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随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实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文化形式的充分体现,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不同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备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展开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时期的《延安颂》,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中,装饰是其重要符号,具备明显的审美特征,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风格不同,装饰艺术也存在明显的差别。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西方建筑逐步的进入我国,这也给我国的建筑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现在的时展,怎样更好的进行建筑设计装饰因素的传承,对于我国建筑装饰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一、装饰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在建筑中,装饰是其审美符合,通过装饰,能够让人们更好的感受到建筑物呈现出来的精神。比如说建筑物能够让人们心灵上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其外形比较雄伟,而是通过建筑设计装饰,将其魅力更好的显示出来。比如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柱头雕刻图像、中世纪时期的洛可可以及巴洛克式装饰等。在我国给人们心灵上造成震撼的建筑装饰也比较多,比如说,故宫建筑的宏伟以及苏州园林的各种雕刻和彩绘等等,这些装饰手段都能够很好的将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特点体现出来,这是和建筑装饰有着直接关系的。若是将建筑中的装饰物和造型都消除掉,那么建筑会变得没有光彩,建筑原本具备的魅力也会消失不见。装饰和建筑本身便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在进行装饰的时候必须保证建筑装饰选择的风格,必须和建筑的风格特点一致,这样才能够将建筑的特点和魅力更好的凸显出来。
二、装饰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气息
对于主体建筑而言,装饰是其附庸,装饰不但能够将搭配的作用发挥出来,还能够将建筑本身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气息体现出来。通过装饰形式我们便能够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比如说在我国,雕栏玉砌往往是和以及皇权有着直接关系;我国内地地区在进行建筑装饰的时候,使用的青黑色比较多,而沿海地区,使用的色彩比较鲜艳。除了建筑的颜色能够将其文化特征体现出来,在建筑内部进行图案装饰的时候还能够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图案装饰往往反映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愿望。比如说我国建筑厅堂上使用的福禄寿比较多,在书房中使用的梅兰竹菊比较多。通过装饰图案能够将文化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其还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在进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为了保护古代文化便必须重视传统建筑装饰的继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建筑中的装饰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外来文化进入我国之后,现代建筑的风格多样化明显。进行建筑装饰的时候,想要真正的成功,不但需要蕴含了文化底蕴,还应该将时代特征体现出来,确保建筑具备厚重感。
三、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装饰类型
在建筑造型上,装饰是一种重要设计方法,其在表现的时候,形式多样化明显。每个建筑的装饰都是独特的,其也具备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很多建筑自身便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文化多样性不断的增加,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时候,装饰也具备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下面便就建筑装饰的类型进行了介绍。
(一)图纹装饰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无论是在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中,图纹装饰使用都非常的普遍,在设计现代建筑的时候,很多设计师,都喜欢选择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抽象的概念来对建筑本身的图案装饰进行表现。此外,还喜欢将古典建筑中的装饰和现代材料结合在一起,来体现现代建筑具备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美,很多建筑师都特别喜欢将现代抽象美和现代艺术美结合在一起,将艺术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比如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的水立方和鸟巢便将古典建筑装饰和现代建筑材料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将自然之美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也是我国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二)通过材料的混合来进行装饰效果的搭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建筑装饰材料也层出不穷,而在设计现代建筑装饰的时候,也经常会进行混搭,然后对比利用其效果,将时代性很好的体现出来。建筑装饰本身的装饰美感是来源于装饰因素的,需要将设计和建筑物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将建筑本身具备的质感美以及特性发挥出来。就现代装饰而言,锻钢、锻铜、铝合金、合成胶以及硅藻泥的使用都将现代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出来。比如说苏州博物馆,其在装饰的时候将玻璃、金属以及石料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不但能够体现历史具备的厚重感,还灵活的运用了现代艺术,将古典和现代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四、创造性的传承建筑设计中装饰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已经不再一味的引进西方的设计,复古现象也在不断增加。在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的完全复古的,无论是完全复古还是完全西化都是行不通的,完全复古不现实,而完全西化本身便是思想贫乏的一种表现。而想要更好的将建筑装饰的美感体现出来,便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做到直面传统,建筑美感体现需要用心,为了建筑本身的完整性有必要进行修复和维护,但是在修复维护的同时绝对不能够破坏建筑本身的风格。所以,必须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在进行传统建筑维护和装修的时候,不能够将现代材料和工艺使用进去,这样会导致建筑失去其原本具备的气息。历史不同,产生的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这也能够将建筑具备的时代性很好的体现出来,但是将古代建筑拿到今天来看,其便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传统风格的继承,传统装饰本身也是开放的,随着思想的冲击,传统建筑装饰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这便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装饰艺术的传承,不但需要使用传统装饰艺术的形式,还应该重视其内涵的继承和神韵的发挥。比如说龙是我国的图腾,在古代象征的是皇权,在古典建筑装饰的时候,龙的形象使用也比较多。而在进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也可以将龙使用进去,但是绝对不能够生搬硬套,而是应该重视自然美的追求,改造其风格,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观念,让其不但具备传统底蕴还具备现代美。这便需要设计师在进行装饰设计的时候,将古代经典和现代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表现美的同时,传承中国历史文化。
结语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国家,有着丰富而体系化的茶文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设计元素,同时也满足人们对审美内涵的期待值。通过对当前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作品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虽然设计艺术得到了实质性提升,但是其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想要深层次把握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征,就必须转变审美标准和审美内涵,既要彰显设计的灵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全面展现,其中应该具备的文化内涵。
1茶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从唐朝开始,茶就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随着饮茶习惯进一步普及,茶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化,其在长期、体系化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茶物质元素,同时也有着独立完善的设计内涵理念。我国作为世界上茶文化发展最为成熟、全面的国家,丰富而全面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除了相应茶物质元素外,其中更是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的文学艺术资源。在整个茶文化资源机制中,有很多文化、艺术素材,而这些内容都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设计活动中。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色彩搭配理论和设计艺术等一系列内容。现阶段,不仅是茶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同样整个平面设计工作也正在经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工作所使用的理论和技巧进一步成熟,平面设计工作开展思路更为成熟,而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期待值更高,其不仅需要体系化应用设计理论,同时必须结合人们需求,展现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应用内涵和价值。事实上,平面艺术设计其作为一种设计活动,该活动不仅是对设计理念的体系化应用,同时也是对多样元素的综合利用,而想要展现最佳设计图案效果,就必须完善展现出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等各种元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可被有效融入其中的设计元素。比如极具感染力且直接带给人们观赏冲击力的集体茶文化活动。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理性对待,且有效继承的重要资源内容。其中所具备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实现融入发展。其次,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绘画艺术等,这些静态艺术内容,不仅全面展现了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同时其中也融入了必要的文化内涵。最后,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所具备的养生、绿色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利益规范,都能够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茶文化发展传承日益重要的今天,想要推动平面艺术设计发展不断完善,必须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审美意识和内涵。通过赋予其美的内涵,从而实现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和要求。
2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分析
当然,随着当前设计活动日益成熟,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的期待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提升其设计艺术,同时也要全面融入设计元素和内涵,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理念。事实上,平面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种过程,但是该过程中,又不是单一的传播信息,而是通过平面设计形式,融入多重资源,产生多种设计风格和审美内涵的过程。在茶文化时代影响下平面艺术设计水平实现了整体性提升,无论是素材使用,还是设计水平都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和发展,而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主要为:首先,整个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理念与整个时展理念相匹配。现阶段,艺术发展迅猛,尤其是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应用更为广泛。而只有好的平面设计内涵才能更好表现创作者的意图,才能发挥平面艺术设计的价值优势,完善其动力支撑价值。文化之间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茶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体系化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和融入。对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对整个平面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借鉴和完善应用,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进行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我国有着丰富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从而满足平面艺术设计的时展要求。最后,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图案展现过程中,整个活动更加注重对设计细节的描述和内涵的表达。也就是说,当前在进行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主题设计要求,通过准确诠释和表达想要设计的内容,加上准确融入创作意图,通过选择合理的素材,从而实质性提升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水平。
3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其他特征分析
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时代,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最主要特征是时代特征,经过对其时代特征进行体系化分析和阐述,还可以看到其中也融入了其他特征内涵。只有对这些具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将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进行全面融合。首先,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全面展现了人性化特征。人性化特征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想要满足设计要求,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通过丰富具体的设计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其次,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中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环保的内容。实际上,相对以往设计活动而言,当前在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认识到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注重绿色、健康、生态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因此在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绿色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此外,在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注重人们表现方式的展现和诠释,当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日益成熟,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对自我个性的表达和阐述,整个设计活动已经超出了以往单调的设计风格,整体不仅更富有情感价值,同时也有一定文化品味及内涵。虽然目前科技应用对整个平面设计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设计者正在通过情感元素及文化价值的全面融入,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内涵。在多元文化发展进一步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极具传承价值,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最大压力和问题在于缺乏体系化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载体,既能有效传承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展现传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就极为重要。
4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具体影响
审美意识是整个设计活动能够带给人们具体美的感受,同时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也会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实际上对整个审美艺术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首先,将茶文化内容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丰富平面艺术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元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平面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活动,更是在恰当设计理念指导下对设计元素进行体系化应用的具体活动。所以,其对审美意识的影响从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要求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体系化结合。此外,随着多元文化发展不断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对传统文化能够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其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全面结合,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和提升设计内涵。而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深层次融合,不仅为传统茶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载体,同时也让人们更期待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所具备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茶文化中融入了我国现展的重要精神理念和价值规范,因此在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性融入这一内容,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实质性需求。可以说,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最大影响就是其让整个设计活动更加注重实际,注重真实情感的融入和表达,而这本身就是茶文化在有效传承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设计审美意识的有效承载和发展。
5结语
现阶段在具体实施平面艺术设计工作时,其设计的图案和内容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实质性表现。随着现阶段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及内涵发展日益成熟,无论是融入元素,还是文化内容都在进一步突出。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那么势必能够大大优化平面设计图案的效果。从而在丰富设计内涵和元素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将茶文化内涵体系化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岩岳.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246-249.
[2]储小燕.交互设计时代平面设计艺术的情感架构研究[J].现代园艺,2013(5):219-225.
[3]白福军.探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时代审美意识特征[J].设计艺术.2013(21):178-183.
1 城市标志的形成和发展
标志是代表某一事物和事件的一种形象性记号。任何城市都有着专属于它特有的城市文化,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城市标志。在原始时期,城市标志可以是一条象征城市文化的河流或是某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图腾纹饰等,这是最早期人们对于城市标志模糊的概念。城市标志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它的标志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2 我国城市标志设计面临的问题
2.1忽视了城市特色
我国的城市标志设计目前确实重视和较为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很多城市尚未开始设计自己城市的标志,从现有的城市标志来看,偏重于旅游标志和景区类标志居多。这种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城市某一区域的特色和面貌,但由于它功能性的定位比较强,只适用于旅游开发,并不能全面地反应出一个城市主要的特征。
2.2忽视了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由于过于重视城市标志的形式感,许多已有的标志大量的忽视了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一些设计者在对城市标志进行设计的时候,只从大量已有的案例中寻找它们形式感的优越性,而忽略了标志自身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只考虑了标志设计的设计原则,并没有真正地把“城市”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使这种标志设计过于流于形式,没有灵魂。
2.2雷同性过高
城市是历史积累的成果,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表达中缺乏对城市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象征性、人文性等特性的涵盖,缺乏对城市文化的表述图形使得人们对图形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下降,造成图形设计空洞、单调缺乏内涵。因此,忽视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内涵是城市形象标志图形设计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3 城市标志设计构成要素
城市形象标志应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特征。
3.1城市环境
城市观景主要是指整个城市独特的地理特征,即城市的气候、地址、地貌、水温、地理位置等特征。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应该从这些因素中提取,并用图形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桂林市的形象标志,桂林以他特有的山水文明天下,它不仅是一座文化估计众多的历史名称,而且也是山水秀丽的旅游名城。正因为他拥有如此独特的地理特征,在桂林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采用最有代表性的象鼻山以及其倒影为主要构图元素,充分体现了桂林山水清秀的城市面貌。这样的标志易于识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内的人民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的活动中所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典章制度、观念型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以及技术艺术成果。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传承的载体,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的魅力和个性。因此,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应该包含城市的文化性特征,这样也就使得城市形象标志图形在众多城市形象标志之中拥有独特性,这样也就可以被更多的人们感染、认知和辨别。
3.3城市特征
城市特征是指城市中能够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景点、雕塑、景观等,是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彰显一个城市活力、传承的标志。比如说道君子兰,则让人立即想到长春市,说到牡丹,人们就会想到洛阳。所以,在设计者对城市的形象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标志与城市特征的联系,将城市独有的文化传承,即市花、市树、景观、景点以及雕塑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样在观者看来,标志中所表达的城市特征很容易被彰显,并升华。同时提高城市形象标志的独立性和自鸣性,也彰显了城市个性以及地方特色。
4 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原则
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作为标志设计的一种,其图形设计同样应具备以小见大、以小胜多、单纯简洁、独立性和自鸣性的形象特点。因而,城市形象标志的图形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4.1简洁性
城市形象标志图形设计应该具备简洁性。城市形象标志是利用图形符号传达信息,图形的简练、严谨是标志艺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越是简练的图形,其视觉传达表达力度越大,因为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形象图形中应该删除一切可有可无、可用不可用的细节,反复推敲、去粗取精,用最简单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进行图形设计。这样的城市形象标志高度单纯而又具备高度的美感,给观者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体现出图形设计的匠心独运、耐人寻味的效果。
4.2独创性
城市形象标志图形应具有独立性。城市形象标志的图形设计应该突出“新”、“奇特”,要有自身的特色,同时应该规避与其他形象标志图形的雷同,更不能间接模仿他人的设计。在进行城市形象图形标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围绕创意元素,充分结合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抓住表现对象的本质特点,并适当的用崭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4.3传播性
城市形象标志图形应具备有力的传播性。城市标志图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图形符号。作为城市标志的图形,它必须是一个基于对一个城市品牌化的定位,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标志图形的欣赏明确城市形象、理念乃至规划的目的,进而推广整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所以,在城市图形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调查与研讨,对城市图形标志做出科学的价值评估和精准的定位。
4.4前瞻性
城市形象标志图形设计应具备前瞻性。在城市标志图形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历史,保持历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从以往的单一固定模式中脱离出来呈现出多元化,真正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对设计图形进行前瞻性把握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大众传播形式与审美变化的要求,进而延长城市标志图形的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郭嵘,郭恩章,唐恢一.城市标志的设计原则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5).
风景园林的设计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设项目,设计风景园林,既与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建设水平相关,还会对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从城市环境的构成特色以及与园林主要建设目的进行考虑,重视对不同城市地域特征的了解,让风景园林设计最大化发挥自身美化城市的效果。
1 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 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 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比如,地形、植被、气候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统一的地域之中,不同的自然特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比如,以山地为主的重庆、四川等城市[1],根系较发达的乔木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较少种植草皮,因为乔木类对土壤有较强的稳固能力,使土壤能够较好地抵抗雨水的冲刷。同时,乔木具有高大、繁茂的树冠,可以很好地发挥遮荫、避暑的作用,对那些高温、高热地区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地域建设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应用性质,不同地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别,有的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求,园林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园林中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自由应用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 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分析
2.1 调查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中的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绿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2]。所以,设计人员需在规划之前,了解城市具备的自然天气以及水文条件等,通过查阅当地自然地理档案的方法,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城市中的自然特征,使植被的挑选更加合理。尽量使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设计出来的景观会更加适合地域的自然特征,还能够突出园林的自然美,土生植物在园林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长,更好地体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2.2 了解地域文化,调查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目的
为了让风景园林设计风格能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人员应深入市民生活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城市史志等方式,掌握城市的文化及风俗[3]。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使风景园林更具独特性,避免发生园林风格大同小异的状况,也使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与城市风格相融合。比如,杭州的西泠印社是浙江篆刻家的聚会之地,其风景园林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金石创作的特色与气质。
另外,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人员应调查不同地域园林设计的投资数额以及实际应用目的,调查投资金额状况是为了在设计中,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关植被资源及建设材料,使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应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调查应用目是为了确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模式,使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风格可以与地域建筑的整体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自身所具备的应用意义。
3 结语
风景园林的设计只有将地域特征作为主要参考内容时,才能实现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并且实现人文地理、历史与地域建筑的自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的有机结合,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性化、地域化特点,使风景园林设计获得长久进步。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引言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了分析,以丰南区好人广场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里的不同的表述方式。首先,要发掘、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与特征,近而需要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让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设计中,达到实现维护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预期成效。对现代景观设计而言,怎样基于维持景观的地域特征、使之满足社会群体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其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是必须考量的关键问题。现如今,地域文化缺乏传承所需的活力,急需社会群体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路径。纵观历史发展历程可知,正是在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中华民族才得以生存与发展,我们的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
一、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就是表示在特定的空间范畴内,社会群体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自然环境对社会群体文化活动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毁灭或作用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原因在于地域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区域环境中,而且和环境密切结合,进而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具体来说,其特点体现于下面四点:1.区域性各个区域的生活模式与历史发展轨迹有所差别,造成文化形态与风俗习惯相差甚远。由于区域性的明显特征,使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整体而言,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轨迹与演变趋势,具体包括下面几种类型的文化:荆楚文化、汉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2.阶段性和长久性地域文化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历史的见证下,中华民族经过了各种各样的风雨,在艰难中前行,各个区域产生了具备特色的代表性文化模式。一般来说,如果某个区域历史迹象非常重,则产生的地域文化便具备历史厚重感,也拥有典型性,而且会对该地区的生产和运作产生巨大的影响。3.包容性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其必然和其余事物具有一定的关联。各个区域社会群体进行交往与沟通以后,地域文化会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最终会趋于一致,尤其是处在交汇地带的区域文化,通常呈现出浓厚的包容性特征。4.广泛性地域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其能够展现社会各个发展时期保留的历史迹象,牵扯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处区域有所差别的社会群体,其创造的文化必然不尽相同。
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里的表述方式
(一)发掘与认识地域文化影响要素
自然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从而得到许多的设计灵感。因此,需要发掘与认知地域文化的发源与演进过程,掌握文化与自然存在的联系,进而将地域文化深刻地融入至景观设计全过程里。
(二)地域文化和土地、水资源的使用
社会群体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活动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于使用土地资源,其属于了解运用自然非常重要的方式。水、土是景观组成不可缺少的要素,对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运用情况,体现了各个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方说哈尼族运用云南南部山地所具备的“山高水长、四季分明”等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打造了令人赞不绝口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哈尼族开展的各类风俗习俗、文化活动与形成的意识形态都和梯田文化具备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地域文化和建筑
人类生活、存在于大自然中,并且创造了很多令人称叹的建筑。建筑属于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深刻地展示了地区之间的差别。国外非常著名的城市,比方说罗马、巴黎等,其存在的建筑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人流连忘返。柏林打造的犹太人博物馆外形非常独特,如同一道道刀痕,线条蜿蜒弯曲,展示了柏林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国上海的很多建筑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
(四)地域文化和雕塑
雕塑对于城市艺术文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属于艺术记载城市历史发展轨迹最为直接的形式,深刻地反映出了城市文化特点,展示了城镇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城镇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发展轨迹。现如今,将雕塑逐渐变成了城市的重要标志,传扬着城市的地域文化。
(五)地域文化和植物
中国很多城市与地区通过植物为城市取名。比方说,洛阳被叫作“牡丹之都”,体现了植物对城市历史发展所具备的特别意义。由本质网络出版时间:2017-08-0808:55:17网络出版地址:而言,植物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典型性特征,利用植物能够展示出某一区域的价值理念、审美意味、文化面貌等。比方说南京梅花无惧风雪的精神,海南椰树特殊的海岛韵味等,有所差别的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区域代表性植物。将植物应用至城市景观设计里,可以反映出特殊的地域文化。
三、实例分析——以丰南区好人广场为例
丰南区发展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开疆拓土。丰南区好人广场依托文化广场而建,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位于文化大街与青年路交汇处东南侧。2014年中旬筹备建设,用时一个月便建成并投入使用,好人广场是一个集园林绿地与文化活动场地为一体的开放性广场。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文化广场空间景观、功能布局及地形条件,以橱窗、展牌、电子显示屏等形式,立足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宣传历年来层出不穷的“丰南好人”,弘扬好人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好人广场分为历史人物展(如图1)、好人事迹展、先模人物榜三个板块。遴选了丰南历史名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及其他历史名人和社会各界人士中的事迹突出者,进行集中展示。历史人物展选取了丰南籍历史名人代表:董榕、董果、裴文中等,详细展示了其历史成就和英雄事迹;先模人物榜集中展示了48名区内各行各业(包括:教育、政法、企业、农村等)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好人事迹展分“敬业”、“诚信”、“友善”、“义勇”、“孝廉”、“勤俭”六个主题,划分六个区域,设置宣传展牌,详细展示24名先进模范人物形象及典型事迹。
(一)交通运输业历史悠久
广场历史人物石碑展示着丰南拥有中国最早的车站——胥各庄车站;全国第一个铁路机车厂——胥各庄修车厂,工人们在简易厂房使用原始工具制造出了全国第一台蒸汽车“龙”号机车。(如图2)北梁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乘此车视察胥各庄运煤码头。彰显了丰南交通运输业历史悠久。
(二)抗震精神永垂不朽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面临自然灾害时,丰南人民“团结一致,不惧困难,无所畏惧,齐心协力”的抗灾精神,指引、鼓励、支持着人民群众在地震发生时与灾后重建过程中得以不屈不挠,用双手创造了崭新的家园。历史人物纪念碑以历史时间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励着丰南人民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如图3)所示。
(三)英雄之城
丰南区出现了许多志士、学者,裴廷楹,小集镇西纪各庄村人。自幼读书好学,刻苦自励,光绪二十四年清廷在潮流中,诏令全国废除科举,改旧式私墪为新式学堂,而此时的裴廷楹已经有八年教学改革的体验,大力提倡新学。冀东一带的教师,有的登门求教,有的随课旁听,裴廷楹适应社会需要,在本村创建教师传习所,是冀东师范教育的先驱(如图4)。孙允谟,(如图5)丰南区大新庄镇薄港村人,著名画家,绘制的《红楼梦》绘本为国家级文物,现存旅顺博物馆。新野县令董榕(如图6)、兵部尚书高第(如图7)等。
(四)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篓子秧歌
丰南篓子秧歌(如图8),它是民间村民在劳作之余,娱乐休闲时,大胆创作出来的。在优美的舞姿里,体现出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反映出了男女对爱情真挚的愿望。看似简单的民间舞蹈,爱好者对其做了发掘,吸纳、引进了冀东区域秧歌的表达方式,编排成为篓子秧歌。将浪漫与写实的创作方式密切融合在一起,利用海祭、海魂、海搏、海欢这四部分,呈现出了劳动人民明辨是非、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充满着和大海共同庆祝丰收的韵味,从侧面体现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齐心协力、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1994年年底,篓子秧歌于沈阳参与了民间舞蹈艺术节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夺得了金玫瑰奖的殊荣。
(五)钢铁生产基地
钢铁行业是丰南的支柱产业,年产近千万吨,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在全国五百强企业中名列二百六十七位,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名列第一(如图9)。丰南区好人广场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墙不仅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更烘托了广场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了城市的特色感,改善了市民的归属感,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了景观设计中。
结语
小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所有的城市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均要对历史进行传承,对当下进行推陈出新,对将来进行展望。基于原来城市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与创新,将城市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丰南地区好人广场自然景观时,将维系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基于城市自然环境特征、人文景观与发展实情的基础上,打造了具备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观,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为城市居民传达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对地域文化景观而言,唯有和风俗习惯、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密切融合,把地域文化扎根于自然景观里,才可以打造出自然风光优美、文化韵味浓厚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2]杨婷,季菲菲.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02:16-18.
[3]李向北.走向地方特色的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为一名从事贸易的专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首先是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了解及判断能力。其次是具备贸易素质的最基本的技能。另外,就是必须培养贸易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既要具备基本的团队协作与沟通、组织协调、运用商务沟通技巧进行谈判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熟练操作外贸软件、从事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营销能力、文化渠道经营能力、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及媒体关系能力等。
(三)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化产业作为精神层面的产业,具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感的市场发现意识,才能不断地发现新商机,获取贸易利益。
二、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已建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开设较早,它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应用型”。“国际化”指“面向世界”,以适应国际化需求为直接目标“,应用型”内涵“高层次”,核心是学生能力发展,强调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其根本特征是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而非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因此,笔者认为,具备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办学潜力和专业优势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可以借鉴上述提法。而为数更多的地方院校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上除了面向世界外,更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沟通,突出区域办学特色,结合区域文化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共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5]。可以把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化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拥有较强的应对国际文化贸易具体活动的实践能力外,同时又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把已经形成的实践能力变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8年就被界定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且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6]。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高校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在确立了高校毕业生择业时需具备的能力之后,高校如何设计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形成上述能力,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这些能力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的核心,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国际文化贸易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功能性和综合性,专业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性,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实践课程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专业在发展中要与政府、企业合作、调研、交流,了解掌握本学科发展最前沿的学术情况、法律法规、业务标准,并根据这些变化,相应的对专业课程学时、内容、方法进行调整。搭建起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的课程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和适应性。
(二)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建设
实践能力培训体系通过认识实践、外贸平台综合实训、顶岗实践和毕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认识实践就是联系相关的文化出口企业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部门,让学生对文化贸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外贸平台综合实训要由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按照社会需求的层次设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目标和课时。顶岗实践和毕业实践是让学生去学校联系的外贸实习基地或其他文化产品出口单位进行业务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敬业态度和与人沟通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确保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就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转变,由“知识+智力”模块向“智能+创新”模块转变,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重建学生评价体系、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
(四)培养机制建设
1.提高师资队伍业务能力
给专任老师充分的成长空间,鼓励到海外进修,加大教师申请文化贸易科研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按一定比例培养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逐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其提供到优秀的文化出口企业、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力量,逐步形成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双语教学及双语教材建设
根据学生英语接受能力,确定双语教学的课时。部分课程可以采用全英语授课。对于特色课程如国别文化研究,可以在长期授课经验情况下,鼓励教师采用自编教材,也可以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单位与高校共同编制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原版教材和国外经济贸易类学术期刊,学习前沿理论内容,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由于国际文化贸易相关课程,内容多而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清晰简明的达到传授的效果。对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社会调研和开放性实验、诊断治疗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搭配不同的教学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实行中外联合办学
“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是指国内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以我国在籍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7]。国际文化贸易的学科性质更适合推行中外联合办学。应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大学建立联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形成办学形式、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项目管理、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一系列文件。
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是国家赋予北京的重要功能和责任,也是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途径。探讨国家文化中心的内涵,对新形势下中国国家文化中心应具备的特征进行高端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家文化中心的内涵及特征
国家文化中心是具有雄厚的文化发展基础,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对一个国家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区域。它主导全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引领国家文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文化中心又是国际文化汇聚和辐射的中心,反映国家的文化精神、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对于普通的地域性城市,国家文化中心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主导性主导全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国家文化中心把握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体现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的文化,在构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引领性引领国家文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文化中心以其良好的文化基础和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生产力,引领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国家文化产品的研发与聚集中心,对全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鲜明的示范性,引领着全国文化发展的进程。
集大成集中体现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普通的地域性城市相比,国家文化中心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更集全国文化之大成,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
世界性影响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国家文化中心是国家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国家文化中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及影响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心的特征
作为国家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要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心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引领先进文化。即坚持先进方向,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发挥首都文化建设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代表、引领和服务功能。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文化中心必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体现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推动社会进步,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体现和谐宜居。即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民生发展、文化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北京成为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为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大力推动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围绕制约和影响北京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均衡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步解决“看病难”、“入托难”、“出行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发挥文博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与政策安排。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首都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三是驱动文化创新。即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北京成为驱动全国文化创新的中枢高地。
公益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一,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依照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原则,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第二,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等;第三,完善公众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既有民族风格、北京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地标;第四,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引导和促进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一,通过转企改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打造出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 “文化航母”。第二,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新要求,把政府职能从管微观转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转向管全社会,从直接管理转向法律、经济、行政多种方式相结合,做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管人、管事、管市场、管导向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构,建立综合的行政主体和文化执法主体,确保文化安全。 第三,文化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现实影响力,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催生新的业态。第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引导北京高端产业功能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建成几个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产业链完整、实力强大的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基地。第五,推出文化精品。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北京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文化精品。第六,成为创新人才建设高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拓人才培养领域,造就一大批文化人才。
四是彰显东方魅力。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充满无穷魅力的城市。北京,这座散发着东方文化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代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产的中心区域和最先进成就的体现者,在全球价值重建的舞台上,日益彰显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北京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宽容和谐的城市文化精神:北京城市文化最体现东方文化特征的就是包容与和谐,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的理念渗透在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气势恢宏的皇家文化: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紫禁城文化、城垣文化、坛庙文化、园林文化、寝陵文化等六大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第三,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北京民俗:多民族文化锻造的北京民俗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庙会文化、老北京土语文化、戏曲戏剧文化、老字号文化、私家园林文化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庄重和谐、雅俗共赏的特色。第四,人文景观文化:以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文化,多姿多彩,体现了中国人的高超智慧。第五,文化艺术成果:在京味文学、美术、戏剧、曲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高雅精致的作品,反映了北京人的审美追求和对北京城的独特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关键词 民俗体育 舞狮教学 教学改革 高校
舞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民俗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是近些年来,舞狮运动与我国很多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就成为了其在新的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促进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时间还较短,经验有限,因此,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了其对舞狮运动的传承作用和对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改变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而本文就是针对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问题所进行的探讨与分析。
一、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说,近些年,舞狮运动已经逐渐的融入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很多高校也组织开展了舞狮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舞狮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概括来说,较为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对于舞狮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使得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受到了影响和限制。
二是,部分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高校,舞狮课程的开设情况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诸如:课时分配不稳定、专业课程和选修课两种选课形式之间的比例差距太大,缺乏完备的教学大纲和正规的、专业的教材,以及教学场地设施的情况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等问题。
三是,很多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学校,专业课师资队伍仍然有待强化,依然无法达到高校正常开设一门专业课对于师资水平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具体影响
舞狮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社会变迁和时代演进的过程中,舞狮运动始终与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使得我国的舞狮运动具备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民族性以及传统性和文化性等多种特征。而具有了上述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舞狮运动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也就是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概括来说,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舞狮运动具备历史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仅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其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关于舞狮运动起源的文献中有如下记载:舞狮运动起源起源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然后又传到民间的,后来还被“百戏”吸收,成为宫廷的表演节目。由此可见,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结果。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其次,舞狮运动具备民族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民族性,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行以及人格追求和伦理情趣等思想的本质特征。从舞狮运动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舞狮运动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早在明代洪武年间,祁东民间就开始利用舞狮运动来庆新春、纳吉祥和驱邪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舞狮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吉祥平安,而这些则充分的反映了我国舞狮运动所带有的浓厚的民族性特征。而且由于各地的舞狮运动特色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域的舞狮运动的舞法和讲究也表现了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能够使学生切实接触和体会到舞狮运动所具备的这种民族性的特征,并因此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
再次,舞狮运动具备传统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以及风俗、艺术或者是制度等等。而舞狮运动作为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与人民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不仅通过举行各种舞狮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同时也会将传统的思想文化注入和融入舞狮运动之中。例如:用来舞狮的狮头,必须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人们认为只有经过了开光点睛的仪式,才会有灵气,才具有驱邪除疾,趋吉避凶的功效。而在舞狮运动中世代相传的这些讲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我国舞狮运动传统性的特征。传统,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正是因为舞狮运动具有传统性的特征,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够切身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才能够提高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
最后,舞狮运动具有竞技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国内外一大批舞狮表演和舞狮赛事的开展,不但促进了舞狮运动的竞技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的舞狮运动中,除了南狮“采青”带有明显的竞技性之外,大多数舞狮运动都是以表演为主的,但是随着“国际龙狮总会”、“中国龙狮协会”陆续成立以及舞狮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舞狮运动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已经逐渐的带上了竞技性的特征。而且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一大批以高校学生为参赛主体的舞狮赛事和舞狮表演活动,例如:中华龙狮大赛、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等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舞狮运动的交流与推广,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民俗体育得到了一种有效的宣传,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在体育领域亦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这段时间,通过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再加上因为高校舞狮教学活动所带动的一系列表演活动和赛事,这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上文所分析的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影响到了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因此,舞狮教学所具备的上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高校舞狮教学改革的开展,能够针对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和完善,从而确保高校舞狮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影响来发挥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传承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舞狮教学改革是推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因。
三、结论与建议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后续的高校舞狮教学改革中,应针对目前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观念、课程建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和强化,以此来促进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3C497,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俗体育流变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