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特点

篇(1)

(一)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但也有研究者,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观念总结)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也进行着监督职能,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篇(2)

Abstract: accounting functions in the market economy,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market economy transition period,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accounting model has exposed a lot of defects.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istence of such defects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erefor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arching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new period accounting.Keywords: accounting functions;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ccounting functions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绪论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治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标。

1会计基本职能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1.1会计的基本职能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职能,主要是利用货币形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综合地记录、计算、加工整理、汇总并提供和输出会计信息的过程。

它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记录和计算产生历史信息资料,从而满足企业以及信息需求者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求,为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会计监督的核心是通过干预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并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控制,以促使经济活动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以保证其合法、合理、真实和有效,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构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1.2 会计基本职能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会计人员普遍得到了单位的重视,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相关的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财务管理人员已经走在了前列,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时,也应当注意到,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应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考虑内部控制成本,当控制成本过高,或者阻碍企业发展时,就要能够重新考虑制度的设计。

2 会计基本职能发挥的现状

2.1发挥会计核算职能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所有制和供给制经营,企业是政府的附庸,《会计法》原只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作了一般要求,有欠明确具体,不便于操作。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核算是基础。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特别分设会计核算和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又设第二、三两章作出具体规定。

首先,对单位提出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各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见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见第十三条)。 其次,会计核算内容充实,要求具体。

2.2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2.2.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财政部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但是由于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并忽视学习,有意违纪等原因,使得许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有些单位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有违规操作现象;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一些企业不遵守财务制度与财务纪律,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一些企业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使用混乱、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时有发生。2.2.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

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整体系统。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检查、考核体制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2.2.3会计监督弱化

首先,有些企业为了局部利益,甚至是为了个人利益,企业领导与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勾结,采取违纪违法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上述种种行为完全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会计监督则更无从谈起。

其次,某些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财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由于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和基本条件,时时受制于人,不得不屈就苟同,导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现象屡有发生,会计监督职能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被削弱。

第三,由于从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现行经济法规制度理解不透,忘记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能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从而从主观上导致会计监督的弱化,造成所谓“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

3造成会计基本职能的弱化的原因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监督职能日益重要。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迫切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

3.1 造成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在现实工作中,会计监督职能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3.1.1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强调会计应为国家服务,这一体制曾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滞后状态使会计监督的措施无法施展,从而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现行《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以双重身份执行会计监督,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这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会计人员左右为难,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消弱其监督职能。

3.1.2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行使其职能的,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效果必然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会计受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乏力的影响。社会监督体系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监督而忽略了平行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致使会计监督由层层领导决定,会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会计法规立法不具体、执法不严是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一方面,会计机构负责人是由厂长经理聘任、解聘及决定报酬,因此,造成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有错误认识,使会计难以正常发挥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实施会计监督运行机制,会计监督便成了纸上谈兵。

3.2市场经济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影响

市场经济以市场自发调节为其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职能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是,市场经济对会计监督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疑都是会计工作必须正视和予以回答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原因有三方面:

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法制经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呼唤着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之一就是管理方式间接化和管理手段法制化。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边界,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都必须依靠法律而得以协调,各种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必须以法律的最终实现为条件。由此,会计发挥其监督职能,对于防止和避免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经济活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以取得盈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这是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共同性,体现在经济活动中。会计工作必须发挥其监督职能,促进经济活动的规范化运作。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要求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趋于多元化,多种经营实体协调发展,各种经营方式综合运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严格的会计监督来规范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从而为社会经济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

可见,会计监督职能是否得以发挥,发挥如何,要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高效性,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也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将对会计监督职能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了会计监督的难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行为“变通”手法多样,造成会计监督困难。一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对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的界定更加困难;其次,由于就体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各项配套建设一时还难以一步到位,跟不上体制转换的步伐,给少数“投机者”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会计监督难度增大。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会计监督面临新的冲击。表现在:一是市场价格逐步放开,商品交易过程更加复杂,财会部门难以准确掌握物资采购情况;二是市场上发票管理混乱。买少开多,开假发票甚至不开票,以收据代替发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发票失真,加大了会计监督的难度。

4 强化会计基本职能的建议

4.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需要。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为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服务。督促会计人员从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起直接作用。保证核算的规范和指标可比,优化会计核算职能。

其次,在精度上,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尚待改善。培养高尖端的会计人才,更好地实现会计核算职能。

再次,从世界范围看,对国际会计准则借鉴不够。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这也是我们优化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要求。 4.2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确认、业绩考核、职权规范、人员任免和报酬统筹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企业的经营者实施监督,扭转财务人员听命于单位领导和经营者的现状,通过改革财会人员的任免机制,将由各单位领导和经营者任免改由政府部门任免,这就产生了会计委派制。目前,会计委派制还没有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仅仅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企业进行了应用。

4.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学习是工作之本,尤其是经济发展迅速,要求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走在前列,这强调了会计人员学习的重要性。从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广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各项素质。只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了,会计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另外,还应该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使会计人员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可以应付各种复杂问题。

4.4在企业中强化会计基本职能

企业除了具备国家发行的企业内部监督的规章制度外,还应该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内部监督方法和途径,既有效的实施了监控又节约了监督成本。

国家发行的内部监督规章制度需要中小企业无条件的接受执行。因此国家发行的内部监督制度考虑的是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状况,企业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

内部监督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最终作用就是为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提供保障,只有拥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企业才能做好规划和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4.5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内部监督考核评比制度

篇(3)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篇(4)

一、对会计控制职能的分析

会计职能,指会计系统的职责和功能,是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能力。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会计思想之后,会计学界对会计的职能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得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从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角度对会计职能进行了阐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根本职能,这一点在理论界鲜有争议,争议较大的是会计的控制职能。

葛家树、阎达五等我国会计学界名家均表达了对会计具有控制职能的支持,声称会计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公认的”。戴德明则将会计过程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但这并不能掩盖依旧存在的争议,即如何理解会计的控制基本职能。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对“会计”内容的理解不一致所致。孔庆林教授认为,如果将其理解为“财务会计”,能够实现会计核算基本职能,而能否实现企业的控制职能则有待商榷,争论自然无法避免;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包含管理会计、责任会计等在内的大会计学科体系,争论的必要性也就大大减弱了。另一个原因则是会计的控制职能在实践当中难以发挥其理论上的功效,本文主要对控制职能在实践当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二、会计控制职能与会计环境的关系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依赖和依存的客观环境,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客观环境是一般是既定的,而主观环境通过规划和执行是能够得到改善,其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结构内部各部分的客观状况。阻碍会计效能得以发挥的,正是企业不良的会计环境。勿庸质疑,会计所处的环境对会计目标的确定和会计模式的选择是有重大影响的,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也自然存在。客观和主观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会计职能必然也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企业最基本的职能是核算和反映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建立反映职能的基础之上。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会计环境相融合,扩展派生出其他衍生职能,控制职能即是如此。在所有的企业中,会计控制职能均发挥一定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控制的强度和范围有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企业差异化的会计环境。由于会计核算有完整、连续和系统的特点,使得会计在企业管理当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安托尼把公司中的控制划分为“业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二种,其中又将会计控制纳入管理控制之列。会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就如人身体中的神经链条一般,无所不在,且自成系统。企业的管理者欲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只要抓住了会计这条主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够促进会计职能的实现,而在我国企业当中,会计的控制职能难以发挥,也与会计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是企业会计信息流动滞后,信息流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较长,令核算得出的数据难以及时输出,会计信息大打折扣,企业也错失控制的最佳时机。二是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建制多不完善。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混乱,权责不明、权力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缺乏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致使决策者难以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另外企业会计系统内部通过数据核算来实现会计的反映职

能,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在会计系统内部不能直接实现,还需外在的反馈机制,即企业的决策机制方可实现。

三、改善信息管理平台,重置企业组织架构

(一)会计的控制职能得以发挥,其基础是会计信息的及时流通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很难有动力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革新,造成了绝大多数企业在早期普遍对如何在本组织内实施信息化缺少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集成困难、信息孤岛等问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而更多的原因就是缺乏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今天各种企业内的应用技术和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已经确定无疑,企业如果还不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会计信息的现代化处理,从而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意义。

(二)企业组织架构建设,是会计控制职能发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的信息化与组织框架构建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和企业效率的提升。企业进行组织架构重建时,必须关切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信息化背景下赋予会计的特殊控制职能,我们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财务部由于其完整、连续和系统的特点,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之中。各部门的财务处均为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端,对经济业务及事项进行记录和核算,并及时传递到财务部,财务部是信息处理终端,对来自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对比,进行评价并得出相关决策意见。财务部将分析结果一方面传递给总经理,使总经理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总体把握,以便随时对企业进行调控;另一方面信息回馈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通过信息分析结果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双向传送机制,使企业可以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宏观和微观的双层次调控。

此系统实现了对企业信息财务数据化,同时,财务部门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实现了闭合。通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辅助,财务信息在整个财务系统之中实现了实时、顺畅的流通,管理者通过财务信息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实现了即时监控,企业的运行效率大大加强,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更易实现既定目标;外部环境震荡时,强化的控制能力使企业更容易调整掉头,从而实现企业利润在既定环境中的最大化。

四、就会计职能发挥的几点建议

海尔公司信息系统和企业价值链管理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是信息化的典范。但其系统成本巨大,一般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信息系统的应用只能处于相对简单和粗糙的程度。为弥补企业在硬件方面的缺憾,有以下几种措施,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促使企业管理控制方面更上一层:第一,信息实现及时共享。会计控制职能的基础在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共享。只有在信息及时反映到相关责任人的情况下,会计控制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得到执行;否则,会计信息流通缺乏及时性,即使再有用和重要的信息,也只能沦为“事后诸葛”。第二,充分放权,实现即时控制。信息的快速流通,及时达到相关责任人,只有在充分授权时,才能对突发经济事项进行及时控制。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输出值不断进行调节和纠偏,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第三,提高企业业务单元的知识与技能。业务单元的划分是管理控制水平提升的基础,也是管理权力下放的前提。企业着力培养企业单元的知识技能,可以加强业务单元对日常经济事物的控制力度,使相关财务指标的输出能够与预算相契合。第四,完善企业奖惩机制。完善的奖惩制度能够使企业运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企业内部能够达到目标的业务单元得到奖励,会以更大的动力发扬先进性;而落后的单元则因为受到惩罚,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朝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洪飞.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

2、白金.关于会计职能的一些新思考[J].财税科技,2006(S4).

3、商思争.试论会计记录的控制职能[J].财会月刊,2010(9).

篇(5)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 “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篇(6)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一、引言

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历史进程和会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会计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人类社会解决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记录,使之形成客观的数据,保持生产关系间的信任程度,所以会计本身既是信息承载系统也是信息的管理系统。

二、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会计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会计实践活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且会计实践的过程就是会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技术不断改进,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深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然而,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出现才几百年时间,而且大家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无论任何事物,只有清楚了它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会计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协调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会计的本质也在稳定状态下不断进化,从会计实践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会计是一种对生产结果和财产所属关系的记录,这个过程是一种简单的本质表现;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账目,用文字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记录,形成簿记;到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和现代化会计,随之出现的就是会计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框架,一些专业的会计团体也应运而生,这样会计就步入了现代化。从上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会计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并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反映,会计记录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所以对生产关系的各方来说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信任度的增强也使会计实践有了较大的发展动力,所以说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重点思考。

三、从会计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从这一角度去分析会计的本质,早期形态下的会计主要就是对剩余产品和相关的财产所属权的记录,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会计还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以统治阶级利益为重,所做的记录和监督都是在服务于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公司成为了企业的主要形式,会计的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联系紧密,互动较多,不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记录和反映,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这样一来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会计制度发展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的探究历程

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代表性较强的观点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三种。20世纪50年代的会计管理工具论把会计的本质定位于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反映与监督工具,通过会计管理来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客观的反映,所属的服务关系为会计为财务而服务,财务为财政而服务,财政为国家而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西方会计本质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另一种是“信息系统论”。其中“管理活动论”认为:人类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有会计管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定位,会计本身都具有管理职能,不仅仅是经济管理工具。而“信息系统论”把会计定位于一种信息系统,这种观点与西方观点更加接近,西方学者认为会计管理是把一般信息理论在高效经济运营方面进行应用,属于信息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会计本质是一项服务活动的观点,职能是对与经济主体相关的财务方面的信息统计,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综合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系统论认可度较高,这种理论认为会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而形成的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是核心。会计本质被定位于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断研究,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在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上有相合之处,核心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反映和监督,这样一来,会计的本质就可以定位于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的统一。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现实表现,会计通过职能的行使来进行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由于会计的职能来源于会计的本质,所以国内外专家关于会计的职能定位也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观点认为会计具有监督和反映两大职能,其中监督职能体现的是对某项事物和活动的有关环节和过程的监察、督促和管理,使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合理完成计划任务;反映是事物固有属性的一种表达,在两种事物之间产生关联时,一种事物用自身的变化去展示另一种事物所固有的特性,这是事物给予人感官上的直接印象,让人通过感官的认知产生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特性的一种定位,通常情况下这种反映都是事物最具特点的一面。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中“管理活动论”观点认为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而“信息系统论”则认为反映是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哪个职能更重要,未有定论,在实践中,通过客观的反映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没有合理的监督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所以我们认为,监督与反映同为核心,不分主次。一些学者认为会计还具有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的职能。其中预测与分析是会计反映职能的深化和分解,决策和控制是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延伸。除此之外,会计还具有连接信息与管理方面的沟通职能。

篇(8)

按基本建设的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性基本建设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基本建设的财务控制工作主要侧重于的控制工作。行政性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包括公益性建设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建筑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勘察、设计、科学研究实验、征地、拆迁、试运转、生产职工培训和建设单位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一、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现状

目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只重视会计核算,不重视财务管理。基建财务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会计工作在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只知道埋头算账,不能主动投入到资金筹集、概算、招投标、合同谈判等经济活动中,使财务只有会计核算职能,而无财务管理职能。

二、基本建设会计的两大职能

行政性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领域,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投资额度大,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建设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基本建设工作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会计的核算职能,又叫做反映职能,主要是负责基本建设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包括归集物资采购各项原料的成本与费用、各项工程建设项目的在建工程成本与费用、完工后各项工程的成本与收益等等,核算功能是基建项目会计的基本职能,贯穿于项目的始终,通过记录、计算、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的反应基建项目各工程的过程和结果,确定单位基本建设的经营状况。其次是会计的监督职能,又叫做控制职能,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企业的内控制度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监督,包括基本建设的融资控制、投标控制、原料采购监督、施工中成本控制、经营中风险控制以及完工后账款控制,通过分析会计资料、评价工程成果及时调整计划,来改善经营管理。

三、财务控制的发挥机制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贯穿于基建单位运营的始终,从投标到完工结算,其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也从头到尾影响着单位的全过程。这两种职能的发挥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事前控制

这部分工作是财务控制的基础,包括预算管理,物资的采购和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预算管理是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研究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运用会计上的方法,确定基本开发项目所需资金总额及合理估计建设期内各期资金使用计划。预算管理有助于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资金筹措的重要依据,对于确定融资方式、进行经济评价企业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基本建设的投资量大,国家财产安全面临的风险也高。在事前控制这一环节中,包含的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应通过现场调查和必要的勘探,对拟建项目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环境、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论证。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可靠性和准确性越高,企业对项目面临的风险也就越了解,企业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也更有利。可行性研究对基建单位的成本控制具有决定作用。

2、事中控制

这是基建单位财务控制关注的重点。以成本控制为例,行政性基建单位应当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划分经济责任,做到权责明确。再者,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费用风险,设立目标成本,对成本进行预先控制。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建设现场的管理工作,加强建设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好正在建设项目质量关,择优确定方案施工,并观察是否有偷工减料行为,是否使用假冒伪劣建筑材料,严格工程施工中技术变更联系单的签证管理。定期审计在建项目,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及时反馈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样堵塞了漏洞,控制了投资,降低了工程成本。

成本控制中必须重视资金支出的管理。在日常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支出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根据实际情况,确需增加支出的,必须按规定经审批后调整。基本建设项目拨付资金的多少是按照工程完工进度确定的,一般程序是:监理部门审核承包者填报的期中支付证书,根据提供的支付结单报表及其他资料,审核基本建设项目内容、数量、单价、金额等,然后由基建科(处)审核确认,并由其相关人员签字,由财务部门支付款项。

由于行政性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国家拨款等,其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实施情况越好,发生的额外费用就越少,资金利用率就越高,单位面临的资金风险、债务风险就越低,也就越有利于基建单位进行风险管理。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涉及的内部控制内容及其细小和琐碎,因此是极易被财务人员忽略的一个环节。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各种设备、材料需及时清点退库,认真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另外,应及时同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办理各种结算工作,建设单位应当对决算数据严格把关,保证其合规和完整,并于竣工验收后将建设项目的结算资料报送财政部门,进行结算。决算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按审计结论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

在事后控制中,可以对比预算和实际支出,通过对比,发现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作为进一步工作的经验,可以有效的降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是对下一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从传统的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在某些方面与财务会计有一些相通之处,但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外部关系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则是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应内部管理者的要求,对取得的财务会计资料、内部统计资料等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帮助他们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相同的,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服务的,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2.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很强

财务会计必须按照复式记账的方法,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每笔经济业务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程序,定期地编制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依据以及提供会计资料的样式和时间等都是固定的,不能因为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而发生改变。但管理会计在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时,可以使用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金额、比率、图示等;可以使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边际分析等;并且它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需要。

3.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很强

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记录和总结,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状况,不能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而管理会计它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都是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预算的编制、决策的制定,为企业管理者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提供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可见,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着眼点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他们会更加青睐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资料。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具有控制与考核的职能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的监督其实质就是对企业实践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进行考核、检查,主要是考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所制定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否相符,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预算的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对企业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一点上,其与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本质上是一致的。

2.二者的基本信息来源一致

管理会计之所以能为企业内部管理者谋划企业未来提供有效帮助,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取得很多相关资料,但其中最重要的资料还是会计核算资料,也就是财务会计通过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记录的账簿和编制的报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分支,但它们最基本的信息来源不可能也脱离不了那些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尽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管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两者的相互整合将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比较注重对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整体记录与总结;而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虽充当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会计是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在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以及分类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调节控制职能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此,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新型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扩展,其更加注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这两者之间的服务始终是围绕着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实际角度而言,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篇(10)

【关键词】安全会计确认企业计量披露

目前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性质的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冲突,安全让位”的怪现象,企业领导者对安全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办法。不过在建设科学发展观社会的今天,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在会计核算方面,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中提取1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煤炭企业应建立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制度,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具体操作时,一方面,现行的会计制度在企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其会计核算侧重于费用的核算,缺乏对安全资源,安全成本,安全效益的确认和计量,忽视了与安全相关信息的披露。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安全会计体系来对安全投资进行核算,从而可以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型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安全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以企业传统会计为基础的。安全会计遵循传统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并不要求企业在传统会计凭证及账表之外再设一套单独的会计处理程序,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置安全会计机构。

2、安全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核算和监督

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安全会计的职能应与传统会计一样。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一般认为,现代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其中,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就安全会计来说,核算职能是其首要职能。是指企业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及综合的反映,集中表现为对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监督职能是指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会计监督的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制度和客观经济规律。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使国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管理职能是安全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及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与传统会计一样,安全会计的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的具体职能。

3、安全会计的对象是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

安全会计的对象是安全会计的客体,是指企业与安全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界定安全会计核算对象时,要最大限度地揭示企业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信息。

二、安全会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会计原则是指导企业安全会计实务的规范。一般而言,传统会计的原则基本上都应予以继承,但面对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安全会计必然要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会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

安全问题不只是单个企业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社会性问题。这就要求安全会计从理论到实践,应从社会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业绩。

2、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为保证企业安全投入的数量与实施情况,企业应尽可能披露与安全有关的相关会计信息。可是有的企业可能会主动自愿地披露尽可能多的安全会计信息,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的缩减成本尤其是安全成本,尽可能在安全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这使得其不愿甚至抵制对外披露安全信息。对于前者,政府部门应给予鼓励,对于后者则需要教育与惩罚。同时,政府会计部门,安全管理等部门必须对有关安全会计披露的事项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统一企业披露安全信息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范围,以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公正的比较与评价。

3、充分揭示原则

充分揭示原则即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安全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使用者,包括有利情况及不利情况。因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有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每多知道一个相关的信息,都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增大投资把握。所以安全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力求全面,不能隐瞒任何信息。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国家所需要的发展不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把社会、经济、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人口、资源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和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强调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注重国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应当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强调人类应当学会珍惜自己,爱护自然。而职业安全和事故控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上述各个方面。

三、安全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安全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应该符合会计的会计要素。下面本文将探讨其中安全资产的确认的计量。

1、安全资产的确认

安全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承担安全责任或参加安全活动所形成的、目前拥有或控制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但是将一项资源确认为安全资产,除了需要符合安全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会计准则中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安全会计中,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加之安全活动的复杂性,产生所反映的事实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属于偏向,仍可认为其具有可靠性。

2、安全资产的计量

要对资产进行计量,首先要确定计量基础。目前,对于资产的计量基础主要有五种。一是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是以使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二是公允价值法。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根据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三是重置成本法。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等价物金额。四是可实现净值法。是以资产的售价减去销售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安全资产计量时,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视不同的资产项目而定。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专门用于安全的资产项目都是存在可交易市场的,因此,可以将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依据。但具体计量方法的运用需根据具体类别而定。

四、安全会计的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经过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即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与传统会计的处理程序一样,各安全会计要素在确认、计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借贷关系进入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其次登记进入相关的账户,最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对外披露。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的整理、加工、记录、披露,最终向信息使用者报出。鉴于此,可以看出,信息披露是安全会计核算的一个主要程序,企业只有通过信息披露程序才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有用的信息。有效的对外披露方式不但会降低企业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传统会计及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安全会计也属于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本文认为,安全会计的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表手段来进行。其一,通过单列项目利用现有的会计报表来披露。这种模式是指对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进行调整,即在其中增加新的项目,把与安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揭示,从而满足披露安全信息的需要。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安全资产、安全负债等项目;在损益表中增加安全费用、安全收益等项目等等。其二,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编制单独的安全会计报表,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通过编制独立的安全报表来披露企业的安全信息。总之,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进行反映和披露,将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严格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这种方式能够使有关安全信息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系统,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安全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安全会计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两种,其中主表为安全资产负债表及安全收益表,附表为安全成本分析表。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侯立峰、何学秋:安全投资决策优化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篇(11)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是实现会计基本职能和任务的需要

中小学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其根本任务是按照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妥善、科学地管理和使用好各项财政性资金,不断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努力为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服务。中小学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会计核算及提供会计资料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依据。会计的另一基本职能就是依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贯穿于全部会计工作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必须夯实内部会计控制这项基础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需要

内部会计控制的中心内容是建立一套经济责任制和岗位授权制。经济责任制要求做到各尽其职,忠于职守,自我努力地勤奋工作;岗位授权制则要求做到权利与义务均衡分配,岗位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建立经济责任制和岗位授权制,能在学校内部产生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管理机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防范财务漏洞,避免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损失;更能有效地防止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

3.建立健全内控会计制度是适应全面审计的需要

我国公有中小学校均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基础教育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大。就招远市来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特别是教育项目的支出,政府每年都需要进行审计,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看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如果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严密、执行严格,则错误和舞弊就不易发生,反之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造成审计的准确度偏差,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可见,在中小学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较薄弱的表现及成因

1.具体表现

内控会计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财务人员的配备不完整,职责分工没有相互牵制;银行印鉴的保管没有互相制约;在现金支付的过程中,没有相关健全的手续;在资产验收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入库、领用、保管等环节的把关。这些管理上的漏洞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资金挪用,国有资产流失。

2.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中,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相对来说机构规模较小、人员少,从上至下的工作中心是教学,与经济工作关系不大。财务工作只要做到“钱够用、不出错”就行,甚至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财会人员是由教师转行而来,仍是教师身份,而不是会计人员身份,对会计业务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多是“依葫芦画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仅限于“把账做平、把钱对上账”,认识不到该岗位的重要性,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会计工作的绩效。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制度不到位、不彻底

周围环境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认识不够,再加上财务人员本身的不足,导致学校的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现金管理、采购与付款、资产的验收与使用等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严格的职责制度,即使有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存在偏差,或根本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有些单位的财务印鉴由一人保管。

(3)经费的来源问题

中小学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日常运转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上级拨款,改善办学条件的大部分物资设备都来自于上级调拨,这是造成“重买轻管”的根本原因。因而淡化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使其在保证资产安全,提高管理效益的环节中产生很多漏洞。

三、完善健全中小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

1.努力营造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火车头,是所有内控组成要素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内控核心――人的觉悟及学校管理层对内控的要求。控制环境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人员的能力、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人事政策等。学校要营造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每个人都具有控制理念和自觉的控制态度,学校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其责任相匹配,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2.明确构建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

中小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决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采用。应按照内控制度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建立内部会计制度,并使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且合法、科学而有效。会计内控制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收款与退费、预算管理、内审制度等。

3.强化有关收费的内部控制

(1)严格审查收费项目、标准

领导审核收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物价部门制定的范围和标准,其他收费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明确收费的范围和标准,相互监督,决不能超范围和标准收取学生的费用。

(2)明确规定收款环节的分工及其职责

中小学校的收款工作岗位必须明确不能由一人办理收款业务的全过程。在收取学生费用时,学校收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规定的收据,不能混用。物价部门规定的学生收费,必须使用专用收据,没有明文规定的坚决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