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实现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加迫切需要熟悉掌握并吸收利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从而为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启发诱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独自探索,重视学生们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多运用讨论、交流、问答的教学形式,不能教师一言堂;采取不断追问的指导原则上,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反对学生们对课本、教师等权威的盲从。
(二)循序渐进。儒家从孔子时代就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孟子也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他把学习过程比作流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先注满一个坑洼再注下一个,学习也是这样,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们认知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教学,按照拼音、字、词、句、句群、篇章的结构体系来逐步学习语文,不能跨越任何一步,因为学生不可能刚学会拼音和字,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还需按照结构顺序按部就班地学习。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都是不同的,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和学生们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教好学生。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亦多术”。儒家提出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而难度较小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较低的同学。另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帮互助,尤其是提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三) “长善救失”。儒家在长期的教育中发现学生存在“四失”的现象,即在学习中出现贪多反而学得不扎实,片面专精,浮躁怠慢和畏难不前的情况,学生的心理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心理以及需求、兴趣等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心理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三、教学相长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启发,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状况。儒家思想认为学生具有超过老师的可能性,老师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或答疑解惑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鉴于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践行,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高考试题的变革与课程标准的渗透,注重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人们为“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拍手叫好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在千年前中国儒学的鼻祖孔子老先生就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说法,就是说对待学生不能像对待一个普通的器皿一样无节制地进行灌溉,而应当切实理解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规律等因素,进而“因材施教”或许在当时孔子的心目中,早已有了一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理想构思了吧。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风尘,我们在当前课改之际,似乎依稀能够听到孔老先生对于当今教育的指导与颔笑。本文笔者就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孔子思想的运用与渗透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使得孔子的思想精髓能够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给我们高中语文的课堂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建议:要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具体来讲,所谓开放,就是要全体师生的学习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薄薄的基本教材,而应当走入广阔的生活空间,建立“大语文”的教学概念,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从语文的角度来阐述生活的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就是要打开语文的大门,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文本,注重课堂上与其他中学学科的知识整合、渗透、穿插,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笔者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篇文章时,被其创设的神情气氛所深深感动,觉得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不能很好地诠释坡先生对于亲人的思念,教师多么巧妙的课堂设计都无法再现词中深情款款的氛围,于是便在课堂上播放了王菲的同名歌曲《但愿人长久》,如泣如诉的曲调缓缓而来,王菲独特深浓的嗓音将苏轼的那种“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意境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教室里虽然没有了热闹的小组讨论,可是从同学们几要落泪的神情与投入的状态来看,他们一定看到了那位长袂飘飘的老者对酒当歌,举杯邀月的情景,一定想到了家中的父母兄弟,无需教师多言,本词的主题思想与写作特色便跃然纸上,全体师生一起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二、师生平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在人格上与教学过程中地位平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就在教学中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联系孔子的师生平等思想,我觉得,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奉献上一颗无私的心。首先,热爱学生,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一视同仁所有学生,理解、信任、宽容、善待他们,不偏优嫌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给他们以足够的尊敬和信赖。其次,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实践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流互动,交流思想。再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前人。
三、有教无类
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有教无类”的思想,现代还没有被完全实践。社会方面,主要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穷富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继续教育机会不公平等问题。教师方面,部分教师优差生区别对待,对待学生带有功利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咀嚼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师德要求。我认为,在社会还不能够给予人们绝对平等的教育机会的时候,我们能给以学生的是为师者如孔子般博大的胸怀、良好的职业道德、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态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儒学主张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注重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括起来就是“仁”,是多种美德的总称。所以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和发掘,去继承和发扬。莘莘学子,性格各异,所以必须结合儒家德育的同时考虑当下的因素,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教育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1.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3.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的内涵
1.敬养父母。如果依照儒家孝道去做,不仅可改变人的种种坏作风,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而且可改善社会风气,人人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就不会做出不孝的行为或犯罪的活动来危害社会、家庭和父母。人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因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并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带到政治上,就是参政了,这便是从家庭道德的孝道而推及国家政治的政道。
2.义利和合。儒教所说的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启示现代人不要见利忘义,,图财害命。这时的“义”就是道德良心,而以私利损公利者,各类害人者(如贩,投毒药)等,都是丧失天理良心者。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使其有谋利的积极性,并由谋私利而推及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3.诚信守正。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
三、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1.精心选择国学读本
《论语》《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是研究孔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对于中学生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很好的读本。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2.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循序渐进
儒学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不少大儒对儒家思想不断补充加以完善,不要期望孩子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儒家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见其明显效果而操之过急。
下面,我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教学的几点体会:
1精心的备课
小学语文课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个事例来树立一个中心观点。因此,紧扣课文中心内容,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乐学”环节,课文表达的中心内容更明确,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如教学跟时间有关的这类课文时,强调做事拖拉磨蹭,结果上学迟到;而起床后抓紧时间做事,就按时到了学校。为了深化正面形象,我特意安排两位学生来表演小品“抓紧时间的乐乐”,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闹钟响了,乐乐抓紧时间穿好衣服,紧接着刷牙洗脸,然后看早饭还没做好,就先去做早操,最终他吃完饭后按时到达了学校。这环节的安排,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制定趣味作息时间表,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抓紧时间的好孩子。
2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那么明理是重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设氛围,使课文中论述的道理、隐藏的内涵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认识。如在教学跟美有关的课文时,我结合时事,运用两张幻灯片,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用中文刻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与美丽的埃及风光进行对比,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什么是行为美”也就不言而喻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号召学生成为文明小卫士,去主动制止发生在小区内的不文明行为。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而且还能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又如教学交通安全方面的课文,我将两组录像要求同学们观看后进行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应当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结论。最后,播放一段“采访交警叔叔”的录像,并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演示、放大功能向大家介绍基本的交通标识,达到创设氛围,启迪思维,释疑解难,强化认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目的,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丰富学生知识,真正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50-01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变"尊师爱生"为"互尊互爱",学生的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教师在起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变知识、能力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体验和内化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小弗郎士,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深切体会故土沦陷、亲人离别的悲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在诗词讲解中渗透人生哲理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升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能激发人的斗志,震撼人的心灵。特别是哲理诗,还闪烁着真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含有哲理的诗词很多,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这些诗句或明快爽朗,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婉含蓄,奏出弦外之音。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真理的启示,被历代人们当作名句格言广为流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如在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词中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不仅含有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了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里梅花不与群花争春,只想把春天即将到了的喜讯报告人间,待到山花遍地盛开,她却隐在花丛中和百花一起欢笑,共享春光。这里的梅花显得俊逸、机智,风霜奈何不得,严寒使她备加精神。在这首词中,就蕴含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不可战胜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6.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等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模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追求,如迷恋网络、对影视歌球星的崇拜、求酷心理等,教师要能运用理性思维,挖掘时尚对学生性格塑造的有利之处,使学生在时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在网络问题上,引导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在追星、求酷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2-01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相对滞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难也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存在着滞后性。教师没有改变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片面的成才观、价值观,用学习成绩覆盖全面。同时,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使一些老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一些实际问题难以做出合理的讲解。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单调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联系得不够密切,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解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现象。导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回应,滞后于时展,教育内容陈旧、单薄、枯燥、乏味,很难达到期望的目标。同时,部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合,脱离实际。中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很感兴趣,但是教育中很少涉及到我国现实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
面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制约着政治教育活动的进展和授课效果,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活动中过分重视机械的“灌输式”或不联系实际的教条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基本上属于机械性和突击式记忆,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老师根据考试要求讲解重点,强调背诵。中学生也对这种教学方法习以为常,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也没有内心交流,更没有引起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忽视了对中学生真正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影响了中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仍停留在“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教学方式上。这样很难有效实现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忽视了个体发展。
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学校应该突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的教育工作来抓。在教育过程中克服重学业成绩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到实处。
第二,家庭和社会应该增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家庭是给中学生提供居息、学习、经济保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给中学生指点生活目标、传授生活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同时,我们应当在社会开展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可以采取个别访谈或组织召开专题家长会等方式,引起家庭和社会对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重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关心中学生、爱护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学生的潜能,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中学生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通过各种措施,激发中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保持中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使中学生很好地接受教育信息,并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中学生的自觉动机,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由过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满堂灌向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转变,应该主动地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交给中学生,让中学生充分参加教学活动,使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指导,被中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其次,在组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把基本知识传授给中学生。还可以采取班级讨论式、课堂辩论式、讲台演讲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再次,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调动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四)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是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中学生实际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通过参观先进的企事业单位、英雄纪念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和访问英雄模范人物、著名的科学家等,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通过对我国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治安、社会风气、思想和经济状况等问题的社会调查,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通过中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孤老院等地做好人好事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正视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及时更新观念, 抛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个教育评价体制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必然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育人观的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把高考能否上名牌、中考能否上重点作为目标,至于学生思想品德如何,价值取向怎样,他们并不关心。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也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在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第三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功利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重功利,重成绩而轻品质养成的现状。
二、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各种不同的畏难情绪,往往以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怕出安全事故,怕经费没有保障,怕领导不支持为借口,这实际上是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一节思想品德实践课,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布置实践内容,学生在课上只背诵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陶冶,意志得不到磨练。这种现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三、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教材单一,只有统编教材,没有与本地方、本学校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没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只能按统编教材照本宣科的讲空洞的理论,学生不能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教育的实效性差。许多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要作用。而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时机,没有充分整合这些德育资源。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因此,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四、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初中阶段,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心理品质教育明显不足。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又如在学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如此设问:这句话是否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存在?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回答的内容将是十分丰富的,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注重对人的教育,以思想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大学生在现代经济文明的冲击下,仍旧能够保持纯洁的本心,并接受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理念,树立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明价值观,继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相比,人文关怀理念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从尊重大学生人身性格特点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思想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文活动理念的实质意义,具有极强的实践发展价值[1]。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人文关怀理念应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再加上相关学者的有力论证,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思想教育活动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缺失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质内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对人文关怀的理论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人文关怀的理论思想具象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实现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全面落实[2]。
(二)重视大学生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改变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理念的特点,摆脱思想教育冷知识的束缚,走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成长过程的困难,防止学生困惑积郁时间过长形成心理障碍,避免学生情绪化走极端现象的发生[3]。
(三)保持人文关怀的全面性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面性,应该重新定位人文关怀的概念,改变短期的思想教育活动模式,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无限的关怀,构建更有价值的思想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的全面性。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个人素质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它充分体现了教育完全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正确、科学的教育思想,确立了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课标指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和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依据,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等多种功能。因此,教师能否制定一个恰当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对《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②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以及海与人的关系。③画出文中描述烟台的海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④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并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达,能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教学目标的正确确立。既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兼顾情意因素的培养,既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充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摆正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
二、选择恰当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教育前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
(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诱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各种方式,哪怕是几句简单中肯的课前导语,几笔简明有趣的板书,一幅引入入胜的挂图,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都能促使学生充满信心,情绪昂奋,兴趣勃勃地投入学习。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积极因素,相机激趣,努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有自觉性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的心理需求。
(2)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上敢于开诚布公地提问,自由流畅地发表见解,从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 “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拥有“点金之术”和“渔猎之技”,使其语文素养螺旋上升。如《天游峰的扫路人》可采用“紧扣文章题眼,统摄全文”法;《学会合作》可采用“把握中心句子,剖析全文”法;《烟台的海》可采用“抓准重点段落,举一反三”法……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情感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独生子女,谈及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作用。①必须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含和情感内蕴,化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具体的东西,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积极主动去感知文字,理解课文,掌握知识。②必须处理好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要多给些信任和尊重,多给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些启发和鼓励,创设一种教师殷切期望,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群体努力齐进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氛围。这样学生特别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毫无顾虑地提出心中的想问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解答自己懂得的问题,那怕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兴趣盎然地进行课堂阅读讨论。③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把知识教得活,让学生学得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便让学生在宽松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在愉悦中获得真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如教《烟台的海》一文时,由于涉及到地理等科学知识,且学生未曾亲眼目睹,距离学生实际较遥远,若光凭抽象的说教讲解,学生学得乏味,认知亦肤浅。一旦借助录相或多媒体辅以教学,学生情绪即刻高昂起来。他们边看图像资料边听讲说明边讨论交流,多种感观同时活跃起来,很直观地了解了烟台海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语也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从心理想学、乐学、学得津津有味的状态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