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经营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经营发展

篇(1)

关键词 重点县支行

为进一步提升工行重点县支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支行更好更快发展,工总行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县支行变革的意见,全面启动县支行变革工作。探索有效的县支行经营管理模式,对打造成全行新的盈利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重点县支行基本情况

1.营业网点少,服务覆盖面窄,缺少广大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为股改上市,在2000年以来,撤并、整合营业网点,使之达到上市的标准,目前大部分县支行机构管理模式都是“一拖一或一拖二”。即支行营业部加另一两个网点,且居于老城区。随着县域的扩大,农村、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县支行网点偏少,赖以立足和发展经营的地盘无法扩大,支行在可持续发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存款基础不够牢固,中高端客户资源缺少的现象。

2.经营自无法充分发挥。经营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使得基层县支行的经营创新途径不多,开拓空间窄小,新业务产品推广使用不尽如人意,影响到经营效益的提高。加上经营者三年一换,出现求稳无风险的管理追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点县支行市场开拓欲望。

3.地方政府支持度正变化。有的县政府全面实施县本级公共性资金在各银行机构存放比例方案,要求各单位(财政预算单位)的存款存在对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即按各银行贷款额的占比存放。由于有的支行不良贷款居多,贷款业务被停牌,加上上级分行信贷政策的调整及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信贷资金需求,县政府大部分新增项目和资源均向发放贷款多的行倾斜,在政府的干涉下,存款被迫转走,支行存款增长乏力。

二、影响重点县支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营定位认识不足。大多数县重点支行与城区相比经营效益比较差,有的上级行认为是因为支行网点多、成本高,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指导下,一味追求向城市靠拢,过度撤并县级机构及其网点,导致一些重点县支行网点只有“一拖一或一拖二”的现象,县支行的经营立足点往往忽略了地方特色,单凭成本效益高低作为衡量县支行生存和发展价值的唯一标准,不能全面地考核基层县支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服务价值。

2.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原因主要有:(1)投入不足,核心竞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2)优质客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真正能达到优质客户标准的不多。(3)优质客户服务比较粗浅,缺乏深层次的维护和挖掘能力。(4)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里外配合,没有形成营销合力。(5)新业务推介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影响了客户使用我行理财产品的欲望。

3.人员年龄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目前干部交流轮换聘任制不利于重点县支行的可持续发展,多数经营决策以“短期行为”居多,员工队伍年龄老化且是本土化员工,年龄40岁以上人员占一半以上,加上县支行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多年无新员工入行,员工只出不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占的比例积少,出现基层行人员结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制约支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重点县支行发展的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随着县域经济的日趋活跃,县支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理解重点县支行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转型升级是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变化、解决内部资源约束、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策略。

2.要厘清改革发展的思路。重点县支行要结合各行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思路,确定自己的定位,在客户、渠道和服务方面,要放宽眼界,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挖掘客户价值。加大渠道建设,整合运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创新渠道建设新模式,切实提高客户服务和维护能力。

3.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把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力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重点县支行要进一步落实好上级行改革政策,在系统内争先、同业中进位,提升社会影响力,打造区域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支行。

四、重点县支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坚持存款立行,巩固重点县支行基础业务。存款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储蓄存款,是基础业务中的中坚,对其他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一是要坚持“存款兴行,存款强行”经营方针,实施存款市场领先发展战略,树立全行拉存款的思想。二是以“打造区域第一零售银行”为目标,按照“巩固低端,定位中端,竞争高端”的原则,通过抓网点建设、抓资源整合、抓业务营销、抓优质服务、抓核心竞争力项目实施等措施,促进存款稳定快速增长。

2.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增强支行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一是找准支行市场定位及发展空间,把发展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和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作为支行业务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个金业务产品、电子银行产品、信用卡产品等快速发展,利用这些议价能力强的品种,增强盈利能力。二是以公司法人贷款为契机,择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学校、医院项目贷款、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促进公司机构业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加信贷专业客户经理,加强贷款等业务的营销。

3.抓项目源头,加强公私联动和产品组合营销。一是实行上级行客户经理部和县支行服务客户的名单联动机制。做实财政转移支付及交通、农林水项目的下游客户及政府的征地、拆迁款的二次营销工作,维护好财政、社保、公积金等单位存款。二是大力拓宽中高端客户。结合开展“服务价值年”的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推介、宣传活动,以理财产品优势吸引中高端客户,达到增存、稳存目的,着力提高客户对工行的忠诚度、贡献度。

4.挖掘客户需求,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一是继续完善组织架构,进一步加强分行中间业务牵头部门对支行的管理协调职能,强化中间业务数据的支持,深化中间业务品种的推广。二是中间业务着重点放在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付款等高收益的资产业务上,利用工资、结算套餐等加强信用卡批量发放来推动营销工作;三是拓展中小企业进出口结售汇业务,做大理财业务。

篇(2)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其资本的内涵较一般企业更为宽泛,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商业银行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常将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而将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双重资本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了余地。它能在保证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好坏,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以浦发银行为例,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一、资本构成分析

根据浦发银行对资本管理的相关规定,核心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一般准备和长期次级债券。(按照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监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通过表1、表2以及图1、图2、图3、图4可分析:

(一)公司核心资本占比呈下降趋势,但维持在70%以上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分别为77.58%、72.22%、71.52%;按各类资本构成占比12年末排名来看,前三位分别为储备(56.89%)、次级债(16.17%)、一般风险准备(9.66%)。

数据表明,公司的资本来源中首要是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储备项目,其次是长期次级债券。

(二)核心资本结构:储备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储备占核心资本比例分别为82.16%、76.39%、79.54%;在储备项目中,资本公积占比最大。

(三)附属资本结构:次级债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公司的次级债占附属资本比例分别为,是附属资本的第一大来源;一般风险准备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最近一次发行次级债融资是2012年12月28日发行总额为12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浦发银行资本管理的目标除了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外,还必须保持能够保障经营的资本充足率和使股东权益最大化。从表三可以看到,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近三年均超过12%,已达到8%的要求,但是2012年较之2011年有所下降;核心资本充足率虽也远远超过4%,但是三年来呈下降趋势,从9%以上下降到了9%以下。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半年数据出来时,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2011年末的12.70%降至12.21%,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11年底的9.20%降至8.90%。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浦发银行积极调整了资本结构,并于2012年年末成功发行了新的次级债券。

三、规范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情况

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统筹推进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并在2012年12 月《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实施过渡期安排相关事项的通知》,上述政策制度均于2013 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达标期限、风险权重、资本范围等方面要求均有所降低,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达标压力,对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就浦发银行而言,公司按照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在项目实施、落地应用、合规达标、落实新规等方面持续推进新资本协议工程。一是推进IT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加强第一支柱项目成果的应用基础,并启动押品管理和债项评级项目,为内部评级高级法达标奠定基础。二是拓展和延伸新协议应用领域,推进各项成果在授权、风险定价、风险限额、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管控风险与提高效率并举。三是完成上海银监局对公司新协议实施情况的试评估,推动新协议达标进程。四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动员,组织做好新资本充足率报表的监管报送和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的编制,强化资本集约,推动内涵式发展。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与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在推进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同时,视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风险特征,通过调整股利分配、增资和发行新的债券等,积极调整资本结构,促进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利率市场化。2012年6月,我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措施主要是存款基准利率从3.5%下调到3.25%,但存款利率也可被各银行最高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转型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将直接促使金融业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将难以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2. 民营资本准入的放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到了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实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金融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中国牌照管制被放松,加快民营资本准入限制的改革。这一措施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有效开展和壮大,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较于门店式银行最大的便利在于快捷、方便。

以上几个方面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已经显得难以为继,改革银行的经营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的困境

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首先,在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扩张的程度使得各自都已经拥有了上万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的2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2.4万,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了17%。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1.3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1.4万,数量规模也明显扩大了7%。交通银行则是从2009年营业网点2600左右,遍布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到2013年末,有2695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20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工商银行发展更加迅速,从2009年的16,232家分支机构到2012年末,规模已经跨越全球六大洲,17,125个境内机构,383个境外机构。

其次,在资产上的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惊人。表1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资产规模情况表,其中工商银行资产2013年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60%,建设银行同比增长66%,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9%,招商银行同比增长9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97%,民生银行同比增长126%。这些数字表明,这五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以信贷为主。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是以信贷为主要产品这是其特征之二。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其对应的资产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将近一半的比例。表2是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各自的信贷产品相对应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为例进行的分析。

表3分别用英国、日本、美国与我国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利差进行对比。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利差在全球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甚至利差可以高达3.6%。

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根据利差收入所得,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到2013年占总收入的76.54%,11个股份制银行到2013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84.2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是靠利差收入来获得主要的盈利。

4. 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结构是以大企业客户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追求大客户。根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存在“20∶80”的定理,即80%的利润靠20%的客户产生,而这20%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客户,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公务员一类稳定的客户,而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则成了一道巨大的门槛,难以跨越。

5. 传统模式下,风控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其中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方向,中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多次调控利率,也警示着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

不管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都需要形成风险控制系统,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

1. 面对国家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势不可挡,而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敢于走在前列。

首先,是要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改变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的招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看出,他们最先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面对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转变业务的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为了大大提升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中间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到其他中间业务发展来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通过业务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策略的改变,可以发展零售产品与批发产品等非信贷产品,可以有效地转变对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收窄的不利情况。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息措施,制定好利率,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最后是要竖立海外扩展的目标,发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影响,如若发展海外的市场,那么也是给商业银行一个新而大的生存空间。

2. 面对金融管制的变革,从招商银行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是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严格按照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行风险控制。不单单是只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招商银行对自身的风险体系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在后期加强了对其市场风险的重点把控。

其次,是改变经营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得益于产品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不再是将目标放在信贷产品这一块,而是立足于非信贷的产品。

最后,是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未来随着金融牌照的管制放松,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都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如招商银行跻身于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都给招商银行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个大的危机也是一个大的机遇。商业银行要做出以下几点的转变。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中,面对互联网金融日趋火热的势头,商业银行要敢于向前走,争取涉足这一领域,占领线上的数据和市场。最先发觉P2P模式的大好前景的是平安银行,陆金所的火速发展让其他的商业银行纷纷看到了机遇,不少银行都有跻身P2P领域的想法,只是由于承担的风险,各大银行都还是谨小慎微。而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进行托管P2P平台资金,从而涉足这一领域。

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了,可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平台,对各自网站、手机APP的维护做好,转变固有的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提高各自的非利差收入。

其次,是管理上的转变。不仅仅是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在部门管理上进行协调,很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最后,是在业务经营上进行转型。显然原有的经营获利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调整,不再以信贷产品为主要产品,而是转向除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上。努力做到专业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

从国外银行转型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实践来看,一是要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保持原有传统业务的优势,重点发展其他业务,例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等等。二是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来盈利。通过不断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空间,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其利润来源。三是提高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给自身的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产品以及客户等都要有正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由于业务雷同而造成的多余的成本的浪费。四是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其在创新方面严重滞后的问题。五是改变风险管理的模式,提高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立中.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J].新金融,2008(04).

[2]易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07).

[3]齐凤君,王景会.浅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3(11).

篇(6)

1、增长方式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待风险与发展问题上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难、坚持正确的观念更难的现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银行这个行业风险的滞后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征。一些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相反却热衷于对个别年度利润的评价,不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结果是长期以来在我国银行发展史上形成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大量累计、资产质量下降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近年来,这类非理性的行为仍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规模扩张似乎成为某些银行业绩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长期稳定的利润却不太被评价,作为以风险为基本经营特征的银行,这些做法和评价客观上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文化和正确的经营理念形成负面的引导。

2、资产负债现状的差距

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迅速膨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不匹配问题也运而生。银行资产和负债不相匹配,存短贷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反常翻转,对利率敏感性强的资产和负债将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严重时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美国储备协会危机就是由于利率

的变化引起的。

从近几年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流动性总量仍然过剩,但短期流动性指标欠佳,

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偏离监管要求较大。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但流

动性管理风险增大。

数据支持。流动比率:某行流动性比率指标11.37%,较年初增加1.74个百分点,

短期流动性状况较年初有所好转,但该指标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25%)相

差较大。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90天

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某行流动性缺口率-582.73%,距银监会风险监管(不小于

-10%)相差较大。

3、外部经营环境的差距

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特殊环境加剧了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首先,信用风险受

制于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在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

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我国企业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左右,美

国为36、日本25。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相关

数据显示,20__年,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

资所占的比重为72.8,20__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维持在95以上,远高于

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

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

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大向商业银行集中。其次,宏观信用管理体系的薄弱导致

了我国系统性信用风险环境,从而加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不断积聚。我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宏观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同

步发展。

在宏观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全社会的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

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

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而言应该是勉为其难。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环是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也是银行降低

不良贷款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贷款率的

下降,客观上都要求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扩大贷款规模。

(二)业务流程自身问题剖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

序集合,不同的业务流程设计是商业银行绩效和组织结构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业

务流程可以分为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

台支持流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客户服务流程依据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可以分为信贷业务流程、零售业务流程、表外业务流程、咨询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等;后台支持流程可根据各项管理活动分为综合管理流程、计划财

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后勤服务流程等。

随着商业银行规模机构日趋庞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考核目标分散,使得

局部与总体经营目标出现偏离,在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追求的管理背景下

,为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而设立的各个控制环节,在现实中却因受部门分工

的影响,往往使部门的意志成为左右事物成败的砝码,造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作分

散得支离破碎,相应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使经营和协调管理成本不断上

升,有时运营支出费用占银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运营效益却低下,对市场变化

反应迟滞。根据流程诊断的一般方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

问题:

1、业务管理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

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环节不下二十个,主要的流程环节是:

客户申请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贷款审批合同审查

用款条件审查客户用款,这里的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

贷款审批、用款条件审查等环节基本上都是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贷前调查要写调

查报告,项目评估要写评估报告,风险审查要写审查报告,贷款审批要准备审批

报告,不仅重复

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仅要经过同级机构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

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

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数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

尽管有些审查是必要的,但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

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却是不可行的。

2、业务流程的设计不是为客户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流

程。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是为适应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满足管理的需要设

置的,“流程为组织而定”,笼统地按活动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将从事相同或相

似活动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职能型群体,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

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组织中,从客户的需要来

看,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往

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没有打破传统的思定式

,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连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只是对业务流

程进行一些修补性的工作,这样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户的流程。另外

,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

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而是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往往造成越是优

质客户、越是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3、各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

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和冲突。譬如,国有商业

银行虽然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

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

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

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带来管理

上的混乱。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

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银行的各项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银行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

说,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

之间彼此协调,减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台支持流程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

部门林立,人员众多,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一些管理层后勤服务等非业

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人员。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员工培训、科技开发

,国有商业银行也往往自我承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质量也难以保证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三)价值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分离

以利润收入与成本资产负债业务为系统列的价值流和以市场金融产品资

产负债业务为系列的业务流往上自成体系,虽然二者的交汇点为资产负债业务,

但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两者的轨迹往往难以重合。

1、银行业务的产品越接近市场,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或成本收入比)就越模糊,

利润对产品的控制力也越差。极易形成为实现对利润的追求,不是把着眼点放在

单位产品价值量的提升上,而是通过增加单位产品数量来完成利润计划的趋向,

粗放经营迹象难以避免。

篇(7)

现代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银行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金融脱媒对银行业是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了新的契机,只不断的发展银行多元化的业务形态,才可以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银行走上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金融脱媒带来的主要影响

1.给银行来带来的巨大挑战

金融脱媒从本质上讲是金融竞争的体现,它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意味着银行业风险的增加。首先,金融脱媒导致银行贷款方式转变,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增速,使银行业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降低了企业发展对银行的依赖性。其次,体现了银行媒介功能的缺失和不完善,以及意味着银行赢利能力的降低,说明银行业的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扩展。第三,金融脱媒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增加,银行负债的稳定性降低,就要求银行有更高的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第四,金融脱媒给银行还来的更大风险就是优质客户的流失,这倒逼银行业整顿自身业务,要求银行业在重新整合后以更好姿态适应市场。

2.给银行带来的发展契机

金融脱媒说明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解决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对银行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率高的问题,从而改善了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给银行发展带来新契机。首先,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传统存贷业务萎缩的现实下,使得商业银行必须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使资金更好的回流银行。其次,随着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也为银行创造了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机遇,银行理财、支付清算等业务会迎来新契机,大量非利息收益项目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第三,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业通过自身不断调整,会不断提高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解决银行经营中存在的贷款回收难度大等问题。

二、我国金融脱媒的基本特点

1.金融脱媒伴随金融市场化发展

首先,金融脱媒是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的确立,银行脱媒也就不断得到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放开利率趋势的不断明显,金融脱媒现象仍会继续得到发展,其次,私人银行和外国银行的涌入,民营资本也会涌入银行业,存贷比例会不断缩小,这会使得企业贷款途径多元化,对传统的银行业务发出挑战,倒逼银行业务转型升级。

2.金融脱媒的创新形式不断增加

金融脱媒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新型金融工具的涌现意味着金融脱媒现象的放大,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首先,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在从形式的创新向质量的创新方向发展,随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金融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从而推动金融脱媒以更健康规范的形式l展,金融脱媒将会在国家主导下有序的进行。其次,随着百姓投资渠道的日益增多,企业贷款途径的丰富,传统银行依靠存贷差生存的现状会不断得到改变,银行业必须转向金融服务才能更好的适应生存。第三,金融脱媒的速度会不断加快,银行业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因为金融脱媒带来的压力。

三、应对金融脱媒的主要策略

1.创新金融产品

银行只有不断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来自金融脱媒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围绕潜在客户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力求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实现综合化和系统化开发金融产品的目标,以便做到金融产品有的放矢,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三,围绕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根据网络社会的需要,开发出互联网金融产品,力求以更为有效的姿态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

2.全面调整金融服务策略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19-05

一、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1.满意的客户成为行业最稀缺的资源。

随着零售银行市场趋于透明化,客户群逐渐成熟老练,谈判能力更强,价格敏感性更高,忠诚度较低,零售银行业的价值诉求正在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一旦客户觉得被忽视,愿意转换机构,直到对金融需求和服务完全满意为止。同时,许多客户已经从拥有一家关系银行变为拥有多家银行关系,那些“高净值”客户很容易将其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而且所转移的业务边际利润相对较高,如定期存款、经纪账户、投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而现金账户之类的少有利润的业务则保留在最初的银行中。因此,在这种买方市场中,行业最稀缺的资源是满意的客户。

现有客户资源对于零售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至关紧要,反过来,如果客户流向竞争对手,初始银行所有支出的成本更大。有研究表明,欧洲普通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每增加一年,就等于增加了450欧元的净现值。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策略必须多考虑客户保持率问题,视客户满意度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绩效指标。

2.价值创造由“后台”向“前台”转移。

现代零售银行的价值创造重心正在转变为最接近客户的活动:销售和分销,除了提供内部开发的产品以外,还提供某些外部机构生产的多样化产品,其中外部机构生产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趋势反映了传统银行范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客户与传统上是生产者和分销者角色的银行之间的双边关系正在让位于客户、生产者与独立金融咨询人和房贷经纪人等的其他竞争者之间的三重安排,这种多边关系也逐渐扩展到较宽的客户群中,通常也包括独立的IT平台提供者。这种演进将支持那些竭力开发其分销“平台”且在客户心目中创造了一种独特诉求的提供者,这使银行不仅要与同业竞争,也要与基本活动是分销职能的独立金融咨询人和专业经纪人以及IT服务提供者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价值转向前台,银行需要削减后台成本。在集中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定位于共享业务(如外部采购和交易过程)的新事业单位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帮助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获得规模经济,以及在那些价值重心正在转移的领域中减少成本。

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伙伴分享更多收入,这成为零售银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这预示着银行追求更广泛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生产与分销已经开始明显分离,零售银行需要在生产和分销两个环节之间进行慎重抉择:是专注于生产,还是集中于分销;或者继续拥有两项职能。长期看来,零售银行最大的优势来源是其客户的特许价值,它们需要寻求多种深化“钱包份额”(share of wallet)的方式,保留客户且提供与客户价值相当的服务水平。

3.信息技术成为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技术进步所造就的廉价、及时、容易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已经侵蚀了传统信息所有者所具有的优势,信息处理能力和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改变了当代银行业的规模、范围和经济状态。同时,信息技术投入在银行运营费用中的比重大幅增加,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一些技术供应商,大量的资金将投入用于从更新高端的特殊交易平台到普通的ATM设备等项目。比如,惠普公司用6套先进设备替换全球85个数据中心的计划将耗资10亿美元,而摩根大通银行单用于检修网络的费用就是前者的两倍,此外,它还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在2008年前将目前全球90个数据中心减少到30个。

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就是要从每个客户身上获得最多的利润使客户在较短时间中拥有产品。银行在开发新产品和销售服务上的信息技术投资,能扩大产品生产和分销渠道的力量,更快更精确地向目标客户推销新业务。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例,其零售银行业务占到全部利润的50%,从事信息技术研发和维护工作的员工达到2万多名,年度预算高达7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的Blink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一下,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而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银行竞争焦点正在由基于累积的存量或在一段时间中提供收入(通常为利率收入)的一端,向基于产生流量或在特定时间点赚取费用或手续费的交易的一端倾斜。这种价值创造由“存量”向“流量”的转换对银行基础结构提出了高要求,银行需要对IT系统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从而能够有效处理账户交易的繁重负担。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的技术使用者和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界线与力量均势正

在发生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供应商的市场价值大增,许多供应商现在有很高的消费者知名度,以至于它们与金融机构的合资企业在吸引消费者上取得了真正的均衡。

以上三大动态性变化对零售银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含意,正在重塑零售银行价值链体系,造成传统零售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收入和利润压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传统零售银行必须设计最优的管理模式和途径且从中获利。

二、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一个价值链分析视角

1.零售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型谱。

在工商企业成长过程中,外包促成了高效率,允许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集中于优势业务和客户最看重的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工业企业开展了集中于核心业务、将辅助服务外包的活动,已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零售银行业顺应这种潮流的行动比较缓慢,有相当一部分的零售银行仍然积极参与行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有文献表明,缺乏专业化和集中性是造成许多零售银行绩效表现一般的原因所在。

通常,银行业务价值链包括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两大块,其中基本业务活动又包括资金来源、市场营销以及服务提供和资金运用;辅助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营销渠道和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渠道为王”、“流程银行”、分销一体化、“技术立行”和“技术银行”等概念和说法十分盛行,加上商业银行为了建立客户导向的组织模式而开展的流程重组,所以目前普遍将零售银行业务价值链在纵向上分成三大环节(图1):首先是产品开发环节;其次是与客户接触的“客户界面”活动(也称为分销),包括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建设、分销合作和在销售点与客户的所有互动活动等;其中还包括客户管理,亦即向现有客户销售附加产品的全部工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基础结构,这又由两部分构成:交易/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通过将价值链的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组合,零售银行可以构建七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表1):模式1单指产品开发环节;模式2单指客户界面环节;模式3单指基础结构环节;模式4由产品开发和客户界面两个环节组成;模式5由产品开发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7

包括了价值链的全部三个环节。

图1零售银行业的价值链

表1零售银行业可能的商业模式

2.可行的零售银行商业模式。

银行市场体系正变得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既给零售银行再造创造了机会,也给市场竞争增加了新的挑战。对于多数零售银行而言,实现更高绩效、专注于股东价值以及应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需要摈弃“无所不能”的商业模式,聚焦于特定价值链环节、更加专业化,而那些缺乏一种明显集中导向且从而少有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不会成功。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构成,两个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少有协同,因而不能保证模式6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种“夹在中间”的战略安排,长远看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模式7描述了当今的“全能零售银行”,该模式只适合于少数竞争者,集中性缺乏将使多数这些“全能零售银行”缺乏竞争力。“全能零售银行”的主要优势是强化销售管理,向客户推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有时高达7-8种,典型机构是英国汇丰集团、美国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和欧洲富通集团(Fortis),它们都是“全能零售银行”,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在批发金融和零售金融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存在以及超强的产品/服务送达能力,典型机构是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等。。而其他的五种商业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过程中都证明是可行的(表2)。

表2可行的零售银行模式

(1)产品开发者。零售银行可以提供内部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换言之,零售银行不必要生产所有类型产品,可以外包专用化产品给

专业产品开发商,比如税收驱动投资或退休计划等的比较精细、工程化的投资产品,而专门从事产品开发的机构就是模式l所指向的“产品开发者”。在标准产品领域中,如支票和储蓄账户、透支和消费信贷、信用卡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的交易,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新产品需求,从而产品开发环节分拆成为一种独立而专门的事业不太可行。专用化产品情况则不同。为了重复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零售银行可以同时推出不同产品作为众多产品系列。因为专门产品的需求是比较多的,且这些产品的开发过程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产品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可行的。

(2)分销者。那些聚焦于客户界面的零售银行,亦即模式2中的“分销者”,基本上都是可能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零售银行正是定位于客户层面。就像其他市场一样,采取“分销者”模式的零售银行竞争者按照市场定位分成两种形式:定位于大众市场和定位于特定间隙市场,这两种竞争者都有很大发展空间。选择大众市场的竞争者提供广泛范围的产品且努力通过价格、便利性或者质量属性获得突出的表现,从而具有三种具体形式:价格领导者、便利性领导者和质量领导者(“质量”目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优质的服务、创新的领导力或者消费者可感知

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间隙市场竞争者,他们定位于较小范围的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强调技术深度而非产品线宽度或范围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零售银行市场中,以上所有类型的竞争者例子已经出现,即价格领导者(Aldi Banks)、便利性领导者(麦当劳银行)、质量领导者(Delicatessen银行)以及间隙市场竞争者(Fur-Hats-Are-Us银行)。

许多大型零售商就是这里所说的“分销者”模式,它们主营业务不赢利,但正是因为银行(金融)业务获利,才促成整个公司获利。例如,美国西尔斯(Sears)的信用卡公司Discover;日本零售商大荣株式会社(The Daiei Inc)通过信用卡业务获得大量盈利以往大型零售商允许自设银行,也就是成立产业银行(industrial banks)或产业贷款机构(industrial loar corporation),实际操作上非常容易。理论上,这类银行有助于商业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低价格和多样化选择。但是,由于涉及到对这些“混业”集团的监管问题,零售商自办银行目前不太不现实,国际范围内对零售商新设立银行比较慎重,如美国最近就阻止沃尔玛超市设立银行。相比而言,允许超市或零售百货商与商业银行合作搞连锁经营更容易为监管者和公众所接受。。

为了完全集中于核心事业或业务,“分销者”必须尽可能多地外包非客户接触的活动和流程,定位于市场营销、品牌构建、销售和客户管理。理想中的这些“分销者”不仅外包一部分非核心的流程(仍然需要参与其协调管理活动),而且将整个银行流程外包给其他在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德士古个人金融(Tesco Personal Finance,TPF)是苏格兰皇家银行(RBoS)与德士古零售商的一家合资公司,TPF是直接在客户界面的竞争者,RBoS是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提供实际银行服务,而英国保险公司和诺威治联合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提供实际保险产品。第二类竞争者可以外包传统的可在外部生产的交易活动,诸如转移、清算和结算、托管和IT基础结构,实际上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也应该如此。RBoS就是这类竞争者,RBoS的价值增加是协调不同外包交易与留在内部的产品和服务(如现金账户管理和信用处理),且为TPF“商店前台”提供一种无缝连接界面。

(3)管理者。随着零售银行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新整合,采取模式3的竞争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发展和深化,市场上有许多交易和行政管理的“管理者”例子。由于交易和行政管理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同时,该环节通常不被视为决定银行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能力或战略资产,这部分非客户接触活动理所当然是外包活动的首要选择。事实上,零售银行业现有外包活动几乎都是发生在这一环节,存在一些专业化金融公司,特别是聚焦于交易服务方面,如全球最大的托管人美国道富公司(State Street)管理了约15%的全球有价证券。许多专业化的IT或辅助支持服务提供商,则是传统非金融机构,比如IBM在2000年至2002年中包了几大金融机构的IT运作职能,其首笔金融IT外包项目是在1991年与美国大陆银行签订的协议,大陆银行则是第一家“专注于资金”的银行。银行增加IT外包业务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降低,而专业技能、流程技术、优质技术资源以及集中于核心业务的能力得以提升。

(4)客户专家与工程师。模式4和模式5属于由两个价值链环节结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它们都允许更好地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或者使银行获得更高效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模式4整合了客户界面活动和产品开发,该模式对那些定位于特殊目标群体的竞争者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客户专家”为其客户开发特定产品,将显著改善客户中心的商业模式。UPS是典型的“客户专家”模式,它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在2001年5月5日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资本子公司,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物流行业背景和知

识、客户优势结合银行产品的模式,使其跻身于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同样,模式5的“工程师”集中于交易和产品开发的组合,能够取得可观的范围经济。这些竞争者将通过其集中于交易而获得的交易和潜在客户偏好的详细知识,从而开发更好的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或更易于生产的产品。

3.推进专业化的路径安排。

从市场发展来看,以上所有的成功专业化竞争者将构成一种由相互外包/内包关系连结而成的公司网络,共同组成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至于零售银行从“全能”商业模式转型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成功模式的路径安排,国际最佳实践做法为:首先,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商业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其次,目标商业系统必须围绕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最后,现行业务系统必须通过内外部转型相结合,再造为未来形式。“外部转型”指诸如收购、合并、合资或者剥离等形式的交易,而“内部转型”指改变内部流程、结构和银行的思维模式。在这转型过程中,未来组织、结构、流程和定位不必与现行业务流程或结构妥协,只有长期而明确地维护所选择的专业化、集中化策略,且整体运作围绕该策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竞争者方可获得一种进退有据的市场地位。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发展的启示

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各家银行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全线铺开,少有重点和优先安排。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零售银行价值链也会与发达国家一样,有一种解构和重新整合的要求,而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也要求国内零售银行市场机构分布呈现像发达市场一样的网络结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产品创新、信息技术等基础结构建设方面投入日益增多,客户界面创新相对更为活跃,特别是近年来其他行业和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由此导致了在客户界面环节,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客户界面环节实际上已开始出现与生产和基础设施环节相分离的局面。因此,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当前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支持发展一些“全能零售银行”。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中短期内没有业务外包的动力也无此必要,应该先发展成为“全能零售银行”,再进而成为“全能银行”。当然,从“全能零售银行”向“全能银行”跨越,必须要有强大的批发金融业务,特别是一个大投行业务,这正是美国银行(BoA)、汇丰集团(HSBC)和苏格兰银行(RBS)等国际领先“全能零售银行”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但是,这十七家商业银行需要与其他银行及非银行机构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合作,在价值链的三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特别是与那些具有渠道优势的机构结成策略联盟。

2.培育零售银行业的“产品生产者”。

在市场营销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组合中,产品创新是市场成熟和机构发展进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各类金融人才和专家的增多,市场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增多,市场秩序的完善,国外先进金融产品设计技术的引进和扩散,所以基本具备了设立各类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能力的专业化金融公司――“产品生产者”,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要素升级乃至整个金融业升级。

3.鼓励更多“分销者”的出现。

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宜定位于“分销者”模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应该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境地,其理想目标是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从而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这主要因为,这些银行既无力在IT等基础结构方面大量投资,又不具有强大的产品创新实力,可用竞争优势只能是在特定市场中的关系管理和销售力量,因而相当长时间内其发展模式应该是“分销者”。同时,允许部分在客户界面具有优势的非金融机构,如在渠道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超市,在产品层面上与银行合作,向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它们通过资本纽带,以与银行合资的形式介入零售银行业价值链中,发展成为零售银行业的“分销者”模式,参与整个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4.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的“管理者”模式。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定位于“管理者”模式的商业银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美国道富银行那样的“管理者”,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系统,并实现先进技术与业务发展有序结合和良性互动。这里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和交易优势的非银行机构发展成为这种结构模式,承接商业银行的零售外包业务。最后,不排除将来市场上出现一些由价值链上两个环节组成的竞争者,即“客户专家”和“工程师”,这些模式都是零售银行市场分化和整合的结果,都能降级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莉.全球化和网络化下的金融服务革命[J].上海金融,2005;6

[2]杜红权等.我国开展“物流银行”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金融,2005;6

[3]玛拉・德尔・霍瓦内西恩,毛小菁译.技术银行.商业周刊(中文版)[J].2006;8

[4]Jordi Canals.Compef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3,pp98-200

[5][英]迪万纳著,覃东海等译.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向客户传递价值.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篇(9)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篇(10)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篇(11)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一)分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指的是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也可以称之为证券业与银行业的专业化,主要是银行的职能被限制在传统业务领域,不能涉足其他的业务范围。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

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于此同时,分业经营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其次,实行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不利于银行总体实力的提升;再次,实行分业经营增加了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

(二)混业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模式指的是银行可以涉足法律允许之下的所有金融业务,除了一些传统的业务领域,还可以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再次,混业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从根本来讲是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要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施调整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参与过必须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允许参与国之间自由参与到对方的金融领域中,这样就给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会影响到制度内外的统一性。可以肯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会完全失去抵御能力,但是大客户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极有可能会流失 而那些企业正是国际化形势下的金融业盈利点所在。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采取运业经营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竞争力

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

展趋势,向全能银行转变。面临国际发展形式以及外国金融企业竞争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速自身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应对这些竞争。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

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例如,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公司法》,进一步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推进银行体系改革,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积极推进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

中,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再次,要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的上市情况,实现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并且要积极防范风险,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各种准备;第四,要摒弃行政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干预,保证商业银行能够真正实现依法自主经营,提高混业经营的能力。最后,积极建立健全金融业必要的退出制度,除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的商业银行外,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银行要勒令停业,从而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

(三)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

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资本市场。首先,根据资本市场供求关系适时扩大其规模和容量特别是股票和国债市场的扩容。其次,打击发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保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再次,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从而形成地区、国家、场外交易的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