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全麻病人的术后护理

篇(1)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6-02

近年来,全身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全身麻醉可以引起机体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尤其是老年病人各个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有部分患者在苏醒后会表现为躁动、意识模糊及轻重不等的不自主运动。因此,做好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1]。现将我院130例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岁。ASAⅠ~Ⅲ级,体重45~85kg。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5例,颈部手术8例,开胸手术6例,乳腺手术5例,四肢手术16例。所有手术均为全麻,术前患者均神志清楚,均无精神病史,均无手术禁忌证。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ASA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②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通畅。③保持循环系统稳定。④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预防各种并发症。⑤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平复情绪,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避免因苏醒期躁动而发生意外。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的护理,不主动加以任何约束。两组患者待完全清醒后离开麻醉室,由护理人员安全送回病房。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P

3讨论

3.1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在全身麻醉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限制,进而出现意识模糊、肌肉松软、神经反射迟钝等临床表现[2]。在全麻手术结束后,老年全麻患者会在意识恢复阶段出现苏醒期躁动,常常出现轻重不一的烦躁、缺氧等症状,这与手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手术切口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认为有46.3%的患者会在苏醒期出现躁动[3]。年龄超过80岁的老年人在麻醉后容易发生低血压,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功能老化,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有明显的关系,这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苏醒期躁动的一个原因[4]。另外,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刺激和不适感、气道梗阻导致的缺氧、安氟醚等物的残留、术后尿潴留,都是导致躁动发生的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苏醒期躁动是导致老年病人术后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坠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3.2护理措施探讨。为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在这段时期内应加强干预措施。为了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的耐受性,护理人员在术前就通过耐心的健康教育,讲述手术方法、手术操作过程,告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对术后的导管刺激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手术切口引起的疼痛是最常见的引起躁动的原因,对手术切口引起或无法耐受的苏醒期躁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情况给于止痛药物充分镇痛。苏醒期的时间较长,巡回护士应保持警惕,不要松懈,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并汇报给医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与坠床发生人数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众多,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惠芬.全麻苏醒期老年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05

[2]吴秀领,田珈宁.全麻术后苏醒期病人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2):189

篇(2)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给予病情不同患者必要的监护及治疗,其为有效控制、减少ICU全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性,在行全麻手术后,在ICU统一监护管理病患,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时发现麻醉与手术相关的如低氧血症等并发症。选取我院ICU监护全麻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病患62例,经过及时抢救无1例死亡,全部抢救成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ICU监护的全麻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病患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2岁至86岁。62例患者均为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后患者。

1.2方法给予进ICU所有患者予吸氧,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用飞利浦监护仪进行监护。探头接触良好、判断低氧血症为血氧饱和度

1.3护理稳定循环功能的前提就是术后呼吸支持,病患进入ICU后,立即给予测量血压、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等,并对患者口唇与面色颜色、胸廓起伏、呼吸节律等进行密切观察。在血氧饱和度监测下,62例低氧血症患者使用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为有效、及时治疗争取时间。患者出现低氧后,头后仰托下颌法是最佳的处理方法,经吸痰,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以确保通畅呼吸道。协助麻醉医生呼吸球囊加压面罩给氧,将氧流量调至每分钟15L,对血氧饱和度指数、口唇颜色、胸廓起伏等进行观察。对清醒后的患者做心理护理,通过咳嗽、深呼吸等方式吐出口中分泌物。

2结果

抢救62例患者100%成功率。其中,在保留气管插管吸氧情况下发生患者23例,在拔出气管插管面罩吸氧患者39例。在ICU经吸痰、加压给氧、开放气道等治疗抢救处理后,41例被安全送至病房,在病房进行观察。而21例在ICU继续观察,其中10例继续观察病情稳定后送至病房,11例重新上呼吸机后转危为安,无1例发生麻醉相关死亡。

3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R45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95-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CHEN Zhensu

Surgical Department, the First Hospital of Wenl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Methods Seventy-two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by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per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 anesthesia by trachea cannula.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MMSE and HD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obviously were declined after one day upon the operation(t=2.16, 2.35, 2.20, 2.29, P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tic function; Complication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病例增多,从而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导致患者遵医依从性下降,这不但影响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而且还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需积极干预处理[1,2]。近年来研究发现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3]。本研究观察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具有择期手术的适应证,且ASA分级Ⅱ~Ⅲ级;②年龄≥60岁;③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排除标准:以往有严重智力、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7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病例资料比较(x±s)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心理干预:术前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方式,从而激发患者潜在的心理资源,调节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鼓励并安慰患者消除其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改善其心理状态,使其以良好心态主动接受并配合手术;②术后护理干预:术后6~8 h待患者全麻清醒后向患者详细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并协助患者改半卧位,帮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活动;如患者的病情允许可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可先练习坐床缘,适应后逐渐下床在病房活动,并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能力;③术后认知功能训练:利用视、触、嗅、听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文字、图形、模型、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知功能的训练,以逐渐提高患者语言、记忆和行为等能力。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1.3.1 认知功能评估标准[4]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量表包括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和视空间等7个方面,共30题。HDS量表包括定向力(2题)、记忆功能(4题)、常识(2题)、计算(1题)、物体铭记命名回忆(2题)等11题。

1.3.2 术后近期并发症 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腹腔残余脓肿、早期炎性肠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具有动态分布的组内先行方差分析,有意义后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MSE和HDS评分的变化

两组患者术前MMSE和HDS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MMSE和HD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2.35、2.20、2.29,P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MMSE评分的变化(x±s,分)

注:与术前比较,P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DS评分的变化(x±s,分)

注:与术前比较,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8, P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复杂,迄今国内外尚不完全明了[5,6]。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老年患者神经功能退化的基础上由手术、 麻醉及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年龄较大,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对手术和手术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负性不良心理障碍,从而诱发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7,8]。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下降,不但可引起患者语言、记忆和理解功能的下降,使患者对治疗和护理遵医率明显下降,而且不可避免会增加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腹腔残余脓肿、早期炎性肠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术后的康复疗效,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9,10]。因此,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11,12]。

近年来国内外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如何减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13-16]。杨春光等[17]研究发现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尚冬青等[18]研究发现中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予以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回忆、语言等能力。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1 d,护理干预组MMSE和H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术后3 d,护理干预组MMSE和HDS评分恢复术前水平,而常规护理组MMSE和HDS评分仍低于术前水平,提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减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下降。同时研究还发现护理干预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术前心理干预、术后护理干预和认知功能的训练,从而激发患者潜在的心理资源,调节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Ramaiah R, Lam AM.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J]. Anesthesiol Clin,2009,27(3):485-496.

[2] Newman S, Stygall J, Hirani S, et al.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 on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J]. Anesthesiology,2007,106(3):572-590.

[3] 刘金田,黄云飞,刘明辉,等. 老年人腹腔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5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2425-2426.

[4] 杨纯勇,易斌,郭巧,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工具进展[J]. 重庆医学,2010, 39(17):2319-2320.

[5] Ioho m G, Szarvas S, Larney V, et al. Perioperative plasm a concentrations of stable nitric oxide products are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Anesth Analg,2004, 99(4):1245-1252.

[6] Fodale V, San tamaria LB, Schifilliti D, et al. An aesthetics and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 pathological mechanism mimicking Alzheimer’s disease[J]. Anaesth Esia,2010, 65(4):388-395.

[7] Feart C,Samieri C,Rondeau V,et al. Adherence to a mediterranean diet, cognitive decline, and risk of dementia[J]. JAMA,2009,302(6):638-648.

[8] Roberts,Geda Yonase,Knopman DS,et al. Association of 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rch Neurol,2008,65(8):1066-1073.

[9] Bittner EA,Yue Y,Xie Z. Brief review : 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Can J Anaesth,2011,58(2) :216-223.

[10] Coburn M,Fahlenkamp A,Zoremba N,et al. Post operative cogniive dysfunction: Incidence and prophylaxis[J]. Anaesthesist,2010,59(2):177-184.

[11] Mandal PK, Schifilliti D, Mafrica F, et al . Inhaled anesthesia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J]. Drugs Today(Barc),2009,45(1):47-54.

[12] Bittner EA, Yue Y, Xie Z. Brief review: 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Can J Anaesth,2011,58(2):216-223.

[13] 刘利,丁思勤,汪振亮.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9):987-990.

[14] 刘亮平.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吉林医学,2010, 31(25):4391-4392.

[15] Bilotta F,Doronzio A,Stazi E,et al. 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function:toward the Alzheimer' s disease pathomechanism hypothesis[J]. J Alzheimers Dis,2010,22(3):81-89.

[16] Delrieu J,Piau A,Caillaud C,et al. Manag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 through the continuum of Alzheimer’s disease: Role of pharmacotherapy[J]. CNS Drugs,2011,25(3):213-226.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58-01

1 原理

(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是根据临床胸部物理治疗原理(定向引流),在人体表面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治疗力,该定向治疗力穿透性强,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其垂直方向分力产生的叩击、震颤可促使呼吸道粘膜表面粘液和代谢物松弛、液化,水平方向分力产生的定向挤推、震颤帮助已液化的粘液按照选择的方向(如: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由于(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治疗力的深穿透性强,产生的定向治疗力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对于深度的痰液排出效果明显,在叩击、震颤和定向挤推工作间隔期间,作用力变化较为缓和,患者舒适感增强,尤其是耐受力较差的患者。

2 运用

使用(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排痰效果显著,避免了人工叩背法效果不稳定、护理不到位给病人造成的痛苦。目前,许多疾病需要在全身麻醉(全麻)下实施开胸手术。肺部护理是全麻开胸术后的护理重点之一。及时有效地清除肺内痰液是肺部护理的关键。以往通常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促进痰液排出,但由于病人疼痛、体力、配合差,难以做到有效的咳嗽,解决不了肺深部的痰液潴留问题。为提高和改善排痰效果,2012年1月起我科对部分全麻开胸术后病人采用(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进行胸部理疗,在排痰振动期间痰黏性显著下降,排痰效果好,有效避免了胸部并发症的发生。且任何均能操作,病人感觉舒适,易于接受,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3 仪器与方法

(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由广州正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协助术后及体弱病人增强排除痰液能力。(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操作简单,即操作前,首先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的配合。行常规15 min~20 min雾化吸入治疗。先插上选用合适的叩头与叩击接合器,接通电源(220 V),然后打开总开关,再调节使用的时间,治疗时间为5min~10min,频率用振动排痰机(A3722564型),选用成人常用固定程序模式,根据病人的承受能力调节频率, ,病人半卧、侧卧或仰卧,护士一手抓住叩击接合器,另一手轻轻放在叩击振动位置,以感受叩击振动的力度,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进行叩击和振动排痰,在振动排痰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血压及病情变化,如有无发绀、憋气、胸闷、呼吸困难、出汗等不适,叩击振动每次停留10 s~15 s,然后马上移动,在病人的背部自然滑动,每个部位5 min,咳痰时,护理人员一手压迫上腹部,一手保护伤口以减轻疼痛。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每天2次~3次,连续治疗7 d以上,每天评估1次疗效,评估内容包括痰量、病变部位呼吸音及肺部音的变化。

4 观察指标与结果

病人术后3 d内排痰量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改变。排痰效果:有效为治疗7d后排痰效果好,痰液易于咳出,听诊两肺无明显痰鸣音,呼吸音正常,,若3d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两肺呼吸音低且有湿性口罗音,血氧饱和度(SpO2 ) 95%;则为无效治疗。全麻开胸术后病人常由于术前长期吸烟、术中麻醉插管、药物刺激以及气管、支气管吻合等因素,导致纤毛活动能力下降,排痰能力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之切口缝合时间短,肌肉收缩无力或切口疼痛,导致咳嗽能力下降,痰液难以咳出,而(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深穿透性强,产生的定向治疗力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对于深部痰液排出效果明显,且频率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指数调节,力量强劲、平稳、持续,病人易于接受,感觉舒适。同时,其操作简单、省力,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和疲劳程度。可以使病人呼吸情况得到的明显改善,使呼吸道分泌物得以有效排出,避免了病人因疼痛而不敢咳痰,影响了肺复张,从而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保证术后疾病的恢复,为全麻开胸术后并发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治疗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5 总结

由于(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对深、浅部组织有振荡、松动作用,使用时应严格区分治疗区域皮肤及皮下感染部位、出血部位、肺部肿瘤、肺结核、气胸、胸部疾病、凝血机制异常、肺出血及咯血、心内附壁血栓、房颤、室颤、急性心梗等疾患,及不能耐受振动的病人要禁止使用。操作者避免快速、随意的移动治疗头,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总之,以(A3722564型)体外振动排痰机来协助病人排痰具有高效性、实用性、易用性和舒适性,其良好的排痰效果为医护人员和全麻开胸术后病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和可操作的方法,对胸部物理治疗技术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治疗手段。

篇(5)

2卧位护理

术后密观患肢未梢血运,给予适舒卧位,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抬高患肢,观察患肢伤口部位情况,并指导病人深呼吸,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时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无挤压、折曲、脱管等现象的发生。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度光线适意,给家属及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期间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使家属及病人密切与医护人员相配合,安全渡过手术麻醉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经过长时间禁食水及受伤和手术创伤,热量消耗大,极易引起脱水,出现口渴、饥饿、烦躁、哭闹不良反应。故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补充营养及水份,6小时后先让其饮少量水,经观察无恶心、呕吐后再给予少量流质饮食。遵医嘱补液,给予充分的能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意外发生。术区护理:术后术区加压包扎固定,手术后卧床休息,嘱患者勿自行去掉包扎固定绷带,避免术区受压及时观察刀口部位敷料情况。

3并发症护理

对于全麻的患者,由于术后疼痛全麻后烦躁、哭闹、抓手术部位、撕去包扎绷带可造成感染或伤口缝线断裂出血,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应给予有效抗生素及止痛药物,注意密观患肢未稍血运、皮温、疼痛情况、肿胀程度,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做四肢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指导患者怎样使用拐杖、调节拐杖高度、与身体相符,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生情况的原因及预防,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篇(6)

    2卧位护理

    术后密观患肢未梢血运,给予适舒卧位,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抬高患肢,观察患肢伤口部位情况,并指导病人深呼吸,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时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无挤压、折曲、脱管等现象的发生。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度光线适意,给家属及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期间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使家属及病人密切与医护人员相配合,安全渡过手术麻醉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经过长时间禁食水及受伤和手术创伤,热量消耗大,极易引起脱水,出现口渴、饥饿、烦躁、哭闹不良反应。故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补充营养及水份,6小时后先让其饮少量水,经观察无恶心、呕吐后再给予少量流质饮食。遵医嘱补液,给予充分的能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意外发生。术区护理:术后术区加压包扎固定,手术后卧床休息,嘱患者勿自行去掉包扎固定绷带,避免术区受压及时观察刀口部位敷料情况。

    3并发症护理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29-01

手术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特别是在非全麻下实施的手术,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尤为严重。在清醒状态下实行局麻手术,因病人对手术本身产生的主观意念反应及恐惧心理,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或升高、头昏、呼吸不畅、大汗淋漓、肌肉震颤,甚至抽搐,并出现感觉异常,以致不能配合手术。为了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手术室护士应全方位地对病人进行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化护理,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手术病人。男性50例,女性46例。全麻30例,脊髓麻醉28例,局部38例。

2护理

2.1术前访视

由于手术病人在术前普遍存在着担忧、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手术和麻醉,顾虑术后是否会麻醉不醒、术后疼痛、恶心,精神错乱甚至失去控制等。手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应去看望病人,为其讲解必要的手术知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护士首先要仔细阅读病历,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找出问题,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做好术前心理护理。用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通过以下的行为消除病人恐惧,使之增强信心:安排一个轻松的会面,向病人表达你的关心,表示理解他的恐惧及担忧。告诉病人你会在手术室见到他,如果其他护士在,也会同样关心病人。让病人知道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包括:①术前12 h禁食、4~6 h禁水、进入手术室前要排空膀胱。②估计手术时间。③麻醉前常规应用镇静药的理由,每日治疗用药继续应用。④手术当天所做处置(如动脉置管,常规监测实施,留置导尿等等)。⑤术后恢复可在麻醉治疗室或在ICU得到密切观察。告知在手术室期间有手术室护士陪伴其度过手术室的术前准备工作及整个手术过程。

2.2术中护理

2.2.1适宜的环境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保持安静的环境。手术室的景象和响声会使病人迷茫并产生不安、不舒适感,护士一定要到病人身旁给予术前心理安抚。近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术中低温对病人的危害,所以要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如:可以适当提高室温,输入加温的液体。

2.2.2音乐疗法全麻前和局麻病人可给予音乐疗法。协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有节奏地刺激肌肉、神经,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轻松的音乐有稳定血压、心率的作用,特别是对局部麻醉的病人有稳定情绪的作用,消除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

2.2.3舒适护理手术中病人常会因身体暴露感到自己丧失了尊严,因此须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应麻醉后摆放手术及消毒。麻醉好后再插尿管,以减轻病人的疼痛,疼痛不仅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负性影响。对待局部麻醉病人,术中在用发出特殊声音的器械时,要及时在病人身边给予解释。术中抚摸病人的肌肤,使病人感到心理舒适。

2.2.4密切观察当病人进入麻醉状态时,巡回护士应给予周到的护理。麻醉后保护性反射消失,容易出现意外,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注意调节室温,防止病人着凉,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备好抢救药品、物品、氧气和吸引管等。

2.3术后护理

当手术结束时,全麻病人在苏醒观察中,常出现躁动或清醒延迟的现象,巡回护士不要先急于术后的清理工作,要守护在病人身边,注意观察神态变化、尿液情况。术毕擦拭干净病人身上的血迹和消毒液,为病人穿好衣服,盖好被子。待病人完全醒后与术者、麻醉师共同护送病人出手术室。

2.4术后访视

访视术后病人,说明术中护士一直守候在其身边,手术成功,病人配合良好等。同时就病人现有的不适反应给予问候和疏导。手术室护士术后的访视使病人感受到住院手术并不可怕,自然产生安全感。每个环节中都有护理人员在关心他,对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果

通过整体护理,本组病人在生理状态和心理紧张恐惧上均有改善,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可见整体护理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而且体现了人文关怀,促进了手术室护士临床专科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术前访视、术中精心护理、术后回访,让手术室护理人员直接与病人密切接触,详细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提高了护理专科水平。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1-493.

[2]魏革,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3]张雅君.手术室工作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75-01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手术治疗开始,经过术前、术中、术后直至康复出院的全过程,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目前随着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化护理是围术期病人所需求的,病人由于过度焦虑、恐惧、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进而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为此,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他们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恐惧感,使其对手术和医务人员尽快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1]。

我科开展了系统的心理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围手术期的134例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其中男91例,女43例,年龄13-71岁,职业:职员23例,工人22例,农民7例,学生9例,个体28例,干部34例,其他11例。

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护理目的。

2.1 围手术期分期及心理特点:

2.1.1 手术前期:从患者入院到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的这段时间,手术室护士在病人手术前一天进行访视。首先,通过访视病人能系统观察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精神情感、心理需要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访视时也可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了解麻醉手术的一些情况,安慰、鼓励病人积极地配合手术,并向病人简单介绍麻醉对手术的重要性,从而对治疗产生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2.1.1.1 手术前期患者心理特点:紧张、焦虑: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去病房阅读病历、了解病情,向病人解释。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时疼痛、出血或意外,告诉病人手术均是在充分准备无痛情况下进行的; 渴求心理:担心医生的医术、麻醉的效果等,想方设法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逃避心理:担心手术中手术后的效果是否良好。

2.1.1.2 手术前期与患者充分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尽量消除病人的猜疑心理,向家属详细解释,取得信任和同意协助做好病人的心理准备。

2.1.2手术中期:从患者入手术室实施麻醉到接受预定手术程序,大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在进入手术室都会情绪不稳,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担心的是会出意外,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会影响手术的进程。因此,手术室护士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2.1.2.1 手术中期患者的心理特点:抑制:病人希望有亲人陪伴,手术室护士应向他们说明家属不能随时进入无菌区的手术间。依赖心理:用亲切的话语与病人交谈,使之放松紧张情绪;怀疑心理:术中不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要全神贯注,沉着冷静,注意术中的每一个细节,对麻醉效果欠佳及耐受性差的病人谈些轻松话题,以分散注意力。

2.1.2.2 手术中期将患者共性与个性化心理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配合手术。

2.1.3 手术后期:病人一旦手术结束,从麻醉状态下醒来,关心的是手术效果,手术室的护士一刻也不能离开,从心理上起到他们是被关心重视的作用。

2.2 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按麻醉方式分类分为:全麻、硬膜外麻醉、局麻

2.2.1 术前护理:根据麻醉和手术的具体方案,做好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避免不良刺激,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无论采取什么样麻醉方式的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都要给其以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尊重他、照顾他,让病人感到有信心和希望。当病人情绪稳定、主动地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这样有益于疗效和术后的恢复。因为提前访视过病人、当病人与护士在手术室再次见面时他们就不感到陌生。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盖好被子,告诉他们一直有人陪伴在他们身边,会随时把手术情况通报给家属。作为手术室护士应该体贴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通过舒适的环境和趣味的谈话来帮助病人转变情绪,态度积极地完成手术恢复健康[2]。

2.2.2术中护理: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护士的言谈举止应表达出对病人的关怀,增加安全感,尽量让他们感到舒适,减少手术室内的噪音,在患者面前不要大声讲话,减少不良刺激,操作轻柔,稳、准、轻、快,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手术室的温度调在24-260C,湿度50%-60%。 局麻以最小剂量,严防过量中毒。

硬膜外麻醉需协助麻醉师摆放,由于病人对麻醉认知少,术中多处于清醒状态,不免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如果不能积极配合好麻醉,会导致手术不顺利而延时,术中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往往错误地认为痛觉消失就不会有感觉,对手术台上术者的操作非常敏感,特别是手术过程中牵拉组织产生恶心、呕吐等反应,护士应提前告知病人术中可能出现的反应,鼓励其树立信心积极完成手术。

全麻患者给药前检查义齿或不稳定齿,严防坠入呼吸道,术中盖好被子,患者担心暴露身体丢了尊严。因此手术中麻醉过程中注意遮盖,尽量减少暴露。全麻应先麻醉,如需导尿也尽量在麻醉后实施,用红霉素眼膏涂抹眼部,用纱块贴膜覆盖眼部,以防止患者麻醉清醒后眼结膜干燥。

2.2.3 术后护理:术后全麻的病人在苏醒过程中易出现躁动,以防坠床。一旦醒来关心的是手术效果,所以要守护在病人身旁,并及时告诉病人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病情很平稳,使其增强康复的信心,术后1-3天由于切口疼痛,各种引流管的制约,不敢说话怕疼,要告诉他们适度锻炼,增强信心,早日康复。术后随访的时间根据麻醉方式决定,局麻手术后3天,硬膜外麻和全麻5天,特殊患者当天即行早期随访。术后随访有助于巡回护士评估护理效果,当病人发现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关心他们的恢复会感到欣慰,能促进他们早日康复。

3 护理体会

3.1 效果:根据134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评估记录分析,顾虑者占87.1%,忧郁者占8.9%,担心者占83%,对手术成功有信心者占71%。经过134例手术病人心理评估记录分析患者负面心理反应明显改善,顾虑者降到71.5%,忧郁者降到4.3%,担心者降61.2%,对手术成功有信心者占90.1%,134例患者均能以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绪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无1例发生并发症,基本痊愈康复出院。

3.2 心理护理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在于护士的态度、行为、语言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认识及感受,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达到治病和康复的目的。

3.3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越来越重要,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整个治疗的过程的愈合[3]。手术室护士以全面积极的心态做好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提高对手术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决心,为病房工作奠定坚实良好的心理基础[4]。

手术是外科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5],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既是一个治疗过程,又是一个创伤过程,因此人们常对手术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这些反应如果过于强烈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会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实施[6],因此对于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

[3] 刘小川.肿瘤外科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1,16(3):182.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72-02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在苏醒期躁动是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表现为兴奋、躁动、恐惧、不按指令行动,严重者可造成意外拔管,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7年10月在我院行心脏直视手术的500例患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26例,风湿性心脏病74例。

1.2方法

观察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效应及心理护理对躁动的影响。

1.3躁动的程度评价标准

轻度:在强刺激下发生躁动,如吸痰等,一旦刺激停止,躁动停止;中度:无刺激情况下即发生的躁动,但无需制动;重度:不自主运动,需用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

2结果

6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患者,2例发生意外拔管。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率高,有54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2例发生拔管均为小儿先心患者,各种不良刺激为常见原因,详见表1,2,3。

3讨论

3.1外源性刺激引发躁动的表现及护理措施

3.1.1外源性刺激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年龄较小,在苏醒期时患者意识未完全清醒,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对呼吸机、监护仪及约束带的应用感到恐惧,术后血容量相对不足,出现口渴,胃管、尿管、气管插管、吸痰管及引流管的刺激所引起的不适,可导致躁动,表现为狂躁、咬气管导管,甚至试图拔出气管导管和尿管。

3.1.2护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苏醒期先做心理护理,以消除恐惧感,由于年龄小,对患者给予表扬,鼓励患儿,对于短期不能拔导管者可给予充分镇静,尽可能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对于年龄小但符合拔管条件的患者尽量拔管,不符合者可给予小剂量咪唑地西泮镇静,防止因躁动导致气管导管脱出,造成患者窒息。对于拔管后躁动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临床表现,对症处理。有的患者表现为尝试坐起来或辗转不安,多因尿管刺激引起,而实际膀胱空虚,拔管后尽可能给予解释这种症状是正常感觉,耐心解释,可减少躁动,告诉病人留置尿管的意义及重要性,安慰病人。对于患者的解释的工作,有人作过比较,对于能理解的应于术前作好解释,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作过解释的患者。对于插管的护理,可用一条扁纱带,系于插管上,于颈后打一死结,松紧度适宜,防止意外拔出。

3.2心理因素引发的躁动及护理措施

3.2.1心理因素对于年幼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在苏醒期时,可发现自已的父母及祖父、祖母不在身边,所看到的都是医护人员,心理产生恐惧感;对于后天性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思虑过多,内心变化较复杂,与亲人的分离,陌生的环境,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术后身体能否正常工作,经济情况能否耐受,尤其在看到类似病人手术不成功或看到抢救病人的场面,引起紧张情绪。

3.2.2心理护理患者清醒后,及时告诉患者现在的时间、地点、家属心情、病情好的转变,手术成功,现在仍需患者配合治疗,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患者紧张的心情放松,解除其恐惧心理。密切观注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出现高度警觉或失眠时应加强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镇静,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上的信息而忽视患者的存在,要认真听取病人倾诉,对待病人要热情、体贴,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发生病情变化时要镇静,并迅速与医生取得联系,不要于病人面前表现出紧张。

3.3手术的原因及术中不适引起的躁动

3.3.1原因心脏直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胸骨被劈开,患者长时间处于被动平卧位,于苏醒期时肢体被约束,导致舒适度的改变,而且术后伤口引起的疼痛,使患者在苏醒期难以忍受。再者由于心脏直视术后体外循环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精神障碍,多以谵妄、躁狂多见[1]。

3.3.2护理心脏直视术后,如果剧烈躁动可产生低心排,导致严重后果,如果导管脱落可引起呼吸受阻,严重者可导致生命安全[2]。成人对疼痛较敏感,对于成人可给予止痛药物,心功能差的患者建议应用自控镇痛泵,可减少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及有无不良反应。对于手术被动时间长,术后又不能正常翻身者,可给予受压部位按摩,减少不适感。

心脏直视手术苏醒躁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发生躁动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人性化服务,要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熟悉心脏直视手术发生躁动的原因及对病人的危害,对护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春晖,王德玉,郑静.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1025-1026.

篇(10)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妄想思维等[1]。在病人躁动时,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在一些心功能较差或并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相当重要。自2008年1月-3月本科出现了70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1月至3月本院复苏室病人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共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5岁。手术类型为头颈、胸腔、胃肠、肝胆、骨骼、泌尿外科病人。其中经静脉麻醉50例,吸入麻醉5例,静吸复合麻醉15例。

2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原因

2.1麻醉原因[2]

2.1.1术前用药

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有关如:氟哌利多、大剂量的胃复安、咪唑安定等苯二氮唑类药品,以及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

2.1.2术后止痛的不完善

各个病人对物的反应不一,不同个体存在对物的敏感性差异,某些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因素会影响脑组织对物的敏感性,常规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在麻醉苏醒期有相当多的病人诉伤口疼痛难忍,这也是比较明确的一种引起躁动的原因。

2.1.3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

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脓毒血症等,这些均可引起躁动或谵妄。

2.2手术原因[3]

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在耳鼻喉科手术、呼吸道、乳腺以及生殖系统等与情感关系较密切的部位进行手术操作。在儿童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喉等部位手术病史时,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定发生较高。

2.3病人本身的因素

2.3.1病人的年龄

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为多见。

2.3.2 术前的焦虑状态

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均可增加EA的发生。

2.3.3与生俱来的对物的兴奋,包括吸入物,术中一些催眠镇静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可能与病人的遗传有关。

2.4其他的原因

低温、膀胱胀、尿管的刺激等。

3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对策

3.1 一般护理

全麻患者手术毕,入苏醒室专人守护,给予氧气吸入或接呼吸机机械通气,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安排合适的,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并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用药及病人的情况和患者术前的情绪状况,向手术医师了解患者的术前用药情况和手术的情况,以助于了解有无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

3.2维持呼吸道通畅[4]

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拔除后,气道分泌较多的可鼓励其咳嗽,咳嗽无力者可助其吸出。同时应去枕平卧,并将头侧向一侧,有呕吐物及时吸出,可酌情使用止吐药如雷莫司琼0.3mg静推。出现舌根后坠的情况,可出现鼾声,氧饱和度下降,可托起下颌或应用口咽通气导管。出现尖锐的喉鸣声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去除诱因,充分加压给氧。遵医嘱用药,如: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氨茶碱2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新插管。

3.3稳定循环系统

严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和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引流物的色、质、量,及时发现异常体征并汇报麻醉医师。

3.4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在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手术室室温过低,手术切口大面积暴露、补充大量液体可引起体温过低。低体温可诱发寒战、循环障碍、心律失常和苏醒延迟。故恢复室护理中应采取恰当的保温措施,如毛毯、电热毯的使用、液体及血液的加温、室温的调节等非常重要。

3.5防止意外损伤[5]

使用麻醉剂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出现躁动、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此时必须有专人守护,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种导管而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可按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

3.6疼痛治疗

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可出现情绪改变、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及出汗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协助麻醉医师采用静脉应用镇痛药或者进行镇痛泵处理。

3.7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苏醒期时,应告知患者手术已经结束,过程顺利,以打消患者的顾虑。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患者和术前焦虑的患者更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对于由导管的刺激(绝大部分是因导尿管和气管插管)引起的烦躁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4小结

现在全身麻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对全麻苏醒期烦躁患者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快患者的周转,平稳地渡过麻醉苏醒期及早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自智萍、易亚玲、王琦等.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吉林医学,2005,26(5):463-464.

[2] 薛善富、袁风华.围手术期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69-470.

篇(11)

1.1 心理护理要在手术前开始。多数患儿为初次手术,他们对手术缺乏熟悉,较大的患儿可能有紧张、焦虑,甚至惧怕。较小的患儿也可受其家属的影响表现烦躁、哭闹不安。因此护士应该在手术前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根据患儿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结合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介绍与其疾病有关的基本医学知识,讲解手术麻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应措施。取得患儿的理解,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手术的惧怕感、绝望感,使患儿及家属都能积极配合治疗。要向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病人,鼓励安慰患儿及其家属,保证术前晚上有充足的睡眠,如放轻松的音乐,寻找开心的话题等。

1.2 手术当日了解患儿体温、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禁食及术前用药落实情况等。告知家长术前禁食时间及重要性,通常禁食4~8小时。禁食的目的是保持胃内空虚,以预防麻醉中呕吐、返流和误吸。6个月以内婴儿,麻醉前6h停止进牛奶及食物,麻醉前2h还可进糖水或果汁〔清液〕。6~36个月小儿麻醉前6h,36月以上的小儿,麻醉前8h停止进牛奶或食物,麻醉前3h可进清液。如手术推迟,患儿应静脉补液。

2 观察

全麻清醒前,应有专人看护。在全麻完全清醒前注重监护生命体征、循环、神志的变化。应保证氧气的供给,连接监护仪的各条导线,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开放静脉,监测肛温、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听取麻醉师介绍术中情况。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毛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清醒,应密切监护[2]。

2.1 预防意外损伤全麻清醒期常出现躁动、意识不清、幻觉等表现。患儿常会不自觉地拔除氧气导管、静脉点滴等。因此应对患儿进行保护性约束,双手进行功能位的固定,一旦躁动发生,应明确原因,去除诱因,耐心解释及安慰患儿,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患儿镇静剂[3]。

2.2 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2.2.1 手术后带气管插管回来的患儿根据病情及麻醉深浅选择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连接气囊给氧。在未拔除气管插管前,应保证气管插管固定牢固,患儿须安静,以防止患儿因躁动导致气管插管脱出。也应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氧气的供给。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拔除气管插管。

2.2.2 手术后未带气管插管回来的患儿应使其平卧,肩下垫一肩垫,头部后仰,下颌抬高,保证气道开放,防止因舌后坠引起窒息的发生。必要时可以放置口咽通气道。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可以去除肩垫,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宜卧位。

2.2.3 对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误吸及窒息的发生。注重观察患儿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有无喉痉挛和喉头水肿的发生,一旦发生应保持患儿安静,减少耗氧量,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激素类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2.3 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一旦患儿有恶心、呃逆等表现时,应将患儿平卧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抽吸胃液,防止误吸及窒息的发生。

2.4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术中暴露过久,低温麻醉等可使患儿术后有寒战、体温不升、末梢循环差的表现,应注重保暖,并逐步复温,在复温的过程中防止烫伤,同时注重体温的变化避免高热的发生。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也有一些患儿麻醉后受药物的影响出现高热的表现,应及时给予降温处理,在麻醉未完全清醒前应用物理降温,尤其注重头部降温,以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2.5 术后往往对小儿疼痛估计不足,术后疼痛未得到合理治疗,研究发现小儿对疼痛可产生明显应激反应。小儿镇痛避免肌注用药,塞药对乙酰氨基酚30mg/kg。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要重视呼吸抑制副作用。应用麻醉性镇痛药不能再用其他镇痛镇静药。镇痛期间严密观察并用氧饱和度监测,有嗜睡,呼之不应,呼吸抑制应立即呼叫医师,及时处理。

3 讨论

全麻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其麻醉方式是利用物使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整个抑制过程是可逆的,当药物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分解破坏后,病人即恢复清醒,且无后遗症[4]在全麻清醒期护士密切的监护能预见一些护理问题的发生,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护理问题的发生的几率,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使得患儿顺利度过全麻清醒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镰田ミッ子,陈淑英主编.新编护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30-831

[2] 李学增.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9