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14-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国际并购。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16宗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案,无论规模还是频率,都创下了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历史之最。中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并购投身到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向国际市场传达着我们的声音。
然而,就在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国际金融市场,大举并购之时,美国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正以难以估量的深度和广度向世界范围蔓延。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已完成的并购交易和未来的并购计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释放,可以预见,本次金融危机的程度之深、危害之广,时间之长,可能都将是历史罕见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虽然所受损失有限,风险基本可控,但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在金融危机前期完成的国际并购招受了惨重的浮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无法看清,也会影响到中资金融机构未来的国际并购战略和策略。因而,如何冷静、客观地判断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并根据这种影响对既定的国际并购战略进行调整,制定与国际并购战略相匹配的灵活、高效的并购策略,成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中资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
当前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保持冷静,客观评价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宜盲目抄底急于出手。但也不应裹足不前,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挑战和机会,在切实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合理、适度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仍是必要的。
这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和对中国已经产生和潜在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为中国集中配置债券型美元资产的投资策略提出了警示。吸取这种投资策略的教训,中资机构唯有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这其中以国际并购为主的直接股权投资成为一种的选择。
同时,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国际金融格局在此轮危机中面临洗牌,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而中资金融机构把握时机,适度进行一定的海外并购,有利于获得较好的谈判地位并在价格方面获得折让,有机会在国际并购中锻炼队伍,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跨文化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三、中资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并购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对既往国际并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对今后的国际并购战略与策略进行调整,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能更为稳健,以期抓住危机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在未来全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基石制定国际并购战略
首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做强主业为长远发展的基石。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前提。国内主业的做大做强是中资金融机构长远发展的基石。只有主业强大才能为国际扩张提供资本支持和管理基石,才能保证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中资金融机构不可不顾主业发展,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为了并购而并购,那样只会使跨国经营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而言之,中资金融机构最重要是把自己现有的事情办好,逐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摒弃“抄底”思维、立足战略要素。
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形势下,必须摒弃“抄底”的机会主义投资思维,踏踏实实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导向参与国际并购,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
1984年到1990年日本银行开展的海外并购给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它们没有制定有重点的国际战略,明晰国际经营的价值定位;对目标机会没有准确估值,从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没有制定全面的并购整合战略,未对业务所在地进行管理策略本地化。
相反,2000年至2007年西班牙银行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战略能力,进行了有选择的海外并购,获得了良好的海外并购业绩,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们利用银行现有的业务专长,专注于核心业务;选择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相似和有密切商业联系的区域扩张;坚持从小规模开始,逐步建立起国际并购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注重利用本地人才,从并购中发掘现有价值。
借鉴西班牙与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要有效规避国际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整体战略要素考虑,而非单纯从收购价格上考虑。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在制定其国际并购战略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做好其SWOT分析,根据其自身能力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并购战略;另一方面,国际并购一定要与中资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吻合,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同时考虑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和并购购后的整合、战略上的协调、企业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层的磨合。在“走出去”的同时,要考虑引进国际管理技能和运营方式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战略因素。
第三,要针对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多样化跨国经营方式。
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战略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适度、多样化的跨国经营方式。当前,中资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是: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参股和并购国外金融机构。两种方式互为补充,中资金融机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并购应着重根据财务、获取能力或全球业务扩张等战略考虑,关注以下的机会:一是投资于高增长市场上管理良好的银行,二是投资于可获得专业产品或能力的机构,三是投资于低估值的全球性银行,并确定合适的参股比例。
第四,把握时机、价值投资、稳妥推进。
当前的金融动荡为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提供了较多机会。首先,危机的蔓延为并购国际金融资产带来了价格下调和监管放松的普遍性机会。部分国际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由于资本金的匮乏,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更削弱了所在国的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因此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技术和监管壁垒。
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必须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其扎扎实实做好并购前的区域选择、目标银行的选择、尽职调查、及科学估值等方面的工作。面对机会与风险,中资金融机构既不可盲目出击,以抄底的心态试图一蹴而就,也不可在风险面前一味回避以免错失良机。中资金融机构要平衡战略因素与估值因素,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国际并购。
最后,重视风险,将国际并购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国际并购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因而,中资机构要将国际并购纳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国际并购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科学地评估、有效地监控。中资金融机构不仅要加强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更要重视并购完成后母公司与被并购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隔离,防止子公司的风险传导和蔓延到集团母公司。在并购完成后,集团母公司不仅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在战略和业务上的整合,更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的管控,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并购子公司的各类风险,把并购子公司的风险管理也一并纳入集团母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严格设置集团母公司与并购子公司间的风险隔离带和防火墙。
(二)修炼内功、积极研究、主动参与,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首先,要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和规划。
中资金融机构要踏踏实实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做好各种知识、信息和项目的储备,为把握国际并购机会奠定基础。要加强规划,设计出对海外机构、业务、人员的总体发展规划,如机构的分布和数量,资产负债以及利润与整个集团的比例,以及业务年递增的比例。
其次,要修炼内功、提升国际并购的能力。
中资金融机构应该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自身国际并购的能力。一是在并购对象选择时综合考虑与并购对象的战略匹配性、业务互补性,并购后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并购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尤其要做好对自身的能力评估、可用资源评估,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支持程度评估。四是要做实尽职调整,做好科学估值,设计合适的交易结构。在交易谈判中借用外脑集思广益、科学设置机制以力保权益,冷静地判断形势,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来出手并购。五是在交易过程中加强信息管制、加强与目标公司高管和员工、其它投资人、公众和媒体等各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六是在交易后科学地做好整合规划及实施。
最后,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具备国际并购条件和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中资金融机构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力争把握机会大胆尝试,积累海外经验和并购能力。
考虑到金融危机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中资金融机构在并购方面经验和技术的不足,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开展国际并购尤其要注意:(1)与战略目标适应的项目选择。中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目标,从提升自身能力、或扩大市场、或增加资本回报等角度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在发达市场的并购,获得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IT、产品开发及营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在新兴市场的并购,分享快速增长的机会;通过良好的整合,取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和增长潜力。(2)与自身资本实力匹配的适度交易规模。由于并购交易的潜在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的挑战,中资金融机构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选择规模适度的交易标的。这样即可以作为尝试,又可以降低风险。对于没有并购经验的银行,一般可考虑从小规模项目、在语言和文化相近似的地区进行并购开始,培养和建立并购及整合能力。(3)多样化的交易结构。金融危机使得当前出现了众多的并购机会,而中资金融机构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因而,建议在设计交易结构时,既可以考虑直接购买股权,也可以考虑购买优先股、可转债、期权等多种标的;灵活考虑股权比例,既可以考虑战略投资也可以考虑财务投资;在支付方式选择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以现金完全支付的方式,综合考虑现金、股票、交换债等多种支付方式;在管理上,除了股权投资,要力争较多的董事会席位和管理层派驻,以及长远的业务合作和市场开发等。(4)灵活的谈判策略。对符合战略条件的并购对象,率先接触,争取排他展开前期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根据对未来金融形势的研判,调整节奏,争取选择较好的并购时机。(5)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在交易条款中综合设置多种风险防范条款和价格调整机制,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和法律文本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带来的风险。
(三)监管部门加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国际并购的指导和规范,支持具备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积极、谨慎、有序推进国际并购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指导。
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敦促各家银行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并购策略,培养和组建国际化并购团队,并制定科学及严谨的国际并购的决策制度和体系,并把上述基础建设作为各家银行海外并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目前的并购情况做好一行一策工作。敦促已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积极做好现有项目的整合消化工作;指导前期财务投资浮亏较大的金融机构认真总结经验并采取补救措施;支持鼓励并购战略明确,并购操作稳健的金融机构稳妥地进行投资并购的探索。
第二,建立科学的海外并购评估体系。
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对全球金融市场保持密切关注的基础上,通过风险提示促使中资金融机构保持对于国际并购的冷静和克制。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国际并购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更多地从并购资产的盈利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并购对象与中资金融机构战略提升、业务协同、长远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引导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从投机主义向战略投资转变。
第三,帮助中资金融机构提升在交易谈判中的竞争力。
1.银行信贷界定。信贷,即信用、借贷。 银行信贷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以银行作为中介,以有偿的利息回报为前提,将银行的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在信贷业务中,银行是独立、专门的金融中介,它区别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财务发债的国家信用、个人之间的民间信用和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信用,可与证?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相结合,并将其纳入自身循环,专司存款货币经营的间接融资,货币贷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银行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和贷款对象。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主要起着中介的作用,是架接贷者与借者的桥梁。银行借贷需要募集资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六大途径,分别为各种存款、债券筹资、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性存款、出资人投资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其中各种存款包括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农业存款和信托存款等,债券筹资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和卖出回购债券,性存款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委托存款及委托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基金。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具体对象就是贷款对象,主要分组织机构和个人两大类,组织机构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学校,个人主要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包括一般公民和个体经营户,其中企业是银行信贷工作最主要的对象。
3.银行信贷的主要原则。(1)企业首先需要提出申请并上报与信贷相关的文件资料。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在工商管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的营业执照、由地方人民银行核发并在有效期内的《贷款证/贷款卡》及相关的申请材料。
(2)其次银行要对借贷企业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并进行审核批准。这项工作是信贷工作开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银行需要核查借贷人的相关申请材料及有效证件,对其还本付息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借贷人在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如何保障银行利益作出有效的分析,将上述的各项信息整理形成贷款调查报告,为银行的审批核实工作提供依据。银行在核实并审批贷款后需要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有关的抵押和公证手续。
(3)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还本付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使用状况进行评估。在得到贷款之后,企业需要合理使用贷款,在此期间,银行要对企业的贷款使用情况及抵押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不法企业滥用贷款以致丧失还款能力,直至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
二、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关系着银行的利润收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人们常言“存款立行,贷款兴行”,可见信贷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通过对银行信贷工作进行有效改革来促进银行信贷工作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银行信贷审批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当前,信贷审批主要遵循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和贷款后检查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并不能完全规避金融信贷的风险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审批流程过于简单,极容易被不良信贷的借贷人钻空子,形成审批工作的漏洞,严重损害银行的利益,破坏银行资金流动的平衡性。
2.优质信贷市场资金短缺。房地产市场是当前经济市场的大热行业,部分银行将大部分的银行信贷资金都投放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股市属于高风险行业而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风险,一旦市场动荡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危机,如巴林银行和雷曼兄弟的破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出现大量的优质信贷顾客,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了优质的信贷业务。
3.不良信贷案例频发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寻求解决方案。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年都会产生几笔不良的贷款,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纵观银行的不良贷款案例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主要出现于流动资产信贷方面,改革银行信贷工作,加强银行对于流动资产信贷业务的审核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金融信贷市场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仍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面临危机时仍然沿用被动应对的方式。例如,当前只有少数银行将风险预防评估机制引入了信贷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范围狭小、深度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风险意识缺乏的体现。
2.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我国当前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十分粗糙,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操作流程和制度、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这严重限制了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的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例如,在银行信贷工作风险的来源不仅有企业本身还有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个人,不少企业管理者缺乏金融风险意识,不能合理使用贷款或本身存在诚信问题,对于来自贷款企业管者的风险因素,银行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对其进行合理排查 ,最终影响信贷程序的正常运转,为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3.银行信贷部门的管理思想落后。银行信贷机构的管理思想落后是造成信贷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限制逐渐拓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化,一些银行为抢占信贷市场资源,一味强调信贷业务额的提高而忽略了信贷业务质量的评估,为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四、银行信贷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措施
1.在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哲学原理强调了意识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银行信贷工作中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是信贷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银行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2.在信贷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实现对于风险来源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来源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银行进行准确的风险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设置风险管理预案,建立和规范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制度。最后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预警机制。当信贷业务面临风险时,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风险的监督预警,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淡化借贷人无法及时还款带来的影响,并且对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积极落实有效的追款措施。
自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以来,如何衡量并约束全球经济失衡,推动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2011年2月在巴黎召开的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已经就评估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达成初步共识,并确定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贸易账户和净投资收益与转移账户为衡量指标衡量世界经济失衡状况。从趋势来看,全球寻找实现在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推动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的富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虽然应对及时,但是也依然受到明显的冲击。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最为显著时,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回落,此后大规模政府投资的刺激促使中国经济率先出现V型复苏。但是两年之后,大规模投资刺激的效果逐渐趋弱,其负面影响开始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通胀压力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农村金融 信贷
一、 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刘易斯等提出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以来,特别是后来舒尔茨等人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仍占基础地位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且会长期存在,所以只有加大对“三农”支持与引导,特别是加大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我国,破除二元结构,缺的不是劳动力、市场,而是资金,是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我国当前总体流动性过剩,广义货币存量长期保持在70万亿左右,而农村发展需要的资金却一直不足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大力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也是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事。
二、 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早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业确实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而言,特别是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金融组织业务的规范、资金供求者的信息不对称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组织单一,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许多更名为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但农业发展银行一般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农业银行重心渐移向城市,而邮储虽然网点众多,它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处于雏形阶段;而且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等,无疑更提高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
2.我国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政策远远满足不了农村金融的需要。2006年《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逐渐下降,1994 年为20%,而2004年为18%。如前所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因自身条件限制支援力度不足,而邮储银行是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以前只存款而不贷款,现在也只是有限的小额贷款;而农村信用社虽处于主导地位,身业务和规模有限,特别是向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变,更是受到更多限制;
3.相关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问题不够明晰,存在一定的争议。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力,但这些村镇银行的产权和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界定。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一些“贷而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大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资委、联社,由其控股,在立法和产权上不明确,随着业务的发展,必然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竞争关系,银行业大整顿必不可少,故完善立法和产权迫在眉睫;
4.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最突出、最紧迫的一点是:农村金融内在发展动力不足,金融组织自身发展与服务农村存在矛盾。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盈利水平相对偏低,2010年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有1.21%。特别在当前流动性泛滥,高通胀的压力下,法定准备金率达到21%的历史高位,政策逐渐趋紧,应对当前紧缩性的政策和高通胀,农村金融组织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其他领域而不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农业,与其服务农村金融需要的初衷更是背道而驰,这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 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逐渐开放,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通胀还会维持较长时间,政策趋紧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要考虑客观情况,逐渐发展更规范、多渠道、更灵活的农村金融业的新局面。
1.大力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的参与主体。当前的村镇银行可适当降低其准入门槛,增加数量。另外,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规范一些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有选择地利用民间资金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适当规范利用家族贷款、私人信贷等;
2.提供更灵活、多渠道的资金借贷方式,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灵活加大与地方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我国大的商业银行一直不愿意过多介入农村金融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可与当地的农村金融组织联手,由当地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而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即由商业银行转贷款给地方农村金融组织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
3.成立相关行业或地域的担保机构。我国农村的避险机制不够完善,贷款的风险大,如农行2010年的不良贷款率仍达不良贷款率2.03%,农业发展银行的高达2.79%。且大多数的农业保险的出现率或理赔率高达91%,大大高于行业的上限,所以农业保险非常有限。而农村需求资金较大的多为相关的中小企业或行业,如养殖和种植业等,这些地域或行业相近、相关的地方可成立类似的担保机构,为借贷资金提供保障;
4.加大不立法工作,完善相关产权界定和制度,以便于规范引导和管理,更能够避免在未来的竞争中出现行业混乱的局面,这就从制度上支持农村金融主体的发展;
另外,在当前高通胀、紧缩性政策的形势下,适当对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和款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放宽,可增加它们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在监管和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为了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当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在政策和资金信贷方式上适当调整,充分利用民间金融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力量,努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我国,股票发行采取严格的核准制,发行数量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发行价格的制定也包含太多非市场因素。
1.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的寻租行为。
2.现有股本结构造成的寻租行为。
3.定价发行股票带来的寻租行为。
4.政府涉足二级市场造成的信息寻租。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带来的寻租行为。
(二)信贷市场的寻租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缓慢,利率市场化迄今还未正式推出,政府主要采取利率控制和信贷配给手段对信贷市场进行干预。不同所有制企业享有不同的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信贷市场存在价格和数量歧视,造成信贷市场双轨制,导致我国信贷市场蕴含着巨额租金。
1.银行为吸纳存款的寻租行为。
2.利率政策差别引起的寻租行为。
3.贷款政策引起的寻租行为。
4.信贷配给引起的寻租活动。
(三)外汇市场的寻租
我国对外汇实行由国家外汇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具体外汇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统一由国家指定银行――中国银行和其他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的可以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办理。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可以看出,我国的外汇市场和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管制仍比较严重。人民币只能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还不能自由兑换,再加之汇率的不完全市场性,更导致我国外汇市场蕴藏着巨额租金。
1.银行挂牌汇率与黑市汇率不同带来的寻租活动。
2.通过不同地区间的汇率差距进行寻租。
3.通过进口套汇寻求租金。
4.以出口逃汇方式获取租金。
二、寻租行为产生的经济根源
(一)寻租行为的经济学基础
1.完全竞争市场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寻租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行业没有任何进入限制,各个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没有差异,任何人都不可能影响商品的价格,企业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因而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重合并且同为水平线,如图1.确定为0q,并获得了矩形abcp的面积所表示的超额
在图1中,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货币量,MC是企业的边际成本,AC是平均成本,商品需求曲线D与AR、MR重合,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P=Mc),把产量
相反,如果某一行业存在着亏损,这个行业的企业将纷纷退出,从而使商品的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直到亏损最后消失,达到图2所示的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即使是某一企业因技术创新而享有初始垄断性租金,只要没有政府干预限制进入,那么自由进入的其它会很快进行模仿、这种竞争会最终消除技术租金。因此,在完全市场中,寻租活动难以进行。
2.垄断竞争市场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有许多企业,能够较为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因此竞争不可避免,同时各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使每个企业都面对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存在超额利润时,其他企业就会进入该市场。随着企业的进入,每个企业所占的市场需求份额降低,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也随之向左移动,直到恰好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为止。
实际上,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垄断竞争市场的进入并不是非常自由的,仍有一些进入障碍。如行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引起的自然垄断等,这些都使得垄断竞争市场上的超额利润仍会存在。因此。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为获得超额利润的寻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意味着该行业只有一个企业,市场不存在竞争。企业产量相成了市场的全部供给量,它的多少直接对价格产生影响。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对于垄断企业而言,它们可以获得不属于机会成本或技术租金的收益,这种收益是由于垄断企业压低产量并把价格提高到竞争市场的价格水平之上而产生的。由于这种收益不需要垄断企业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因此这种收益被称为垄断租金。所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愿意把资金投入非生产性活动,比如用金钱贿赂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使寻租活动颇为盛行。
(二)租金的来源
租金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政府干预的理由是市场失灵,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自然垄断、公共物品等。由于政府可以凭借行政手段创造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导致经济人对于超额利润的正常逐利过程受阻,进而产生了寻租社会。租金的来源有三种形式:
1.政府无意创租。这是政府为弥补市场不足而干预经济产生的租金,也是租金的最初来源。政府在采取行动时,并未带来如期效应,而其中包含的租金却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了。
2.政府被动创租。指政府受利益集团的左右,成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谋利的工具。如金融家们为免受国外竞争而要求政府加强行业保护一些大的证券商向政府强调行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而要求限制小规模证券公司进入。政府如果实施了这些方案,将给各集团带来巨额税金。
3.政府主动创租。指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人为地制造租金,诱使经济人向他们进贡作为获取租金的条件。这实际上是一种由权到钱的交易过程,如故意经营许可证、设置信贷障碍等。
三、金融市场寻租的社会后果和遏制途径
(一)社会后果
1.寻租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环境。
2.寻租行为大大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
3.寻租加剧了金融投资风险。寻租的一般规律是付出租金的人必须收回高于租金的利益,否则不会盲目付出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寻租对全社会尤其是金融市场体系危害巨大,如何控制寻租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非常迫切的问题。
4.寻租滋生了权力腐败行为。
(二)遏制途径
1.尽量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政府应从经济大局出发,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减少政府官员调控资源的权力,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寻租活动。
一、引言
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优化。农发行也跟随我国金融的脚步,迈向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舞台。为了更好的规范农发行金融发展,农发行在金融责任的整体构造上,做出了调整。对农发行整体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上,做出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对其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模式,提出不足之处,并且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有效的改善方案。
二、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制度不完善
1.监管体系不健全。农发行由于开创时间有限,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权力较大,导致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影响并插入到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中来。使得农发行内部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农发行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制度上仍然存在落后的现象。农发行开始逐步将党管金融责任理念引入到农发行内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实践中。而农发行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督促,监管体系在执行上存在漏洞。不仅不能有效的帮助农发行在业绩上得到提高,反而会影响到农发行的未来发展。并且,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体系的制定不完善,在运行过程中,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2.履责制度不完备。农发行应当有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层的带领,来进行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工作。但是,由于履责制度不完备,导致在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过程中,出现很多的党管金融责任漏洞。一来,强化党管金融责任者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做到拥有多少权利,就履行多少职责的要求,对于权力与职责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平衡。二来,下属对于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中,o法提出有效的建议,从而导致农发行整体运营的滞后性以及局限性。只有建立严格、完善的履责制度,才能将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层的权利与职责的两个方面达到对等状态。履责制度要求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层对下属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执行,从根本上解决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问题。拥有与职责对等的权利,如果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那么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层相应的权利也应该进行削减。必要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奖惩程度,对于农发行上下的工作人员的表现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农发行的人才不会过于注重对权利的追求。
(二)党管金融责任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复合型党管金融责任人才短缺。目前,国内的农发行经营或者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的人才非常丰富,但是复合型市场能力的人才却鲜有遇到。这也是各大农发行的一大遗憾。就当下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各大农发行都迫切需要复合型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才。因为国内的农发行普遍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盲点。虽然效仿党管金融责任模式,但是却达不到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效果。再加上国内的教育体系以应试教育为主,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而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方面,就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国内的复合型党管金融责任人才非常稀有,这也成为了金融市场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
2.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培训不到位。农发行对于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将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培训定位于走过场的形式培训,并没有真正将培训落实到实处。而且培训内容单一、枯燥,缺乏生动性,被培训者不能完全吸收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知识,很难将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使得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培训变成虚有其表的培训过场。
三、加强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的建议
(一)健全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制度
1.完善监管体系。想要将金融市场质量进行整体提高,就需要在监管体系上,进行完善与优化。监管体系如果出现漏洞,就会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工作质量,缺乏监督的市场,是得不到提高的。因此,首当其冲就是要将监管体系进一步的标准化,将监管体系真正执行起来,监管农发行整体运作,提高农发行的警觉度。
2.制定并落实员工岗位责任制。制定详尽的员工岗位责任制,切实将“拥有多少权利,就承担多少职责”的理念深入到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中来。从而提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工作业绩放在首位,不再心有旁骛。从而提供整体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效益,以及农发行的竞争能力。
(二)加大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培养力度
1.建立健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培训体系。农发行应当重视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的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对于农发行来说,将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培训体系,就可以将新时代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知识输送到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员的脑中,并且切实运用到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实践中,使得农发行可以得到更系统、全面的运营强化党管金融责任。
2.加快复合型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农发行缺乏的就是系统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如果引进合适的复合型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才,那么将对农发行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强化党管金融责任基础。如果农发行拥有一定的金融基础,也可以输送合适的人才进行培训与能力开发,从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型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人才的工作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根据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的需求,来进行培训课程的制定,从而有效的解决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问题,提高农发行的组织运营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农发行强化党管金融责任的案例研究,对其农发行的金融责任以及运营机制有了详尽的了解,并且根据数据分析与考察,得出农发行在强化党管金融责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这也为农发行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相信农发行还将拥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松林,杨东强,张家楷.“三跨”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J].当代电力文化,2016,(09):62-65.
[2]王之亮.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为金融机构提供真实的企业信息
在过去的质押贷款活动中,金融机构需要针对融资企业进行复杂及繁琐的信用信息审核,如融资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销售及库存等。然而由于大多数融资企业本身的特性,导致质押贷款活动存在很多风险。如融资企业信用状况透明度低,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正确评估企业信用。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市场环境变化速度快及融资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等。这些现状,都加重了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工作的难度。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物流企业在和融资企业业务来往中,负责承担货物运输、仓库管理等,这些货物及仓库管理信息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有着很大的作用。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就是担任着信息筛选的角色,从而提高金融结构对企业借贷活动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用评估的成本及风险。
2.提升中小型企业信用等级
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还有着提升融资企业信用等级的作用。在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进行质押贷款活动中,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委托物流企业来进行相关操作。由于物流企业比金融机构更加了解融资企业最真实的信用及运营信息,所以由物流企业进行质押贷款业务可为融资企业提供更大的贷款金额。同时,由于质押贷款业务还需要物流企业承担相关责任,所以金融机构也比较放心的进行借贷。
3.方便了质押物的监管和评估
在物流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在借贷前首先要对融资企业的各方面信用进行科学评估。然后根据融资企业提供的运营信息、销售数量及仓库库存等情况做好价值估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融资企业价值的评估存在很多限制。一是由于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价值评估受到时间、空间等影响,并且融资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不一定真实,加大了评估的难度。二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并不稳定,一些产品的价格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变化,这一点加大了评估结果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物流企业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两点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经济活动密切,对融资企业内部的信息了解程度高。二是由于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拥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一些市场变化和融资企业本身的稳定性有一定了解。所以,通过物流企业可以很方面的对质押物进行科学评估。
二、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风险
1.内部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内部管理不完善指的是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差、决策机制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会造成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严重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信誉,给物流金融服务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2.质押物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由于物流企业仓库管理不完善,导致在进行质押物的管理中,很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具体如下:(1)质押物数量控制力度不足,并且在质押物入仓时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容易发生质押物实际描述不符的问题。(2)由于物流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质押物价值评估系统,导致质押物价格评估不合理,从而造成贷出资金大于质押物的实际价值。(3)外部市场变化造成的管理风险。由于质押物存放时间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市场变化造成的贬值现象几率就会增加。
3.社会及法律风险
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还要面临社会及法律的风险,具体如下:(1)社会风险指的是随着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制度和政策,就会导致风险的发生。(2)法律风险指的是物流金融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导致的实际操作风险。如质押物所有权变动、合同存在的纠纷等。法律风险存在物流金融服务的各个过程,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物流行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相关策略
1.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加强物流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使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随着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成为必然趋势。加强合作不仅能加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并且对融资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金融服务活动中,物流企业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阶段的物流金融服务中,有些金融机构已经采用全权委托物流行业进行相关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变化正是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物流金融服务方式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及贷前分析的成本,更从一定角度减少了借贷风险。加强物流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双方的信任程度,从而使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更好的开展下去。
2.加强客户管理
加强客户管理也是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策略。加强客户管理具体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加强信用管理,对客户的信用状况有着正确的评估。这些需要不断完善客户信用的评估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管理。(2)提高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力度,通过不断的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信任,以便物流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客户信息,从而降低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
3.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
随着物流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及开发已成为金融机构、物流行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共同需求。具体要求如下:(1)物流行业对金融产品的属性需求。金融产品应该与物流行业的自身行业文化及发展方向相适应,从而得到物流行业内部广泛的支持和使用。(2)满足物流金融服务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效益需求。因为融资企业的逐利性质,所以提高金融产品的效益性可以获得更多客户的喜爱。(3)金融产品要满足时展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再改变。想要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只有不断适应行业变化,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才能提升物流金融服务的质量及效益。
4.完善监督体系
2005年5月,我国开始股权分置改革,从此也拉开了融资制度变迁的序幕,股权分置下“同股不同权不同价”,企业偏向股权融资,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以往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正在慢慢改变我国的融资结构。在此期间,我国还对《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进行了修改,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融资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对企业的融资决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股权分置改革、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三方面影响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在逐步转变,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需对融资渠道做出理性的选择,选择最适合企业当前发展的融资方式。
一、融资渠道的概念以及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融资渠道的概念界定
筹资渠道受到筹资环境的制约,企业融资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可以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权益资本是企业股东提供的资金。企业通常可通过发行股票、吸收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负债融资是指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企业通常可通过发行债券、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借入资金。
(二)企业当前的融资现状
企业融资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可以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
对于权益融资来说,我国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一直过度依赖股权融资,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股权融资偏好的研究颇多。我国企业一向过度依赖股权融资,同国外学者研究的“融资优序理论”相悖,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否。正是因为证券市场存在诸多的差异,才导致融资来源的巨大反差,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筹资环境的影响,当前经济形式正逐步转变,相信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也会理性回归。
对于负债融资来说,我国企业对发行债券没有强烈的偏好,究其原因是因为由于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发行债券的成本高于股权融资成本。对于负债融资,我国企业比较偏向于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债务资金来源,它的一般特点是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债权人是专业性的借贷机构。另外对于发行债券来说,可转换债券一度成为企业融资的“新宠”,因为在一定时间内可转换债券能够成为企业股权融资的基础。在当前金融危机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企业的融资倾向也必须逐步转变,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渠道产生的影响
融资渠道受到融资环境的制约,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对企业的融资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看一下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渠道产生的影响:
(一)股权分置对“股权融资偏好”带来了冲击
股权分置存在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之分,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司股价难以对大股东、管理层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不再区分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所有股票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由于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控股股东也可以享受到股票上涨带来的好处,上市公司恶意圈钱的动机就会相对减少,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新的融资规则取消了上市公司两次发行新股融资间隔的限制,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融资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融资。而且在配股时不能只让小股东出资,大股东也不能放弃,这样企业募集资金的行为就会受到大股东的制约,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会容忍资金从其账户流到上市公司闲置起来,因此增发、配股的意愿就不会那么强烈,控股人员会根据企业资金使用的期限以及需要程度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偏好股权融资的意愿就会不断降低,会在各种融资方式之间进行权衡。
(二)新会计准则对“可转换债券”会计处理的变更影响了企业的融资决策
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分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在以后各期,对负债成分,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权益成分初始确认之后以后各期不发生变动。可转换债券到期以后,如果持有者将债券转换为普通股,主体应当终止确认其负债部分并且将其转为权益,同时将原来的权益部分仍然保留为权益。
旧准则对于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长期负债,在“应付债券”科目中核算,转换前按照应付债券核算,转换后,按照债券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
新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的处理方法,更加符合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可转换债券包含的负债可能一直不需要以现金进行偿付,但是将可转换债券分为负债成分以及权益成分,投资人可以从企业的报表中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可转换债券不再是减少利润的工具,投资人通过报表可以了解经济的实质,正确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因此,尽管可转换债券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也要谨慎利用。
(三)金融危机冲击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银行借款
负债融资是指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在以往企业的融资状况下,企业偏向股权融资,在负债融资中,企业偏向于银行借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融资方式,企业对银行借款拥有强烈的意愿。银行借款的一般特点是金额较大、期限较长,银行是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代表,有能力对企业进行干涉以及对债权人的资产采取保护措施。但是银行信贷资产一旦投入企业,就会被企业“套牢”,企业往往会按照自身的意愿行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爆发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逐步上调,银行开始对企业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般企业想从银行进行大规模的贷款难度加大,企业必须逐步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路径。
三、新形势下企业融资渠道的理性选择
在当前三大主体经济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必须做出理性的选择,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渠道,企业应该在权益融资以及负债融资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要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
应该说,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企业的两大主体融资对象,留存收益毕竟是企业融资中较少的一部分,而且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贷款也面临着较大的限制,企业就必须在全流通时代对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进行合理的选择。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国有股不流通的情况,国有股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当前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在融资时必需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以企业投资的项目为例,当投资的是一个好项目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项目的价值很有可能被市场中的投资者低估,因为股权融资具有很强的信息传递效果,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债权融资的方式。而且债权融资的利息可以税前计提,如果双重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以及税收的影响方面,就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优序融资理论”,采用债权融资的方式为企业的项目融通资金。从报酬率方面来看,如果企业的预期股权投资报酬率小于债务资本报酬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能满足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应该选择使老古董利润增加较大的融资方式。风险中性时,如果股权融资后原有股东的收益小于企业债券投资后的收益,企业应该选择债务融资。如果股权融资后原有股东的收益大于企业债券投资后的股东的收益,企业应该选择股权融资。
当然并不是说企业要完全遵循国外企业的融资顺序,因为毕竟我国的证券市场环境相对不完善,尽管股权分置改革降低了股权集中度,股权融资偏好的动机降低,但是股权分置改革毕竟刚刚结束,而且债券融资渠道不够宽泛,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合理搭配股权和债券的比例,特别是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来说,它随时伴有股价上扬的风险,尤其是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如果当前大范围使用可转换债券,那么如果经济形式复苏,股价大幅度上扬,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在股权和债权之间进行合理的搭配。
(二)在债务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合理选择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正逐步向一个理性的轨道回归,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融资偏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冲击,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国际金融危机贷款利率上调令企业向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因此,债券融资成为一种逐步完善的融资渠道。我国的新融资规则除了继续完善现有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制度以外,还借鉴境外市场的做法,准许上市公司发行附认股权公司债券,发行后分别交易,这是我国融资渠道的创新。虽然短期融资例如向银行贷款相对困难,但是也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很直接的融资方式,也应该合理采纳。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融资成本最小化是其根本目标,这样企业应该努力随企业自身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融资决策,在短期负债融资和长期负债融资做合理的选择。如果企业能够承受由于整体债务期限缩短而带来的再融资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上升,企业就应该缩短债务期限,尽可能降低单位成本,享受短期债务融资带来的好处。如果企业财务实力相对较弱,企业会更愿意采用长期融资;如果企业拥有较多的增长机会,那么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借入短期债务,降低债务融资的成本,因为如果企业有较多的增长机会而又伴随着诸多的长期债务,对企业的增长是不利的;对于增长机会较少的企业来说,可以利用长期负债融资,因为短期内投资的机会不大;如果属于大规模企业,那么企业应该采用长期债务融资,因为长期债务的发行成本通常很高,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更具有承受能力和规模优势,因此如果是大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长期债务,而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选择短期债务。
四、结论
融资环境制约着企业的融资渠道,完美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一般遵循“优序融资理论”。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相对不完善,也就形成了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单一格局。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融资状况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领导者必须认清形式,合理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银楼.论股权分置改革对融资偏好的影响[J].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阮兢青.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浙江经济,2009,(05)
(3)黄智愚.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决策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9,(04)
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需要考虑的人口因素较多,而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然已经采取一些帮扶性政策,但是仍然需要对就业形势进行的实时的分析并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财税金融政策影响着许多人口就业状况,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背景下,我国仍然需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互符合的金融政策,保证我国公民就业率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析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
1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并且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的就业问题逐渐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常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民生问题就必须得到保障,而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当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大,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就业率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想要保持发展,就必须从我国的财税金融政策出发,以政府主导,去实行符合经济的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我国的就业人员去寻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我国经济能够稳步的发展。
2 就业问题中存在的困难
2.1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总数达到2000万左右,其中,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500万,农村新增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1000万,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增就业人口总数仍然在不断增加,而在当前的经济政策下,我国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在1000万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经济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就业矛盾,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竞争力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仅有40%,政府必须采取新的财税经济政策,刺激我国的就业岗位的增加,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人口素质普遍不高,但是在当前经济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并且新增就业岗位也普遍在大城市,因此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为需要重点的关注的对象,再加上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不高,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这就需要政府实行政策去改善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提高。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大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加上政府经济政策以及教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人数不断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的专业技能知识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差异逐渐增大,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2.3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大,这也是造成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6-9个百分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不足,不断的通货膨胀造成了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上考虑的问题增多,在新增就业岗位上的保持着较高的思虑。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下滑,但是我国近些年来,凭借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价值以及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制造业上取得的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制造核心技术方面掌握不足,经济发展对于外资的依赖度较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向外购置较多的原材料,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压力,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凭借着外资的制造业产品的订单利润雇佣着较多的劳动力人口,当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增大后,制造业企业利润下滑,就必定面临着剪裁劳动力人口的现状,更加重了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3 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
3.1 政策出资帮扶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的程度较大,能够进行的劳动种类限制较大,政府应采取政策去全民促进我国的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近些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态势,政府的资金流较大,政府必须实施更加全民的农村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更加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无法进行高等教育的人口要进入业技能培训学校,去培训一门专业性技能,使得劳动力人口在进入社会后就业选择能够更加的多样化。同时,我国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人口就业保障体系,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体系,去给予劳动力人口就业方面的指导。
3.2 国家经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发展我国的产业机构综合化,利用财税政策,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一个的重要措施。根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些年来许多的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国企,中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的吸收了我国70%以上的就业人口,在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政策压力较大,政府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去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上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3.3 政策刺激保持经济增长
在劳动力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去刺激经济保持增长,避免经济下滑增加人口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我国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前,政府应当出资去完善我国的基建以及生态保护,通过建设我国基建的同时去充分的利用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人口压力,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政府采取财税金融政策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上,要采取合适的金融政策去促进我国的经济保持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去丰富产业综合化,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的高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众化的途径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