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际沟通交往技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际沟通交往技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际沟通交往技巧

篇(1)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知、理解和调节自我和他人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等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处在一种以升学为导向的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忽略人际沟通方面的引导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障碍。

一、大学生身处由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承载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的不成熟性产生矛盾和反差,进而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产生很多的问题和不适

在自己与他们的相处和交流中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家庭亲子沟通不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亲子沟通不良习惯或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往方式。把分数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父母过于唠叨等等成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亲子沟通问题的出现可能大大降低大学生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甚至打击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甚至引起逃避沟通的倾向。大学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各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家长及时提点,亲子沟通方面的不成功体验会给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二)人际沟通的主动性欠缺。比较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业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想到通过与教师沟通来解决问题;也不太善于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求助于同龄人。由中学过渡到大学,除了学习方式的显著差异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人际环境的变化。以往相对固定的师生交往模式被偶尔的师生交往所取代;以往教师主动的沟通模式被学生主动的沟通模式所取代;以往不需考虑的沟通意识和方法被提上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如何主动去和教师交往并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困惑的课题。其实又何止是师生交往,不知道如何去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折射出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缺失,相关的引导和教育不足。

(三)人际沟通中包容性欠缺。显著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与室友或身边同学交往过程中小矛盾频发,从他们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不足。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的“宅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喜欢呆在寝室,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另一方面寝室矛盾频发,室友之间出现矛盾不会协调解决。很多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造成寝室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使自身产生持续的不良情绪,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沟通交流技巧欠缺。除了与熟人交流之外,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也很欠缺,接触中发现甚至一些学业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中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很多大学生自理自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除了辅导员之外,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向什么人求助。比如,不少高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些日常事务的办理流程、规则都不了解,遇到一点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煞费心思,尤其直接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弱,这些都与交往技巧欠缺有关。

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罪魁,学校教育有偏颇,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频现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普及,我国的家庭结构变得非常单一,小孩子从小缺乏玩伴,人际关系网也很简单,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环境,在加上有的父母疏于引导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还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事情家长已经安排好了,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甚至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被压抑,久而久之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被动听话的孩子通常很难主动与别人交流。

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改变学校教育对分数的追求,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方式也不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被压制,以学业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一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人际关系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很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社会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教育,它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当前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媒体上关于“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人倒了要不要扶,杀熟现象”等一系列社会心态问题的曝光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下对人际交往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甚至会引发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把自身“包裹”的很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生在与网络的长期接触中难免会被一些网络流行观点所左右,这也是一种强大无形的教育力量,难免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二、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人际关系则是85%,可见,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四方面改善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状况: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际沟通方式和特点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家长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从生活细节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才会耳濡目染,孩子才可能从小养成正确的、积极乐观的交往观,进而为今后的而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进入大学阶段是沟通和交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适时引导非常关键。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沟通问题往往有着很复杂的成因,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很难奏效,这是辅导员就要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学会信息共享、学会与人沟通这一主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逐渐显示出它的不可缺性,仅仅靠辅导员或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将人际沟通类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来建设,就可能帮助更多大学生普及沟通知识,提学生提供升沟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校为更广阔的沟通平台。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为在校学生创造更便捷的沟通条件,如在学生公寓的每层楼面开设专门的“聊天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空间;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使更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求助;搭建便捷的网上交流空间,实现学习和生活信息共享,引导学生主动找任课教师答疑,增进师生交流,通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日常交流的途径,捕捉教育契机,在人际交往方面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从现实问题入手,主动找学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等。另外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也可以开辟更多公共交流空间。

(三)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沟通意识,营造和谐沟通环境。社会飞速转型发展的今天,沟通的价值越发显现,很多问题的出现说到底就是沟通不够造成的,沟通才会消除误解促成和谐。世界很多知名大公司就意识到了沟通文化营造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比如德国大众公司规定:员工每天一到公司会有一个“握手”的仪式,即与每一位同事握一下手之后才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且公司还规定每隔一定时间都会安排一天,大家虽然还是要到公司但不需要工作,大家可以随便聊天、喝咖啡以此来增进彼此交流。我想这种宽松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大学里也是需要的,只有引导大学生自身首先树立沟通的意识,才可能及时地化解矛盾冲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2] 赵峰,李浙江.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篇(3)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篇(4)

导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正所谓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神九的升天、“蛟龙”的探海、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等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工厂生产需要沟通,家庭生活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实施营销需要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沟通,文化教育需要沟通,思想教育更需要沟通……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更一种技巧的表现。大学生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关系,将决定着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成功。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即表达沟通的主体思想、观点、需要、意见和消息等。通道即传递信息的途径,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可能沟通。声、光、电、动、物、人、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了解和认识信息,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

二、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

身处当代社会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3月期间,在本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100名大学生(男、女各50名),其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受访者分布大致平均。如图表所示:

则反映了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大一新生普遍人际关系一般;二年级学生三种情况分布大体均匀;三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在良好和一般的情况占大多数。上述情况笔者分析大体原因如下: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事物、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还处在认知不全面的程度,所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强,导致人际关系一般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而良好和很差的情况则极少;二年学生对大学环境基本具备了自己大体的认识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对事物评价的标准,以为对校园基本熟悉,所以对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较大一新生来说要强一些的,处理得当就会人际关系良好,处理的不尽如人意则会人际关系较差,在大二年级的体现就表现出3种情况大体均等;大三年级经过在学校的长期生活,对这个校园里的事物已相当熟悉,在校深造期间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素质与心态经过了一定的锻炼,沟通能力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可以观察到其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成熟,但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升学、实习工作、考证评优、感情波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分析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分布要考虑到背后的因素,实际上大三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分析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学习考试压力使得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比较被动的交往模式,这是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的体现,让这样一个大学生突然面对积极交往这个问题,往往使其有些不知所措,无法一下子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一)自卑心理。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尤其使大学新生在面对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难以适应,觉得总有种莫名的不安;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时,往往觉得浑身不自然;当看到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当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第一反应总是自己做错事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的体现。

(二)冲动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总是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因此难免会遇到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须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也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引发热战,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三)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因为紧张的学习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在有困难时一个人去想办法解决,在有苦楚时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造成了愈加自闭,与人交往也就更少,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日益突出。

2、在职场中最常见的沟通是人际沟通,这类沟通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等人之间。事实上,只要在社会中生活,人就离不开沟通。

3、从我们身边讲: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它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同事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恶,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当今社会,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职场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可或缺,人际关系沟通至关重要。

2、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笑话。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如果沟通好了,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此因,人际矛盾大多数都可归因于沟通不畅。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已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人。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合理时,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沟通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自卑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学生把直率和直言当成了正直和真诚,认为真诚和正直起码直就是要实话实说,就是表在思想一定要直来直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于工作能够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和磨擦。

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就应做到: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其次,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认真会倾听。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人家把话讲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宽诚待人体现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宽限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恕别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格风范。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只要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实现双赢。

六、结 语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进行着口头或是字、肢体语言的交流,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沟通;因为沟通,我们把彼此的信息和想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才会产生见解或者共鸣;因为沟通,我们才能了解我们周围的人的性格品德;因为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才会有合作共赢。

篇(5)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聪明勤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出其他的要求,特别强调应聘者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实意义上的沟通指的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双向交流的构成。[1]人际沟通能力就是在某个团体或者某种情境下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接收和分享的能力,是与他人能否和谐相处的表现。每一个人不仅是独特的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与周围的人接触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失败的人际沟通会导致人际冲突,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人际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对人际沟通困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小学生,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如张翔,樊富珉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2]杨荣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团体训练的干预能较有效改善大学生中面临人际关系困扰者的处境,同时对正常者也有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且大学生对团体训练各个环节及总体功能的评价均为积极满意。[3]陈文彬在《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一文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4]

那么,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困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院护理系女生为被试,分别选取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女生各100名。这200名被试从不同班级随机抽取。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

此量表是我国学者郑日昌(1999)编制的,共有28个问题,总分28分,主要测被试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是否受困扰,困扰的程度有多高,分为四个等级:无/较少困扰(0―8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扰(9―14分)、有较严重困扰(15―20分)、有严重困扰(20―28分),经检验其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同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

2.对自我的评价及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陈述。

三、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获得有效量表189份,有效率为94.5%。结果如表1所示,未检出有严重困扰的学生,但有9名被试有较严重困扰,占4.76%。得分最高的五项见表2。

通过对上述表1和表2的分析,结合被试的自我评价及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评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我院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无困扰或较少困扰,少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存在较严重困扰。

2.有较严重困扰被试的自我评价低,在自我陈述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严厉。如有被试评价“我觉得自己不怎么漂亮,我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流”,“我觉得有的女生比我能干,她们家庭条件也好”,“父母不听取的意见”,“父母对我很严格,不允许我和异往”。

3.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是最困扰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问题。

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护理专业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又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人员不仅不可避免地要与病人及其家属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沟通,还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和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交往和沟通。如果是社区护理人员,还要面对与各种社区机构和社区工作的其它联系人。从这个层面讲,研究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成熟。高职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大多年龄尚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时常表现出自卑、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意志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沟通与交往。再加上大多数在校的高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困扰,特别是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自我体验过强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表现在人际沟通与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沟通对象,这也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成败。

最后,由于社会期待的女性特征为优雅、矜持和含蓄,因此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胆小、被动,不敢主动沟通与交往。另外,也有女生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却由于不了解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因而不善沟通甚至不会沟通。

笔者建议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心理因素和沟通艺术两方面入手。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方面。认知上的差异可能造成沟通双方失调,情绪的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很大,个性方面的差异是沟通中最主要的障碍[6]。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会导致认自我认知的降低。统计结果也显示觉得自己不漂亮,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流的被试确实存在沟通困扰。而笔者的深入调查却显示自我评价低只是被试的认知差异,改变错误的认知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人际沟通的信心。而情绪不佳和个性不和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就要从控制情绪和端正态度等方面解决。

沟通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除了解决心理因素提高沟通能力之外,也需要培养科学的沟通艺术。沟通艺术主要体现在谈话的艺术上,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谈话的艺术可以从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去培养。从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诚恳、准确且通俗的语言,从非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如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对方,语音语调要恰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总之,我们要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学生错误的沟通认知和自我认知,提高沟通的信心,端正沟通的态度,从艺术因素着手灌输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充分满足高职护理女生的沟通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M].2006,16.

[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3]杨荣.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05.

[4]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心理天地,2005,5:64-67.

篇(7)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篇(8)

一、调查背景

自从1994年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改变。尤其是以追求新异、时尚的青少年学生为主流的年轻人,成为网络的中坚力量。权威部门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9%,拥有电脑的比例高达75%。我们不排除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但选择网上娱乐消遣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沟通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但也弱化了他们的现实沟通能力。其次,因陷入网贷而导致的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也一再上演。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问卷旨在调查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以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丰富教育手段等,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助力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进而为其未来的职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对象

我们将河南高校按地域分块: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进而对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院、洛阳师院、安阳理工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林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师院等高校的文、理、工、农、医、法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共6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45份,问卷有效率98%。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题型包括单选和多选题。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沟通对象,沟通能力评估,上网时间,传统面谈变化,网络沟通及沟通效率等。

(四)调查时间

2017年9月~2017年10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全部采用纸质问卷,手工填写。回收问卷后,人工录入,采用专业的spss统计分析系统出调查结果。

(一)单选题(见表1)

从1和2题的数据可见,没有网络或手机,大学生经常有或偶尔有孤独感的比率分别是21.2%和56.7%;一直很孤独占6.4%;三项总合高达84.4%,没有孤独感的学生只占15.6%。大学生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评估:选择很强和较强比率分别是7.9%和26%;选择一般和较弱的比率分别是56.3%和9.8%.后两项总合高达61.6%,与1题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沟通能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因沟通能力差导致孤独感较高。同样,有了手机,大学生是否就不孤独了,同样也值得深思,我们经过和学生面谈,发现手机并不能解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

从3、4和5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由于上网时间过长(65.5%)、使用网络沟通的时间相应也增加,大学生认同只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心态和沟通技巧,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55.4%),网络沟通效果不理想(44.6%)。因沉溺网络,大学生的传统沟通能力(面谈)较以往的变化:享受面谈,有说有笑(32.4%);面谈减少、淡化和取消的比率合计(33.7%)。这也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父母之间,疏离感增多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6、7和8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方式是参加社团活动(36.4%),社交工具账号(31.3%),朋友介绍(22.8%),索取电话号码(9.52%),符合大学生活动范围相对狭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事实。大学生在沟通中能坚持遵循社交礼仪(50.9%),随意点评、视情况而定和加入网络互撕(合计49.1%),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网络沟通不尽如人意,除了与沟通主体的沟通意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有关外,还和某些人不遵循网络社交礼仪有重大关系。与父母联系选择书信沟通(5.9%),QQ微信视频和打电话语音聊天“屏幕社交”(合计85.7%),见面(8.4%)。可见“屏幕社交”相当流行,但现实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面谈,得到一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我和父母打电话或聊天时,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说些伤人的话,最后我只好回家。和父母见个面,一个拥抱,什么过节都没了。总之,“屏幕社交”不能代替面谈。

(二)多选题(见表2)

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的方式:同学介绍(78.7%)、兼职或打零工(54.0%),社交账号(46.4%),老乡会(43.3%),网络陌生人(24.1%)写信或E-MILL(8.4%),由此可见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方式是多元化的。

大学生上网主要的目的:学习或查找资料(80.7%),交友聊天(77.4%),观看新闻时事(71.8%),娱乐消遣(70.9%),网购(42.4%),开店(12.3%)。由数据可见,除第一项外,其余各选项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学生上网消耗时间最多的项目惊人一致。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性并不明确,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交友聊天和娱乐消遣上,反而感觉孤独无聊。

大学生认为要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哪几种沟通技巧重要:选择比率较高的依次是倾听(83.2%),适时和适度提问(78.5%),说话简明清楚(67.9%),适时反馈(45.1%),不插话(39.0%),不先入为主(36.6%)。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够凭借直觉、自己的沟通经历和社会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僅仅认识到倾听等技巧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多多用心体会,细细践行,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学会享受沟通的乐趣。

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可以边聊天边工作(71.8%),多人视频聊天方便(67.9%),减少面对面沟通的尴尬(78.5%),免费或低价及高质量的沟通模式(36.6%),隐藏自己真身身份与意图(39.0%)。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是省时、省钱和便利以及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信息传输和沟通方式,而这正是网络沟通不可抵挡的魅力,据媒体报道微信每天有9亿的登陆人数。

大学生对网络交流模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交流模式的不足:因网络身份的隐匿无从判断真伪(73.3%),因为文字表达或语音口误等存在沟通效果不理想(57.0%),为省时浪费更多时间在聊天上(49.8%),通联智联依靠于网络稳定性能(39.8%),无聊斗图造成无效沟通(38.2%)。由此可见,大学生很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沟通的弊端,但是能理性控制的学生少之又少。

大学生和同学或朋友出现矛盾的时候,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使用QQ、微信(74.1%)、打电话(71.6%)、见面交谈(64.4%)、写信或发Email(19.9%)、不想沟通(14.1%)。由数据可见,出现矛盾时,学生选择“屏幕社交”的比率依然较高,但若双方通过“屏幕社交”解决不了问题的话,选择见面交谈的比率比单选题高了很多。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不难看出,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力不从心、孤独迷惘、沉溺网络、沟通不畅的状况。①自我评估沟通能力较弱,孤独感较高(84.4%),上网时间过长,面谈淡化,减少和取消等现象。②网络沟通是大学生热衷的媒介,但是“屏幕社交”也存在诸多问题:网络身份隐匿存在的不确定性,沟通效果不理想,聊天本为节省时间结果适得其反。③不能理性使用网络,信息素养过低。

分析河南高校大学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自我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可否认,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有诸多的诱惑,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沉溺游戏或视频,孤家寡人,其乐无穷,但这些虚拟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自我沟通唯我独尊(或独卑),遑论与他人的沟通。最终学业上一事无成,甚至退学了事。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贷款陷于困境甚至选择自杀,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悲啊,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惨重的损失。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学生陷入误区

信息素养是指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并懂得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要在无关信息和无聊信息上前停留,学会“信息节食”。总之,网络信息的过度获得,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删繁就简,取精华弃糟粕的关键环节,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或智慧。这对多数大学生而言,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干预。

(三)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不利于有效沟通的达成

俗话讲“习惯成自然,少小若天成”,作为沟通主体的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对有效沟通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家庭成员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条件有限的家庭,孩子也不例外。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友好,相互欣赏。大学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欠缺。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但电话、网络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植根于人心的友情,才是牢不可破的。本次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认识到调整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建议在高校公共课程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教师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理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干预,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总之,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大学生是时代的财富,是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沟通连接现实世界的能力,会滋养自身的健康成长,并反过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良性互动,那么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比较与借鉴,2014年第19期. 

[2]黄劲佑,崔渤旸.网络时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9月第3期. 

篇(9)

公众事务处理技巧学习心得

2012年7月2日,我参加了公众事务处理技巧班,三天的时间里,我学习了《沟通的方式及应变处理》、《沟通障碍及应对技巧》、《公务礼仪》、《职业形象定位及设计》四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课,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应当注意的沟通技巧和公务礼仪。下面谈关于沟通技巧的几点个人体会:

1.沟通不仅仅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本能,更是一种艺术,尤其对公务员而言,沟通关系到个人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改善不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2.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明确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善于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使用,从而消除因性格、年龄、身份、利益等形成的沟通障碍。

3.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应该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篇(10)

学习共同体是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共同体中,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交流是小学生学习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的技巧,是形成初步的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儿童时期的交往对其今后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规则。“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一、紧扣“规则要点”,为人际规则养成拓展学习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中对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界定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三个维度,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涉及外显的具体行为、语言和内在的价值判断、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如“负责任”这一规则要点,在一年级设置《我爱我的家》的单元内容,重在帮助儿童形成“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养成目标;在二年级设置《我爱我的班集体》的单元内容,则是帮助儿童形成“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的养成目标。《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往往通过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进行分工协作、交流沟通,获得相关信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要学会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在成员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沟通与协作,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这些富含人际交往规则养成教育内容的教材组织活动,必须考虑到人际交往环境的创建及活动中每位小学生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必须进行重组与补充。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必要时,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若干侧面,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具体的交往任务,在实践中履行责任。

如开展《二年级的生活是怎么样》主题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回信,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二年级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知识、要点等信息。这个活动任务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进行分解,让每位组员都有目标及实践活动。如纪律组长承担的是组织的任务,安排同学的发言顺序;礼仪组长负责台上礼仪;互动组长在介绍结束后,指名台下举手的同学对自己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学负责回答提问等。这样的分工,让每位组员各司其职,充分体验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的作用。这点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

在课程内容上,《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的学习虽然有明确安排,但仅凭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展,就想改善儿童人际关系,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还是不够充足。因此,任课教师还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处于交往情境,培养 “责任”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尊重”“友爱”的交往品质。此类拓展的活动资源有:同伴关系心理辅导、“快乐的大家庭”、“为我的小伙伴点赞”;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爸爸妈妈去哪里”、 “爸爸妈妈我爱你”; 师生关系心理辅导“今天我是老师”等。

除了课程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选择与整合也是养成儿童人际规则意识的重要渠道。如组织儿童进行义卖报纸活动,是综合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在卖报活动中,孩子们与社会人员进行交流,有不少路人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有的小伙伴急得哭了:“如果连一份报纸都卖不出去,那该怎么办呀?”身旁小伙伴连忙安慰:“别着急,慢慢来。”老师也适时指导:“瞧,那边有一位卖报的叔叔在那站那么久了,也才卖出几份报纸。”家长也来鼓鼓劲:“卖报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更需要对人的尊重。”小报童活动虽小,但在活动中成员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用自己的劳动为同龄人做奉献。这种实践活动,整合了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角色,践行角色责任行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合作学习,为人际规则养成提供践行平台

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的共同体中,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交流是小学生学习人际沟通、人际合作的技巧,形成初步的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共同体内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等活动,成为成员们“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交往道德品质的实践平台。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保证学习合作共同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规则养成的强大动力。合理的人员配置,能使成员在合作学习时产生积极的互相促进的作用。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般情况下,班级常态下的学习共同体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成初期,教师作为助学者一般是按学生的能力进行配置。4人小组中强弱互搭,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保证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4人小组仅仅是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才能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心理层面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师只有认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分工,并明确职责,才能让小组学习在合作中有效开展,儿童的人际交往也才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得到和谐发展。

三、善用评价激励,为人际规则养成营造和谐氛围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与信任氛围,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帮助团队达到目标的同时,获得一种被支持的感觉和归属感。作为助学者,教师除了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更要注意通过评价进行激励,营造人际规则养成的和谐氛围。

如教学《太阳光的利用》一课时,共同体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的是每位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收获。而作为倾听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同学的优点,并用积极肯定的语言给予他们鼓励。他们还能关注其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果。如某小组汇报后,台下同学这样评价:“萤火虫小组的每位小朋友都上台发言了,而且说得很流畅,说明他们会合作。”“霹雳小组的同学发言声音很响亮,而且很有礼貌。”也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及时的补充。如台上小组汇报的资料与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重复时,台下同学则积极补充。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而且不停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共同体内部与外部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习共同体进行评价,要特别关注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活动中往往会有个别学生,或者不习惯同他人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对共同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有的则是人际交往方面缺乏相应的自信心,存在心理障碍,缺少合作、沟通的技巧等。对于这些学生,应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帮助。存在怯懦、自卑、自负、逆反、倔强、嫉妒、势利等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应进行心理辅导纠正其不良心理,树立交往信心。缺乏交流技能技巧的,教师作为助学者要及时引导,教给方法。这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人际交流方法的渗透教育。如成立小组时,教师请发言的同学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团队。若同学在邀请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教师立即大加赞赏。同时,请其他同学说说,当你诚恳请求他人帮助或向他们发出邀请时,还有哪些具体的办法。就在学生畅所欲言中,他们完成了合作技巧的学习。除了“对症下药”外,利用评价、激励、引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正面引导评价,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自负、逆反、倔强的孩子往往不受人欢迎,和共同体成员交流中经验发生冲突,教师设立“点赞”奖,专门赞扬这类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听取别人意见、改变自身的点滴进步,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等。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在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环境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养成教育效能整体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 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季湄,张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82-01

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老师似乎只为赶课。但一节课辛辛苦苦地下来,并不见得学生喜欢,也不见得有成效。如果教师能是个沟通大师,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能和孩子一起教学、合作交流,那么教学就不再是个难题了。

一 教学中人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1.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

在拓展训练中,能放心倒下去的人是信任别人的人,而接住别人的人是被人信任的人。要想被人信任,首先应信任别人。这种相互信任还可以延伸到与人交往的方方面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支持自己、承认自己。对于交往的同学,我们首先要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2.学会倾听

在人际沟通中,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这种倾听的能力,既是一种尊重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十分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倾听的技巧,将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赢得好人缘,这样孩子们才愿意和老师成为朋友,更愿意去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

3.双向沟通

学生和老师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沟通,不断反馈修正结果,取得的效果自然很好。人际交往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感情沟通,不断反馈、调节沟通方式,才能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实现人际交往愉快、人际关系融洽。

二 教学实践中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1.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2.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尊重和欣赏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

而沟通工作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花心思去琢磨的。

4.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第一,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做到换位思考。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第二,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学生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

至于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才更有效,在什么样的时机与学生沟通更合适等问题上,就要根据每个受教育个体和特殊的实践而论了。

三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