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别

篇(1)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该现象也正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拟经营,我院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正值我系沙盘模拟实训室创建完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一)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比如北京大学的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论文范文。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的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故此,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的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训练。

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面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模拟经营,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一)理论积淀阶段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的积淀,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如此。本身性质就为文科,多应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管理类的专业,在理论积淀阶段主要以各种管理类的理论知识为主,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的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的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的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的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的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二)校内实践阶段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以理论为主要基调,那么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我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的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效果不会太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模拟经营,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从实践锻炼中去培养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就足够。通过反复不断的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的原理内涵,从而真正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论文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时教师的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的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的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已经如何来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无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包括供应、采购、生产、销售、纳税等各个环节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角色,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知识完成自己各自分配到角色任务。同时也可以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与同事相处。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沙盘模拟经营的实训的安排模拟经营,相信后期可以看到综合模拟经营实训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三)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的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这就是在我的设计里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此阶段,我设计的时间限制是半年。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的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的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

三、预期目标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基础而设计。预期通过这三阶段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求职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

李丽 1963- 女 系主任 副教授 本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江苏无锡、214000

① wenku.baidu.com/view/9fec9e88680203d8ce2f2409.html

② mba.pku.edu.cn/101902/101968/10298.html

篇(2)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篇(3)

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

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

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

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

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

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

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

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以及如何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2.3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

这就是在本文设计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训练。对此阶段,本文设计的时间期限是半年。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80-02

工商管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肩负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重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局面,积极思考和调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路径,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面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二级学科。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首先,我们不同层次、类别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异性。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宣称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应出现了人才同质化,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其次,从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在整体上目标空泛,不能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课程设置宽泛而无个性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广、量大、宽泛、雷同、无特色,二级学科中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法律等课程都杂乱地混合在一起,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贪多求全的课程设置忽视了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忽视了个性化特点,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对实际管理技能的要求,很多单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时往往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四)师资力量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具备工作经验。但是囿于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积极,难以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到高校工作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五)教学方法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模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教学对象研究基础上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收益。但是,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传统课堂讲授法。

(六)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

毕业生就业面广,但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发,涵盖了二级目录中的会计、营销、人力资源、贸易以及文秘等等岗位,真正在毕业后立即走上管理岗位的较少。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层次性

我国较少研究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1]从这一点上,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学习。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抛弃高大全的想法,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深入用人单位,广泛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以此来确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

(三)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联系地方,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

篇(5)

2014年2月11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了2013年度才市分析以及2014年才市供求预测报告。报告显示:从需求的专业情况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企业所需专业中成为首个热门专业类别,占总需求的11.03%。然而,从近几年人才市场的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所以,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高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够重视,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普遍对实践的不关注,很多同学不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对其方式不了解。老师对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不透彻,也就随之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教师资源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且,从教师的自身角度来看,一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忙,教学工作负担较重,没有闲暇时间去探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大部分老师很注重专业理论上、科研方面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个竞争力越来越强的今天,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自身都意识不到,那么就带动不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就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2.没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

“创新”一词近年来越来越流行,各个行业也都非常需要它,工商管理专业自然也不例外。很多学校也会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挑战杯”中的沙盘模拟大赛、创业大赛、技能文化节等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在很多学生看来,这些活动不仅占用学习时间,还消耗他们的大量精力和财力,学习成绩下降,还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理解,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让他们心里有了负担,身心疲惫;同时由于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能力不够,这就导致学校每次开展实践性活动学生参加的人数很少,而且流于形式。所以,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刻不容缓。

3.学生自身不重视

学生是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本身就不是很重视实践活动,也造成了实践教学的一道障碍。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实践的意识不是很强,没有思考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高,应该从思想上提高对它的认识。他们也都知道实践教学对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有很大的益处和帮助,但是,由于他们懒惰的性格和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实践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和体系

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该对实践教学课程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这四年里做一个自我检测,给自己制订一个全面性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活动,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阶段性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本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教研室牵头并组织成立了“尚能服务公司”,该公司从总经理到部门领导,下至员工都是由学生组成,由学生自主经营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经营管理中,活学活用。同时,这一过程让他们自己也知道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自身的缺点和自身素质的高低,及时改正和提高,使他们以后能够更好的就业和工作。同时,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可以从根本上切断学生不重视实践的思想。

2.突出实践目的,拓展实践方式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担子就越来越重了,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经验,把自己所学得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个过程不仅要循序渐进,还需要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合作、努力。学生要给自己制作一份详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交给老师,老师再加以修改、完善并给予建议。这样,学生在大学里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当然,这种方式和方法不是单一的,是有很多种形式的,它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探讨、研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和老师分享,并让老师给予建议,老师虚心接受并加以揣摩和完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大胆的创新。

3.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

学生的意识里对实践教学不重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不愿意去付出和行动。那么,学校就必须采取一些政策和方法,来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快地适应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第一,学习成绩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总成绩,因此,只要他们做到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就给他们对应的学分,让他们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第二,要把课本上专业、理论的知识变成实际的行动力,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帮助,学生要把自己思考的实践形式主动告诉老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当然,解决工商管理实践教学问题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学者前辈也都做了深入地研究。笔者在这里只是简单阐述了自己在教学这几年的体会和看法。我们要努力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综合性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微薄

之力。

篇(6)

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中,优秀的经营管理者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的价值平均是科技人员的 5~10倍,而我国的管理类人才素质普遍低下,高素质的企业家更是奇缺。在新经济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各所大学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管理类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管理类专业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除了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管理类学生应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信息时代,管理者只有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灵敏预测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二、当前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原有大专业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项目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更加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往往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定位于企业高级管理类专业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如“两课”、文化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

(2)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课程明显重于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

(3)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缺乏多样化。现行课程体系明显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格环境和学术自由。在现行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基本没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思想自由,不能就基本的管理理论和老师进行思想辩论;学生的思维模式呆板,基本上沿袭着老师的思维模式;在讨论案例时,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措施

1.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学科门类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学科,可以说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对于管理类大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其广泛知识面的需要。

2.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增加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

3.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占有其总体能力相当大的成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深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增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拟、实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

4.构建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应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构筑有效的平台。 第一,发展学生社团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第二,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支持。第三,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服务。大学后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直接发挥育人功能。大学后勤可以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建立学生参股的后勤服务实体和建立学生经营服务实体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 敏:谢宁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76~79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36-03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量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要求高等院校在本科层次上能培养出大批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生产经营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我国的本科教育大多定位于学术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高林等,2008)。同时,有关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导向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还有进一步梳理与探讨的必要。基于此,本文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就如何有效地构建职业发展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多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作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模型构建

(一)应用性本科人才的职业发展培养导向

关于应用性人才,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季诚钧,2006;杨兴林,2007)。但无论如何分类,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要求(贡福海,2013)。本科应用性人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应用性本科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王秋红,2008)。江苏理工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企业部门经理”,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为指导,从企业对“企业部门经理”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模型

在一个企业中,部门经理处于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中层位置,是上级部门的决策信息提供者和命令执行者,是其他部门的服务者和配合者,是本部门的管理者。企业部门经理的德、能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要想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需要具有多维能力:在境界维度方面,要有做经理、坐经理、作经理的能力;在结构维度方面,要有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层级维度方面,要有基础、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能力之分。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部门经理”的能力素质调查结果,提出企业部门经理培养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多维能力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就境界维度而言,“做经理”是指所开展业务的各环节都亲历亲为,这就要求企业部门经理熟练掌握该部门各项工作的要领;“坐经理”指不仅自己要做业务,还要率领和指导员工开展工作,并引导员工融入到团队中;“作经理”就不需要自己具体从事某项业务,要为团队确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部门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前两个阶段是达到第三阶段的必要前提。企业部门经理的“做―坐―作”过程,显示的是对不同层级和结构能力的要求。

就结构维度而言,“核心能力”是作为一个企业部门经理所必需的、基础且重要的能力,无论其所在何种部门或是承担何种岗位都是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是依据部门经理所在的岗位,或是部门类别不同而需要的专业知识、技巧及能力;“领导能力”是指能带领团队不断前进的能力、留住好下属的能力等。

不同的境界维度在各个结构维度上,所要求的层级维度存在差异。例如,企业的营销部门经理在“做经理”时,需要初级“客户导向能力”、中级“团队合作能力”和高级“市场分析能力”、“新市场开辟能力”;到了“作经理”时,各结构维度的能力均提升为高级乃至专家级。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设计

(一)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总体框架

为了便于学生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基于企业部门经理培养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多维能力模型,我们从理念层、载体层、服务层、平台层、设施层五个方面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也包括课外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黄爱华,2013)。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为此,我们优化了理论课程体系,强化了“身心元素”和“科学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将企业教师、社会培训师融于学校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这是“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在理论教学中的体现和反映。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性本科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鉴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素质教育弱化、学生能力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实,为适应“企业部门经理”的培养,我们在整合原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以“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为线索,构建了一个校内校外平台相支撑、专业专门平台相促进、多层多用平台相协调的“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旨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基于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和专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包括7大模块,即管理学模块、经济学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银行业务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定量分析方法模块,覆盖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目标在于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核心能力;专业实验教学则涵盖各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会计学专业的手工模拟实验、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等,其目标在于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专业能力;专门实验教学包括EPR综合实验、技能竞赛、科研项目三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即综合能力。EPR综合实验是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一次接近于真实企业环境的创业演练,训练学生在高仿真度企业经营流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专门实验教学满足各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同步发展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的设置,将各级别的学科竞赛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系统的衔接各层次竞赛内容,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目的。此外,在积极开展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江苏省以及全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训练了“企业部门经理”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而且由于与专业相结合,也进一步增强了其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基于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协同平成。其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与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共建校企协同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如我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形成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企业在我校设立企业创新基金、学生奖励基金和教师队伍教研基金,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双方还通过共建实验室、科研项目实施、教材编写等方式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熟悉了有关实践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又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准企业部门经理”的综合能力。

三、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的实施保障

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使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理论教学体系的与之相匹配,以及管理、保障机制的与之相匹配。为此,应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强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得其实践体系顺利实施。

首先,要培养未来“企业部门经理”,需要有一种跟得上时代要求和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计划。基于对“企业部门经理”所处地位的理解,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身心发展知识,强化学生对身心发展的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二是坚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三是专业知识,此类课程着力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同时促进对企业精神、商业环境的理解;四是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希望学生能深入了解未来工作将依赖的社会、人类环境,以及他们将面临的专业问题和道德问题。

其次,为更好地突破传统教育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上的共享,应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基于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能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学生能从灌输式教学中被拯救出来,更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也有效保证了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的实施。

最后,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有了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运行。健全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仿真性实践教学环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的四个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4-47.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83-02

1引言

古朴的运筹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我们运筹学的先驱从《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摘取“运筹”两字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既显示其军事起源,也表明其朴素的思想早已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但世上公认的运筹学学科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部门为战争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活动。其热点是集中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提高某武器系统效率的操作方法和执行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也从军事部门迅速向工商、管理和工业部门转移。运筹学是研究各种广义资源的运用、筹划以及相关决策等问题的近代新兴学科。在我国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其目的是根据问题的需求,通过数学的分析和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的优化安排,以便更有效地发展有限资源的效益。“运筹学”名称最早于1938年出现在英国,当时称之为“OperationalResearch”,1942年美国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称之为“OperationsResearch”。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及其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出了培养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对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师是学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将《管理运筹学》当作一门纯数学学科进行教学。这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方式,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运筹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较多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学习《管理运筹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前期必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文科生源,不少学生害怕数学。比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要想完全领会其原理,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理,因而非常抽象。在课时总体压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完抽象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听不懂只好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兴趣。

三是教学内容不恰当。《管理运筹学》课程包括若干分支,而教学时数有限,因而《管理运筹学》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分支。目前在《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行和盲目性,甚至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

四是教学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讲授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灵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思考及案例的讨论,掌握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不能做到灵活应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传统,对于学生学完课程是否能够运用《运筹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室较少顾及。

五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如果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即使掌握了《管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和手工运算能力,但在遇到一些变量较多的数学模型时,也只能一筹莫展。由于缺少上机实践机会,学生不能利用相应软件求解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应用的可操作性。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资本经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移,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引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根据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应该对管理科学模型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预见变化、适应变化、管理变化,并根据内容和外部环境不断更新观念,设计未来;重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讲究团队精神;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领导科学,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接触企业决策试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组织小组研读论文,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课外关注应用案例,引导培养其对课程的兴趣爱好;并最终以大型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总结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向《管理运筹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多实际问题,如风险管理、冲突分析、多目标决策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和驾驭等,都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解决,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管理运筹学》这些新的分支。《管理运筹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成数学理论、建立模型、计算机软件的重点都放在讨论有限的数学理论方面,因而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计划学时内无法学习了解《管理运筹学》形形的模型和算法,从而使学生对许多实际问题缺乏联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联想、思考、锐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管理运筹学》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按传统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达不到《管理运筹学》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运筹学》以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管理和决策技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和方法应随着教学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和革新。

4PBL教学法概述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的基本热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PBL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求索者,同时在实践PBL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对其终身教育具有深远影响。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则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我院对2006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验性地实施了PBL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而言,我们认为PBL教学法既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是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相一致的。

PBL教学法的优点可概括为:(1)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所需的信息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按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信息进行综合;(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沟通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教学法的特点为:(1)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2)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3)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4)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5)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学法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鉴于这些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商学院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而且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在商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成功,正如美国哈弗大学校长ToslesonD教授所说,“PBL教学法是一种有效果的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5基于PBL教学法的《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综上所述,改革《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方法,应该从突出课程的应用型入手。这样,PBL教学法就特别适合应用于《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教学中。依据PBL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全面改革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各个知识点,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管理运筹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法,必将能够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地改善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用应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更换了原有的教材,新教材以教案为中心,突出实际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法,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弱化数学理论的推导。虽然新教材并不是为PBL教学法设计的,但其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法同出一辙,为顺利实施PBL教学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不足,还自编了部分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是PBL教学法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组织教学,说明相关的数学理论。而PBL教学法则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将数学理论隐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让数学理论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与教学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和基本方法联系;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运输计划、投资计划、设备管理和存贮策略等管理领域。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组建团队。根据自愿原则,由学生组成2-3人的研究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在问题分析、数学理论、计算机应用、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

②选题。每个团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从老师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③查阅文献、学习数学理论。每个团队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后,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现场调查、咨询相关业务专家等方法获取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④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类别确定相应的数学方法,在合理的假设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⑤求解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数机打好基础。

⑥撰写论文。问题解决后,要求撰写论文,对解决问题

的过程进行总结。除了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必要内容外,还要写出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⑦课堂报告。各个团队在课堂上要向全体同学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和其它同学通过提问及质疑的方式参加讨论。

⑧总结。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和修改论文,最后提交给老师。这些论文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考试成绩中。

(4)体会。尽管PBL教学法在《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但是已经显示了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嫩铁拐李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论文撰写认真细致,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普遍反映收获

很大。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6结束语

通过《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可以达到如下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让课堂能容纳更丰富的内容,有助于提高上课的效率;利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积极性,以避免数学类课程的枯燥乏味;利用使用模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具实际意义;利用大型作业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计算、评价的整体素质,收到仅凭课堂讲课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然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因素众多,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本文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初步探索。未来更好地实施PBL教学,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1)编写与PBL教学法配套的教材;(2)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还需要由其他课程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1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招生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5%,已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准线。我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根本原因,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的是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精英教育的衰退,这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普遍发生了。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浮躁的心态,本科工商管理学科是大学扩张最快的学科,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问题更为严重。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依然对管理精英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面对精英教育衰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º特罗认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教育依然会以各种方式存在。

2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培养管理精英是许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理想,但大学生并非一出校门就成为社会精英。历史地看,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观念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历史上形成的教育传统、教育机构的定位等,都会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乃至整个培养模式中反映出来,且始终处在演化之中,以致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工商管理本科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基本影响因素如下。

2.1企业因素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企业,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对管理精英的培养模式具有限定性作用。目前企业对管理精英的理解,往往使用的是“管理人才”,其外延比管理精英更为宽泛。

2.2高校招生与就业环节

与培养模式紧密相关的两个环节是招生和就业。学生的入学条件限定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入学前学习成绩很差,就很难适应高水平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就业情况则是培养模式有效性的证明,如果一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无法找到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也就难以为继。2.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形势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形势在变化:第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宽口径、厚基础、重通识的培养模式在高水平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一般院校(包括大专层级的管理教育)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却更加强调专业化教育;第二是校际竞争日显激烈,一所大学欲在这种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努力在培养模式中树立起自己的特色,以此来赢得社会的认同;2.4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培养模式必须符合本科生的学习特点,985大学招收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对纯粹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知识则不感兴趣,更愿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

3基于985院校的本科工商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思考与研究,基于985的本科工商管理精英人才教育思考为“理想型”培养模式(见图1)。建立面向精英培育的本科工商管理学科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五个方面问题。

3.1坚持四年一贯制的学习体制

我国的大学学制为四年,但在一些学校中,出现了部分学生三年修满学分,然后以实习或其他名义变相离校的现象。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习,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作为面向精英培育的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应该要求学生利用好在校的每一天,努力汲取知识养分,而不能以考托福、考研或找工作为由,随意离开学校。当然,这一问题也说明一些学校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存在漏洞,如一些授课教师有“放水”倾向,对学生赶修学分的行为没有制度约束,等等。我们认为,有志于成为本科工商管理精英教育的机构,应该坚持四年递进式的培养方式,使大学生在四年时间内保持紧张、充实的学习状态。

3.2制定合理本科专业规划

3.2.1合理划分专业,明确培养口径对于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一种是完全打破专业界限,或者把学生简单地分为文理科两大类,实行大类招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在高年级时再选择若干专业项目,如美国西北大学、哥伦比亚、耶鲁等学校,以及哈斯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都采用这种模式,本科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第三年开始选择专业并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专业项目(类似我们的专业方向)。另一种模式则是学生在入学时就按专业分类,如日本一桥大学、法国的高等商业学校都属于此类。学生在学习一定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在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或一些专门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比较这两种模式,后者的培养口径比前者略窄一些,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大体相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管理学门类(12)下的工商管理类(1202)作为本科招生和培养的基本专业口径,在本科培养中不再进一步细分专业,而是更灵活的设置更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3.2.2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通识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管理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培养计划中,前述学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应该被置于特殊的位置上。(1)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的学科中,选择出若干门基础课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并为学生深入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创造条件。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学校通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识课程,即使在同一领域中,学生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但限于国内学校的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课程,因此可将与工商管理关系密切的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单独列出,如同经济学科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或数学可的运筹学一样,作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如果学生有深入学习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要求,还可为学生创造跨院系选课的条件,使学生在一个方向上打下更深厚的基础。(2)注意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性,教师在教授专业理论时,应该从理论脉络上,说明这些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关系,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的来源,以及为什么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有一定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要实现“厚基础”,首先要注重这样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在一两个这样的学科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都会大大提高。这也正是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所在。(3)确保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通识教育可以服务于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是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还是培养学生以理性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可以学习复旦大学的经验,将通识教育由拓宽知识宽度转向方法论的教育(这里的方法论不是指科研方法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比如如何认识某个领域的问题)。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如哲学类课程、逻辑学、生命科学类课程(如进化论),在通识教育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应该作为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3.2.3明确工商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也是对大学使命的一种反映。目前国内一些“985”大学的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中,最常见的词汇是“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如“掌握某类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一些学校如北大光华使用“有现代管理知识,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某某类)人才”这种朴素的说法。我们认为,前一类说法尽管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也会培养起学生的傲慢气质或如明茨伯格所说的“让思维停滞”。后一种说法的职业导向太过具体,过分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建议将工商管理类本科的培养目标大致设定为:以理性思维认知世界,以整体意识分析企业,以创新精神和竞争气质面对未来的管理人才。不同的学校可以在这一基调上增加自己的特色化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了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人文、科学知识,使学生领悟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通性,培养学生的完备人格,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更好地认识复杂的世界。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理性思维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理性思维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增强。失去这一基础,理性思维的批判性特征就会变成怀疑论,逻辑推理更无从谈起。3.2.4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目前实施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计划中,各学校的差别很大。有些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达到70学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达到30学分。有些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只有50多学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只有15学分。在一些学校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不清,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不明。一些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内容重复,而一些专业选修课并不是高度定向的深入学习课程,而更像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专业基础课程。改进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的,理顺不同类别的课程关系,已成为完善工商管理培养模式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明确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目的。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理解企业内部活动及其外部环境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选修课应该是学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学习的系列化课程,一个方向可以由3到4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以专业必修课为基础,又不与之重复。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方向进行学习,但选定一个方向后,必须修完这个方向上的全部课程。(2)改进的学分结构,避免为充填学分设置选修课程的现象。(3)在高年级开设一至两门整合型课程,强化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所谓整合型课程,意指学生在选洗过程中,可能会综合运用各种专业课程知识,把企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3.2.5改进实习课程企业实习是工商管理学科培养方案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可以使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将来一些学生不在企业工作,实习的经历也可以使他们真实感受企业的环境,了解社会现实,丰富其阅历,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目前,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实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对学生实习缺少明确的计划和指导,对实习疏于管理,对实习成果无法进行评估。一些学生为找工作而实习,偏离了实习的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学科培养质量,需要对实习课程进行扎扎实实的改进。3.2.6大力建设研修式课程所谓研修式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某些问题,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式的课程。研修式课程与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不同,每个科研项目都有自己的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并且不同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有相同的主题。吸收本科生参加研究课题,固然可以增加学生体验科研活动,从中进行学习的机会,但科研课题时间期限不一,研究内容不同,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容易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研修式课程有着大致稳定的方向和主题,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一些研究课题搭载在研修式课程之下,以求使学生取得更好的研修效果。

3.3建设有特色的教育方式

3.3.1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各具特色的大学并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走向繁荣的标志之一。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作为学校办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反映出各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自身特色。一所大学的特色往往集中体现在:围绕办学理念形成的学校品格,学校的师生长期秉持的的学风和学校经长期培养而形成的优势学科群。这些特色应该在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来。3.3.2提升国际化的层级对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方式而言,国际化办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和沟通,能够胜任国际企业中管理工作的人才,增强学生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能力。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包括与一些海外大学的学生交换项目和“2+2”、“3+1”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3.3.3完善本科生的导师制大学生在大学要经历起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从中学到大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从以前过分依赖家长的生活方式转向集体生活、独立处事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大量接受教师指导转向主动学习、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他们会受到家庭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品格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并在大学开始寻找职业生涯的起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困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学生的责任。

3.4建设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相匹配的就业平台

高水平的本科培养体系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就业平台相匹配。所谓高水平的就业平台,是指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其个人发展机会的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大学包括国际知名大学在内,多数设有类似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招聘洽谈会,有些机构还有专业人士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我们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和一些在南开大学读博或读MBA的台湾学生作了简单对比,发现一些知名度远低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台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却可以进入很好的企业,获得比国内这些学校本科生更理想的工作机会。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与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有关,但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就业平台来缩小这种差距。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因素是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传授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的品行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甚至不亚于课堂教学活动。许多学生在同教师交谈时总会涉及人生观的问题,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防止学生把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精英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精英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J].徐丹,等,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

[2]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

篇(10)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我国要积极在教育事业中运用和推广信息技术。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性课程,在教育领域大力推广信息化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也已渗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教育而形成新的稳定性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包括:信息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一般比较丰富,学生要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比如多媒体创设问题,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计算机辅助学习,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条件收集资料,提高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教学过程由原先满堂灌学习知识演变成运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精神等。

二、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了解到人力资源开发和运用中各流程与要领,从而可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对于抽象性知识会感觉到难以掌握,这时需要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的目的。从信息化教学特征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交互讨论、资源共享的学习新环境,构建发挥教师主导性、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职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笔者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依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1.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案例教学

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模式应用比较广泛。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相对动态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典型案例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在信息不完备的状况下也能做出判断,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比如在学习应聘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应聘现场,安排学生扮演面试官与求职者,让学生独立完成简历制作,学生亲身参与到面试过程中,学生在模拟面试过程中学习怎样把应聘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为将来就职面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讨论教学

老师将全班学生分解成几个小组,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别讨论,然后全班共同讨论。全班共同讨论时,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全班学生思维进行撞击与交锋,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讨论的答案多元的,老师可以有意引导,让学生查阅参考文献,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不同答案。在信息化教学中,老师在网络环境中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运用QQ、微信、BBS等工具组织讨论。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讨论组中,讨论的话题是有关招聘素质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化沟通工具展开讨论,老师在线监控讨论,及时引导以保证讨论的进程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采用讨论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批判与追求真理的作风。

3.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平台教学

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其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教学要求融合教学资源,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网络平台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起点和学习进度。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建立网络平台基地,把所有学习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老师要不断添加或者更新网络平台的资料,保持学习资料的新鲜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11)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压力较为缓和,供求比仅为0.67,与上年度相比下降0.13,但职位竞争程度两极分化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见表1)。

表1 2016年主要职位类别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

[主要职位类型 求职人数 需求人数 毕业生供求比 农林渔牧类 244 52 4.69 高级管理类 228 346 0.66 人力资源/人事类 1492 680 2.19 行政/文职/后勤类 4445 2514 1.77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 4782 1213 3.94 生产制造/工厂管理类 273 354 0.77 质量保证/品质管理类 266 271 0.98 采购类 92 162 0.57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1125 2590 0.43 销售类 2027 15495 0.13 客服/技术支持类 604 2621 0.23 电力/能源/矿产/测绘 582 304 1.91 机械/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类 674 370 1.82 化工类 701 42 16.69 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 473 57 8.30 汽车4S/维修/驾培类 721 385 1.87 轻工/食品/工艺品 216 108 2.00 计算机硬件开发类 113 27 4.19 计算机软件开发类 849 650 1.31 IT管理/项目协调类 135 63 2.14 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类 51 89 0.57 IT运维/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类 192 415 0.46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发/设计类 315 340 0.93 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类 581 941 0.62 手机/通信技术类 336 147 2.29 电子/电器类 521 187 2.79 技工类 266 617 0.43 建筑/工程类 4445 2030 2.19 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 340 3313 0.10 物业管理类 77 35 2.20 贸易/进出口类 671 173 3.88 物流/仓储类 706 359 1.97 交通运输服务 91 86 1.06 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 624 2153 0.29 银行类 361 589 0.61 保险类 176 461 0.38 艺术/设计类 991 897 1.10 V告类 249 289 0.86 会展/公关/活动类 144 131 1.10 影视类 239 429 0.56 文字媒体/写作类 411 263 1.56 百货/超市/零售类 220 2463 0.09 餐饮/娱乐类 373 620 0.60 酒店/旅游类 511 272 1.88 美容/保健类 69 227 0.30 翻译类 250 68 3.68 法律/法务/合规类 394 87 4.53 咨询/顾问/中介类 77 294 0.26 培训类 203 12 16.92 医院/医疗/护理类 1371 278 4.93 文教/科研类 2361 1591 1.48 环境保护类 277 75 3.69 其他职位 4862 15181 0.32 合计 42797 63416 0.67 ]

(一)总体人才需求大幅增长,部分职位需求达到突破性增长

2016年,在用人单位数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毕业生总体需求人数为63416人,比上年度大幅增长35.12%,其平均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由上年度的8.34人/家增长至本年度的8.83人/家。毕业生需求超过2000人的职位有销售类、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客服/技术支持类及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其中销售类需求人数达到15495人,占比达24.43%,与上年度相比需求量增加3003人,大幅增长24.04%,是本年度需求增长量最高的职位类型;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人数由上年度的1885人增长为2016年的3313人,涨幅达到75.76%,需求增长量仅次于销售类职位;而影视类职位需求涨幅位居首位,同比涨幅分别高达232.56%。毕业生需求人数前十名见图1。

[销售类

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

客服/技术支持类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行政/文职/后勤类

百货/超市/零售类

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

建筑/工程类

文秘/科研类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1213][1591][2030][2153][2463][2514][2590][2621][3313][15495][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

图1 毕业生需求人数前十名

(二)传统管理类职位和建筑/工程类职位毕业生供应量依旧位居高位,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的求职毕业生人数大增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行政/文职/后勤类以及人力资源/人事类等传统管理类职位和建筑/工程类职位毕业生供应量依旧位居高位,均位居前六位;同时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的毕业生求职人数由2015年的850人增长为2016年度的1371人,涨幅高达61.29%,毕业生求职人数排名冲进第七位。

(三)职位竞争程度冷热不均,业务类和服务类职位的毕业生供应短缺现象不容小觑

2016年,在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52个主要职位类别中,有30个职位类别毕业生竞争较为激烈,最高的供求比为16.92,其中集中了较多的相对稳定的职位类型,而业务类和服务类职位的毕业生供应短缺现象不容小觑。

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供求比排名前10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总需求人数为2016人,占比为3.18%,而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9229人,占比达到21.56%,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为4.58,即约5人竞争1个岗位。其中培训类、化工类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竞争程度较高,由于这些类别需求量极少,其毕业生供求比达到16.92、16.69及8.30,位居前三位。另外,虽然人力资源/人事类、行政/文职/后勤类及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传统管理类职位由于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仅有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位居供求比前十位,但竞争依旧激烈。

与此同时,毕业生供求比后十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需求人数达到30234人,占比为47.68%,而毕业生求职人数仅有5528人,占比仅为12.92%,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18,业务类和服务类职位依然存在较大的毕业生缺口。其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和美容/保健类等服务类职位长期位居供求比后十位,其毕业生供求比分别仅为0.09和0.30,缺口分别为2243和158。而毕业生缺口最大的销售类职位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13,该类别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13468人,同时,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毕业生缺口仅次于销售类职位,其缺口主要依旧集中在房地产销售/置业顾问和房地产中介/交易等业务性质类职位。

二、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供需分布特点

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60.22%。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分布也较为分散,最多的是制造业,有1491家用人单位。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占比达到96.02%,为6893家。用人单位性质见表2,具体企业数量分布见表3。

[单位类型 数量 占比

(%) 事业单位 104 1.45 企业 6893 96.02 个体经营 115 1.60 其他单位 67 0.93 合计 7179 ― ][企业类型 数量 占比

(%) 国有(控股)单位 275 3.83 集体企业 15 0.21 民营企业 6431 89.58 中外合资企业 117 1.63 港澳台投资企业 55 0.77 合计 6893 96.02 ][表2 表3]

(一)毕业生供需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的主力军,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分别达到29095人和48413人,占比分别为67.98%和76.34%。

其中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达到71.46%,这些行业均是当前备受毕业生青睐的行业;而在需求方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6个行业是毕业生需求的主力军,其合计占比达到79.60%。具体行业分布见表4。

(二)各行业竞争状况

2016年,第一产业毕业生供需水平依旧较低,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仅为605人,需求人数仅为971人,供求比仅为0.62。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供求比为0.93,总体竞争压力较平衡,供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的主要来源,其集中了将近7成和8成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和需求人数,供求比为0.60,不到1人竞争1个岗位。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金融业及建筑业的供需总量均超过1万人,其供求比分别仅为0.41、0.71、0.61及1.29;林业由于需求量极少,仅为8人,供求比高达13.38;需求较少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中,多涤萌说ノ恢饕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其提供的岗位稳定性强、工作压力较小,因此备受毕业生追捧,其供求比分别达到5.65和4.78,即将近6人和5人竞争1个岗位,这两个行业的竞争程度位居第二和第三;而房地产业由于毕业生供应量远不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职位缺口达到6474人,其供求比仅为0.17。

表4

[产业 行业 求职

人数 需求

人数 供应占比

(%) 需求占比

(%) 第一产业 农业 176 518 0.41 0.82 林业 107 8 0.25 0.01 畜牧业 76 108 0.18 0.17 渔业 5 2 0.01 0.00 农、林、牧、渔服务业 241 335 0.56 0.53 小计 605 971 1.41 1.53 第二产业 采矿业 599 342 1.40 0.54 制造业 6266 8773 14.64 13.8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39 495 1.26 0.78 建筑业 5693 4422 13.30 6.97 小计 13097 14032 30.60 22.13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21 1281 3.09 2.0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012 12333 11.71 19.45 批发和零售业 1405 8273 3.28 13.05 住宿和餐饮业 796 1064 1.86 1.68 金融业 5428 8877 12.68 14.00 房地产业 1324 7798 3.09 12.3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55 3128 11.58 4.9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64 161 0.38 0.2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80 235 0.89 0.3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700 1118 3.97 1.76 教育 3230 2297 7.55 3.6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20 46 0.51 0.0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62 1695 5.29 2.6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05 107 1.41 0.17 国际组织 293 0 0.68 0.00 小计 29095 48413 67.98 76.34 合计 42797 63416 ― ― ]

三、学历分布情况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长期占据主力军地位,其数量占总毕业生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14%和46.59%,合计占比达到94.73%。

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其中对学历未提供明确要求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占比为50.75%,另外明确研究生及以上要求的毕业生需求人数仅为89人,占比为0.14%。

四、专业分布情况

(一)求职毕业生专业分布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的毕业生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及理学等5个类别,这5个类别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达到25852人,占比为60.41%。其中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将近8000人,达到7972人,占比为18.63%。

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7972人,合计占比18.63%,该类专业类型的毕业生供应主要集中在土建类、机械类及电气信息类这三类专业,分别为2849人、1779人及1222人。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7424人,合计占比达到17.35%,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是该专业类型毕业生的主要来源,达到5719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3408人,合计占比7.96%,其中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应是该类专业类型的主要支撑。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2942人,合计占比6.87%,其专业分布较为集中,理学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而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0人。在其他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达到4106人,占比9.59%,但是哲学和历史学这两类专业则比较冷门,毕业生求职人数长期未超过三位数。另外,医学类和教育类也是毕业生求职较多的专业类别。

(二)毕业生需求专业分布

与毕业生求职分布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并不严苛,其中有81.19%的岗位不对专业进行明确要求,而在有专业要求的岗位中,数量最多的依旧是要求工学类专业的岗位,其毕业生需求人数为3603人,占比5.68%。另外,明确要求哲学、历史学等冷门专业的岗位数量极少,不足10人。

五、地区分布情况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期望在广西区内工作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41394人,占比达96.72%,而工作地在广西区内的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为62139人,占比达97.99%。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区内供需主要集中在南宁市,其供需分别占比达到59.18%和69.14%,毕业生供求比为0.58。而在南宁市中,西乡塘区和青秀区供需较多,其中青秀区毕业生需求是毕业生供应的15.34倍,毕业生人才供应呈现严重短缺,供求比仅为0.07。

六、性别分布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女性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占比达到64.30%,而男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为35.70%。而在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性别要求很低,其提供的岗位中有91.82%的岗位对性别无要求。

七、薪酬分析

本报告薪酬数据来源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经去除重复、不完整以及无效数据、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数据,限定单个职位样本量个数(行业惯例为7个)等数据处理方式。在统计指标上,同时采用平均薪酬和分位薪酬统计方式(平均薪酬指的是所属职位类别中薪酬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不代表单个职位的实际薪酬,例如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平均薪酬为2542元,但其有占比10%的职位薪酬在3812元/月以上;分位薪酬水平显示的是该职位中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水平,便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照和定位自身职位薪酬的竞争水平,例如某职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为5000元/月,即表示该职位中有占比75%的职位薪酬低于5000元/月,下同)。

(一)位薪酬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薪酬水平继续快速增长,其总体平均薪酬达到3510元/月,比上年度大幅增长48.23%,其中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是毕业生职位薪酬水平最高的职位类型,其平均薪酬为4752元/月。各职位类别毕业生职位平均薪酬情况见表5。

(二)毕业生期望薪酬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2016届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薪酬为3045元/月,比上年度大幅增长30.40%,其中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类的期望平均薪酬为4198元/月,成为2016年度毕业生薪酬期望最高的职位类型(见表6)。

(三)职位薪酬与毕业生期望薪酬对比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提供的平均薪酬总体水平大于毕业生的期望值,用人单位提供平均薪酬比毕业生期望平均薪酬高出465元/月。

在薪酬区间分布中,毕业生和岗位依旧集中在2000-3999元/月区间,其集中了84.46%的毕业生和62.54%的岗位。其中与2015年度最大的区别是3000-3999元/月区间已取代了2000-2999元/月区间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2016年毕业生总体职位薪酬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在其对比曲线图中,2016年曲线运行轨迹明显后移。其中2000-2999元/月是职位占比最多的薪酬区间,该薪酬区间的职位占比由2015年的35.84%下降为2016年度的27.10%,已退居次位;3000-3999元/月区间的职位占比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12.27%增至2016年的35.44%,同比增长23.17个百分点,成为当前职位占比最多的薪酬区间;4000-4999元/月区间的职位占比从2015年的4.76%上涨为2016年的11.27%,同比增长6.51个百分点;同时,5000以上元/月薪酬较高的区间职位占比也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表5 广西人才网部分应届毕业生薪酬情况(单位:元/月)

[职位类别 平均薪酬 职位类别 平均薪酬 农林渔牧类 2947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发/

设计类 3339 人力资源/人事类 2866 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

电子商务类 3543 行政/文职/后勤类 2542 手机/通信技术类 2868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 2510 电子/电器制造类 2877 制造业生产管理类 3074 建筑/工程类 2724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3788 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 4752 销售类 3932 物流/}储类 2666 客服/技术支持类 3169 交通运输服务类 3125 机械制造类 2499 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 4743 计算机软件类 3544 艺术/设计类 2434 IT管理/项目协调类 3376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 3084 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类 4056 餐饮/娱乐类 2413 IT运维/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类 2984 酒店/旅游类 3448 ]

注:本报告所指职位薪酬是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税前总体收入水平,包含个人所缴纳的五险一金等内容(即应发工资),其展现的是招聘过程中职位对应的收入水平,主要折算为月薪进行计算,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参考使用。

表6 广西人才网部分应届毕业生薪酬情况(单位:元/月)

[职位类别 平均

期望值 职位类别 平均

期望值 农林渔牧类 3202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发/设计类 3465 人力资源/人事类 3039 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类 3121 行政/文职/后勤类 2930 手机/通信技术类 3250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 2842 电子/电器制造类 3293 制造业生产管理类 3217 建筑/工程类 2774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3218 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 3320 销售类 3161 物流/仓储类 3047 客服/技术支持类 2969 交通运输服务类 3414 机械制造类 3310 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 3387 计算机软件类 3385 艺术/设计类 3066 IT管理/项目协调类 3123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 2757 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类 4198 餐饮/娱乐类 2795 IT运维/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类 3482 酒店/旅游类 3030 ]

注:本报告所指毕业生期望薪酬为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期望的税前总体收入水平,包含个人所缴纳的五险一金等内容(即应发工资),其展现的是招聘过程中职位对应的收入水平,主要折算为月薪进行计算,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参考使用。

(四)部分具体职位薪酬参考

表7 2016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

部分毕业生具体职位薪酬参考(单位:元/月)

[职位大类 具体职位 工作地 平均薪酬 50

分位 75

分位 90

分位 销售类 销售助理 南宁市 3629 3159 4107 4772 客户经理 南宁市 3712 3056 3915 5735 推销员/业务员 南宁市 3992 3199 5218 7694 整车销售/顾问/经纪 南宁市 2673 2468 3326 3841 市场/营销/

策划/推广类 市场/营销专员/助理 南宁市 4094 4114 4787 5430 客服/技术支持类 客服专员/助理(非技术) 南宁市 3031 2948 3697 4566 人力资源/人事类 人力资源/人事专员 南宁市 2815 2451 3226 3741 行政/文职/后勤类 行政专员/助理 南宁市 2512 2249 2858 3813 经理助理/秘书/高级文员 南宁市 2964 2718 3891 4556 文员/打字员/电脑操作员 南宁市 2882 2836 3208 3723 财务/税务/

审计/统计类 会计师/会计 南宁市 2742 2161 2770 3965 出纳 南宁市 2571 2306 3141 3556 文教/科研类 中小学语文/历史/

地理/生物教师 南宁市 2892 2864 3141 3656 中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