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近视眼的预防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随着财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库业务电子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国库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线后,国库资金风险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点,风险点增多,风险面加大,如何正确认识国库资金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成为当前国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当前国库资金风险存在的主要类型
1.人员数量和素质与业务量不匹配的风险
一是虽然国库电子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但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财税收入迅猛增加,国库业务量也在迅速增长。以调查市为例,全辖业务量由2006年的28万笔增加到2011年的69万笔,预算收入总额由77.12亿元增加到276.93亿元,增长3.6倍,支出总额由57.01亿元增加到188.95亿元,增长3.3倍,增幅之大显而易见。然而在国库业务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基层国库人员配备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国库人员的配置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有的县支行,国库、会计人员总共才5人,其中专职国库人员仅1 人或2 人。这些人员除了办理日常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外,还要负责国库综合业务、统计分析、国库监管、财务管理、支付清算、反洗钱等业务,这样势必造成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现象的存在,更不必说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进行轮换,这样的人员配备根本满足不了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业务量增长和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势必引发一些国库资金风险。二是因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很多支行人员只出不进长达十多年,现有人员正逐步老龄化,四十二三岁在县支行就算是年轻人了,因而国库人员断层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国库人员几十年在一个岗位工作,而且从事的是比较重要的岗位,这样长期从事比较枯燥繁忙重复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易造成国库人员思想麻痹和惯性思维,出现用习惯代替制度和规范的行为,易在资金控制环节中产生风险隐患。
2.支付方式转变引发的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库在支付环节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一是国库对财政拨款监督困难,传统支付模式下,国库部门直接办理财政支出,对财政拨款的监督是事前的监督,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监督时间滞后,监督对象增加,国库处于被动清算的地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弱化。二是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控制方面的风险。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拨付是通过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来实现的,而国库部门进行资金清算的唯一前提就是清算资金不超过财政部门确定的支付额度。支付额度可以说是控制国库支付清算的“闸门”,但这个“闸门”并非万无一失。由于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通常采取磁盘导入方式来录入,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接收的支付额度和支付清算文件都是文本文件,都未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随时被打开和修改,资金、信息安全缺乏可靠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对国库资金安全形成巨大隐患。三是单一账户体系存在的风险。集中支付改革后单一账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取消单位原有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实际运作中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一些功能性缺陷:(1)零余额账户不能进钱,收入类的资金不能通过该账户核算;(2)零余额账户只能核算财政性资金,难以解决往来资金核算问题;(3)目前有关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是属于基本账户还是专用账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预算单位想方设法保留老账户。我们在对银行现场检查监督中发现有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款项直接转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的现象,而且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在提取大额现金的违规行为。实有资金账户到目前为止仍然每天有资金进出,不能遵循“只出不进,逐步消化”的原则。以上单一账户体系的功能性缺陷隐含着一定的国库资金风险。
3.银行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1)银行存在先清算后支付的违规行为。根据集中支付改革对银行的要求,银行应先向预算单位支付后,再以实际垫付的金额与人民银行国库清算。经现场检查发现个别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上级行的要求,没有按照“先支付,后清算”的原则办理款项支付,而是先向国库清算,取得国库资金后再办理预算单位的支付业务,使国库资金成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容易诱发国库资金风险。
(2)银行延压、坐支财政集中支付资金和退款。个别银行收到财政集中支付核算中心送达的支付凭证后,先向人民银行办理清算,待资金到账后不急于给预算单位拨款,延压占用财政资金有的达十多天之久,引起很多预算单位不满。另外银行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的垫付资金经常因收款单位户名或账号不符被退回,退回资金到达银行账户时往往银行已与人民银行清算,收到了财政清算资金。根据清算制度规定,退回资金应于当天退回国库单一账户,但多数是银行不按制度的规定当天退回,而是将退回资金 待核算支付中心修正后再次支付,有的资金延压好多天后才再次支付,很少退回国库单一账户,形成坐支、延压财政资金,隐藏着极大的资金风险。
(3)账户管理不规范。一是部分行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未经人民银行审批、备案,有的虽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但未按规定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备案。二是银行虽然使用零余额账户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却为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这主要是由于集中支付改革设立零余额账户后,预算单位多头开户情况仍然存在,使得预算单位将零余额账户的资金过渡到其他账户成为可能。资金一旦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划转到其它账户,就游离于财政、人民银行的监督范围之外。
4.监督理念狭窄,监督手段落后的风险
随着国库电算化业务的发展,国库风险点前移,但相应的监督理念、手段、却存在落后的现状。表现为:一是监督理念落后。目前国库监督人员的思想仍定位在简单的凭证要素和账务勾对上,而对国库制度的执行情况、岗位交接、重大事项授权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资金支出的往来变化等资金风险方面的监督不足,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理念;二是监督手段和时效落后。事后监督部门每日接到国库部门的凭证、账簿、报表后仍限于手工核对凭证的要素及印章是否齐全,收入报表和收入凭证是否相符等,在报表、账簿之间单一的核对,没有完善的监督操作系统,缺乏对国库资金风险点的重点监控,导致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参加支付清算系统后,资金将实行实时清算,而事后监督工作仅是对上一个工作日发生的业务进行审核,如遇到星期五发生的业务要等下星期一审核,中间间隔两天,时间滞后,操作滞后,如果某一笔资金处理的有问题或者出现案件,则会不可挽回;三是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国库知识掌握滞后。近年来,国库业务发展变化很快,需要专职懂业务的事后监督人员,但目前事后监督人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国库新业务不熟悉或知识陈旧,严重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一是总行应从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考虑,进一步明确国库部门的各项职能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行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和数量短缺的矛盾,拓宽人员进出通道,改善人员队伍结构,增强县支行履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把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分批次、分岗位举办培训班,提高国库干部的业务技能,确保具备“一人多岗”的履职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国库业务整体移位和整体接管的实地业务检查和审计方案,加强基础业务人员横向和纵向交流力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人员素质提高。
2.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广应用支付密码技术
(1)完善配套措施,理顺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总行应会同相关部门尽快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国库管理规定,针对改革后的变化情况,共同出台新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零余额账户的性质给出明确的定义,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其他银行账户的使用。对目前零余额账户的功能可进行扩展,兼容改革前各单位基本账户的功能。同时对国库经收处、集中支付银行国库业务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完善其违规的处罚措施,使国库部门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国库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理可管。
(2)建议最好是至上而下推广运行全国统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降低自行开发系统带来的功能不科学、操作不严密、难以管理引发的资金风险。另外对资金进出口环节推广应用支付密码,通过网络技术封闭型设计资金进出口安全管理将目前通过网络传输的集中支付相关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有人恶意的窜改核算单位支付额度和支付金额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加快横向联网步伐,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的步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查询将财政、税务、银行的相关业务都纳入人民银行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尤其迫切需要完成银行清算系统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链接,增加自动对账功能以及对不合规业务的监测预警功能等。二是加大对银行和经收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对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旧;三是由国库、事后监督、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协调配合成立国库资金风险预警评价小组,定期测评,定期反馈风险存在状况,以确保国库资金风险的全面控制。
4.建立完善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及岗位轮换
一、基于开放管理的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功能分析
1.智能门禁系统的需求分析。高校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人员的出入管理和时限管理,完成对进出实验室人员准确、快速且无障碍的识别。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即使拥有授权的人员也需要在指定的开放时间内才可进入实验室。当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满足准入条件后,智能门禁系统会存储刷卡记录并驱动门锁打开。此外,实验室异常情况的报警也是智能T禁系统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当门出现长时间未关或出现非法闯入时会触发报警器。实验室设备都会贴有专属RFID标签,当设备被恶意带离实验室时会被门禁系统检测出,并发出报警警报。为了提高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可操作性,需要保证该系统具有计算机远程控制功能,以实现对出入实验室人员的远程控制。
2.智能门禁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对智能门禁系统的基本需求进行分析后,需要确定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基本运行方式。由于实验室同时兼顾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功能,因此智能门禁系统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查询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查看实验室的实时状态。为了提高智能门禁系统的可操作性,可制作实验室专属的二维码,师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实验室的课程安排和开放信息。当实验室内正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智能门禁系统会拒绝学生进入实验室。在计算机实验室中,智能门禁系统可与机房上机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科学管理;同时该系统需要记录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信息,以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3.智能门禁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智能门禁系统应用的目的是简化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能门禁系统实时监控每个实验室的当前状况,同时又可以根据出入实验室人员的刷卡情况对每一时段的进出人员进行统计,实现了实验室的便捷式管理。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需要推进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以方便学生利用移动终端随时了解实验室的使用和预约情况。为了保证实验室开放情况的准确无误,在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设计相应的纠错模块,实现对错误信息的及时纠正。
二、基于开放管理的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方案
1.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应用前端设计。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应用前端设计包括电子标签和门禁控制器,通过电子标签可以实现门禁控制器与用户的有效互联。电子标签保证了门禁系统可以灵敏读取用户信息,实现对进出实验室人员的识别与控制,防止非法人员进入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供电模块、显示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输入模块和警报模块。相比于单片机控制,嵌入式控制器在功能上实现了更大的延伸。设计方案中采用S3C44BOX为主控制器。显示模块选用FM12864M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实现文字和图形的清晰显示。报警模块通过蜂鸣器实现。当控制器出现非法数据时,蜂鸣器会发出警报,不同节点的控制器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CAN总线实现。
2.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网络传输平台。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数据传输功能可以基于校园局域网实现。基于校园网搭建的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网络传输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和实施成本。本设计方案中采用三层网络传输结构,包括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中,表示层接收数据并解析用户端的请求;功能层负责处理智能门禁系统的核心逻辑;数据层则负责响应数据的插入、删除、查询和更新请求。
3.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实验室智能门禁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系统设置、门禁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预约管理等模块。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兼容问题。本设计选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0 Persona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为了实现前台控制程序对后台数据的操作,采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开放管理的实验室智能门禁系统。这种智能门禁系统与传统的机械门锁相比,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并可以提高高校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20-02
西方教育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传统形而上学——自然实证——多元研究范式的演进。这种范式的演进不是无序、任意的,其背后隐藏着知识观的嬗变,它是传统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的演进,也是旨在获得“教育知识”的教育研究领域的呈现。
一 传统知识观与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
知识观总是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具体的知识形式表现出来。古代哲学家试图解释自然,获得关于世界“本体”存在的知识,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某种或某些基本元素构成的,自然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人类不需要对自然做合理性的论证,只需要做出解释。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思辨的方式祛除现象的遮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神学的视阈中,人和万物都是上帝(神)的创造物,不需要理性的分析,只要有信仰就足够了,神学的任务在于论证信仰体系的合理性。
在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运用概念、命题、判断、推理对教育问题进行逻辑演绎的哲学思辨研究范式。苏格拉底提出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引导对方由“无知”到“知”,通过认识自己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柏拉图则认为,知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他区分了臆见和知识,认为臆见是变化无常的、是个别的,而知识是永恒的,是排除各种假象的绝对的“相”,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去蔽、回忆。教育就是不断的排除的困惑和臆见的纷扰,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洞察真理,接近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是人的灵魂三个组成部分,据此,他指出天性、理性和习惯是影响人善良和德行的三个因素,“天性、理性和习惯不能经常统一,要使他们相互协调并服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之外,就寄托于教育”。
在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成为知识领域的权威,教育的话语被宗教神学宰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万有的唯一真原,化育万类的至美者。”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人皈依于神”。其后,马丁·路德也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上帝的虔诚,而作为改革者他又指出,虔诚不是对教义、教条的简单信仰。他强调教育必须着眼于公民素养、职业技能、教师和政府官吏的养成等现实的社会目的,最终实现对神虔诚的信仰,实现灵魂的救赎。
夸美纽斯在文艺复兴后承继思辨研究的传统,他从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出发,构建了服从自然规律的教育状态。在《大教学论》中宣称:“我们愿意用先验的方式去证明这一切,就是从事物本身的不变的性质去证明。”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理应顺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卢梭提出教育要“回归自然”,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其实隐含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人性本善,认为自然人是纯洁、善良并且快乐的,而社会人则充满欺诈、野心和贪婪。因此,“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而这种论说方式具有典型的哲学思辨的色彩。
康德指出,“受过教育的父母便是子女的榜样。然而儿童胜于父母时,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一个人教育不完全,则其教育他人不过是重复他的错误。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实验”和“理性”是教育学形成“学问”的重要标志。而赫尔巴特则明确称呼“教育学”为一门“科学”,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普通教育学》在论述方式上充满了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论辩,而在对人的教育方法的说明上却不时闪烁着经验科学的光芒,这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即将到来。
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上至古希腊三杰,中经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其、赫尔巴特等人,下至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其研究的视阈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特点是或从某一哲学观点出发来演绎自己的教育理想,或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寻求哲学的根源,从而建构起成体系的教育理论。
二 现代知识观与实证研究范式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取得在人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现代知识观也逐步确立了其在知识和认识领域的统治地位。这种知识观蕴含着如下的信念:知识具有决定论的性质,真正的知识所要展示的是现象之间必然的、因果性的联系,它能为预测和控制外部世界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知识具有经验论性质,可靠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并且必须得到经验证据的证实,否则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具有还原论性质;知识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知识仅仅关注事实,必须悬置价值,研究者应持客观中立的立场;知识是普遍适用的,在一定样本范围内归纳出的知识是普遍有效的。不难发现,现代科学主义的知识观旨在追求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价值中立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对外在世界的征服与控制。
这种知识观成功地引发了科学的昌明和技术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们逐渐视科学为获得有效知识的唯一途径,人类总是试图用科学实证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与文化的全部问题。急于摆脱处于“次等学科”地位的教育学更是怀着找到“救命稻草”式的欣喜,近乎疯狂地在科学的祭坛上顶礼膜拜,心甘情愿地成为科学的门徒。在对科学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中,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受到普遍质疑,以科学实证为范式的教育研究占据了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研究范式。
在康德和赫尔巴特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不难发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趋向,只是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哲学思辨仍是他们主要的论述方式。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逐步确立。桑代克认为,教育思想家的罪过或不幸,是选择哲学方法或流行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他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教育科学有赖于对教育机构作直接观察和实验,并且有赖于定量的精确性和描述的方法。”梅伊曼提出,教育学要想获得切实可靠的知识,就必须从概念思辨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进行严格的实验。拉伊在《实验教育学》中指出:“我们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为了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卓有成效地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即特别适宜在教育上运用的实验、统计科学和客观或系统的观察。”涂尔干等社会学家则把教育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张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事实,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以建立实证的教育科学。斯金纳从操作行为主义出发提出了“机器教学”理论,这一理论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明显具有“技术化”“精密化”的倾向。
实证的研究范式试图以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强调教育研究程序、方法的“科学化”,以摆脱教育研究纯粹的哲学思辨传统。实证研究范式注重以量化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坚持教育研究“价值无涉”,提出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说明教育“是什么”,以形成规律性知识,进而预测、指导、控制教育活动,这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追求以及谋求对世界征服与控制的取向是一致的。
三 后现代知识观与多元的研究范式
现代科学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科学危机亦逐渐显现,科学连同现代知识观被置于被告的地位。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现代思维扑面而来,后现代知识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知识的本质乃是生成建构性的,具有个体性、境域性与情景性的特征。随着知识观的转变,“西方教育科学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索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转变要求摆脱教育研究中自然实证独尊的局面,以“人的方式认识人”,以人的方式研究培养人的事业,而这种复归首先通过具有反实证色彩的诠释——理解和批判的研究范式表现出来,而笔者也正是在这两种范式具有反实证的意义上把它们归结为后现代知识观的产物。
狄尔泰认为:“我们不能只是靠着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直接移植到我们人文科学的领域,这丝毫不表明我们就可成为大科学家的真正门人。我们必须使知识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只有以此为基点,才是科学家对待他们研究对象的方式。”同时他指出:“自然需要说明,精神科学(人文科学)需要理解。”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总体的人”,不能以“经验”的方式来说明,只能通过“体验”来理解客体的意义,由此,“理解”和“诠释”就构成了人文学科独特的方法论。在狄尔泰之后的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承续其思想,他们反对以肢解“整体的人”为代价,来换取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他们主张从人存在的历史性入手,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的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
批判理论认为,所谓的“事实”,都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就是一个逐步摆脱“假象”,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实证主义把现存的东西都当成是“既成事实”而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维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实际上起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技术、科学和意识形态形成共谋,科学不再具有启蒙时代的纯洁,而是演变成“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由人类解放的动力变成人类继续追求解放的枷锁。批判的任务就是使大众“逆向思维”、做“反抗式思考”,进而“求得解放”。在教育研究中,批判理论认为教育不单纯是维持社会现状合理化的工具,而是促进社会改良的潜在力量。批判的教育研究就是试图揭示教育活动背后的意识形态,通过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来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造和社会的改良。
就后现代精神气质而言,是不确定、差异和多元的,是“亦此亦彼”。后现代思想对“差异”的宽容,表现为允许各种形态的教育研究范式共存共生,任何一种话语模式都不应自封为“中心”“主流”而排斥其他,“边缘”的出场同样有价值。萨伊德指出:“人文研究是以理想的方式寻求对强加的思想限制的超越以实现一种非霸权的、非本质主义的学术类型。”而对教育研究而言,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教育研究的理想的方式,以此来获得教育的“真”,从而实现对教育现实的不断超越。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各种研究范式之间应该“保持必要张力”,不必执著于一种话语规则。把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的感受与创造性结合起来,这对旨在为“教育立心”的教育研究来说更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的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在古希腊,柏拉图用一个叫做“LOGS”的词汇来解释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研究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一些具体学科,但是他认为这些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非真理,终极真理来至于思辨科学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之后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他们认为人类认知的正确性在于一。近代西方康德用“星云假说”、“彼岸世界”来说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把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黑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终极是绝对精神,而认知过程是他的“大逻辑”“和小逻辑”中贯穿的逻辑演进,包括“三段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认知世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与科学的认知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知”进行了重新的反思。波普尔提出了提出了检验科学的标准时“证伪”,即认为一种认知如果是科学,那么需要经得起“证伪”,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认知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如果“发现了一只天鹅是黑色的”,则上述命题不正确,也不科学,反之则是科学的。法国学者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他认为对于事物的认知一定要经过事物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分类,提倡科学认知建立在经验数据之上,反对LOGS的思辨学说、以及宗教假说。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从先秦《易经》开始,人们把握世界的结构是现实可见、可闻的具体事物的概括化。人们把万物的构成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物质,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往复而生,运动不止,把地理、天象、祸福等归结于其变化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可以叫做LOGS的思辨学说,因为这种概括高于现实事物,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思维描述。当华夏文明发展到隋唐、宋朝时期,随着异域宗教的传输入,以及我国古代儒教、道教的发展,开始形成了三教鼎力的局面,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家贵族管理方法或制度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思想的烙印,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笃信佛教,寻常百姓也会朝贡寺庙。宗教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后来科举制度的改革,将西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之范畴,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把西方的实证科学宣讲和传播,实证科学的认知模式在社会管理、政治管理以及经济管理领域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融入。
通过上述人类认知方式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知识的认知。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就有“帝王之术”、“治国之术”,西方也是很早就有民主、君主专制、城邦制度体制,但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还是短短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对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少做定量化研究。但是美国著名管理科学家泰勒1903年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思想,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正是建立在许多工厂的科学实验、问卷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而他也被称为了“科学管理之父”。在泰勒之后,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泰勒一脉相承,尽管他们的管理著作思想可能与泰勒的思想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行为科学学派的思想,但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霍桑试验。我们从孔茨的“管理丛林”理论中可以看出,许多的学派的研究方法都是实验经验主义方法比如正交试验方法、仿真实验、实地调查实验等方法以及数学逻辑演绎方法,把运筹学、统计学、对策论、概率论等基础理论学科之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丛林效应”。当其他学科诞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管理学都存在可能将其吸收过来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不容置疑,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它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的定义或者分类新事物,一般属于定性研究。而研究者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数据资料,借助定量研究工具——如各类数学模型,则一般属于定量研究,而在科学实证主义盛行的今天,定量研究无疑是一种贵族中的宠儿,受到了各方面的追捧,这也就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管理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倾向于录用做定量研究的文章。当然,这种极端化的导向是具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我们知道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定量化的研究是较少,管理实践更带有定性化的色彩。
如何进行管理学研究工作?管理学研究就是要求我们研究者去研究管理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去归纳、预测或者决策管理现象和事物的发生和管理者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1)归纳和预测:Y=F(X1X2…XN)),一种管理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他总是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X1,X2,....,XN等因素作相关性假设,作层次分析图,收集数据、假设检验,分析数据分析其相关性的大小,由于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的差异,这种分析可做确定性分析~求解相关系数,以及进一步做出变化趋势(线性相关或非线性相关),这里就会运用到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参数检验(均值、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等数学工具,也可作模糊性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找出事物发生关系重要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过去管理现象的总结和对将来管理现象和事物的预测。(2)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管理即决策”,可见决策在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运筹学的出现为决策科学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也进一步推动了运筹学的发展,人们可以在运用计算机求解出复杂系统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使得以前人工操作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博弈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竞争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使得非合作博弈求解的可能,即理性条件下的“双赢”或者“多赢”。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领域和认知范围发生着改变,人们所使用的认知工具也不断地更新,这就导致了人们认知的范式的转变。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很少利用西医的技术和理念来解决生病的问题,西医是脚痛医脚,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当科技发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西医治病的好处,许多人趋之若鹜。而进一步发展以后人们开始追求中西医综合治疗调理。管理研究方法的演进也是如此,在人们认知范式的转变情况下,管理研究方法总是会作出相应的改变,而这也是一门学科保持长盛不衰的最好良方。
[参考文献]
一、高端外语人才的内涵及范围
高端人才也称之为高层次人才或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掌握比较先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并能以其创造性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显著贡献的人才[1]。高端外语人才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包括能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的口译工作,且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外语人才;包括具有很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并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也包括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队伍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对廊坊市涉及外事工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工业园区中的知名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人员规模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内容包括各单位高端外语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课题组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市高端外语人才存在以下问题:
1.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不足。目前,廊坊市各企事业单位不乏掌握一定外语知识的人才,但高端外语人才,如承担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特别是同声传译的外语人才,精通计算机外语、金融外语、法律外语等行业外语的人才不足。在进行调研的企事业单位中,仅有31%的单位拥有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外语人才,而62.5%的单位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该单位的工作需求。其中,在今后三年(2011-2013)拟引进10人以上高端外语人才的单位占16.7%。对高端外语人才存在需求的单位主要是各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较小。
2.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有待优化。通过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调研,总结了各单位今后三年拟引进高端外语人才的语种及所从事专业。具体内容如表1:
由表1可见,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仍以英语为主,但对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在专业方面,尽管专职翻译的需求所占比例最大,但随着一些大型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具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外市场的人才;熟悉欧美相关法律、能够胜任重大国际贸易、投资项目的谈判,起草与审阅涉外合同的人才;以及熟悉软件研发同时精通IT英语的人才等。基于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需要通过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
3.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有待改善。同其他学科的人才相比,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显得尤为有价值,因为除了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外,海外留学经历能够使其长期处于目的语的语境中,有效锻炼了口语,同时也使其切实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这对外语学习者是尤其重要的。在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单位中,6家单位(占20%)需要引进留学人员,其中仅一家企业近期将计划引进3名具有不同学历背景的留学人员。可见,基于廊坊市的发展需要,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引进与培养来优化。
4.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情况。企业通过培训现有外语人才使其适应工作需求是节约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必要给现有外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其知识层次。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单位都有对其现有外语人才进行培训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单位中,仅有30%的单位对其进行了培训。为了吸引高端外语人才并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廊坊市应优化高端外语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
三、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
1.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所谓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把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以内和以外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利于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2]。人才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计划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处于人才金字塔尖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无疑应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切实实现以市场手段配置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政府人事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落实人才市场的制度改革,使其脱离政府的人事部门。自主经营、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培育出独立自主的人才市场主体。
第二,加大高端人才市场投入力度,根据学科分类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市场网络,优先建设并发展影响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且处于紧缺状态的高端外语人才的市场体系。
第三,完善和强化高端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根据廊坊市的发展需求,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总量的供给和需求,并综合协调其培养市场和配置市场。为了有效地对高端外语人才资源进行调控,政府应通过政策调节人才余缺,依据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划分等级,并根据余缺等级设置引进人才的“活动门槛”。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引导高端人才流向。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的紧缺现状,人事部门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统计、分析、高端外语人才的相关信息,如专业、语种、年龄限制、经验要求等,从而有效引导高端外语人才流向并为政府部门完善和修改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2.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廊坊市应实施用人单位主体化、引进模式多样化和政府服务系统化的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
用人单位主体化指的是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确保用人单位的用人权,使用人单位根据经营和管理现状依法自主决定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等,从而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
其次,推进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模式多样化。第一,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地组织的各种高端人才交流会广招博纳高水平外语人才;第二,有效通过网络招贤引才。由于网络引才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应成为企业首选的招聘渠道。目前,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有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版块,可成为吸纳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三,积极利用高端人才市场的中介组织。利用地处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廊坊市可利用京津两地的猎头公司网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第四,用人单位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在用人单位拟引进的高端外语人才在廊坊工作时间这一栏中,10%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上,13%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下。有些单位只有在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接待外商时才需要聘请专职翻译,没有必要长期储备高端外语人才。因此,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聘用兼职、人才租赁等灵活流动方式吸引高端外语人才为廊坊提供智力服务。
所谓政府服务系统化是指政府下属的公共人才市场应面对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都由公共人才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做”并提供“上门服务”。随着廊坊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廊坊市各大园区落户,这样的企业科技含量高,员工人数少,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性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系统化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将使企业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有效举措。
3.高端外语人才培育机制。高端人才不仅靠引进还要靠培养。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育来解决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是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育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与廊坊市的高校合作,开办各类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班。廊坊市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都是省属本科院校。其中仅廊坊师范学院外语系就拥有英、日、法三个语种的专职教师80余人,期中6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所以,要积极鼓励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外语系合作,充分利用本土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此外,鼓励各类主体开办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廊坊市区现有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约40家,但其发展尚不成熟,而且大多数培训机构把市场定位于儿童英语和各类外语考试的培训上,针对成人的职业外语培训机构寥寥无几。政府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廊坊市外语培训市场,使其朝着高水平、专业化发展,成为培育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二,有效实施分专业培养。如前文所述,高端外语人才包括能够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口译工作的专业外语人才,也包括具有很高外语水平,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应依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分专业进行。
第三,注重实施分类别培养。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目前,廊坊市政府机关的外语人才学历层次多为本科。构建“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加速“大北京经济圈”的融入,政府机关外语人才的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应加强党政机关外语人才的在职培训,鼓励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从事外事工作的骨干人员去京津两地的重点高校参加研究生进修班,条件具备的话可派往国外进行培训。对于各大企业外语人才的培训,可利用企业内部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特别是海归人员举行中短期培训班,也可以同本地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政府人事部门应积极为企业、高校、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提供服务。
4.高端外语人才收入与社会保障机制。美国是当今高端人才聚集的主要国家,其吸引高端人才的许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基金、奖励开发利用高端人才。企业提供高额的回报和各种福利。高端人才在美国较容易获得高薪和股票期权,因而快速致富的机会较多;同时,各大公司还实施多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补贴,如为子女提供学费、家属医疗保障免费、提供汽车、住宅等。此外,企业还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吸引全球高端人才[3]。可见,物质激励、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是美国政府开发利用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首先应积极实行高端外语人才以资本、技能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其次,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医疗、退休、意外等保障制度;第三,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总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具有廊坊特色且符合国际惯例的高端外语人才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加速打造“大北京”经济圈,廊坊市应积极探索吸引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措施,着力打造好引智的服务平台,为促进廊坊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认识,加强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讲解,为学生分析课文、提高口语能力和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全能型”人才提供保障,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一、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英语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音、语法、词汇功能应用等几个方面。语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汇和语法等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二)英语语言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垫脚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高楼需要有扎实的根基,英语语言知识就是学习好英语的基础,所以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从而阻碍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中英语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化
高中英语在高考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分值,所以很多教师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上课先讲词汇,从发音到拼写,再到其涉及的语法功能。很多教师还会组织学生默写单词,这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就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对单词的拼写和记忆就是靠发音或死记硬背。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又不去设计一些语法情景,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真实含义。同时,人的记忆能力和记忆时间是有限的,即使积极地加强巩固,也不可避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
(二)部分教师过于忽视英语教材中主课文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主课文会大量运用到一些陌生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词汇表中都会有解释,而且其中也包含着许多语法知识、句型结构和写作结构。但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些,不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就会导致课文中涉及知识的遗漏。
(三)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第一点中,笔者已经分析到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而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高中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占了很大的分值,较多学生都会认为在阅读理解中,词汇量是关键,所以往往忽略了语法和课文结构的学习和分析。
(四)教师在对主课文进行讲解时忽略词汇的多样性
在主课文中,一个词汇涉及的语法和用法可能只有一种,再加上教师思维方式的单一,往往会忽略词汇语法和用法的多样性,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三、如何利用主课文进行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学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地反思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和教学方式上的不足,并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高中英语教学服务。
(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词汇和语法,尽量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
如,在讲解advise一词的用法时,先讲解它的基本用法,当advise作及物动词讲的时候,若后面接的宾语是动词,需要用动名词形式。这样讲学生在记的时候可能会死记硬背“advise后接动词ing”,这样不仅曲解了advise的真实用法,还会对学生造成误解,在这里就需要给学生列举实例,帮助他们记忆。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表示“建议”的词汇还有哪些?最后总结出表示建议的词汇包括suggest,recommend,propose,suppose,command,demand等,教师应提前做好分析,让学生联想记忆,分析各个同义词的具体用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英语词汇的博大精深,很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主课文对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教材中主课文的选择都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课文里包含大量的词汇和语法,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主课文的认识。
提前做好对课文的熟悉和备课准备,在上课过程中如果遇到生僻的词汇要学会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前后句的意思,猜测词汇的意思。这时候就可以设置问题“You can combine 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ntence meaning,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并找学生回答他们猜测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创造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围绕某一词汇作为核心词汇来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对一段文字的讲解,提炼出核心的语法和词汇,让学生围绕这一语法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其思维逻辑性和创新性。
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课文,应该挖掘出其中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的点进行讲解,或者借用多媒体技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教师也应该分析课文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方法,带领学生研究课文的布局和语言表达方式,提炼出文章中比较出色的句子,并且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引导写生将这些句型或写作方法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英语综合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传授精确的语言知识
高中教师首先应该是英语专业出身,具有较高的英语知识素养,对英语词汇的用法和语法知识比较了解,同时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
教师应该定期培训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做到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提升自己,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同时,对于知识要做到严谨、精确,严禁模棱两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课堂上发散学生思维提供保障。同时要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措施,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到创新性教学。
总而言之,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提高高中英语的课堂效率。高中英语教材中主课文中都包含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和英文写作结构,教师如果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技术,学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西方的制度经济史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经济史学对于研究制度问题的特殊重要性,是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到的。制度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如何影响了经济绩效,二是制度为什么以及是怎样演变的。而无论对于哪个问题来说,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通过经济行为主体和这些行为主体置身于其中的一系列交换关系来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绩效的。而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则为人们考察特定的制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源泉和基础。同时,要说明现存制度的生成和演进,揭示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或社会在制度及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性,也必须从不同国家或社会各自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使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共同认识到了经济史对于制度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促使经济史学家们开始把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视为经济史学的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其进行自觉的系统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经济史学的研究主体在对制度进行系统的历史分析的意识上,实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西方新经济史学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史学大变革。在这场史学革命当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在经济史学研究中引发了一连串的重大革新和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为经济史学家们从事制度研究提供了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此后,经济计量学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反事实假设方法等被普遍地运用于经济史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革命,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时期。这些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史学对制度及相关问题的解释力,使得已经对制度分析有了自觉认识的经济史学家们得以运用这些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去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制度及相关问题,并据此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特有的理论方法、专门的分析工具和较为成型的内容结构的学科框架和研究体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史学”(The InstitutionalEconomic History)。
二、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史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制度经济史学大致经历了“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TheNeo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新制度经济史学”(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和“历史制度分析”(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Analysis)这三个阶段。其中50-60年代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属于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所着重研究的是市场这一特定的经济制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市场制度支配着历史上的各种交换关系,也是市场和其统一化的进程,培育了经济效率与增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其对历史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力,使其能够对大量的有关价格、数量和外生变量(如年龄、性别和不同产业的周期性质等)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并用于检验和评价有关市场制度及其内部关系的各种假说。
制度经济史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市场制度确实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存在并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劳动、资本和产品的市场制度;19世纪90年代时,密执安的劳动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非熟练工人的补偿工资差别。在欧洲,从15世纪以来,巴黎地区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充分显示了产品市场的功能;各种证券的价格也表明,18世纪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在很多贸易国家之间发挥着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的产生和扩大是伴随着技术变迁,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能随后带来和平的政治变革而出现的现象。例如,私人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适应铁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融资项目的需要,同时也有赖于政府证券市场的存在。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在关注市场制度研究的同时,也对非市场制度作了初步的考察。在这方面,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家深受科斯(Coase.Ronald)的影响。他们把非市场制度视为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的不同方式,认为这种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产生,是市场不发达、不完善和价格过高的结果。因此,非市场制度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非市场制度来补充。显然,非市场制度是作为市场制度的替代物而存在的。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03-01
1 引言
带电作业是电力设备测试、检修、改造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场传感器准确判断作业人员所处的位置、电压等级、安全距离,实现作业人员智能识别带电物体,超过安全距离自动形成预警防护信息,及时提醒作业人员,为作业现场安全防护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作业现场危险预知能力。本文将现有电场传感器进行了超小型、并吸收了可穿戴理念,设计手环式电场传感器设备用于作业人员带电作业,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现场作业安全保障。
2 现状及发展趋势
可穿戴技术目前在国外工业应用领域已有一些应用。在工业领域,可穿戴设备及技术主要用途:(1)提供技术信息辅助;(2)提供操作训练和绩效支持;(3)进行环境及设备监控;(4)提供专家指导和团队协作支持。
可穿戴设备主要由国外一些知名大企业发起研究,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目前的应用体验也不甚理想。国内目前专门开展可穿戴技术研究的单位还比较少。但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可以预见,可穿戴相关的技术研究国内也会迅速跟进[1]。
有关变电站可穿戴巡检装备,除了头戴式可见光、红外热成像检测外,国内外相关应用报道很少。即使一些变电站的可穿戴巡检装备,也仅仅是实现了巡检装备表面的可穿戴,并没有解决其核心问题,即:信息交互、智能感知。分离式的可穿戴巡检装备还未形成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设计。通讯和供电是其薄弱环节。
3 实施方案
3.1微型电场传感器实施方案
对当前最先进的微型电场传感器进行改进设计,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安全距离进行电场标定,判断人体可承受的电场强度,取最小安全值作为报警阈值。提高机械部分传动频率,准确描述当前交变电场变化曲线,提高设备传感精确度。根据智能手环的需求对电场传感器进行小型化封装。
3.2安全防护智能手环集成方案
安全防护智能手环需要集中解决电场传感器、通信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源的集成化处理,整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 工业化实现
4.1 微型电场传感器实现方案
闭环自激式驱动原理的微型电场传感器测试精度高[2],集成了当前最尖端的技术,将其进行适应性改进,集成到安全防护智能手环,为最优方案。
4.1.1 传感器结构
微型电场传感器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1.2 工艺设计
由于闭环自激式微型电场传感器的结构较为特殊,采用了较为独特的加工工艺。整个加工过程可分为三部分:硅芯片加工、结构组合和结构释放。硅芯片加工工艺流程如下:采用硅片作为制作两组梳齿电极的材料, 如图3所示。采用正胶反刻工艺, 在其表面蒸铝并定义出梳齿结构的图形;深刻蚀刻穿, 形成梳齿电极以及支撑固定结构。至此硅片加工工艺完成, 两梳齿电极由支撑固定结构保持相对位置的固定。
当硅芯片加工完成以后, 即可进行结构组合及释放步骤。首先将硅芯片粘到基底上, 并将芯片上的电极与对应焊盘用引线连接。然后用低应力胶粘剂将压电陶瓷梁的一端固定在硅芯片梳齿电极上, 另一端固定在基底上。接下来在压电陶瓷梁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使胶粘剂在常温下固化, 以确保在胶粘剂固化后压电陶瓷梁内没有或仅有极小的残余应力。用压焊机压断支撑固定结构与梳齿电极间用以固定梳齿电极相对位置的连接结构, 至此传感器器件部分的制作全部完成。
4.2 安全防护智能手环实现方案
结构类部件(表壳,表带,表扣等),主要通过注塑、注射,金属成形和表面处理等工艺实现;
电子类组件,主要包括 PCBA,各类传感器,电池,震动马达,OLED 屏等。
智能手环类产品工艺实现流程[3],主要包括:SMT,PCBA 功能测试,装配,焊接,半成品、整机功能测试,水密/防尘测试,镭射,外观检验,关键制程以及测试数据记录,包装出货等,安全防护智能手环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5 结论
采用闭环自激式电场传感器对带电现场进行电场检测,提高了传感灵敏度,实现了安全距离智能感知。首次可穿戴智能手环技术应用于带电作业安全防护领域,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智能报警装置,能够实时提醒作业人员远离危险区域,提高现场作业安全保障。
引 言
斯密“看不见的手”解释了社会分工和企业原始的逐利本能,总结了“企业”是怎样完全地依靠“看不见的手”来牵引其原始本能而成功的。但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依存两个前提:市场的效率规则和公平伦理,否则,经济个体的自利最终会造成社会的贫困与无序。进而,Chandler(1999)提出了“看得见的手”,把大企业的成长动力和职业经理对企业主的替代定义为“管理革命”,由“看得见的手”代替了“看不见的手”,使得内部资本市场替代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功能,成为重要的资源分配手段。
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了一股兼并联合的浪潮,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这些集团式企业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由于集团式多部门企业的资本需要进行流通和配置,各部门可以从各部门内部调集资金或融通资金。这种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流动和资本配置,就是我们所称谓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问题,并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研究的背景不同、对象不同和方法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卢建新(2006)归纳为有效论、低效甚至无效论两种主要观点。两种对ICM的不同观点反映了ICM存在的一些特性。它们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由于分析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时期不同而得到了不一样的研究结论。因此把相异的观点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每一种观点提出的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在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客观合理推断的基础上,明确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假设,证明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提出测量模型,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内部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
如何将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测量其“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测量方法:Rajan(2000)提出的相对价值增加法;Peyer & Shivdasani(2001)提出的Q敏感性法;Maksimovic、Phillips(2002)和Schoar(2002)提出的现金流敏感性法。
(一)相对价值增加法(Relative Value Added,RVA)
这种方法是由Rajan et al(2000)提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2)式中,Sj是第j个分部的销售收入;FS是企业的销售收入(Firm Sales,FS);CE是分部的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s,CE);FCE是企业的资本支出(Firm Capital Expenditures,FCE);其它变量的含义与(1)式相同。Peyer & Shivdasani(2001)认为,用Q敏感性法可以测出总部是否对高q的分部投资较多和对低q的分部投资较少。
与相对价值增加法相比,Q敏感性法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模型,其优点是在已有的利用Tobin’s q测量ICM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收益情况(销售收入)和资本支出情况两项观察企业ICM运作模式的维度,使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量更具系统性,分析问题较全面。从企业资本的投入与收益两方面观察资本运动,使模型体现出一种动态分析的特点。
Q敏感性法的不足在于Tobin’s q虽然可以测量企业价值增值情况,但仍不能更好地帮助观察企业现金流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利用Tobin’s q进行ICM运作分析仍有局限。
(三)现金流敏感性法(Cash Flow—Sensitivity,CFS)
鉴于现金流能够体现企业具有活力的资本运作情况,Maksimovic & Phillips(2002)和Schoar(2002)提出了现金流敏感性法(Cash Flow—Sensitivity,CFS)。这里借用了第二种方法的名称,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称谓。他们认为如果更多的投资被配置到高于平均生产力的分部,那么,ICM就有效率地配置了资本。Maksimovic & Phillips(2002)用分部的现金流来代表分部的生产力,其计算公式与Peyer & Shivdasani(2001)类似,只是把(2)式中q的替换成cf就可以了,其中cfj是第j个分部的现金流与销售收入的比率;cf是企业的平均现金流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现金流敏感性法解决了上述相对价值增加法和Q敏感性法分析ICM配置效率存在的不足问题,一方面它既可以测量企业收益和资本支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该模型对企业现金流测量体现企业动态运营状况,为ICM问题研究与分析提供了更切实有效的测量模型。
一、引言
“县乃国之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推进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路径,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保障。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服务县域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提出新挑战。县域金融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新机遇
(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与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点
1.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在2015年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指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逐渐明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从短期来看,就是要完成五大核心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长期来看,就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实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的思考总结和理论升华。虽然也吸收了国外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和国外供给学派经济学理论有本质差别。既区别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也区别于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实践。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来理解,即在兼顾需求侧的前提下,着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举措来推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使供给更加有效地适应需求,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2. 中国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
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档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为县域经济提挡升级赢得时间,而且能为县域经济完成动能转换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新引擎;不仅能为县域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带来活力,而且能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保障;不仅能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机制,而且能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新路径。
我国县域分布广泛,除少数市郊县和东部发达地区县市外,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具有典型的农村经济和城乡二元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级低,缺乏特色主导型产业;要素资源逐渐外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弱;市场发育不全,市场意识淡薄,市场作用机制缺失;文化底蕴薄弱、文化层级较低,文化价值缺失等阻碍县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县域经济特点又决定着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与其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的点。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供给,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其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培育土地产权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再次,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解决投融资难题和风险管理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先导。县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降低成本、培育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
(3)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重点在于清理导致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制约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政策制度障碍等。实质上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作用。
(4)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支撑。重点在于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难点在于资本市场的建设;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5)商贸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补充。一方面要发挥传统物流园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实施互联网+战略,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新机遇
随着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实体经济将会出现新的多样化的需求,金融业将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
1. 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历史机遇
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l展科技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展土地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产业链延伸等。同时县域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提供广阔空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资源存量;土地资产证券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企业资产证券化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相关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自身经营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三)与时俱进,推进金融创新更好服务县域经济
1. 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县域普惠金融目标。县域金融最大特点是需求主体分散、需求额度小、信息不对称、碎片化、难管理、风险高。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为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 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现代化农业和绿色经济。县域经济的短板在于农业,但是农业领域在建设绿色经济方面又具有独特资源禀赋和无穷潜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支持,既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还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 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处理僵尸企业,进而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是成长性行业,风险较大,传统金融服务可能有顾虑。所以需要发展科技金融,在诸如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上市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4. 发展土地金融,服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和难点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一环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顺畅。土地流转会带来许多新的金融需求,所以抓住契机,创新土地金融产品和土地金融服务方式。
5. 发展产业链金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域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层级低,属于初级生产和加工,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积极发展产业链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县域经济换挡升级、转型发展。
(四)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服务县域经济
1. 去杠杆,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商业银行既要积极稳妥的安排信贷支持退出机制避免企业过度震荡又要做好化解不良贷款的拨备,从而防范金融风险。
2. 发展风险管理市场,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重点要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利用期货、期权、互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来实现风险的分数、转移与规避。
3. 构建县域信用体系,提高信用意识,从源头上防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杜平.以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浙江经济,2016(14).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3]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03).
[4]宋志秀,宋俊怡,王景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湖北崇阳县的调查[J].咸宁经济,2015(06).
二、房地产业基本特征与资金管理原则
1、基本特征
(1)资金投资大
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项目建设所需投入成本较高。例如,企业在获取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再加上后期的旧房拆迁与项目立项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到了工程施工建设时,其需要垫付60%以上的总成本。
(2)建设周期较长
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上,一个工程的周期往往较长,一般都需要3-5年左右。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投资上,回笼的时段较长。对企业资金管理与周转来说,其面临的难题与挑战较大。
(3)项目风险较大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时,由十商品销售周期较长,在商品价值体现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压力与风险。另外,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房地产企业由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出现问题的案例较多,存在风险较大。
2、构建资金管理原则
(1)合法性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由于其属十一种市场行为,即涉及自身的利益关系,又关系到其他经济体与个人的利益,因此一定要遵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保证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有效性。
(2)适应性
其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动态可调性,既要满足企业现今的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又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就是具备良好的操作性与灵活性。
(3)整体性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不但要立足现有利益空间,还要符合长期战略发展目标需求;不但满足企业的资金有效管理,还要符合企业的全面管理。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上常见的问题
1、内部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久,属十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还属十朝阳行业。但是在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在急剧增长的泡沫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与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极为薄弱,房地产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行业相比还较为缺乏经验的积累与理论的实践,大部分企业无法认识到资金有效管理与使用控制的重要性,再加上领导层在理论与经验积淀上明显不足,因此容易忽视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
2、缺乏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与经济政策作为房地产行业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在出现调整或者市场出现供求变化时,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上往往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积极迎合国家政策与市场情况,减少企业发展的阻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十资金管理还较为缺乏资金的内控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有所涉及,但是其执行力与可行性上严重与实际不相符合,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工作。
3、资金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监督上的力度明显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石,这主要是因为在资金管理上缺乏权威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容易出现形式主义,通过合法手段掩盖非常资金运用的事实;部分房地产企业即使建立了相应的资金内控管理体系,但是由十资金属十敏感事物,往往由高级领导层直接管理,下属机构则缺乏足够的管理权限。由此也就容易导致管理层面的不科学,在监督上严重的缺失。另外,在房地产企业中,难免会存在部分财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的状况,对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流程不够熟悉,因此在进行监督工作时,无法保证各项制度与程序的具体落实,削弱了房地产企业资金有效管理的标准。
4、融资模式过十单一
对十我国房地产行业来说,由十存在项目投资周期长、成本大以及资金回笼时间长等特征,大部分企业在运营资金的管理上需要外部输血,这可以说属十一个行规与畸形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企业在资产负债过高时,其资金流转压力将急剧增大,企业在运营时稍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破产。
四、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创新的相关措施
1、构建资金预算体系
通过构建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强化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上的筹集、支出以及回收等工作,属十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关键手段。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构建多级别、多层次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在各部门与项目单位上设立主要负责人。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多级资金预算管理机构
在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为了确保预算管理体系可以真正体现出实效,可以在遵从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多级别与多层次预算管理机构,强化房地产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责任的层级分明,使每一项资金的运用都简单、明了。
(2)落实具体责任与义务
在房地产预算管理上,由十所涉及的环节与事项较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落实相关责任与义务,使每一个人与部门在权责层面分明,确保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3)确保资金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
对十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工作来说,在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后,一定要强化资金预算制度的重视力度,根据不同时期预算管理的实际内容出发,要求各部门与项目单位严格执行,保证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对资金风险的管控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对十房地产企业来说,资金周转灵活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项目开发效益。
3、提高资金使用的创新渠道
(1)引进银行信用,提高资金融通
信用证是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融资和规避风险的业务,国内信用证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作为中间担保,以银行的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不足,规避企业结算业务中的资金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和融通。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考虑到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企业通常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融通。
(2)构建资金回流机制,强化资源优化升级
对十房地产企业来说,由十其项目资金的投资规模较大,资金回收速度却相对较慢,因此确保企业可以及时完成资金回流,是整个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核心部分。相对来说,房地产产品在推销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市场行情、政策制度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房地产企业掌握市场行情动态,及时完成价格的调整与促销。
4、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内部监督属十一项较为管用的手段。在具体工作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完善内部监管体系
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时,内部监督体系主要可以重点监督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与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处于合理范围。另外,资金监督与分析报告还可以为房地产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完善资金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