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受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师道和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的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内外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后的三十年间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困扰,教师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加上高中政治本身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导致高中学生对政治课普遍出现厌学和后劲不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将“生本教育”理论渗透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并对实践该理论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
一、本文对“生本教育”理论内涵的界定
与“师本教育”不同,“生本教育”是为学生设计的,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纲,其他各项事业为目,纲举目张。借鉴到教育事业,笔者认为,生本教育即“以生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了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共享发展成果。实践“生本教育”理论要求教学突出学生、突出合作、突出探究,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教育本质所在。
二、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本教育”理论的教学策略
根据对实践“生本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界定,笔者提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1.突出学生。“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即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需求、捕捉学生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如笔者在讲解“我国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发现其他学生都在积极发言讨论,只有一位学生没有举手并且把头埋得很低,注意到这就把该学生叫起来询问他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否了解,他直接就回答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接着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发言,反而低头呢?”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很诧异,学生说“我没有勇气回答!”接着笔者鼓励这位学生和其他和他一样没有勇气、内向的学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课堂积极发言锻炼自己的胆识,如果能这样做,则一定能慢慢消除胆怯心理,“获得一个精彩的人生”。针对课堂上举手发言环节发现的这一问题,笔者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记录,并且小组组长由平时不爱发言、内向的学生担当,这样突出学生的教学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
2.突出合作。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罗列知识点,串讲课本内容,导致学生认为课堂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为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合作,即要发扬“自由民主的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摒弃过去“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神话”,敢于坐下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教师本身也是学习者,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营造“师生平等,合作对话”的课堂学习气氛。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举手发言,列举生活和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并提出自己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看法。此过程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做出记录,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做出记录,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此过程教师也要参与讨论,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和想法给出点评,肯定其积极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学生交流,例如教师提出“在学校环境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样一个专题,并将学生以分组形式制作宣传画或宣传视频或班级演讲会的形式,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合作空间,体验高中政治课程的乐趣,进而提高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效率。
3.突出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素以“枯燥”著称,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轻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为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探究,即要按照“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要求,尽可能精简教学基础知识,而腾出一定课时和一定精力安排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做中学”的探究精神,注重教学设计探究氛围的营造,结合教材内外知识,给学生探究的时空和思考、创造的机会。
创设探究情境。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问题设疑、角色模拟、热点引趣、声像图文等手段创设探究情境。如在教学哲学原理“事物时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蝴蝶效应”的声像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的美丽的同时,感受到蝴蝶翅膀的扇动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万事万物皆联系的哲学原理。
4.拓展课堂。拓展课堂即要结合教材内外知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为学生探究提供广阔的平台。如在教学“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时,在课堂对基本教学内容的教授结束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社区里的有关公平和效率的生活小事和相关资料,并留出一定课时举行“效率重要还是公平重要”的主题辩论赛,给学生积极探究的平台。教师还可以将高中政治课堂延伸到网络、微博、QQ群等平台,针对某一政治热点问题,如“事件”,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使得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理论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发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探索完成和实践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今后的课堂和课外教学中不断“上下而求之”,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关键。因此要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明确题目的立意。
1 审范围
搞清楚问题要用哪部分知识来回答,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如果是哲学常识,是用辨让法,唯物论、认识论还是人生观等。例如:“好又快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让法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如果审清范围,那就明白此题是考招学常识,运用辩让法中联系的观点,导发展观是矛盾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析了。
2 审主体
要明白答题的角度也就是搞清楚问题的录当中是谁?例如:结合材料谈谈我用企业如何更好的“走出去”该题中的主体是企业,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那就必须联系第三课企业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3 审设问
搞清楚问题的指向,我们通常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样的设问。一般要枞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的设问一般要从原因、意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怎么样的设问一般要从解决的办法、措施、启示的角度分析。
二、 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材料加以推敲,做到书题结合,将试题中的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题意,确立论据(即书中的观点、推理)信息与书本知识对比交流可认在阅读问题把握,设问方向明确答题的范围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需要运用书本知识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三、 规范组织答案的步骤
1 先归纳题目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2 请清楚有关理论的观点,即请清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
3 运用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即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切忌只有理论不结合材料分析。
4 可联系重大时事,例如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29-01
在高中政治课上应用案例法,指教师通过选取与授课内容相符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一环。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选择案例要遵循典型性、冲突性、适切性与自主性的原则。
一、典型性——化抽象为直观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教师计划教学的知识点在案例中要有所体现,通过分析案例,能够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概念等,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南通河道污染》
(1)2009年夏,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条河上突然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8公里,一路浩浩荡荡,致使浮尸(鱼虾蟹)千里。
(2)2010年夏,南通市人民医院统计,该河道所在镇的肿瘤患者的收治率居全市之首,并占全市总入院患者的一成以上。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笔者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让学生感知两个小案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具体化,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快使学生理解了相关内容。
二、冲突性——让学生在“两难”中领悟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探究欲望的具有冲突性的案例,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进而对相关的政治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时,笔者选用了以下案例。
2008年,夏水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贸学院录取。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读大学的高额费用成了夏水娟一家人的心病。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夏水娟感到很彷徨。
读大学就能实现人生理想,不上大学就会前途无望,这是一般中学生的简单思维方式。笔者之所以选择上述案例,是因为它能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两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冲突。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讨论,并将话题引申至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读大学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读大学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是谁、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了什么。
三、适切性——让学生感觉政治就在身边
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与教材意图,更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时代特色,为中学生所乐意接受。因此,选择案例要讲求适切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感到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离自己并不遥远。例如,教学“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以下案例。
小明是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父母及小明本人是这样评价小明的:
(1)老师认为:“这个学生目中无人,不太服管教。”
(2)父母认为:“我的孩子爱学习,聪明能干,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小明认为:“我就是我,别人的观点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为什么父母和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呢?”
这个案例反映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现状和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因此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自主性——化被动练习为主动探究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使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笔者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注重探索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特点是紧扣社会生活。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紧扣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通过生命教育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展开生命教育,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珍惜生命。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这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根据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圣和可贵。生命是在几亿分之一的偶然机会中诞生的,所以人应怀着感恩之心来对待生命。同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那么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树立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最大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开展关于如何经营人生,为人生目标奋斗的生命教育。如在教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是有运动规律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规律,学会挖掘生命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个对生命有责任感的人。
二、借用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它们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部分名言警句蕴藏着先人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所以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读这些名言警句,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震撼。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哲学课上有效利用这些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不仅能充实哲学课上的生命教育资源,也能达到提升生命教育高度的效果。如在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讲述“生与死”这对矛盾,并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还可以借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柏拉图“人没有思想,如同形尸走肉”等来向学生讲述如何辩证看待生命中的安乐与忧患、生与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与死,以及生命的脆弱、有限和无常,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意识到,身体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需要。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开展方式。教师还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来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师可以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走曲折道路的信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的品质。这也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一种很好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G63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内容,分布在四本教材中,即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由于政治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理论性、抽象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依靠硬性的死记硬背来记忆或理解这些内容,不科学也不现实。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一、“点、线、面”思维的概念
“点、线、面”思维是一种既具单向性又具全面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其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点、线、面”思维是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和步骤,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方法从形象思维的点、线、面开始,经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深化,使该方法的运用者将知识内化。
所谓“点”就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这部分包括的“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所谓“线”是指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逻辑贯穿起来的线索。仍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企业与劳动者”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要理解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必须将其放入到经济环境之中,而经济本身又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有哪些,是怎样形成了”就是学习和贯穿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所谓“面”是知识的范围。“点”分散于各自独立的章节,由“点”带动对某个课题的系统论述,这又组成了“线”。就是这样,“点”形成“线”,诸多“点”与“线”逐步构成“面”,最后“面”与“面”构成一个整体。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教材探索,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索进行组合,形成知识框架,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面”。
二、点线面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政治教材课与课的遵循相应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整体。把“点、线、面”思维运用到高中政治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的思维学习方法
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点”,每个“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点”,共同组成政治高考200多个考点,这种多数以概念呈现的知识“点”是高中政治的基础。在运用“点”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寻找、联系整合和对比区分和理解诸知识点。首先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寻找“点”。联系教材内部逻辑结构、联系课程标准、联系考纲等进行相应的“点”的捕捉。其次是用联系的观点整合“点”。通俗地讲,就是要把点串起来。使学生对点的掌握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前后呼应的灵活的。如《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进行整合。第三、最后是用比对的方法区分“点”。很多基础概念存在相似性,这需要我们对这些“点”进行归纳、比对,并加以区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价格”这一组概念,其中“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衡量的是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的多少,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线”的思维学习方法
“线”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运用,要从逻辑思路、呈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要注重“线”的逻辑思路,就要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中,找出“点”与“点”的逻辑关系,学会理清线索。如《生活与哲学》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q证关系”时,虽然重点是在理解好两者的关系,但切忌将必须作为铺垫的一些基本内容草率带过,如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最后强调重点,才能使学生从总脉络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注重“线”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图表形式等把内在“线”的逻辑表述出来。
3.“面”的思维学习方法
“面”是“点、线”的进一步,“面”的构建,是高中政冶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带有很强的归纳性。对各个章节、模块的学习,最后均需要呈现在“面”上即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掌握和对各知识点的准确综合运用。要处理好“面”的问题,要注意两点:一、用“面”的思维搭建框架。教材中的各单元、各模块,“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点”与“线”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点”“线”均不能脱离“面”的范围。二、用“面”的思维进行内容填充。遵循课-章-单元-模块的思路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明确其所在的“面”。
三、“点、线、面”思维在政治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学习《经济生活》,先定一个“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及至《政治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由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对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裨益。除此之外,长期运用“点线面”思维,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论点,举一反三的发散能力。
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均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更要有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既可以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在西方的中学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很好地借鉴到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实际精选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坚实有力的铺垫。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选用需要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坚持以服务课堂知识为主,启发性和导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情班情,来进行科学选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选择那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和符合学生社会认知、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案例,来为学生预留出知识构建和思考的空间,体现出课堂教法的启发性与导学性特点。
在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抛出都要求能快速地构建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构建、情境认知、情境反馈最后达到情境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因思想触动而启发,因认知升华而导学。所以,案例选取的视角和问题导入越能诱人深思,就越能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就越能让学生产生情境共鸣,教学效果就越好。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由于不够科学谨慎,案例要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有的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化复述,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的内涵在于启发和导学,所以我们要在立足于课程知识,通过具体、翔实、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的呈现,使学生快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与情境共鸣。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张力、重认知感知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导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案例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升华学科知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为主,客观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原则
案例选用可以在电视新闻、报纸期刊、网络媒体、学生生活中遴选能够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思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客观、真实、趣味的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有话说,说出的话有深度,才能更真切地结合理论知识深化理解。教师切忌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捏造一些事件或呈现网络中一些没有依据的事件作为案例素材,或者选用庸俗、反面、血腥、极端、腐朽的案例素材,因为这样的素材虽然能在一定意义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会误导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真实看法,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理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客观真实性和趣味性,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案例的选用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管新课标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融合,但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概念还是显得抽象,特别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讲解更需要用一些具体、思辨、趣味的案例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因此,在案例的选取上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突出趣味性就显得更为必要。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选用的案例呈现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如文字的、数据的、图表的、影像的等等,特别是影像资料兼具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可以选用电影电视片段、纪录片、采访、动画等多种呈现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参与,其趣味性更加突出。
三、坚持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时代性和方向性结合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要紧跟时政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彰显时代精神,紧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释放、传递社会正能量。案例应彰显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贴近当代高中生的思想和认识重塑实际。比如,党的“十”提出的反腐、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生态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光盘行动、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富有时代气息、彰显时展主题的素材,不光能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还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还能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学生鲜活地理解课本知识。对政治课而言,这些鲜活的、时效性突出的案例更加真实,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是一项讲原则、讲技巧、讲艺术的系统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案例选用时,将启发性与导学性、客观性与趣味性、时代性和方向性这几个原则联系起来,系统运用,科学遴选,巧妙呈现在课堂环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情趣。“感人心者,近乎于情”,案例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开放交互的教学平台,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彰显思想政治课的育人魅力,传递、释放思想政治课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祥得.案例教学法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一、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调节人类活动的基础性规范,是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接受的社会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基本职能: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维持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确保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社会公德突出的社会作用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障公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相互交往的正常进行。同时,社会公德还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此外,社会公德也是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基础。高中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3《文化生活》两个模块中。例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反对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相悖的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显富摆阔的奢侈浪费,杜绝浪费。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工具”,在谈及银行信用卡时,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再如,《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公民对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在法治社会,法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并且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言必循法律、行必遵法律。高中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强,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必须切实增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高中生增强法律观念,不参与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三、民主意识教育
公民民主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公民对国家民主政治、民利、民主法制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以及出于对自己所处地位和民主作用的看法,而对国家与社会事务参与的愿望和程度。对高中生进行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民主意识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公民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民主主体意识、民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等方面。
公民民主意识集中体现在必修2《政治生活》模块中。如“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这一票投给谁”,培养学生的民主主体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通过对“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利,既能提高中学生维护民利的积极意识,还能增强高中生自觉履行义务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查所在社区的问题,制订监督方案,从而培养高中生未来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力。
四、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能够改善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失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43-02
之所以称其为高效课堂,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受高考体制的影响,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把模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却不把培养学生的实力能量作为重点,导致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和死记硬背相关内容之上。使得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的应用教学价值逐渐丢失,这种现象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现今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营造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精心打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过去的教学理论给老师的定位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这样容易误入歧途,使师生关系僵化,变成被动的教与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会学生思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间平等对话,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师生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了,鼓励个性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似乎是在用一种观点引领和束缚人的思想呢?这不是正好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吗?”这个问题虽然提出的有些尖锐,却也同样有些道理,为了对这位学生给予启发式的教育,笔者用教材中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且为他做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比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若是每个队员只想着展示自己个人的能力,全队缺乏统一的思想,那全队的进攻就变得杂乱无章,根本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其他学生又质疑道:“难道人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使得社会变得混乱吗?个性化与主流化就不能共存吗?”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好像在看老师要怎么回应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常好,那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后就有另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笔者最后做了总结:“个性化与主流化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以哪个做为中心,我们应该是在尊重主流化的前提下提倡个性化,如果颠倒了二者的位置就变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就比如美国人的思想非常开放,但是爱国主义永远是头等位置。”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懂得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然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在争辩中解决疑惑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因为素质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政治课堂上经常得扮演组织者、设计者、顾问、朋友的角色,使得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这些都会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老师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展自主的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灵感和思维的火花的迸发,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比如,杨欣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借助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出现价格变化的消费品,例如文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之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深入讨论,努力的寻找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最后教师再纠正和完善学生的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针对性得以增强。
三、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高中生,此时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是理论性较强而内容较枯燥的课程,考虑到这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变得十分重要。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为了拉近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尽量将高中课堂教学“艺术化”,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比如,在学习《文化与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的这一框内容时,鉴于高中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讨论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不能够透彻和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若是将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再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名人事迹来促进学生加强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理解,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新知识,也可以使其更透彻的认识政治教学,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
“学生的创造态度直接取决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态度”,“获取知识的方式影响着运用知识的方式”,以上都是创新教育理论中的观点。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获取知识,这样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他们运用知识的形式和获取、应用知识的态度,无形中也培养着学生创造能力。我们从创新教育理论获得启示:人的能力来源于培养,而并不是教授,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自主学习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加入每一个“发明创造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问题被解决的全部过程。
古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去刺激他们,比如设置疑问等。钟济礼老师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征税与纳税》一课时,就巧妙的运用了疑问来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老师先抛出问题“征税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和个人是不是不公平?”这个问题的抛出马上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由于学生视角较窄,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反而居多。钟老师没有马上剖析问题,而是让学生观看《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了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这样最终可以达到凭借视频的方式先声夺人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于本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前一个课时的教学也进行了温习,并有效的承接到本次课教学内容:①税收的本质及特征,②税收的作用。
在发散环节中,学生通过对课本案例“老何的三个疑问”(①老何不缴这4万元税行不行?②缴了4万元税后,凭税票能返还吗?③能与福彩中心领导协商一下,把税率降低点?)进行了探究,以导学案为参考依据,看图分析回答问题、活学巧用、归纳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关系。学生需要借助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来回答三个层层递进问题。学生在这三个思考题的促使下,重点知识得到了巩固,理解运用得到了加深,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使得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能够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的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从而实现有效思考的目的。
在收敛环节中,对于课件“小何的犹豫”事例设计了探究思考题:“小何购物应该要发票?为什么?”此事件与每个人关联密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促进,使其有较广的参与面,贯彻了“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样能使学生会了解到发票是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的依据、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凭证,同时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购物索要发票也是公民在履行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怀,并完成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五、以名言古训展现贤哲的光辉思想
高中政治中,把《哲学》一册书与其他几册教材比较来看,他的内容编排上很有特点,教材运用了许多“名言警句”,旨在用哲学家对某一观点来具体论述所讲知识。这些论述从学习实践出发,更直观地展现哲学观点的内涵所在,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汉语言文化发展博大深厚,今天我们温习前人古训时,对古代贤人的思想常常会颇有感触。当然,把“名言警句”应用在教学中,也并不是就局限于某人在特定场合下所说的“只言片语”。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名言警句”都可以大胆拓展运用,比如意蕴独到的古典诗词、民间的古谚俗语、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等。比如不仅可以使用像《韩非子》一书里诸如“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运用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类的佳句名言,亦或是刘禹锡能够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许许多多的凝聚其思想精髓的“名言古训”应该成为高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掘的宝贵案例资源。为了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将时代内涵植入传统文化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借助他山之石o融通学科间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本学科领域中,借助“他山之石”使得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得以构筑和优化。一贯说来,高中课程里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作为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哲学》,其最初提及的重点问题当属“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苟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的观点时常在教材中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中,相应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地位和影响都给与了很详尽的描述。融汇学科间的知识,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贯通,减轻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样,政治教学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助:借助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知识,来讲述“真理的条件性”;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哲学来理解并掌握生物学“遗传变异”规律和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遗传现象。又如,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学中,关于中国近代政策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借助数学的抛物线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容量,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任课老师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地位,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得以分激发,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最终使得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得以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萌杉.浅析高中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