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篇(1)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围绕单元主题,有意识地组合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促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和意义,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策略。从以上内容来说,单元整体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实践策略。

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来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具有多种良好特点,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整体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倾向于知识点、考点等方面的教授和点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此类知识点加以注意,以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学生在零零散散地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因知识点过于理论化,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则是从教材出发,在对整个教材内容理解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情感。

(二)有效性

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整个单元为教学范围,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从阅读文章出发,在对文章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此来完成语文教学。通过此种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组合性

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组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资源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进行整合教学,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上文已经充分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呢?

(一)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这样在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地实施。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出发点,亦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为了确保单元目标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在制订单元目标的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每个教学单元主要的教学主题及教学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解、对教学单元中文章的思想情感、知识点、学习难点等方面进行整理,进而规划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单元目标。

2.制定模块目标

单元目标的实现是在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才发生的,但为了保证每堂小学语文教学都能够有高质高效的教学,还需要制定模块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二)立足单元主题,实施整体教学

篇(2)

一、背景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理念,其各科目的教学比重以及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重构。近些年来,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处于全面性落实阶段,从城市与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来对比,大部分的城市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不显著。其形成原因:(1)过分强调语文单一化单元知识教学与巩固,忽略了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体性;(2)太注重于阶段性教学,忽略了扩展性课程的教学;(3)过分强调单篇文章的教学知识教学与测试,缺乏评价与综合教学。基于上述三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阶段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编排过程中,由原本的“知识体系单元”转变为“文化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其主题单元包括选读课文、语文园地以及识字,让三者内容有机地整体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主题性教学,采取科学性、系统化以及针对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编排,从小学生实际的综合学情,把单元之间相互联系,使其整体化,紧密结合其主题文化单元,从而实现单元整合化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能够深入与加强整合性的文化主题单元,提升学生的学习语言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性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深入单元整体性设计,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情境与美的感受。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其教学单元上的编排处于整合化,然而,其教学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围绕单元主题以及强化课本联系与扩展性教学的实施,从而有效地完成其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最终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以单元内容为教学点,把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以及训练习作等课程内容,进行切实与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利用“同理可证”的原理,让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探究教学的融合点,使其形成教与学双向效率提升的主题性教学形式。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感以及效率等因素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固有的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导入、重组以及优化,使其教学过程、方式以及结构上得以效率化。

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以第一单元的文化主题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强调与探究“美丽的秋天”的单元文化主题,从“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三个小单元进行重组与优化教学,使其教学内容与过程递进式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完全地体验到知识体系的增加与语文情感的提升。

其大致过程如下: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视频以及诗歌朗诵等,让学生通过粗略的欣赏,使其对秋天有着一定的认识以及激发自我联想能力。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关于秋天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以及成语呢?

生:秋高气爽、多事之秋、一叶知秋等等。

让学生进行热烈与参与性的讨论,从而更加丰富文化单元主题的教学,教师利用学生对于课堂感兴趣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自诉概括单元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差异性以及“设疑”的铺垫。

再次回归单元教材,围绕着其整体教学感知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施教,从第一阶段性内容“走进秋天“的主题教学,课本文章《秋天的图画》以及《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入手,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基础“识字”教学,例如,赠、刘、擎、菊等新字的教学与书写练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以及诗句的意境与情感,从而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即关于秋天的文字、画面以及意境想象能力的教学与提升,从而强化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二阶段,为“走进大自然”的单元文化主题,围绕识字1《2-黄山奇石》以及《3-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第一阶段秋景美与情感的导入,让学生能够产生单元化与整体性之间的联系认识,依旧采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使其进行自主探究性的独立思考与美的情感培养。

“享受美丽”作为其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三阶段,其更是一种学习知识与情感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一些趣味化与知识化的实践型活动,让学生能够享受秋天的美妙,走进校外的大自然,设计“互相说、到处贴、就地画、齐声读、正确写”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实践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增添一份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人本教学理念,上述“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的设计、重组与优化教学,是把原本分散的教学科目,进行知识点的穿插教学以及思想点的共通教学。因此,从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言,其具备一定的设计性以及关联性,把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化整为零,把各小单元分割与归类整合,然后形成其单元文化主题,重新树立新的整合化单元主题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与引导阶段,其单元整组教学更加突出教学重点与共通点,从而加快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基础,其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设计“精彩生活”为文化单元整组主题,依旧进行教材资源内容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通过《我们的民族小学》《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愧乡的孩子》四篇文章,让学生懂得小学生学校学习的快乐、各族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树立起勤劳的品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进行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情感交流氛围的形成,首先开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四组轮流朗读四篇文章,重点围绕《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教师尽量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师:每个小组,将生字按照构字结构分类。此法,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新字以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上下结构的字为例:耍、装、些、苍、奋、勇、雀、舞、察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化以及扩展化,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进行“假设”,让小组学生之间进行“精彩生活”的临时表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化,从而有效地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教学反思

要提高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效率,其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引导在于教师对于各单元整组教学的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分析、对比与探究,形成一套自我评价性的教学反思。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链接《悼念玛丽・居里》,其文学意境较为深刻,使小学生无法与《跨越百年的美丽》形成直观性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笔者采用另引文本阅读《三克镭》来取代,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牟文娟,刘飞.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2(33).

[2]刘然.如何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

[3]宋德兰.新课程改革呼唤“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2013(01).

篇(3)

1引言

在以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为前提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读写教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其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读写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关键性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读”与“写”这两个语文学科中的基础性,同时也具有延展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呈现一个系统性,前瞻性。对所学习到的知识不再是散点式的,而是有序的,整体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对小学语文的“读”,“写”进行一个整合与串联。通过一系列地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读”,“写”内容的分离,使之能形成灵活运用的教学效果,最后形成学生长效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将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掌握于心,又符合了新课改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将“读”,“写”分离来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上出发,认为小学语文学科应该进行细化的分类教学。阅读就是阅读,书写就是书写,并且还存在着将学生口头交流做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书写动笔的教学内容,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的分离。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读轻写”的教学现实。这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大多数是将书写内容与阅读内容分开来编撰的,成为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读”,“写”内容的重要性存在教学形式上的差异。而这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人为化的教学倾向的表现。

3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与应用

3.1立足语文教材,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从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上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多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多加以诵读。在诵读的过程通过口语的提升和对词,句的运用,理解。以此来进行相关的书写方面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能够让其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感,而通过书写又可以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对文字的运用和布局。其次,书写教学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循序渐进的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要进一步的提高书写水平,就必须要再进行必要的诵读来积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关系。

3.2以小学语文学习的单元知识点为标准,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课程来展开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所以,同一单元中的课文表达的诵读主题和情感基本都是相近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围绕其来充分的阐述和发表自我想法和理解。这种通过诵读,阐述和发表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过程,更是提高书写,写作的能力的过程。这样既结合了学生自我的经历和理解,又自然的融合了“读”与“写”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尝试的一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3.3充分的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是必须依靠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形成其坚实的基础,提升的空间。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上内容,诵读训练就极易受到局限。也会直接阻碍学生的书写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多多的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和积累学生的阅读量,才能不断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和得到新的体会,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4结语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对诵读的教学训练,以及对书写的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中“读”与“写”的全面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6):39-40.

篇(4)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4-01

1.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引入,并且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阅读量不断增加,进而达到学科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从长远角度分析,阅读拓展可以促使学生语文水平不断提升,让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是教学的盲点,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实现高效。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逐渐向多样式拓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课程资源,创设较为开放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并且富有情趣,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2.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施策略

2.1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把握单元的整体动向,引领教学实践。单元整体意识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2课前进行阅读拓展。收集阅读资源新的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语文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优化学习环境,促使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对课文内容以及延伸出来的阅读内容都要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完全消化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将生活中与之有关而说出错误的答案,在学生答错问题时,即使教师没有批评,也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使学生再没有信心回答提出的问题。因此,有些教师经常会将课堂中的动态错误避开。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对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之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临时生成的错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事物的两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思想也是天马行空,经常会由一个普通的事物而联想到其他千奇百怪的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而教师在提到这些问题时,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一笑置之,对学生敷衍回答,另一种是勒令学生不许再提类似的问题,并严厉批评。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误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敷衍解答,往往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在学生的内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果严厉批评,难免会扼杀学生纯真的天性,从而使学生不敢再在课堂上提问。其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匪夷所思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让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出学生一致认可的答案,既避免了课堂气氛陷入尴尬,又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举多得。

2.4科学化解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存在讨论部分。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之中各执一词,难免会出现激烈的论,这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将争论压制下来,虽然可以抵制学生的争吵,但是讨论也会因此而结束,这样就会使语文的课堂效果难以达成。若在学生发生争论时,合理地利用争论,利用辩论赛的方式来化解争论,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制争论,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锻炼学生的口才,这种方式是较为理想的。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执行,小学中高段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的综合素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加快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拓展阅读教学的注重,通过以上方式着手,拓展阅读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打造符合阅读的氛围,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举办阅读活动,为阅读提供沟通环境,加强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深度。通过教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升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能力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在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适应高年级特点,从整体入手,挖掘,运用背景资料,品出句子深刻的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教师要在学生现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把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课内阅读教学

(一)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为阅读主体的教学,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才能在学生阅读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依赖的是教师有策略的指导。在小学单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

(二)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对于学生还没有掌握的阅读训练重点,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阅读训练重点进行整合训练,让学生在每一堂阅读课中都要有所收获。如在《草虫的村落》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完成自主阅读卡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卡进行整合。当学生已经掌握的阅读训练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课上授课的时间。而对于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能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教学重点,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调整课堂预设,进行阅读教学整合,实施课堂阅读训练。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但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阅读文本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即便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的教学文本,多媒体动画中鲜艳的图片、可视化视频也会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提高了阅读训练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美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而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展示毁灭的视频,学生就能感受到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教师视频的演示中很自然就提升了阅读训练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训练重点。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师的预设,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朗读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体会民族团结友爱的情感,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为了阅读训练重点进行阅读训练,而不是为了多媒体的使用而使用多媒体。

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向学生推荐阅读文本。小学高年级阅读训练重点有着高年级的特定性,教师要根据高年级阅读训练重点进行综合性阅读训练。在高年级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高年级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并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教师不但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还要引导学生抓好课外阅读,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提倡教师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更是关注实现课内外衔接,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理念。但是一直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都不太重视语文学科本身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是紧抠教科书,隔绝与学生生活及实践的联系,以致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成了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而单元主题教学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开拓视野,让学生在活动中吸纳多种多样的知识,真正做到在结合生活中去体验,探究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主题单元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重视。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水平目标,根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主题为线索,对小学语文教材及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开发和重组,在教学上采用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一、建构主义: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说,“单元”是具有结构性的,“主题单元”的设计就是创设了一个共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单元学习架构,重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范围,实现教学内容、时空、方法的全面开放,引导学生在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中自我建构,使学生在多种学习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

二、整体与灵活:备课两个重要关注点

首先是整体性:教师要站在教材课文的整体编排的高度,把握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任务,综合考虑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从整体上落实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其次是教学的灵活性:教师要视学情的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地点都可以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调整。因为“主题单元”的编排是弹性的,它鼓励教师根据学情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让学生在广阔、多维的空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三、综合、比较、升华:教学实施的三项措施

1.综合。综合,在这里是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强调跨领域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自主合作学习,注重探索和研究。如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版块“诗海拾贝”中,安排了6首诗歌阅读材料,在主题生成课中,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对六首诗进行粗略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炼,生成活动主题,如走进诗歌的世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解主题,如:各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中国古诗的历史文化、中国各代的著名诗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学习主题,组成活动小组。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学生就要着手制订活动方案,自主制订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活动步骤、活动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活动交流汇报的形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去收搜集积累活动材料,并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互相展示成果,互相启发探究,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和成果形成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共同发现问题,提出下阶段活动措施。最后是进行汇报与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综合性多元评价。

2.比较法。把同一单元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赏和辨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受到更深刻的情感熏陶。

首先是同一主题单元中同一作家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的对比教学,如老舍的《猫》和《母鸡》。《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恼恨到喜爱、敬佩,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其次是同一单元主题中不同作家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的迁移教学。如讲都是描写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首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这篇论文中白鹅的基本特点,思考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白公鹅》这篇文章进行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在表达、行文、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单元内主题升华法。主题升华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如以六上第二单元一组围绕“热爱祖国”组。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热爱祖国”的内涵。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涵的情感内涵。如首先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重引导:《中华少年》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体会中华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怀念母亲》可通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彩色的翅膀》让学生感受海岛战士建设海岛、扎根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詹天佑》激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的情怀。接着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交流会,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从浅层感知到关注体验,再到深层感悟,逐步实现感情的升华。因为感情的产生,是需要环境和过程的,特别是爱国主要的情感,现代学生已经远离战争年代,很难从简单的文字和描述中去激发真正的爱国情感,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感情的激发与升华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主题升华的方式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单元主题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且在实践中证明,这种方法也是有显著效果的,特别是它把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文为单位,用大语文教学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更关键的是有利于知识体系与框架的建立等,这些理念与方法,对于浮躁的现代社会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更关键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摒弃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絮说,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落实从唤起需求到互动交流再到生成体验的主动性学习模式。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唤起学生需求,让他们主动通过交流和体验去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唤起需求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只要我们能合理开发,就能唤起认知需求的潜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整合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如此方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有效驱动孩子们去积极主动地认知和探索。这里联系一线教学实践讨论两点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法:

1.以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认知初期的小学生,我们应该通过趣味教学来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来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实际上,现行教材也收录了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一年级的《小壁虎借尾巴》《司马光》和《称象》;三年级的《孔子拜师》《陶罐和铁罐》等就是立足学生认知初期,选用了有趣的故事来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乐于阅读,有了阅读的积累,语文认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以用驱动

常言道:学以致用。语文是最切近生活交流的科目,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乐于学语文,我们可以以用来驱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语文的用途,促使其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比如,人教版新教材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和“小笔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踏青,顺着学生的认知让大家说一说踏青的所见所闻,然后转换成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设置以用为驱,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让孩子们完善语言组合,生成口语和表达技能。

二、互动交流

交流是拓展认知的必由之路。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你一个观点,我一个观点,相互交换就每人两个观点。”其实,学习也需要在这种互动中交流扩散,让学生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话,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全面了。

实际上,课堂教学不止是教材知识传递和监督学习的过程,还是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善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笔者就提示学生筛选经典状景句子,然后讨论认知修辞手法:(1)几百里练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2)几百里练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学生经过对比、交流和讨论,认识到(1)句运用了比喻,能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就强化了对比喻句的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生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知识相互碰撞,生成创新思维和能力发散的火花,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三、体验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耳提面命、搞理论灌输的桎梏,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大家感悟、体验和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是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从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这样让学生通过探索开放问题,体验知识生成,从而产生深刻印象,使课堂从说教场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展示自我和合作创新的平台。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能创造激活学生的适宜的平台,我们就能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迁移知识。例如,针对孩子们比较容易混淆的字词,即便到了高年级依旧困扰着许多同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来完善形象认知,比如,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黑得看不见眼睛了;针对“喝、渴”的区别,孩子们这样说:“喝水”离不开口,因此带口字旁;“渴”是特别想喝水,只是想还没有张开嘴巴,所以不用口只用三点水来表示水就可以了。可见,只要我们敢于放手,孩子们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就会很有创造力,对提升认知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点评及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除了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鼓励性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反思弥补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缺失及知识漏洞。

比如,写作课上,刘××用“饱经风霜”来写一位老奶奶的脸,这样恰当的用词我们就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不但肯定了刘××的词汇积累,更激活了全班学生积累词汇的热潮,有效促进教学效率,让课堂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方法的改进

1.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识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教师毕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细无巨细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通过严格的要求来保证学生吸收技能,掌握技能。而与此相应的课堂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采用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足够透彻,语言的讲解是否足够清晰,课堂上关注的是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这就应试教育背景下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基此形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化。

2.新型教学方法走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单一性人才向向多元人才转变,发生在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开始建立学生主体课堂,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知识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中借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多元方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交流碰撞,借助同伴公共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负责任务的分配和疑难问题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为5-10分钟左右。

3.新型教学方法常规化出现问题

新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在公开课、赛讲课和观摩课等课堂中才使用新型教学方法,而在常规课程中教师仍然愿意采用讲授制教学法,掌握课堂内容的进程;或者即使在常规课程中使用了新型教学方法,也出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教师给予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却不对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的结果也不予关注,在讨论结束后直接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指定特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展示,没有组间的互动交流。

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工作学习的需求和自己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具备知识的查找、筛选、辨别、运用的能力,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小学语文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零散的、散乱的,需要学生在网络中不断筛选和提高,这个能力是教师系统的语言教不会的,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群文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下选择文本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会有过程性解读,学生能力会得到发展。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的首要环节是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以教材为核心设计群文阅读主题,原则是既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例如,在《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道拉萨去》的一单元学习中,核心思想关注的是边疆地区的建设,但是这些文本相对来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建设美丽的边疆”的议题,并推荐文本《新疆高铁的建设》、《川藏公路的修建》以及《边疆旅游区的开发》等,这样就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展开更广泛的学习。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不是选择后就没事了,而是要能够进行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综合成长。

2.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

群文阅读是学生基于学习兴趣的一种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自主阅读文本只能够掌握本文表面的内容,没有对文本结构和文本核心思想的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小组共性的认识,解决阅读中的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例如,在“建设美丽边疆”的群文阅读课堂分析中,教师以文本为顺序,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分享了高铁、公路在边疆、高原地区修建的困难,这些交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这些交通运输过什么东西等等,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化。

3.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展,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是无法解决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需要学生以教材为核心展开更加广泛的阅读和自主学习,形成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整合。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群文阅读的主题具有不断地扩展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的扩展,在课下展开更加广泛的发展。例如,在“建设美丽的边疆”课堂群文阅读学习后,教师将此扩展为“离不开的边疆”,引导学生选择文本认识边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在国家防卫、资源分享、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权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新型教学方式非常规化的问题。在群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够真真领会语文教学的真谛,出现了教学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1.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对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认真听讲。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听不出条理和重点,不能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闪光点;而在说的方面,很多教师语言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激情,常常表现为课堂上的表达语言干瘪,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对课文的分析,讲的生硬而没有条理;在读的方面同样能力较差的特点,原因是课下没有很好的去阅读一些文章;写的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书写的能力越来越差,也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很多教师不花费时间在写作上,只需要从网上百度以下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稿子,因此不能在写作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无法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2)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懒于读书和做科研,知识不更新,储备偏少,基本属于吃老本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目前从多数语文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文艺理论学、语言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和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虽然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但是由于众多的客观原因,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好反映出当下教育界的状态。需要教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阅读课、实践课改成了习题课,课下布置数不清的作业,课堂则根据标准答案讲各种各样的题目,使得学生接受不到素质教育的内容[1]。

(2)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语文课形式为班会主题课或者才艺展示课,老师放权给学生自由的组织节目,或唱或跳,或说相声或演小品,表面是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自身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针对前面介绍的各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对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作文教学,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2]:

1.教师要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深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要讲究举一反三,以篇达类,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充足,根据作者、文体和主题思想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培训。针对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应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结构,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实践为主的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观摩教学、展览实习基地的教改成果,假期的时间参加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返校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道理,抓住教授内容的关键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现事物的奥秘。

三、小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