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1)

免疫接种相应的疫苗能够使儿童的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抵抗疾病的入侵,有效的保护儿童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在免疫接种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特选取100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免疫接种的100例儿童,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中男儿童25例,女儿童25例,儿童年龄在3~9岁,平均年龄(5.3±3.2)岁;对照组中男儿童22例,女儿童23例,儿童年龄在3~8岁,平均年龄(5.8±3.5)岁。确保两组儿童的一般临床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其方法为:为儿童解释并说明接种的原因及目的,及时为儿童及其家长解释其疑虑,可采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如何护理及处理免疫接种后遇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安慰、呵护等,也可通过广播及讲座等形式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儿童全身皮疹、局部红肿、发热等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同时调查两组儿童家属的满意程度情况,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

2结果

2.1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实验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两组儿童家长满意程度情况

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实验组儿童满意程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满意程度(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表2 两组儿童家长满意程度情况[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免疫接种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儿童需要经历的过程,为了预防某些疾病,预防接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显示,对两组儿童处理后,常规处理联合健康教育过程中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的(3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与此同时,常规处理联合健康教育过程中儿童满意程度(92.00%)明显高于常规处理儿童的(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免疫接种工作过程中,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其临床作用十分重大,能够使家长对免疫接种过程更为满意,安全可靠,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雅,乔媛.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73-274.

篇(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8-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8-01

当今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网络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而虚拟的现实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诱导青少年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迷失,并逐步沦为的网络的奴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的减少。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已成为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正常运作,维护安全稳定预防针

当今,在网络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开发网络心理课堂的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充分利用网络心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在学校的心理课堂网络站中设计一些栏目加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2.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环境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在网络的环境下W校更应当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77-01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前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以脑生理、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成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的重视,使学前教育性质有了很大的改变。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1.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促进家庭良性发展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早期的熏染、引导、教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福禄贝尔指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深刻地揭示了家长尤其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家长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机构可针对家长的教育状况,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生活习惯、道德规范,帮助孩子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使整个家庭良性发展。我国古谚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对孩子早期的熏染、引导、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摸索科学、恰当的教育方法,从而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更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2.1 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胎教是专门针对孕产妇及胎儿,保证胎儿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孕产妇顺利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一类特殊教育,主要借助饮食、环境、精神、劳逸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在孕育期。胎儿的大脑功能、听力、感觉等均获得初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美妙的胎教音乐、孕妇良好的行为举止、乐观的精神状态都有利于胎儿的成长。

2.2 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2.2.1 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人的整个认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生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2岁以前儿童尚处于"运动感觉阶段",通过先获取动作的逻辑,逐渐发展出事物间的次序、维度、因果性等知识。此阶段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后续2~7岁之间的"前运算阶段",并持续影响且决定了儿童在日后社会性、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在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智力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曲线自出生后快速上升,10岁后曲线上升趋势减缓,18岁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或持平。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期",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通过良好的儿童早期智力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

2.2.2 影响儿童人格品质的发展。作为个人素质的核心体现,人格品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学前期是起始阶段,更是关键时期。阶段发展学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人格组合的形成具有不同的阶段,整个形成过程始于儿童期,并环环相扣。7岁前是人的性格、态度、习惯、情感等因素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儿童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分享、合作、互助、责任感等良好人格品质的关键期。

2.2.3 影响儿童的体格发展。学前教育不光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有很大作用,同时对儿童的体格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通过适合儿童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知识等。

3.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续的教育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续的教育奠定基础。 从以上对学前教育几点意义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学前教育,需要我们幼师从生活和教学中点点滴滴做起:

3.1 幼师要重视幼儿人格的培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

3.2 不要把学前教育当作"提前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轻人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激发求知的欲望。

3.3 幼师要给幼儿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和温情,因为他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和幸福,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多用"你能……"而不是"你不能……"这种语气。

3.4.在良好的学前教育中,老师会顺应幼儿身心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到多给他展示的机会,多鼓励他,对于外向的学生,要让他多加思考,多听别人的意见。

篇(5)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患者 医护人员 妇产科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iu Xiaoe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s of Xinying Township in Xiji County,Ningxia,75629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s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human health.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d by emotional factor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women than in men,therefore,health education will be the center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one discipline dedicated to research on wome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n women are regulation result by a series of cerebral cortex-the 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 and other neuroendocrine.Their mental healt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iseases.Targeted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y nurses planned,purposeful educational process,to make the patients understand knowledge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behavior,change their bad behavior and problem.The purpose of health education is to acts in the direction of a stron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Patients;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妇女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受情绪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男性更为显著,因此,健康教育将是妇科病预防和保健的重点。

妇产科健康教育要点

患者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取决于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类型和疾病的阶段。妇产科的患者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对妇产科患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精、短和具体。①少而精:一次3~5条内容对于成人来说一般都能够记住,如果内容过多的话就容易忘记。为了加强记忆,每次只讲3~4条,重复提示,并采取向患者提问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掌握了告知的内容。②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向患者讲解清楚,让患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和解释卫生宣传、医院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医院环境,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向患者解释时应该耐心、细致。鼓励患者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我院的工作。

其次,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饮食、营养、活动的卫生指导,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防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强调“三分治疗,七分调养”、“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医疗理念,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治疗及预防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三,应普及母乳喂养知识。让每一位母亲都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品,是其他代用品无法比拟的。向产妇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产妇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并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手段,掌握护理和保健,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提高成功率。

最后,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做好出院指导、康复指导、营养保健指导和预防保健指导。

另外,对未婚女青年人工流产等问题,应做好生殖保健知识宣教,了解正常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规律,教育其自尊自爱,对其不歧视、不冷淡,给予温暖和关心,尊重其隐私权,争取获得她们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症结,给予对症解释及治疗,鼓励她们树立康复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早日走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增进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满足患者的各类需要。同时注意尊重患者的文化习俗和人格。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转变行为方式,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健康。

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使我计生站的医护人员掌握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医学护理理论,培养了沟通、观察和书写能力,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对我站医护人员产生了信任。与往年相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医患矛盾大幅度降低,医疗风险有效得以防范,医院业务大幅度提高,并且实现了100%母乳喂养成功,说明我站的医护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树立了我站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体 会

篇(7)

一、前言

蒙台梭利曾在其《吸收性心智》一书中写到:“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今后素质的发展、提高至关重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我们必须从小就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前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他对千人进行的从婴幼儿时期一直跟踪观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也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尽管每个人的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但一般地说,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至8岁又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可在8至17岁这个期间获得。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以脑生理、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成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的重视,使学前教育性质有了很大的改变。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塑造幼儿良好品德素质的摇篮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其中,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品德的形成主要来自于自己和他人的交往,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模仿获得的。由于幼儿此时纯洁、天真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心中还未建立区别是非的标准,他们只能是盲目地模仿学习。此时,被幼儿模仿的对象就是幼师。幼师的品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品德素质。但一些幼儿园老师却忽视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这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时候在常规上会语言暴躁、粗鲁,动作幅度大等情况,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不文明行为。天真、纯朴的孩子却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跟着老师慢慢地学,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由此可见,作为幼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从而影响幼儿在幼儿时期就是否有良好的品德意识和习惯。

三、良好的学前教育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幼儿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四、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且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管教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对这个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遗憾的是,我们一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有学生稍不听话,就经常用恐吓的方式对待。例如,长春市一名8岁的小学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能吃,受到老师的辱骂和吓唬,导致对老师存在心理阴影,害怕到学校,最后到了一年级还不能正常就学,一提到上学就发烧。有的老师不注意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地宣称孩子是傻瓜、笨蛋、窝囊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会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即使是一个精神健全、智力超群的孩子,可能会因老师宣布他是弱智者而真的像个弱智者,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续的教育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续的教育奠定基础。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幼儿做好入学前准备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从以上对学前教育几点意义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学前教育,需要我们幼师从生活和教学中点点滴滴做起:

1.幼师要重视幼儿人格的培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

2.不要把学前教育当作“提前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轻人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激发求知的欲望。

3.幼师要给幼儿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和温情,因为他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和幸福,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多用“你能……”而不是“你不能……”这种语气。

4.在良好的学前教育中,老师会顺应幼儿身心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到多给他展示的机会,多鼓励他,对于外向的学生,要让他多加思考,多听别人的意见。

5.千方百计地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平等、激励的环境,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只会让幼儿身体疲劳、心理压抑。

6.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让孩子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不怕说错做错,相信自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习惯听命他人,敢于发表他们的见解;引导孩子积极探索研讨,不被动地接受,不墨守成规。

六、小结

学前教育作为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要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法而努力。

篇(8)

长期以来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宣教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做好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我们通过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例,来加强护士对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护士们明确在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和应发辉的作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讨论、制定出各种疾病详细全面的宣教内容,要求每位护士做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住院期间的不通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将宣教视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门。

2 明确患者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患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达到知、信、行。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要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并形成一种实行的信念。知识一旦变成信念,就只配着人的行动。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患者将护士交给的知识付诸于行动。患者教育的作用可以减低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住院都有陌生紧张的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谜底。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许多护理活动是需要护士与患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帮助患者去做,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很多患者患病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一旦病情稍好转就认为痊愈了,就不注意休息,不接受治疗,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引起其它并发症。因此护士要针对疾病的特点,讲明按时接受治疗的重要性及各种注意事项,以避免疾病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指导内容

心理疾病可以转化为躯体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病,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内容,可以纠正不良的个性。根据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环境适应能力强;社会交往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3];具有一定的健康能力。心理健康与否,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世界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坚强、稳定、外相心理特征的人,不易患精神方面及其它方面的疾病,而敏感、脆弱、内向心理特征的人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这对疾病的恢复、患者对治疗、护理能否积极配合以及能否发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都是不利的。

4 合理采用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护士首先要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评估患者健康知识、问题。对其健康知识不足,进行有的放 的教育与指导。教育方法可采用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以求达到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洁、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语言教育较少受文化的影响,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更适合语言教育。因此,护士要掌握交流技巧,随机进行教育,宣传材料科根据不同疾病特点编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板报等,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护士还可以向患者做演示,如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地咳嗽方法,以及某些特殊的锻炼等,并演示正确的姿势,要求患者训练2~3次/d和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体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健康中要强化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提高护士理论水平,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1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近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 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伤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3]。医药类大学生是特殊的大学群体, 其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重要, 而且还可折射在未来工作中对患者的关爱能力和程度。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医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适应社会及自我调整能力较差。既要承受繁重的学业及今后对患者负责的压力, 又面临着当前社会的变革, 择业方式的改变, 导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等的压力增加, 容易造成心理冲突, 影响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提示, 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高于非大学生同龄人[4]。但学校不同,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学设施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6]。医学院校学制长,课程枯燥、抽象,大多需要死记硬背,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学习压力增大,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志反应。

2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在过去,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医疗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及学习,忽视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思想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一些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恐惧、抑郁、困惑中,严重者甚至表现激烈或者异常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3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医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被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因此,有必要分析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医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医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纠正, 对其今后的工作及自身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1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活 针对医学生课程多的特点, 学校应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利用主题班会、社团、学生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讨论会、演讲比赛,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以及拓展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医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学生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业余文化生活,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2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困惑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心理咨询门诊,组成由心理学、精神病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网站,并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医师和教育心理学工作人员的心理指导,帮助医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感问题、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医科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使医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3建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高等院校应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临床心理医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早发现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及早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为心理指导及治疗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校医院的作用,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治疗,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品质,如性格、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人员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 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28-30.

[2]陈虹霖,张一.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J].湖南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87-90.

[3]张付全,唐秋萍,邓云龙,等.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0-65.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91-02

慢性腰腿痛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比较常见的病因有损伤、退变、肿瘤、先天炎症及其他疾患等。[1]慢性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缺乏,治疗中不依从性普遍存在,对疾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慢性腰腿痛患者的护理中,笔者发现向患者进行及时、简单、易掌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笔者于2008年1月起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室慢性腰腿痛患者130例,经临床体检和DR及CT扫描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腰腿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5例,女性75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病程6个月至24年,平均13.8年。以上病例均有认知能力,并能较好的进行语言沟通。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采用面谈,讲座等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需求,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文字宣传,以健康手册,图片等形式进行。

1.2.2 西医健康教育

1.2.2.1 心理指导 由于慢性腰腿痛对患者身心的损害,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变化,应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患者及其陪护亲属沟通,及时解答其疑问,关心、尊重患者,以密切护患关系,增进了解,减轻心理压力,身心的愉悦可促进疾病康复。

1.2.2.2 饮食指导 ①由于疾病影响,患者食欲减退,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机体康复 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如瘦肉、禽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当多食维生素多的食物,以防便秘。②戒烟,烟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对疾病恢复不利。③适当饮茶,茶叶中含有儿茶酚胺和茶碱,咖啡因和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

1.2.2.3 生活指导 ①适当活动:指导患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从事较轻的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发现腰腿不适,立即停止劳动,卧床休息。

②注意腰部保暖,特别是初冬季节,应早穿保暖衣裤。

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动力姿势,尤其是负重、弯腰取物、起坐等动作,均需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免某一部位结构遭到过度的不平衡的牵张。

④坚持腰背部肌肉锻炼,如坚持游泳、慢跑、爬山,指导患者做腰背肌及臀肌锻炼操,锻炼量因人而定,不可超量,但要持之以恒。

1.2.2.4 治疗指导 向患者讲解行物理治疗的项目名称、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充分了解理疗的目的和作用,并能在治疗中进行有效配合,建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2.3 中医健康教育 在西医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态调摄、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且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

1.2.3.1 情志调摄教育 向患者解释腰腿痛与精神、心理、情志异常之间的有机联系,讲解预防 的方法和各种自我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学会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以免使脏腑气血失和,影响疾病的康复。

1.2.3.2 起居养生教育 向患者介绍养生之道以养为主,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按体质养生,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起居方式,形神共养,谨避外邪的生活方式。

1.2.3.3 病后调护指导 指导患者在生活中防止因情复病、因劳复病、因食复病,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随时调整药物、整体,综合性调整体内肝、肾、脾、胃及冲任,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疏通,标本兼治的目的。

1.2.3.4 治未病教育 指导患者规范自身生活行为方式,加强心理调节,运用保健运动,自我推拿按摩及饮食疗法来预防慢性腰腿痛的反复发作。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130例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慢性腰腿痛的知晓情况按等级评分。健康知晓率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小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

1.4 统计学分析

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例)

注:X2 =46.3,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护士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知识,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教育,正是依据患者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实教方案,它以中西整体观为指导,遵循养生法则,通过辨证分型,运用情志调治,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护,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2]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辨证观”和身心康复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本文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前,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健康教育后,他们对本病的认知度大有提高,形成了健康信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方法,能注意腰腿关节的活动,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并缓解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自我保健意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篇(11)

1 针对病人不同心态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

由于患者主观感受疾病的危害越高时,采取遵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态度和信念,清楚患者的想法和影响病人治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遵医服药的重要性,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1.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存在此种想法的病人多数年纪较轻,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对服药控制血压及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病人潜在的危险更大,极易发生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并发症。对这种病人要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年轻病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生理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使病人迅速改变观念,主动接受治疗。

1.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介绍病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对治疗、预后充满信心。

1.3 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介绍经过按时服药、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的病人,通过真实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多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2 根据患者生活情况和个性化的原则,寻求对患者最佳的药物和剂量,医护合作,共同加强用药指导

中青年患者大都有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在服药过程中常自我诊断,当情况好转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样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加抗药性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医护人员应通俗、简明、肯定的说明各个药物的服用时间、用法、用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停止时间等,要告知患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检测血压的情况下,切勿擅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3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病人乐于接受。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平和心境,避免生气,激动和过于劳累。做好健康教育,要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正确理解治疗方案,打消顾虑,并取得家属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依存性接受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听信广告、宣传和一些所谓新药,避免服药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生活起居和各种功能训练,帮患者谨遵医嘱规范性用药,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限,保证院外中青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全程教育模式

由于高血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过程,健康教育要延续到病人的生命全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入院时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是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建立平等、朋友般的护患关系,并留下病人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为预防联系不到病人,还要留下联系人的详细地址、电话,出院时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可定于出院后一,三,六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定期询问服药和血压控制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服药依从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2]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认识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不应过分强调患者如何去做,而应重视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关系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通过对出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存性,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