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问题提出
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坚持农户合作者为行为主体,与此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辅助效用,及采用政府适度干预下以农户合作者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经过该组织运行30年可以看出,其在改进单个农户参与市场活动中呈现高交易成本及实现收益较少现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缺陷性,造成组织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混乱现象。
一财务收支无计划,预决算管理不规范;二货币资金管理较混乱,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资金短缺严重,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三债权及债务化解迫在眉睫;四财务审批不规范及收支结报管理问题多;五财务会计制度运行混乱。六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七财务预测机制不健全,对外投资论证不充分等。这些种种都造成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效率降低,阻碍农民收益的最大价值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政府行为边界
1.政府对行为主体的干预以不侵犯其要素资源的产权为限。企业家是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又是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政府除了保障市场健康运作外,还可以多种方式影响主体的行为:一是宣传引导。二是政策扶持。
2.政府对组织过程的干预以不介入组织行为主体的经营决策为限。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鼓励政府部门兴办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并将其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命和业绩考核集中在自己手里,从而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官办和官民合办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决策上依赖于政府,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组织发展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政府官员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因而直接参与行为主体的决策,不仅侵犯行为主体的经营权,而且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3.政府对组织环境的干预以不打破交易市场化机制为限。市场环境是组织环境的最重要内容。农业市场运行中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这是由农产品的特性决定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与储备具有保障国家安全的公共服务性,流通过程中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换所能得到的收入只是农产品生产与储备这种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一部分,因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确保农民利益和食品安全,政府适度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如实行最低的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产直接补贴制度等,都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但同时政府干预也可能引发“政府失效”。
三、政府营造良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可行性措施
1.政府应为一个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或项目选择进行产业业环境、资源禀赋等分析,避免农户盲目投资,降低其风险,即瞄准目标,一击即中。
2.政府应加强资金支持,保证其充足资金流。如可以对绿色低碳产业因其社会收益大于企业效益而进行直接补贴,鼓励其发展;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专项基金;建立农业企业信息服务体系,采取财政贴息、中介组织担保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适度扩大授信额度和贷款额度等;组建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等,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间接融资体系,为组织良好运行提供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3.政府提供财务过程服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实时监督与审计。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实时服务,查看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利益分配是否兼备相关利益主体权益等,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及建议供行为主体采纳,弥补其自身在财务管理标准化运作过程中知识的缺陷,帮助其营造规范化财务管理作业习惯。
4.政府提供后台服务。各乡镇部门根据自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建立一个专业服务部门为行为主体提供财务服务。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已非常成熟的行为主体,可为其会计工作人员给予专业知识培训,了解会计准则及法律规范的变动等,防止出现操作性失误;对正处于刚成立期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于其专业会计人员的缺失,为其提供全程财务管理专业服务,包括专业财务报表编写、行为主体运营表现分析等,防止其出现理事长担任多职,职责混乱现象,使其财务管理更能清晰准确体现行为主体发展现状。
5.政府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及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说明,规范产权关系,其是进行盈利分配及权责界定基础。这就有利于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保证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护各方利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结论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这一专业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其在财务管理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在明确政府行为边界基础上,提出政府营造良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环境措施具有切实可行之处,有利于组织内部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有利于避免组织内部一人独大、职能混乱现象发生;有利于实现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29.5
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步拓展和手机销售量的大增,如今手机已经向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纵向发展,逐渐开始涵盖了公交卡、预付卡、银行卡、社保卡等多方面的功能。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一项内容,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的日益普遍极大的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虽然,目前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尝试接受移动支付业务,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处于停滞状态,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1 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环境特点和优势
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与传统的银行服务相比,移动支付在有效保证提供可靠、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帮助银行降低多网点的建立成本以及小额交易的护理成本,使居住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农村人群接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手机功能的增多,手机支付点对点的交易形式与网络支付相比其安全性有所提高。再加上,手机支付不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手机就可以享受移动支付业务,这为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缴纳家中的水电费等各种费用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来说,在政策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实力以及消费水平等都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金融服务机构更是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1]。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银行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渠道更为广阔和畅通;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的缩小,农村地区人群中手机的使用也基本得到普及,这就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的难点分析
2.1 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成本制约了该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移动支付业务虽然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是移动运营商通常都会在其使用调价中附加部分其他业务条件,比如手机品牌绑定或者手机卡使用套餐等,一般来说,客户只要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只要没有注销该业务,无论是否使用,都会产生每个月1~6元不等的服务费,这种推广方式一方面给用户带来了使用成本的增加[2]。另一方面容易使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当然,目前也有部分银行支持免费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比如交通银行,但是该银行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开设分支机构,因此,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工作前途堪忧。
2.2 农村地区人群消费习惯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
农村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其发展也比城市来说要落后的多。农村地区的居民更习惯于现金消费,银行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也只是用于现金的存取以及转账等业务的办理,他们对于移动支付业务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这种业务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什么,怎么去进行支付和结算,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利用它的便捷性[3]。这种知识上的无知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另外,现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是在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进行大量的宣传,而忽略了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2.3 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制约了该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就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来说,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通过WAP、BREW、SMS以及STK等途径实现的。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WAP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方式,大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它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移动支付业务。除了这些银行以外,还有一小部分银行采用的是其他实现方式,往往由于实现方式的繁琐而使成本提高。比如工商银行采用的是STK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就要求客户将手机的SIM卡更换成STK卡(此种卡具有指定银行业务程序),STK卡不仅通用性比较差,其换卡的成本也很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的推广[4]。
3 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意见和建议
3.1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先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通过之前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是非常具有先天市场条件的,它能够在保证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突破金融服务增加银行建设点和增加移动运营商运作成本的发展瓶颈。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初具规模,手机普及率也已经达到了90%以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出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商业模式,使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5]。
3.2 加大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基本知识以及优势的宣传,转变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加强移动支付业务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要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支付观念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官方媒介将该业务介绍给他们,以增强业务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运营商以及其他与移动支付业务链相关的企业,如银行等,也应该将用户的需求与一共支付技术的特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将移动支付业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并向他们讲解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以及操作程序,使广大用户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舒心、放心,同时扩大宣传范围。
3.3 加强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统一移动支付的标准和规范
人民银行作为金通服务监督和管理工作的主体,应该在维护金融稳定和确保金融安全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民银行要负责各项技术参数和标准的制定,减少不统一的支付标准为移动支付业务带来的风险,进而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率。同时人民银行还要采取与证券交易相类似的监管要求以保证银行专户存放和定向流动[6]。另外,要积极探索移动支付保险机构建立的可行性,对利用新型支付工具犯罪的行为采取合理的防范和严厉的打击。
4 总结语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要想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以及移动运营商、银行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克服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各种难题,使移动支付业务逐步成为农村地区现代金融服务和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超毅.我国手机支付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5):74-76.
[2]贺学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基于ING与中国某银行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8-50.
[3]中国民生银行课题组.移动支付的挑战与银行的对策[J].中国金融,2011(04):32-33.
[4]李琪.电子商务交易中新移动支付模式案例分析——以某移动公司为例进行移动支付模式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8):109-111.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机电技术也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信息处理、操纵调控、各个机构以及动力等模块中,使得软件和硬件达到系统的结合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是把机械动力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转换技术以及相关各项技术融合起来形成的具有智能化的一种技术。
2机电技术在当前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规模较小,运用机电技术进行维修农机的维修站数量非常多,但是这些维修点的技术水平往往比较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鱼龙混杂,很难分辨。因此,下文就对出现这种问题和现象的内因和外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乡镇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出现这种问题的内因:农业机械的使用者主要是农民,在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在农业机械维修行业中,更加没有接受过农机方面的维修培训,甚至维修点的维修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些维修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往往是采用经验维修法,而不是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系统维修,因此,这些农业机械在维修完之后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和生产隐患。乡镇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出现这种问题的外因: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乡镇农业维修服务的行政许可上面存在难以实施的问题,从机电维修行业和机械维修行业的本身出发就可以看见其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机电维修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机电维修行业虽然必须要有机电维修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业,但是乡镇从业人员获得这个资格证书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3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几种应用
3.1机电技术在拖拉机电器维修方面的应用。拖拉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农业机械,其在农业工作中可能因为人员的操作不适宜导致故障出现,在电器方面最为常见的故障就是直流发电机不工作的问题。因为操作不当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能是因为电枢线圈、整流器的绝缘云母被烧坏或者出现损坏引发故障;其次,可能是因为发电机导电引发故障;然后,可能是因为历次线圈短路或者断路引发的故障;最后,可能是发电机轴承的磨损较为严重引发故障。这些原因只要其中一个出现就可能引发直流发电机无法发电的现象,当然,在现实工作环境中也可能是几种原因综合引发的故障。所以,在应用机电技术进行故障维修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故障情况分析,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故障解除技术。3.2机电技术在拖拉机液压系统维修中的应用。拖拉机在正常的运作中可能会出现液压系统方面的故障,这种故障一旦出现就会导致拖拉机对附属机械的控制出现问题,无法使拖拉机发挥出正常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能力,导致农业耕作无法进行。而出现液压系统故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液压系统中掺入了小杂质,使液压系统中的精密零件受到损坏。因此,在预防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中主要是对机械进行合适保养,及时地对液压系统进行检查。在解决这种问题的过程中,维修人员会用到机电技术中的系统理论和技术对液压系统进行准确无误的维修。比如说,在向液压系统中加油过程中,应该保证液压油滤清器处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在添加液压油时,要添加同一品牌和型号的液压油,从而保证液压油在添加过程中不出现融合和沉淀现象。3.3机电技术在播种机故障维修中的应用。在农业耕作方面,播种机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较为突出,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播种机的使用环境更为复杂,而且,播种机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播种效果会大打折扣。播种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播种机开沟器阻塞;二是播种机地轮滑移过大;三是播种机漏种;四是播种机不排种。出现某种问题需要用对应的机电技术进行解决。就一般情况来说,播种机的开沟器阻塞一般是因为土地过于潮湿或者是因为农机的升降过于激烈,这种情况下需要维修人员将农具升起进行农具开沟器的全面检查,将阻塞物体清除出去;播种机的地轮滑移过大主要是因为传动机构在播种之前和之后不平行导致的,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机电技术对播种机的传动机构进行合理的调配。同时,在维修人员检查故障的过程中需要机器的持续运转,这样可以方便维修人员发现播种机的问题所在,进而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3.4机电技术在联合收割机故障维修中的应用。联合收割机出现的问题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尤以联合收割机中的零件加工、铆合以及配重问题出现得最为频繁。就维修过程来说,在具套零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把油槽放置在套孔中;在机械配重时要尽量选择螺钉进行配重,为后期调整留出余地。
4总结
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的应用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也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中有关拖拉机、播种机以及联合收割机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本文认为,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具有很广阔的前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作者:陈俊武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升,但农业机械应用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故障问题需要维修,但由于我国农村知识结构水平较低,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因此导致农机修理质量及修理水平整体呈现较低状态。
1.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问题分析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促进了农机服务行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维修加工服务行业均存在规模小、修理点众多且杂乱等特征,技术水平应用能力较低。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多由内外多方面因素造成,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乡镇农机维修行政许可实施存在相应的困难性,同时机电维修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及较强专业素养,这便造成我国农机维修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农机维修工,属就业准入工种,需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从事相关工作,内部因素多为机械应用主体性造成,农村中使用农机机械的多为农民,因此该类人群一般未受专业技术培训,其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较低,故而难以具有系统完善且正规的专业技术实现机械维修,在农机机械出现问题时,只能靠自身相关使用及维修经验实现维修,导致安全隐患产生,难以实现机械高效操作应用。
2.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
2.1机电技术在拖拉机电器系统故障维修应用
拖拉机是农业操作中常用的机械之一,拖拉机在应用过程中其最常见的故障多为直流发电机不发电,该类故障的产生多由多因素造成。因此在维修前需考虑电枢线圈及整流器绝缘云母是否完整,是否烧坏;考虑发电机是否导电;激磁线圈是否存在短路或者断路现象;发电机轴承是否磨损。以上多方面均为该故障的多发性及基础性原因,但机电技术在具体应用中,还需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程度故障采取不同技术予以维修。
2.2机电技术在联合收割机中的故障维修应用
在联合收割机故障维修中,应注重铆合件、易损件的检查与维修;对于不存在平衡机的轴类机械修理时,应在配重时将螺丝拧紧,避免电焊配重;同时在套类零件加工过程中,应将油槽尽量置于套孔上;在对轴上及皮带轮上的键时,应尽量保证修理前后的尺寸相一致;收割机液压维修过程中,应先将底阀及分配器卸下,后在泵压管下实现充气,安装液压油滤芯后排气;液压维修时,多应用密封件,因此为保证维修质量,应采用新的密封件。
2.3机电技术在播种机中的故障维修应用
播种机在操作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问题,如地轮滑移率过大,无法实现排种,开沟器堵塞,播种不完全,多现遗漏及不一致播种,播种过程中其行距及数量多具有较大差异且播种深度过浅。因此,对于此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可采用机电技术予以故障维修,若机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地轮滑移率较大问题,则说明播种机内部传动机构发生阻卡,多由播种机前后位置不平整导致,在对该问题解决时,由于液压操作手柄位于机械位置正中,可对拉杆长度予以调整,解决该类问题;开沟器堵塞多由农具在降落过程中用力过大、土壤湿度大等不规范操作问题引起,因此在对此类问题解决时首先应升起农具,清理堵塞物,行进中农具降落则不可在农具停止还实现操作。
2.4机电技术在拖拉机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拖拉机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由于液压系统问题导致无法实现机械正常工作开展。拖拉机液压系统问题的产生多由系统中的小杂质导致精密零件损坏造成系统失常。因此在机械日常应用中应注重对液压器的保养及维修。维修人员应了解机械液压器的基础功能构造,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后在具体实践中予以应用。如,在机械加油时,应保证过滤器置于相关位置,不可将过滤器去掉,尽量采用同一牌号液压油清洗,杂质清洗后,更换新滤芯,防水防气,避免杂质。
从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女性化特征,10年来女性化程度进一步上升;年龄高于农村非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更加显现;文化程度基本上在初中以下,10年间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超过半年,但出现减少苗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出现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集中趋势;农作物种植业依然是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农业劳动力兼营非农行业的趋势大大增强。从非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非农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男性化趋势加强;比较年轻,但年龄呈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在半年以上,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事非农行业的建筑业比例10年中明显上升。
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外出劳动力已超过1.3亿人,10年间增加了6000多万人,出现精英化趋势。外出劳动力总体呈现男性化特征,但男女性别比差距缩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平均年龄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不断提升;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搞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而交通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从事服务行业的环境相对工业而言有所恶化;主要流向省外,并呈增强趋势;绝大部分在外从业时间都超过半年,其中60%以上几乎全年在外工作;中部地区外出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外出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抓好农民工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33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构建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包括市场、用户以及企业价值链在内的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思考,最早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这里,互联网作为一种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互联网络,已不只是局限于互联网的产品,同时,人的价值在互联网思维中得到重视,作为一种全生态思考方式存在。在互联网技术特征下,企业商业逻辑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蝴蝶效应、马太效应、摩尔定律等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营销中,并体现在企业供应链中。
1 传统服务业现状
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称为传统服务行业,传统服务业历史比较悠久,主要包括餐饮业、旅店业、商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广泛存在于工业化以前,主要用于增进和改善人体体能的服务。
目前,传统服务业普遍存在资源使用率过低的问题。2015年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和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等人普遍认为服务业资源使用率过低,对于传统服务行业,资源使用率更加惨不忍睹。李彦宏认为:“现在服务业的资源使用率并不高,飞机每天有很多空座位,卡拉OK上午没有人唱,餐馆过了高峰就没人吃饭,电影下午只有50%的人看。”这些现象都是服务业资源浪费的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服务业的餐饮业来言,李彦宏对此算了一笔账,假设某一餐馆的上座率为30%,利用互联网能提高其80%的上座率,那么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餐馆的收入将提高近两倍。传统服务业资源使用率对企业受益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餐饮业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具备好门脸、好师傅、好口碑三个条件是餐饮业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因素,如今,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上述三个条件逐渐转变成房租、人力、营销者三种成本结构。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认为,如今,周黑鸭并不只是传统的餐饮行业,娱乐性质更强,顾客及员工基本在25岁左右,属于一群爱玩的年轻人,而周黑鸭本身就不是为了赚取金钱,更多的则是赚取消费者的心。
日本传统服务业物联网思维相对成熟,已有了相当先进的经验。日本温泉酒店会为顾客准备两套一大一小的和式睡袍,供不同体型的顾客选用,准备相当齐全。在泡温泉之前,温泉酒店会配备相当齐全的洗漱用品,包括洗发水、沐浴露、护发素、洗面奶、去角质膏等,顾客使用满意,浴场出口就有销售同等类型的洗漱用品,按照互联网思维,这大概就是免费试用、先行内测的重要体现。
2 互联网对服务业的影响
2.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互联网是一种服务性工具,将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赋予产业服务业属性。随着农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互联网影响下,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等全新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使服务业体系日益丰富,推进了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互联网逐渐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生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过去,服务业主要是以消费者为主导,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互联网思维逐渐深入,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生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2.2 引发产业组织变革
互联网企业机制相对灵活,商业模式也与众不同,市场竞争规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改变,传统服务业产生严重的危机感。过去,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和电话两种方式实现垄断,随着“微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电信运营商的垄断格局。互联网企业在跨界竞争中,不断发挥着鲶鱼效应,以重塑全新的服务行业格局。
互联网企业实现对平台经济的领导,为中心服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大量的中心服务企业随之涌现。
2.3 改变产业资源配置
互联网技术通过改变服务业产业价值链,催生了全新的增值服务。在互联网技术最热门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价值链上诸多环节的转化,为自身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互联网通过对资源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一体化流程服务链。互联网通过融合信息、物流、资金等因素为一体,贯穿了用户需求、服务准备、服务改进等整个业务流程,客户提供无缝衔接的消费体验。
2.4 改变产业布局
通过推进城乡资源对接,互联网促进了城乡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城乡差距较大,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服务业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随着电商行业在农村市场迅速增长,农民基本实现在家购物的权利。同时,随着大量“淘宝村”的出现,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到高品质农产品的供应。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服务业逐渐实现“一点接入、服务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也被逐渐拉近,为实现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支持。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程,逐渐走向世界。
3 传统服务行业互联网思维构建
3.1 更新互联网思维观念
传统服务行业要想构建互联网思维,必须在互联网思维下做好升级工作,更新传统服务行业领导及员工互联网思维观念,对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并根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服务业的销售、管理和服务思想进行改造。
3.2 服务业互联网思维升级规划
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基本原则在于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构建传统服务业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升级,对与消费者的接触环节进行改造,不断吸取消费者的意见,改善自身服务。
3.3 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
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互联网思维的需求。在传统服务行业构建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以确保传统服务行业互联网思维能顺利构建。对此,传统服务行业可与部分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互联网思维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以便高校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能投身到传统服务行业升级过程中来。
3.4 构建良好的互联网沟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沟通渠道,实现传统服务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便于吸取消费者的相关建议。消费者通过对企业服务提出建议,实现了互联网思维共享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构建互联网思维。通过建立沟通渠道,同时也帮助服务业企业更好地推销自身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 语
传统服务业资源使用率较低,构建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升传统服务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全新思维,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传统服务行业中,以提高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满足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岳,季琦,赫畅,等.互联网思维VS服务业[J].创业邦,2014(6).
[2]刘超.从互联网金融思维看测试服务业发展[J].新材料产业,2015(2).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遇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
前言
为使现代服务业卸下包袱,促使其又快又好的发展,在2011年我国的财务部和国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实施办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就在去年七月份,在经过数次研究之后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于当年八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这一通知,主要实施范围是交通以及服务行业。
一、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解读
1、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
根据《通知》中所规定的内容,这次营改增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以及一定范围的服务行业,这部分服务行业则主要包括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行业,例如文化业、物流业等,具体涉及到为客户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创意支持以及房屋租赁、物流帮助等方面,这些服务涉及十几个行业上百种小类型,涉及面十分的广。
2、增值税的税率
在营改增之前,现代服务业是按照营业税进行缴税,其征收税率为5%,营改增之后征收的增值税,上升了一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来相关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收增多了,但实际上是下降了。这是由于根据相关税法规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核算和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在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内,除了建筑旅游等几种较为特别的行业能够借助国家政策对税收进行抵销之外,其它的服务行业都需要全额缴纳。而这个增值税所征税费的基础并非是指企业的营业额,而只是针对企业的增值部分,其它的税收可以利用政策进行抵销,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服务企业来说,其税收压力是大大降低了。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1、增值税避免了营业税重复征收的弊端
应缴纳营业税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税适用税率,这是我国营业税征收的计算方式,且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没有扣除项目的。这就导致了营业税上一环节所缴纳的税额,仍然计入了下一环节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数当中去了,从而造成重复征税的现象。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则很好地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税法规定,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缴纳增值税=(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率。由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只对本环节中的增值额进行征税,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可能,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负。
2、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当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地提升。而营业税改增值税,正是响应了这一市场规律,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税率,还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的不断提升,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在国民经济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仅为43.1%,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这一数值仍然较小,这说明,现代服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定,201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营业税改增值税则是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通过这个方式,促使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营改增初期税负变化存在差异
根据现有已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反而所需缴纳的税更多了,这主要是由企业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一个企业,其资本要素占比越高,则其外购的货物所含的增值税税额就越多,进而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越多,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其税收压力则会得到明显减少。相比之下,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现代服务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不能被抵扣,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其税负并没有得到减轻反而得到了加重。除此之外,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虽然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税负可以抵扣,但是很多企业都已经不再需要采购大量的设备,进而使得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2、现代服务企业的出口退税问题模糊不清
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对现代服务业所征收的营业税,并不存在出口免税以及退税的问题。而在营业税改增值说之后,因为对出口退税免税的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对于那些进出口的服务企业来说则会面临出口退税免税的问题,对于发展尚处于较为基础阶段的服务企业来说,他们很难较好的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对我国现代服务企业出口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短期内将影响到现代服务行业的投资
投资者一般会根据税收政策来进行相应的投资,而现阶段,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处于开始阶段,很多投资者都会持观望状态,并使他们对现代服务业投资的具体行为产生变化。这是因为短时间内,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政策并没有同步全面的在全国各地实施,从而导致除试点外的其他现代服务行业暂停投资行为,而是等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实施后再进行投资。为此,政府应当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这样一来,营业税改增值税才会快速促进投资者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
四、现代服务业该如何应对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
1、把握政策时机,迅速做出业务调整
面对在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契机,现代服务业应当迅速作出业务调整,以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一,延期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等到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式执行时,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而为企业降低税负负担,节约资金。第二,现代服务业在进行商品购买或服务时,应当尽量选择可以提供增值税专业发票的商家,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发票抵扣自己应当缴纳的税款,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将自身承包的劳务服务外包,以降低一部分进项税。第三,税收政策有这么一项规定,对于纳税人同时具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者其他应税服务的,应该针对税率的不同分开进行核算,如果没有分开核算的,将采用最高的适用税率进行征收。为此,相关的现代服务企业应当迅速进行业务重组,以避免核算不明确而按最高税率进行缴税。
2、加强对税改政策的解读,降低纳税风险
为减少纳税风险,现代服务企业应当加大对税改政策的解读。第一,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纳税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在政策变化后的业务能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现代服务业的核算及计税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尤其要重视增值税发票的使用。第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增值税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可抵扣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则需要企业进行精确地把握,进而为企业降低税负,节约资金。总而言之,现代服务业应当加强对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解读及把握,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从而使企业能够真正从税改中获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发展正积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然而,对于现代服务行业,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在征收营业税,同时存在一些重复征税的现象,这使现代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变税收政策,帮助服务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燕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研究[J].交通财会.2012(11)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89-02
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调控,服务行业取得了优异的经营成绩,并且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运营。市场环境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市场既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营空间,也能对服务业经营造成极大的控制力。由此可见,若市场出现突发性的变动,必将对服务业造成诸多不利的冲击。强化市场变动引起的破坏作用,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承担的经济损失。
1 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他十五个产业部门。随着城市的繁荣,居民的日益增多,不仅在经济活动中离不开服务业,而且服务业也逐渐转向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了进一步调整,三大产业结构之间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态,服务业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呈现出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经济报告显示,服务业在国民收入里占据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最近十年的发展情况为对象,服务业占有比从最初的不足15%,上升到了约40%比例,每年可以为国家创造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解决了超过600万人的就业问题。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调整,服务业在中国GDP里占有的总比例不断上升,最终创造的经济收益也越来越多。总体上,服务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
2 市场变动对服务业的冲击
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赚取更多的利润,保证新行业在市场经济运营期间创造良好的收益指标。服务行业是一种特殊性的服务产业,针对客户实际生活需要提供有利的服务帮助,从而保证了工作、生活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帮助。国家之所以重视服务业的规划发展,主要是由于其具备了明显的经济特点。市场环境是经济交易活动的重要平台,只有先保持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经营,这是服务行业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相反,市场变动将会给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严重时会造成一个产业的“衰落”。市场变动对服务业造成的冲击影响:
2.1 产业影响
我国初步拟订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经营。服务业促进了新行业结构的形成,带动了一批新型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实现了经济收益渠道的拓宽,使国民经济具备了另一个收益渠道。当市场出现异常变动之后,整个国民产业、服务产业都将承受着很大的冲击。具体情况:一是国民产业,市场变化对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的固定性造成破坏,原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均衡的比例被打破,不利于国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二是服务产业,将范围细化到服务行业本身,市场变化直接导致经营者的规划方案无法执行,阻碍了服务公司的长期发展。
2.2 经营影响
组织经营是企业创造收益的根本决策,服务业只有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经济收益水平。在国家及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服务行业开始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经营模式,但服务模式并没有持续过长的时间,企业在经营与管理经验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市场发生变动,服务业之前的经营状态被打破,整条产业链将面临着严重的冲击隐患。如:中小型服务企业正式运营前期制定了相应的业务方案,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内容。市场政策重新定位之后,小规模企业的经营策略则很难实施,特别是客户群体的丢失,阻碍了企业经营的持续性。
2.3 收益影响
判断市场变动对服务业造成的冲击,需要把“经济收益”作为一个重点考核指标,分析市场对服务业的冲击情况。结合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市场变化对经济收益冲击的影响,集中表现于业务数量、营运成本、客户群体等方面。如:市场变化对企业业务数量造成不利影响,服务项目需求量成倍下滑;服务企业需投入的营运成本更高,用以维持产业经营的物质供应条件;遭受国外市场冲击,国内外客户群体大量丢失。这三个方面均与企业的收益水平密切相关,一旦遭受冲击势必减小行业的实际收益。同时,也极大地损耗了企业具备的经营实力,阻碍了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
2.4 财务影响
财务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必备内容,搞好财务管理关系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间接地影响着营运成本、服务收益等指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服务行业正遭受着国内、国外双向市场的影响,这种冲击破坏并非局限于经营收益、日常经营等方面,还应将这种冲击扩大到“财务”方面。如: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企业内部财务体系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市场风险打破了服务型企业的财务体系,对资金运作、成本调控、经营收支等均有不利。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破坏了财务体系的常规计划,使企业面临着许多潜在的财务风险,制约了服务业收益水平的提升。
3 防范市场危机的重要措施
市场变化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现象,其往往受到国家经济决策及国外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不可预测性才会给服务行业的经营造成多方面压力。从本质上来说,市场变动对服务业属于潜在性的“危机”,这种危机爆发对行业的收益水平、经营模式、持续发展等均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国家首先要重视服务行业的规划发展,要求各地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保障服务产业处于相对安全的市场环境。另外,服务企业要制定多方面的防范决策,坚决抵制市场风险造成的冲击破坏。
3.1 构建服务型战略
通过构建服务型战略,企业可以提供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这要求企业高级管理者创建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型企业。服务型战略要求企业定义与企业理念和战略相关的服务概念。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岗位设计、绩效考评、激励政策都应围绕服务展开,让员工养成服务自觉性,并将此融入日常工作。如果上述措施偏离服务型战略,将会误导员工的行为,不利于服务型企业的构建。
3.2 加强知识教育
为了使员工掌握服务型企业所必需的理念和技巧,企业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如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部门员工和支持人员等,领会和吸纳企业愿景、战略、具体措施、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和促销目标。同时,公司应培育员工与顾客、社会其他成员的良好外部关系,养成组织内部融洽的工作环境以及部门间的良好合作。
3.3 改进领导方式
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市场逐渐开放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营运平台。服务型企业的领导方式包括企业管理者和上级主管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对下属的领导以及他们具体实施的工作表现。管理者如果只掌握技术性知识,不加强服务相关的领导管理知识,那么管理者不可能构建优秀的服务型企业。领导者只有真正养成顾客导向和为下属服务意识,才可能成功建立服务型企业。
3.4 发展服务文化
为了避免市场变动或同行竞争引起的经济损失,经营者必须及时地调整日常管理方案,规范内部营运流程的有序进行。对于服务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发展,关键是能得到每一个员工的支持。管理者的风格和艺术至关重要,必须确保管理能够激励和强化员工的服务观;保证有效的营销能够得到保持并发展;保证内部交流能保持并使员工收到有效的信息和反馈。当各级人员都关注顾客时,员工的服务意识也会提高。
4 从财务管理防范市场冲击的破坏
在新市场环境格局下,服务型企业需不断地调整财会管理流程,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处理,保证财会管理发挥出应有的经济职能,从而增强企业抵制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服务型企业办公经营模式应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建立自动化财会系统,这样可以为财会人员处理事务提供基础平台。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财会系统由软件、硬件构成,软件适用于办公网络的应用控制,方便了财务人员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资源。如:服务企业的财务报表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应用计算器软件可快速地处理数据,且减少了人工处理造成的错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会处理,需设置详细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针对办公数据制定相匹配的自动化处理流程,让财会事务在相对规范的条件下处理。
5 结 论
总之,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点对象,同时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效益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市场调整为服务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营者提供了更多的营运空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变动对服务业也造成了许多危险性的冲击,控制不当则会导致行业经营的失败。因此,根据市场冲击引起的不良影响,编制切实可行的防御方案,降低市场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对服务业规划经营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顾永军,齐敬敬,党长青.我国服务产业结构经营的现状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2011,11(2):10-13.
[2]李健,刘宝泉.国内外市场变动对服务行业造成的各种冲击[J].南京大学学报,2010,20(13):24-26.
[3]孟祥瑞,殷大发,詹林.研究解决服务行业经营难题的综合策略[J].管理观察,2011,14(8):65-67.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062-10
服务业是包含较多分支(类)行业部门的庞大产业。深入研究服务业,必然涉及服务业内部结构及其演变。本文通过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及内在机理剖析,归结服务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拟指导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健康发展。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涵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服务业内部结构是指服务业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通常以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表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是指,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服务业各分类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因此,不同时期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有所不同,会发生更替。本文探讨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即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比重升降态势的不同导致占主导地位的分类行业发生更替,比重持续上升的分类行业代表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方向。
格鲁伯和沃克(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93)的研究表明:生产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方向。格鲁伯和沃克通过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业较之其他服务行业部门更为重要,占服务业的份额最大,约为30%左右。OECD(2001)研究了1984-1998年间OECD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他们发现生产业是服务业内部变动最大的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OECD国家的生产业的比重都有大幅上升;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服务部门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业,且上升至一定程度后比重趋于稳定;而流通服务业的比重趋于停滞,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大幅度下滑。Goodman and Steadman(12002)认为,商务服务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它的需求超过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导致商务服务业增速超过消费者服务业。刘志彪(2006)亦认为,发达国家近20年来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上述研究都阐述一共同特征,即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业比重上升,成为服务业内部最为重要的分类服务业。本文将通过1970-2005年所收集到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大量服务行业数据检验上述研究结论,相对上述研究而言,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更大、分类(支)行业更全面,并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结论探讨赋予中国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表1表明,1970-2005年期间,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商业、运输仓储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前者降低近7个百分点,后者降低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市场化教育医疗部门的比重明显上升,四行业部门分别约上升2、3、2、1个百分点;通讯业、文化娱乐业比重上升略升;旅馆酒店业、家庭服务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比重35年期间虽有升降的变化,但2005年较之1970年,三行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要精炼概况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需要将众多的服务分支部门进行归类,以便归结不同属性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服务业的归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Joachim Singelmann(1978)依据服务行业效用与市场化程度将服务业归为四类: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部门与个人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包括商业与交通仓储业;生产者服务业,亦称中间投入、生产,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社会服务部门是指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包括公共教育医疗、政府行政管理等部门;个人服务业是指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包括家庭服务、旅馆饮食、娱乐休闲等行业。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88)依据服务对象及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服务业主要归为三类: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政府服务部门。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依据不同效用。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等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表2直观展示上述归类法。
按表2归类法,对表1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进行归类加总,得出表3。
表3分类服务行业的比重变化通过折线变化态势图(见图1)直观体现出来。
图1表明,不同分类服务行业部门呈现不同变化态势:流通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生产业比重显著上升;消费业与混合功能业比重亦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略升后略降,2005年较之1970年。该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计量分析进一步地证实图1结论,详见表4。
表4表明:回归模型Ⅰ、Ⅱ、Ⅲ、Ⅳ拟合效果很理想:均通过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在0.85以上,不少都在0.9以上。这说明回归子流通、生产性、消费性、混合性这四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与回归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相关。回归模型V虽通过t检验与F检验,但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未达0.7、后两个系数不及0.5,这说明回归子政府公共部门的比重,与回归元服务业的比重具有一定关联度,但相关程度不高。
通过表4,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负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会反向减小。观点二:生产业、消费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
业占GDP的比重高度正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三业占服务业比重均会同向增大。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表现为负相关。这至少表明,政府公共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不会随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大而增大。
通过服务业内部结构柱状图(图2)与饼状图(图3)进一步直观反映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构成的变化。
图2显示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构成变化。197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流通服务业,比重接近服务业的30%,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1970-2000年期间,流通服务业比重逐渐下降,2000年约降至20%。其主导地位被生产业替代。200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生产业,约占服务业的25%;这是因为,其比重变化态势与流通服务业相反,1970-2000年期间,生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20%上升至25%,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升后降,这导致该部门比重2000年与1970年差不多,约占服务业的25%;混合功能业约占服务业的20%,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消费业约占服务业的6-8%,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混合功能性、消费业的上升幅度均不及生产业。
图3非常直观地显示2005年较之1970年的服务业内部的构成变化。1970年,比重最大的是流通服务业,2005年,这一行业比重明显缩小,取而代之的是生产业,这一行业比重明显扩大,成为2005年比重最大的行业;2005年较之1970年,政府服务部门比重大致不变:消费业、混合功能业比重有所增大,但增大幅度不及生产业。
通过图2与图3,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业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行业,即成为主导行业。观点二:发达国家生产业、消费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上升,代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方向。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比重大致稳定。
此三观点与前文通过表4得出的三观点,内容是一致的。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分析
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四个: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现分别分析这四个深层因素对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作用机理。
(一)人均收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5反映人均收入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5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较大。特别是整体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生产业、消费业的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混合功能业比重与人均GNP亦存在一定关联度,关联度约在0.6以上。政府部门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很差,判定系数R: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不及0.2。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流通服务部门比重下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增大趋势,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后工业化时期,工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工农业增速放缓,必然影响与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的运输仓储业与商业,两业的增速会放缓。加之,这一时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会出现过剩,亦会负面影响与制造业、工业产品生产与融通紧密相关的流通服务业,批发零售商业与运输仓储两业增速会明显放缓,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带动消费部门发展,导致该部门比重上升。后工业化时期,人均收入提高较快,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家电或雇佣市场化家庭服务替代自我家务劳作,闲暇时间由此增多。这一时期,人们消费需求层次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消费资料方向发展,能够愉悦身心、提高生活水准的较高收入弹性的消费,如娱乐文化、旅游休闲等由此获得较快发展。消费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过程,亦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分工深化及交易费用降低的过程。后三个因素直接作用于生产业,导致生产业比重增大。所以,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产业比重呈上升之势。
(二)城市化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6反映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6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城市化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约为0.8或在0.8之上。政府公共部门比重与城市化率亦有一定关联度,但不及其他分类服务部门。
城市化与生产性、消费性、流通服务业比重关联度较大,具体的作用机理如下。
城市化对生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具有良好的软硬基础设施条件。吸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业集中集聚。此种集聚极大降低被服务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由此带动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此外,特大型城市往往是区域甚至是全国经济中心,全球化使其成为跨国企业指挥与控制全球产业运作的节点和中心。大型跨国企业往往在这些城市设立其管理总部及投资运营业中心,亦带动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业在此集中与集聚。总之。城市是生产业集聚与发展的基地,随着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愈趋上升。
城市化水平与消费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消费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繁荣发展起来的,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消费需求的实现。城市化水平与消费发展之所以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前文所指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引致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城市化从需求激发和供给创新两方面强力拉动消费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进程亦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必增大,工农业比重相对减小,且服务业内部,新兴服务分支行业独立形成并逐步发展。因此,伴随城市化水平提高,与工农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反而会下降。
(三)分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社会分工形成,导致生产业独立形成并发展壮大。生产又称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原先置于制造企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水平与专业化程度提升,生产开始从原先的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业,而原有的制造业企业
则专致于生产制造环节,至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储运、市场营销推广等生产环节,制造企业转向向专业化的生产企业购买。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制造企业普遍出现生产外包(outsourcing),即制造企业向外购买生产的趋势。还需提及的是,不仅制造企业选择服务外包,不少服务企业亦选择将非核心的生产如采购、后勤等外包,生产业由此获得蓬勃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演进规律由此形成: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替代流通服务业渐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
从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线索的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生产专业化体现为分工与专业化的阶段性演进的产物:首先是部门专业化;其次是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再次是工艺专业化;最后是生产专业化――外包的出现。生产专业化(外包)――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其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与分工专业化构成互动机制,从而提升生产力。然而,社会分工深化,亦会导致流通服务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社会分工深化,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随之独立形成、发展壮大。服务业内部,体现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增长加速、比重逐步提升。此原因会导致流通服务业――商业、运输这两个最早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四)交易费用及其作用机理
交易费用降低亦导致后工业时期的企业选择生产外包,生产业由此独立形成并获得蓬勃发展。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生产外包的原因在于,企业将服务外包生产的费用与向外购买的交易费用之和小于企业自我生产提供服务的费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外包的生产费用与交易费用及运作效率占据优势。首先。提供生产的企业可凭借服务于众多企业而生成规模效应进而有效控制费用。其次,生产业企业倚助其专业化优势,凭借其经验、知识、技术等一系列优势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管理操作流程,满足后者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的需求。最后,快捷的信息通讯技术使得生产外包的企业与此服务提供企业沟通顺畅,交易费用大幅降低。概而言之,生产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成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现代企业的重要中间投入,根源在于交易费用与专业化生产费用的降低可以使服务外包的企业较大程度节约成本,还能将非核心业务剥离从而专注于体现自身分工专业化优势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所以,后工业化时期,生产业发展迅速,占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替代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交易费用亦可解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态势。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原因在于它能节约交易费用。可以借鉴科斯的思想,将政府亦理解为市场的替代。如果说企业替代市场是能节约微观交易费用,则政府替代市场则是能节约宏观交易费用。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四个深层因素――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之间互为关联、相互促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而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内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则通过城市化予以体现,分工深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经济发展进程亦是因制度革新、技术进步而导致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上述四个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然两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此推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并共同作用于服务业内部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的发展。
下文将以图示法直观展示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机理,即各分类服务部门如何受四大深层因素作用呈现不同的比重演变态势。
篇幅所限,四因素传导的中间环节省略,详见Ⅱ、Ⅲ图的中间环节。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呈现如下一般趋势
1、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业不同。工业化过程中,属于流通服务业的商业、运输仓储业由于与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所以居于主导地位,此类服务行业占整体服务业比重居最大份额;而在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工农业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比重增长放缓,生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成为服务业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表明这一阶段服务业结构的演进方向由流通服务业转为生产业。换言之,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负相关;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
2、受分工、交易费用、人均收入、城市化四大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作用,生产业、消费业与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三大分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生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为显著。换言之,上述分类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这些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分类服务行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的方向,涉及行业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这一趋势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内涵即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人们身心素质与生活质量提升。
3、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绝对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但受交易费用因素作用,该部门相对规模即占服务业的比重,会保持大致稳定。这是因为,如果政府部门规模盲目扩充,将会导致政府运作与管理费用之和超过其所节约宏观交易费用,从而增加经济、社会的负担。
(二)启示:上述结论赋予我国如下启示
1、遵循流通服务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阶段,对流通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工业化初期与中期,鉴于流通服务业与工农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应积极推动流通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渐趋结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过剩,遵循流通服务业此阶段增速放缓、比重下降的发展规律,政府部门在此阶段不应将流通服务业――商业与运输仓储业作为发展重点而盲目引资扩张,否则最终会导致资源浪费、供过于求的局面发生。
2、遵循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应积极推动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升级)方向的生产业发展。位于区域经济中心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大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全的优势,采取优惠举措吸引生产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业,如涉及信息资讯、软件测试、法律咨询等内容的商务服务业在此聚集,亦可吸引跨国公司在大都市建立投资运作中心与管理总部。通过大城市集聚的生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亦可推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消费业及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亦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顺应这一趋势,应积极扶持娱乐文化、家庭服务、部分可市场化的教育医疗、通讯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部门发展。此举亦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当前,积极发展体育休闲、动漫娱乐、文化创意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业,可使我国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持续期间寻找到新的经济支撑点,
增加消费、拓展内需,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4、鉴于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是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加以改进。如适度放松户籍制度、消除行政性垄断、扩大对内与对外开放度、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等举措提升城市化与市场化水平,深化社会分工水平,降低交易费用。此举可推进生产性、消费性、生产消费混合功能业加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5、鉴于交易费用理论决定政府部门绝对规模不能盲目扩张、相对规模需适度。所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应控制自身的发展规模,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同时,还应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消解阻碍市场化的制度掣肘,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问题,促进市场化水平、分工水平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另一方面,化大力气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如老少边穷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与公共医疗的供给,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
[参考文献]
[1]H.G.格鲁伯,M.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OECD,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Economy:A Reassessment[R],OECD Publishers,2001.
[3]Goodman and Steadman,Services: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Growth[J],Monthly LaborReview,2002,(4).
[4]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叨,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5]则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叨,中国经济问题,2006,(1).
[6]Singelmann,Joachim,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Sage Publiea-tions,Inc.,1978.
[7]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and the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A],in Herbert Giersch(ed.)Services in World Economic Growth Symposium[C],institut fur wdltwirtsehaft an der univemimt kiel,1988。
[8]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9]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