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辩论常用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自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技能方法。探究技能方法是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外部方法和内部方法。
一、外部方法
探究技能方法在外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体技能和合作技能。个体技能包括自学、查阅、演算、表达、实验操作等;合作技能包括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
(一)个体技能。
1.自学。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在教学中,适当自学,能激发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原电池的使用原理》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新型电池的资料让学生自学。
2.查阅。查阅资料是探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如: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听到、看到“纳米技术”。到底什么是“纳米技术”,要真正了解,就要去查阅资料。
3.演算。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时候可能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演算能力。化学中的计算不同于数学,化学计算更注重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原理的把握。因此,要进行准确的演算,就必须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还必须能熟练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基本原理。
4.表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探究结束后,可能还需要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已掌握的信息。
5.实验操作。化学探究性学习经常用到实验探究法。化学实验中,仪器的使用离不开操作,实验的成功也有赖于正确、合理的操作。掌握各类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导,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从实验目的,实验的准确性出发,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弄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二)合作技能。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探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讨论。讨论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讨论一般采用分组形式。这种方式的实施一般要有充裕的时间,有明确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合作的精神,有质疑的勇气。而教师则要走下讲台,主动介入讨论,做好引导工作。在讨论结束后,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并及时做好评价。例如,在探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将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以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然后鼓励每组推举一人上台来用投影仪展示讨论结果,并作出评价。
2.辩论。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方式,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辩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使辩论双方明确主辩、助辩的角色特点,教给学生搜集、处理有效化学信息的方法,为辩论准备充分的化学素材;辩论中,当正、反双方脱离主题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双方始终围绕主题辩论;辩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活动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要求。
3.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下,学生用肢体语言形象生动的表现知识。这种方法在语文、英语课堂中应用较多,但也可以用于化学课堂,特别是为了解释一些抽象的化学原理时。例如,在探究乙烯加聚反应的过程中,让一组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每两个学生面对面、手拉手表示一个乙烯分子;然后松开一只手,表示双键断裂;与另一个学生拉手,表示形成聚乙烯分子。
二、内部方法
外部活动离不开学习者的内部活动——思维。恰当的
思维方法是所有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实质。中学化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类比等。
(一)分析。
化学中的分析是指把化学事物整体合理分解成若干部分来认识的思维方法。其目的是暂时撇开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便于逐个认识和把握各个部分特有的属性,为把握思维对象的整体属性提供充实的根据。例如我们不可能在刚接触到SO2时,就能将其各方面的知识从整体把握,而只能逐一分析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在分析其化学性质时,还要分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方面逐一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把握SO2的方方面面的本质属性。
(二)综合。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统一和联系成整体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正确的综合方法不是将分析得到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力求把握各化学属性间的联系,揭示事物在分割状态下不能显示的特性,将普遍性的、在对象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东西提取出来,以抓住其精髓。
(三)归纳。
归纳是我们将所认识的众多化学物质、化学变化进行系统化、简约化,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离子反应H++OH- = H2O就是考察了众多酸与碱的反应后,归纳出来的一个一般性反应式,它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的反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简约我们对一个个具体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记忆。
(四)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来概括出化学概念、判断和规律的过程,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来应用这些概念、判断和规律的过程。例如,分析众多同主族非金属元素得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的过程就是归纳,再将这一原理应用于O2与S的比较而得出“O2的氧化性强于S”的判断过程就是演绎。
(五)比较。
我们常常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若干个对象间的共性或差异,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化学物质、化学概念种类繁多,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认识变得清晰。例如在学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时,可以从组成微粒、晶体类型、熔点、水溶性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
(六)分类。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或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同一类或区分为不同类的逻辑思维方法。化学中常用的有物质的分类、反应的分类、结构的分类、物理量的分类,等等。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按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将多种元素分为不同种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的。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面容,和蔼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叙述,更有涓涓细流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启导思维深刻性、培养思维独立性、拓展思维广阔性、激发思维批判性、训练思维灵活性。将学生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轨道,与教师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问题深度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32-01
一、内容简析
本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十二单元《有机合成材料》中合成塑料结束后课本上安排的一道讨论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我们起床后使用的各种洗漱用品、早餐食用的餐具、到工作学习使用的文具、休息时使用的座垫、床垫,以及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除了日常用品外,甚至塑料更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医疗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建筑等各行各业。塑料的使用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但是, 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我们的校园、地球更加清洁、更加环保,远离“白色污染”。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草草收兵,尚未做深层次的探讨。学生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我把教材的讨论题设计这样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组织这样一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研讨中升华思维,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特别是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深刻感受化学的价值,得到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定位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知识没有对学生造成多大的障碍。而且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搜集到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塑料,在对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增长,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能够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学会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了解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充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
三、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授课,它立足于学生对知识已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活动课。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进行辩论”的形式展开,各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辨证看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辩论”这个大平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促进他们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着其中隐含的“竞争因素”,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斗志”,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选拔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
为了使活动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开展,对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辩论赛的规则、程序、辩论技巧等方面)。
教师对辩手进行分工,让他们准备资料(包括幻灯片的制作、视频等),并审核资料。规范辩论材料后进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辩论赛前的准备工作。以辩论为契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查找,是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辩论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任务,在竞争因素的驱动下的任务型的学习,学生乐于去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善于伟学生搭建平台,善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善于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善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积极地走进学习的氛围。
环节二 情景创设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朗诵引入(用轻音乐做背景烘托)
题目 化学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
它的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
都与它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学习化学
明天我们就将化学演绎成一个美丽
让化学的魅力在我们心中绽放吧
我们将因为拥有了化学而拥有健康的生活
请大家看吧,一批具有化学智慧的人才
正向我们走来
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2、主持人登场后先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开场白的精心设计,一是源于渲染辩论赛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使他们能在认真准备之后,感到这样做有价值。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设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情怀是连为一体,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化学的魅力。三是通过轻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从而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这次学习活动之中。
环节二主持人宣布本次辩论赛的程序及其相关的要求。
辩论赛的程序:
介绍评委
宣布辩题――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主持人让双方辩手进行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
主持人宣布辩论比赛开始(见下面的表格)按表内的程序进行。
环节 环节解释 参与辩手 时间
环节一
正方立论 正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正方一辩 2分钟
反方立论 反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反方一辩 2分钟
环节二
反方盘问 反方二辩手对正方一辩进行盘问,正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反方二辩
正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正方盘问 正方二辩手对反方一辩进行盘问,反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正方二辩
反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环节三
双方攻辩 先由正方三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三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对话;然后再由正方四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四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进行对话。 正方三,四辩
反方三,四辩 每位辩手各有1分30秒
总时间:12分钟
环节四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正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反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环节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先发言,双方交替发言 所有辩手 各4分钟
环节六
反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意辩手 2分钟
正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一辩手 2分钟
总时长 3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以辩论方式开展学习,不只是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平台。这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化学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辩手依据辩论赛的程序,有序进行“舌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等。
环节三活动总结
主持人对辩手的表现进行总结。
学生评委打分,并由学生评委代表点评。
任课教师根据评委的打分,宣布比赛结果,总结活动情况。评出最佳团队、最佳的辩手并进行表彰奖励。
主持人采访辩手谈感想。
教师宣布辩论赛结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为了总结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体现教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那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高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处于学生世界观的建立,从而将辩论活动引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更加重视彰显语言的魅力,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不太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梳理凌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如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辩论的水平。
环节四、教学反思
什么是辩论?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
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
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
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
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
(2).归纳法
(3).类比法
(4).反证法
(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
(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
(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
(3).偷换辩题
(4).循环论证
(5).断章取义
(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
(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
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
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
2).言简意赅
3).言之有别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项
(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
(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
(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
~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颖性和复杂性
(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
(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
(1).逻辑性
(2).创新性
(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
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
(2).言简意赅
(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
(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辩论的准备
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
2.穷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设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逻辑
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花辩:复旦大学;
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
4).儒辩:武汉大学;
5).正辩:山西大学;
6).文辩:中山大学;
7).整辩:马来亚大学。
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
2).博览群书;
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
(2).强烈表现欲;
(3).求胜心强;
(4).从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
(2).我能辩;
(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
(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4.心理调动
5.心理压力
~印象整饬
~怯场
6.辩论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紧张
(2).摆脱冲动
(3).控制急噪
(4).避免压抑
(5).摆脱心理障碍
(6).适度控制同情心
对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认反应
控制对方心理以攻心为主。
观众的心理控制
观众的心理特点:
(1).对信息的棘手具有选择性;
(2).对辩手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
控制观众心理:
(1).以真情打动观众;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观众;
(3).以真本事赢得观众赞赏。
评委的心理控制
辩论中的心理干扰:
一年来,我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不少活动,其中激活效果比较好的是“学习苦多、学习乐多”的辩论赛。
在“学习苦多、学习乐多”辩论赛活动前,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激发了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我趁热打铁地提出我们也搞一次辩论赛的想法,学生自是欢喜应允。这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辩题“学习苦多、学习乐多”拿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经学生推荐选出了八名表现活跃的学生,组成正方、反方两队,分头准备。两周后,辩论赛举行了,辩手们个个激情澎湃地完成了辩论。坦白地说,这场辩论赛并不精彩,但富有激情,让我们班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生机盎然。一段时间里,“苦”与“乐”成为班上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鲶鱼”激活
在北欧,沙丁鱼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鱼极易死亡,一旦死去,卖价立跌。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船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进入船舱后便四处游动,到处冲撞,使得原来不动的沙丁鱼立刻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从而增强了机体活力。这种利用鲶鱼激发沙丁鱼活动和活力的方法,被称为“鲶鱼效应”。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内的“鲶鱼”,利用“鲶鱼”的那些活泼、积极因素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我们班有个学生梁某,生性聪颖好动,并且特别喜欢在班上女生面前表现,是条不错的“鲶鱼”。我在编座位时,总会安排几个比较文静的女生和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他周围,既给他表现的空间来激发“沙丁鱼”的活力,又不至于使他过于嚣张、盲目自信。
发现、挖掘“鲶鱼”,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便可以由点到面地带动全班。注重“鲶鱼”的带动性、帮、感染力、鼓动性,便有利于形成一个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
三、“奖励”激活
立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教师应把口语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挖掘语文教材中口语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引发学生“深层互动”为前提,通过学习探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口语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听讲
“听”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方式,在语言交际中与“说”具有同样重要地位。培养听力,也就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听和说实际上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听后反应的训练。例如:听课、听报告、听发言要求学生能做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对重要问题或不懂的问题要加以批注或着重号,以备课后或会后请教或追问。听讲,还要注意讲话人的表情、手势、动作、情绪等,努力“听”出话中话、弦外之音。要边听边思考,要能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看法。
(二)诵读
优美精彩的诵读,是人体各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要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从朗读学习说话的技能技巧。它需要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很重要的口语训练。朗读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整篇朗读,重点段落的朗读,精彩语句的品读,也可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等等,它们都不失为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复述
复述,是在理解吸收原文的基础上讲述或转述课文内容的训练方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可复述段落,复述片断,也可复述全文;可详细复述,概括复述,也可创造性复述;还可以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扩展想象和展开联想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准确、生动地用口语表达出来,以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讨论
讨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克服单方面、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识别大局、兼顾某一话题的主旨。另外,讨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锻炼口才的目的。
(五)演讲
演讲,因为要面对听众,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训练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口语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课前3分钟演讲环节,充分让学生展露他们口语交际的风采。当然要让学生演讲好,演讲话题的确定很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让他们有话可说的话题,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演讲技巧,并熟练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还要让学生在听演讲时,留意演讲者的“陪衬语”和“本意语”,从比较中体演讲要点,这样一来,那些胆小的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演讲,在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辩论
辩论,是一种重要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它能有效培养学生敏捷思辨能力和快速应对能力。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磨砺思想,注重积累,扩大视野,养成良好的维习惯,提高口语的表现力。在辩论的世界里是没有肯定的是非曲直的,人们所以要辩论,就是想为自己的主张找到理由。课堂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价值就可以组织学生或当堂或另找时间进行小规模的辩论会。如“同学过生日送礼物好不好”、 “学习成绩出色就是好学生吗”等。辩论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辩论训练时,教师应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并且提供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只会通过设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设计艺术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更需要能够利用研究性思维整合现有信息与数据,发现新的生态模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理念、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在我国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有关设计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有关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也初步建立起来,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本文从研究性思维的核心——逻辑思维入手,探索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设计艺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早期的设计专业在学科属性上与艺术专业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在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上除了采用基于赫尔巴特(Herbart)四段教学法的传统授课方式外,更多倾向于使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工作室(Studio)模式和研习班(Workshop)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最早出现在欧洲美术类院校的在专业艺术家工作室中进行艺术培训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在兴趣或任务的驱使下自由开展学习活动或是艺术创作[1]。研习班模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艺术教学方式,20世纪初这个概念被包豪斯学院应用到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以研习班为模式的教学形式。该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工具、设备和场地,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如今,工作室模式和研习班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设计与艺术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灵动的学习氛围,创建了一种自然的交流与学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工作室模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非常灵活,因而其对应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很难控制,且学生的团队合作较少;在研习班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团队合作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并没有真正做到各尽所长、思维碰撞、协同创新,也可能出现关注设计方案本身重于关注隐藏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关系、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建构知识环节上是不明确、不全面的,存在部分重要能力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可能。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如慕课(MOOC)的兴起,新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学”的出现,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引擎的变化,设计艺术教育内部也发生了改变。部分院校开始尝试采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如在设计艺术领域开展项目式教学[2][3]、研究型教学[4][5]。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激活了他们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而且让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设计逻辑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有被这些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和理念所修补。例如,在交互设计中,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用户的认知规律、习惯和需求进行产品信息架构的搭建。
二、辩论式教学对培养逻辑能力的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问与答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核心理念之一的教学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然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当时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就经常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也希望通过与他人辩论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期走上政治仕途[6]。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就将辩论式教学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质询辩论的方式,即通过共同讨论、问答、辩论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7]。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是在正反观点被放大的环境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目前在欧美盛行的“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它要求辩论双方紧密围绕需要性(Need)、根属性(Inherency)、解决力(Solvency)和损益比(Desirability)四个方面来进行观点阐述。其中,根属性是指改变问题的必要性,它可以是结构性根属,如改变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也可以是态度性根属,如改变观念的必要性。解决力是指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阻挠和利益三个内容。损益比是指新方法所引发的利弊关系和效果[8]。每一位辩手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环节,围绕辩题进行“需、根、解、损”四个方面的论证。“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层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辩论式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方式。例如,采用设喻的方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用典故、传说、名言等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考之”[9];以自己切身经验和体会来论证问题的现身说法。不管是较为复杂、程序化的“奥瑞冈模式”,还是较为直接、简短的设喻、“考之”、现身说法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建构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范式,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正是辩论式教学带给学习者最大的福祉。正因如此,辩论式教学逐渐摆脱仅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刻板印象,逐渐向医学、理学、农学等领域渗透。
三、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
在设计艺术领域,较少见到如何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者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有关。但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新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如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者、信息架构师,且这种需求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会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理念与体系,尽早建立起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教学模块。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模式,整个模式由4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构成,分别是辩题选择、正反夹角设置、辩论及点评。
(一)辩题选择
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选择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课堂、专家或一线教师、专业领域。在以课堂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课程开展中学生所提问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授课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在以一线教师或专家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他们认为的重要问题。在以专业领域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当下热门的领域热点,也可以是领域内新兴的话题,或者边缘化的话题。由于大多数设计艺术教育采用的是小班制,因此一个班级的辩题最好是每种来源的题目都有涉及。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平时经历的问题,也可以使其了解专家或一线教师眼中的重要问题,还可以了解行业内的热点。
(二)正反夹角设置
在设计艺术中,很多问题或现象并非都是非黑即白,如“设计是大众化好,还是个性化好?”不能简单地或者跟风认为大众化好或是个性化好。外界影响因素或环境致使设计艺术中的问题变得复杂与难以判断,而厘清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当收集完问题后,笔者制定了“夹角策略”,以此来筛选用于正式辩论式教学的辩题。“夹角”是指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差程度,依据这种程度,将夹角大致分为180°、120°和90°三种。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夹角为18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80°辩题。如“公共座椅的设计是简约好,还是复古好?”,这类辩题往往通过应用基本的理论和一定的分析、判断就能找到答案。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而言,这种题目属于普通级别。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内容的夹角为12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20°辩题。如“常见的‘搜索’图标,‘搜索’和‘缩放’的语义哪个表达更准确?”它对训练设计艺术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来建构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范式非常有帮助。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关联较弱,则将其定义为90°夹角。如“一个logo的色彩搭配最能吸引人还是形状最能吸引人?”当然,它更能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辨别、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说夹角策略是从知识的内容上设置了逻辑思维训练难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互动与辩论环节便是从建构知识的过程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辩论
当正反双方的辩题设置完成后,引导学生如何准备辩题论证是接下来的重点。大部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擅长艺术性思维,如发散、联想,而不擅长研究性思维。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辩题演化为2至3个递进或并列关系的子主题,并告知学生可以使用的论证范式和技巧,如推理、例证、设喻。这个过程看似很平淡,但它奠定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为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或探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在这一环节中,另一个需要说明的便是赛制问题。引入辩论赛到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非辩论本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笔者采用了“3:15:2”的模式,即首先是正反双方一辩各3分钟的观点陈述,之后是15分钟的交替式自由辩论,最后是正反方末辩各2分钟的总结。正式开始辩论之前,教师应提醒双方辩论的规则,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如辩手自顾自地辩说而忽略对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单次陈述太多等。在“3:15:2”的模式中,各自的陈述是辩论赛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准备的,这一部分初步建立起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范式。自由辩论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辨别、比较、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深化对知识内容理解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陈述环节是经过激辩后对各自观点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一次训练。
(四)点评
当整个课程的全部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对整个辩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首先,根据引入辩论式教学的初衷对辩题的夹角策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解开“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维模式,使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对论述问题的逻辑性进行评价,指出思维中逻辑混乱或薄弱的地方,以及应该如何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深入认识和思考辩题。最后,从论证的语言、团队合作等方面,对整个辩论进行点评。
四、培养实践
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在现行教材中,图片较多,文字内容较少,学生领悟能力不到位,就无法知道图片中更深的内涵。如四年级教学《家乡的方言》一课,很多学生看到图片上围坐一团的学生,就纷纷讲起了家乡的戏曲、笑话。但是当笔者要他们来讲讲家乡的方言时,却全都不开口了。原来他们认为家乡的方言很丑,说出来怕被同学笑话他是乡里人,还是说普通话和蹩脚的武汉话好一些。看到这样,笔者就带头说了一个方言闹出的笑话。听到教师在课堂上模仿的几种方言,学生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有学生举手说起自己家乡的方言,并将方言翻译成武汉话、普通话。有的甚至指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强调使用普通话的好处。还有两位学生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用对话的形式告诉同学们他们家乡的方言,并在结尾表达了运用普通话的方便之处。根据这一场景,笔者适时让学生评议他们的表演,及时给与评述。笔者发现,这样演与评,不仅活跃了课堂,诱导了学生的言行,激励了他们的学习,而且宣传了普通话的好处,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明理。曾经看到电视里举办的的“大学生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学校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笔者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辩论,不是既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又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中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吗?古话说得好“灯不拨不明,理不辨不透”啊。于是,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放学后》一课时,就利用那张陌生人接学生的图片,开展教学辩论。这张图片没有其他文字,也没有相连接的第二张图片。笔者说,请认为这同学可以和陌生人走的站到右边,认为不能和陌生人走的站到左边。然后两条队伍展开辩论赛。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竟然这么多点子,辩得这样好。
“你是我妈妈的同事,那肯定知道我妈妈今天穿的什么衣服上班的。连这个你都不知道,我不能跟你走。”
“你知道我妈妈多高啊?不知道我不跟你走。”
……
这样的话,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真是让人佩服。激烈的辩论使那些还在懵懵懂懂,不知道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的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组织讨论,引领学生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与交流的活动形式,也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但是要注意几点:
1.注重情感诱导。每次笔者走进教室之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总是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力求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安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我说”,继而能产生“我要说”的情感转化。古语道:“严师出高徒”。但有些教师却曲解了“严”的含义,错误地认为“严”就是对学生严厉,板着面孔。殊不知“严”是指对学生严格而不严厉。教师在课上训斥学生既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破坏了课堂的和谐氛围。所以,笔者不主张这样的做法,而要让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只有学生敢说,教师才能引导他有目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辩论教学,即在课堂中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教学。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主动去熟悉和深刻理解教材中思想观点,更锻炼了同学们当众发表自己见解的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较为常用;在大学课堂上主要是被一些法学教学的教师运用。所以这两门课的教师根据他们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辩论教学有一些探讨。相对而言,管理学的教师较少在课堂上运用辩论教学,就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探讨更为少见。但我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是一群富有创造精神、个性鲜明的新新人类,他们更愿意自己去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也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是爆炸性的、无穷尽的,而且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学生死记住一些知识是没有用的,主要是要掌握如何去获取和学习知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这些答案又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所以教师也要随之转变角色,教师的职能主要不是去传递知识,而是组织和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知识,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和讨论式为主的课堂。
那么具体到管理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课堂上应如何教学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一些活动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一些管理理论和技能。其中,辩论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活动,以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将“辩论赛”机制导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做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赛前认真查阅各种资料,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种种质疑,通过同学讨论和咨询老师,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通过辩论,审视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评价事物的标准等,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消除彼此间的争议,把认识引向真理。而且,在积极准备和辩论过程中,得以综合知识、训练思维模式、萌芽创新火花。专业课程教学导入“辩论赛”机制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而且达到“授人以渔”更高境界,体现了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统一。在下面的段落里我主要就这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以期待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充分的准备是辩论成功的基础
因为辩论活动是一项需要一定技能的大型班级活动,因此活动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了解辩论知识
通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同学参加过学校的辩论赛,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辩论赛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通过放映以往大专辩论赛的录像,再配以适当地讲解来让大家来了解辩论赛的基本知识。
(二)做好人员安排
人员安排首要的是做好分组工作,分组以自由组合为主,但应考虑男女搭配,优差生搭配,每个组选个小组长,其次还需选好两个计时兼吹哨的同学。每组人数根据班级总体人数定,我认为以4-6人为宜,我班人数为50人,因此我分为10组。
(三)辩题的准备
辩题一方面要反映管理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内容。题目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提供。我们用的教材是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中第二章讲道德与社会责任,思想性较强,我认为比较适合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四)物品的准备
需要准备的物品主要有:两个口哨,两个秒表(可以用手机代替)
(五)查找资料
辩题确立下来后,就需要进行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收集。做好分工协作,如分头查找资料,共同筛选资料,对本小组的辩题有不同理解的,要做好沟通,统一认识。只有这样,才会在真正辩论的时候有上佳的表现。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对方将会有什么样的论辩内容,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做到“知己知彼”。
二、控制好进程是辩论成功的关键
由于人数众多,而我们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尽量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活动时间又不能太长,所以我没有完全按照大专辩论赛的规则,而是去掉了其中的攻辩部分,主要突出自由辩论阶段。所以辩论程序分为以下三阶段:
(一)陈词
每组指定一个人做陈词,时间为2分钟,先正方后反方。
(二)自由辩论
所有的人都可参加自由辩论,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好,每组时间为5分钟,先正方后反方。
(三)总结陈词
每组指定一个人做总结陈词,时间为2分钟,先反方后正方。
三、主要规则
(一)一方发言必须等到另一方落座后,计时以落座为准,即一方坐下则停止计本方的时间,此时开始计另一方的时间。
(二)在每个环节结束前30秒吹短哨提示,时间用完时吹长哨,表示应立即停止发言。
(三)在自由辩论阶段,问题需正面回答,对手已回答的问题不要过多纠缠。
(四)在自由辩论阶段,原则上两方轮流进行发言,但若乙方发言或提问落座后,甲方超过十秒钟未回答问题或发言,乙方可接着发言,若乙方也无人发言,则继续计甲方的时间,直到本环节时间用完为止。
(五)在自由辩论阶段,若一方累计时间已经达到5分钟应立即停止发言,而此时另一方若时间未满5分钟,可继续发言,可多人接替进行,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辩论竞赛活动,要有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活动,一般可由老师担任。主持人不仅要控制时间,安排程序,更多的是控制学生要紧紧围绕中心内容,不要跑题,还要引导学生不要情绪化,要尊重对方。
四、评分将辩论推向
(一)评分办法
评分以组为单位,每组给其他8个组(除掉自己所在的组和对抗组)打分,满分10分,打分工作由组长组织,每个人参加,可由集体商议后打分,也可以由计算每个组员打分的平均分所得。另外每场比赛选择2个最佳辩手,可分别出自两个组中,也可以都是一个组的成员,由组员集体商议或投票表决,得到肯定最多的两个人当选。
(二)评分标准
团体分评分主要依据下列方面:
(1)综合印象,现场气氛。表现好的组应有如下特点: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分析透彻,迅速抓住对方的观点及失误,驳倒精到,切中要害,获得观众的掌声和好评,现场气氛热烈。
(2)团队合作意识。主要看参与面是否广,如果参与面不广应给予适当的扣分。
(3)未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和反复纠缠一个问题给予适当的扣分。
最佳辩手评选标准: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层次清晰,表情丰富,仪态端庄,风度优雅,幽默洒脱。
实践证明,对于管理学的某些思辨性强的内容适合搞辩论赛,本次辩论赛不仅活跃了课堂,也完成了教学的相关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也期待大家的共同探讨以更好地改进此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五、教师点评为辩论画龙点睛
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辩论进行小结。除了给辩论的问题作全面的总结以外,还要给学生的语言修辞、仪态仪表等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同时还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向学生讲明: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大家能够明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也使他们知道,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辩论完毕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双方辩手做换位思考,认识到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和科学的成分,从而形成对事物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和辨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次还要针对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一些模糊认识进行解答和引导纠正。同时把正确的思想传授给同学们, 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这项工作做好了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