭遇一定洪水,给沿江农民的出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灾面广、救灾物质和资金有限,往往使得沿岸的救灾工作开展有限。

二、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着其特殊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以上调研的若干现状是漓江流域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我们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如何抓好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建设是当前漓江流域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村民、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漓江流域乡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责任考核。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同时能积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机构部门,协调各部门和有关乡镇、村,以确保生态环境开发、保护等相关工作的科学实施。在村一级设立环保宣传监督员或协管员,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强日常工作的督查,切实做到任务、人员、质量、考核等相关方面的落实工作。在实施相关的环保规划过程中,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允许修改补充,使之更完善、更科学,避免中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完善科学的乡村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绿色 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法,修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对重度污染和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漓江流域产业定位的起点和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在工业项目的审批、规划和运营等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动作用,保证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建设的同步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破坏。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制定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协调和管理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往往只是对防治对象勾勒了底线,原则性太强。针对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和季节性强等特点,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壤污染、塑料污染、水污染、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消除乡村生态保护的死角与盲区。要加大乡村环保执法力度,杜绝执法腐败现象,注重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加大违法成本,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避免有人钻法律的空挡,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次认知。

(三)合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漓江流域的农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形态,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抓好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工程的建设,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提高村民退耕、退林等补助补贴。正确处理生态资源和渔业、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山体,加大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其次,要统一管理和保护漓江水资源,建立漓江流域监控监测系统,加快漓江中上游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加快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建设,防止水土资源流失;再次,根据漓江流域地域特色,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合理发展毛竹、金桔、橙子、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最后,要引导漓江流域乡村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型、循环型农业,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柚子、金桔、柿饼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科技生态住宅,利用漓江流域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庭院式住宿环境,注重农业的旅游功能,丰富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消费,引导村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围绕高质量、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中心,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等现代农业项目,突出乡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等特色乡村农业旅游内容,从而丰富漓江旅游业的内涵,提高沿岸村民的经济收入,以达到开发和保护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

(四)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生力军,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的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以开放式旅游环境为背景,漓江沿岸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觉醒,然而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保护的矛盾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开展多样式的精神文化活动,对村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再培育。首先,加大乡村生态环境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专题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其次,在生态乡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先进模范,引导广大村民自主学习生态农业经济知识。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掌握现代知识的自身优势,通过其日常工作,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这样,通过政府的引导,基层部门的落实,以及村民的实施,其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建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漓江流域沿岸的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现阶段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武隆县这样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研究掌握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十分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认识高度统一。由于武隆旅游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可见的现实利益,当县委提出抓“全域旅游”,建“中国武隆公园”,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响应。二是自然禀赋优良。以中国喀斯特自然遗产为代表的山水河湖,可以旅游观光、休闲纳凉、垂钓养生、农家体验、寻幽探险等。三是特色初步形成。有自然景观、农业观光、民俗村寨、节庆活动、山区体育赛事等,特色初具雏形。四是景区带动有力。核心景区旅游产业已经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带来了知名度和游客量,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五是基础条件较好。离重庆主城只有137公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319国道、省道贯通全境,仙女山机场开工建设,“动车进城,轻轨上山”规划已经确定,县内各乡镇主要道路也都得到改善硬化、油化,苗木花卉别具一格,瓜果蔬菜四季不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深度的、统一的、整体的一盘棋规划。特别是顶层设计没处理好,具体落实到各地规划时,是遍地开花,各行其事。二是缺乏核心主题。全县乡村旅游比较忽视综合主题形象的定位。没有一个综合的乡村旅游主题形象,导致游客认知不足,降低了口碑效应的影响力。三是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一个专门的、全面的、有力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管理力量分散。四是缺乏组织运作。被动依靠景区大旅游的带动,以吸引度假休闲客人,缺乏组织运作。

二、开发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开发管理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到农户、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好乡村旅游,在开发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确定主题。旅游主题形象是基于旅游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产品特色,按照市场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形象定位原则、方法及现代传媒手段,构建的包含旅游理念、语言、标识、视觉、行为、服务等方面的印象体系,而旅游主题形象更偏重于理念和语言,优秀的旅游主题形象更是对旅游发展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武隆处在中国内陆腹地,而且是大山区大农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乡村旅游在定位上只能是在生态上做文章,武隆的旅游形象在于四句话“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遗产,世界武隆”,如何吸引众多游客来体验或亲自经营自己心中的“神奇的梦想家园”,就是武隆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所在。

2.科学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武隆乡村旅游的规划,应当按照“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目标要求,请高水平设计单位,编制《武隆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全县26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在这个《规划》下分别编制乡镇、村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3.健全组织。旅游组织是指为了加强对旅游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适应旅游业的健康、稳定、迅速、持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或协调发展职能的专门机构。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政策、原则、规范。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执行机构,可以让旅游局来负责这项工作,也可设固定编制的单位,如“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三是成立一个负责业务运营管理的企业组织,如“武隆乡村旅游公司”,负责运营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管理。

4.做好试点。武隆县2015年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有点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大求全,要做就做精品,同时,应当统一标准,有一套评审体系,最好是划分一个层次,比如依次可分为精品村(示范村)、推进村、潜力村等,审定合格一个算一个,一步一步建设,保证试点村的典型带动作用。

(二)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做不做得成功,关键看最后的运行效果,运行效果取决于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1.重视加大党政主导力度

党政主导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其关键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适时抽身转向,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鼓励扶持村民自主开发

村民自主开发型在武隆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存在,主要是在政府引导后,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如双河木根村、大洞河乡的百胜村、赵家乡山虎关水库周边等,都有一些尝试。这种方式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村民意识和积极性。

3.引导调动乡村自发组织经营

当农户积极性有所调动,光靠农户单干显然不行。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可以自发组织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把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利益分配实行“工分制”,以保证居民的利益,这一模式村民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是关键。

4.激发形成多利益主体参与

乡村旅游发展到最成熟的时候,应当是多利益主体有机参与,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政府有效引导和调控下的综合运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武隆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可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170-01

引 言:社会经济的几大发展使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为了极力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并且保护乡村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镇建设中的主要议题。

1. 低碳经济概述

1.1 低碳经济的含义

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在20世纪末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现在,“环保”从一个公益性话题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在探索环境保护方法的过程当中,低碳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即是在消耗资源和能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完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延长物品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购买、选择公交或步行代替私家车、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在减少物质使用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

1.2 在乡村规划中走低碳经济路线的重要性

在低碳理念基础之上,试图以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人类价值的乡村规划,即是乡村规划走低碳经济路线的表现。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乡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从而达到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这即是现代化乡村的发展方向,又能够体现出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对实现乡村规划目的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2. 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途径

2.1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布局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作出整体安排与部署,它决定了今后乡村发展方向,间接影响到今后乡村地区碳排放量。紧凑式的用地布局是低碳乡村规划的一种方式,低碳的用地布局一般以紧凑、多功能的形式组织乡村的各种用地。紧凑的用地布局具有土地利

用率高、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次数,从而大幅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量。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历史形成格局,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紧凑的用地布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用地。例如,美国在波特兰大城市圈规划中,将土地规划设定为以遏制汽车导向为主,划定大部分土地用作公共交通廊道,以公共交通廊道的设计来限制私家车的使用范围,用这中方法解决了城市生活向乡村无序扩大的问题,并且避免了乡村规划过程中为了满足车辆行驶需要而滥用土地的可能。这种乡村土地规划途径不仅有效控制了乡村过度城市化,而且节约了乡村的土地资源,同时减少了汽车尾气排量,也减少了乡村在控制空气污染过程中花费的治理费用,可谓是即节能又低碳的规划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2 乡村发展模式规划

乡村发展模式指的是乡村在规划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种或者哪几种产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即乡村依靠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保持自身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模式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农业,而乡村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村人民拜托单一的经济来源形式,改粗放农业经营为密集农业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产业。以往的乡村规划倾向于使企业和工厂迁进乡村,但这种方式已经显露出许多弊端:首先,企业和工厂的迁入占用了大量的乡村土地,使农村人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受到了威胁;其次,企业和工厂的排污量太大,而乡村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整体规划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即便企业和工厂的迁入为农村人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乡村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应该以乡村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主题,分析乡村能够用作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思考如何应用这些资源建设环保性强、持续性足的产业。例如,珠海市打造的滨海景观带“情侣路”,通过控制城市建筑无序蔓延、拓展滨海地区的景观建设和绿地建设、增建自行车车道、营造立体化的商业空间等方式,将珠海市滨海地区从落后的乡村改造成了宜居珠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是在充分分析乡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以城市旅游休闲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的乡村规划,这样的乡村规划不仅保证了低碳环保,而且使珠海市乡村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2.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性,也决定了乡村的宜居指数。我国大多数乡村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无论是公共环境建设还是居民生活资源供应设施都比较落后,因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为乡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也恰好是最能够体现出乡村规划低碳经济思想的一个环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乡村能源和资源的应用为突破点,例如,与乡村生活能源供给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开发利用乡村自有资源如沼气、太阳能、水能为主,引导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化能源供给设备,而不是大兴土木去修建天然气或煤气管道;在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应该有效利用原有资源,如改建废弃房屋为乡村居民图书馆和阅览室,将农业物资集中放置,空出广场型空地供农村居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采用农村原有的绿植进行乡村绿化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耗费的资源少,基本上是对乡村资源的再次利用,因此既能满足乡村建设的要求,又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

3. 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资金应用合理

低碳经济的宗旨是即解决能源和资源,又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者说是少消耗资金。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宗旨,就必须考虑到规划能够实现怎样的经济效益,或者能够节约多少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乡村规划应该“少用钱”,而是要合理地应用乡村发展和规划的资金。

3.2 资源配置重点突出

乡村规划要体现出低碳经济的优势,在某些资源发展上一定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乡村要依靠绿色农业或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发展,就一定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或交通获得极大发展。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就要使资源配置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低碳的情况下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3.3 居民接受度高

乡村规划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农村居民对规划的支持,即便乡村规划中提出了许多节能环保的措施,但是农村居民不理解、不接受,这些措施的执行效率不高,也很难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应该包括如何对农村居民进行宣传这一环节。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给乡村规划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规划能够朝向更环保、更科学、经济效益和宜居指数共同提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刘鹏发.低碳乡村规划建设初探――基于多个村庄规划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2(0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