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的,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是学校育人的两条核心渠道之一。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困惑和问题之一是没有像教学工作那样具体、明确和有可操作性的育人目标,严重地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三三二育人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构建起来的,该模式与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工作相对接并相适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特点。
一、“三三二育人模式”简介
1.概念界定
“三三二育人模式”是指以培养中小学生“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目标模型。第一个“三”代表三种习惯,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第二个“三”代表三种能力,指合作交流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二”代表两种品质,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
2.适用范围
“三三二育人模式”主要适用于指导中小学校校内外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也适用于指导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德育分层育人目标设计与实施,还适用于指导班主任对班级育人目标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
3.理论依据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设计目的是建立系统、全面、可操作的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其育人目标整体框架的构建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三种习惯”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对“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的育人目标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和提高模式的可操作性,我们需要建构“三三二育人模式”的多级指标体系,并把握各级育人目标体系的理论政策依据。图1是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构建及其理论依据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系统表达了“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图1仅构建出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指标的构建给中小学校留有更大的空间,以便提高“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普适性,并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是一个较完整的终身育人目标体系,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校可以依据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不同学段,分别制定以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重点,以便实现教育过程设计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见表1)。
三、实践价值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实践目标指导价值。
1.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育人目标体系的参考依据
与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相比,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缺少系统、全面、可操作的育人目标体系,导致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经常致力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基本秩序的稳定、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内容,似乎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一切都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2001年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也为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育人目标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在基础教育的育人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是操作性相对较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对接比较困难,因而其实效性经常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质疑。
“三三二育人模式”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借鉴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包容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部内容,并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的理论思维,转化为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实践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学校育人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参考依据
常规管理工作是德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的状况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把常规管理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来做,而不是作为一种育人工作来做,目标意识和育人意识比较淡薄。“三三二育人模式”为学校德育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工作基本规律、德育管理基本规律和“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制定以时间、空间和内容为基本维度的各种管理常规,实现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一体化,并实现常规管理过程与育人目标体系的一体化,达到常规管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陈经纶中学分校通过制定以时间为基本维度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时间维度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时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空间为基本维度的教室管理常规、办公室管理常规、实验室管理常规、楼道管理常规、操场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空间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空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内容为基本维度的课堂常规、眼操常规、课间操常规、升旗仪式常规、集会常规、课外活动常规、早自习常规、午间管理常规、静校管理常规、卫生管理常规、值周管理常规、用餐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内容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所有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都以“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3.作为设计各种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育人目标的参考依据
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机构,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活动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了提高学校和班级活动的目的性和育人效果,我们可以把“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设计各种校园活动目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德育年度工作规律,制定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节、读书节等月度学校德育节日规划,统筹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社团等组织建设和校本课程安排,通过系统化的德育活动开展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66-01
德育工作就是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的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对学校、班级的德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学校、班级的德育管理目标。抓好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抓好了德育工作,其它工作也就能胜利开展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在学生身上的小毛病?怎样抓好德育工作,让学生正确地树立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呢?现就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班级管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坏习惯很多。比如,上课铃响了,才急急忙忙地跑去上厕所,这种表现让老师们非常气愤。首先,我利用班会、夕会课给他们讲,让他们在上课铃声响之前把这些工作做好,铃声响就表明上课了,学生应该坐在教室里等老师来上课。可是,他们认为我小题大做,他们的行为又没有影响到老师上课。于是,他们不把我这个班主任的话放在心上,仍旧我行我素。其实,我也很生气。最后,我不说啦,脆站在教室门外守着,过了几天,这种现象不再发生了。他们也能够在课间把这些事做好。同学们就我的做法,还是不理解我的真实想法,但我却借此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如果不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并纠正,长此下去,就不是某个学生的个人行为而会成为全班行为,这不仅影响了班风,让学生养成了迟到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不尊重别人的习惯。所以,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班级管理,首先不但要有班规、班训、有班干部的督促,更重要的是要有老师去诱导,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作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
二、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管理是课堂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没有常规,学生在课堂上则无视纪律。所以,在常规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制定并处理好课堂常规,并科学地实施,以取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应。
为此,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了解中学生可能的心理动态,以便更好的与学生教流生,必要时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比如,在课堂中,一些学生不时地说话、发呆、玩手机、转笔,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我立刻请他们站起来,回答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如果他们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就好了。问题回答后,及时对他们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期坚持下去,他们的不良习惯就改正了不少,上课听讲也认真了,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好班上的德育工作
环境塑造人,说明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那么,环境是指什么呢?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人类可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前者如气候、地理条件、物质状况等,后者则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人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在农村中学,学生骂脏话一点都不奇怪
在我接触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都有骂脏话的习惯(女生也一样)。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就听到一位女生在骂脏话,我立即叫过那位骂脏话的女生,问她还记不记得老师是怎样处置那些骂脏话的学生的,她回答了,然后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了她,慢慢地,同学们改掉了骂人的习惯。我经常告诫学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2、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工作教育,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和同学,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学生,在学校老师要教育学生,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重要。但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居多,出了问题也很难得到家长的正确教育,这些家长只能在电话里骂自己孩子不懂事,其实这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为此,我伤透了脑筋。我看了大量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争取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最后,我说:“ 孩子们,你的父母不在你们身边,当你们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老师不给你们指出并帮助你们改正,难道就让你们成为问题孩子吗?”长期这样用心地与学生交流并开导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变了,他们对我友好了很多,再也不认为是老师在为难他们。
3、除了学校、家庭外,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大
所以,我们要培养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当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靠全社会的努力才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遵循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将教材内容与思品教育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中,每一门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这种联系点,并有针对性放大,特别是对于科学这一门人文学科而言,带有明显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意识,要求教师将二者进行融合教育时善于划分重点,突出主题,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2)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品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其行为和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有共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的共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3)在偶发事件处理上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偶发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改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要给予纠正和批评,既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也要实质性帮助学生有所进步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行为是否准确的一个标杆,更容易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师要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处于一个活跃时期,情绪化严重,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思想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词,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榜样。
新课程改革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能够坚持从点滴事情做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等,因人制宜地做好德育工作。
一、教师应宽容学生
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年龄、性格等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会选择去呵斥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笔者指出,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不妨对学生耐心一点,只有耐心地去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将教师陈述的内容听进心去,因为在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教师百般呵护的时候。著名教育家说过:“鞭挞学生,是教育上最不适应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学生推向教育的另一端。”由此可见,学生犯错时,他们迫切想要得到的是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教师、家长或者来自身边同学的批评、嘲笑以及惩罚。
二、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在自然的生活中,人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品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显然,它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思想已然进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今天,小学生的思想也变得逐渐的复杂起来,教师教学中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及时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会造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为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以及挤压式的教育方式,要抓住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各种机会,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有关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为父母洗一件衣服、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等,这既有利于表达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一、详细而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做好德育管理的前提
德育工作从整个德育管理的体制中是一个长远而细致的工作目标,若想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达到预期制定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详细而完整的德育计划。
零星而间断性的德育内容的实施不能保持德育工作的长久性,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连续性强地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这样德育工作进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就需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等做出一个完整而细致的德育计划,这要求德育计划有针对性较强的阶段性、可持续性、长远性。
按德育教育对象的小学生年龄年级来分, 6至12岁年龄学生分别就读学前班至小学六年级,这就可以根据德育对象年龄从小到大,智力行为吸收从浅到深的逐步发展过程,需要德育计划要按照从6至12岁学生的成长年龄阶段是在与人交往相处中,自发性的观察模仿至缓慢吸收成自我的行为特征,并且结合学校在乡镇的环境文化特点及习俗做出总计划,这就是德育计划的长远性,而每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计划的实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成果就是德育计划的阶段性,有了阶段性的实质成效才能更好地为长远性的德育计划作铺垫。
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管理的重点
小学德育内容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爱国主义教育才是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爱国主义的教育应该绵长的贯穿在整个德育管理工作内容中,以爱国主义的主线更好的发挥德育体系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今年国庆假期国家中央联合各大媒体开展的大型街采“爱国,让你想到了什么”主题活动,从各行各业的人们回答看来,更好更实际更贴切地诠释了爱国的定义,也给我们德育管理一个全新而根本的展示,尤其是我们懵懂的小学生年龄来看德育管理中尤为具体明确,更简明的贴合了在21世纪的当代小学生中,爱国主义不是书本上空喊口号 “我要爱我的祖国” “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为人民服务”等。
爱国要落实在生活中实际行动上,怎么做,做什么才是爱国,实际上,针对小学生爱国的具体要求就是做好属于小学生年龄的事情,做好自己的生为人子,为学生的本分就是爱国了。如在家基本生活能自理,不让父母担忧,在校与同学互助友爱等等,这样的家庭和校园生活细化将爱国内容具体而生活化,更能让小小年纪的学生有自信地体验到爱国的实际性和重要性。
三、安全教育是德育管理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随处可见,而小学生的交通事故、暑期溺毙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更是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时代的变化,科学的进步,让学生的校园及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的教学楼从泥砖混的平房到钢筋混水泥的高楼,校园四周由原来的小树野花小石子道路到楼房处处“灭四害”下放的糖丸毒饵随处可见,宽广的道路更是车来车往,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由此可见,时代的变迁需要学校的安全教育也能与时俱进的从生活做起,而定期的邀请公安系统、消防系统的人员进行宣传演讲活动,开展防火防水防灾防骗防盗等实际演习活动更能深刻而专业地教导学生遇到危险该如何处置,从而遇事时能有例可循,有法可仿,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这就是安全教育的根本,更是德育管理的基础。
四、品德教育是德育管理的本质
二、新形势下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直接影响着德育方针的贯彻、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德育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的理解较为片面,习惯于传统的德育方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新时期新特点的思想观念。
(二)遵循儿童心理规律,改进教育方法
1.要把沟通和理解作为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并通过种种途径去创造这一条件。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其次,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采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沟通思想感情创造条件。
2.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性为主的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参与和组织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活动,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是德育成为一种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渴望完成的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教育自己,是静态的教育成为动态的教育。
(三)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性为主的德育模式为“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四)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教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师,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事,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德育的根基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总不尽如人意。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1小学德育理念跟不上现实需要的变化
虽然课改已经走过13个年头,当前小学德育仍然存在过于理想化和简单政治化的倾向,目标要求过高且缺少层次要求,内容无所不包,过程重知轻行。主要采取的还是学习道德知识、榜样典型引导、集体进行活动等方法。这些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深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不能把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因此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一直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由于比传统社会更加开放,交往的节奏更快,对每个人的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比传统社会都有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必须直面现实,直接指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小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小学生行为习惯知行脱节现象严重
所有的德育,如果不重视习惯养成,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有的德育,如果不落实到习惯养成,不仅没有实效,而且会导致小学生落下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病根。
现在每个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都高度重视,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学生身上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现象:一个懂得保护环境的学生,在家里、在大街上、在没有老师看见的时候会随地乱扔纸屑;一个懂得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学生,在家无礼顶撞长辈,不愿意整理自己的房间;一个懂得文明礼貌的学生,对同学却满口脏话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说明小学德育在知而不行上已经走得太远。
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系统设计和反复强化
现在的小学德育整体上是跟景式的,通常逢重大节日进行,或者是按照上面设计的活动如雏鹰争章等开展,J十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及德育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设计。而小学德育国家课程(品德)虽有具体要求,小学各种班队、心理健康等地方课程也有明确目标,但都不直接指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小学德育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相应的规范,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上更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小学德育,花费了不少时间,开展了很多活动,却总不能深人人心,没有收到实际成效。
4. }J学德育校本课程随意性太大 德育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关系密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在城乡不同区域学校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校本德育课程才能植根于本校学生、教师内心和实践。目前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德育课程基本上是零散的,或者是单一的,有的开展生命教育,有的开展生态教育,有的开展环境教育等。这表面上使得某种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但实际上弱化了德育课程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偏颇及缺失。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起步阶段:以培养劳动自理等习惯为目标,初步形成六个主题四大活动课程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推进方式
1998年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主题德育工作模式框架下,我根据当时所在昆山国际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如浪费严重、普遍比较冷漠、不坚强、没有责任心、住宿焦虑等间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快乐礼仪爱心感恩责任自理六大好习惯养成主题,逐步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的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
第一,希尔顿逸林酒店一国际学校关爱课程:做曲奇饼送敬老院老人、做月饼义卖、捐罐头送社区贫困家庭等。
第二,生活自理技能课程:低年级学生叠被子、梳辫子、叠衣服比赛,中年级学生做点心、水果拼盘等技能学习,高年级学生进行小厨师技艺展示等。
第三,小学生礼仪风采课程:借助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因此成为昆山电视台指定合作单位,举办昆山市一年一度的小学生礼仪风采大赛。
第四,主题单元感恩课程:以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集体、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为八个单元实施感恩教育。
通过以上四大经典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昆山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以有礼仪、有爱心、知感恩、自理能力强的好习惯标识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校成了家长首选的热门学校。
在总结爱心感恩等六大习惯养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2002,2003年我们又进一步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研究,少归}{版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校本课程1套6册《快乐de成长》和故事晨会课程《第二颗太阳100个生活哲理小故事》。《快乐de成长》在2007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2003年年底,我们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年会现场,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团队核心成员朱小敏、尹弘敏、王琴等参与编写广西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爱心感恩责任自理等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得到应用及推广。
2发展阶段:以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目标,逐步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
2003 -2009年,我调任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副校长,兼仟昆山市教育学会德育分会理事长。我们以裕元实验学校为根据地,深化实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路径。我们发现六大主题需要细化内容与目标,建构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系列校本德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每月一事训练模式,将六大习惯养成主题发展为12个每月一事主题:
每月一事训练模式的主要特色有:
第一,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主题内容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层面不断丰富完善。
第三,主题活动以为一个板块主题阅读、主题课程、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为主体,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创造性实施。
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同行及上级的认同,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将2008年定为习惯养成年,要求全市小学向昆山学习习惯养成主题化的做法。2009年11月,我们承办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国开放周活动,活动历时一周,来自全国的400多名代表全方位检阅了我们的系列做法,教育在线网站、苏州电视台均进行了报道。
3提升阶段: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系统有落实为重点,建构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办学特色 2008年9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兼任苏州市名师共同体品德组组长,昆山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2009年8月,我担任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申报并通过江苏省规划办二五立项课题《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我们继续坚持把习惯养成作为重点,经过昆山市朱小敏名师工作室团队和苏州市品德组名师共同体成员学校共同合作,对多年来各学校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课例和活动案例进行梳理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主题单元作架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化小学主题大单元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体现了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办学特色。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一生受用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每月一个主题,用大单元形式,把校内所有德育课程和常规活动都聚焦到习惯养成,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1确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12个主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我们用每月一个主题的方式来保障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同时遵循关注内容,讲究方式;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强调价值引领,注重实践导行三大原则,提炼并确定12个习惯养成主题,即节约、规则、公益、自然、劳动、艺术、健身、交往、求知、感恩、自信、自省。建构一门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课程,为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材下做叹的底子,使每位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研制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内容及课程融合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依托德育课程方能取得实效。德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品德)和地方课程(晨会、班队会、心育)以及主题德育活动等。在这些课程中,只有品德课程有材,其他课程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这些课程通常都是兼职老师,不少兼职老师不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也就很容易会偏离学科要求,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
我们以12个习惯养成为主题,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兼顾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野外教育,联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信息得到整合,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德育课程有内容可上,上出实效。
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德育单元课程特点,我们还改变了传统小学每节课40分钟的规定,实施长短课时有机结合的弹性化时间制度,分别按照微型课(15分钟晨会)、小课时(30分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时(40分钟班队会)和大课时(60分钟大德育活动)等不同时间长度灵活安排课时,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课时制度。
3探索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教学模式
(1)主题阅读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以12个好习惯养成为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等,按年段进行阶梯式编稿。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借助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让良好习惯根植心灵。
(2)主题课程让良好习惯浸润课堂
每个月不仅所有班级课表中的晨会、班会、队会、品德、心育课均围绕该月主题统筹安排,在实践中我们还探索了多种德育课教学模式:如心育课的心灵点击一心灵探索一心灵导航一心灵牧场教学模式;班会课的常规活动、专题活动、特色活动活动模式;晨会课的故事晨会、游戏晨会、诵读晨会教学模式;品德课的联、动、悟、行(联一勾联整合,动一活动构建,悟一体验内化,行一有效践行)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习惯培养在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浸润,融人生命。
(3)主题实践让良好习惯天天实践
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各成员学校结合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按低、中、高阶梯式设计实践性活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有生活回家作业,有小组合作活动,有班级年级实践基地体验,有走进社区社会活动等,让好习惯天天实践。
(4)主题展示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
将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照片、日记、画作、小报、卡片、实物作品等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展示平台有:班级展示墙、学校展示园、专题展板、主题广播,及校园电视台、《昆山日报》、学校网站等。同时与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行动融合,让良好习惯随处呈现。各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的主题月展示曾经轰动昆山教育,在苏州电视台多次报道。
随处呈现的好习惯在展示中得到强化,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在班级校园里、在社会舆论中、在家长的赞赏下随时享受着习惯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5)主题反思让良好习惯与日俱进
主题反思包括评价策略和师生随笔两大板块。评价策略指每月均设计该月习惯养成的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要点等。师生随笔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大家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和智慧经验。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成员学校坚持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有效反思,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良好习惯与时俱进。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习惯是规训的结果,是濡染的结果,也是引领的结果。我们建构的以培养习惯为主的课程:如以不闯红灯培养学生的守规则习惯等,以一件小事作为引子,指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习惯,然后,分年段编撰校本德育课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使德育内容从大而空变为小而实,从灌输变为体验,真正改变了小学德育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欠缺现状。
2有效养成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质
好习惯培养不能突击也不能随机,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和反复强化。我们以12个好习惯为基础,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养层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形成良好素养。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仅使学生个人终身受益,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整体提升。项目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校风、学风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形象和素质都耳目一新,在升人中学甚至大学后仍然能够保持,家长、社会亦赞不绝口。
3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
从讲道理式的说教、间隙性的突击活动;从六大主题到12类好习惯养成;从学生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体践行。在12年的探索中,我们逐步掌握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我们通过主题阅读丰富知识和情感,通过主题课程浸润洗礼心灵,通过主题实践训练强化行为,通过主题展示显示品行德性,通过主题反思提炼升华智慧,这些对品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模式的建构,使我们不但收获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良性固化,也收获了对品德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二)反思
1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就可能失去对道德的坚守。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形成习惯。但习惯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要经过反复训练,需要坚强的意志。从学生的外在表现看,好习惯养成时有反复,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反复性上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认知和探索。
2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示范性需要加强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民乐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当前,师德教育模式必须完成从灌输向养成的转化。师德教育的过程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灌输难以实现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根本上看,灌输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是师德教育的主人,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必须将德育过程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师德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内在的个体需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蕴涵着诸多幸福的种子,可以让教师感受感动,收获成功。师德教育要顺利完成由灌输向养成的转化,有必要充分发掘师德的个体价值与意义,注重师德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皈依。
师德养成教育的多元化
知、情、意、行的统一构成完整的师德。认知是师德的基础。师德养成教育,可以从认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但是,认知不是师德教育的唯一起点,更不能将认知教育视为师德教育的全部。师德养成教育的起点可以多元化。当前,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一方面,需要特别强调“言传身教”,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还有必要重视情感的动力作用,让师范生在感受感动中实现师德品质的提升。
师德具有层次性,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带。师德养成教育,首先要让每一个师范生都达到师德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尽量提升师德的层次。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师德的至高境界,在师德养成教育中需要倡导,但是不能作为普遍的行为要求。教师是具体的人,具有人的一般需要。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要科学有效,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人性基础和现实的生活需要。笼统、抽象地确立过高的师德要求,容易让师德教育变得不“可亲”、不“可爱”,进而遭遇师范生的抵触和反感。
师德具有时代性。时代与教育的发展不断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对师德养成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师德文化,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需要和基础,创造性地增添师德的新内容,或者对传统师德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
师德养成的实践课题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秉承“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理念,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努力把师德养成教育融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与“爱、真、笃、为”的校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确立了“爱、真、笃、为”的校训。“爱”即爱国、爱党、爱民、爱学生;“真”即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真诚合作、真心奉献;“笃”即胸怀远大的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有为有德。我校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将学校精神的培育与师范生师德养成融为一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和平台,让师范生去感悟和体验师德规范,接受师德的熏陶和浸润。
其次,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作为“育人工程”加以推进。2010年,学校正式启动了“师范生师德养成计划”。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将师德养成教育内容全面融通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调师范生的主动践行体验。本着“养成是核心、参与是关键、指导是保障”的原则,我校的师德养成教育设置五个模块,建设五个载体,强化五种功能。即通过理论教学作为教导载体,凸显渗透功能;主题活动作为参与载体,凸显强化功能;实践教学作为践行载体凸显体验功能;环境建设作为文化载体,凸显熏陶功能;过程评价作为测评载体,凸显检验功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如何?实施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哪里?为此,我校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课题为本人主持),连续几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本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有效途径,为我县同类学校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式。
一、认真调查,客观分析,明确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小学德育工作在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实际上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需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德育目标“高、大、空”,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德育途径单一,德育方法、手段落后,德育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力量薄弱化,缺乏力量整合。
二、系统挖掘,优化整合,确立校本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校课题组全体人员在充分研读各种传统道德教育文献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整体优化”的原则,确立了校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一年级: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戴长辈、友爱同学;
二年级:尊崇礼仪、为人谦逊、举止文雅、勤奋好学;
三年级:珍惜时间、勤劳节俭、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四年级:言而有信、行为守范、知恩图报、知错就改;
五年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见贤思齐、积极进取;
六年级:热爱祖国、关怀民众、志存高远、求实创新。
这24个德育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勇”。其隐含的道德内涵与现行德育内容有效对接,既融于社会现实又易于被学生接受。每个德育目标又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1.导语。高度揭示该德育目标概念界定的内涵外延,介绍古往今来该德育目的形成、发展及光大。2.格言警句。精选那些通俗易懂、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名言,让学生熟读成诵。3.经典故事。精选5~7个故事,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启迪。4.时代内涵。主要是对传统美德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5.践行目标。对学生如何进行行为规范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便于学生照着去实践、体验、提升。6.体验感悟。主要是围绕德育目标设计的德育活动方案,分学段形成一个序列,以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联系实际,广开渠道,构建校本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
我们课题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并参照其他学校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丰富经验,在几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了八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1.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德育活动课教学中
学校以《和谐德育》读本为依托,把每周一上午第三节课固定为传统道德教育活动课,要求各班根据对象和教育目标的差异,适当增删教育内容,调整教学重点,充分体现课题性、主体性和活动性。
2.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学科教学渗透中
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渗透的方法有直接渗透,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好素材;其他学科可间接渗透、可随机渗透,也可根据形势需要进行重点渗透。
3.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格言中精选了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分布在各楼层、各教室的墙壁上,还在运动场边上专门设计制作了文化长廊。学校的宣传橱窗、广播等也都成了媒介。
4.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主题教育活动中
我校每学期都要按照“美丽人生从做人开始”传统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还利用“五四”“清明”“端午”“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
5.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养成管理教育中
遵循知、情、意、行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把中华传统道德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沭师附小学生一日常规》有效对接,把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条具体实施细则。
6.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开设心理辅导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语信箱”,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运用中华传统道德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家庭教育中
实验之初,我们就把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用公开信的方式印发到每个学生家长,以获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参与。通过专门“家校联系卡”形式,各实验班级每学期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形式,请家长提建议、谈体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检查、信息反馈。
8.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社会教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