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利水电工程导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水电工程导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利水电工程导论

篇(1)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系统分析

1.1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业务流程

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工程师,其质量控制流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审核合同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第二层是对该合同项目的子项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第三层次是对工序活动效果和工序活动条件进行质量控制。

1.2 系统目标分析

目前,国内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以及运用都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在质量评定和材料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大部分的质量控制信息管理需要人工处理。为了减轻工程师的工作负担,一方面代替工程师进行完整的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做出数据处理、预测、计划及控制的报告和记录。这将有利于工程系统目标的分析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1.3系统功能分析

只有获得信息系统的信息支持,才能控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因此,信息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功能:①对有关设计文件和设计修改、变更文件进行储存,管理设计文档档案;②跟踪管理承包商的施工机械设备;③管理承包商的施工人员;④建立计算机台帐,跟踪管理主要的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和设备;⑤为工程师制定质量监控计划提供依据;⑥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合力评价施工组织的设计;⑦对有关的工程质量标准进行存储,能够以此标准为依据进行质量控制;⑧对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位工程以及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评定数据进行处理,再以此数据为依据评定水利水电工程质量;⑨统计分析工程安全事故和工程质量事故,并能为多种工程事故提供统计分析报告;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分析重点工序,并进行控制图、直方图等管理图表的绘制。

根据以上功能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由十个子系统组成, 分别是:①施工承包商及施工人员控制子系统;②设计质量管理子系统;③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的子系统;④设备质量控制子系统;⑤施工机械控制子系统;⑥对施工过程的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控制的子系统;⑦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的子系统;⑧对质量进行控制计划的子系统;⑨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的子系统;⑩对工程质量出现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子系统。

2 系统组成和功能

2.1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设计必须利用优化的设计方法,统计核对承包商和合同上的相应条目,并将其层层分解,直到达到不能分解的层次,便于分析。

①施工承包商及施工人员控制子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将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职务、职责等)录入计算机内进行分类,同时,还可以将主要的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每天的到场情况及在场的施工状况进行统计和检查,通过对施工人员到场情况和施工人员的监控,对施工状况进行控制。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对施工人员和承包商的管理和数据对比,进而减少施工系统的麻烦。

②设计质量管理子系统

利用该系统可以将工程设计文件的收集、修改、变更、分档等工作交与计算机管理,可以防止人为更改,也可以防止其资料由于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丢失,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便工作人员对施工设计过程进行检测和管理。

③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的子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对材料质量方面进行的管理与控制,即对施工所用的材料,在建工程的跟踪检查测试,对现场材料的采集、检验、材料入库,以及货物检验合格数据登录、修改、查询等。利用该系统可以对材料规格进行设置和控制,从而对其进行自动控制,有利于保证其质量,降低由于材料不合格造成的工程损失。

④设备质量控制子系统

此系统主要包括对设备的装配、安装、功能等进行管理,并对其质量进行监控。主要是对设备的检验情况、设备的调试运行情况以及设备的维护进行控制。此系统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对设备质量的控制。

⑤施工机械控制子系统

施工机械的控制子系统主要是对施工机械进行质量检验,对机械到场情况、型号、数量等施工机械目标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调整和安排,以有利于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和利用效率。

⑥对施工过程的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控制的子系统

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后的质量控制。其主要记录施工设计提交的时间、参与质量审批的工作人员、审批的意见及其中的结论。可将施工过程的组织设计精细划分为施工方面的方案、质量方面的保证、暗场方面的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文明管理等方面,利用模糊评定的方法进行评定,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⑦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的子系统

此过程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检测,该系统可以对整个系统分部、分项进行统计和登录,以及删除,为查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隐蔽验收数据,避免其被人为的删除或修改,最后工程结束后,对其质量报表的输出,可根据质量控制人员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工程所特有的需求输出各类报表。

⑧对质量进行控制计划的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已审核通过的施工负责人提出的各种开工条件、建设条件及安装工程进行质量监控。此系统要发挥作用,必须建立质量指标,据此来确认原材料的质量、建设材料的质量、安装工程的质量,并建立一个数据库,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⑨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的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针对工程本身的情况进行质量评定。通过工程质量评定子系统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和鉴定,以期保证工程的质量。

⑩对工程质量出现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利用统计的方法,建立工程质量事故记录数据库、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数据库、工程安全事故记录数据库。此系统有利于对工程中所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保存,为以后的事故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2.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中,数据库设计是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和各个项目数据库的设计。

①基础数据库的设计

此类数据库是每个工程必备的,而且是通用的,是所有系统的基础,有了此数据库,其他系统才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此类数据库有其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所以不需特意维护,其所需人工费用较低。

②各个项目数据库的设计

不同的项目对数据库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且对数据库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对其的维护需要相当大的费用。

3 结语

工程师的任务就是在质量、 投资、 进度和合同等方面进行管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及信息系统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每一个从事水利工程的工程师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现行相关法律条文的修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业务控制信息系统,可作为开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的基础。现在是计算机系统时代,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的各项工作减轻负担,降低压力,所以如何利用好计算机系统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一生. 建设项目信息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 张良成. 建设项目质量控制[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4] 刘永强, 陈璐, 黄寅浩.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施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水运工程, 2002(8):8-11.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96-02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任务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精品专业。《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是本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水利水电建设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应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变革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能力养成为目的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应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初步具备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对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各工作岗位对本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应用剖析,发掘典型工作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分析、研讨、凝练《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包括职业能力养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内容。以实际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为背景开发和设计该课程的学习项目。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调研得知,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是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电站其他建筑物施工技能的培养已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重力坝设计与施工》等课程中完成。根据工作岗位要求、水电站建筑物建设过程和认知规律,本课程设立了水电站建筑物导论、水电站建筑物构造及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房主要机电设备布置、水电站厂房施工4个学习项目,如图1所示。而基于工作过程又把4个学习项目划分为实际水电站建筑物背景资料分析及水电站建筑物基础知识、进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引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压力水管设计与施工、调压室设计与施工、厂房设备布置、水电站厂房施工7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根据完成学习项目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能力逐步递进的规律,组织课程内容,合理设计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场地出现的大致顺序是工程现场——学校——工程现场。具体如表2所示。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7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每一任务都是按照任务布置、学生思考预习、教师讲授、分项任务实训、考核等步骤进行,前面任务完成即进入下一任务,所有任务完成时,汇总得到项目总成果。

(二)课程实施

教学前先把每班学生按照每组6~7人和成绩优劣合理搭配分组,以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由2~3名专职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依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以教师讲授辅导为辅,专兼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进行学习,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实践训练完成的同时,课程也就完成了。

根据实训成果形成的过程和成果完成的质量、项目综合答辩评判成绩,再结合试卷的测试成绩综合衡量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技能水平,如图2所示。

总之,《水电站建筑物设计与施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地组织项目课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习与项目、任务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练做”合一,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伟,闫滨,胡志华.《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2]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3]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至今已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呈社会化应用趋向,已成为科研、生产、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对其发展概况及其在部分领域(以城市和水利为例)的应用现状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概况 应用现状

一、 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通常泛指用于获取、存储、查询、综合、处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空间数据及其与之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把空间的逻辑思维延伸到了形象思维。[1]目前,人们对于GIS的理解逐渐加深,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侧重点。

1、从技术角度看。GIS是依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管理、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2、从学科角度看。GI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依赖于测绘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基础性学科,又取决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遥感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的科研进步与成就。

3、从用途角度看。GIS是一个工具箱,其中包含有一套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工具。[2-3]

二、 发展概况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近三十年我国GIS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尝试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测量、制图和遥感领域中。国家测绘局推出了一系列地形测量和航空摄影成图,为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在1976年陈述彭教授在国内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及“地理信息系统”概念。1978年,ESRI总裁杰克受陈述彭教授邀请访华,赠予中国科学院相关的GIS软件和源代码,并联合开展GIS研究和人才培养。

2、试验阶段。进入80年代,在大力发展遥感应用的同时,GIS也进入了试验阶段。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从事GIS研究应用的专门机构建立。我国将数据规范和标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作为典型试验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专题实验和实际应用方面,探索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包括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

3、全面发展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GIS走上了全面发展阶段。由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土地的使用和外资的引进,GIS的应用就显得迫在眉睫,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后来GIS研究作为政府行为,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此后GIS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建设便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GIS技术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人才培养、软件开发等方面进展十分迅速。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也促进了GIS的全面发展。[4]

三、应用现状

GIS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形成了诸如资源与环境GIS,国土管理GIS,工商经营管理GIS,城市规划GIS,农林牧副渔GIS,工矿生产管理GIS,灾害监测与防治GIS,及各部门办公GIS等;其应用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掌上电脑PDA-GIS,电子地图等。下面以GIS在城市和水利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1、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概述

城市规划数字化工程,也可以理解为“数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是由众多规划管理子系统构建成,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城市规划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及辅助决策。

2)基本信息

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包括10个子系统,分别为总体和分区规划系统、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系统、道路规划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辅助设计系统、城市规划网上咨询信息系统、即时通信&OA系统以及专项规划管理系统。

每个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其功能全面、完备,能够高效、系统地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其主要功能为:地形管理、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规划审批、网络和系统管理等。[5]

3)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在当今的城市中,城市空间信息已成为宝贵的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城市GIS的城市及地区有:深圳、厦门、海口、北京、天津、上海、北海、沙市、常州、洛阳、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预测城市空间扩张时,不仅要预测其扩张的量而且要考虑到在空间上的格局变化;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城市管理系统是基于数据、过程驱动型的,即以数据为中心,利用现已存在的技术去模拟人工信息的处理过程,实现人工过程的自动化。[6]城市策略优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智能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才可以实现。

2、 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1)概述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GIS和RS实现水利信息化,将GIS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开发、应用中。

2)主要信息

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又可以分为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和水土保持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

a.在防洪减灾方面应用的主要作用是防汛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另外还可以具体应用于城市防洪。

b.水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是数据管理和动态加载、基本信息查询、时空统计、可视化表达信息及其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功能。

c.在水环境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中主要功能为数据管理、水质参数的双向查询、统计某流域各等级水质的河段长、水质水量模拟与预测、污染排放管理与控制等等。

d.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主要功能为三维可视化显示及贯穿飞行模拟、位置或线路的优化、空间信息的叠加与分析、影响区的确定及开挖量剖面分析等。

3)现状及前景

我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因此同时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GIS恰能很好的满足它的要求,所以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很多城市开始应用水利GIS,主要有:沂沐泗流域、三峡库区的区域、上海市、北京市、柳州市、江西省、黑龙江省、广东省、山西省等部分城市。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可以将遥感更多的应用于水利GIS,或是将系统设计的更智能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成才,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6.

[2]康玲,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

[3]朱选,刘素霞,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篇(4)

Abstract: as the 20th century wa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a discipline, very clos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ciplines,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work of engineering pla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smoothly. We will tr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geology, engineering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to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bring great losses, the phenomenon of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 in-depth, some eve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nclusive mistakes. So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eology shoul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mee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environment, talents, opportunities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就工程地质学科来说,对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所以要使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承担着,防止灾害,造福人类,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更要迎接机遇,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很多问题,只有理性的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才能是我国的勘探队伍有长足的发展与美好前景。

第一,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 潘家峥院士等前辈专家早已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足以可见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早已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道出了关键,就看我们作何行动。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规程规范的问题。规程规范的问题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测设计阶段不一致,规程规范也有区别。历经十多年的编写报批,1999年才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勘测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测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种规范的两套地质报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但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勘测程序,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需要寻求解决或协调方案。

人才问题。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经出现。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前辈地质师相继离岗,各勘测设计院明显缺地质总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间各院比较整齐的地质副院长和院级地质总工,近年来在一些勘测设计院已经相继断档,或后继无人,或后备人才尚不成熟。勘测行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优秀地质师的成长。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技术管理问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第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把环境放到首位,在地质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工程地质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我国地质工程的进步。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应注重地质师的作用,培养良好高素质的勘探队伍,为我国地质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第3期

2崔政权,《系统工程地质学导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5

3孙广忠,论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工程地质学报》1996.第4期

4韦港 《工程地质随想》 1997年4月24日

篇(5)

一、测绘数字化的含义

测绘数字化随着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和水利水电工程。数字化测图技术将逐步取代人工模拟测图,成为地形测图的主流。数字测图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测绘行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进程,使测量的成果不仅有绘在纸上的地形图,还方便传输、处理、共享的基础电子数字信息。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需要时也可用数控绘图仪绘制所需的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测图主要由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部分组成。

二、现代测绘技术

2O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以GPS定位技术为中心的测绘新科技迅速倔起,为测绘行业提供了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测量工程仪器和技术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盼方向发展。尤其是3s技术的结合与集成。从整体上成为了空间对地观测的理想手段。使人们可以用各种现代化方法采集、获取、摄测、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应用和更新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信息,并以它们为基础构成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以便于应用计算机进行资源调查、区域发展规划、国土整治、环境保护与监测、灾害预报与防治、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所谓3S技术是指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IS(Geographie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RS(RemoteSensing, 遥感)的简称。3s技术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的结合应用,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 一个大脑,两只眼睛 的框架,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从RS和GPS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三、工程测绘数字化的应用―― 以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为例

测绘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广大测绘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与国家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柯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测绘事业的发展,测绘档案的品种和数量与日俱增。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光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航摄航测档案管理系统、SMIS地图制印系统。

(一)光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用于大地测 类、综合类、科研类等档案资料的管理。目前该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大地测j 类的文本档案资料该系统利用光盘的大容{ 存储能力和先进的图形压缩技术,使文本档案能以原文图像方式在计算机中存储、检索并提供利用。其硬件由Pc机、扫描仪、可擦写光盘驱动器、激光打印机等组成。系统提供如下功能:(1)建库管理;(2)数据录入;(3)快速扫描;(4)图像显示、打印;(5)图形拼接;(6)检索查询;(7)报表打印。具柯如下特点:(1)图文并茂; (2)检索迅速,数据准确;(3)使用方便,效果清晰;(4)数据易共享;(5)海填储存;(6】保护原件,利于保密等。

(二)航摄航测档案管理系统

1、文本检索

系统的文本检索功能建立在多重模糊检索的基础之上。根据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刚‘输入任意的检索条件(含各种操作运算符等)迅速、准确地查得所需结果。

2、图形检索

图形检索建立在数字地理底图之上。该数字地理底图包括行政区划(可至县级)、水系、铁路、公路、大城市等基本地理要素,再叠加航摄、航测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形成专题数字地图。例如,显示有国界线、大城市、铁路部分摄区航片分布等信息(各种地理信息可视需要自由增减)。可根据任意的地理要素(包括经纬度、各种比例尺图幅范围)等,定位检索出所需的信息,并以不同的颜色在图中显示。该数字地图町自由缩放,以便更好地浏览检索出的各种信息。图形检索将GIS技术中图一库交互查询等技术引进到测绘资料档案管理中。

(--)SMIS地图制印子系统

SM1S地图制印子系统用于管理各种地图档案资料等,较好地促进了测绘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该系统具彳r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通用功能。以信息中心的局域网为基础,建立 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通过国家主联网接收、信息,开发数字测绘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各子系统的功能等将是发展的方向。

四、结语

测绘是实现社会口J‘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具。测绘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测绘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只 使测绘迈向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町持续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以数字系统地理空间框架为主体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町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2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很多的建筑、桥梁、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工程等不可避免地会穿过或建在岩溶地区。同时随着桩基础在岩溶地区的广泛应用,桩基在岩溶地区的稳定性成为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施工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施工过程中基坑或桩孔中出现大量的涌水冒浆现象,可能导致基坑和桩孔的坍塌;由于岩层的不均匀性出现桩体的滑移现象等。溶洞坍塌是由于溶洞顶板的失稳导致。目前对于溶洞顶板的失稳的判断失稳有很多种方法,主要有定性、半定量、定量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影响因素分析法、专家系统评价法、工程地质分析判定法和经验比拟法等;半定量分析方法是采用半定量近似结构力学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模糊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法等。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定量方法对溶洞顶板稳定分析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准确的。如何准确、科学、便捷地进行溶洞顶板稳定性的预测,本文通过ABAQUS对建立的桩土模型机型数值仿真模拟,并尝试用BP神经网络对溶洞顶板稳定性进行预测。

1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j又称误差反向传播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包括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BP算法使用最优化方法中的梯度下降法,目的是使实际输出和目标输出之间的均方差最小化。

BP神经网络是在岩土与结构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三大功能:(1)能实现任何布尔函数,所以BP神经网络具有分类功能;(2)在模式识别中能划分输入空间,生成复杂边界,所以BP神经网络具有导师的模式识别的功能;(3)能逼近从Rn到Rm的任意连续映射,特别是高度非线性映射,所以BP网络具有优化功能。

本文研究中,遗传神经网络的实现是利用的MATLAB2014a提供的工具箱以及遗传算法工具箱的函数完成的。

2 预测模型的实现

2.1 输入层的确定

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岩体的完整性、溶洞跨度、溶洞高度、上覆层土的厚度、桩体直径、桩体嵌岩深度等。本文选取对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上覆层土体厚度、桩径、洞跨、施加荷载、岩体的完整性(RMR)。对这五种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和均匀试验设计,获得五水平五因素的25和5组试验(如表1和2)。将这五种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层。

2.2 隐含层节点数目的确定

本文选取三层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数对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for循环对节点建立多个预测模型,将误差最小的模型所对应的节点数作为隐含层节点数。

2.3 输出层的确定

本文主要是判断桩土模型在施加荷载情况下,溶洞顶板是否稳定。这需要BP神经网络的分类功能。将试验的结果分为两类:稳定设定为“1”,失稳设定为“0”。一般将接近“1”的为稳定,接近“0”为失稳。这里将[-0.1,0.1]认为稳定,[0.8,1.2]为失稳。

3 训练样本的整理及结果的分析

通过ABAQUS对正交试验设计组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对桩土模型桩顶施加1000kN荷载。溶洞顶板失稳判断方法:相对沉降法、转折点法、塑性贯通法。将正交试验设计的25组模型仿真结果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表3),均匀试验设计5组模型仿真结果用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表4)。

采用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将正交试验的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对神经网络训练。得出多个神经网络训练模型,通过MSE和RNL指标选择出较好的模型。采用测试组的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如表4)。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数值分析的结果与BP神经网络的结果基本相符,BP神经网络对判断溶洞顶板稳定是可行的。

表4 BP预测结果

4 结语

(1)从表4中,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数值分析的结果相符,因此BP神经网络可以用来预测BP神经网络的稳定性;(2)不足:由于条件限制对于选取训练样本是理想化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训练比较准确的BP神经网络需要大量数据,本文训练数据较少。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周建普,李宪民.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J].矿业工程,2003,23(1).

[3] 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赵明华,袁腾方,黎莉,蒋德松.岩溶区桩端持力层岩层安全厚度计算研究[J].中国公路,2003,1(1).

[5] 杨军生,张军,张起森,张家生.溶洞上方圆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

[6] 胡庆国,张可能,杨军生.溶洞上方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5,(1).

[7] 颜艳芬.基桩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模糊可靠性分析

[D].湖南大学,2009.

[8] 黎斌,范秋雁,秦凤荣.岩溶地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4).

[9] 张林,杨志刚,钱庆强,唐绍辉.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正交有限元法分析[J].中国岩溶,2005,(2).

[10] 符策简.岩溶地区隐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及变形分析

[J].岩土力学,2010,(31).

篇(7)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84-05

Prob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Based on Bivariate Gumbel-Logistic Model at

Bozhou Area

Li Jiayun1 et al.

(1Bo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Bozhou 236800,China)

Abstract:Frequent climate extremes often occur under changing climate. Using the long-term observed precipitation data,the two-dimension Gumbel model is applied at Bozhou station based on the new theory of extremes statistics. The empirical frequency and theoretical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are analyzed,and then 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the heaviest precipita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heaviest total precipita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models of joint return period distribution and Conditions return period distribution are built,which is useful for the studies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Key words:Extreme distribution;Bivariate Gumbel model;Heavy precipitation;Course precipitation

强降水实际上涉及到降水的历时、强度、面积、深度等多方面的时空分布特征,它既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又占据一定的区域面积或范围,更有量级和强度大小,因而这类极值问题仅仅运用一维极值分布模式来描述其特征,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应用二维或多维极值分布模式描述其全方位特征则更为恰当。近年来,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利用二维极值分布模式研究区域和单站强降水概率特征,以便描述表征2个及2个以上变量同时达到极值的随机现象的概率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Gumbel等人[4-5]在一维Gumbel分布的基础上即已提出了Gumbel分布的二维形式,但并未引人注目。其后,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纷纷研究了各种多变量的联合分布用于极端降水事件或暴雨事件的概率描述,并提出过各种形式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6-8]。在国内水文气象学界除了水文学中有个别应用二维分布模式以外,绝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水文气象学极值事件中,也只局限于应用一维极值分布模式,在大气科学领域运用极值分布模式也都以一维模式为主,仅在某些著述中提到或介绍过国外研究成果[1-3]。本文主要运用二维Gumbel分布研究了强降水过程的概率特征。运用二维概率分布模式的优点在于,它不但能较全面地描述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揭示某些复杂的极端事件产生的原因。

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方法

1.1 降水指标量的选取及时频变化特征

1.1.1 降水指标量的选取 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汛期强降水事件的模拟,所以文中涉及各站每年5~9月降水量总和(单位:mm/a);各站每年汛期降水日数(单位:d);过程雨量是指每个降水过程的总雨量(单位:mm/过程);强降水雨量是指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该站点该日的降水量(单位:mm/d),强降水事件定义如下:首先,我们定义了各测站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阈值[8]。具体方法是:将各站建站以来≥0.1mm的逐日日降水序列的第95个百分位值求出,该值即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当某站日降水量超过了该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时,就称该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记该站发生极端降水事件一次。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台站的阈值越大,意味着越难发生极端强降水事件。通过计算,亳州地区强降水事件的阈值在36.6~40.5mm/d变化,平均阈值为38.2mm/d。阈值均小于50mm,这说明国家气象局定义的暴雨(50~100mm/d)事件对于研究亳州的强降水事件是不太符合的。所以在下文研究二维Gumbel分布模型时,可以把强降水雨量而非暴雨雨量做为其中的一个指标。

1.1.2 汛期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频特征 图1是亳州4个站平均汛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亳州汛期降水量虽然呈波动变化,但是总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其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在306~

1 120mm波动,最小值出现在1966年,为306.9mm;最大值发生在1963年,达1 118.3mm,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810mm。汛期降水日数趋势线表明,整体而言,亳州的降水日有减少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降水日数的减少趋势更加明显。亳州汛期降水量丰富,近50a来汛期降水呈增加趋势,其降水日却以-0.77d/10a的速度在减少。由此可见,近50a来亳州地区的降水强度必然有所增大。

图1 亳州汛期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时频特征

1.2 数据处理方法 由给定的逐日降水样本序列如何估计其极值分布参数,本文采用的是经典矩估计法。首先要对逐日资料作抽取极值的资料处理,以便组成极值序列(通常称其为有序样本序列),文中采用部分历时序列法(PDS)对降水资料进行抽样。并按以下二维Gumbel分布函数公式:

[F(x,y)=exp-(-lnF(x))m+(-lnF(y))m1m,(m≥1)] (1)

计算得出相应的理论累积频率[F(x,y)]。并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及关联指数,再由两变量各自的标准化变量便可求得各自的边际分布函数。同理,假定[X≤x],或[Y≤y]则可分别求得[y]的条件累积分布函数和[x]的条件累积分布函数,由此又可得到相应的各不同条件下的过程雨量或强降水雨量的重现期。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确定经验的联合累积频率函数,参照Yue(2001)所采用的确定经验累积频率的方法,本文采用如下的公式:

[pkl=P(X≤xk,Y≤yl)=(k+l)2(N+1)] (2)

上式中,参数[k]和[l]分别为相应的变量[x,y]各自的序号,而[N]则为样本总容量即序列长度。之所以考虑这一公式,是因为两变量出现极值并非完全同步,有的年份出现强降水极大值,但未必过程雨量也是最大值。此外,根据前述的参数估计方法所得到的理论累积频率(即联合累积概率),就可在此基础上,作二维分布的拟合优度K-S检验,并估计其联合重现期。

2 描述逐日强降水概率特征的资料基础

强降水过程是由多次暴雨雨峰所组成的,在降水过程间隙雨量较少,因此,较为完整地描述一次强降水过程必然包含2种指标:总雨量和雨峰雨量。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中的过程降水量及最大强降水雨量来近似地描述其极值概率特征(即强降水概率特征)。选取亳州区域内4个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过程来定义强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采用过程降水量和其间的最大强降水雨量这2个量同时达到全年最大值作为二维分布的基本资料。经计算可以得出4站强降水雨量和过程雨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Gumbel分布参数,其值列于表1。

为了解Gumbel分布的拟合优度,分别对强降水雨量和过程雨量的分布进行了K-S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4站的强降水雨量K-S检验统计值分布在0.05~0.09,过程雨量K-S检验统计值分布在0.09~0.15,K-S检验中[λ0.05]临界值为0.19。因此,4站的强降水雨量以及过程雨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都符合各自的一维Gumbel分布。

3 结果与分析

3.1 联合分布 由前文所提方法,根据科尔莫哥洛夫-斯米尔洛夫(K-S)检验,首先可计算得到一维Gumbel分布函数[F(x)]和经验频率函数[f(x)],二维Gumbel分布函数,以及二维Gumbel分布的条件分布函数[F(xy)]和[F(yx)]。应用有序样本,计算各站各相应序列的K-S统计量,如表3所示:

在各站汛期逐日强降水过程中,过程雨量和强降水雨量各自均符合Gumbel分布,计算还表明,过程雨量和强降水雨量的联合分布也都符合二维Gumbel分布,经K-S检验,它们的拟合优度都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符合二维Gumbel分布,检验结果见表3。图3为亳州、涡阳、蒙城、利辛4站的联合分布函数曲线与实测累积频率曲线对比。由图3可知,亳州地区内的4个站的强降水雨量以及过程雨量都符合联合二维Gumbel分布,强降水雨量以及过程雨量的联合分布函数曲线与实测累积频率曲线拟合效果较好。通过联合分布函数的计算,可以得出亳州地区强降水雨量及过程雨量的联合重现期。

由图4可知,当强降水雨量一定时,过程雨量越大,其条件重现期越长;过程雨量一定时,强降水雨量越大,条件重现期越长。以亳州为例,当出现50mm强降水时,条件概率为0.724 3,其过程雨量约为71.9,重现期为1.2a;当出现100mm强降水时,条件概率为0.214 9,其对应过程雨量为181.4mm,重现期为5a。为了更好的对比说明,表4分别列出了亳州、齐齐哈尔、广州3站的过程降水在强降水雨量分别为50mm和100mm条件下的条件概率、分位数。由表4可知,由北往南,过程的降水强度是逐渐增加的,在同级强降水雨量出现的条件下,过程降雨量愈往南方其条件概率愈大,而其出现的过程雨量也随之增大,这是符合气候实际的。而且条件重现期由北往南是逐渐减少的,从数据可见,广州每年的强降水雨量最大值几乎都超过50mm,其重现期相比齐齐哈尔、亳州而言更短。而在强降水雨量最大值超过100mm时,齐齐哈尔的条件概率仅为0.01,也就是说,其重现期要100a,这种情况是百年一遇的,亳州相比而言,超过概率为0.2,其重现期为5a,但是到了雨水充沛的广州,其条件概率竟达0.51,且其重现期为2a。可见,条件概率之间的差异不如过程雨量之间的差异来得大,强降水雨量为50mm时的条件概率远比100mm时的条件概率大,在条件重现期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4 结论

选取亳州4个站点建站以来汛期的逐日降水数据进行二维Gumbel分布模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亳州4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PDS方法进行数据的抽样,选用经典矩估计方法进行参数的计算,然后进行Gumbel分布的拟合,结果表明所选描述强降水过程的气象要素均符合该分布,且计算简单、效果稳定。

(2)利用二维Gumbel分布模式进行汛期单站点强降水特征模拟,经用K-S检验,表明二维Gumbel分布对汛期极值概率分布有着很好的拟合效果,并可模拟得出单站点的联合分布概率及联合重现期、条件分布概率及条件重现期。

(3)汛期降水极值统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已知的分布模式推算极值的重现期,即某一极值再次出现的时间间隔,重现期的计算能为当地提供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而且本模式也能推广到对干旱重现期的研究中,这对于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经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么枕生,丁裕国.气候统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61-256.

[2]程炳岩,丁裕国,李云.中国日降水量与其占有面积的函数关系[J].高原气象,2005,24(3):422-427.

[3]丁裕国,江志红.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79-150.

[4]Gumbel E J.Multivariate extremal distributions[J].Bull Int Stat Inst,1960,39(2):471-475.

[5]Gumbel E J.Bivariate logistic distributions[J].J Am Stat Assoc,1961(56):335-349.

篇(8)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投资结构的全面改革、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入世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规划方式转向战略规划方法。其中的关键是在新的形势下,要用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思路、新的要求、重新认识水利规划的任务和要求,树立新的规划观。并把这种新的规划观作为水利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这种规划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观点:系统工程的观点、市场经济的观点、强调内涵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已在水利规划设计中应用。如三峡论证中,在总体规划以及防洪规划等重点专题上,都体现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过去规划经验的积累。这里说它是新的规划观,主要体现在把这些观点较为系统地形成一个体系。

因此这种规划观既适用于西部地区,也适用于东部地区。但在具体应用时,则应根据东、西部的具体情况而异,不能把东部地区的经验生搬硬套地用于西部。

1 系统工程的观点

系统工程的观点,有三个主要内涵,今结合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利战略研究,简要说明如下:

1.1 把研究的对象做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水利是西部大开发这个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水利工程的成效如何,要从对西部大开发总体的贡献大小去衡量,不能单纯地就水利论水利。这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水利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水资源是西部发展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水利是西部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基本的措施;水土保持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水利肩负着西部地区保证经济发展,扶持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三大任务。水利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西部大开发整个事业的成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是要明确水利发展战略必须服从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央已明确提出当前的总体战略部署。水利发展规划必须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的有关要求: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要根据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中小城镇战略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

三是根据水资源条件,研究水利对西部大开发的反馈影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要强调要根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开发。在水资源紧缺或开发困难的地区,要强调以供定需。只有这样,才能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可靠的基础上,保证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处理好整体中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1.2.1 处理好水利与其他行业间相互关系

水利做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子系统,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子系统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关系。做好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例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把工程措施与农、林、牧等部门的非工程措施紧密配合,把对生态治理的要求,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切有实效。在灌区发展规划中,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要优先考虑农业部门提出的在西部地区发展棉、糖、果、菜、花、烟、药等七大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在考虑工矿企业供水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及工矿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在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中,要把水利建设与水电建设密切结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

1.2.2 处理好水利内部各分系统的协调关系

要处理好综合利用各部门的关系,包括: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等协调发展的关系;要全面考虑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统筹兼顾关系;要正确安排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关系;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关系;要全面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关系。

1.3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问题

系统工程观点,既包括认识论的问题,也包括方法论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水利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多目标、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种复杂的问题,只能用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才便于深入分析研究。

1.3.1 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大系统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现代战略规划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还是规划研究组织的最基本形式。

①大系统的分析:一般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行政区划和学科分类进行分解和分析。只有科学的分析,才能有深入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治理。例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逐步地深入分析。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是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是水多土少;再进一步分析,西北地区又可分为黄河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和草原区三种不同特征的治理区;再进一步分析,又可根据地形、地貌、降水及社会经济等条件,把黄河上游区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小流域治理区。只有这样多层次的分解,才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分类指导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治理方法。

②大系统的综合:只有综合,才有系统的整体性,才能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进行优选和排队,才能找出优选方案和分阶段地有序地进行治理和建设。这些概念已是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具体说明。

1.3.2 系统的优化

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优化。

对水利战略规划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设想通过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的方法去寻求最优解,只能靠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排除劣解的基础上,寻求相对的满意解。

所谓优化,从战略观点看,首先是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的自然条件下,与庞大的人口相比,水土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都显得十分紧张。在经济相对贫穷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曾对许多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这也与过去在优选方案时,片面强调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很少认真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结果常是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水利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也反映为经济问题。而按照动态的经济核算原理,在进行贴现折算后,远景的经济效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主要是接近期的经济效益进行优选,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贴于 2 市场经济的观点

当前,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在国际上我们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内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渗透到一切领域,必须用市场经济观点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水利经济问题。

2.1 用市场经济观点指导水利发展规划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很少做具体的市场调查,而是按“统购统销”的思路,假定供水效益完全能按规划实现。然而无情的市场,常不承认这种假定。例如引黄济青工程,一方面从遥远的鲁北引来的黄河水,在青岛卖不出去,大量废弃入海;另方面青岛当地的地下水仍继续超采。再如,有些高扬程灌区,不得不在低于提水成本条件下供水,而对农民来说,常仍嫌水贵,不愿多买水浇地;对扬水站来说,供水越多,赔得越多,因而灌区规划效益也无法实现,难道这类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按市场经济观点,不是我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也不是我有多少资源,就开发多大规模。而是取决于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灌区发展规划,也必需根据市场需求,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作物组成,并根据节水要求,研究经济灌溉定额,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

2.2 用市场经济观点拓宽水利投资渠道

要从努力申请投资转到合理申请投资与努力吸引投资的双重轨道上来。对可以形成产业水利事业,不是我求你来投资,而是我创造好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让你想到我这里来投资。正如国务院在2000年春季召开的西部开发会议纪要中指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投资以及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事情要研究:例如东部地区帮西部搞开发,搞对口支援,绝不是单纯的扶贫,而是互利合作。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东西部要双赢。所谓先富带后富,也是要有利于西部也有利于东部,西部发展了,东部发展才有后劲。再如引用外资,要研究外商是怎么想的,外商来开发西部,他们是要赚钱的。他们最看好的是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最关心的是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他们最用心研究的是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他们最担心的是地方的土政策及办事效率对他们的影响及各种可能的投资风险。此外还要研究各种可能的与外商合作方式等。引用外资也必须双赢。据了解,西部地区已经把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如宁夏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青海省的海水北干渠扶贫灌溉工程;贵州省的长项县黄花聚水电站;四川省乐山市马边河水电站等等。但洽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按市场经济观点,提供确保双赢的具体条件。

2.3 用市场经济观点重新研究水利经济理论

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没有关于市场经济调查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因此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常常造成理论上和结果上的错误。比如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对于计算工矿企业供水效益时,提出按照投资比例分摊经济效益的方法。认为供水做为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应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由企业负担投资,并按资金利润率相等的原则,分享效益,只不过供水工程是由水利部门统一安排的。但是,这种貌似合理的理论,却导出极不合理的结论。因为按此理论,水利工程投资越大,效益也分摊得越多,因此,水利工程不怕投资大,水涨船高,只要供水区国民经济总体上是盈利的,水利经济核算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按此理论,投资越大,效益越高,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单方水投资比东线高得多,因此,同样是对天津市供水,中线单方供水的效益就大得多。这样,还能科学地进行经济核算和方案优选吗?导致这种不合理结论的原因,在于未按市场经济观点,具体分析不同企业对当地的水源条件有不同要求。对用水大户来说,他们必然把当地的水源条件做为选择厂址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会在供水成本高昂的地区建厂。否则会使产品成本加入,对市场竞争极其不利,甚至赔本,因而不能接受过苛的水资源投资条件。而我们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却不管企业是否接受,自行进行投资分摊和效益分享。并以此做为水利经济核算的依据,因而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2.4 用市场经济观点建立全面的资源观

所谓全面的资源观点,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要看到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源:一种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等,一般地讲也可称作硬资源;另一种是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科技知识、专利、商标,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后天因素。一般地说,主要属于软资源。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社会资源常具有更重要价值。它能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和德国所以能迅速地复兴与掘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而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所以未能很快地开发利用,主要也在于社会资源的劣势。全面的资源观的另一方面涵意,是既要看到资源的数量,更要注意资源的质量。我们常说西部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多地是指它的蕴藏量丰富。对资源的质量,如开发条件、品位等常分析不够。只有建立全面的资源观,才能全面地评价资源,才能充分看到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互补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把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的优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政策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和优惠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

3 强调内涵型发展的观点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建设为主,走外延型发展的道路。虽然也批判过“重建轻管”的思想,但传统观点的改变,谈何容易。至今一提到发展规划,“理所当然”地是计划部门的任务。所谓发展规划,中心内容就是上项目,要投资,似乎与管理部门无关。

3.1 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是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危机将是21世纪最严重的资源危机。目前我国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紧缺,平均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农村至今还有2000多万人常年饮水困难。全国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50年代平均为2.2亿亩,80年代平均为3.57亿亩,90年代(1989~1998)增长到3.76亿亩。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水资源量越来越少,新水源开发条件越来越困难,我国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在90年代年年断流,断流天数也越来越长,平均已达107天,1997年断流达270天。

过去由于实际上走以开源为主的开发利用道路,一方面由于过量引用河水,过量开发地下水,造成河湖萎缩,地面下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后果。另一方面又存在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和污染破环水资源的情况,加重了水资源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走外延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工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从用水效率看,我国目前用水效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目前人均年用水量约445m3,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04元,约合14.4元/m3,折合1.74美元/m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1955年分别达到37.5,53.9,47.2和91.2美元/m3(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这当然与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比如美国由于人均生活用水量高达700~800m3/人年。较英、法、德等国高出约2~6倍,(比我国高出约18~20倍),故人均GDP用水量相对较低,约14美元/m3,但也高出我国约8倍。

从农业节水看,以小麦灌溉为例。我国单方水的粮食转换率还较低,平均不到1.0kg/m3。如海河流域平均为0.9~1.0kg/m3,其中北京为最高,平均1.31kg/m3。国内试验示范田和国外先进水平,都已超过2kg/m3。以色列平均达到2.5kg/m3。因此提高用水效率还大有潜力。

3.3 充分发挥已有水利设施作用费省效宏

西部地区与全国一样,已经建成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大、中、小型水库约26000余座,占全国1/3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现仍有一些水利工程安全标准不够,质量较差,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长期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而且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应把已有工程的除险加固,配套挖潜,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

3.4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灌溉用水为例,优化配置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灌区内部水量的优化配置。例如海河流域的黑龙港地区,原小麦的灌溉定额为250m3/亩。据分析,如果把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各种作物之间,按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进行优化分配,使小麦的实灌溉定额降至189m3/亩,便可使灌水效率由1.7kg/m3增加到2.08kg/m3,灌水效率提高22.9%。二是灌区间的优化配置。例如陕西省关中平原已建成大型灌区11个,这些灌区可分为东、中、西三片。每片工程集中,灌区相连,部分设施也已连通,正准备实施联网调度,使冬灌区间水量互补,既能减少弃水,又能提高供水保证率。据测算,光是西片联网调度,就可挖出1.5~2.0亿m3的水资源潜力,相当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库。三是全流域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已实施的黄河全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虽然还说不上优化分配,但也为各省、区所能接受,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效果。四是流域间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目前正在积极筹划的南水北调工程。这四个层次中,前二者属于战术性微观的优化调度,后二者属于战略性的宏观调控。转贴于 4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规划和计划中去。

4.1 提高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发展要以提高产品效益的支持,没有效益就无从积累资金,就不能扩大再生产,就谈不到发展。认真实施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产业部门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结构,加强市场竞争力为主要内容进行调整。水利做为基础产业,首先要为工、农业提供水源保障。要为保证工农业正常生产,支持产业部门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水利部门本身也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水环境。要从国民经济总体和水利行业本身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益。

4.2 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一个“度”的概念,要限制在资源可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来说,包括水土资源、林草资源以及一切生物资源,应维持其自然的平衡。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渴泽而渔,搞一捶子买卖。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引用地表水、过度围垦、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渡的捕捞等,都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无法持续发展。而且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甚至是灾难性的恶果。

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着比现在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挑战。由于人类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已造成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后果。更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并使水旱灾害更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关系,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脆弱是造成该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20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600mm以上。地理常识告诉我们,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是形成沙漠的根本原因。这种地区林草复盖率低,植被差,更加重了荒漠化。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的林草覆盖率分别只有1.08%、0.43%、4.83%和2.20%。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和林草资源的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近一步恶化。部分地区已出现了天然绿洲减少,沙漠化面积加大的情况。如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8000万亩增加到2.2亿亩。近年来还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迅速增长。70年代至于90年代,西北地区林草面积减少了5.7亿亩,荒漠化土地增加了5.55亿亩,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还进一步导致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土壤沙化加重了沙尘暴灾害。1993年5月发生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受灾面积达40万km2,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牲(只)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约相当一个省区全年的财政收入,更使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雪上加霜。

西部大开发,必将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长,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在大力开展节水的前提下,协调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4.3 正确处理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间,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形成复杂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产业间“瓶颈”状态的存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断协调各行、各业、各地区的生产条件,消灭“瓶颈”状态,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的“瓶颈”状态会不断发生又不断消灭,使发展持续地成波浪式的前进。宏观调控和市场调剂是协调各部门、各行业间关系的重要环节。西部大开发更为在宏观上消灭“瓶颈”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优势互补为可持续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基本的条件。用现代科技促进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用高新科技促进水利事业现代化;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1 用现代化科技促成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美国的“硅谷”经验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的经验,雄辩地说明了用高新技术武装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硅谷”是美国西南部圣何塞地区一条纵深约100km的谷地。在50年代,美国斯坦福工程学院的讲师以特曼提出利用这一原产樱桃的未开发的谷地,建立一个工业园区开始发展起来的。70年代由于苹果公司的发展,使这个地区迅速地发展繁荣起来。现在已成为包括英特尔公司总部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1998年的产值相当我国国内总产值的1/4。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原来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借鉴美国的“硅谷”经验,凭借其技术人员多、工资低的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包括建立风险基金和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处理“千年虫”问题上,博得了国际上主要软件企业的信任,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软件中心。在它的带动下,印度在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年度,计算机软件出口额达39亿美元。

当然,“硅谷”的跨越式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一是有较强的科技基础和科技人才资源;二是有较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宽松的法律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三是政府的支持,四是开发者的创业精神。

我国西部地区有些城市,如成都、兰州、西安、重庆等,都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并且都已建立了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电子工业园区。以此为依托,以改革开放的体制和优惠的政策为环境条件,以政府支持为保证,加上西部地区人民的创业精神,我们完全有条件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5.2 用高新技术促使水利事业现代化

信息工程、系统工程、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升级有普遍意义。对水利事业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化科技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决胜因素。原始的手工式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就是一项应用价值巨大、涵盖范围很广的收集信息的高新技术。对水情预报、水旱灾害监测、水土资源的普查、以及对灌区作物生长情况的监控等,都有极为重要意义。对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也有重大意义。再如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已普遍应用于水利规划、防洪系统的统一调度、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此外,生物工程对发展节水灌溉,对旱作农业提供耐旱品种也有重大意义。

总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条件。

5.3 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所谓树立新的规划观,本质就是用新的科技思想和新的科技成果重新认识和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从宏观战略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战略研究是现代决策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研究对整体有决定性、指导性和深远影响决策问题的科学;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激化的产物,它把新科技研究的成果看做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

战略规划是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在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已经明确的基础上,研究总体的实施方案、实施策略和实施部署。现代战略规划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1990年6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杨柄和秦大庸曾根据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宏观战略的研究》的报告,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战略研究理论,其摘要曾刊登在《水利规划》1990年第3期。近年来该学科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现代战略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现结合本文,作些简要说明。以期促使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的观点。

①力求信息准全的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力求信息准全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西方管理学家有人认为,优良决策的秘诀是90%的情报加10%的预感。这种观点对复杂的大系统分析是不完全的,但充分说明了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

②系统分析的原则,这也是战略规划中极重要的原则。本文在“系统工程的观点一节中已做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③尽量采用新科技成果的原则。现代战略研究把新科技的应用,看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生命线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认为现代市场的竞争,核心是新技术的竞争。为此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做为风险投资,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以支持新科技的研究。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虽然研究一项新科技计划失败的风险很大。但是他们认为巨额利润总是伴随高风险的,因此他们坚持发展新科技。例如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曾经有个战略决策,要研制一种“未来系统的电子计算机”。他们集中了许多专家,历时数年,已耗资5亿美元,但在研制过程中才发现了这个计划成功的机会渺茫,继续下去将造成更多的损失,因此被迫中途下马。但这并未因此而影响他们继续进行巨额风险投资的决心。

④风险分析的原则。人们吸取决策失误的教训,发现既使在最可靠的预测和尽可能周密的计划条件下,仍可能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偶然事件,造成决策的失败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加强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的研究才能减小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分析也叫突变分析和应变研究。它重点研究各种意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应的对策,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有备则少患。

⑤追踪决策的原则。战略规划的对象,一般是长期的战略部署。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实施过程中,客观情况难免不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出现新的科技突破,竞争对手已研究提出类似的研究成果,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等。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认识修正原来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一种应变措施,它与风险分析不同的是,风险分析是在规划阶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予测分析,提出的应变对策。这种风险未必出现,对策也未必实施。而追踪决策是在新情况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修正原来的规划,提出新的即将实施的方案。追踪决策的本质是战略实施过程的反馈。追踪决策和原始决策相比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从回溯分析开始。首先应找出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才能在总结经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以避免和减少失误;二是非零起点。即承认原始决策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已投入了一定的人、财、物的消耗,要面对已成事实,尽量减少损失;三是要注意心理反应。因为改变原来决策,会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例如原决策者怕承担责任,竭力为原决策辩护,甚至掩盖事实;而原反对者可能因此而否定一切,包括否定原决策中合理部分,走向另一极端。两种倾向全会使追踪决策增加困难。因此回溯分析强调客观准则,着重研究客观情况变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的修正策略。

⑥群决策原则。强调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与专家相结合,强调决策的民主化。既反对领导个人拍板,又反对单纯的专家路线。强调领导者也要注意战术措施的研究,专家也要注意战略问题的分析,决策者也应是本行业的专家。至于决策的方法,则应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德尔斐法、智暴法、幕景分析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程序。在决策时还强调低层次的决策服从高层次的决策,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谋求总体战略的协调和总体效益最优。

总之,这些原则和策略,很值得我们在规划中借鉴。特别是在注意发展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多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唐荣安、李永泰,西部大开发,南方出版社,1999年4月

篇(9)

1系统工程的观点

系统工程的观点,有三个主要内涵,今结合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利战略研究,简要说明如下:

1.1把研究的对象做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水利是西部大开发这个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水利工程的成效如何,要从对西部大开发总体的贡献大小去衡量,不能单纯地就水利论水利。这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水利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水资源是西部发展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水利是西部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基本的措施;水土保持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水利肩负着西部地区保证经济发展,扶持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三大任务。水利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西部大开发整个事业的成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是要明确水利发展战略必须服从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央已明确提出当前的总体战略部署。水利发展规划必须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的有关要求: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要根据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中小城镇战略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

三是根据水资源条件,研究水利对西部大开发的反馈影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要强调要根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提供水源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开发。在水资源紧缺或开发困难的地区,要强调以供定需。只有这样,才能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可靠的基础上,保证发展的良性循环。

1.2处理好整体中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1.2.1处理好水利与其他行业间相互关系

水利做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子系统,要充分考虑与其他子系统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关系。做好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例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把工程措施与农、林、牧等部门的非工程措施紧密配合,把对生态治理的要求,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切有实效。在灌区发展规划中,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要优先考虑农业部门提出的在西部地区发展棉、糖、果、菜、花、烟、药等七大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在考虑工矿企业供水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及工矿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在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中,要把水利建设与水电建设密切结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

1.2.2处理好水利内部各分系统的协调关系

要处理好综合利用各部门的关系,包括: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土保持等协调发展的关系;要全面考虑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统筹兼顾关系;要正确安排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关系;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关系;要全面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关系。

1.3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问题

系统工程观点,既包括认识论的问题,也包括方法论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水利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多目标、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种复杂的问题,只能用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才便于深入分析研究。

1.3.1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大系统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现代战略规划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还是规划研究组织的最基本形式。

①大系统的分析:一般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行政区划和学科分类进行分解和分析。只有科学的分析,才能有深入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治理。例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逐步地深入分析。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是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是水多土少;再进一步分析,西北地区又可分为黄河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和草原区三种不同特征的治理区;再进一步分析,又可根据地形、地貌、降水及社会经济等条件,把黄河上游区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小流域治理区。只有这样多层次的分解,才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分类指导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治理方法。

②大系统的综合:只有综合,才有系统的整体性,才能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进行优选和排队,才能找出优选方案和分阶段地有序地进行治理和建设。这些概念已是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具体说明。

1.3.2系统的优化

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优化。

对水利战略规划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设想通过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的方法去寻求最优解,只能靠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排除劣解的基础上,寻求相对的满意解。

所谓优化,从战略观点看,首先是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的自然条件下,与庞大的人口相比,水土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都显得十分紧张。在经济相对贫穷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曾对许多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这也与过去在优选方案时,片面强调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很少认真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结果常是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水利技术问题,技术问题也反映为经济问题。而按照动态的经济核算原理,在进行贴现折算后,远景的经济效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主要是接近期的经济效益进行优选,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市场经济的观点

当前,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在国际上我们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内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渗透到一切领域,必须用市场经济观点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水利经济问题。

2.1用市场经济观点指导水利发展规划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很少做具体的市场调查,而是按“统购统销”的思路,假定供水效益完全能按规划实现。然而无情的市场,常不承认这种假定。例如引黄济青工程,一方面从遥远的鲁北引来的黄河水,在青岛卖不出去,大量废弃入海;另方面青岛当地的地下水仍继续超采。再如,有些高扬程灌区,不得不在低于提水成本条件下供水,而对农民来说,常仍嫌水贵,不愿多买水浇地;对扬水站来说,供水越多,赔得越多,因而灌区规划效益也无法实现,难道这类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按市场经济观点,不是我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也不是我有多少资源,就开发多大规模。而是取决于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灌区发展规划,也必需根据市场需求,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作物组成,并根据节水要求,研究经济灌溉定额,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

2.2用市场经济观点拓宽水利投资渠道

要从努力申请投资转到合理申请投资与努力吸引投资的双重轨道上来。对可以形成产业水利事业,不是我求你来投资,而是我创造好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让你想到我这里来投资。正如国务院在2000年春季召开的西部开发会议纪要中指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投资以及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事情要研究:例如东部地区帮西部搞开发,搞对口支援,绝不是单纯的扶贫,而是互利合作。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东西部要双赢。所谓先富带后富,也是要有利于西部也有利于东部,西部发展了,东部发展才有后劲。再如引用外资,要研究外商是怎么想的,外商来开发西部,他们是要赚钱的。他们最看好的是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最关心的是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他们最用心研究的是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他们最担心的是地方的土政策及办事效率对他们的影响及各种可能的投资风险。此外还要研究各种可能的与外商合作方式等。引用外资也必须双赢。据了解,西部地区已经把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如宁夏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青海省的海水北干渠扶贫灌溉工程;贵州省的长项县黄花聚水电站;四川省乐山市马边河水电站等等。但洽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按市场经济观点,提供确保双赢的具体条件。

2.3用市场经济观点重新研究水利经济理论

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没有关于市场经济调查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因此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常常造成理论上和结果上的错误。比如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对于计算工矿企业供水效益时,提出按照投资比例分摊经济效益的方法。认为供水做为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应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由企业负担投资,并按资金利润率相等的原则,分享效益,只不过供水工程是由水利部门统一安排的。但是,这种貌似合理的理论,却导出极不合理的结论。因为按此理论,水利工程投资越大,效益也分摊得越多,因此,水利工程不怕投资大,水涨船高,只要供水区国民经济总体上是盈利的,水利经济核算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按此理论,投资越大,效益越高,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单方水投资比东线高得多,因此,同样是对天津市供水,中线单方供水的效益就大得多。这样,还能科学地进行经济核算和方案优选吗?导致这种不合理结论的原因,在于未按市场经济观点,具体分析不同企业对当地的水源条件有不同要求。对用水大户来说,他们必然把当地的水源条件做为选择厂址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会在供水成本高昂的地区建厂。否则会使产品成本加入,对市场竞争极其不利,甚至赔本,因而不能接受过苛的水资源投资条件。而我们的水利经济计算规程,却不管企业是否接受,自行进行投资分摊和效益分享。并以此做为水利经济核算的依据,因而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2.4用市场经济观点建立全面的资源观

所谓全面的资源观点,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要看到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源:一种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等,一般地讲也可称作硬资源;另一种是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科技知识、专利、商标,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后天因素。一般地说,主要属于软资源。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社会资源常具有更重要价值。它能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和德国所以能迅速地复兴与掘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而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所以未能很快地开发利用,主要也在于社会资源的劣势。全面的资源观的另一方面涵意,是既要看到资源的数量,更要注意资源的质量。我们常说西部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多地是指它的蕴藏量丰富。对资源的质量,如开发条件、品位等常分析不够。只有建立全面的资源观,才能全面地评价资源,才能充分看到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互补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把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的优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政策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和优惠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

3强调内涵型发展的观点

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建设为主,走外延型发展的道路。虽然也批判过“重建轻管”的思想,但传统观点的改变,谈何容易。至今一提到发展规划,“理所当然”地是计划部门的任务。所谓发展规划,中心内容就是上项目,要投资,似乎与管理部门无关。

3.1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是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危机将是21世纪最严重的资源危机。目前我国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紧缺,平均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农村至今还有2000多万人常年饮水困难。全国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50年代平均为2.2亿亩,80年代平均为3.57亿亩,90年代(1989~1998)增长到3.76亿亩。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水资源量越来越少,新水源开发条件越来越困难,我国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在90年代年年断流,断流天数也越来越长,平均已达107天,1997年断流达270天。

过去由于实际上走以开源为主的开发利用道路,一方面由于过量引用河水,过量开发地下水,造成河湖萎缩,地面下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后果。另一方面又存在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和污染破环水资源的情况,加重了水资源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走外延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工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从用水效率看,我国目前用水效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目前人均年用水量约445m3,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04元,约合14.4元/m3,折合1.74美元/m3。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1955年分别达到37.5,53.9,47.2和91.2美元/m3(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这当然与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比如美国由于人均生活用水量高达700~800m3/人年。较英、法、德等国高出约2~6倍,(比我国高出约18~20倍),故人均GDP用水量相对较低,约14美元/m3,但也高出我国约8倍。

从农业节水看,以小麦灌溉为例。我国单方水的粮食转换率还较低,平均不到1.0kg/m3。如海河流域平均为0.9~1.0kg/m3,其中北京为最高,平均1.31kg/m3。国内试验示范田和国外先进水平,都已超过2kg/m3。以色列平均达到2.5kg/m3。因此提高用水效率还大有潜力。

3.3充分发挥已有水利设施作用费省效宏

西部地区与全国一样,已经建成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大、中、小型水库约26000余座,占全国1/3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现仍有一些水利工程安全标准不够,质量较差,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长期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而且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应把已有工程的除险加固,配套挖潜,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

3.4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灌溉用水为例,优化配置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灌区内部水量的优化配置。例如海河流域的黑龙港地区,原小麦的灌溉定额为250m3/亩。据分析,如果把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各种作物之间,按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进行优化分配,使小麦的实灌溉定额降至189m3/亩,便可使灌水效率由1.7kg/m3增加到2.08kg/m3,灌水效率提高22.9%。二是灌区间的优化配置。例如陕西省关中平原已建成大型灌区11个,这些灌区可分为东、中、西三片。每片工程集中,灌区相连,部分设施也已连通,正准备实施联网调度,使冬灌区间水量互补,既能减少弃水,又能提高供水保证率。据测算,光是西片联网调度,就可挖出1.5~2.0亿m3的水资源潜力,相当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库。三是全流域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已实施的黄河全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虽然还说不上优化分配,但也为各省、区所能接受,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效果。四是流域间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如目前正在积极筹划的南水北调工程。这四个层次中,前二者属于战术性微观的优化调度,后二者属于战略性的宏观调控。

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规划和计划中去。

4.1提高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发展要以提高产品效益的支持,没有效益就无从积累资金,就不能扩大再生产,就谈不到发展。认真实施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产业部门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结构,加强市场竞争力为主要内容进行调整。水利做为基础产业,首先要为工、农业提供水源保障。要为保证工农业正常生产,支持产业部门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水利部门本身也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是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水环境。要从国民经济总体和水利行业本身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益。

4.2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一个“度”的概念,要限制在资源可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来说,包括水土资源、林草资源以及一切生物资源,应维持其自然的平衡。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渴泽而渔,搞一捶子买卖。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引用地表水、过度围垦、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渡的捕捞等,都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无法持续发展。而且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甚至是灾难性的恶果。

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着比现在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挑战。由于人类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已造成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后果。更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并使水旱灾害更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关系,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脆弱是造成该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20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600mm以上。地理常识告诉我们,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是形成沙漠的根本原因。这种地区林草复盖率低,植被差,更加重了荒漠化。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的林草覆盖率分别只有1.08%、0.43%、4.83%和2.20%。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和林草资源的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近一步恶化。部分地区已出现了天然绿洲减少,沙漠化面积加大的情况。如青海省的沙化土地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8000万亩增加到2.2亿亩。近年来还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迅速增长。70年代至于90年代,西北地区林草面积减少了5.7亿亩,荒漠化土地增加了5.55亿亩,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还进一步导致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土壤沙化加重了沙尘暴灾害。1993年5月发生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受灾面积达40万km2,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牲(只)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约相当一个省区全年的财政收入,更使贫穷落后的西北地区雪上加霜。

西部大开发,必将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迅速增长,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在大力开展节水的前提下,协调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4.3正确处理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间,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形成复杂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产业间“瓶颈”状态的存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断协调各行、各业、各地区的生产条件,消灭“瓶颈”状态,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的“瓶颈”状态会不断发生又不断消灭,使发展持续地成波浪式的前进。宏观调控和市场调剂是协调各部门、各行业间关系的重要环节。西部大开发更为在宏观上消灭“瓶颈”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方优势互补为可持续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基本的条件。用现代科技促进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用高新科技促进水利事业现代化;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1用现代化科技促成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美国的“硅谷”经验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的经验,雄辩地说明了用高新技术武装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硅谷”是美国西南部圣何塞地区一条纵深约100km的谷地。在50年代,美国斯坦福工程学院的讲师以特曼提出利用这一原产樱桃的未开发的谷地,建立一个工业园区开始发展起来的。70年代由于苹果公司的发展,使这个地区迅速地发展繁荣起来。现在已成为包括英特尔公司总部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1998年的产值相当我国国内总产值的1/4。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原来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借鉴美国的“硅谷”经验,凭借其技术人员多、工资低的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包括建立风险基金和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处理“千年虫”问题上,博得了国际上主要软件企业的信任,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软件中心。在它的带动下,印度在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年度,计算机软件出口额达39亿美元。

当然,“硅谷”的跨越式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一是有较强的科技基础和科技人才资源;二是有较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宽松的法律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三是政府的支持,四是开发者的创业精神。

我国西部地区有些城市,如成都、兰州、西安、重庆等,都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并且都已建立了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电子工业园区。以此为依托,以改革开放的体制和优惠的政策为环境条件,以政府支持为保证,加上西部地区人民的创业精神,我们完全有条件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5.2用高新技术促使水利事业现代化

信息工程、系统工程、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升级有普遍意义。对水利事业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化科技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决胜因素。原始的手工式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就是一项应用价值巨大、涵盖范围很广的收集信息的高新技术。对水情预报、水旱灾害监测、水土资源的普查、以及对灌区作物生长情况的监控等,都有极为重要意义。对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也有重大意义。再如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已普遍应用于水利规划、防洪系统的统一调度、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管理。此外,生物工程对发展节水灌溉,对旱作农业提供耐旱品种也有重大意义。

总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条件。

5.3用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指导规划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所谓树立新的规划观,本质就是用新的科技思想和新的科技成果重新认识和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从宏观战略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战略研究是现代决策理论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从全局的观点出发,研究对整体有决定性、指导性和深远影响决策问题的科学;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激化的产物,它把新科技研究的成果看做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

战略规划是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在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已经明确的基础上,研究总体的实施方案、实施策略和实施部署。现代战略规划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1990年6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杨柄和秦大庸曾根据现代战略研究理论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宏观战略的研究》的报告,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战略研究理论,其摘要曾刊登在《水利规划》1990年第3期。近年来该学科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现代战略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现结合本文,作些简要说明。以期促使在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中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的观点。

①力求信息准全的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力求信息准全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西方管理学家有人认为,优良决策的秘诀是90%的情报加10%的预感。这种观点对复杂的大系统分析是不完全的,但充分说明了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

②系统分析的原则,这也是战略规划中极重要的原则。本文在“系统工程的观点一节中已做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③尽量采用新科技成果的原则。现代战略研究把新科技的应用,看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生命线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认为现代市场的竞争,核心是新技术的竞争。为此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做为风险投资,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以支持新科技的研究。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虽然研究一项新科技计划失败的风险很大。但是他们认为巨额利润总是伴随高风险的,因此他们坚持发展新科技。例如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曾经有个战略决策,要研制一种“未来系统的电子计算机”。他们集中了许多专家,历时数年,已耗资5亿美元,但在研制过程中才发现了这个计划成功的机会渺茫,继续下去将造成更多的损失,因此被迫中途下马。但这并未因此而影响他们继续进行巨额风险投资的决心。

④风险分析的原则。人们吸取决策失误的教训,发现既使在最可靠的预测和尽可能周密的计划条件下,仍可能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偶然事件,造成决策的失败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加强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的研究才能减小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分析也叫突变分析和应变研究。它重点研究各种意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应的对策,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有备则少患。

⑤追踪决策的原则。战略规划的对象,一般是长期的战略部署。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实施过程中,客观情况难免不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出现新的科技突破,竞争对手已研究提出类似的研究成果,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等。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认识修正原来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一种应变措施,它与风险分析不同的是,风险分析是在规划阶段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予测分析,提出的应变对策。这种风险未必出现,对策也未必实施。而追踪决策是在新情况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修正原来的规划,提出新的即将实施的方案。追踪决策的本质是战略实施过程的反馈。追踪决策和原始决策相比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从回溯分析开始。首先应找出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才能在总结经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以避免和减少失误;二是非零起点。即承认原始决策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已投入了一定的人、财、物的消耗,要面对已成事实,尽量减少损失;三是要注意心理反应。因为改变原来决策,会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例如原决策者怕承担责任,竭力为原决策辩护,甚至掩盖事实;而原反对者可能因此而否定一切,包括否定原决策中合理部分,走向另一极端。两种倾向全会使追踪决策增加困难。因此回溯分析强调客观准则,着重研究客观情况变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的修正策略。

⑥群决策原则。强调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与专家相结合,强调决策的民主化。既反对领导个人拍板,又反对单纯的专家路线。强调领导者也要注意战术措施的研究,专家也要注意战略问题的分析,决策者也应是本行业的专家。至于决策的方法,则应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德尔斐法、智暴法、幕景分析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程序。在决策时还强调低层次的决策服从高层次的决策,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谋求总体战略的协调和总体效益最优。

总之,这些原则和策略,很值得我们在规划中借鉴。特别是在注意发展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多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唐荣安、李永泰,西部大开发,南方出版社,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